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周書卷六 帝紀第六武帝下:初置營軍器監。壬申,詔曰 :「今一陽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周書》周書卷六 帝紀第六武帝下

周書

周書卷六 帝紀第六武帝下

建德四年春正月戊辰,以柱國枹罕公辛威為寧州總管,太 原公王康為襄州總管。

初置營軍器監。

壬申,詔曰 :「今一陽一和 布氣,品物資始,敬授民時,義兼敦勸。

詩不雲乎 :「弗躬弗 親,庶民弗信。」

刺史守令,宜親勸農,百司分番,躬自率導。

事非機要,並停至秋。

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所在量加賑恤。

逋租懸調,兵役殘功,並宜蠲免 。」

癸酉,行幸同州。

二月丙戌朔,日有蝕之。

辛卯,改置宿衛官員。

己酉,柱 國、廣德公李意有罪免。

三月丙辰,遣小司寇淮南公元(衛)〔偉〕、納言伊婁謙使 於齊。

郡縣各省主簿一人。

丙寅,至自同州。

甲戌,以柱國、 趙王招為雍州牧。

夏四月甲午,柱國、燕國公於寔有罪免。

丁酉,初令上書 者並為表,於皇太子以下稱啟。

六月,詔東南道四總管內,自去年以來新附之戶,給復三 年。

秋七月丙辰,行幸雲一陽一宮。

己未,禁五行大布錢不得出入 關,布泉錢聽入而不聽出。

丁卯,至自雲一陽一宮。

甲戌,陳遣使 來聘。

丙子,召大將軍以上於大德殿,帝曰 :「太祖神武膺運, 創造王基,兵威所臨,有征無戰。

唯彼偽齊,猶懷跋扈。

雖復 戎車屢駕,而大勳未集。

朕以寡昧,纂承鴻緒,往以政出權宰, 無所措懷。

自親覽萬機,便圖東討。

惡衣菲食,繕甲治兵,數 年已來,戰備稍足。

而偽主昏虐,恣行無道,伐暴除亂,斯實 其時。

今欲數道出兵,水陸兼進,北拒太行之路,東扼黎一陽一之 險。

若攻拔河一陰一,兗、豫則馳檄可定。

然後養銳享士,以待其 至。

但得一戰,則破之必矣。

王公以為何如?」

群臣咸稱善。

丁丑,詔曰: 高氏因時放命,據有汾、漳,擅假名一器,歷年永久。

朕以 亭毒為心,遵養時晦,遂敦聘好,務息黎元。

而彼懷惡不悛, 尋事侵軼,背言負信,竊邑藏一奸一。

往者軍下宜一陽一,釁由彼始; 兵興汾曲,事非我先。

此獲俘囚,禮送相繼;彼所拘執,曾無 一反。

加以一婬一刑妄逞,毒賦繁興,齊、魯軫殄悴之哀,幽、並 啟來蘇之望。

既禍盈惡稔,眾叛親離,不有一戎,何以大定。

今白藏在辰,涼風戒節,厲兵詰暴,時事惟宜。

朕當親御六師, 龔行天罰。

庶憑祖宗之靈,潛資將士之力,風馳九有,電掃八 紘。

可分命眾軍,指期進發。

以柱國陳王純為前一軍總管,滎 一陽一公司馬消難為前二軍總管,鄭國公達奚震為前三軍總管,越 王盛為後一軍總管,周昌公侯莫陳瓊為後二軍總管,趙王招為 後三軍總管,齊王憲率眾二萬趣黎一陽一,隨國公楊堅、廣寧侯薛 回舟師三萬自渭入河,柱國梁國公侯莫陳芮率眾一萬守太行道, 申國公李穆帥眾三萬守河一陽一道,常山公於翼帥眾二萬出陳、汝。

壬午,上親率六軍,眾六萬,直指河一陰一。

八月癸卯,入於齊境。

禁伐樹踐苗稼,犯者以軍法從事。

丁未,上親率諸軍攻河一陰一大城,拔之。

進攻子城,未克。

上有 疾。

九月辛酉夜,班師,水軍焚舟而退。

齊王憲及於翼、李穆 等所在克捷,降拔三十餘城,皆棄而不守。

唯以王藥城要害, 令儀同三司韓正守之。

正尋以城降齊。

戊寅,至自東伐。

己卯,以華州刺史、畢王賢為荊州總管。

冬十月戊子,初置上柱國、上大將軍官,改開府儀同三司 為開府儀同大將軍,儀同三司為儀同大將軍,又置上開府、上 儀同官。

甲午,行幸同州。

閏月,齊將尉相貴寇大寧,延州總管王慶擊走之。

以柱國 齊王憲、蜀國公尉遲迥為上柱國,柱國代王達為益州總管,大 司寇滎一陽一公司馬消難為梁州總管。

詔諸畿郡各舉賢良。

十一月己亥,改置司內官員。

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庚午,至自同州。

丙子,陳遣 使來聘。

是歲,岐、寧二州民饑,開倉賑給。

五年春正月癸未,行幸同州。

辛卯,行幸河東涑川,集關 中、河東諸軍校獵。

甲午,還同州。

丁酉,詔曰 :「朕克己思治,而風化未弘。

永言前古,載懷夕惕。

可分遣大使,周省四方,察訟聽謠,問 民恤隱。

其獄犴無章,侵漁黎庶,隨事究驗,條錄以聞。

若政 績有施,治綱克舉;及行宣圭蓽,道著丘園:並須撿審,依名 騰奏。

其鰥寡孤獨,寔可哀矜,亦宜賑給,務使周贍 。」

廢布 泉錢。

戊申,初令鑄錢者絞,其從者遠配為民。

二月辛酉,遣皇太子贇巡撫西土,仍討吐谷渾,戎事節度, 並宜隨機專決。

三月庚子,月犯東井第一星。

壬寅,至自同州。

文宣皇后 服再期,戊申,祥。

夏四月乙卯,行幸同州。

開府、清河公宇文神舉攻拔齊陸 渾等五城。

五月壬辰,至自同州。

六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辛亥,祠太廟。

丙辰,利州總管、 紀王康有罪,賜死。

丁巳,行幸雲一陽一宮。

月掩心後星。

庚午, 熒惑入輿鬼。

秋七月乙未,京師旱。

八月戊申,皇太子伐吐谷渾,至伏俟城而還。

乙卯,至自 雲一陽一宮。

乙丑,陳遣使來聘。

九月丁丑,大醮於正武殿,以祈東伐。

冬十月,帝謂群臣曰 :「朕去歲屬有疹疾,遂不得克平逋 寇。

前入賊境,備見敵情,觀彼行師,殆同兒戲。

又聞其朝政 昏亂,政由群小,百姓嗷然,朝不謀夕。

天與不取,恐貽後悔。

若復同往年,出軍河外,直為撫背,未扼其喉。

然晉州本高歡 所起之地,鎮攝要重,今往攻之,彼必來援,吾嚴軍以待,擊 之必克。

然後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足以窮其窟一穴一,混同文軌。」

諸將多不願行。

帝曰: 「幾者事之微,不可失矣。

若有沮吾軍者,朕當以軍法裁 之。」

己酉,帝總戎東伐。

以越王盛為右一軍總管,杞國公亮為 右二軍總管,隨國公楊堅為右三軍總管,譙王儉為左一軍總管, 大將軍竇(泰)〔恭〕為左二軍總管 ,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總 管,齊王憲、陳王純為前軍。

庚戌,熒惑犯太微上將。

戊午,歲星犯太陵。

癸亥,帝至晉州,遣齊王憲率一精一騎二 萬守雀鼠谷,陳王純步騎二萬守千里徑,鄭國公達奚震步騎一 萬守統軍川,大將軍韓明步騎五千守齊子嶺,(焉)〔烏〕氏公 尹升步騎五千守(鍾)鼓〔鍾〕鎮,涼城公辛韶步騎五千守蒲 津關,柱國、趙王招步騎一萬自華谷攻齊汾州諸城,柱國宇文 盛步騎一萬守汾水關。

遣內史王誼監六軍,攻晉州城。

帝屯於 汾曲。

齊王憲攻洪洞、永安二城,並拔之。

是夜,虹見於晉州 城上,首向南,尾入紫微宮,長十餘丈。

帝每日自汾曲赴城下, 親督戰,城中惶窘。

庚午,齊行台左丞侯子欽出降。

壬申,齊 晉州刺史崔景嵩守城北面,夜密遣使送款,上開府王軌率眾應 之。

未明,登城鼓噪,齊眾潰,遂克晉州,擒其城主特進、開 府、海昌王尉相貴,俘甲士八千人,送關中。

甲戌,以上開府梁士彥為晉州刺史,加授大將軍,留一精一兵 一萬以鎮之。

又遣諸軍徇齊諸城鎮,並相次降款。

十一月己卯,齊主自并州率眾來援。

帝以其兵新集,且避 之,乃詔諸軍班師,遣齊王憲為後拒。

是日,齊主至晉州,憲 不與戰,引軍度汾。

齊主遂圍晉州,晝夜攻之。

齊王憲屯諸軍 於涑水,為晉州聲援。

河東地震。

癸巳,至自東伐。

獻俘於太 廟。

甲午,詔曰 :「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是以親總六師, 問罪汾、晉。

兵威所及,莫不摧殄,賊眾危惶,烏棲自固。

暨元戎反旆, 方來聚結,遊魂境首,尚敢趑趄。

朕今更率諸軍,應機除剪。」

丙申,放齊諸城鎮降人還。

丁酉,帝發京師。

壬寅,度河,與 諸軍合。

十二月戊申,次於晉州。

初,齊攻晉州,恐王師卒至,於 城南穿塹,自喬山屬於汾水。

庚戌,帝帥諸軍八萬人,置陣東 西二十餘里。

帝乘常御馬,從數人巡陣處分,所至輒呼主帥姓 名以慰勉之。

將士感見知之恩,各思自厲。

將戰,有司請換馬。

帝曰 :「朕獨乘良馬何所之?」

齊主亦於塹北列陣。

申後,齊 人填塹南引。

帝大喜,勒諸軍擊之,齊人便退。

齊主與其麾下 數十騎走還并州。

齊眾大潰,軍資甲仗,數百里間,委棄山積。

辛亥,帝幸晉州,仍率諸軍追齊主。

諸將固請還師,帝曰: 「縱敵患生。

卿等若疑,朕將獨往 。」

諸將不敢言。

甲寅,齊 主遣其丞相高阿那肱守高壁。

帝麾軍直進,那肱望風退散。

丙 辰,師次介休,齊將韓建業舉城降,以為上柱國,封郇國公。

丁巳,大軍次并州,齊主留其從兄安德王延宗守并州,自將輕 騎走鄴。

是日,詔〔齊王公以下〕曰: 〔夫樹之以君,司牧黔首,蓋以除其苛慝,恤其患害。

朕 君臨萬國,志清四海,思濟一世之人,寘之仁壽之域。

嗟彼齊 趙,獨為匪民,乃睠東顧,載深長想。

偽主涼德早聞,丑聲夙 著,酒色是耽,盤遊是悅。

Yan豎居阿衡之任,胡〕人寄喉唇之 重。

棟樑骨鯁,翦為仇讎;狐、趙緒餘,降成皁隸。

民不見德, 唯虐是聞。

朕懷茲漏網,置之度外,正欲各靜封疆,共紓民瘼 故也。

爾之主相,曾不是思,欲構厲階,反貽其梗。

我之率土, 鹹求倳刃,帷幄獻兼弱之謀,爪牙奮干戈之勇,贏糧坐甲,若 赴私讎。

是以一鼓而定晉州,再舉而摧逋丑。

偽丞相高阿那肱 驅一逼一餘燼,竊據高壁;偽定南王韓建業作守介休,規相抗擬。

聊示兵威,應時崩潰,那肱則單馬宵遁,建業則面縛軍和,爾 之逃卒,所知見也。

若其懷遠以德,則爾難以德綏;處鄰以義,則爾難以義服。

且天與不取,道家所忌,攻昧侮亡,兵之上術。

朕今親馭群雄, 長驅宇內,六軍舒旆,萬隊啟行。

勢與雷電爭威,氣逐風雲齊 舉。

王師所次,已達近郊,望歲之民,室家相慶,來蘇之後, 思副厥誠。

偽主若妙盡人謀,深達天命,牽羊道左,銜璧轅門, 當惠以焚櫬之恩,待以列侯之禮。

偽將相王公已下,衣冠士民 之族,如有深識事宜,建功立效,官榮爵賞,各有加攏若下 愚不移,守迷莫改,則委之執憲,以正刑書。

嗟爾庶士,胡寧 自棄。

或我之將卒,逃彼逆朝,無問貴賤,皆從蕩滌。

善求多 福,無貽後悔。

璽書所至,鹹使聞知。

自是齊之將帥,降者相繼。

封其特進、開府賀拔伏恩為郜 國公,其餘官爵各有差。

戊午,高延宗僭即偽位,改年德昌。

己未,軍次并州。

庚 申,延宗擁兵四萬出城抗拒,帝率諸軍合戰,齊人退,帝乘勝 逐北,率千餘騎入東門,詔諸軍繞城置陣。

至夜,延宗率其眾 排陣而前,城中軍卻,人相蹂踐,大為延宗所敗,死傷略荊

齊人欲閉門,以閽下積一屍一,扉不得闔。

帝從數騎,崎嶇危險, 僅得出門。

至明,率諸軍更戰,大破之,擒延宗,并州平。

壬戌,詔 曰: 昔天厭水運,龍戰於野,兩京圮隔,四紀於茲。

朕垂拱巖 廊,君臨宇縣,相邠民於海內,混楚弓於天下,一物失所,有 若推溝。

方欲德綏未服,義征不譓。

偽主高緯,放命燕齊,怠慢典刑,俶擾天紀,加以背惠怒 鄰,棄信忘義。

朕應天從物,伐罪弔民,一鼓而蕩平一陽一,再舉 而摧勍敵。

偽署王公,相繼道左。

高緯智窮數屈,逃竄草間。

偽安德王高延宗擾攘之間,遂竊名號,與偽齊昌王莫多婁敬顯 等,收合餘燼,背城抗敵。

王威既振,魚潰鳥離,破竹更難, 建瓴非易,延宗眾散,解甲軍門。

根本既傾,枝葉自霣,幽青 海岱,折簡而來,冀北河南,傳檄可定。

八紘共貫,六一合同風, 方當偃伯靈台,休牛桃塞,無疆之慶,非獨在余。

漢皇約法,除其苛政,姬王輕典,刑彼新邦。

思覃惠澤, 被之率土,新舊臣民,皆從蕩滌。

可大赦天下。

高緯及王公以 下,若釋然歸順,鹹許自新。

諸亡入偽朝,亦從寬宥。

官榮次 序,依例無失。

其齊偽制令,即宜削除。

鄒魯縉紳,幽並騎士, 一介可稱,並宜銓錄。

百年去殺,雖或難希,期月有成,庶幾 可勉。

丙寅,出齊宮中金銀寶器珠翠麗服及宮女二千人,班賜將 士。

以柱國趙王招、陳王純、越王盛、杞國公亮、梁國公侯莫 陳芮、庸國公王謙、北平公寇紹、鄭國公達奚震並為上柱國。

封齊王憲子安城郡公質為河間王,大將軍廣化公丘崇為潞國公, 神水公姬願為原國公,廣業公尉遲運為盧國公。

諸有功者,封 授各有差。

癸酉,帝率六軍趣鄴。

以上柱國、陳王純為并州總管。

六年春正月乙亥,齊主傳位於其太子恆,改年承光,自號 為太上皇。

壬辰,帝至鄴。

齊主先於城外掘塹豎柵。

癸巳,帝 率諸軍圍之,齊人拒守,諸軍奮擊,大破之,遂平鄴。

齊主先 送其母並妻子於青州,及城陷,乃率數十騎走青州。

遣大將軍 尉遲勤率二千騎追之。

是戰也,於陣獲其齊昌王莫多婁敬顯。

帝責之曰: 「汝有死罪者三:前從並走鄴,攜妾棄母,是不孝;外為 偽主戮力,內實通啟於朕,是不忠;送款之後,猶持兩端,是 不信。

如此用懷,不死何待 。」

遂斬之。

是日,西方有聲如雷者一。

甲午,帝入鄴城。

齊任城王湝先在冀州,齊主至河,遣其 侍中斛律孝卿送傳國璽禪位於湝。

孝卿未達,被執送鄴。

詔去 年大赦班宣未及之處,皆從赦例。

封齊開府、洛州刺史獨孤永 業為應國公。

丙申,以上柱國、越王盛為相州總管。

己亥,詔 曰 :「自晉州大陣至於平鄴,身殞戰場者,其子即授父本官。」

尉遲勤擒齊主及其太子恆於青州。

庚子,詔曰 :「偽齊之末,一奸一佞擅權,濫罰一婬一刑,動掛羅 網,偽右丞相、鹹一陽一王故斛律明月,偽侍中、特進、開府故崔 季舒等七人,或功高獲罪,或直言見誅。

朕兵以義動,翦除凶 暴,表閭封墓,事切下車。

宜追贈謚,並窆措。

其見存子孫, 各隨蔭敘錄。

家口田宅沒官者,並還之。」

辛丑,詔曰 :「偽齊叛渙,竊有漳濱,世縱一婬一風,事窮雕 飾。

或穿池運石,為山學海;或層台累構,概日凌雲。

以暴亂 之心,極奢侈之事,有一於此,未或弗亡。

朕菲食薄衣,以弘 風教,追念生民之費,尚想力役之勞。

方當易茲弊俗,率歸節 儉。

其東山、南園及三台可並毀撤。

瓦木諸物,凡入用者,盡 賜下民。

山園之田,各還本主。」

二月丙午,論定諸軍功勳,置酒於齊太極殿,會軍士以上, 班賜有差。

丁未,齊主至,帝降自阼階,以賓主之禮相見。

高 湝在冀州擁兵未下,遣上柱國、齊王憲與柱國、隨公楊堅率軍 討平之。

齊定州刺史、范一陽一王高紹義叛入突厥。

齊諸行台州鎮 悉降,關東平。

合州五十五,郡一百六十二,縣三百八十五, 戶三百三十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萬六千(六)百八十六。

乃於河一陽一、幽、青、南兗、豫、徐、北朔、定並置總管府,相、 並二總管各置宮及六府官。

癸丑,詔曰 :「無侮煢獨,事顯前書;哀彼矜人,惠流往 訓。

偽齊末政,昏虐寔繁,災甚滔天,毒流比屋。

無罪無辜, 系虜三軍之手;不飲不食,僵仆九逵之門。

朕為民父母,職養 黎人,念甚泣辜,誠深罪己。

除其苛政,事屬改張,宜加寬宥, 兼行賑恤。

自偽武平三年以來,河南諸州之民,偽齊被掠為奴 婢者,不問官私 ,並宜放免。

其住在淮南者,亦即聽還 ,願 (往)〔壯淮北者,可隨便安置。

其有癃殘孤老,饑餒絕食, 不能自存者,仰刺史守令及親民長司,躬自檢校。

無親屬者, 所在給其衣食,務使存濟。」

乙卯,帝自鄴還京。

丙辰,以柱國、隨公楊堅為定州總管。

三月壬午,詔山東諸州,各舉明經干治者二人。

若奇才異 術,卓爾不群者,弗拘多少。

夏四月乙巳,至自東伐。

列齊主於前,其王公等並從,車 轝旗幟及器物以次陳於其後。

大駕布六軍,備凱樂,獻俘於太 廟。

京邑觀者皆稱萬歲。

戊申,封齊主為溫國公。

庚戌,大會 群臣及諸蕃客於露寢。

乙卯,廢蒲、陝、涇、寧四州總管。

己 巳,祠太廟。

詔曰 :「東夏既平,王道初被,齊氏弊政,餘風 未殄。

朕劬勞萬機,念存康濟。

恐清淨之志,未形四海,下民 疾苦,不能上達,寢興軫慮,用切於懷。

宜分遣使人,巡方撫 慰,觀風省俗,宣揚治道。

有司明立條科,務在弘益。」

五月丁丑,以柱國、譙王儉為大塚宰。

庚辰,以上柱國杞 國公亮為大司徒,鄭國公達奚震為大宗伯,梁國公侯莫陳芮為 大司馬,柱國應國公獨孤永業為大司寇,鄖國公韋孝寬為大司 空。

辛巳,大醮於正武殿,以報功也。

己丑,祠方丘。

詔曰 :「朕欽承丕緒,寢興寅畏,惡衣菲食,貴昭儉約。

上棟下宇,土階茅屋,猶恐居之者逸,作之者勞,詎可廣廈高 堂,肆其嗜欲。

往者,塚臣專任,制度有違,正殿別寢,事窮 壯麗。

非直雕牆峻宇,深戒前王,而締構弘敞,有踰清廟。

不軌不物,何以示後。

兼東夏初平,民未見德,率先海內, 宜自朕始。

其露寢、會義、崇信、含仁、雲和、思齊諸殿等, 農隙之時,悉可毀撤。

雕斲之物,並賜貧民。

繕造之宜,務從 卑樸。」

癸巳,行幸雲一陽一宮。

戊戌,詔曰:「京師宮殿,已從撤 毀。

並、鄴二所,華侈過度,誠復作之非我,豈容因而弗革。

諸堂殿壯麗,並宜除蕩,甍宇雜物,分賜窮民。

三農之隙,別 漸營構,止蔽風雨,務在卑狹。」

. 庚子,陳遣使來聘。

是月,青城門無故自崩。

六月丁未,至自雲一陽一宮。

辛亥,御正武殿錄囚徒。

癸亥, 於河州雞鳴防置旭州,甘松防置芳州,廣州防置弘州。

甲子, 帝東巡。

丁卯,詔曰 :「同姓百世,婚姻不通,蓋惟重別,周 道然也。

而娶妻買妾,有納母氏之族,雖曰異宗,猶為混雜。

自今以後,悉不得娶母同姓,以為〔妻〕妾。

其已定未成者, 即令改聘。」

秋七月己卯,封齊王憲第四子廣都公負為莒國公,紹莒莊 公洛生後。

癸未,應州獻芝草。

丙戌,行幸洛州。

己丑,詔山 東諸州舉有才者,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赴行在所, 共論治政得失。

戊戌,以上柱國、庸公王謙為益州總管。

八月壬寅,議定權衡度量,頒於天下。

其不依新式者,悉 追停。

詔曰 :「以刑止刑,世輕世重。

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雜役之徒,獨異常憲,一從罪配,百世不免。

罰既無窮,刑何 以措。

道有沿革,宜從寬典。

凡諸雜戶,悉放為民。

配雜之科, 因之永削 。」

甲子,鄭州獻九尾狐,皮肉銷盡,骨體猶具。

帝 曰 :「瑞應之來,必昭有德。

若使五品時敘,四海和平,家識 孝慈,人知禮讓,乃能致此。

今無其時,恐非實錄 。」

乃命焚 之。

九月壬申,以柱國鄧國公竇熾、申國公李穆並為上柱國。

戊寅,初令民庶已上,唯聽衣綢、綿綢、絲布、圓綾、紗、絹、 綃、葛、布等九種,余悉停斷。

朝祭之服,不拘此例。

甲申, 絳州獻白雀。

壬辰,詔東土諸州儒生,明一經已上,並舉送, 州郡以禮發遣。

癸卯,封上大將軍、上黃公王軌為郯國公。

吐 谷渾遣使獻方物。

冬十月戊申,行幸鄴宮,戊午,改葬德皇帝於冀州。

帝服 緦,哭於太極殿,百官素服哭。

是月,誅溫國公高緯。

十一月庚午,百濟遣使獻方物。

壬申,封皇子充為道王, 兌為蔡王。

癸酉,陳將吳明徹侵呂梁,徐州總管梁士彥出軍與 戰,不利,退守徐州。

遣上大將軍、郯國公王軌率師討之。

是 月,稽胡反,遣齊王憲率軍討平之。

詔自永熙三年七月已來,去年十月已前,東土之民,被抄 略在化內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後,良人沒為奴婢者:並宜放 免。

所在附籍,一同民伍。

若舊主人猶須共居,聽留為部曲及 客女。

詔曰 :「正位於中,有聖通典。

質文相革,損益不同。

五 帝則四星之象,三王制六宮之數。

劉、曹已降,等列彌繁,選 擇遍於生民,命秩方於庶職。

椒房丹地,有眾如雲。

本由嗜欲 之情,非關風化之義。

朕運當澆季,思復古始,無容廣集子女, 屯聚宮掖。

弘贊後一庭,事從約簡。

可置妃二人,世婦三人,御 妻三人,自茲以外,悉宜減剩」 己亥晦,日有蝕之。

初行刑書要制。

持杖群強盜一匹以上,不持杖群強盜五匹 以上,監臨主掌自盜二十匹以上,小盜及詐偽請官物三十匹以 上,正長隱五戶及十丁以上、隱地三頃以上者,至死。

刑書所 不載者,自依律科。

十二月戊午,吐谷渾遣使獻方物。

己未,東壽一陽一土人反, 率眾五千襲并州城,刺史東平公宇文神舉破平之。

庚申,行幸 并州宮。

移并州軍人四萬戶於關中。

丙寅,以柱國、滕王逌為 河一陽一總管。

丁卯,以柱國、隨國公楊堅為南兗州總管,上柱國、 申國公李穆為并州總管。

戊辰,廢并州宮及六府。

是月,北營 州刺史高寶寧據州反。

宣政元年春正月癸酉,吐谷渾偽趙王他婁屯來降。

壬午, 行幸鄴宮。

分相州廣平郡置洺州,清河郡置貝州,黎一陽一郡置黎 州,汲郡置衛州;分定州常山郡置恆州;分并州上一黨一郡置潞州。

辛卯,行幸懷州。

癸巳,幸洛州。

詔於懷州置宮。

二月甲辰,柱國、大塚宰譙王儉薨。

丁巳,帝至自東巡。

乙丑,以上柱國越王盛為大塚宰,陳王純為雍州牧。

三月戊辰,於蒲州置宮。

廢同州及長春二宮。

壬申,突厥 遣使獻方物。

甲戌,初服常冠。

以皁紗為之,加簪而不施纓導, 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

上大將軍、郯國公王軌破陳師於呂梁, 擒其將吳明徹等,俘斬三萬餘人。

丁亥,詔 :「柱國故豆盧寧 征江南武陵、南平等郡,所有民庶為人奴婢者,悉依江陵放免。」

壬辰,改元。

夏四月壬子,初令遭父母喪者,聽終制。

庚申,突厥入寇 幽州,殺掠吏民。

議將討之。

五月己丑,帝總戎北伐。

遣柱國原公姬願、東平公宇文神 舉等率軍,五道俱入。

發關中公私驢馬,悉從軍。

癸巳,帝不 豫,止於雲一陽一宮。

丙申,詔停諸軍事。

六月丁酉,帝疾甚,還京。

其夜,崩於乘輿。

時年三十六。

遺詔曰: 人肖形天地,稟質五常,修短之期,莫非命也。

朕君臨宇 縣,十有九年,未能使百姓安樂,刑措罔用,所以昧旦求衣, 分宵忘寢。

昔魏室將季,海內分崩,太祖扶危翼傾,肇開王業。

燕趙榛蕪,久竊名號。

朕上述先志,下順民心,遂與王公將帥, 共平東夏。

雖復妖氛蕩定,而民勞未康。

每一念此,如臨冰谷。

將欲包舉六一合,混同文軌。

今遘疾大漸,氣力稍微,有志不申, 以此歎息。

天下事重,萬機不易。

王公以下,爰及庶僚,宜輔 導太子,副朕遺意。

令上不負太祖,下無失為臣。

朕雖瞑目九 泉,無所復恨。

朕平生居處,每存菲薄,非直以訓子孫,亦乃 本心所好。

喪事資用,須使儉而合禮,墓而不墳,自古通典。

隨吉即葬,葬訖公除。

四方士庶,各三日哭。

妃嬪以下無子者, 悉放還家。

謚曰武皇帝,廟稱高祖。

己未,葬於孝陵。

帝沉毅有智謀。

初以晉公護專權,常自晦跡,人莫測其深 淺。

及誅護之後,始親萬機。

克己勵一精一,聽覽不擔用法嚴整, 多所罪殺。

號令懇惻,唯屬意於政。

群下畏服,莫不肅然。

一性一 既明察,少於恩惠。

凡布懷立行,皆欲踰越古人。

身衣布袍, 寢布被,無金寶之飾,諸宮殿華綺者,皆撤毀之,改為土階數 尺,不施櫨栱。

其雕文刻鏤,錦繡纂組,一皆禁斷。

後宮嬪御, 不過十餘人。

勞謙接下,自強不息。

以海內未康,銳情教習。

至於校兵閱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

平齊之役, 見軍士有跣行者,帝親脫靴以賜之。

每宴會將士,必自執杯勸 酒,或手付賜物。

至於征伐之處,躬在行陣。

一性一又果決,能斷 大事。

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強。

破齊之後,遂欲窮兵極武, 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此其志也。

史臣曰:自東西否隔,二國爭強,戎馬生郊,干戈日用, 兵連禍結,力敵勢均,疆埸之事,一彼一此。

高祖纘業,未親 萬機,慮遠謀深,以蒙養正。

及英威電發,朝政惟新,內難既 除,外略方始。

乃苦心焦思,克己勵一精一,勞役為士卒之先,居 處同匹夫之儉。

修富民之政,務強兵之術,乘讎人之有釁,順 大道而推亡。

五年之間,大勳斯集。

攄祖宗之宿憤,拯東夏之阽危,盛 矣哉,其有成功者也。

若使翌日之瘳無爽,經營之志獲申,黷武窮兵,雖見譏於 良史,雄圖遠略,足方駕於前王者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周書
周書卷一 帝紀第一 文帝上周書卷二 帝紀第二 文帝下周書卷三 帝紀第三 孝閔帝周書卷五 帝紀第五 武帝上周書卷六 帝紀第六武帝下周書卷七 帝紀第七 宣帝周書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周書卷九 列傳第一 皇后周書卷十 列傳第二周書卷十一 列傳第三 晉蕩公護 叱羅協 馮遷周書卷十二 列傳第四 齊煬 王憲周書卷十三 列傳第五 文閔明 武宣諸子周書卷十四 列傳第六周書卷十五 列傳第七周書卷十六 列傳第八周書卷十七 列傳第九周書卷十八 列傳第十 王羆 子慶遠周書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周書卷二十 列傳第十二周書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三周書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周書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五 蘇綽周書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李賢 弟遠周書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八周書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九周書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周書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一周書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周書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三周書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四周書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五周書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六周書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周書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八周書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九周書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周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周書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二周書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三周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四周書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五周書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六周書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七周書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八周書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九周書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周書卷四十九 列傳第四十一周書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