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教材》二 中草藥的性能 一 四氣五味:其中的「性」又稱為「氣」,是古代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藥學教材》二 中草藥的性能 一 四氣五味

中藥學教材

二 中草藥的性能 一 四氣五味

四氣五味,就是藥物的性味,代表藥物的藥性和滋味兩個方面。

其中的「性」又稱為「氣」,是古代通用、沿襲至今的名詞,所以四氣也就是四性。

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

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藥性;寒和涼之間、熱和溫之間,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說藥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別,溫次於熱、涼次於寒。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藥物作用於人體發生的反應歸納出來的,例如,感受風寒、怕冷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舌苔白,這是寒的症狀,這時用紫蘇、生薑煎了湯飲服後,可以使病員發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狀,說明紫蘇、生薑的藥性是溫熱的。

如果生了療瘡、熱療、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小便黃色、舌苔發黃,或有發熱,這就是熱的症狀,這時用金銀花、菊花來治療,可以得到治癒,說明金銀花、菊花的藥性是寒涼的。

中草藥的藥性,通過長時期的臨床實踐,絕大多數已為人們所掌握,如果我們熟悉了各種藥物的藥性,就可以根據「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和「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針對病情適當應用了。

一般是,寒涼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症。

溫熱藥,大多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症。

此外,還有一些藥物的藥性較為平和,稱為「平」性。

由於平性藥沒有寒涼藥或溫熱藥的作用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熱、溫、涼、平正氣,而一般仍稱為四氣。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

它主要是由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治療中反映出來的效果而確定的。

各種滋味的作用如下:

(一)辛 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等作用。

一般發汗的藥物與行氣的藥物,大多數有辛味;某些補養的藥物,也有辛味。

(二)甘 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

一般滋補性的藥物及調和藥性的藥物,大多數有甘味。

(三)酸 有收斂、固澀等作用。

一般帶有酸味的藥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 有瀉火、燥濕、通洩、下降等作用。

一般具有清熱、燥濕、瀉下和降逆作用的藥物,大多數有苦味。

(五)鹹 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作用。

一般能消散結塊的藥物和一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帶有鹹味。

在五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它們的意義和作用是這樣的:

(一)淡 就是淡而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

一般能夠滲利水濕、通利小便的藥 物,大多數是淡味。

(二)澀 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及止血等作用。

由於淡味,沒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將它和甘味並列,稱「淡附於甘」;同時,澀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雖然有七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

氣和味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種藥物既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

由於氣有氣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須將氣和味的作用綜合起來看待,例如,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蘇的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蘆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熱,所以可知蘆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熱生津……等。

一般說,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也就有所區別;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藥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處和不同之點。

例如,同樣是寒性藥,若味不相同,或為苦寒,或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異,如黃連苦寒、可以清熱燥濕,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風熱;同樣是甘味藥,但氣有所不同,或為甘溫,或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樣,如黃耆甘溫、可以補氣,蘆根甘寒、能清熱生津。

所以,在辨識藥性時,不能把藥物的氣與味孤立起來。

在臨床具體應用時,一般都是既用其氣、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應用的時候,配合其它藥物,則或用其氣,或用其味。

【文獻摘錄】

《珍珠囊》:「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鹹主軟;辛能散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欽,鹹能軟堅,淡能利竅。

《用藥法象》:「夫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鹹之味也。

...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

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

....」

《景岳全書》:「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有偏也。

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

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

《本草綱目》:「寇氏言寒熱溫涼是性,香臭腥躁是氣....但自素問以來,只以氣味言.....。

《中醫名詞術語選釋》:「近人認為藥物味道的不同,與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如味辛的多含揮發油,味酸的多含有機酸,味甘的多含糖類,味音的則可能含生物鹼,甘類或苦味質等。

總論 一 中草藥的採集與炮製 一 中草藥的採集與炮製 一 中草藥的採集與貯 一 中草藥的採集與炮製 二 中草藥的炮製 二 中草藥的性能 二 中草藥的性能 二 歸經 二 中草藥的性能 三 升降浮沉 三 中草藥的應用 三 中草藥的應用 一 配伍 三 中草藥的應用 二 用量 三 中草藥的應用 三 服用法 清熱藥應用注意事項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藥學教材
總論一 中草藥的採集與炮製一 中草藥的採集與炮製 一 中草藥的採集與貯藏一 中草藥的採集與炮製 二 中草藥的炮製二 中草藥的性能二 中草藥的性能 一 四氣五味二 中草藥的性能 二 歸經二 中草藥的性能 三 升降浮沉三 中草藥的應用三 中草藥的應用 一 配伍三 中草藥的應用 二 用量三 中草藥的應用 三 服用法一 解表藥一 發散風寒藥·一 解表藥麻黃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桂枝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紫蘇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荊芥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防風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羌活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細辛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白芷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稿本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香薷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生薑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蔥白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辛夷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芫荽的作用與功效·一 解表藥二 發散風熱藥·一 解表藥薄荷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牛蒡子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桑葉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菊花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葛根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升麻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柴胡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豆豉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豆卷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蟬蛻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浮萍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西河柳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水蜈蚣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天胡荽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蔓荊子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木賊草的功效與作用·一 解表藥解表藥應用注意事項具有解表功效的其它藥物二 清熱藥一 清熱瀉火藥·二 清熱藥石膏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寒水石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知母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梔子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蘆根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天花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鮮竹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淡竹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鴨跖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西瓜皮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荷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蓮子心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二 清肝明目藥·二 清熱藥青葙子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谷精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密蒙花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夜明砂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千里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三 清熱涼血藥·二 清熱藥鮮生地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紫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犀角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牛黃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牡丹皮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赤芍葯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大青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玄參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茅根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四 清熱解毒藥·二 清熱藥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連翹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紫花地丁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山慈菇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漏蘆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四季青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烏蘞莓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芙蓉花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白蘞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魚腥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野蕎麥根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虎耳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紅籐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敗醬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鬼針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地耳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垂盆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馬蘭根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射干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山豆根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馬勃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橄欖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白毛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點地梅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一枝黃花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爵床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人中黃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人中白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白頭翁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鴨膽子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橄核蓮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小飛蓬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雞眼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葉下珠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綠豆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七葉一枝花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半枝蓮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白英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龍葵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蛇莓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白花蛇舌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鳳尾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豬殃殃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天葵子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籐梨根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豬膽汁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五 清熱燥濕藥·二 清熱藥黃連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黃芩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黃柏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胡黃連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龍膽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秦皮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苦參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白蘚皮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六 清虛熱藥·二 清熱藥銀柴胡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青蒿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白薇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葎草的功效與作用·二 清熱藥清熱藥應用注意事項其它具有清熱功效的藥物三 瀉下藥一 攻下藥·三 瀉下藥大黃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芒硝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鐵扁擔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番瀉葉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蘆薈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二 潤下藥·三 瀉下藥火麻仁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郁李仁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胡麻仁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蜂蜜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三 峻下逐水藥·三 瀉下藥牽牛子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甘遂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大戟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芫花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續隨子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商陸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烏臼根皮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巴豆的功效與作用·三 瀉下藥瀉下藥應用注意事項其它具有瀉下功效的藥物四 利水滲濕藥利水滲濕藥應用注意事項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豬苓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澤瀉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薏苡仁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燈心草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通草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冬葵子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車前子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木通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滑石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金錢草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海金沙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石葦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萹蓄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瞿麥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萆薢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赤小豆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葫蘆殼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冬瓜皮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澤漆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螻蛄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茵陳蒿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地耳草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垂盆草的功效與作用·四 利水滲濕藥其它具有利水滲濕作用的藥物五 化濕藥化濕藥應用注意事項藿香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佩蘭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砂仁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白豆蔻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蒼朮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厚樸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草豆蔻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草果的功效與作用·五 化濕藥其它具有化濕功效的藥物六 祛風濕藥祛風濕藥應用注意事項獨活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威靈仙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秦艽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防己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臭梧桐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老鶴草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虎杖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透骨草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桑寄生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五加皮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鹿啼草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豨簽草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千年健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虎骨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白花蛇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徐長卿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桑枝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絡石籐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尋骨風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接骨木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木瓜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蜇砂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松節(附:松香、松花粉)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海桐皮的功效與作用·六 祛風濕藥七 理氣藥理氣藥應注意事項橘皮的功效與作用·七 理氣藥枳實的功效與作用·七 理氣藥瓜蔞皮的功效與作用·七 理氣藥木香的功效與作用·七 理氣藥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