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歷朝歷代對徐霞客及其遊記的評述:在徐霞客的朋友中,陳繼儒、文震孟、錢謙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徐霞客遊記》歷朝歷代對徐霞客及其遊記的評述

徐霞客遊記

歷朝歷代對徐霞客及其遊記的評述

徐霞客及其遊記不僅獲得了他同時代人的推崇和讚賞,而且贏得了後人的景仰。

在徐霞客的朋友中,陳繼儒、文震孟、錢謙益、陳函輝、陳仁錫等人無不對徐霞客的旅遊壯舉和遊記奇文給予高度評價。

錢謙益對《徐霞客遊記》的高度重視和評價前已述及;黃道周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對徐霞客「乃欲搜剔窮真靈,不畏蠷巖不避死」的探險精神讚歎不已,當他在獄中得到徐霞客長子徐屺送來的遊記,則不僅「感激不已」,而且「讀遊記知名山幽勝無奇不有,不覺手舞足蹈欣賞無已」;陳函輝《徐霞客墓誌銘》說:「霞客工詩,工古文詞,更長於遊記。

文湛持、黃石齋兩師津津讚美而霞客自怡笥篋,雅不欲以示人。

今散帙遺稿,皆載六一合 內外事,豈長卿《封禪書》乎?」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陳繼儒的評價。

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又號麋公,自稱「清懶居士」。

松一江一 華亭(今上海市松一江一 )人。

《明史》卷二百九十八《隱逸傳》載,陳眉公自幼穎異,能文章,得到後來任首輔的同郡徐階的器重;為諸生時,與董其昌齊名;當朝宰相王錫爵曾招他與自己的兒子王衡一起讀書;文壇盟主「王世貞」亦雅重之。

他在二十九歲時,焚棄儒冠,隱居昆山。

顧憲成在東林講學時,「招之,謝弗往」;朝中官員多次舉薦,「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終生杜門著述,閒時與黃冠老衲登山臨水,吟嘯忘返,足跡罕入城市。

《明史》認為他「通明高邁」、「志尚高雅」。

這樣一位可以薄丞相的名士對小自己二十九歲的一介布衣徐霞客卻禮敬有加,慇勤有加,他說徐霞客「不謁貴,不借郵符,不覬地主金錢,清也;置萬里道途於度外,置七尺形骸於死法外,任也;負笠懸瓢,惟恐駭魚樵而驚猿鳥,和也。

吾師乎徐先生也」。

正由於對這份「清」、「和」的欣賞,陳眉公為徐霞客寫了許多推薦信,盡量為其西遊提一供幫助,而且請求徐霞客「出遊記示我,請為滌耳易腸而讀之」(《答徐霞客》)。

後來的《徐霞客遊記》整理者,從不同角度重申或闡釋錢謙益「奇人奇書當流傳不朽」這一看法,對徐霞客及其遊記進行熱烈禮讚。

清代著名山水詩文作家潘耒傲視千古,對往昔諸名人遊記皆不以為然,可是在讀了《徐霞客遊記》後卻「遜謝弗如」,在《序》中不但發出「牧齋稱為古今紀游第一,誠然哉」的感歎,而且進一步強調說:「宇廟間不可無此畸人,竹素中不可無此異書。

惜吾衰老,不復能褰裳奮袂,躡其清塵,遂令斯人獨擅奇千古矣。」

奚又溥《序》將徐霞客及其遊記與司馬遷及其《史記》相比,說:「先生之遊過於子長,先生之才氣,直與子長埒,而即發之於記游,其得山川風雨之助者,固應與子長之《史記》並垂不朽,豈僅補桑《經》酈《注》之所未備耶。」

楊名時《序一》以徐霞客的探險喻「學道」,說:「霞客之遊也,升降於危崖絕壑,搜索於蛇龍窟宅,亙古人跡未到之區,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止;學者之於道也,若覃思鼓勇,亦如霞客之於山水,則亦何深之不窮,何遠之不屆?」

楊名時《序二》則對《徐霞客遊記》的文學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大抵霞客之記,皆據景直書,不憚委悉煩悶,非有意於描摹點綴,托興抒懷,與古人遊記爭文章之工也。

然其中所言名山巨浸弘博富麗者,皆高卑定位,動靜變化之常;下至一澗一阿,禽魚草木,亦賢人君子,偃仰棲遲,寤言寫心之境,正昔人所云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者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徐霞客遊記》在全面評價的基礎上尤其強調其地理學價值:「弘祖耽奇嗜僻,刻意遠遊;既銳於搜尋,尤工於摹寫;遊記之夥,雖莫過於斯編。

雖足跡所經,排日記載,未嘗有意於為文,然以耳目所親,見聞較確。

且黔、滇荒遠,輿志多疏,此書於山川脈絡,剖析詳明,猶為有資考證。

是亦山經之別乘,輿紀之外編矣。

存茲一體,於地理之學,未嘗無補也。」

葉廷甲《序》稱《徐霞客遊記》為「千古不易之書」。

除了這些整理者之外,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82歲高齡時欣然賦詩盛讚徐霞客的豐功偉業:「霞客乃好奇,足踏天下半。」

「曷勿繼遐蹤,探奇盡禹甸,歸補圖經全,供我臥遊遍。」

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徐霞客身上體現出來的科學考察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在清華園中掀起了一股研究徐霞客及其遊記的高一潮。

中國古代的學者大多在書齋裡皓首窮經,研究學問,徐霞客卻能走出書齋,通過實地考察糾正經書上陳陳相因的錯誤。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對徐霞客這種科學的考察方法和精神推崇有加,他認為徐霞客和宋應星是晚明新風氣下誕生的兩大怪人,留下了兩部怪書,而《徐霞客遊記》是「中國實際調查的地理書」中的「第一部」,並強調說:「是以科學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實測為基礎,如霞客者真獨有千古矣。」

新文化運動的骨幹一胡一 適也十分推崇《徐霞客遊記》,他不僅建議而且自始至終關心丁文一江一 整理《徐霞客遊記》的工作。

在《丁在君與徐霞客》一文中,一胡一 適說:「徐霞客在三百年前,為探奇而遠遊,為求知而遠遊,其精神確是中國近世史上最難得、最可佩的。」

這一時期,對徐霞客及其遊記的研究用力最深、貢獻最大的是首任中國地質研究所所長丁文一江一 (1887~1936)。

丁文一江一 自16歲始留學歐洲10年,歸國後,前輩葉浩吾對他說:「君一習一 地學,且好游,宜讀《徐霞客遊記》。

徐又君鄉人,表彰亦君輩之責。」

他千方百計購得此書,在雲南野外考察時,以《徐霞客遊記》與所見所聞對證,「驚歎先生一精一力之富,觀察之一精一,記載之詳且實」。

於是,他在梁啟超、齷適、羅叔韞、張菊生等人的幫助之下,整理出版《徐霞客遊記》,並撰寫《徐霞客年譜》,又集地學界同仁編製《徐霞客旅行線路圖》,還將《徐霞客遊記》中的部分一精一華譯成英文推向世界。

丁文一江一 以銳利的地學家的眼光,看到了徐霞客及翼遊記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和迥異於傳統的新學風,並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當明之末,學者病世儒之陋,捨章句而求實學,故顧亭林、王船山、黃梨洲輩,奮然興起,各自威家,遂開有清樸學之門。

然霞客先生生於顧、黃、王諸公之前,而其工作之忠勤,求知之真摯,殆有過之無不及焉,然則先生者,其為樸學之祖歟?」

(《重印徐霞客遊記及新著年譜序》)丁文一江一 認為徐霞客是一代新學風的開創和實踐者,是樸學的先驅和近代地理學的先驅。

如果說,明清文人評價徐霞客及其遊記為奇人奇書,主要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那麼,丁文一江一 對徐霞客的全面推介,尤其是對其實證考察的科學精神的推介,則已上升到理性的層面。

這一評價奠定了現代「徐學」的基調。

抗日戰爭期間,浙一江一 大學校長竺可楨等倡議召開了紀念徐霞客逝世300週年學術討論會,產生了第一批研究徐霞客及其遊記的論文,全方位肯定了徐霞客在地理學上的貢獻及其作為中國近代地理學奠基者的地位。

這是徐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紀念大會和學術活動,對日後徐學的深入發展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除了地理學界之外,文學界、政界不少名人也曾給予徐霞客及其遊記以高度的重視和評價。

青年魯迅曾為自己珍藏的《徐霞客遊記》題《跋》,從《跋》中得知,魯迅曾將《徐霞客遊記》由原來的八冊重訂為四冊,閱讀過兩遍,並擬以「獨鶴與飛」四字為次。

對此,有人認為魯迅是化用蘇軾《後赤壁賦》中「孤鶴掠舟而飛」之典,表明自己如一隻孤鶴與霞客一起神遊祖國山水;也有人認為,魯迅是受徐霞客「我欲倒騎玉龍背,峰顛群鶴共翩翩」等詩句的啟發,以此四字來表達自己與徐霞客一樣的高蹈之志。

李先念曾為徐霞客誕生400週年的紀念活動題詞:「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

對徐霞客其人其游其書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評價。

毛一澤一東在1958年1月一次最高國務會議上說:「明朝那個一江一 蘇人,寫《徐霞客遊記》的,那個人沒有官氣,他跑多路,找出了金沙一江一 是長一江一 的發源。

『岷山導一江一 』,這是經書上講的,他說這是錯誤,他說是『金沙一江一 導一江一 』。」

毛一澤一東說徐霞客沒有官氣,能夠堅持實地考察並敢於糾正經書否定權威,強調的是「實踐出真知」以及「反對官僚作風」。

在國外,徐霞客也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早在17世紀中葉,意大利傳教士就研讀過《徐霞客遊記》,並將它作為編寫《中國新圖志》的重要材料之一。

現代美國、英國的一些學者也很重視徐霞客及其遊記。

美國學者亨利·G·施瓦茨在《徐霞客與他的早年之遊》一文中說,徐霞客追求並體現了一種「中國的自然之愛」。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李祁有著作《徐霞客旅遊日記》,第一章即以「中國的自然之愛」為題,認為徐霞客是這種「自然之愛」的代表人物。

所謂「自然之愛」就是徐霞客自己所說的「五嶽之志」,即有別於政治旅行和宗教旅行、完全超功利的對山水的興趣和摯愛。

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鄭和、耶律楚材等都是受朝廷的派遣而出遊,具有政治色彩;唐玄奘西遊求佛典,出於宗教目的,並且也曾得到唐天子的資助,像徐霞客這樣「非宦非賈,而山水是癖」(《豫庵徐公配王孺人傳》)之遊,的確別具一格。

這種「自然之愛」雖然不能說始於徐霞客,卻由徐霞客而發揚光大。

此外,美國匹茲堡大學地理學教授謝覺民在《徐霞客——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者》一文中認為,顧炎武的《日知錄》、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都受到《徐霞客遊記》的影響。

在所有外國學者中,對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最深、評價最高的是英國著名學者、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

他認為,就徐霞客觀察自然之一精一細和記載之翔實而言,「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

他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很有系統地使用各種專門術語」(《中國科技史》)。

李約瑟強調的有三點:第一,徐霞客寫於17世紀的遊記幾乎與20世紀的野外考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具有同樣的科學價值;第二,分析推理的邏輯方法向來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思維方法上的弱項,徐霞客卻具有驚人的邏輯分析能力;第三,徐霞客沒有也不可能受到現代地理學的專門訓練卻已系統地使用了各種專業術語。

從這三個方面來說,徐霞客及其遊記的確可以說是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跡。

我們不禁要再次重複潘耒的感慨:斯人獨擅奇千古矣!

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徐霞客遊記》的內容涉及地理、民俗、民族、政治、宗教、邊防等諸多方面,其科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地理方面,李約瑟說它像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也主要指地理方面的內容。

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地理學界研究的主要對象,對一般讀者來說卻比較枯燥、隔膜。

據筆者瞭解,唐錫仁、楊文衡《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一書在這方面的研究全面系統而且條理清晰,我們即參照此書中的有關章節進行介紹。

概括地說,《徐霞客遊記》在地理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地貌;二、水文;三、生物;四、人文地理。

這四個方面又各自包含若干子項。

地貌:《徐霞客遊記》記載的地貌類型主要有巖溶地貌、山嶽地貌、紅層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冰緣地貌、應用地貌7種;描述地貌形態時所使用的名稱多達102種,分別是山、洞、峰、嶺、一江一 、溪、水、關、瀑布、灘、石、河、湖、塘、潭、泉、巖、伏流、渡、坪、石峰、崖、台、原、坡、坳、池、岡、灣、壩、沖、峒、川、石山、坑、峽、天生橋、井、澗、塢、溝、典流、壑、一線天、谷、分水嶺、脊、干海子、岳、隴、頂、眢井、盤窪、穿山、洲、嶂、磯、窩、峪、隘、渠堰、阜、嶠、腰、尖、屏、落水坑、門、槽、岫、獨山、梁、淵、阪、澤、闕、天窗、丘、窪、凹、堆、平川、洋、窟、平原、砥柱、石鍔、石齒、石鐘乳、石筍、乳柱、天池、阱、穿、龍井、巔、瀆、海、菌類有樹蛾、木耳、靈芝、竹菰、玉菌、蕈、蒸菌、天花菜、八擔柴等等。

籐類有扶留籐、木氈籐、籐、籐刺等等。

竹類有竹、刺竹、粽竹、方竹、觀音竹、實心竹、細竹、貓竹、筋竹、淡竹、紫竹等等。

《徐霞客遊記》中記載的動物約50種,包括魚類、昆蟲類、鳥類、家禽家獸類、鼠類、蛇類以及虎、象、猿等等,其中魚類最多,近20種,包括:大魚、竹魚、白鰱、香魚、錦鯉、綠鱖、鯽魚、金線魚、油魚、比目魚、時魚、鯖魚、黑魚、邊魚、金魚、青魚、巨魚、小鯽等等。

人文地理:除了自然環境外,徐霞客還很注意人們改造、利用地理環境的各種活動,記錄了手工業、礦業開採、農業生產、一交一 通運輸、商業貿易、城鎮聚落的分佈和興衰演替等情況,這些都屬於人文地理尤其是經濟地理的研究範疇。

至此,我們對《徐霞客遊記》的地理學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接下來,我們分別對這些內容舉例進行分述。

巖溶地貌

我國巖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分佈面積超過1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七分之一。

其中,從湖南南部至雲南東部有55萬平方公里,接近全國巖溶面積的一半。

徐霞客第一階段主要遊覽的是非巖溶區的名山勝景,雖然在《游嵩山日記》、《閩游日記前》等篇章中也有一些關於巖溶的記載,但不多,也不夠典型;第二階段西南萬里遐征,對湖南至雲南的巖溶地貌作了詳細的考察,並有10餘萬字的記載和論述,具體可分為地表巖溶和地下巖溶兩部分。

地表巖溶

石芽、溶溝、谷峽等是典型的地表巖溶地貌,《徐霞客遊記》對它們的特徵作了生動形象的記錄。

石芽和溶溝。

石芽與溶溝是由於地表水沿石灰岩節理裂隙流動,不斷進行溶蝕和沖蝕而形成的。

溶痕由微小而逐步加深以至形成溶溝,溝槽間突起的地方就是石芽。

溶溝寬一般為十幾厘米至兩米,深為幾厘米至三米。

溶溝間的間距一般為一至二米,很少超過十米。

石芽與溶溝將平坦的地面分割得崎嶇不平,難以行走。

《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載如,杭州飛來峰「洞頂靈石攢空,怪樹搏影,跨坐其上,不減群玉山頭也」;湖南茶陵雲陽山附近「嶺忽亂石森列,片片若攢刃一交一 戟」;湖南永州(今零陵縣)南面的陳皮鋪「西山層墜而下,時現石骨,逗奇標異,已而一區奏靈,萬竅逆幻」,「石片層層,盡若雞距龍爪下蹲於地,又如絲瓜之囊,筋縷外絡而中悉透空」;廣西桂林以東的廖村「石俱廉厲鑿足」,使徐霞客「目有餘而足不及」等等,其中,靈石攢空不減群玉山頭、亂石森列若暫刃一交一 戟、石骨逗奇標異、石片若雞距龍爪又如絲瓜之囊、石俱廉厲鑿足等等都是典型的石芽溶溝地貌。

此外,《徐霞客遊記》中描寫的「花萼」、「石萼」、「石鍔」、「石紋」、「石齒」等也都是指石芽溶溝地貌。

巖溶裂隙。

巖溶裂隙是由於地表水沿可熔岩的節理裂隙進行垂直運動,不斷對裂隙四周進行溶蝕和沖蝕,從而不斷擴大成幾厘米至一二米寬的巖溶裂隙。

《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載如,雲南省羅平與師宗一交一 界處,路面上有「石孔眢井,故用木補填之也」,即用木頭嵌在石隙中填平道路;雲南騰沖烏索附近的一個岡脊,「脊兩旁皆削,中復有容下陷,故以木填之」。

落水洞。

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主要通道。

流水沿裂隙進行溶蝕和機械侵蝕,使裂隙擴大,引入大量的地表水,當流速較大時,水中挾帶的巖屑就對管道進行強烈的磨蝕,使原本狹窄的地下通道不斷擴大,頂板發生崩塌,就形成了落水洞。

它多分佈在溶蝕窪地和巖溶溝谷的底部,有時也分佈在斜坡上,形態有圓形、井狀和縫隙狀三種,寬度一般在十米以內。

《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載如,湖南省茶陵縣東嶺「嶺頭多漩渦成潭,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為井,或深或淺,或不見其底,是為九十九井。

始知是山下皆石骨玲瓏,上透一竅,輒水搗成井。

竅之直者,故下墜無底;竅之曲者,故深淺隨之。

井雖枯而無水,然一山而隨處皆是」。

這裡描寫的是井狀落水洞的形態,而且明確指出它形成的原因是「上透一竅,輒水搗成井」。

在廣西崇左縣媚娘山附近,「路側有容一圓,名龍井。

下墜五六丈,四圍大,逕三丈,俱純石環壁,墜空綴磴而下,下底甚平,東北裂一門,透門以入其內,水聲潺潺,路遂昏黑。

踐崖捫隙,其下忽深不可測」,這是圓形落水洞。

在崇左縣青蓮山,「有深客懸平疇中,下陷如阱,上開線峽,南北橫裂,中跨一石如橋,界而為兩,其南有磴,可循而下,泉流漱溉,仰睇天光,如蹈甕牖也」,這是縫隙狀落水洞。

漏斗又稱斗淋、灰巖坑、溶斗、盤坑、盆坑等,為漏斗形或蝶狀的封閉窪地,直徑在一百米以內,因地表水沿節理裂隙不斷溶蝕並伴有塌陷、沉陷、滲透及溶濾作用發育而成。

前引「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為井」即典型的「漏斗」地貌;再如,《徐霞客遊記》所記載的浙一江一 金華府(今金華市)的一個大型漏斗地貌:「兩山夾中,又迴環而成一窪,大且百丈,深數十丈,螺旋而下,而中競無水。」

豎井。

豎井又叫天然井,天坑。

由落水洞進一步向下發育而成,深度由數十米至數百米不等。

徐霞客在湖南省茶陵縣東嶺所見「九十九井」、在廣西慶遠(今宜山)會仙山所見的「周回大數十丈,深且百丈」的深井、在廣西崇左縣馱樸墟所見的「下墜五六丈,四圍大,逕三丈」的龍井等等都是典型的豎井地貌。

溶蝕窪地。

溶蝕窪地是由於巖溶作用而產生的封閉窪地,四周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圍。

《徐霞客遊記》稱溶蝕窪地為「盤窪」,具體形態為「深巖回淵,其上削崖四合,環轉無隙,高墉大纛,上與天齊,中圓若規」。

這些「盤窪」「淺者為田,上下異穴,彼此共容」,「低平可植五稼」。

在湖南、廣西的一些地方,溶蝕窪地被當地百姓稱為「峒」,有的峒底部有「大溪橫貫之」,有的峒則「甚辟,居民甚眾」。

巖溶槽谷。

巖溶槽谷即長條狀的合成窪地,《徐霞客遊記》對其形態有具體的描寫:「南北石山排閥成塢,中有平疇,東向婉轉而去,大溪亦貫其中」;在貴州獨山縣普林堡村有一個塢,「南北開洋,其底甚平,犁而為田,波耕水耨,盈盈其間」,這都是平底塢。

有的平底塢規模很大,是農業生產基地,如雲南劍川縣沙溪塢,「東西闊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谷甚盛,劍川州皆來取足焉」,貴州定番州(今貴陽市)八壘有一個塢,「南北長二里,水亦中窪下墜,兩旁多犁為田」。

也有的塢荒無人煙,貴州普安縣有一個很大的塢,「皆荒茅盤錯,絕無禾塍人煙」。

塢底也並不一定是平的,有時地形漏陷,會導致「塢中有坑,中墜如井」。

巖溶盆地。

巖溶盆地是大型的溶蝕窪地,也可稱作坡立谷。

其底部或邊緣常有泉和暗河出沒,《徐霞客遊記》中稱之為「盤壑」、「甸」、「塢」。

如,雲南羅平有一個地方,「環山成窪,中有盤壑,水繞其底而成田塍」,「盤壑之東,有峽穿隴而至,其峽自東南大山破壁而至者。

峽兩崖皆亙壁,其上或中剖而成峽,或上覆而成梁,一塢之中,倏斷倏續,水亦自東南流穿盤壑」。

塢的形態是「夾環為塢,中平如砥,而四面崖回嶂截」;雲南騰沖縣芹萊塘有一個塢,「乃四面小山環圍而成者,不比他川之沿溪成峽而已」,這些都是圓形塢。

雲南右甸城(今昌寧)處於一個典型的巖溶盆地之中,「右甸之城,中懸南坡之下,甸中平疇一圍,聚落頗盛。

四面山環不甚高,甸中自成一洞天,其地猶高,而甸乃圓平,非狹嵌」。

盲谷。

盲谷是巖溶地區沒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的常流河或間歇河的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的落水洞中而轉為暗河,多見於封閉的巖溶窪地或巖溶盆地裡。

《徐霞客遊記》記載的雲南保山縣的大小落水坑都是典型的盲谷,他「西下絕壑,視西來騰躍之水,一里抵壑之懸絕處,則水忽透石穴下墜,此所謂『小落水坑』也」;又見「一溪西南自落水寨後,破石門東出,盤曲北來,至此嶺東麓,即搗入峽,水從南入峽,懸溜數尺丈,匯為潭。

東崖忽迸而為門,高十餘丈,闊僅數尺,西向峙潭上,水從潭中搗而入之,其勢甚沸,余從西崖對瞰,其人若飲之入喉,汩汩而進」,此即大落水坑。

《徐霞客遊記》中記載了各地盲谷十餘個。

干谷是巖溶地區乾涸的河谷。

因地殼上升,地表河侵蝕基準面下降而轉為地下河,地表河谷則成為干谷。

《徐霞客遊記》記載了不少干谷,如:雲南元謀縣茶房附近,「有枯澗自西來,其中皆流沙沒足,兩傍俱回崖亙壁,夾峙而來,底無滴水」;雲南鶴慶縣松檜之南,「山盤大壑而無水,溝澗之形,似亦望東南去」;雲南麗一江一 納西族自治縣崖腳院附近,「院東南有窪地在村廬問,中涸無水,尚有亭台堤柳之形,乃舊之海子環為園亭者,今成廢壑也。

又南二里,有枯澗嵌地甚深,乃雪山東南之溪,南注中海者。

今引其水東行塢脊,無涓滴下流澗中。

南四里,有枯澗東西橫塢中」。

巖溶嶂谷。

在巖溶地區,由於地殼急劇抬升,地下河迅速下切,頂部坍落,造成兩壁直立的河谷,即巖溶嶂谷,也稱巖溶箱狀谷。

這類河谷上保留有不少天生橋和穿洞。

《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載如,湖南茶陵縣秦人洞,「其峽南北皆石崖壁立,夾成橫槽,水由槽中抵東洞,南向搗入洞口」(《楚游日記》,215頁);雲南師宗縣,「盤壑之東,有峽穿隴而至,峽兩崖皆亙壁,其上或中剖而成峽,或上覆而成梁,一塢之中,倏斷倏續。

水亦自東南流穿盤壑,望南北峽中水,一從梁洞出,一從梁洞入,睇其下,如連環夾壁,明暗不一,曲折透空」,這裡所描寫的是非常典型的巖溶嶂谷,兩壁直立並有不少天生橋(梁)和穿洞(梁洞)。

巖溶天窗。

巖溶天窗是指地下河頂板的剛剛開始塌陷的、範圍不大的那一部分。

通過巖溶天窗可以看到地下河或溶洞大廳。

《徐霞客遊記》中描述了許多巖溶天窗,典型的如,浙一江一 金華市的朝真洞,「忽有光一縷,自天而下,蓋洞頂高盤千丈,石隙一規,下逗天光,宛如半月」;浙一江一 永新縣的梅田洞,「中有一竅直透山頂,天光直落洞底,日影斜射上層,仰而望之,若有仙靈遊戲其上者」;湖南耒陽縣直釣巖內,「東迸一隙,斜透天光,其內又盤空而起,若萬石之鐘,透頂直上,天光一圍,圓若明鏡,下墮其中,仰而望之,直是井底觀天」等等。

天生橋。

天生橋又稱天然橋。

暗河的頂板塌陷後,留下部分頂板,兩端與地面連接而中間懸空,形成橋狀地形。

據唐錫仁、楊文衡先生統計,《徐霞客遊記》共記載了15座大小形態各異的天生橋。

典型的如,一江一 西貴溪縣城附近,「溪南一橋門架空,以為城門與卷梁皆無此高跨之理,執途人而問之,知為仙人橋,乃石架兩山間,非磚砌所成也」;湖南臨武縣,有「溪流自橋即伏石間,復透隙瀠崖,破洞東入。

聞隨水入洞二丈,即見天光。

五丈,即透壁出山之東。

是山如天生橋,水達其下僅三五丈」。

徐霞客對天生橋的成因有清楚的解釋:「天生橋非橋也,即大落水洞透穴潛行,而路乃逾山陟之」。

在徐霞客之前,志書上已有「天生石樑」的說法,民間亦有「天生橋」之稱。

徐霞客在此基礎上把巖溶地區由於暗河頂板崩塌後留下的橋狀地貌正式定名為「天生橋」,被沿用至今。

巖溶湖。

巖溶湖的形成有兩種情況:一是由於漏斗或落水洞的淤塞聚水而成;二是直接與地下含水層有聯繫的低窪地區。

在《徐霞客遊記》中,這些巖溶湖被稱為池、塘、潭、海子、湖等等,如雲南嵩明縣梁王山上,「岡頭多中陷之坎,枯者成眢井,瀦者成天池」;廣西柳州市立魚山下,「有塘,匯水一方,中窪而內沁」;貴州普安縣的海子鋪,「山塢稍開頗大,中有水塘,即所謂海子」也;湖南寧遠縣香爐山,「頂有澄潭,廣二三畝,其中石筍兩枝,亭亭出水面三丈餘,疑即志所稱天湖也」。

巖溶泉。

巖溶泉是巖溶水向地表溢出的天然露頭。

《徐霞客遊記》記載了許多巖溶泉,典型的如,廣西懷遠鎮謝表堡,「石間有小水亂其南,一穴伏石窯下,噴流而出」;廣西河池縣廬塘村,「有泉一泓,出路左右穴,西向汩汩,無漲涸,亦無停息」;貴州定番州白雲山的跪勺泉在白雲寺內,「下北通閣下石竅,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南京井在山脊上,「中裂一隙,南北橫不及三尺,東西闊約五尺,深尺許,南北通竅不可測;停水其間,清冽異常,而不減不溢」。

這些都是水量穩定的巖溶泉,還有水量隨季節變化的,如廣西永定司(今宜山縣)一個巖溶槽谷中,「有石潭,或斷或續,涵水於中,水大時則成溪,而涸則伏流於下耳」。

峰林。

峰林是指石灰岩石峰高聳林立,分散或成群出現在平地上,遠望如林的地形。

《徐霞客遊記》中稱此地形為「石山」或「石峰」,如桂林漓一江一 谷地,「碧崖之南,隔一江一 石峰排列而起,橫障南天,上分危岫」;一江一 西廣信,「自仙來至雷打石,二十里之內,石山界溪左右,懼如覆釜伏牛,或斷或續」;寧遠九疑司,「多亂峰環岫,蓋掩口之東峰,如排衙列戟,而此處之諸岫,如攢隊合圍,俱石峰森羅,中環成洞,穿一隙入,如另辟城垣。

山不甚高,而窈窕回合,真所謂別有洞天」。

孤峰。

孤峰是矗立在巖溶平原上的孤立石峰,基石裸露,石峰低矮,相對高度由數十米至百餘米不等。

《徐霞客遊記》記載的孤峰有桂林市的獨秀峰和鐵峰。

廣西三里城(今三里)有三座獨山,其中「一峰當塢起平疇中,四旁無倚,極似桂林之獨秀,向武之瑞巖,更小而峭」;又說「獨此山既高而正當其中,與向武之琅山巖相似,省中(桂林)之獨秀無此峭拔,亦無此透漏也」。

巖洞。

巖洞又稱巖屋,主要是由地表水沖蝕而成的近似水平的洞穴,寬度大於高度三至五倍,深度不超過十米,通常分佈在河谷兩側。

《徐霞客遊記》記載的桂林伏波巖下層就是巖洞:「石壁下臨重一江一 ,裂隙兩層,一橫者下臥波上,一豎者上穹山巔。

臥波上者,下石浮敞為台,上石斜騫覆之。」

穿山。

穿山又稱穿洞、月亮山,都是古地下河道的殘留部分。

那些地理位置較高的穿洞,人們從下往上看,就像是各種不同形狀的月亮,因此有月亮山之名。

《徐霞客遊記》對穿山多有記載。

如,湖南道州(今道縣)達村有穿山,「望見正西一山,若有白煙一脈抹橫其腰者,即月巖上層所透之空明也」;桂林漓一江一 東岸一山,「透明如鏡,故更以穿山名之。

崇巖曠然,平透山腹,逕山十餘丈,高闊俱五六丈,上若卷橋,下如甬道,中無懸列之石,故一望通明」。

徐霞客對穿山的定義和描述與今天對穿山的科學定義相符合。

溶帽山。

在可熔岩相間出現或相互疊置的地區,上部的可熔岩被溶蝕,形成孤立的尖錐狀或塔狀石峰,突出直立在非可熔岩層之上,成為半熔岩地貌,即為溶帽山。

《徐霞客遊記》對溶帽山有生動地描述,如:廣西柳州市西北,「土山高擁,有石峰居其頂焉」,這種土山頂上的石峰就是典型的溶帽山;柳城縣社沖附近的地貌景觀為:「自柳州府西北,兩岸山土石間出,土山迤儷間,忽石峰數十,挺立成隊,峭削森羅,或陷或現。

所異於陽朔桂林者,彼則四顧皆石峰,無一土山相雜,此則如錐處囊中,覺有脫穎之異耳。」

這裡所說的石峰從土山中冒出,如「錐處囊中」,也是溶帽山。

除記載了上述20種地表巖溶地貌之外,《徐霞客遊記》還對地表巖溶地貌的分佈範圍和地區差異作了介紹。

分佈範圍。

從湖南道縣至雲南羅平,大部分是厚層灰巖區域,峰林地貌發育較好。

《徐霞客遊記》對此有準確的把握,他對西南大面積巖溶地貌有一個總括性的描述:「遙望東界遙峰下,峭峰離立,分行競穎,復見粵西面目。

蓋此叢立之峰,西南始於此,東北盡於道州,磅礡數千里,為西南奇勝,而此又西南之極雲。」

這裡所說的「峭峰離立,分行競穎」即指羅平石灰岩峰林地貌而言,它是石灰岩地形發展到壯年階段的特徵。

地區差異。

《徐霞客遊記》對巖溶地貌的地區差異多有描述。

湖南祁陽至零陵的地區差異。

崇禎十年閏四月初二日,徐霞客來到湖南零陵縣,由冷水灣到湖口關,一路所見為:「山開天曠,目界大豁,而一江一 兩岸,啖水之石,時出時沒。

但有所遇無不賞心悅目。

蓋人祁陽界,石質即奇,石色即潤。

過祁陽,突兀之勢,以次漸露,至此而隨地湧出矣;及人湘口,則聳突盤亙者,變為峭豎迴翔矣。」

柳州、桂林、陽朔三個地區巖溶地貌的差別。

在陽朔,「佛力司之南,山益開拓,內雖尚餘石峰離立,而外俱綿山亙嶺,碧簪玉筍之森羅,北自桂林,南盡於此。

聞平樂以下,四顧皆土山,而蠛厲之石,不挺於陸,而藏於水矣。

蓋山至此而頑,水至此而險也」;在柳州附近的柳一江一 兩岸,所見為「柳一江一 西北上,兩涯多森列峭之石,雖石不當關,灘不倒壑,而芙蓉倩水之態,不若陽朔一江一 中俱回崖突壑壁,亦不若洛容一江一 中俱懸灘荒磧」。

桂林、陽朔處於槽谷峰林區,由於漓一江一 切入石灰岩山地形成了奇偉的峰林景觀;漓一江一 兩岸還有200米高的斷崖,雄偉的景色有如長一江一 三峽,而崖壁下部由於受到漓一江一 的向側侵蝕,石灰岩形成峭壁,且多成額狀突出於河面,崖壁上常常有因受侵蝕而分離開來的石柱與石針,奇形怪狀,危立一江一 邊。

石峰四面陡立,滿是洞穴和巖洞,雨水把石峰風化物質大部分瀉流到洞穴內部,致使岩石全部裸露。

這就是徐霞客所說的「四顧皆石峰,無一土山相雜」,「石峰林立」,「碧簪玉筍之森羅」。

相比之下,柳州為台地孤峰區,峰林分散,孤立分佈在台地上。

孤峰低矮,高度一般在50至100米之間,山麓地面常有第四紀沉積物覆蓋。

因此,看上去多為「森峭之石」,或「如錐處囊中」。

類似的對比在《徐霞客遊記》中還有很多組,如對廣西桂平的孤峰殘丘地貌與桂林、陽朔、柳州、融縣四個地方的峰林地貌的比較;對廣西貴縣至橫縣、南寧、扶綏這一路巖溶地貌的變化比較;對橫縣、南寧、扶綏、崇左、隆安等地三個不同石林區的比較。

當徐霞客遊歷了廣西、貴州南部、雲南南部之後,將這三省的巖溶地貌作了一個綜合性對比,指出了它們的差異:「粵西之山,有純石者,有問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

滇南之山,皆土峰繚繞,問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窪為多。

黔南之山,則界於兩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

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

粵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

而黔流亦界於二者之間。」

巖溶的特徵與地貌條件密切相關。

在海拔2000或2500米以上的高原上,主要是小窪地、漏斗和落水洞,並分佈有一些低矮的峰林。

這就是徐霞客所說的「滇南之山」的特徵。

貴州南部為廣西盆地傾斜的斜坡地帶,地下水的運動以垂直方向為主,峰林發育完善,以密集的高大峰林、峰叢和深陷的圓窪地為特徵。

這就是徐霞客所說的「獨以逼聳見奇」。

廣西的典型峰林地形主要分佈於巖性較純的灰巖地區,而不純灰巖或灰巖夾非可熔岩的地區,則峰林地形不典型,甚至呈緩坡丘陵景觀,這就是徐霞客所說的「粵西之山」的特徵。

徐霞客關於巖溶地貌地區差異的觀察和論述,已具有很高的科學水平,它超過了前人,也超過了同時代的外國人。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徐霞客遊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