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孫男國藩跪稟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九月十三日,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曾國藩家書》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

曾國藩家書

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

【原文】

孫男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九月十三日,接到家信,系七月父親在省所發;內有叔父及歐陽牧雲公臻函,知祖母於七月初三日因感冒致恙,不藥而癒,可勝欣幸!高麗參足以補氣,然身上稍有寒熱,服之便不相宜,以後各領斟酌用之,若微覺感冒,即忌用此物,平日康強對,和入丸藥內服最好,然此時家中,想已無多,不足可供明年一單丸藥之用否?若其不足須寫信來京,以便覓便寄回。

四第六弟考試。

又不得志,頗難為懷;然大器晚成,堂上不必以此置慮,聞大弟將來有夢熊1之喜,幸甚!近叔父為嬸母一之 病,勞苦憂鬱,有懷莫宜,今六弟一縈2得男,則叔父合飴弄孫3,瓜瓞日繁4,其樂何如?唐鏡海先生德望,為京城第一,其令嗣極孝,亦系兄於承繼者,先生今上六十五歲,得生一子,人皆以盛德之報。

英夷在一江一 南,撫局已定,益金陵為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據要害,不得不僅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去年逆夷在廣東,曾經就撫,兵動去六百萬兩,此次之狀,外間有言有二千一百萬者,又有言此項皆勸紳民捐輸,以動帑藏者,皆不知的否?現在夷船已全數出海,各處防海之兵,陸續撤回,天津亦已撤退,故扶之便,系伊裡布耆英及西一江一 總督牛鑒三人,牛鑒有失地之罪,故扶局之後,即革職拿問,伊裡布去廣東,代奕山為將軍,耆英為兩一江一 總督,自英繁華滋擾,已歷二年,將不知兵,兵不用命,於國威不少損失,然此次議撫,實出於不得已,便使夷人從此永不犯邊,四海晏然安堵,則以大事小,樂天之道,孰不以為上策哉?

孫身體如常,孫媳及曾孫兄妹並皆平安,同縣黃曉潭薦一老媽吳姓來,因其妻凌虐婢僕,百般慘酷,求孫代為開脫,孫接至家住一日,轉薦至方夔卿太守處,托其帶回湖南,大約明春可到湘鄉,今年進學之人,孫見《題名錄》,僅認識彭惠田一人,不知廿三上都進入否?謝一黨一 仁吳光照取一等,皆少年可慕,一等第一,《題名錄》刻黃生平,不知即黃星平否?孫每接定信,常嫌其不詳,以後務求詳,雖鄉間田宅婚嫁之事,不妨寫出,使遊子如仍未出裡門,各族戚家,尤須一一示知,幸甚!敬請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余容後呈。

孫謹呈。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註釋】

1夢熊:以前稱生兒子為夢熊。

2一索:即第一胎。

3含飴弄孫:含著飴糖追小孫子,形容老年人恬適的樂趣。

4瓜瓞日繁:比喻子孫滿堂。

瓞:小瓜。

【譯文】

孫兒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九月十二日,接到家信,是七月間父親在省城發的,信中有叔父和歐陽牧雲的信函,知道祖母在七月初三日感冒,沒有吃藥便好了,令人欣慰,高麗參足以補氣,便身上稍微有點寒熱,吃了就不合適,以後一定要反覆斟酌後才可以服,平日身體康強時,把它和在丸藥裡吃最好,然而現在家裡想必也沒有多少了,不知還可供一應明年一個單子的丸藥用不?如果不夠,要寫信到京城,以便找便人帶回家。

四弟六弟考試,又沒有考中,很難為情,但是古人云:大才往往是晚年成就,堂上大人不必為了這件事而憂慮,聽說六弟將有生兒子的喜兆,很幸運!近來叔父為了嬸母的病又辛苦以又憂鬱,心裡有話難以表達,現在六弟第一胎便懷了男孩,那麼叔父貽養天年,子孫滿堂,晚景是如何的甜美啊!唐鏡海先生的品德威望在京城裡是首屈一指,他的兒子十分孝敬,也是從兄長處過繼過來的,先生今年六十五歲,生了一個兒子,人家都說這是他積滿了的德行所得到的報償。

英國人在一江一 南一帶,當局安撫的決策已定了下來,因金陵是北面的咽喉之地,英國人既然已經扼住這個要害,我方不得不從權變而採取和番的策略,以安定百姓,平息戰火,去年英國侵略者在廣東,曾經接受安撫,花了六百萬兩兵費,這次的費用,外面傳聞是二千一百萬,又傳說這項費用都是勸導紳士和百姓捐款,不動用國庫,都不知道的確不的確?現在洋船已經全部出海,各處防海的兵陸續撤回,天津也已撤回,和談的使節,是伊裡布、耆英,以及兩一江一 總督牛鑒三個,牛鑒有守地失守的罪過,所以和談以後,馬上要革職拿問,伊裡布去廣東,代替奕山為將軍,耆英為兩一江一 總督。

自從英國侵略者滋事騷擾,已經兩年,帶兵的不懂得如何打仗,當兵的不努力作戰,不聽號令,對於我國的威望損失不小,在而這次議和,實在是出於不得已,假若能夠使洋人承受天命,誰說不是上策呢?

孫兒身體如常,孫媳婦及曾孫兄妹都平安,同縣黃曉潭推薦一位吳老媽子來,因為黃曉潭的妻子虐待下人,十分慘酷,因此叫吳老媽子到孫兒處,求得一個開脫,孫兒接她在家裡住了一天,轉薦到方夔卿太守家,托他帶回湖南,大約明年春天可到湘鄉。

今年進學的人,孫兒看見《題名錄),只認識彭惠田一人,不知道我鄉二十三都、二十四都有人進學沒有?謝覺仁、吳光照取一等,都是少年,令人羨慕,一等一名,《題名錄》刻黃生平,不知道是不是黃星平。

孫兒每次接到家信,常常嫌信寫得不詳細,以後務請寫得詳細明白,雖說是鄉晨土俗,房屋、婚姻嫁娶的事,不妨都寫上,使在外的遊子好像仍舊在家裡一樣,各族親戚家的事,尤其要一告知,拜託了!敬請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其餘容以後再稟告。

孫兒謹稟。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七日)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曾國藩家書
一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一 修身篇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一 修身篇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一 修身篇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切勿恃才傲物一 修身篇 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露頭角於外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一 修身篇 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恆心一 修身篇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一 修身篇 致九弟·願共鑒誡二弊一 修身篇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必須加意保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平驕矜之氣一 修身篇 致九弟李弟·須戒傲惰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做人須清廉謹慎勤勞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藥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服藥不可大多一 修身篇 致四弟·勸弟須靜養身體一 修身篇 致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軍一 修身篇 致九弟·只問積勞不問成名一 修身篇 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凡鬱怒最易傷人一 修身篇 致四弟·述養身有五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必須逆來順受二 勸學篇 稟父母·聞九弟習字長進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二 勸學篇 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二 勸學篇 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恆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二 勸學篇 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二 勸學篇 致六弟·述學詩習字之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二 勸學篇 致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二 勸學篇 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恆心二 勸學篇 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二 勸學篇 致諸弟·評文字之優劣二 勸學篇 致四弟·讀書不可太疏忽二 勸學篇 致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時苦學二 勸學篇 致九弟·講求奏議不遲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三 治家篇 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三 治家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三 治家篇 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三 治家篇 稟父母·勿因家務過勞三 治家篇 稟叔父母·勿因勞累過度三 治家篇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三 治家篇 致諸弟·擬定於明年歸家探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迎養父母叔父三 治家篇 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後事離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攜眷趕緊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萬不可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勤通書信不必掛念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在京須一切謹慎三 治家篇 致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三 治家篇 致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宜教家人勤勞持家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親三 治家篇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門三 治家篇 致四弟·得兩弟為幫手三 治家篇 致九弟·歸家料理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季弟·在家裡注重種蔬等事三 治家篇 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家庭不可說利害話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六弟婦治家賢慧而命最苦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起屋造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訣三 治家篇 致四弟·居鄉要訣宜節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季弟·做後輩宜戒驕橫之心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佚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八字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三 治家篇 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勤儉為主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以耕讀為本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告在京無生計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狀四 理財篇 稟父母·籌劃歸還借款四 理財篇 稟父母·借銀寄回家用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外借債過年四 理財篇 稟父母·家中費用窘迫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家事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無錢寄回家四 理財篇 稟父母·寄銀還債濟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取款及托帶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送參冀減息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取借款須專人去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京事事節儉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托人帶銀兩歸家四 理財篇 致諸弟·家中務請略有積蓄四 理財篇 諭紀澤·托人帶銀至京四 理財篇 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四 理財篇 致九弟·述捐銀作祭費四 理財篇 致九弟·勸捐銀修祠堂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先饋贈親戚族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贈親戚族人數目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節儉置田以濟貧民四 理財篇 致九弟·順便可以周濟四 理財篇 致九弟·周濟受害紳民四 理財篇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銀禮輕義重四 理財篇 致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必須親近良友五 交友篇 稟叔父·不辭勞苦料理朋友的喪事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切勿佔人便宜五 交友篇 稟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五 交友篇 致九弟·患難與共勿有遺憾五 交友篇 致九弟·述挽胡潤帥聯五 交友篇 致九弟季弟·述有負朋友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六 為政篇 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六 為政篇 稟父母·具折奏請日講六 為政篇 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六 為政篇 致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六 為政篇 致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六 為政篇 致九弟·暫緩祭祀望溪六 為政篇 致季弟·述長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述籌辦粵省釐金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稅六 為政篇 致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大考陞官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榮升侍講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考差信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得會試房差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 為政篇 稟父母·萬望匆入署說公事六 為政篇 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六 為政篇 稟父母·敬請祖父換藍頂六 為政篇 稟父母·擬為六弟納監六 為政篇 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六 為政篇 稟父母·附呈考差詩文六 為政篇 稟父母·賀六弟成就功名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敬接誥封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四弟送歸誥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謹遵家命一心服官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升內閣學士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補侍郎缺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聞九弟得優貢六 為政篇 致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六 為政篇 致四弟·述堅守作戰之困難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兄弟同獲聖恩六 為政篇 致九弟·申請辭退一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讓紀瑞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紀梁宜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奏議乃為臣之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不必再行辭謝六 為政篇 致九弟·戰事宜自具奏六 為政篇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六 為政篇 致四弟九弟·述應詔面陛之策七 用人篇 致諸弟·述營中急需人才七 用人篇 致諸弟·調彭雪琴來江七 用人篇 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七 用人篇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七 用人篇 致九弟·愧對江西紳士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七 用人篇 致九弟·擬保舉李次青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擬和陳射仙辦大通釐金七 用人篇 致九弟·述告辦事好手不多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囑文輔卿二語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多選好替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