孝經白話文
感應章第十六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
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
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
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
故列於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白話】孔子:「上古的聖明之君,父天母地。
所以對於天地父母,是同樣的看待。
如事父孝,那就是傚法天的光明。
事母孝,那就是傚法地的明察。
推孝為悌,宗族長幼,都順於禮,故上下的大小辟員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
照這樣的一切順序,人道已盡到好處了,人君如能傚法天明,那天時自順,傚法地察,那地道自審,這樣以來,神明自然就會彰顯護佑。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白話】所以說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
但是還有比他更高的,這就是說:還有父親的緣故。
天子是全民的領袖,誰能先於他呢?但是還有比他更先的,這就是說:還有兄長的緣故。
照這樣的關係看來,天子不但不自以為尊,還要尊其父。
不但不自以為先,還要先其兄。
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後代。
必能推其愛敬之心,以禮對待。
並追及其祖先,設立宗廟祭祀,以致其愛敬之誠,這是孝的推廣,不忘親族之意,對於祖先,也算盡其愛敬之誠。
但是自身的行為,稍有差錯,就要辱及祖先。
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謹慎其作事之行為,而不敢有一點怠忽之處,恐怕萬一有了差錯,就會遺留祖宗親族之羞。
至於本身道德無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廟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興的來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那鬼神之德,於是乎顯著多多。
聖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麼能大過他呢?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白話】由以上的道理看來,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可以與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體,互為感應,德教自然光顯於四境之外,遠近幽明,無所不通。
照這樣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了。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
【白話】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有聲章的這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樣的。
所以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可以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
首段,說明孝悌感通天地。
二段,說明孝悌感通鬼神。
三段,說明孝悌之至,遠近幽明,無所不通。
四段,引詩作證。
以證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無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