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游九鯉湖門記福建興化府仙遊縣:浙、閩之遊舊矣。余志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2,至太華、恆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徐霞客遊記》游九鯉湖門記福建興化府仙遊縣

徐霞客遊記

游九鯉湖門記福建興化府仙遊縣

【原文】

浙、閩之遊舊矣。

余志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2,至太華、恆岳諸山;若羅浮3、衡岳,次也。

至越4之五洩,閩之九漈5,又次也。

然蜀、廣、關中,母老道遠,未能卒游6;衡湘可以假道7,不必專游。

計其近者,莫若由一江一 郎三石8抵九漈,遂以庚申9午節後一日,期十芳若叔父啟行,正楓亭荔枝新熟時也。

【註釋】

1九鯉湖:在福建仙遊縣城東北約十三公里處。

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仙在此修道,騎鯉升天,故有此名。

2粵之桂林:桂林在廣西,但廣西與廣東在古代為「百粵」(粵為古代民族名)之地,故兩廣合稱「兩粵」。

3羅浮:在廣東博羅縣境,又稱東樵山,為道教名山。

4越:指浙一江一 省。

其地古代是越國,故稱。

5九漈(ji):即仙遊九鯉湖的九滌瀑布。

漈:閩方言對瀑布的俗稱。

6卒游:完全實現遊覽的願望。

卒:終。

7衡湘:衡山和湘一江一 ,都在湖南境內。

假道:借道,即順道路過。

因為如果遊覽桂林,就可以路過湖南,所以下文說「不必專游」。

8一江一 郎三石:一江一 郎是山名,在浙一江一 一江一 山縣。

山上有三塊巨石拔地而起,俗稱「一江一 郎三爿石。」

9庚申:指泰昌元年(1620)。

十期:約定時間。

楓亭:地名,屬仙遊縣。

【譯文】

去浙一江一 、福建旅遊已是過去的事了。

我的願望是游四川峨眉山和廣西桂林,以及太華山、恆山等名山;至於出遊羅浮山、衡山,則是下一步的計劃;去浙一江一 五洩、福建九漈,又是再下一步的計劃。

但是去四川、廣西和陝西關中等地,因為母親年邁、路程遙遠,不能立即出遊;衡山、湘一江一 等地,可以在路過的時候游,不必專程旅遊。

考慮去近處,最好就是經過一江一 郎山、三石,然後到九漈。

於是在庚申年(泰昌元年,1620)端午節的第二天,和叔父芳若按期起程出遊,這時正是楓亭市巡檢司一帶荔枝剛剛成熟的季節。

【原文】

二十三日 始過一江一 山1之青湖2。

山漸合,東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

懸望東支盡處,其南一峰特聳,摩雲插天,勢欲飛動。

問之,即一江一 郎山也3。

望而趨,二十里,過石門街4。

漸趨漸近,忽裂而為二,轉而為三;已復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則又上銳下斂,若斷而復連者,移步換形,與雲同幻矣!夫雁宕靈峰,黃山石筍,森立峭拔,已為瑰觀;然俱在深谷中,諸峰互相掩映,反失其奇。

即縉雲鼎湖5,穹然獨起,勢更偉峻;但步虛山即峙於旁,各不相降6,遠望若與為一。

不若此峰特出眾山之上,自為變幻,而各盡其奇也。

【註釋】

1一江一 山:明為縣,隸衢州府,即今浙一江一 一江一 山縣。

2青湖:在一江一 山縣南,今又作清湖。

3一江一 郎山:一名金純山、須郎山,在一江一 山縣城東南25公里,傳有一江一 氏兄弟三人登巔化石,故名。

山高824米,三石峰直插天穹,俗呼為三爿(pan)石。

山半有巖,山下有泉。

4石門街:今仍稱石門。

在一江一 山縣南境。

5縉云:明為縣,隸處州府,即今浙一江一 縉雲縣。

縉雲縣城東8公里的縉雲山,亦稱仙都山,為風景勝地,好溪兩岸10公里範圍內,勝景不絕,尤以鼎湖峰最著。

鼎湖峰又名玉筍峰,東靠步虛山,西臨好溪水,高168米。

峰頂有湖,故稱鼎湖。

6各不相降:意為兩山高度差不多,不相上下。

【譯文】

二十三日 開始經過一江一 山縣的青湖。

山巒漸漸重合,東邊大多是陡直的山峰,十分峻峭,猶如屏障;西邊的山不高,緩緩地低伏著。

遠眺東邊山巒盡頭處,南部有一座高峰特別突出,直插雲天,那氣勢似乎要振飛。

一問,就是一江一 郎山。

盯著一江一 郎山朝前趕,走了二十里,過石門街。

越行離山越近,山忽然分為兩座,再變成三座;不一會兒,山頭又一分為二,直直地向下剖去;靠近山,則又是山頭尖銳、下面收斂,像要斷開、卻又相連,人一移動腳步,山形便變換,是與雲彩一起變化啊!雁宕山有靈峰,黃山有石筍,叢密、峻峭、挺立,已經是瑰麗的景觀,但都位於深山峽谷,眾多的山峰互相掩映,反而失掉了各自的「奇」。

至於縉雲縣的鼎湖峰,獨立高聳,氣勢更加偉峻;只是步虛山就峙立在旁邊,兩山不相上下,遠望好像是一座山,比不上這一江一 郎山突出於眾峰之上,姿態萬千,並盡顯其奇。

【原文】

六月初七日 抵興化府1。

【註釋】

1興化府:治莆田,故又稱莆郡,即今福建莆田縣。

【譯文】

六月初七日 到達興化府。

【原文】

初八日 出莆郡西門,西北行五里,登嶺,四十里,至莒溪,降陟不啻數嶺矣1。

莒溪即九漈下流。

過莒溪公館,二里,由石步過溪。

又二里,一側徑西向山坳,北復有一磴,可轉上山。

時山深日酷,路絕人行,迷不知所往。

余意鯉湖之水,歷九漈而下,上躋必有奇境,遂趨石磴道。

芳叔與一奴一輩憚2高陟,皆以為誤,頃之,境漸塞,彼益3以為誤,而余行益勵4。

既而愈上愈高,杳無所極5,烈日鑠鑠6,余亦自苦倦矣。

數里,躋嶺頭,以為絕頂也;轉而西,山之上高峰復有倍此者。

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疇蕩蕩,正似武陵誤入7,不復知在萬峰頂上也。

中道有亭,西來為仙遊道,東即余所行。

南過通仙橋,越小嶺而下,為公館,為鐘鼓樓之蓬萊石,則雷轟漈在焉。

澗出蓬萊石旁,其底石平如礪8,水漫流石面,勻如鋪縠9。

少下,而平者多窪,其間圓穴,為灶,為臼,為樽,為井,皆以丹名十,九仙之遺也。

平流至此,忽下墮湖中,如萬馬初發,誠有雷霆之勢,則第一漈之奇也。

九仙祠即峙其西,前臨鯉湖。

湖不甚浩蕩,而澄碧一泓,於萬山之上,圍青漾翠,造物之醞靈亦異矣!祠右有石鼓、元珠、古梅洞諸勝。

梅洞在祠側,駕大石而成者,有罅成門。

透而上,舊有九仙閣,祠前舊有水晶宮,今俱圮。

當祠而隔湖下墜,則二漈至九漈之水也。

余循湖右行,已至第三漈,急與芳叔返。

曰:「今夕當淡神休力,靜晤九仙。

勞心目以奇勝,且俟明日也。」

返祠,往蓬萊石,跣足步澗中。

石瀨平曠,清流輕淺,十洲三島,竟褰衣而涉也。

晚坐祠前,新月正懸峰頂,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靜中渢渢,時觸雷漈聲。

是夜祈夢祠中。

【註釋】

1降:下嶺。

陟:上嶺。

不啻(chi):不止。

2憚(dan):害怕。

3益:更加。

4勵:振奮,有勁頭。

5杳無所極:高遠而沒有盡頭。

6鑠鑠(shuo shuo):形容烈日極熱。

鑠:熔化。

7似武陵誤入: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典故,意為好像進入了世外桃源。

8礪:磨刀石。

9縠(hu):有皺紋的薄紗綢。

十皆以丹名:意為那些圓穴,都被稱為丹灶、丹臼、丹樽、丹井等。

九仙之遺:相傳這些圓穴,就是當年何氏九仙煉丹的遺跡。

誠:確實。

造物:造物主,創造萬物的神。

醞靈:營造化育神奇美妙之物。

圮(pǐ):坍塌,毀壞。

勞心目以奇勝:勞神費眼觀賞奇妙的勝景。

俟(si):等待。

石瀨(lai):淺水的石灘。

十洲三島:指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和蓬丘島、方丈島、崑崙島(一說蓬萊、方丈、瀛洲三島),都是古代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這裡比喻作者所涉的蓬萊石灘。

褰(qiān):撩起衣裳下擺。

渢渢(fēnɡ fēnɡ):形容如同美妙樂聲般的水聲。

【譯文】

初八日 從興化府城西門出發,往西北行五里,攀登山嶺,四十里,到莒溪,一路上上下了不止數座山嶺。

莒溪是九漈的下游。

經過莒溪公館,行二里,從石步渡過溪水。

又走二里,一條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邊又有一條石階道,可以繞上山。

這時山嶺深邃、太陽酷熱,路上沒有一個行人,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我估計九鯉湖的水順著九漈而下,往上攀登定有奇境,於是從石階道走。

芳叔和僕人害怕登高,都認為走錯了。

不久,四周漸漸狹窄,他們更以為走錯了,我卻越走越振奮。

很快就愈上愈高,路深遠得沒有盡頭,烈日炎炎,我自己也勞累疲倦了。

數里,登上嶺頭,以為是最高頂峰;折轉到西山上,還有高過此嶺一倍的山峰。

沿著山嶺來回曲折行走,三里,平坦的田地空曠廣遠,正好像武陵人誤入桃花源的故事一樣,不再知道是在萬座峰頂之上。

途中有亭,從西邊伸來的是去仙遊縣的路,東邊就是我所走的路。

往南經過通仙橋,翻越小嶺向下走,是公館,有鐘鼓樓的蓬萊石,而雷轟漈也在這裡。

澗水從蓬萊石旁邊流出,底下的石頭像磨石一樣平,水從石面上漫流而過,勻稱得如同鋪了一層縐紗。

稍稍往下,平滑的底部出現許多窪坑,窪坑之中的圓孔,分別稱為灶、臼、樽、井,都用「丹」字來命名,是九鯉仙的遺跡。

澗水平緩地流到這裡,突然往下墮落到湖中,猶如萬馬初發,確實有雷霆萬鈞之勢,這就是九漈中第一級瀑布奇觀。

九仙祠就建立在瀑布西邊,前對九鯉湖。

湖水不甚浩蕩,但在萬山中顯出一片清澈碧藍,綠樹圍繞、清波蕩漾,大自然造物的神化靈奇真是太奇異了!九仙祠右邊有石鼓、元珠、古梅洞等勝境。

古梅洞在祠旁邊,大石架空而成,石上的縫隙形成門。

穿石縫往上走,原來有九仙閣,九仙祠前原來有水晶宮,現在都毀壞了。

正對九仙祠並隔著九鯉湖往下墜一落 的水,就是第二級到第九級的瀑布。

我順著九鯉湖右邊走,已經到了第三級瀑布,急忙和芳叔一齊返回。

我說:「今晚應當清靜心神、休息體力,靜候九仙托夢。

煩勞心力目力遊覽奇觀勝景之事,暫且等到明天吧。」

回到九仙祠,去蓬萊石,光著腳在澗中行走。

澗底平曠,水清而淺,輕輕流淌,遍佈水中的沙洲小島如仙境一樣,撩起衣襟就越過去了。

晚上坐在祠前,初升的月亮正懸掛在峰頂上,低頭俯視平靜的湖水,眼前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都非常好,寂靜中只有渢渢的水聲,不時地還聽到雷漈瀑布的聲響。

這一夜 在祠中祈禱九仙托夢。

【原文】

初九日 辭九仙,下窮九漈。

九漈去鯉湖且1數里,三漈而下,久已道絕。

數月前,莆田祭酒2堯俞,令陸善3開復鳥道,直通九漈,出莒溪。

悔昨不由側徑溯潦而上,乃紆從大道,坐失4此奇。

遂束裝5改途,竟出九漈。

瀑布為第二漈6,在湖之南,正與九仙祠相對。

湖窮而水由此飛墮深峽,峽石如劈,兩崖壁立萬仞。

水初出湖,為石所扼,勢不得出,怒從空墜,飛噴沖激,水石各極雄觀。

再下為第三漈之珠簾泉,景與瀑布同。

右崖有亭,曰觀瀾。

一石曰天然坐,亦有亭覆之。

從此上下嶺澗,盤折峽中。

峽壁上覆下寬,珠簾之水,從正面墜下;玉箸之水,從旁靄7沸溢。

兩泉並懸,峽壁下削。

鐵障8四圍,上與天並;玉龍雙舞,下極潭際。

潭水深泓澄碧,雖小於鯉湖,而峻壁環鎖,瀑流一交一 映,集奇撮勝9,惟此為最!所謂第四漈也。

【註釋】

1且:將近,大約。

2祭酒:官名,掌管文化教育。

3陸善:當為當地某官員名,具體不詳。

4坐失:白白失去。

5束裝:收拾行裝。

6瀑布:即「瀑布滌」,九漈中的第二漈。

7靄(ǎi):雲氣,水霧。

8鐵障:指山崖。

9撮:聚集。

【譯文】

初九日 離開九仙祠,往下探游九漈的盡頭。

九漈距離九鯉湖大約數里,從第三級瀑布往下走,路已經斷了很久。

幾個月前,國子監祭酒、莆田縣人堯俞,命令陸善修復,開通這險峻的山路,直達九漈,從莒溪出去。

後悔昨天沒有從側邊的小路溯瀑布而上,而繞道順大路走,失掉了觀覽這一奇景的機會。

於是整理行裝改道而行,直接從九漈出去。

第二漈就叫瀑布,在九鯉湖的南邊,正好與九仙祠相對。

湖盡頭處水就向深谷飛墜下去,深谷如同被刀劈開,兩邊的山崖像牆壁一樣陡立,高達萬丈。

水一從湖裡流出,便被岩石阻攔,水勢不能暢通,洶湧的水流從空中墜一落 ,浪花飛濺、水珠噴灑,水和石都顯得極其雄偉壯觀。

再下去是第三漈珠簾泉,景致和瀑布相同。

右邊的山崖上有亭子,叫觀瀾亭。

一塊名叫天然坐的石頭,也有亭覆蓋。

從這裡上嶺下澗,在峽谷中曲折行走。

峽谷兩邊的山壁上面傾覆、下面寬闊,珠簾瀑布泉從正面墜一落 下來,玉箸泉瀑布從旁邊水霧騰騰地湧出。

兩股瀑布並列懸掛,峽谷兩壁往下陡削,四周都是鐵壁般的山崖,山高得齊天,兩道瀑布像玉龍飛舞,往下傾入潭中。

潭水極深,碧綠清澄,雖然比九鯉湖小,但四周峭壁環繞,瀑布一交一 相輝映,奇景薈萃,只有這裡風景最佳!是所說的第四漈。

【原文】

初至澗底,芳叔急於出峽,坐待峽口,不復入。

余獨緣澗石而進,踞潭邊石上,仰視雙瀑從空夭矯,崖石上覆如甕口。

旭日正在崖端,與頹波突浪,掩暈流輝。

俯仰應接,不能捨去。

循澗復下,忽兩峽削起,一水斜回,澗右之路已窮。

左望有木板飛架危磯1斷磴間,亂流而渡,可以攀躋。

遂涉澗從左,則五漈之石門矣。

兩崖至是,壁湊僅容一線欲合不合,欲開不開,下湧奔泉,上礙雲影。

人緣陟其間,如獼猿然2,陰風吹之,凜凜3欲墮。

蓋自四漈來,山深路絕,幽峭已極,惟聞泉聲鳥語耳。

【註釋】

1磯(jī):水邊突出的岩石。

2獼(mi)猿:猴的一種,亦稱恆河猴,群居山林中,喧嘩好鬧,採食野果、野菜等。

我國南方各省皆有。

3凜凜:心驚膽寒的樣子。

【譯文】

剛到澗底,芳叔忙著走出峽谷,在峽谷口坐著等我,沒有再進來。

我獨自沿著澗底的石道前進,到潭邊坐在石頭上,抬頭注視兩道瀑布在空中矯健而有氣勢地飛流,崖石上部傾覆得如同甕口。

旭日正好升到崖石頂端,和墜一落 的水波、騰躍的浪珠,互相掩映、五光十色。

我俯視仰視而應接不暇,捨不得離去。

順山澗再往下走,峽谷兩邊突然陡峭起來,一股溪水彎斜流淌,山澗右邊的路已經斷了。

向左邊看去,只見木板架在陡巖上的殘階之間,橫渡溪流,就可以攀越。

於是涉過澗從左邊走,是第五漈——石門。

兩邊的山崖在這裡向中間緊靠,只能容下一線天,要合不合,要開不開,下面山泉洶湧奔騰,上面雲遮霧蓋。

人在中間攀援,如同獼猴一般,寒風吹來,人陰冷得幾乎要掉下去。

大致從第四漈以來,山谷深邃,道路斷絕,幽深陡峭到了極點,只聽得到泉水聲和鳥鳴聲。

【原文】

出五漈,山勢漸開。

澗右危峭屏列,左則飛鳳峰迴翔對之,亂流1繞其下,或為澄潭,或為倒峽2。

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飛鳳,八漈之棋盤石,九漈之將軍巖,皆次第3得名矣。

然一帶雲蒸霞蔚4,得趣故在山水中,豈必刻跡而求乎5?蓋水乘峽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頹石,斜插為巖,橫架為室,層疊成樓,屈曲成洞,懸則瀑,環則流,瀦6則泉,皆可坐可臥,可倚可濯7,蔭竹木而弄8雲煙,數里之間,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9。

每下一處,見有別穴,必穿巖通隙而入,曲達旁疏十,不可一境窮也!若水之或懸或淳,或翼飛疊注,即匡廬三疊、雁宕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

【註釋】

1亂流:這裡指紆曲縈迴的水流。

2倒(dao)峽:水流傾峽而出。

3次第:依次。

意為以下諸漈,依次為:第六漈是五星漈,第七漈是飛鳳漈,第八漈是棋盤漈,第九漈是將軍漈。

4雲蒸霞蔚:似雲霞蒸騰瀰漫,比喻景物絢爛美麗,氣象萬千。

5刻跡而求:刻意追求景物的形跡。

這是針對上述的各漈名稱而言,意為欣賞山水,主要在總體感受和趣味,不必拘泥於具體的形狀和名稱。

6瀦(zhū):水停聚、蓄積。

7濯(zhuo):洗滌。

8弄:玩賞。

9竟日:整天。

十疏:通。

不可一境窮也:意為妙境層出不窮。

渟(tinɡ):水流匯聚,指成為深潭。

翼飛:形容瀑布騰空飄灑,如展翅飛舞。

微體皆具:各種局部的美感也都具備。

【譯文】

走出第五漈,山勢漸漸開闊。

山澗右邊的陡崖如同屏障排列,左邊的飛鳳峰盤旋飛翔而對,水流縱橫一交一 錯地環繞在下面,有的是清澈的水潭,有的倒映出峽谷。

至於第六漈五星,第七漈飛鳳,第八漈棋盤石,第九漈將軍巖,都是按順序得名。

既然這一帶雲蒸霞蔚,所以情趣在山水之中得到,哪裡還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景一物的形跡呢?大致水憑借峽谷的形勢伸展,灑脫自得,毫無約束,水流兩旁崩塌的山崖巨石,斜插的就是巖岸,橫架的為石室,層疊的則像石樓,曲折彎轉的成石洞;飛懸空中的則為瀑布,繞石環流的則為小溪,積聚起來的則為清泉;山石都可以坐臥休息,泉流都能靠近洗滌,竹木成蔭而雲霞煙霧撥弄。

數里之間的美景,讓人一整天都目不斜視,流連忘返。

每下到一處,看見有另外的洞穴,我一定穿過巖縫進去,洞穴曲折旁達,不能一下子窮盡其中的妙境。

至於水流,有的懸掛山崖,有的匯聚一起,有的如鳥翅騰飛,疊水噴注;即使是廬山三疊泉瀑布,雁宕山龍湫瀑布,只能各憑一個特點取勝,不像這座山,局部和整體的風光都完美無缺。

【原文】

出九漈,沿澗依山轉,東向五里,始有耕雲樵石1之家,然見人至,未有不驚訝者。

又五里,至莒溪之石步,出向道2。

【註釋】

1耕雲樵石:在深山石崖中耕作采薪。

2向道:先前來時走的道路。

【譯文】

從九漈出來,順山澗靠著山轉,往東走五里,才有人家在白雲飄蕩的山上耕種、打柴,而他們看到有人來到,都感十分驚訝。

又走五里,到達莒溪的石步,從來時的路出去。

【原文】

初十日 過蒜嶺驛,至榆溪1。

聞橫路驛西十里,有石竹山,岩石最勝,亦為九仙祈夢所。

閩有「春遊石竹,秋遊鯉湖」語,雖未合其時,然不可失之一交一 臂也。

乘興遂行。

以橫路去此尚十五里,乃宿榆溪。

【註釋】

1榆溪:今作漁溪,在福建福清縣南境的公路邊。

【譯文】

初十日 經過蒜嶺驛,到達榆溪。

聽說橫路驛西邊十里處,有石竹山,山上的岩石最為有名,也是九仙祈禱、做夢的地方。

福建流傳著「春天游石竹山,秋天游九鯉湖」的話,現在游石竹山雖然與最佳節令不相合,但是不能當面錯過游這一勝境的機會。

於是乘興出遊。

因為橫路驛距離榆溪還有十五里,就在榆溪住宿。

【原文】

十一日 至波黎鋪,即從小路為石竹山1。

西向山五里,越一小嶺。

又五里,渡溪,即石竹南麓。

循麓西轉,仰見峰頂叢崖,如攢如劈。

西北行久之,有樓傍山西向,乃登山道也。

石磴頗峻,遂短衣歷級而上。

磴路曲折,木石陰翳,虯枝老籐,盤結危石,欹崖之上,啼猿上下,應答不絕。

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2凌虛,無與為對。

亭當山之半。

再折,石級巍然直上,級窮,則飛巖簷覆垂半空。

再上兩折,入石洞側門,出即九仙閣,軒敞雅潔。

左為僧廬,俱倚山凌空,可徙倚憑眺。

閣後五六峭峰離立,高皆數十丈,每峰各去二三尺。

峰罅石壁如削成,路屈曲罅中,可透漏各峰之頂。

松偃籐延,縱目成勝。

僧供茗芳逸,山所產也。

側徑下,至垂巖,路左更有一徑。

余曰:「此必有異。」

從之,果一石洞嵌空立。

穿洞而下,即至半山亭。

下山,出橫路3而返。

【註釋】

1石竹山:在福清縣橫路驛西,傳為林玄光煉丹、騎虎、升天之地。

無患溪蛇行山麓,中一小山酷似一魚稱仙鯉山,上有九仙閣、紫雲洞等勝景。

2拔迥(jiǒnɡ):挺拔高遠。

3橫路:《讀史方輿紀要》作宏路驛,即今宏路,在福清縣治稍西的一交一 通要道上。

【譯文】

十一日 到波黎鋪後,就從小路去游石竹山。

往西朝著山走五里,越過一座小嶺。

又走五里,橫渡溪水,就到石竹山南麓。

沿著山麓往西轉,抬頭看見峰頂上崖石叢叢,如攢聚、如刀劈。

往西北走了很久,有座樓背靠山、面朝西,這就是登山道。

石階很陡,於是身著短衣沿石階而上。

石階宛轉曲折,樹蔭遮蔽,彎曲如龍的樹幹老籐盤繞在陡峭傾斜的岩石上,猿猴上下跳躍,啼叫聲不斷。

忽見峭石上有座亭子,挺拔高遠,凌空而立,沒有什麼和它相對,亭位於山腰。

再轉石階陡上,石階盡頭處,飛起的岩石像屋簷一樣覆蓋在半空中。

又往上轉兩道彎,從石洞側門進去,一出洞就是九仙閣,閣高大寬敞、雅致整潔。

左邊為僧人住房,都是靠山凌空而建,可以徘徊遠望。

閣後有五六座峻峭的山峰各自聳立,都高達數十丈,每座峰之間相距二三尺,間隙如同用刀劈出來的一樣,道路曲折地從縫隙間穿過,可以穿行到各座山峰頂上。

松樹臥伏,老籐蔓延,目光所到之處都是勝景。

僧人送來香味四溢的茶,是山中出產的。

從旁邊的小路下山,到陡巖,路左邊另有一條小路。

我說:「從這裡去肯定有奇異的景致。」

於是順小路走,果然有一個石洞鑲嵌在山腰。

從洞中穿下去,就到了半山亭。

下山,到橫路驛後返回家鄉。

【原文】

是游也,為日六十有三,歷省二,經縣十九,府十一,游名山者三。

【譯文】

這次出遊,一共是六十三天,跨越兩個省,經過十九個縣、十一個府,遊歷了三座名山。

【評析】

與雁蕩、黃山、廬山等相比,九鯉湖的名聲也許要略遜一籌,但在作者筆下,其風光景致卻毫不遜色。

九鯉湖之美,重在九漈。

因此遊記對於湖本身,僅以數十字突出描寫湖底「平如礪」和相傳為「九仙之遺」的那些圓穴,然後便全力描寫九漈,尤其重在描寫前四漈。

寫前四漈,則分別突出各自的特點:第一漈雷轟漈「如萬馬初發,誠有雷霆之勢」;第二漈瀑布漈「怒從空墜,飛噴沖激,水石各極雄觀」;第三漈「珠簾之水,從正面墜下」;第四漈「玉箸之水,從旁靄沸溢」;而後「兩泉並懸,峽壁下削。

鐵障四圍,上與天並;玉龍雙舞,下極潭際。

潭水深泓澄碧,雖小於鯉湖,而峻壁環鎖,瀑流一交一 映,集奇撮勝,惟此為最」!

而第五漈以下,雖以略寫帶過,卻引出一番一精一彩的議論:「然一帶雲蒸霞蔚,得趣故在山水中,豈必刻跡而求乎?蓋水乘峽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頹石,斜插為巖,橫架為室,層疊成樓,屈曲成洞,懸則瀑,環則流,瀦則泉,皆可坐可臥,可倚可濯,蔭竹木而弄雲煙,數里之間,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

每下一處,見有別穴,必穿巖通隙而入,曲達旁疏,不可一境窮也!」此番高論,正道出一個旅遊家的高雅情致,實可謂山水知音。

可見在他看來,山水之美,就在於其「趣」,而未必在名,也無須「刻跡」。

因此對於名聲略遜的景觀,他有意採用對比手法。

先是在進入「正題」之前,就描繪了浙一江一 一江一 郎三石的奇觀,並特別以之與雁蕩靈峰、黃山石筍以及縉雲鼎湖相比,指出「此峰特出眾山之上,自為變幻,而各盡其奇也」的奇趣。

而對於九鯉湖,在未游之前,他也是置之於「又次也」之列的;但在遊覽之後,則有意與廬山、雁蕩這些名山相比:「即匡廬三疊、雁宕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

一語道破此山獨具魅力之所在。

至於文中對峭崖奇石、飛泉瀑流等等的描寫,其刻畫之準確逼肖,比喻之一精一彩生動,敘述之從容跌宕,文字之典雅優美,更是觸目可見,不勝枚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徐霞客遊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