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游太華山日記陝西西安府華陰縣:二月晦 入潼關,三十五里,乃稅駕西嶽廟1。黃河從朔漠2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徐霞客遊記》游太華山日記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徐霞客遊記

游太華山日記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原文】

二月晦 入潼關,三十五里,乃稅駕西嶽廟1。

黃河從朔漠2南下,至潼關3,折而東。

關正當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連華岳,惟此一線為東西大道,以百雉4鎖之。

捨此而北,必渡黃河,南必趨武關,而華岳以南,峭壁層崖,無可度者。

未入關,百里外即見太華屼出雲表;及入關,反為岡隴所蔽。

行二十里,忽仰見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特三峰秀絕,而東西擁攢諸峰,俱片削層懸。

惟北面時有土岡,至此盡脫山骨,競發為極勝處。

【註釋】

1西嶽廟:在華陰縣東1.5公里的岳鎮東端,亦稱華陰廟,建築宏偉,廟內碑刻很多。

2朔(shuo)漠:北方沙漠之地。

3潼關:歷史上的潼關,即《徐霞客遊記》中所描述的潼關,在今風陵渡對岸的黃河邊,陝西潼關縣的港口。

因修三門峽水庫,潼關縣治遷至吳村。

4百雉(zhi):雉為古代計算城牆的單位,以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左傳》:「都城過百雉。」

此處所用百雉,即指長而高大的城牆。

【譯文】

二月底 進入潼關,走了三十五里,就在西嶽廟停宿。

黃河從北方沙漠地帶往南奔流,到潼關後轉向東流。

潼關正好位於狹窄、險要的黃河、華山口,北邊俯瞰黃河水,南邊和華山相連接,只有潼關這狹窄的通道是橫貫東西的大路,由長而高大的城牆封鎖著。

如果不走潼關往北去,就必須橫渡黃河,往南則必須從武關走,而華山以南,崖壁層疊陡峭,沒有路穿越。

還沒進入潼關時,在百里之外就看見華山突兀高出雲上;等入了潼關,華山反而被低岡小山遮蔽了。

走了二十里,一抬頭,忽然看到一座座美如荷花的華山山峰,原來已經直達華山下。

華山不僅落雁、朝陽、蓮花三峰秀美無比,而且聚集、簇擁在東西兩邊的眾峰,也都是刀削層懸的石片。

只有北面不時出現的土岡,到此時才完全露出岩石,爭相顯示最美的景色。

【原文】

三月初一日 入謁西嶽神,登萬壽閣。

向岳南趨十五里,入雲台觀。

覓導於十方庵。

由峪1口入,兩崖壁立,一溪中出,玉泉院2當其左。

循溪隨峪行十里,為莎蘿宮,路始峻。

又十里,為青柯坪3,路少坦。

五里,過寥陽橋,路遂絕。

攀鎖上千尺幢4,再上百尺峽。

從崖左轉,上老君犁溝5,過猢猻嶺6。

去青柯五里,有峰北懸深崖中,三面絕壁,則白雲峰也。

捨之南,上蒼龍嶺7,過日月巖。

去犁溝又五里,始上三峰足。

望東峰側而上,謁玉女祠8,人迎陽洞。

道士李姓者,留余宿。

乃以余晷9上東峰,昏返洞。

【註釋】

1峪(yu):北方稱呼山谷為峪。

2玉泉院:今名同,在華山北麓谷口,為登華山必經之路。

3青柯坪:在華山谷道盡頭,是上山途中唯一比較平坦的地方,有東道院和通仙觀可憩息食宿。

4鎖:鐵鏈。

千尺幢(chuanɡ):今名同,為華山咽喉。

兩面峭壁,當中一條狹隘的石縫,中間鑿出陡峻的踏步,兩邊掛著鐵鏈供遊人拉牽。

接近幢頂處有鐵板可以啟閉。

5老君犁溝:東為絕壁,西為深壑,自上而下,共570餘級。

相傳老子修道時,見人們開山鑿道不易,便驅其乘牛一夜 犁成此道,故名。

6猢猻嶺:即猢猻愁。

崖壁陡峭,傳說以前從華山水簾洞出來的猿猴,每到此即返回,連它們也難於通過,故名。

7蒼龍嶺:今名同,為登華山最險的地段。

系一條狹而且長的山脊,南北長達1500米,踏步狹處僅尺許,兩旁為深谷,遊人必須牽住鐵鏈前進。

8玉女祠:在中峰玉女峰。

9晷(ɡuǐ):原意為日影。

古人測日影以定時刻,故又引申為時間。

余晷即剩餘的時間。

【譯文】

三月初一日 進廟拜西嶽華山之神,登上萬壽閣。

朝華山南面走十五里,進雲台觀。

在十方庵找到嚮導。

從山谷口往裡走,兩邊山崖壁立,一股溪水在山谷中流淌,玉泉院位於溪水左岸。

跟著溪流沿山谷行走十里,到莎蘿宮,道路開始陡峻。

又走十里,到青柯坪,道路稍顯平坦。

走五里,過寥陽橋後,路就斷了。

攀援鐵鏈登上千尺幢,再上到百尺峽。

順崖往左轉,登上老君犁溝,越過猢猻嶺。

距離青柯坪五里處,有座山峰懸立在北面的深谷中,山峰三面全是絕壁,這就是白雲峰。

我放棄白雲峰而往南走,登上蒼龍嶺,經過日月巖。

距離老君犁溝又五里,開始登三峰足。

看著東峰側邊往上走,到玉女祠謁拜,進入迎陽洞。

一個姓李的道士,留我住下來。

於是用剩下的時間攀登東峰,天黑才回到迎陽洞。

【原文】

初二日 從南峰北麓上峰頂,懸南崖而下,觀避靜處。

復上,直躋峰絕頂1。

道士指為仰天池。

旁有黑龍潭。

從西下,復上西峰。

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葉。

旁有玉井甚深,以閣掩其上,不知何故。

還飯於迎陽。

上東峰,懸南崖而下,一小台峙絕壑中,是為棋盤台。

既上,別道士,從舊徑下,觀白雲峰,聖母殿在焉。

下至莎蘿坪,暮色逼人,急出谷,黑行三里,宿十方庵。

出青柯坪,左上有柸渡庵、毛女洞;出莎蘿坪,右上有上方峰:皆華之支峰也,路俱峭削,以日暮不及登。

【註釋】

1「直躋」句:南峰為華山絕頂,海拔2160米。

峰頂有老君洞,洞北有泉,冬夏不竭,稱仰天池。

【譯文】

初二日 從南峰北麓登上峰頂,順南面山崖懸空墜一落 而下,觀看避靜處。

又上山,直登南峰絕頂。

頂上有個小洞,道士指名為仰天池。

旁邊有黑龍潭。

從西面下山,又登上西峰。

峰上岩石聳立,有荷葉般的石片覆蓋在岩石上。

旁邊有很深的玉井,井上蓋有閣樓,不知為什麼這樣。

返回迎陽洞吃飯。

登上東峰,從南面山崖懸空墜一落 而下,有一座小一平台峙立在極陡的壑谷中,這就是棋盤台。

登峰頂後,和道士告別,從原路下山,觀覽白雲峰,聖母殿就建在那裡。

下到莎蘿坪,暮色逼人,急忙走出山谷,摸黑行三里,在十方庵住宿。

出青柯坪往左上去,有柸渡庵、毛女洞;出莎蘿坪往右上去,有上方峰;全是華山的支峰。

路都很陡峻,因天黑來不及攀登。

【原文】

初三日 行十五里,入岳廟。

西五里,出華陰1西門,從小徑西南二十里,入泓峪,即華山之西第三峪也。

兩崖參天而起,夾立甚隘,水奔流其間。

循澗南行,倏而2東折,倏而西轉。

蓋山壁片削,俱犬牙錯入,行從牙罅中,宛轉如一江一 行調艙然。

二十里,宿於木柸。

自岳廟來,四十五里矣。

【註釋】

1華陰:明為縣,隸西安府華州,即今陝西華陰縣,在隴海鐵路線上。

2倏(shū):極快地。

倏而:忽而。

【譯文】

初三日 行十五里,到岳廟。

往西走五里,從華陰縣城西門出去,順小路往西南走二十里,進入泓峪,這是華山西邊的第三座山谷。

山谷兩邊的崖壁參天而起,夾谷而立,十分狹窄,溪水在谷中奔流。

沿山澗往南行,一會轉向東,一會轉向西。

因巖壁像石片,互相犬牙一交一 錯,道路在石片縫中穿行,轉來轉去,人如在彎曲的一江一 上行船,要不斷調整航向一樣。

走二十里,在木柸住宿。

從岳廟出來,已經走了四十五里。

【原文】

初四日 行十里,山峪既窮,遂上泓嶺。

十里,躡其巔。

北望太華,兀立天表。

東瞻一峰,嵯峨特異,土人云賽華山。

始悟西南三十里有少華1,即此山矣。

南下十里,有溪從東南注西北,是為華陽川2。

溯川東行十里,南登秦嶺,為華陰、洛南界。

上下共五里。

又十里為黃螺鋪3。

循溪東南下,三十里,抵楊氏城4。

【註釋】

1少華:少華山,今名同,在華縣城東南五公里,比太華山低小。

有三峰,西為獨秀峰,中為玉女峰,東為半截山。

2華陽川:今仍稱華陽,在華陰縣西南隅。

3黃螺鋪:今又作黃龍鋪,在洛南縣西北隅。

4楊氏城:今作楊城,在渭南縣北境,石門河東岸。

【譯文】

初四日 行十里,走完山谷後,就登泓嶺。

十里,上到泓嶺頂。

往北望太華山,高高地聳入天際。

往東看到一座山峰,山勢高峻得特別出眾,當地人說是賽華山。

我才醒悟到西南三十里有少華山,指的就是這座山了。

往南下十里,有條溪水從東南向西北流淌,這是華陽川。

溯川流往東走十里,往南攀登秦嶺,進入華陰縣、洛南縣境。

一上一下共五里。

又走十里到黃螺鋪。

順著溪水往東南下,走三十里,到達楊氏城。

【原文】

初五日 行二十里,出石門1,山始開。

又七里,折而東南,入隔凡峪。

西南二十里,即洛南縣峪2;東南三里,越嶺。

行峪中,十里出山,則洛水自西而東,即河南所渡之上流也。

渡洛復上嶺,曰田家原。

五里,下峪中,有水自南來入洛。

溯之入,十五里,為景村3。

山復開,始見稻畦。

過此仍溯流入南峪,南行五里,至草樹溝。

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註釋】

1石門:今名同,在洛南縣北境。

2洛南縣:隸西安府商州,即今陝西洛南縣。

3景村:今名同,在洛南縣東南境。

【譯文】

初五日 行二十里,出了石門,山才開闊。

又走七里,轉向東南,進入隔凡峪。

從此往西南二十里,就是洛南縣城所在的山谷。

往東南三里,越過山嶺,在山谷中行走。

十里,出了山,而洛水從西向東流,就是在河南所渡河水的上游。

渡過洛水後又上嶺,名田家原。

走五里,下到山谷中,有水從南邊流來注入洛水。

溯水流往裡走,十五里,到景村,山又開闊起來,開始看得見稻田。

過景村後仍然溯流而行,進入南峪,往南行五里,到草樹溝,山上空蕩蕩的,太陽又落山了,在山裡人家借宿。

【原文】

自岳廟至木柸,俱西南行,過華陽川則東南矣。

華陽而南,溪漸大,山漸開,然對面之峰崢崢也1。

下秦嶺,至楊氏城,兩崖忽開忽合,一時互見,又不比木柸峪中,兩崖壁立,有回曲無開合也。

【註釋】

1崢(zhēnɡ)崢:高峻。

【譯文】

從岳廟到木柸,一直往西南走,過了華陽川則往東南走。

從華陽川往南,水漸漸大了,山漸漸開闊,然而對面的山峰則十分高峻。

下秦嶺,到楊氏城。

兩旁的山崖忽然分開,忽然又合攏,分合在短時間內一交一 錯出現,又和木柸的山谷不一樣,那裡兩邊的山崖壁立,有迂迴曲折而沒有分開合攏的景觀。

【原文】

初六日 越嶺兩重,凡二十五里,飯塢底岔。

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

又東南十里,入商州1界,去洛南七十餘里矣。

又二十五里,上倉龍嶺2。

蜿蜒行嶺上,兩溪屈曲夾之。

五里,下嶺,兩溪適合。

隨溪行老君峪中,十里,暮雨忽至,投宿於峪口。

【註釋】

1商州:隸西安府,即今陝西商縣。

2倉龍嶺:即今蟒蛉。

疑「倉龍」為「蒼龍」。

【譯文】

初六日 翻越兩重嶺,一共走了二十五里,到塢底岔吃飯。

塢底岔往西去的路,通向洛南縣。

我又往東南走十里,進入商州境,距離洛南縣有七十多里。

又走二十五里,登上倉龍嶺。

在曲折蜿蜒的嶺上行走,兩邊是彎彎曲曲的溪流。

走五里,下嶺,兩條溪水恰巧匯合。

跟著溪流在老君峪中行走十里,天已傍晚,雨忽然降落,在老君峪口投宿。

【原文】

初七日 行五里,出峪。

大溪自西注於東1,循之行十里,龍駒寨2。

寨東去武關3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陝省間道4,馬騾商貨,不讓潼關道中。

溪下板船,可勝五石舟。

水自商州西至此,經武關之南,歷一胡一 村,至小一江一 口5入漢者也。

遂趨覓舟。

甫6定,雨大注,終日不休,舟不行。

【註釋】

1此大溪明代稱丹水,即今丹一江一 。

2龍駒寨:隸商州。

今名同,為陝西丹鳳縣治。

3武關:今名同,在陝西丹鳳縣東隅,有公路經過。

4間(jian)道:偏僻但是捷直的小路。

5小一江一 口:今稱一江一 口,在湖北均縣丹一江一 匯入漢水處。

6甫(fǔ):方才。

【譯文】

初七日 行五里,走出山谷。

一條大溪從西向東流,沿溪走十里,到龍駒寨。

寨東邊距離武關九十里,西邊通商州,是去陝西的小路,路上來往的騾馬、商人、貨物,不比潼關大路上的遜色。

溪流中的板船,可以承受五石重量。

溪水從商州西邊流到這裡,經過武關後往南流,過一胡一 村,到小一江一 口匯入漢水。

於是尋找船。

剛剛定好船隻,天下起大雨,一整天沒停,船不能航行。

【原文】

初八日 舟子以販鹽故,久乃行。

雨後,怒溪如奔馬,兩山夾之,曲折縈迴,轟雷入地之險,與建溪元異。

已而雨復至。

午抵影石灘1,雨大作,遂泊於小影石灘。

【註釋】

1影石灘:即今月日灘,在丹鳳縣稍南。

【譯文】

初八日 船夫因為販賣鹽,很久後才起航。

大雨之後,溪流水勢盛大,如萬馬奔騰,夾在兩邊的山崖之中,曲折盤旋,響如雷鳴地流入險要地段,和建溪沒有什麼不同。

不一會兒,天又下起了雨。

下午到達影石灘,雨下得大起來,於是停泊在小影石灘。

【原文】

初九日 行四十里,過龍關1。

五十里,北一溪來注,則武關之流也2。

其地北去武關四十里,蓋商州南境矣。

時浮雲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

怒流送舟,兩岸穠桃艷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欲仙也。

又八十里,日才下午,榜人3以所帶鹽化遷柴竹,屢止不進。

夜宿於山崖之下。

【註釋】

1龍關:即今竹林關,在丹鳳縣南境,銀花河匯入丹一江一 處。

2武關之流:即今武關河。

3榜(banɡ):即棹,搖船的工具。

榜人:搖船的人。

【譯文】

初九日 航行四十里,經過龍關。

五十里,一條溪水從北邊流入,是武關的河流。

這裡往北距離武關四十里,是商州南部邊境。

此時浮雲散盡,麗日當空,霧氣籠罩的山峰層巒疊障,爭相秀美。

奔騰的水流推動航船,兩岸盛開的桃花、李花濃淡相間,沐浴在陽光中,像在翩翩起舞,走出船艙到船頭坐下,不覺飄飄欲仙。

又航行八十里,時間才到下午,搖船的人用所帶的鹽一交一 換柴、竹,多次停船不行。

當夜住宿在山下水邊。

【原文】

初十日 五十里,下蓮灘。

大浪撲入舟中,傾囊倒篋,無不沾濡1。

二十里,過百姓灘,有峰突立溪右,崖為水所摧,岌岌2欲墮。

出蜀西樓3,山峽少開,已入南陽4淅川5境,為秦、豫界6。

三十里,過一胡一 村。

四十里,抵石廟灣,登涯投店。

東南去均州,上太和,蓋一百三十里雲。

【註釋】

1沾濡(ru):被水沾濕。

2岌(ji)岌:山高峻危險的樣子。

3蜀西樓:今作梳洗樓,在商南縣東南隅。

4南陽:明置南陽府。

治南陽,即今河南南陽。

5淅川:成化六年(1470)析內鄉縣地置淅川縣,隸南陽府,治所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境,丹一江一 北岸的老城,今亦稱淅川。

6秦:陝西省的簡稱。

豫:河南省的簡稱。

【譯文】

初十日 航行五十里,到蓮灘。

大浪打進船艙,口袋、箱櫃倒斜,全都被水打濕了。

航行二十里,過百姓灘,河右岸突立著山峰,峰崖被水流衝擊,岌岌欲墮。

船出了蜀西樓,山谷稍稍開闊,不久便駛入南陽府的淅川縣境,為陝西、河南兩省的分界處。

船行三十里,過一胡一 村。

四十里,到達石廟灣,上岸找旅店投宿。

這裡東南距離均州,上太和山,約一百三十里。

【評析】

西嶽華山,北臨黃河,南接秦嶺,「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山海經·西山經》)。

「遠而望之,又若華(花)狀」(酈道元《水經注·渭水》)。

這就是華山得名的由來。

遊記從潼關寫起,較為具體地描述了潼關與黃河、華山的關係,突出其雄關要塞的形勢,看似沿途所見,其實為華山的雄奇作了有力的鋪墊。

接著寫到遠望中的華山,分三個層次:未入關時,「百里外即見太華屼出雲表」;入關後,「反為岡隴所蔽。

行二十里,忽仰見芙蓉片片」;到華山腳下,「不特三峰秀絕,而東西擁攢諸峰,俱片削層懸」。

三個層次,由遠而近,簡潔而準確地表現了華山高峻秀美的風姿,落實了華山的特點。

此後的內容,基本上是游程的簡單記錄,未對一華 山各處景觀作具體的描寫和深入的刻畫。

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山之道以奇險著稱。

相傳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當年「與客登華山絕峰,度不可邁,乃作遺書,發狂慟哭。

華陰令百計取之,乃下」(李肇《唐國史補·卷中》),但在作者筆下,似乎看不到這一點,在華山上上下下,只有「路始峻」、「路少坦」、「路遂絕」、「攀鎖上千尺幢」數語。

在「韓退之投書處」的蒼龍嶺,在他筆下更只是「上蒼龍嶺,過日月巖」,等閒過之,如履平地。

倒是在初三日描寫出泓峪:「兩崖參天而起,夾立甚隘,水奔流其間。

循澗南行,倏而東折,倏而西轉。

蓋山壁片削,俱犬牙錯入,行從牙罅中,宛轉如一江一 行調艙然。」

較為細緻生動,但又不是描寫山道。

另在本篇最後,初九日,描寫武關之流:「時浮雲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

怒流送舟,兩岸濃桃艷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欲仙也。」

筆調輕靈,勾畫出美好的景致和人的心情,鮮明俊秀,頗得山水情韻。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徐霞客遊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