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三 治家篇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澄侯子植季洪三弟左右:澄侯在廣東,前後共發信七封;至郴州耒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曾國藩家書》三 治家篇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

曾國藩家書

三 治家篇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

【原文】

澄侯子植季洪三弟左右:

澄侯在廣東,前後共發信七封;至郴州耒陽,又發二信,三月十一到家以後,又發二信,皆已收到。

植洪二弟,今年所發三信,亦均收到。

澄弟在廣東處置一切,甚有道理。

易念園莊生各處程儀,尤為可齲其辦朱家事。

亦為謀甚忠,雖無濟幹事,而朱家必可無怨。

《論語》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1之邦行矣。」

吾弟出外,一切如此,吾何慮哉?

賀八爺馮樹堂梁儷裳三處,吾當寫信去謝,澄弟亦宜各寄一書,即易念園處,渠既送有程儀,弟雖未受,亦當寫一謝信寄去;其信即一交一 易宅,由渠家書匯封可也。

若易宅不便,即托岱雲覓寄。

季洪考試不利,區區得失,無足介懷。

補發之案,有名不去複試,甚為得體。

今年院試,若能得意,固為大幸!即使不遂獲售,去年家中既售一個,則今歲小挫,亦盈虛自然之理,不必抑鬱,植弟書法甚佳,然向例未經過歲考者,不合選拔。

弟若去考拔,則同人必指而目之,及其不得,人不以為不合例而失,且以為寫作不佳而黜,吾明知其不合例,何必受人一番指目乎?

弟書問我去考與否?吾意以科考正場為斷,若正場能取一等補廩,考則拔之時,已是廩生入場矣。

若不能補廩,則附生考拔,殊可不必,徒招人妒忌也。

我縣新官加賦,我家不必答言,任他加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常凡大員之家,無半字涉公誕2,乃為得體;為民除害之說,為轄之屬言之,非謂去本地方官也。

曹西垣教一習一 服滿,引見以知縣用,七月卻身還家;母親及叔父之衣,並阿膠等項,均托西垣帶回。

去年內賜衣料袍褂,皆可裁三件;後因我進闈考教一習一 ,家中叫裁縫做,裁之不得法,又竊去整料,遂僅裁祖父父親兩套。

本思另辦好料,為母親製衣寄回,因母親尚在制中,故未遽寄。

叔父去年四十晉一,本思製衣寄祝,因在制未遽寄也。

茲托西垣帶回,大約九月可到家,臘月服闋,即可著矣。

紀梁讀書,每日百餘字,與澤兒正是一樣,只要有恆,不必貪多。

澄弟亦須常看《五種遺規》及《呻吟語》,洗盡浮華,樸實諳練,上承祖父,下型子弟,吾於澄弟實有厚望焉!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註釋】

1蠻貊:野蠻異族。

2公議:公庭。

【譯文】

澄侯、子植、季洪三弟左右:

澄侯在廣東,前後一共發信七封,到了郴州耒陽,又發兩封。

三月十一日到家以後,又發了兩封。

都已收到。

植、洪兩位弟弟,今年所發的三封信,也都收到了。

澄弟在廣東處置一切事務,都比較合理。

易念園莊生幾處送上路的財物,尤其辦得好。

辦理朱家的事,謀畫忠誠,雖然不能解決問題,朱家必定不會有怨言。

《論語》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忠厚嚴肅,縱然到了野蠻人國度,也行得通。」

弟弟在外面,處理一切都能這樣,我還有什麼顧慮呢?

賀八爺、馮樹堂、梁儷裳三個地方,我當去信道謝,澄弟也應該各寄一封信去。

就是易念園處,他既送了路費,弟弟雖說沒有接受,也應該寫一封信致謝,信一交一 到易家住宅,由他家一起封寄。

如果易宅不方便,就托岱雲設法寄好了。

季洪考試失利,小小的得失,不足以放在心上。

補發有名沒有去複試,很是得體。

今年院試,如果考得得意,固然是大好事,就是沒有考好,去年家裡既然已考上一人,那麼今年有點小挫折,也是有盈有虧的自然道理,不必要壓抑憂鬱。

植弟書法很好,但從來的慣例,沒有經過年考的,不合選拔條件。

弟弟如果去考,那麼同考的人必然指責你、看著你,等到考不取,別人不會認為你是不合慣例而未錄取,而是說你寫作不佳而落榜。

我們明知不合慣例,何必因此受人一番指責呢?

弟弟信中間我去不去考?我的意見以科場考試的情況來判斷:如果正場能考取一等增補凜生,並且馬上選拔,那已經取得廩生資格了。

如果不能增補廩生,那麼作附生去考,就不必了,因為徒然招來別人的妒忌。

我縣新官增加賦稅,我家不要去干預,隨他加多少,我家都照給。

如果有告狀的,我家不要攙合進去。

凡屬大官的家庭,要做到沒有半個字涉及到公庭,才是得體的。

為民除害的說法,是指除掉地方官管轄地域內所屬之害,不是要除去地方官。

曹西垣教一習一 服務期滿,引見之後,用為知縣,七月動身回家。

母親和叔父的衣服、阿膠等,都托他帶回。

去年賜的衣料袍褂,都可裁三件。

後來因為進闈考教一習一 ,家裡叫裁縫做,裁得不得法,又偷他整段的衣料,結果只裁得祖父、父親兩套,本想另外買好衣料,為母親製衣寄回。

因母親還在守制,所以沒有急忙寄回。

叔父去年四十晉一歲,本想做衣祝壽,也因在守制沒有急忙寄。

現托西垣帶回,大約九月可以到家,臘月守制一服 潢,就可穿了。

紀梁讀書,每天百餘字,與澤兒正好一樣,只要有恆心,不必要貪太多。

澄弟必須常看《五種遺規》和《呻吟語》,把浮華的一習一 氣洗乾淨,樸實幹練,上可繼承祖風,下可為子弟做模範,我對於澄弟寄予厚望,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曾國藩家書
一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一 修身篇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一 修身篇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一 修身篇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切勿恃才傲物一 修身篇 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露頭角於外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一 修身篇 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恆心一 修身篇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一 修身篇 致九弟·願共鑒誡二弊一 修身篇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必須加意保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平驕矜之氣一 修身篇 致九弟李弟·須戒傲惰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做人須清廉謹慎勤勞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藥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服藥不可大多一 修身篇 致四弟·勸弟須靜養身體一 修身篇 致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軍一 修身篇 致九弟·只問積勞不問成名一 修身篇 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凡鬱怒最易傷人一 修身篇 致四弟·述養身有五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必須逆來順受二 勸學篇 稟父母·聞九弟習字長進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二 勸學篇 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二 勸學篇 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恆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二 勸學篇 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二 勸學篇 致六弟·述學詩習字之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二 勸學篇 致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二 勸學篇 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恆心二 勸學篇 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二 勸學篇 致諸弟·評文字之優劣二 勸學篇 致四弟·讀書不可太疏忽二 勸學篇 致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時苦學二 勸學篇 致九弟·講求奏議不遲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三 治家篇 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三 治家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三 治家篇 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三 治家篇 稟父母·勿因家務過勞三 治家篇 稟叔父母·勿因勞累過度三 治家篇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三 治家篇 致諸弟·擬定於明年歸家探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迎養父母叔父三 治家篇 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後事離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攜眷趕緊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萬不可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勤通書信不必掛念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在京須一切謹慎三 治家篇 致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三 治家篇 致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宜教家人勤勞持家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親三 治家篇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門三 治家篇 致四弟·得兩弟為幫手三 治家篇 致九弟·歸家料理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季弟·在家裡注重種蔬等事三 治家篇 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家庭不可說利害話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六弟婦治家賢慧而命最苦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起屋造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訣三 治家篇 致四弟·居鄉要訣宜節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季弟·做後輩宜戒驕橫之心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佚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八字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三 治家篇 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勤儉為主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以耕讀為本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告在京無生計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狀四 理財篇 稟父母·籌劃歸還借款四 理財篇 稟父母·借銀寄回家用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外借債過年四 理財篇 稟父母·家中費用窘迫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家事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無錢寄回家四 理財篇 稟父母·寄銀還債濟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取款及托帶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送參冀減息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取借款須專人去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京事事節儉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托人帶銀兩歸家四 理財篇 致諸弟·家中務請略有積蓄四 理財篇 諭紀澤·托人帶銀至京四 理財篇 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四 理財篇 致九弟·述捐銀作祭費四 理財篇 致九弟·勸捐銀修祠堂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先饋贈親戚族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贈親戚族人數目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節儉置田以濟貧民四 理財篇 致九弟·順便可以周濟四 理財篇 致九弟·周濟受害紳民四 理財篇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銀禮輕義重四 理財篇 致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必須親近良友五 交友篇 稟叔父·不辭勞苦料理朋友的喪事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切勿佔人便宜五 交友篇 稟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五 交友篇 致九弟·患難與共勿有遺憾五 交友篇 致九弟·述挽胡潤帥聯五 交友篇 致九弟季弟·述有負朋友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六 為政篇 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六 為政篇 稟父母·具折奏請日講六 為政篇 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六 為政篇 致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六 為政篇 致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六 為政篇 致九弟·暫緩祭祀望溪六 為政篇 致季弟·述長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述籌辦粵省釐金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稅六 為政篇 致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大考陞官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榮升侍講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考差信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得會試房差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 為政篇 稟父母·萬望匆入署說公事六 為政篇 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六 為政篇 稟父母·敬請祖父換藍頂六 為政篇 稟父母·擬為六弟納監六 為政篇 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六 為政篇 稟父母·附呈考差詩文六 為政篇 稟父母·賀六弟成就功名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敬接誥封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四弟送歸誥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謹遵家命一心服官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升內閣學士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補侍郎缺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聞九弟得優貢六 為政篇 致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六 為政篇 致四弟·述堅守作戰之困難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兄弟同獲聖恩六 為政篇 致九弟·申請辭退一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讓紀瑞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紀梁宜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奏議乃為臣之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不必再行辭謝六 為政篇 致九弟·戰事宜自具奏六 為政篇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六 為政篇 致四弟九弟·述應詔面陛之策七 用人篇 致諸弟·述營中急需人才七 用人篇 致諸弟·調彭雪琴來江七 用人篇 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七 用人篇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七 用人篇 致九弟·愧對江西紳士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七 用人篇 致九弟·擬保舉李次青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擬和陳射仙辦大通釐金七 用人篇 致九弟·述告辦事好手不多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囑文輔卿二語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多選好替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