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游七星巖日記:初二日1 晨餐後,與靜聞、顧僕裹蔬糧,攜臥具,東出浮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徐霞客遊記》游七星巖日記

徐霞客遊記

游七星巖日記

【原文】

初二日1 晨餐後,與靜聞、顧僕裹蔬糧,攜臥具,東出浮橋門。

渡浮橋,又東渡花橋,從橋東即北轉循山。

花橋東涯有小石突臨橋端,修2溪綴村,東往殊逗人心目。

山峙花橋東北,其嵯峨之勢,反不若東南夾道之峰,而七星巖即倚焉,其去浮橋共里餘耳。

巖西向,其下有壽佛寺,即從寺左登山。

先有亭翼然迎客,名曰摘星,則曹能始3所構而書之。

其上有崖橫騫,僅可置足,然俯瞰城堞4西山,則甚暢也。

其左即為佛廬,當巖之口,入其內不知其為巖也。

詢寺僧巖所何在,僧推後扉5導余入。

歷級而上約三丈,洞口為廬掩,黑暗,忽轉而西北,豁然中開,上穹下平,中多列筍懸柱,爽朗通漏,此上洞也,是為七星巖。

從其右歷級下,又入下洞,是為棲霞洞。

其洞宏朗雄拓7,門亦西北向,仰眺崇赫。

洞頂橫裂一隙,有石鯉魚從隙懸躍下向,首尾鱗鰓8,使9琢石為之,不能酷肖乃爾。

其旁盤結蟠十蓋,五色燦爛。

西北層台高疊,緣級而上,是為老君台。

由台北向,洞若兩界,西行高台之上,東循深壑之中。

由台上行,入一門,直北至黑暗處,上穹無際,下陷成潭,澒洞峭裂,忽變夷為險。

時余先覓導者,燃松明於洞底以入洞,不由台上,故不及從,而不知其處之亦不可明也。

乃下台,仍至洞底。

導者攜燈前趨,循台東壑中行,始見台壁攢裂繡錯,備諸靈幻,更記身之自上來也。

直北入一天門,石楹垂立,僅度單人。

既入,則復穹然高遠,其左有石欄橫列,下陷深黑,杳不見底,是為獺子潭。

導者言其淵深通海,未必然也。

蓋即老君台北向下墜處,至此則高深易位,叢辟一交一 關,又成一境矣。

其內又連進兩天門,路漸轉而東北,內有「花瓶插竹」、「撒網」、「弈棋」、「八仙」、「饅頭」諸石,兩傍善財童子,中有觀音諸像。

導者行急,強留諦視,顧此失彼。

然余所欲觀者,不在此也。

又逾崖而上,其右有潭,淵黑一如獺子潭,而宏廣更過之,是名龍一江一 ,其蓋與獺子相通焉。

又北行東轉,過紅氈、白氈,委裘垂毯,紋縷若織。

又東過鳳凰戲水,始穿一門,陰風颼飀,卷燈冽肌,蓋風自洞外入,至此則逼聚而勢愈大也。

疊彩風洞亦然。

然疊彩昔無「風洞」之名,而今人稱之,此中昔有風洞,今元知者。

出此,忽見白光一圓,內映深壑,空漾若天之欲曙。

遂東出後洞,有水自洞北環流,南入洞中,想下為龍一江一 者,小石樑跨其上,則宋相曾公佈所為也。

度橋,拂洞口右崖,則曾公之記在焉。

始知是洞昔名「冷水巖」,曾公帥桂,搜奇置橋,始易名「曾公巖」,與棲霞蓋一洞潛通,兩門各擅耳。

【註釋】

1初二日:指崇禎十年(1637)五月初二日。

2修:修長。

3曹能始:曹學儉,字能始,號石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是明代著名文學家。

4堞(die):呈齒狀的矮城牆。

5扉(fēi):門。

6筍:這指石筍。

7拓:寬廣。

8鰓(sāi):指鯉魚嘴旁的「一胡一 須」。

9使:即使。

十蟠:蟠曲。

夷:平。

攢裂繡錯:指巖壁石紋忽聚忽裂,如錦繡燦爛,如金銀鑲嵌。

楹:柱。

叢辟一交一 關:與上句「高深易位」相對,意為開合一交一 錯。

善財童子:佛教菩薩之一,在觀音塑或畫像中,他通常立於觀音左邊。

但作者前說「兩傍」,則右邊通常是龍女。

諦(di):仔細。

颼飀(liu):寒風凜冽的樣子。

宋相(xianɡ)曾公佈:曾布,字子宣,北宋南豐(今屬一江一 西)人。

帥:鎮守一方,掌管軍政大事。

各擅:各有擅長,即各具獨特景觀。

【譯文】

初二日 早餐後,與靜聞、顧僕包了蔬菜糧食,帶上臥具,往東出了浮橋門。

走過浮橋,又往東過了花橋,從橋東立即轉向北順著山走。

花橋東岸有座小石峰突起下臨橋頭,悠長的溪流點綴著村莊,往東去非常逗惹人心目。

山聳峙在花橋東北方,它那巍峨的氣勢,反而不及東南方夾道而立的山峰,然而七星巖就聳立在那裡,它距浮橋共一里多路而已。

巖洞向西,洞下有座壽佛寺,即刻從寺左登山。

首先有座亭子飛簷凌空,如張臂迎客,名叫摘星亭,是曹能始建造的並題寫了亭名。

亭子上方有石崖橫向高舉,僅能放腳,然而俯瞰城池西山,卻十分暢快。

亭子左邊就是佛寺,正當巖洞的入口處,進入寺內不知寺中已是巖洞了。

詢問寺裡的僧人七星巖在何處,和尚推開後門領我進去。

順著石階上登約有三丈,洞口被房屋遮住又黑又暗;忽然轉向西北,洞中豁然開闊起來,頂上穹隆下面平坦,洞中排列著很多石筍和懸垂的石柱,高爽清朗,通風透亮,這是上洞,這就是七星巖。

從洞右側沿石階下走,又進入下洞,這是棲霞洞。

此洞宏大明朗,雄壯開闊,洞口也是向西北,仰面眺望高得嚇人。

洞頂橫著裂開一條裂縫,有條石鯉魚從裂縫中向下懸躍,頭尾和鱗甲魚鰓都有,即使是用石頭雕琢成的,也不會如此酷似。

它旁邊盤結著蟠龍狀的傘蓋,五色燦爛。

西北面層層平台高疊,沿石階上去,這是老君台。

由台上向北去,洞好像被分成兩半,西邊行走在高台之上,東邊順著深壑之中走去。

由台上走,進入一個石門,一直往北來到黑暗之處,上方穹隆無際,下邊陷成深潭,瀰漫無際,陡峭深裂,平坦忽然變為險阻。

當時我事先找了個導遊的人,在洞底點燃松明以便進洞,導遊的人不從台上走,所以來不及跟隨他,卻不知道此處也是不能用松明照亮的。

於是走下高台,仍來到洞底。

導遊的人帶著燈走在前面,沿著高台東面的壑谷中走,這才看見高台的石壁聚集著的裂縫似錦繡的花紋一樣一交一 錯在一起,具備了各種靈妙的變幻,更使人感到是從那上面來的。

一直往北進入一道天門,石柱垂立,僅能通過一個人。

進去之後,就見洞更穹隆高遠,左邊有石欄杆橫列,下邊陷入深黑之中,杳然不見底,這是獺子潭。

導遊的人說這裡極深,通著大海,未必是這樣的。

大概就是老君台向北下墜之處,到了這裡就高深變換位置,繁空相互一交一 錯,又自成一境了。

從裡面一連進兩道天門,路漸漸轉向東北,裡面有「花瓶插竹」、「撒網」、「弈棋」、「八仙」、「饅頭」諸種名稱的石頭,兩旁有善才童子,中間有觀音菩薩等眾神之像。

導遊的人走得很急,強行留住他仔細觀看,顧此失彼。

不過我所想要看的,不在這裡。

又越過石崖上走,石崖右邊有個深潭,淵深漆黑全像獺子潭一樣,但大處寬處更超過它,這裡名叫龍一江一 ,它大概與獺子潭是相通的。

又北走後轉向東,經過紅氈、白氈,似懸掛的裘衣下垂的毛毯,紋縷好像是織出來的。

又向東路過鳳凰戲水,開始穿過一個門洞,陰風颼颼,吹捲燈火,冷刺肌膚,大概風是從洞外刮進來,到了這狹窄地方風勢就更大了。

疊彩山的風洞也是這樣,不過疊彩山過去沒有風洞的名稱,而是現在的人這樣稱呼;此洞之中從前有風洞的名稱,今天沒有知道的人了。

走出這裡,忽然見有圓圓的一股白光,映照在洞內的深壑中,迷迷茫茫好像天上將要露出的曙光;於是往東出了後洞,有水流在洞北環流,往南流入洞中,料想流下去就是龍一江一 了,小石橋跨在水流上,是宋朝丞相曾布公所修造的。

越過橋,拂試洞口右側的石崖,就見有曾公作的碑記在壁上。

這才得知此洞從前名叫冷水巖,曾公治理桂林時,搜尋奇景建了橋,才改名叫曾公巖。

與棲霞洞大概是一個山洞潛流相通,兩個洞口各有特色罷了。

【原文】

余佇立橋上,見澗中有浣而汲者1,余詢:「此水從東北來,可溯之以入否?」

其人言:「由水穴之上,可深入數里,其中名勝,較之外洞,路倍而奇亦倍之。

若水穴則深淺莫測,惟冬月可涉,此非其時也。」

余即覓其人為導。

其人乃歸取松明,余隨之出洞而右,得慶林觀焉。

以所負橐裹寄之2,且托其炊黃粱3以待。

遂同導者入,仍由隘口東門,過鳳凰戲水,抵紅、白二氈,始由岐北向行。

其中有弄球之獅、卷鼻之象、長頸盎背4之駱駝;有土塚5之祭,則豬鬣6鵝掌羅列於前;有羅漢之燕7,則金盞銀台排列於下。

其高處有山神,長尺許,飛坐懸崖;其深處有佛像,僅七寸,端居半壁菩薩之側。

禪榻一龕,正可趺跏8而坐;觀音座之前,法藏9一輪,若欲圓轉而行。

深處復有淵黑,當橋澗上流。

至此導者亦不敢入,曰:「挑燈引炬,即數日不能竟十,但此從無入者,況當水漲之後,其可嘗不測乎?」

乃返,循紅白二氈、鳳凰戲水而出。

計前自棲霞達曾公巖,約徑過者共二里,復自曾公巖入而出,約盤旋者共三里,然二洞之勝,幾一網無遺矣。

【註釋】

1浣(huan):洗滌。

汲:汲水。

2橐(tuo):袋子。

裹:包袱。

3黃粱:小米飯。

4盎(anɡ)背:形容駱駝的駝峰如倒扣的盎(一種盛器)。

5土塚(zhǒnɡ):墳堆。

6豬鬣(lie):豬頭。

7燕:通「宴」。

8趺跏(fū jiā):雙足一交一 疊而坐。

9法藏(zanɡ):這裡指佛徒手持以轉動的圓筒形佛具。

十竟:終了,這裡指覽遍。

其可嘗不測乎:意為可能會有難以預料的危險。

【譯文】

我佇立在橋上,見山澗中有個洗衣汲水的人,我問他:「此條澗水從東北流來,可不可以溯流進洞去?」

那人說:「由水洞的上面可以深入進去幾里,洞中的名勝,與外洞相比較,路遠一倍但奇特的景致也多一倍。

至於水洞則深淺莫測,唯有冬季的幾個月可以涉水進去,此時不是適當的季節。」

我馬上找那人做嚮導。

那人便回家去取松明,我跟隨他出洞後往右走,找到慶林觀。

把背著的包裹寄放在觀中,並且拜託觀裡人做好飯等著。

於是同嚮導進洞,仍由隘口東面的石門,經過鳳凰戲水,到達紅、白二氈,這才由岔道向北行。

其中有舞球的獅子,卷鼻的大象,長頸凸背的駱駝;有土墳丘前的祭壇,而豬鬃鵝掌羅列於前;有羅漢的宴飲,而金盃銀座排列於下。

那高處有山神,高一尺左右,飛坐在懸崖上;那深處有佛像,僅七寸高,端坐在半壁;菩薩的側邊,一個石龕中有坐禪的禪床 ,正可以盤腿合十而坐;觀音法座之前,有一個圓形的fǎ輪(版權所 有 ewen ya n . c o m 易文 言 網),好像要圓圓轉動的樣子。

深處又有漆黑的深淵,位於那條有橋的山澗的上游。

來到此處嚮導也不敢進去,說:「挑著燈籠火把引路,即使是幾天也不能走到頭,不過此處沒有人進去過,何況正當水漲之後,怎麼能去嘗試這意想不到的危險呢?」

只得返回來,沿著紅白二氈、鳳凰戲水出洞來。

計算了一下,先前從棲霞洞到曾公巖,大約直線走過的路共二里,後邊一次從曾公巖進去又出來,大約繞來繞去的路共三里,然而兩個山洞中的優美景致,幾乎一覽無遺了。

【原文】

出洞,飯於慶林觀。

望來時所見娘媳婦峰,即在其東。

從間道趨其下,則峰下西開一竅,種圃灌園者而聚廬1焉。

種金系草2,為吃煙藥3者。

其北復有巖洞種種,蓋曾公巖之上下左右,不一而足也。

於是循七星山之南麓,北向草莽中,連入三洞。

計省春當在其北,可逾嶺而達,遂北望嶺坳行。

始有微路,裡半至山頂,石骨崚嶒4,不容著足5;而石隙少開處,則棘刺叢翳,愈難躋;然石片之奇,峰瓣6之異,遠望則掩映7,而愈披愈出8,令人心目俱眩。

又裡半,逾嶺而下,復得鑿石之級,下級而省春巖在矣。

【註釋】

1聚廬:許多住房聚集在一起,即聚集而居。

2金系草:當即罌粟,可制鴉片。

3吃煙藥:當即抽鴉片。

4崚嶒(lenɡ cenɡ):高峻突兀的樣子。

5著(zhuo)足:踏足。

6峰瓣:形容山峰像片片花瓣一樣。

7掩映:相互遮掩映襯。

8愈披愈出:意為越是逐片仔細察看,各種奇異就越是呈現出來。

【譯文】

出洞後,到慶林觀吃飯。

望見來時見到的娘媳婦峰就在慶林觀東邊,從小路趕到峰下,則見峰下向西裂開一個洞,種圃灌園的人家聚居在那裡。

種植金系草,是吃煙人的藥。

它北邊又有種種形態的巖洞,原來曾公巖的上下左右都是巖洞,數也數不清;於是沿七星山的南麓,向北走入草莽之中,一連進了三個巖洞。

估計省春巖應當在山北,可翻過山嶺走到,就望著北邊的嶺坳走。

開始時有條小路,一里半上到山頂,石骨嶙峋,不容落腳,而且石縫中稍微分開一些的地方,卻有荊棘刺叢密蔽更難上登;然而石片的奇姿,花瓣狀石峰的異態,遠望過去則互相掩映,而且愈往前穿過去愈加層出不窮,令人心目都眩暈。

又走一里半,越嶺而下,又找到開鑿出來的石階,下了石階便在省春巖了。

【原文】

其巖三洞排列,俱東北向。

最西者騫雲1上飛,內深入,有石如垂肺中懸。

西入南轉,其洞漸黑,惜元居人,不能索炬以入;然聞內亦無奇,不必入也。

洞右傍通一竅,以達中洞。

居中者外深而中不能遠入,洞前亦有垂搓倒龍2之石。

洞右又透一門,以達東洞。

最東者垂石愈繁,洞亦旁裂,中有清泉下一注成潭,寒碧可鑒3。

余令顧僕守己行囊於中洞,與靜聞由洞前循崖東行。

洞上聳石如人,蹲石如獸。

洞東則瓦石亙空,仰望如劈。

其下清流縈之,曰拖劍一江一 ,即癸水也。

源發堯山,自東北而抵山之北麓,乃西出葛老橋而西入漓水焉。

時余轉至山之東隅,仰見崖半裂竅層疊,若雲噓綃幕4。

連過三竅,意謂若竅內旁通,連三為一,正如疊蕊閣5於中天,透瓊楞6於雲表,此一奇也。

然而未必可達,乃徘徊其下,披莽隙,梯7懸崖,層累而上。

既達一竅,則竅內果通中竅。

第中竅卑伏,不能昂首,須從竅外橫度,若台榭然,不由中奧8也。

既達第三竅,穿隙而入,從後有一龕,前辟一窗,窗中有玉柱中懸,柱左又有龕一圓9,上有圓頂,下有平座,結跏十而坐,四體恰適,即刮琢不能若此之妙。

其前正對玉柱,有小乳下垂,珠泉時時一滴。

余與靜聞分踞柱前窗隙,下臨危崖。

行道者望之,無不迴旋其下,有再三不能去者。

已而有二村樵,仰眺久之,亦攀躋而登,謂余:「此處結廬甚便,余村近此,可以不時瞻仰也。」

余謂:「此空中樓閣,第恨略淺而隘,若少宏深,便可停棲耳。」

其人曰:「中竅之上尚有一洞甚宏。」

欲為余攀躋而上,久之不能達。

余乃下倚松陰,從二樵仰眺處,反眺二樵在上,攀枝覓級,終阻懸崖,無從上躋也。

久之,仍西行入省春東洞內,穿入中洞,又從其西腋穿入西洞。

洞多今人摩崖之刻。

【註釋】

1騫(qiān)云:騰飛的雲。

2垂搓倒龍:形容怪石有的像下垂的樹杈,有的像倒掛的龍。

3鑒:鏡子。

這裡意為可以像鏡子似的照人。

4雲噓綃幕:像雲吹著薄紗帷幕。

形容裂竅浮空縹緲之態。

5蕊閣:如花般美麗的樓閣。

6瓊楞(lenɡ):如玉般美麗的屋角。

7梯:像踩梯子一樣登上。

8奧:屋子的內部、深處。

9有龕(kān)一圓:有個像圓形小龕一樣的洞穴。

十結跏:佛徒打坐。

刮琢:刮削琢磨,形容像加工玉器一樣一精一雕細琢。

村樵:山村中砍柴的人。

結廬:修建小屋。

少:稍微。

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鐫刻文字。

【譯文】

省春巖三個山洞排列,都朝向東北方。

最西邊的一個洞前飛雲漫卷,深入進去,有塊岩石如下垂的肺葉懸在洞中。

向西進去轉向南,此洞漸漸黑下來,可惜附近沒有居民,不能要火把進去,不過聽說裡面也沒有奇特之處,就不進去了。

洞右側通著一個旁洞,可到達中洞。

位於中間的山洞從外看很深,卻不能深入,洞前也有些如下垂的木筏倒捲的神龍樣的岩石。

洞右又通著一個洞口可以到達東洞。

最東的一個洞垂石愈加繁多,洞旁也有裂縫,洞中有清泉下一注成潭,寒冷碧綠可照人影。

我命令顧僕在中洞守行李,自己與靜聞由洞前沿著山崖往東走。

洞上方聳立的岩石似人一樣,蹲著的岩石如野獸。

洞東就有高石橫亙在高空,仰望如刀劈出來一般。

高石下清流瀠繞,叫拖劍一江一 ,就是癸水了。

發源於堯山,自東北方流抵七星山的北麓,於是向西流出葛老橋而後往西流入漓一江一 。

此時我轉到山的東隅,仰面望見崖壁半中間裂開的洞穴層層疊疊,好似噴吐出的雲霧和薄紗做成的帷幕,一連走過三個洞穴,心裡認為若是洞內四通八達,三個洞連為一體,正如疊蕊閣架在空中,玉圭刺穿雲天之外,這算是一個奇觀了。

然而未必能夠到達,就徘徊在它下邊,在草叢中有一條縫隙,就攀著懸崖,逐層而上。

到達一個洞穴後,就見洞果然通到中洞。

只是中洞低伏,不能抬起頭,必須從洞外橫著走過去,好像台榭一樣,不經由洞中的深處走。

來到第三個洞後,穿過裂縫進去,在後面有一個石龕,前邊開了一道窗,窗洞中有玉一般的石柱懸吊在當中。

石柱左側又有一個圓形的石龕,上邊有圓頂,下邊有平平的座位,盤腿而坐,四肢恰好合適,既使是刀刮斧琢出來的也不能如此奇妙。

座位前方正對著玉柱,有個小鐘乳石垂下來,珍珠般的泉水不時滴下一滴。

我與靜聞分別坐在柱前的窗隙中,下臨險要的山崖。

道上行走的人看見我們,無不在山崖下繞來繞去,有再三徘徊不肯離去的人。

不久有兩個村中的樵夫,抬頭眺望了很久,也攀登上來,告訴我說:「在此處建蓋房屋十分方便,我們村子靠近這裡,可以不時前來瞻仰。」

我告訴他們:「這裡是空中樓閣,遺憾的只是略微淺了點,窄了些,假如稍稍寬深一些,便可停下來棲身了。」

那兩人說:「中洞的上方,還有一個洞十分寬敞。」

想要幫我攀登上去,花了很長時間不能到達。

我於是下山靠在松蔭下,從兩個樵夫抬頭眺望的地方反過來眺望,兩個在山上的樵夫抓著枝條找台階,始終被懸崖阻擋住,無從上登了。

很久,仍舊往西走進省春巖的東洞內,鑽入中洞,又從它的西側鑽入西洞。

洞裡有許多當代人的摩崖石刻。

【原文】

出洞而西,又得一洞,洞門北向,約高五丈,內稍下,西轉雖漸昏黑,而崇宏之勢愈甚,以無炬莫入,此古洞也。

左崖大書「五美四惡」章1,乃張南軒筆,遒勁完美,惜無知者,並洞亦莫辨其名,或以為會仙巖,或以為彈丸巖。

拂巖壁,宋莆田陳黼2題,則渚巖洞也,豈以洞在癸水之渚耶?洞西拖澗水3自東北直逼崖下,崖愈穹削,高插霄而深嵌淵,甚雄壯也。

石樑跨水西度,於是崖與水俱在路南矣。

蓋七星山之東北隅也,是名彈丸山,自省春來共一里矣。

【註釋】

1「五美四惡」章:即《論語》子張問政一章:「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

2陳黼(fǔ):即陳讜(dǎnɡ),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累官兵部侍郎。

3拖澗水:今稱靈劍溪。

【譯文】

出洞後向西走,又見到一洞,洞口向北,約高五丈,洞內稍稍下窪,向西轉雖然慢慢昏黑下來,可更顯出高峻宏大的氣勢,因為沒有火把無法深入,這是個古洞。

左邊崖壁上用大字刻著「五美四惡」的一段文章,是張南軒的手筆,遒勁完美,可惜無人知道,就連山洞也無人能知道它的名字,有人認為是會仙巖,有的認為是彈丸巖。

拂拭洞壁,讀宋代莆田人陳黼的題記,卻叫渚巖洞,難道是因為洞在癸水一江一 邊起的名嗎?洞西拖澗水自東北流來直逼到山崖下,山崖愈加穹隆陡削,高插雲霄並深嵌進深淵之中,非常雄壯。

從石橋跨過一江一 水往西走,於是山崖與一江一 水都在路南邊了。

大概這是七星山的東北隅,名叫彈丸山,自省春巖走來共一里路。

【原文】

由其西南渡各老橋1,以各鄉之老所建,故以為名。

望崖巔有洞高懸穹,上下俱極峭削,以為即棲霞洞口也。

而細諦其左,又有一崖展雲架廬,與七星洞後門有異,亟東向登山。

山下先有一剎,蓋與壽佛寺、七星觀南北鼎峙山前者也。

南為七星觀,東上即七星洞;中為壽佛寺,東上即棲霞洞;北為此剎,東上即朝雲巖也。

仰面局膝攀磴,直上者數百級,遂入朝雲巖。

其巖西向,在棲霞之北,從各老橋又一里矣。

洞口高懸,其內北轉,高穹愈甚,徽僧太虛疊磴駕閣於洞口,飛臨絕壁,下瞰一江一 城,遠挹2西山,甚暢。

第時當返照入壁,竭蹶3而登,喘汗一交一 迫。

甫投體叩佛,忽一僧前呼,則融止也。

先是,與融止一遇於衡山太古坪,再遇於衡州綠竹庵,融止先歸桂林,相期會於七星。

比余至,逢人輒問,並無識者。

過七星,謂已無從物色。

至此忽外遇之,遂停宿其巖。

因問其北上高巖之道,融止曰:「此巖雖高聳,雖近崖右,曾無可登之級。

約其洞之南壁,與此洞之北底,相隔只丈許,若從洞內可鑿竇以通,洞以外更無懸栻梯之處也。」

憑欄北眺,洞為石掩,反不能近矚,惟灑發4向西山,歷數其諸峰耳。

西山自北而南:極北為虞山,再南為東鎮門山,再南為木龍風洞山,即桂山也,再南為伏波山。

此城東一支也。

虞山之西,極北為華景山,再南為馬留山,再南為隱山,再南為侯山、廣福王山。

此城西一支也。

伏波、隱山之中為獨秀,其南對而踞於水口者,為漓山、穿山。

皆漓一江一 以西,故曰西山雲。

【註釋】

1各老橋:即前「葛老橋」,今作國老橋,跨在靈劍溪上。

2挹(yi):通「揖」,即拱手作揖。

3竭蹶(jue):力竭而顛蹶。

4灑發:抬頭遠望,頭髮散落的樣子。

【譯文】

由彈丸山西南走過各老橋,因為是各鄉的父老修建的橋,因而以此作為橋名。

望見山崖頂端有個洞高懸穹隆,上下都極其峻峭陡削,以為就是棲霞洞的洞口了;然而仔細審視它的左方,又有一座山崖,上有人在雲層中建有房屋,與七星洞的後洞口有不同之處,急忙向東登山。

山下先有一座寺廟,大概是與壽佛寺、七星觀呈南北之勢鼎立在山前的寺廟。

在南邊的是七星觀,往東上去就是七星洞;中間的是壽佛寺,往東上山就是棲霞洞;北面的就是這座寺廟,往東上去就是朝雲巖了。

仰面曲膝攀登石磴,一直上去幾百級,便進入了朝雲巖,這個巖洞向西,在棲霞洞北邊,從各老橋來又是一里了。

洞口高懸,洞內向北轉,更顯高穹之勢,徽州僧人太虛壘砌了石階在洞口建了佛閣,飛臨絕壁,下瞰一江一 流和城池,遠遠地向著西山作揖,十分痛快。

但只是此時正當落日餘暉射入絕壁,竭盡全力跌跌撞撞地登上來,喘息汗水一交一 加。

剛剛倒身拜佛,忽然一個僧人在跟前呼叫,這是融止。

這以前,與融止第一次相遇是在衡山的太古坪,再次相遇是在衡州綠竹庵,融止先一步返回桂林,互相約定在七星巖會面。

等我到七星巖時,逢人就問,並沒有認識他的人。

過了七星巖,認為已經無法尋找到了。

來到此地忽然意外遇見了他,於是就留下來住在他的巖洞中。

於是詢問融止向北上登高處巖洞的道路,融止說:「這個巖洞雖然高聳,雖然近在山崖右側,未曾有可以上登的台階。

大約那個巖洞南面的洞壁,與此洞北邊的洞底,相隔只有一丈左右,如果從洞內可以鑿個孔通過去,洞以外再沒有可以懸掛木梯的地方了。」

憑欄向北遠眺,巖洞被岩石擋住了,反而不能從近處觀察,唯有抬頭向西山遠望,歷數西山諸峰而已。

西山自北往南:極北邊是虞山,再往南是東鎮門所在的山,再往南是木龍洞,風洞所在的山,即桂山,再往南是伏波山。

這是在城東的一支山脈。

虞山的西面,極北邊是華景山,再往南是馬留山,再往南是隱山,再往南是侯山、廣福王山。

這是在城西的一支山脈。

伏波山、隱山之中是獨秀峰,它南邊雄踞在一江一 口相對峙的山,是漓山、穿山。

都在漓一江一 以西,所以稱為西山。

【評析】

崇禎十年(1637)閏四月初七日,徐霞客進入廣西境。

《》是當年五月初二日徐霞客在廣西桂林第一次游七星巖的遊記,見《粵西遊日記一》。

七星巖在桂林東郊、漓一江一 東岸,是桂林最大最奇的巖洞之一。

徐霞客從北口入洞,經獺子潭、紅氈、白氈等,往南貫穿到曾公巖出洞;又另覓導遊,再入曾公巖,先北向行,在紅氈、白氈處折而往東,深入到無底深潭附近返回,由曾公巖出;飯後考察七星山外部,循山南麓覓洞,又越山頂北下,游省春三洞,以後再游含仙巖、朝雲巖。

他穿過了山體的內部,又翻越了山的外部,傍晚還遠眺西山形勢,詳析各山位置。

徐霞客窮一日之力,收穫甚豐。

七星巖是一個相當巨大而複雜的溶洞體系,也是徐霞客洞穴考察的典型例子。

他在六月初二日又第二次游七星巖。

經過全面、反覆的踏勘,終於搞清七星山西面有五洞,東南面有五洞,北面也有五洞,「一山凡得十五洞雲」。

徐霞客對洞穴內部和山體外部考察的一精一確描述,與近年我國學者用科學儀器測量繪製的平面圖和素描圖對照,驚人地相同。

《徐霞客遊記》是世界上最早的喀斯特洞穴的寶貴文獻。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徐霞客遊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