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三 治家篇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澄侯子植季洪足下:正月十一日發一家信,是日子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曾國藩家書》三 治家篇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

曾國藩家書

三 治家篇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

【原文】

澄侯子植季洪足下:

正月十一日發一家信,是日子極不閒,又見一溫一 甫在外未歸,心中懊惱;故僅寫信與諸弟,未嘗為書稟堂上大人,不知此書近已接到否?

一溫一 弟自去歲以來,時存牢騷抑鬱之氣,太史公所謂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往者,一溫一 甫頗有此象。

舉業工夫,大為拋荒,閒或思一振奮,而興致不能鼓舞,余深憂慮,每勸其痛著祖鞭,並心一往。

一溫一 弟輒言思得一館。

使身有管束,庶心有維繫。

余思自為京官,光景尚不十分窘迫,焉有不能養一胞弟,而必與寒士爭館地;向人求薦,實難啟口,是以久不為之謀館。

自去歲秋冬以來,間一溫一 弟婦有疾,一溫一 弟羈留日久,牢落無偶,而叔父抱孫之念甚切,不能不思一溫一 弟南歸,且余既官二品,明年順天主考,亦在可簡放之列,恐一溫一 弟留京三年,又告迴避,念此數者,欲勸一溫一 弟南旋,故上次信道及此層,欲諸弟細心斟酌。

不料發信之後,不過數日,一溫一 弟即定得黃正齋館地。

現在既已定館,身有所管束,心有所繫屬,舉業工夫,又可漸漸整理。

待今年下半年再看光景,如我或聖眷略好,有明年主考之望,則到四五月,再與一溫一 弟商入南闈1或北闈行止。

如我今年聖眷平常,或別有外放意外之事,則一溫一 弟仍留京師,一定觀北闈,不必議南旋之說也。

坐館以矚束身心,自是最好事,然正齋家澄弟所深知者。

萬一不合,一溫一 弟亦難久坐。

見可而留,知難而退,但能不得罪東家,好來好去,即無不可耳。

余自去歲以來,日日想歸省親,所以不能者,一則京帳將近一千,歸家途費,又須數百,甚難昔辦。

二則二品歸籍,必須具折,折中難於措辭。

私心所願者,得一學差,三年任滿,歸家省親,上也。

若其不能,或明年得一外省主考,能辦途費,後年必歸,次也,若二者不能,只望六弟九弟,明年得中一人,後來得一京官,支持門面;余則告養歸家,他日再定行止。

如三者皆不得,則直待六年之後,至母親七十之年,余誓具折告養;雖負債累萬,歸無儲栗,亦斷斷不顧矣。

然此實不得已之計,奢能於前三者之中,得其一者,則後年可堂上各大人,乃如天之福也!不審2祖宗默佑否?

現在寓中一切平安,癬疾上半身全好!惟腰下尚有纖痕。

家門之福,可謂全盛,而余心歸省之情,難以自一慰,固偶書及,遂備陳之。

毅然伯之項,去年已至余寓,余始覓便寄南,家中可將書封好,即行送去,余不詳盡,諸惟心照,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八年正月廿一日)

【註釋】

1南闈:闈,考常南闈即一江一 南鄉試。

2不審:不知。

【譯文】

澄侯、子植、季洪足下:

正月十一日發了一封家信,那天我很忙,又見一溫一 甫外出沒有回來,心裡很惱火,所以只寫信給弟弟,沒有給堂上大人寫信。

不知道這封信近日收到沒有?

一溫一 弟自從去年以來,存在一肚子牢騷和抑鬱不得志的情緒,像太史公所講的,在家好像丟失了什麼一樣不自在,大為拋棄和荒廢,問或也想振作一番,但興致總是鼓不起來,我深深的感到憂慮,經常勸他痛下決心爭取進步,一心一意奔前程。

一溫一 弟則說他想安排一個教席,使自己有所管束,使思想有所維繫。

我想自己自從做京官,光景還不是很窘迫,難道養不起一個同胞弟弟,而必須與貧寒的士人去爭奪一個教席:向別人請求薦一差事,是難以啟齒的了,所以許久都沒有去做。

自去年秋冬以來,一溫一 弟媳婦有病,一溫一 弟在京城呆得太久,孤身一人,而叔父抱孫子的心情很迫切,不能不想一溫一 弟回南方的事。

而且我既然做了二品官員,明年順天主考,我也在可能簡放的範圍之內,恐怕一溫一 弟留在京城三年,有迴避的問題。

想到這幾點,想勸一溫一 弟回湖南,所以上次信中談到這一層,想諸位弟弟細心斟酌。

不斷發信過後不幾天,一溫一 弟就定了黃正齋的教館。

現在既已定了館,他的身子有所管束,思想也有所維繫,應考的工夫,又可以漸漸整理。

等今年下半年再看光景,如果聖上對我的看法略好些,明年有當主考的希望,到了四五月,再與一溫一 弟商量是參加一江一 南鄉試或者順天鄉考的事情,如果當今皇上對我的看法平常,或者有意想不到的外放的事,那麼一溫一 弟仍舊留在京城,一定參加順天鄉試,不必再考慮回鄉了。

坐誼用以管束自己的身心,自然是好事、然而正齋家,澄弟最瞭解,萬一不合,一溫一 弟也難久留。

看見可以就留下,知道難處就退出,但不能得罪東家,好來好去,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了。

我自從去年以來,天天想回家探親,所以不能夠的原因,一是京城欠的債將近一千,回家路費,又要幾百,恐難籌集。

二是二品官回籍,必須寫奏折,奏折難於措辭。

自己內心所想的,是得一個學差,三年任滿,回家探親,這是上策。

如果不行,或者明年得到一個外省主考,能籌集路費,後年必定回家,這是中策,如果兩條都不可能,只希望六弟九弟明年兩人之中考起一人,後來得一個京官,支持門面,我便告養歸家,以後再定行上。

如果三條都不利潤,便等六年之後,到母親七十歲時,我發誓要奏明皇上,告老歸家。

雖說欠債上萬,沒有一文錢的路費,也決不顧及了,然而這實在是不得已的,如果能在三條之中得其中一條,那麼後年可以見到堂上大人,真是天大的的福氣了,不知祖宗在暗中保佑我否?

現在我寓中一切平安!癬疾上半身全部好了。

只是腰下面還有一點點。

我家的福氣,可說是全盛時期,而我回家探親的心情,難以自一慰,所以偶一寫到這裡,便詳細的稟告一番。

毅然伯之項去年已到了我住處,我便乘便寄回。

家中可將信封好,馬上送去,其餘不詳細說了,彼此心照不宣。

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曾國藩家書
一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一 修身篇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一 修身篇 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一 修身篇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弟切勿恃才傲物一 修身篇 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一 修身篇 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露頭角於外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一 修身篇 致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一 修身篇 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恆心一 修身篇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一 修身篇 致九弟·願共鑒誡二弊一 修身篇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必須加意保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平驕矜之氣一 修身篇 致九弟李弟·須戒傲惰二字一 修身篇 致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一 修身篇 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做人須清廉謹慎勤勞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藥一 修身篇 致九弟季弟·服藥不可大多一 修身篇 致四弟·勸弟須靜養身體一 修身篇 致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軍一 修身篇 致九弟·只問積勞不問成名一 修身篇 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一 修身篇 致九弟·凡鬱怒最易傷人一 修身篇 致四弟·述養身有五事一 修身篇 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一 修身篇 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一 修身篇 致九弟·必須逆來順受二 勸學篇 稟父母·聞九弟習字長進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二 勸學篇 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二 勸學篇 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恆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二 勸學篇 致諸弟·講讀經史方法二 勸學篇 致六弟·述學詩習字之法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二 勸學篇 致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二 勸學篇 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二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二 勸學篇 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二 勸學篇 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恆心二 勸學篇 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二 勸學篇 致諸弟·評文字之優劣二 勸學篇 致四弟·讀書不可太疏忽二 勸學篇 致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時苦學二 勸學篇 致九弟·講求奏議不遲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二 勸學篇 致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三 治家篇 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三 治家篇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三 治家篇 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三 治家篇 稟父母·勿因家務過勞三 治家篇 稟叔父母·勿因勞累過度三 治家篇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三 治家篇 致諸弟·擬定於明年歸家探親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迎養父母叔父三 治家篇 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後事離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攜眷趕緊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萬不可出京三 治家篇 諭紀澤·勤通書信不必掛念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家眷在京須一切謹慎三 治家篇 致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三 治家篇 致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三 治家篇 諭紀澤·宜教家人勤勞持家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親三 治家篇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門三 治家篇 致四弟·得兩弟為幫手三 治家篇 致九弟·歸家料理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季弟·在家裡注重種蔬等事三 治家篇 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家庭不可說利害話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六弟婦治家賢慧而命最苦三 治家篇 致諸弟·述起屋造祠堂三 治家篇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訣三 治家篇 致四弟·居鄉要訣宜節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季弟·做後輩宜戒驕橫之心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佚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八字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三 治家篇 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三 治家篇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三 治家篇 致四弟·教子勤儉為主三 治家篇 致四弟·宜以耕讀為本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告在京無生計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狀四 理財篇 稟父母·籌劃歸還借款四 理財篇 稟父母·借銀寄回家用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外借債過年四 理財篇 稟父母·家中費用窘迫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家事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無錢寄回家四 理財篇 稟父母·寄銀還債濟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取款及托帶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送參冀減息銀四 理財篇 稟父母·取借款須專人去四 理財篇 稟父母·在京事事節儉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托人帶銀兩歸家四 理財篇 致諸弟·家中務請略有積蓄四 理財篇 諭紀澤·托人帶銀至京四 理財篇 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四 理財篇 致九弟·述捐銀作祭費四 理財篇 致九弟·勸捐銀修祠堂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先饋贈親戚族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四 理財篇 稟祖父母·贈親戚族人數目四 理財篇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四 理財篇 致諸弟·節儉置田以濟貧民四 理財篇 致九弟·順便可以周濟四 理財篇 致九弟·周濟受害紳民四 理財篇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銀禮輕義重四 理財篇 致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必須親近良友五 交友篇 稟叔父·不辭勞苦料理朋友的喪事五 交友篇 致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五 交友篇 致諸弟·切勿佔人便宜五 交友篇 稟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五 交友篇 致九弟·患難與共勿有遺憾五 交友篇 致九弟·述挽胡潤帥聯五 交友篇 致九弟季弟·述有負朋友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六 為政篇 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六 為政篇 稟父母·具折奏請日講六 為政篇 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六 為政篇 致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六 為政篇 致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六 為政篇 致九弟·暫緩祭祀望溪六 為政篇 致季弟·述長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六 為政篇 致九弟季弟·述籌辦粵省釐金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稅六 為政篇 致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大考陞官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榮升侍講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考差信六 為政篇 稟祖父母·報告補侍讀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得會試房差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 為政篇 稟父母·萬望匆入署說公事六 為政篇 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六 為政篇 稟父母·敬請祖父換藍頂六 為政篇 稟父母·擬為六弟納監六 為政篇 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六 為政篇 稟父母·附呈考差詩文六 為政篇 稟父母·賀六弟成就功名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敬接誥封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六 為政篇 稟父母·請四弟送歸誥軸六 為政篇 稟父母·謹遵家命一心服官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升內閣學士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述補侍郎缺六 為政篇 致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六 為政篇 致諸弟·喜聞九弟得優貢六 為政篇 致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六 為政篇 致四弟·述堅守作戰之困難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兄弟同獲聖恩六 為政篇 致九弟·申請辭退一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讓紀瑞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紀梁宜承蔭六 為政篇 致九弟·述奏議乃為臣之事六 為政篇 致九弟·不必再行辭謝六 為政篇 致九弟·戰事宜自具奏六 為政篇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六 為政篇 致四弟九弟·述應詔面陛之策七 用人篇 致諸弟·述營中急需人才七 用人篇 致諸弟·調彭雪琴來江七 用人篇 致九弟·催周鳳山速來七 用人篇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七 用人篇 致九弟·愧對江西紳士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在事七 用人篇 致九弟·擬保舉李次青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擬和陳射仙辦大通釐金七 用人篇 致九弟·述告辦事好手不多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七 用人篇 致九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七 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囑文輔卿二語七 用人篇 致九弟·宜多選好替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