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志第七 地形二下: 雍州漢改曰涼,治漢一陽一郡隴縣,後治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志第七 地形二下

魏書

志第七 地形二下

雍州漢改曰涼,治漢一陽一郡隴縣,後治長安。

領郡五

縣三十一

京兆郡秦為內史,漢高帝為渭南郡,武帝為京兆尹,後漢因之,屬司隸,魏改屬。

領縣八

長安漢高帝置,二漢、晉屬。

有昆明池、周靈台、鎬池、彪池水。

杜二漢、晉屬。

二漢曰杜陵,晉曰杜城,後改。

鄠二漢屬右扶風,晉屬始平,真君七年分屬。

豐水出焉。

山北有風涼原。

有苦谷,滻水出焉。

有杜城。

新豐漢高帝置,二漢、晉屬。

有驪山、戲亭、首谷水。

霸城郡治。

二漢曰霸陵,晉改屬。

有軹道亭、長門亭、灞水、溫泉、安昌陂。

一陰一盤二漢屬安定,晉屬。

真君七年並新豐,太和十一年復。

有鴻門亭、靈谷水、戲水。

藍田二漢、晉屬,真君七年並霸城,太和十一年復。

有白鹿原。

馮翊郡故秦內史,漢高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復為內史,武帝為左內史,後為左馮翊,後改。

領縣六

高陸郡治。

二漢曰高陵,屬。

晉屬京兆,魏明帝改屬。

有薄水。

頻一陽一秦置,二漢、晉屬。

有廣武城、南鹵原、鹽池。

萬年漢高帝置,二漢、晉屬京兆,後屬。

有漆沮水。

蓮芍二漢、晉屬。

有據城、下封城。

廣一陽一景明元年置。

鄣太和二十二年置。

扶風郡故秦內史,漢高帝二年更名為中地郡,九年復為內史,武帝為右內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後改。

世祖真君年中並始平郡屬焉。

領縣五

好畤郡治。

前漢屬,後漢、晉罷,後復。

有武都城。

始平魏置,晉屬始平。

有溫泉、新市城。

美一陽一槐裡二漢、晉屬始平,周曰犬丘,秦更名廢丘,漢高帝改。

有板橋泉。

盩厔漢武帝置,屬。

後漢、晉罷,後復,真君七年並武功屬焉

鹹一陽一郡

領縣五

石安石勒置。

秦孝公築渭城,名鹹一陽一宮。

有四皓祠、安陵城、杜鄠亭、竇氏泉、周文王祠。

池一陽一郡治。

二漢屬左馮翊,晉屬扶風,後屬。

有鄭白渠。

靈武前漢屬北地,後漢罷,晉復,真君七年分屬焉。

寧夷有甘泉、九山。

涇一陽一真君七年並石安,景明二年復屬。

北地郡魏文帝馮翊之殳祤置。

領縣七

富平真君八年罷泥一陽一、弋居屬焉。

有北地城、漢武帝祠。

泥一陽一

二漢、晉屬。

真君七年並富平,景明元年復。

有慈城山。

弋居二漢屬。

晉罷,後復。

真君七年並富平,後復。

雲一陽一二漢屬左馮翊,晉罷,後復屬。

有蒲池水、雲一陽一宮。

銅官真君七年置。

有關山、石盤山。

土門景明元年置。

有土門山。

宜君真君七年置。

有宜君水。

岐州太和十一年置。

治雍城鎮。

領郡三

縣八

平秦郡太延二年置。

領縣三

雍二漢、晉屬右扶風,後屬。

有周城。

周城真君六年置。

橫水真君十年分周城置。

武都郡太延年置。

領縣三

平一陽一真君六年置,有新谷、五丈原、郿塢。

南田

高車

武功郡太和十一年分扶風置。

領縣二

美一陽一二漢、晉屬扶風,真君七年罷郡屬焉。

後屬。

有岐山、太白山、美原廟、駱谷、邵亭。

漢西太和十一年分好畤置。

有梁山、武都城。

秦州治上封城。

領郡三

縣十二

天水郡漢武帝置,後漢明帝改為漢一陽一郡,晉復。

領縣五

上封前漢屬隴西,後漢屬漢一陽一,晉屬。

犯太祖諱改。

有席水。

顯新後漢屬漢一陽一,晉屬,真君八年並安夷,後屬。

平泉

當亭真君八年置。

略一陽一郡晉武帝分天水置。

領縣五

安戎前漢曰戎邑,屬天水,後漢、晉罷,後改屬。

有董城。

綿諸前漢屬天水,後漢、晉罷,後復屬。

有榆亭。

隴城前漢屬天水,後漢屬漢一陽一,晉罷,後復屬。

有隴城、略一陽一城。

清水前漢屬天水,後漢罷,晉復屬。

阿一陽一前漢屬天水,後屬漢一陽一,晉罷,太和十一年復屬。

漢一陽一郡真君七年分天水置。

領縣三

黃瓜真君八年置。

有始昌城。

一陽一廉有鄧松山。

階陵

南秦州真君七年置仇池鎮,太和十二年為渠州,正始初置。

治洛谷城。

領郡六

縣十八

天水郡真君七年置。

領縣三

水南郡治。

真君二年置。

平泉真君三年置。

平原

漢一陽一郡真君五年置。

領縣二

谷泉

蘭倉郡治。

真君三年置。

有雷牛山、黃帝洞。

武都郡漢武帝置。

領縣四

石門郡治。

真君九年置。

有羌道城。

白水真君九年置郡,後改。

東平真君姝年置。

孔提

武階郡

領縣三

北部

南五部太和四年置郡,後改。

赤萬太和四年置郡,後改。

脩城郡

領縣四

平洛太和四年置。

柏樹太和八年置。

下辨二漢、晉屬武都郡,太和四年分屬焉

廣長郡治。

太和四年置。

仇池郡

領縣二

階陵真君四年置。

有牛頭山。

蒼泉太和四年置。

南岐州

領郡三

固道郡延興四年置。

廣化郡

廣業郡

東益州治武興。

領郡七

縣十六

武興郡

領縣四

景昌

武興州、郡治

石門

武安

仇池郡

領縣二

西鄉

西石門

槃頭郡

領縣二

武世

萇舉

廣萇郡

領縣二

萇廣

新巴

廣業郡

領縣二

廣業

廣化

梓潼郡

領縣二

華一陽一

興宋

洛聚郡

領縣二

武都

明水

益州正始中置。

領郡五

縣十

東晉壽郡司馬德宗置,魏因之。

領縣四

石亭

晉安司馬德宗置,魏因之。

晉壽晉惠帝置,屬梓潼,後屬。

西晉壽郡

領縣一

一陰一平

新巴郡司馬德宗置,魏因之。

領縣一

新巴司馬德宗置,魏因之

南白水郡

領縣二

始平

京兆

宋熙郡

領縣二

興樂

元壽

巴州郡縣闕

梁州蕭衍梁、秦二州,正始初改置。

領郡五

縣十四

晉昌郡

領縣三

龍亭有安國城、鎮勢山、淌水。

興勢延昌三年置。

南城

褒中郡

領縣三

褒中二漢、晉屬漢中,後罷。

永平四年復屬。

武鄉延昌元年置。

有牛頭山。

廉水

安康郡劉准置,魏因之。

領縣二

安康二漢曰安一陽一,屬漢中,漢末省,魏復,武帝更名,屬魏興郡,後屬。

有直水。

寧都

漢中郡秦置。

領縣三

南鄭二漢、晉屬。

漢一陰一有胡城。

城固二漢、晉屬。

華一陽一郡

領縣三

華一陽一有黃牛山、廉水、蕭何城。

沔一陽一二漢、晉屬漢中,後屬。

有白馬城、黃沙城、諸葛亮廟。

嶓塚有嶓塚山、漢水出焉。

南梁州郡縣闕。

東梁州

領郡三

縣四

戶一千二百二十二

金城郡

領縣一

戶二百八十六

直城

安康郡

領縣一

戶六百一十八

安康

魏明郡

領縣二

戶三百一十八

漢一陽一

寧都

涇州治臨涇城。

領郡六

縣十七

安定郡漢武帝置,太和十一年罷石堂郡,以其縣屬。

領縣五

安定前漢屬,後漢、晉罷,後復,有銅城。

臨涇二漢、晉屬。

有洪城。

朝那二漢、晉屬。

有當原城、胡城。

烏氏二漢、晉屬。

有岐山、涇鄉城、一陽一邑城、撫夷城。

石堂有自度山。

隴東郡

領縣三

涇一陽一前漢屬安定,後漢、晉罷,屬,後復。

有薄落山、涇水出焉。

白城、方石淵、隴山。

祖居前漢屬,罷,後復,屬武威,晉罷,後復屬。

撫夷前漢屬安定,後漢、晉罷,後復屬。

新平郡後漢獻帝建安中置

領縣四

白土二漢屬上郡,晉屬金城,後屬。

有歧亭嶺。

爰得前漢屬安定,後漢、晉罷,後復屬。

有邑成、東魏城。

三水二漢屬安定,晉罷,後復屬。

有隨意城。

高平二漢屬安定,晉罷,後復屬,有石門山。

隋平郡

領縣二

鶉鵤前漢屬山城,後漢、晉屬安定,後有孤原亭,台山。

東槃

平京郡

領縣二

鶉一陰一郡治。

前漢屬安定,後漢屬武威,晉罷,後復屬。

有凡亭、涇一陽一、平涼城。

一陰一密前漢屬安定,後漢罷,晉復,後屬。

平原郡

領縣一

一陰一盤二漢屬安定,晉屬京兆,後屬。

有安城、安武城。

河州有伏乾。

闕二字

真君六年置鎮,後改。

治抱至。

領郡四

縣十四

金城郡漢昭帝置,後漢建武十三年執隴西,孝明復。

領縣二

榆中二漢晉屬。

大夏二漢屬隴西,晉屬晉興。

皇興三年改為郡,後復屬。

有白水、金柳城。

武始郡晉分隴西置。

領縣三

勇田真君八年置郡,後改。

狄道二漢屬隴西,晉屬。

一陽一素

洪和郡

領縣三

水池真君四年置郡,後改。

藍川真君八年置郡,後改。

蕈州延興四年置。

臨洮郡二漢、晉縣,屬隴西。

真君六年改置。

領縣三

龍城太和十年置。

石門太和九年置。

赤水

渭州

領郡三

縣六

隴西郡秦置。

領縣二

襄武

首一陽一

南安一陽一郡

領縣二

桓道

中陶

廣寧郡

領縣二

新興真君八年罷中陶、祿部、襄武屬焉。

原州太延二年置鎮,正光五年改置,並置郡縣。

治高平城。

領縣二

縣四

高平郡

領縣二

高平

裡亭

長城郡

領縣二

黃石

白池

涼州漢置,治隴。

神中為鎮,太和中復。

領郡十

縣二十

戶三千二百七十三

武安郡

領縣一

戶三百七十三

宜盛

臨杜郡杜一作社

領縣二

戶三百八十九

安平

和平

建昌郡

領縣三

戶六百五十七

榆中

治城

蒙水

番和郡

領縣二

戶一百三十九

燕支

泉城郡

領縣一

戶七十二

新一陽一

武興郡

領縣三

戶三百八十五

晏然

以城

休屠

武威郡漢武帝置

領縣二

戶三百四十

林中

襄城有休屠城、武始澤。

昌松郡

領縣三

戶三百九十七

溫泉

揟次本作撮沙,又作揖次。

莫口

東涇郡

領縣一

戶一百九十一

台城

梁寧郡

領縣二

戶三百三十一

園池

貢澤

鄯州郡縣闕。

瓜州郡縣闕。

華州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華山、澄城、白水置。

領郡三

縣十三

華山郡

領縣五

華一陰一前漢屬京兆,後漢、晉屬恆農,後屬。

有華山、集仙館、巨靈原、潼關、北鄉城、重泉城。

鄭二漢、晉屬京兆,後屬。

有廣鄉原、鄭城、赤城。

夏一陽一二漢、晉屬馮翊,後屬。

故少梁,秦惠文王更名。

有梁山、龍門山、黑水城。

敷西太和十一年分夏一陽一置。

有武平城、高平城。

郃一陽一二漢、晉屬馮翊,後罷。

太和二十年復屬。

澄城郡真君七年置。

領縣五

澄城真君七年置。

有杏城。

五泉真君七年置。

有五泉水、濕水、石谷城。

三門真郡七年置。

有一陽一苑城、衙城。

宮城真君七年置。

南五泉太和十一年置。

白水郡太和二年分澄城置。

領縣三

姚谷太和二年置。

有黃崖山。

白水太和二年置。

有五龍山、粟邑城。

南白水太和十一年分闕白水置。

有闕。

北華州太和十五年置東秦州,後改。

治杏城。

領郡二

縣七

戶一萬四千五百九十六

中部郡

領縣四

戶八千九百二十四

中部姚興置,魏因之。

石保有回女山。

狄道有狄兔城、淺石山。

長城有五郊城。

敷城郡

領縣三

戶五千六百七十二

敷城有女一陰一山。

洛川真君中置。

定一陽一

豳州皇興二年為華州,延興二年為三縣疑

,太和十一年改為班州,十四年為邠州,二十年改焉。

領郡三

縣十

西北地郡秦昭王置。

領縣三

彭一陽一二漢屬安定,晉罷,後復屬。

富平二漢、晉屬北地,後屬。

有神泉、靈州城、彰獵山。

安武前漢屬安定,後漢、晉罷,後復屬。

趙興郡真君二年置。

領縣五

一陽一周前漢屬上郡,後漢、晉罷,後復屬。

有橋山、黃帝塚、泥一陽一城、高平城、秋水。

獨樂前漢屬上郡,後漢、晉罷,後復屬。

安定真君二年置。

趙安真君二年置。

高望真君二年置。

有高望山。

襄樂郡太和十一年置。

領縣二

襄樂前漢屬上郡,後漢、晉罷,後復屬。

膚施二漢屬上郡,晉罷,後復屬。

有五龍山、黃帝祠。

夏州赫連屈子所都,始光四年平,為統萬鎮,太和十一年改置。

治大夏。

領郡四

縣九

化政郡太和十二年置。

領縣二

革融

嚴綠一本作嚴緣。

闡熙郡太和十二年置。

領縣二

山鹿

新冏

金明郡真君十二年置。

領縣三

永豐真君十三年置。

啟寧

廣洛真君十年置。

代名郡太安二年置。

領縣二

呼酋太安二年置。

有橫水。

渠搜太和二年置。

東夏州延昌二年置。

領郡四

縣九

偏城郡太和元年置。

領縣二

廣武前漢屬太原,後漢、晉屬雁門,後屬。

有三城、偏城。

沃野二漢屬朔方,晉罷,後復屬。

朔方郡漢武帝置。

領縣三

魏平

政和

朔方二漢屬,晉罷,後復。

有貴堛澤。

定一陽一郡二漢縣,屬上郡,太安中改置。

領縣二

臨戎二漢屬朔方,晉罷,後復屬。

臨真有丹一陽一山、白泉。

上郡秦置。

領縣三

石城

因城

泰州神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太和中罷,天平妝復,後陷。

領郡三

縣七

河東郡秦置。

治蒲阪。

領縣五

安定太和元年置。

蒲阪二漢、晉屬。

有華一陽一城、雷首山。

南解二漢、晉曰解,屬,後改。

有桑泉城。

北解太和十一年置。

有張楊城。

猗氏二漢、晉屬河東,後復屬。

有介山塘。

北鄉郡

領縣二

北猗氏太和十一年置。

有解城。

汾一陰一二漢、晉屬河東,後屬。

有北鄉城、后土祠。

陝州太和十一年置。

治陝城。

八年罷,天增初復。

後陷。

領郡五

縣十一

恆農郡前漢置,以顯祖諱,改曰「恆」。

領縣三

陝中

北陝二漢、晉曰陝,屬。

有曲沃城、鄧芝祠。

崤太和十一年置。

有三崤山、白楊谷。

西恆農郡

領縣一

恆農二漢、晉屬恆農,後屬。

有桃林。

澠池郡

領縣二

俱利

北澠池太和十一年置。

有馬頭山、俱利城、生耳山。

石城郡正始二年置縣,後改。

領縣一

同堤

河北郡

領縣四

北安邑二漢、晉曰安邑,屬河東,後改。

太和十一年置為郡,十八年復屬。

南安邑太和十一年置。

有中條山。

河北二漢、晉屬河東,後屬。

有芮城、立城、媯水、首一陽一山、伯夷叔齊墓。

太一陽一二漢、晉屬河東,後屬。

有虞城、夏一陽一城。

洛州太延五年置荊州,太和十一年改。

治上洛城。

領郡五

縣七

上洛郡晉武帝置。

領縣二

上洛前漢屬恆農,後漢屬京兆,晉屬。

有丹水、南秦水、漢高祖祠、四皓祠、高東祠。

拒一陽一

上庸郡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

領縣二

商前漢屬恆農,後漢屬京兆,晉屬上洛,後屬。

有京城。

豐一陽一郡治。

太安二年置。

有圈地。

魏興郡太延五年置。

領縣一

一陽一亭太和五年置。

始平郡景明元年置。

領縣一

上洛

萇和郡景明元年置。

領縣一

南商

荊州後漢治漢壽,魏、晉治江陵,太延中治上洛,太和中治穰城。

領郡八

縣四十一

南一陽一郡秦置。

領縣十

宛二漢、晉屬。

有清水、梅溪水。

新城太和二十二年置。

有復釜山、赤石山。

冠軍漢武帝置,二漢、晉屬。

有湍水、羊角。

舞一陰一二漢、晉屬。

有橫山

酈二漢、晉屬。

有大鼓谷、懸鼓山。

雲一陽一二漢、晉曰育一陽一,屬。

司馬昌明改,魏因之。

西平有一精一山、赭山。

涅一陽一二漢、晉屬。

有涅。

上陌

西鄂二漢、晉屬。

有棘山、華城、張衡碑。

順一陽一郡魏分南一陽一置,曰南鄉,司以衍更名,魏因之。

領縣五

南鄉後漢屬南一陽一,晉屬南鄉。

丹水前漢屬恆農,後漢屬南一陽一,晉屬南鄉。

臨洮有洮山。

槐裡

順一陽一二漢屬南一陽一,晉屬南鄉。

漢哀帝置,即博山也。

後漢明帝改。

新野郡晉惠帝置。

領縣三

穰二漢屬南一陽一,晉屬義一陽一,後屬。

新野二漢屬南一陽一,晉屬義一陽一,後屬。

池一陽一

東恆農郡太和中置。

領縣六

西城二漢屬漢中,晉屬魏興,後屬。

北酈有長山。

南鄉

左南鄉有凡亭山。

上憶

東石

漢廣郡

領縣二

南棘一陽一二漢屬南一陽一,晉屬義一陽一,二漢、晉曰棘一陽一,後改屬,有漢廣城。

西棘一陽一

襄城郡

領縣九

方城有赭一陽一城、七石山。

郟城有崩石山。

伏城有廣一陽一山。

舞一陰一有唐山。

清水

翼一陽一有招泉。

鄭北平有因城。

赭城有陵中山。

北清郡

領縣二

武川有滍城、鹿鳴山、農山。

北雉二漢、晉曰雉,屬南一陽一,後改屬。

有西鄂城。

恆農郡

領縣四

恆農

南酈

邯鄲

襄州孝昌中置。

領郡六

縣二十

襄城郡蕭道成置,魏因之。

台赭一陽一城。

領縣六

方城

郟城

伏城

舞一陰一

翼一陽一

赭城

舞一陰一郡孝昌中置。

領縣二

舞一陰一

安一陽一

南安郡太和十三年置郢州,十八年改為南中府,天平初罷府置,後陷。

領縣四

安南

南舞

南定

期城郡孝昌中置。

領縣四

西舞一陽一

東舞一陽一

南一陽一

新安

北南一陽一郡孝昌中置,為宣義郡,後改。

州治。

領縣二

北平

白水

建城郡太和十八年置,景明末罷郡置戍,永熙二年復。

領縣二

赭一陽一

北方城

南襄州

領郡三

縣五

西淮郡

領縣二

鍾離

襄城

襄城郡

領縣二

陳一陽一

上馬

北南一陽一郡

領縣一

南一陽一

南廣州

領郡五

縣七

襄城郡

領縣一

襄城

魯一陽一郡

領縣二

冠軍

繁昌

高昌郡

領縣一

高一陽一

南一陽一郡

領縣一

南一陽一

襄城郡

領縣二

扶城

南一陽一

郢州

領郡三

縣八

安一陽一郡

領縣四

真一陽一

安一陽一

清一陰一一本作青丘

淮一陰一

城一陽一郡

領縣三

平春

義一陽一

義興

汝南郡

領縣一

上蔡

南郢州

領郡十二

縣二十九

北遂安郡

領縣一

新安

馮翊郡

領縣四

山一陽一

彭城

建安

江夏郡

領縣二

屈一陽一

郢一陽一

闕字

子郡

領縣四

南新一陽一

西新

北新一陽一

新興

香山郡

領縣二

北新安

鄖一陽一

永安郡

領縣二

永安

南新興

新平郡

領縣二

安城

永安郡

領縣二

劉剛

上城

宕鄀郡

領縣三

西新化

東平一陽一

安城

宜民郡

領縣三

西新安

新安

平一陽一

南遂安郡

領縣一

安興

闕二字

領縣三

東新市

西新市

長安

析州

領郡五

縣十一

修一陽一郡

領縣二

蓋一陽一

脩一陽一

固郡

領縣三

懷裡

南鄉

朱一陽一郡

領縣二

黃水

朱一陽一

南上洛郡

領縣二

單水

南上洛

析一陽一郡

領縣二

西析一陽一 東析一陽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