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麗江從教日記:初九日 大把事復捧禮儀來致謝,酬校書之役也。鐵皮褥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徐霞客遊記》麗江從教日記

徐霞客遊記

麗江從教日記

【原文】

初九日 大把事復捧禮儀來致謝,酬校書之役也。

鐵皮褥一,黃金四兩。

再以書求修雞山志,並懇明日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後出關。

院有山茶甚巨,以此當折柳也。

余許之。

是日仍未霽,復憩通事樓。

【譯文】

初九日 大把事又捧著禮物來致謝,酬勞校書的工作。

鐵皮褥子一床 ,黃金四兩。

木公又寫信請我編撰《雞山志》,並懇請明天到木家院為第四子改文章,然後出關。

木家院有很大的山茶,用山茶送別代替折柳。

我答應了。

這一天天氣仍然沒晴,還在通事的樓上休息。

【原文】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禮。

自元旦至元宵後二十日,數舉方止。

每一處祭後,大把事設燕燕木公。

每輪一番,其家好事者費千餘金,以有金壺八寶之獻也。

【譯文】

這裡的風俗新年正月重視祭天的禮儀。

從元旦到元宵後的二十天內,舉行數次才結束。

每一次祭天後,大把事設宴宴請木公。

每輪完一遍,那些好事的人家要花費一千多兩銀子,因為要祭獻金壺八寶。

【原文】

其地田畝,三年種禾一番。

本年種禾,次年即種豆菜之類,第三年則停而不種。

又次年,乃復種禾。

【譯文】

這裡的土地,三年輪種一次稻穀。

當年種稻穀,次年就種豆菜之類,第三年則休耕不種。

又到次年,才再種稻穀。

【原文】

其地土人皆為麼些1。

國初漢人之戍此者,今皆從其俗矣。

蓋國初亦為軍民府,而今則不復知有軍也。

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麥,自漢至國初。

太祖乃易為木。

民姓和,無他姓者。

其北即為古宗。

古宗之北,即為吐蕃。

其一習一 俗各異雲。

【註釋】

1麼些:又作「磨些」,「磨沙」,即今納西族。

【譯文】

這裡的土著居民都是麼些。

本朝初年到這裡戍守的漢人,如今都隨當地的一習一 俗了。

因為本朝初年也是軍民府,如今則不再知道還有軍人了。

只分官姓和民姓,官姓為木,最初都姓麥,從漢代到本朝初年,太祖皇帝時才改為姓木。

民姓為和,沒有其他的姓。

麗一江一 府北邊就是古宗,古宗的北邊就是吐蕃。

他們的一習一 俗各不相同。

【原文】

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絕無雷聲。

其人南來者,至麗郡乃聞雷,以為異。

【譯文】

古宗北部邊境雨少而只有雪,絕對沒有打雷聲。

古宗人往南方來,到麗一江一 府才聽到雷聲,認為是奇異的事。

【原文】

麗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巖,高闊皆三丈,崖石白色而東向。

當初日東昇,人穿彩服至其下,則滿崖浮彩騰躍,煥然奪目,而紅色尤為鮮麗,若鏡之流光,霞之幻影。

日高則不復然矣。

【譯文】

麗一江一 府北,去忠甸的路上有北巖,高寬都有三丈,崖石白色而且面向東方。

每當旭日東昇,人們穿著彩色衣服來到北岸下,於是整塊崖石上就會浮彩騰躍,煥然奪目,而且紅色尤其鮮艷美麗,如同鏡子的流光,彩霞的幻影。

太陽升高後則不再是這樣了。

【原文】

初十日 晨餐後,大把事復來候往木家院。

通事具騎,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

東向半里,街轉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1治所托,南去乃大道。

半里,過東橋,於是循溪南岸東南行。

三里,有柳兩三株,在路右塍間,是為土人送行之地。

其北有塢,東北辟甚遙。

蓋雪山之支,東垂南下者兩重,初為翠屏、象眠,與解脫、十和一夾而成白沙塢;再為吳烈東山,與翠屏、象眠再夾而成此塢,其北入與白沙等。

其北度脊處,即金沙一江一 逼雪山之麓而東者。

東山之外,則一江一 流南轉矣。

脊南即此塢,中有溪自東山出,灌溉田疇更廣。

由此塢東北逾脊渡一江一 ,即香羅2之道也。

塢中溪東南與玉河會於三生橋之東,又有水西南自文筆山沿南山而東轉,隨東圓岡之下,經三生橋而東與二水會,於是三水合而成漾共一江一 之源焉。

東員岡3者,為麗郡東南第一重鎖鑰。

蓋有大脊自西來,穹為木家院後高峰大脊,從此南趨鶴慶。

其東下者為邱塘關,其東北下者,環轉而為此岡,直逼東山之麓,束三水為一,沿東山南下而出邱塘東峽,自七和、馮密而達鶴慶。

岡首迴環向郡,南山之溪經其下,鞏橋度之,曰三生橋。

橋北有二坊,兩三家為守者。

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

其北皆良疇,而南則登坡焉。

一里,升坡之巔,平行其上。

右俯其坡內抱,下辟平塢,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東下,與東山夾溪南流。

坡間每有村廬,就窪傍坎,桃花柳色,罨映高下。

三里,稍下就窪,有水成痕,自西而東下於溪。

又南逾一坡,度板橋而南,則木家院4在是矣。

【註釋】

1通安州:為麗一江一 軍民府附郭,與麗一江一 府同點,在今麗一江一 市古城區。

2香羅:明設香羅甸長官司,隸雲南永寧府,治所在今四川木裡縣西北。

3東員岡:上句作「東圓岡」。

岡北今有東元橋,位置約即明代三生橋。

4木家院:在今麗一江一 古城區南8公里漾西村,又稱萬德宮。

今存門樓、過廳及北廂。

【譯文】

初十日 早飯後,大把事又來恭候我們前往木家院。

通事備好馬,而大把事忽然離去,等了很久都沒來,於是出發。

向東走半里,街道轉成南北走向,往北去是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所在地,往南去是大路。

半里,過東橋,於是順溪水南岸往東南行。

三里,有兩三棵柳樹,在路右邊的田間,這是當地人送行的地方。

北面有山塢,往東北方敞開得很遠。

原來雪山的支脈,東垂往南延伸為兩層,第一層為翠屏山、象眠山,和解脫林、十和院首先夾成白沙塢;第二層為吳烈東山,和翠屏山、象眠山又夾成這道山塢,其北部入口處和白沙塢平行。

山塢北面翻越山脊的地方,則金沙一江一 逼近雪山麓後就向東流了。

東山之外,則一江一 水轉向南流。

脊南就是這道山塢,塢中有東山流出的溪水,灌溉田地的範圍很廣。

從這道塢往東北翻越山脊過一江一 ,就是去香羅甸長官司的路。

塢中的溪水往東南流到三生橋東與玉河匯合,又有西南流來的水從文筆山沿南山向東轉,順東圓岡而下,經過三生橋然後往東流與二水匯合,於是三股水合成漾共一江一 的源頭。

東圓岡是麗一江一 府東南第一軍事要地。

有主峰山脈從西邊伸來,穹隆為木家院背後的高峰大脈,從這裡往南伸向鶴慶府。

往東延伸的是邱塘關,往東北延伸的,環繞為此東圓岡,直逼東山之麓,約束三股水為一股水,沿東山往南流然後出邱塘關東峽,經過七和、馮密然後到鶴慶府。

岡首迴繞對著府治,南山的溪水從下面流過,建鞏橋度溪,名三生橋。

橋北有二座坊,兩三家人守著。

從柳塘到這裡,又走了五里。

北面都是良田,而南面則登坡。

一里,登上坡頂,在頂上平行。

往右俯視其坡內抱,坡下敞開平坦的山塢,一直向北延伸,和府治相接,眺望其坡,斜斜地往東削下去,和東山夾住溪水往南流。

坡間處處有村舍,就著窪地,傍靠著坎,桃花紅、柳色綠,高高低低地掩映著。

走三里,漸漸下到窪地,有流水痕跡,從西往東流下溪中,又往南翻越一道坡,過木橋然後往南,於是就到木家院了。

【原文】

先是途中屢有飛騎南行,蓋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屢令人來,示其款接之禮也。

途中與通事者輒唧唧語,余不之省。

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門。

其門南向甚敞,前有大石獅,四面牆垣之外,俱巨木參霄。

甫入,四君出迎,入門兩重,廳事亦敞。

從其右又入內廳,乃拜座進茶。

即揖入西側門,搭松棚於西廡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禮也。

大把事設二卓,坐定,即獻紙筆,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進諸生,雖事筆硯,而此中無名師,未窺中原文脈,求為賜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為終身佩服。」

余頷之。

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並為其子斧正1。

書後寫一題曰:「雅頌各得其所。」

余與四君,即就座拈毫2,二把事退候階下。

下午,文各就。

余閱其作,頗清亮。

二把事復以主命求細為批閱。

余將為舉筆,二把

事曰:「餒久矣,請少遲之。

後有茶花,為南中之冠,請往一觀而就席。」

蓋其主命也,余乃從之。

由其右轉過一廳,左有巨樓,樓前茶樹,盤蔭數畝,高與樓齊。

其本徑尺者三四株叢起,四旁萎蕤3下覆甚密,不能中窺。

其花尚未全舒,止數十朵,高綴叢葉中,雖大而不能近覷。

且花少葉盛,未見燦爛之妙,若待月終,便成火樹霞林,惜此間地寒,花較遲也。

把事言,此樹植與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餘。

余初疑為數百年物,而豈知氣機發旺,其妙如此。

已還松棚,則設席已就。

四君獻款,復有紅氈4、麗鎖之惠。

二把事亦設席坐階下,每獻酒則趨而上焉。

四君年二十餘,修皙5清俊,不似邊陲之產,而語言清辨可聽,威儀動盪,悉不失其節。

為余言北崖紅映之異。

時余欲由九和趨劍川6,四君言:「此道雖險而實近,但此時徙諸出豆7者在此,死穢之氣相聞,而路亦絕行人,不若從鶴慶便。」

餚味中有柔豬、犛牛舌,俱為余言之,縷縷可聽。

柔豬乃五六斤小豬,以米飯餵成者,其骨俱柔脆,全體炙之,乃切片以食。

犛牛舌似豬舌而大,甘脆有異味。

惜余時已醉飽,不能多嘗也。

因為余言,其地多犛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負重,北地山中人,無田可耕,惟納犛牛銀為稅。

蓋鶴慶以北多犛牛,順寧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異獸,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騰越,其西漸狹,中皆人民,而異獸各不一產。

騰越之西,則有紅毛野人,是亦人中之犛、象也。

抵暮乃散。

二把事領余文去,以四君文畀余,曰:「燈下乞細為削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

余頷之。

四君送余出大門,亦馳還郡治,仍以騎令通事送余。

東南二里,宿村氓家。

余挑燈評文,就臥其西廡。

【註釋】

1斧正:請人修改文章的客氣話。

2拈(niān)毫:執筆。

3萎蕤(wēirui):又作「葳蕤」,形容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

4紅氈:經過一精一細加工染為紅色的羊毛氈,是納西族羊毛氈中最一精一美的一種。

5修皙:即修長而白皙,身體瘦高,皮膚白淨。

6九和:今作九河,在麗一江一 縣西境,石鼓以南。

劍川:明為劍川州,隸鶴慶軍民府,治今劍川縣治金華鎮。

7出豆:同「出痘」,即傳染病天花。

【譯文】

在這之前,途中常常有快馬往南走,原來木公先派他的兒子到木家院等待我,而且又多次命令人來,表示其款待的誠意。

途中來的人和通事就說民族語言,我聽不懂。

等我走到時,大把事已經先到了,迎接我進門,門朝南,十分寬敞,門前有大石獅,四周牆垣之外,都是高聳入雲的巨樹。

剛一進門,四君出來迎接,進了兩道門,客廳很寬敞。

從客廳右邊又進入內廳,才行禮入座進茶。

很快又請進西側門,在西廂房前搭松棚,地下用松毛鋪墊,以表示重禮。

大把事設置兩張桌子,坐定後,立即獻上紙筆,從袖中取出一個小信封,說:「我家主人因為他的兒子剛剛考入學宮,雖然從事寫作,但這裡沒有名師指導,不能看到中原的文章風格,請為他賜教一篇,讓他知道章法格式,以使他終身不忘。」

我點頭同意。

拆開信封,是木公請我寫文章,並為他的兒子修改文章。

信後寫有一個標題:「雅頌各得其所。」

我把題目一交一 給四君,立即就座執筆,二把事退到台階下恭候。

下午,我和四君的文章都寫好了,我閱讀他的文章,很清爽明快。

二把事又把主人的命令告知,請細心為四君批閱。

我準備為他提筆修改,二把事說:「餓久了,請稍微等一會兒改。

後面有茶花,為雲南省第一,請去觀賞一番然後入席。」

大概是他主人的命令,我於是聽從。

從松棚右轉過一間廳,左邊有高樓,樓前的茶樹,盤繞遮蓋了數畝地,高和樓平行。

直徑一尺的茶樹分出三四株,茂盛的枝葉垂向四周,覆蓋得十分嚴密,看不到中間。

茶花還沒完全開,只有幾十朵,高高地綴在叢密的枝葉中,雖然大卻不能近看。

而且花少葉多,看不到紅花燦爛的美景,如果等到月底,便成為火樹霞林,可惜這裡氣候寒冷,花開得比較晚。

把事說,這棵樹和老把事的年紀相似,屈指計算有六十多年了。

我當初懷疑是幾百年的樹,卻哪裡知道是氣機發達興旺,長得如此的好。

不久回到松棚,而宴席已經擺好。

四君慇勤地向客人敬酒,又有紅氈、麗鎖作為贈禮。

二把事亦設了座位坐在台階下,每次敬酒就急忙上前。

四君二十多歲,身材瘦高,皮膚白淨,很清秀英俊,不像邊疆土生土長的人,而且說話清楚動聽,禮儀舉止都得體。

他對我說北巖映紅影的奇異現象。

當時我想從九和去劍川州,四君說:「這條路雖然險要但實際上近,只是現在遷徙那些出天花的人到九和,到處是死亡和污穢的氣味,因而路上行人斷絕,不如從鶴慶府走方便。」

美味中有柔豬、犛牛舌,四君都對我解釋,一條一條地很動聽。

柔豬是五六斤重的小豬,是用米飯餵成的,它的骨頭全都柔軟、脆嫩,整只烘烤,然後切成片吃。

犛牛舌和豬舌相似但大,甜脆而有奇特的味道。

可惜當時我已經酒足飯飽,不能多嘗。

並且對我說,這個地方犛牛很多,犛牛尾巴大而且有力氣,也能馱負重物,北部的山裡人,沒有田可耕,就繳納犛牛銀作為稅。

大致鶴慶府以北犛牛多,順寧府以南大象多,南北各有一種異獸,只是中間隔著大理府,往西到永昌府、騰越州,其西漸漸狹隘,其中都有人,卻不再有各種異獸了。

騰越州以西,則有紅毛野人,這也是獸中如同犛牛、大象,屬奇異的一類。

宴席到傍晚才散,二把事把我的文章拿走,把四君的文章一交一 給我,說:「請在燈下細心為他修改,明天早晨準備早早呈報主人。」

我點頭答應。

四君送我出大門,也騎馬趕回府治,仍然讓通事送我騎馬回去。

往東南走二里,住在村民家。

我點燈評改文章,在西廂房睡覺。

【評析】

《麗一江一 從教日記》是徐霞客麗一江一 遊記中的一篇。

時在崇禎十二年(1639)二月初十日,見《滇游日記七》。

徐霞客在麗一江一 作為中原文化的代表,受到麗一江一 府土官木增的崇敬和盛情款待。

他不辭辛勞,為木增的《雲遘淡墨》集編訂加工,為木增的《山中逸趣》集寫跋,為木增寫信推薦內地名士。

徐霞客也成為倍受尊敬的木氏家塾的名師。

在他離開麗一江一 境的前一天,木增又安排了一次拜師禮,懇請徐霞客為其第四個兒子木宿評一習一 作、寫範文。

這天的日記詳記了這一別開生面的拜師、謝師全過程。

本日還記錄了麗一江一 東壩和西壩的山水大勢,既有蜿蜒的遠山,又有就窪傍坎的近廬,桃花柳色,宛如一幅清麗的水墨畫。

所記山茶巨樹,足為雲南山茶花的代表。

述及犛牛的經濟價值及犛牛、大象的地理分佈,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所記出痘者皆徙至九和,與初八日「是方極畏出痘」的札記參酌,可瞭解明代天花的傳染髮病及徙避辦法,有重要的醫學價值。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徐霞客遊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