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父揚,字法脩。高祖初,與弟乘信及其鄉人韓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

魏書

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

高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之兄也,自雲本渤海脩人,五世祖顧,晉永嘉中避亂入高麗。

父揚,字法脩。

高祖初,與弟乘信及其鄉人韓內、冀富等入國,拜厲威將軍、河間子,乘信明威將軍,俱待以客禮,賜奴婢牛馬采帛。

遂納揚女,是為文昭皇后,生世宗。

揚卒。

景明初,世宗追思舅氏,征肇兄弟等。

錄尚書事、北海王詳等奏:「揚宜贈左光祿大夫,賜爵渤海公,謚曰敬。

其妻蓋氏宜追封清河郡君。」

詔可。

又詔揚嫡孫猛襲渤海公爵,封肇平原郡公,肇弟顯澄城郡公。

三人同日受封。

始世宗末與舅氏相接,將拜爵,乃賜衣幘引見肇、顯於華林都亭。

皆甚惶懼,舉動失儀。

數日之間,富貴赫弈。

是年,鹹一陽一王禧誅,財物珍寶奴婢田宅多入高氏。

未幾,肇為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冀州大中正,尚世宗姑高平公主,遷尚書令。

肇出自夷土,時望輕之。

及在位居要,留心百揆,孜孜無倦,世鹹謂之為能。

世宗初,六輔專一政,後以鹹一陽一王禧無事構逆,由是遂委信肇。

肇既無親族,頗結朋一黨一,附之者旬月超升,背之者陷以大罪。

以北海王詳位居其上,構殺之。

又說世宗防衛諸王,殆同囚禁。

時順皇后暴崩,世議言肇為之。

皇子昌薨,僉謂王顯失於醫療,承肇意旨。

及京兆王愉出為冀州刺史,畏肇恣擅,遂至不軌。

肇又贊殺彭城王勰。

由是朝野側目,鹹畏惡之。

因此專權,與奪任己。

又嘗與清河王懌於雲龍門外廡下,忽忿諍,大至紛紜。

太尉、高一陽一王雍和止之。

高後既立,愈見一寵一信。

肇既當衡軸,每事任己,本無學識,動違禮度,好改先朝舊制,出情妄作,減削封秩,抑黜勳人。

由是怨聲盈路矣。

延昌初,遷司徒。

雖貴登台鼎,猶以去要怏怏形乎辭色。

眾鹹嗤笑之。

父兄封贈雖久,竟不改痤。

三年,乃詔令遷葬。

肇不自臨赴,唯遺其兄子猛改服詣代,遷葬於鄉。

時人以肇無識,曬而不責也。

其年,大舉征蜀,以肇為大將軍,都督諸軍為之節度。

與都督甄琛等二十餘人俱面辭世宗於東堂,親奉規略。

是日,肇所乘駿馬停於神虎門外,無故驚倒,轉臥渠中,鞍具瓦解,眾鹹怪異。

肇出,惡焉。

四年,世宗崩,赦罷征軍。

肅宗與肇及征南將軍元遙等書,稱諱言,以告凶問。

肇承變哀愕,非唯仰慕,亦私憂身禍,朝夕悲泣,至於羸悴。

將至,宿瀍澗驛亭,家人夜迎省之,皆不相視,直至闕下,衰服號哭,升太極殿,奉喪盡哀。

太尉高一陽一王先居西柏堂,專決庶事,與領軍於忠密欲除之。

潛備莊士直寢邢豹、伊甕生等十餘人於舍人省下。

肇哭梓宮訖,於百官前引入西廊,清河王懌、任城王澄及諸王等皆竊言目之。

肇入省,壯士搤而拉殺之。

下詔暴其罪惡,又雲刑書未及,便至自盡,自余親一黨一,悉無追問,削除職爵,葬以士禮。

及昏,乃於廁門出其一屍一歸家。

初,肇西征,行至函谷,車軸中折。

從者皆以為不獲吉還也。

靈太后臨朝,令特贈營州刺史。

永熙二年,出帝贈使持節、侍中、中外諸軍事、太師、大丞相、太尉公、錄尚書事、冀州刺史。

肇子植。

自中書侍郎為濟州刺史,率州軍討破元愉,別將有功。

當蒙封賞,不受,云:「家荷重恩,為國致效是其常節,何足以膺進陟之報。」

懇惻發於至誠。

歷青、相、朔、恆四州刺史,卒。

植頻蒞五州,皆清能著稱,當時號為良刺史。

贈安北將軍、冀州刺史。

肇長兄琨,早卒。

襲楊封渤海郡公,贈都督五州諸軍事、鎮東太將軍、冀州刺史。

詔其子猛嗣。

猛,字豹兒。

尚長樂公主,即世宗同母妹也。

拜附馬都尉,歷位中書令。

出為雍州刺史,有能名。

入為殿中尚書。

卒,贈司空、冀州刺史。

出帝時復贈太師、大丞相、錄尚書事。

公主無子。

猛先在外有男,不敢令主知,臨終方言之,年幾三十矣。

乃召為喪主,尋卒,無後。

琨弟偃,字仲游。

太和十年卒。

正始中,贈安東將軍、都督、青州刺史,謚曰莊侯。

景明四年,世宗納其女為貴嬪。

及於順皇后崩,永平元年立為皇后。

二年,八座奏封後母王氏為武邑郡君。

偃弟壽,早卒。

壽弟即肇也。

肇弟顯,侍中、高麗國大中正,早卒。

於勁,字鍾葵,太尉拔之子。

頗有武略。

以功臣子,又以功績,位沃野鎮將,賜爵富昌子,拜征虜將軍。

世宗納其女為後,封太原郡公。

妻劉氏,為章武郡君。

後拜征北將軍、定州刺史。

卒,贈司空,謚曰恭莊公。

自栗磾至勁,累世貴盛,一皇后,四贈公,三領軍,二尚書令,三開國公。

勁雖以後父,但以順後早崩,竟不居公輔。

子暉,字宣明,後母弟也。

少有氣干。

襲爵,位汾州刺史。

暉善事人,為爾朱榮所親,以女妻其子長孺。

歷侍中、河南尹,後兼尚書僕射、東南道行台。

與齊獻武王討平羊侃於兗州,元顥入洛,害之。

勁弟天恩,位內行長、遼西太守。

卒,贈平東將軍、燕州刺史。

天恩子仁生,位太中大夫。

仁生子安定,平原郡太守、高平郡都將。

卒。

胡國珍,字世玉,安定臨涇人也。

祖略,姚興渤海公姚逵平北府諮議參軍。

父淵,赫連屈丐給事黃門侍郎。

世祖克統萬,淵以降款之功賜爵武始侯。

後拜河州刺史。

國珍少好學,雅尚清儉。

太和十五年襲爵,例降為伯。

女以選入掖庭,生肅宗,即靈太后也。

肅宗踐祚,以國珍為光祿大夫。

靈太后臨朝,加侍中,封安定郡公,給甲第,賜帛布綿谷奴婢車馬牛甚厚。

追崇國珍妻皇甫氏為京兆郡君,置守塚十戶。

尚書令、任城王澄奏,安定公屬尊望重,親賢群矚,宜出入禁中,參諮大務。

詔可。

乃令入決萬幾。

尋進位中書監、儀同三司,侍中如故,賞賜累萬。

又賜絹歲八百匹,妻梁四百匹,男一女姊妹兄弟各有差,皆極豐贍。

國珍與太師、高一陽一王雍,太傅、清河王懌,太保、廣平王懷,入居門下,同釐庶政。

詔依漢車千秋、晉安平王故事,給步挽一乘,自掖門至於宣光殿得以出入,並備幾杖。

後與侍中崔光俱授帝經,侍直禁中。

國珍尋上表,陳刑政之宜。

詔皆施行。

延和初,加國珍使持節、都督、雍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

靈太后以國珍年老,不欲令其在外,且欲示以方面之榮,竟不行。

遷司徒公,侍中如故,就宅拜之。

靈太后、肅宗率百僚幸其第,宴會極歡。

又追京兆郡君為秦太上君,太上君景明三年薨於洛一陽一,於此十六年矣。

太后以太上君墳痤卑局,更增廣,為起塋域門闕碑表。

侍中崔光等奏:「案漢高祖母始謚曰昭靈夫人,後為昭靈後,薄太后母曰靈文夫人,皆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奉守。

今秦太上君未有尊謚,陵寢孤立,即秦君名,宜上終稱,兼設掃衛,以慰情典。

請上尊謚曰孝穆,權置園邑三十戶,立長丞奉守。」

太后從之。

封國珍繼室梁氏為趙平郡君,元叉妻拜為女侍中,封新平郡君,又徒封馮翊君。

國珍子祥妻長安縣公主,即清河王懌女也。

國珍年雖篤老,而雅敬佛法,時事齊潔,自強禮拜。

至於出入侍從,猶能跨馬據鞍。

神龜元年四月七日,步從所建佛像,發第至閶閤門四五里。

八日,又立觀像,晚乃肯坐。

勞熱增甚,因遂寢疾。

靈太后親侍藥膳。

十二日薨,年八十。

給東園溫明秘器、五時朝服各一具、衣一襲,贈布五千匹、錢一百萬、蠟千斤。

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

太后還宮,成服於九龍殿,遂居九龍寢室。

肅宗服小寶服,舉哀於太極東堂。

又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齊,令七人出家;百日設萬人齊,二七人出家。

先是巫覡言將有凶,勸令為厭勝之法。

國珍拒而不從,雲吉凶有定分,唯修德以禳之。

臨死與太后訣云:「母子善治天下,以萬人之心。

勿視大臣面也。」

慇勤至於再三。

又及其子祥,云:「我唯有一子,死後勿如比來威抑之。

靈太后以其好戲,時加威訓。

國珍故以為言。

始國珍欲就祖父西葬舊鄉,後緣前世諸胡多在洛葬,有終洛之心。

崔光嘗對太后前問國珍:「公萬年後為在此安厝,為歸長安?」

國珍言當陪葬天子山陵。

及病危,太后請以後事,竟言還安定,語遂昏忽。

太后問清河王懌與崔光等,議去留。

懌等皆以病亂,請從先言。

太后猶記崔光昔與國珍言,遂營墓於洛一陽一。

太后雖外從眾議,而深追臨終之語,云:「我公之遠慕二親,亦吾之思父母也。」

追崇假黃鉞、使持節、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太尉公、司州牧,號太上秦公,加九錫。

葬以殊禮,給九旒鑾輅,虎賁、班劍百人,前後部羽葆彭吹,轀輬車;謚文宣公;賜物三千段、粟一千五百石。

又詔贈國珍祖父兄、父兄,下逮從子,皆有封職。

持節就安定監護喪事。

靈太后迎太上君神柩還第,與國珍俱葬,贈襚一與國珍同。

及國珍神主入廟,詔太常權給以軒懸之樂、六佾之舞。

初國珍無男,養兄真子僧洗為後,後納趙平君,生子祥。

祥,字元吉,襲封。

故事,世襲例皆減邑,唯祥獨得全封。

趙平君薨,給東園秘器,肅宗服小寶服,舉哀於東堂。

靈太后服齊衰期。

葬於太上君墓左,不得祔合。

祥歷位殿中尚書、中書監、侍中,改封東平郡公。

薨,贈開府儀同三司、雍州刺史,謚曰孝景。

僧洗,字湛輝。

封爰德縣公,位中書監、侍中,改封濮一陽一郡公。

僧洗自永安後廢棄,不預朝政。

天平四年薨,詔給東園秘器,贈太師、太尉公、錄尚書事、雍州刺史,謚曰孝。

真長子寧,字惠歸。

襲國珍先爵,改為臨涇伯,後進為公。

歷歧涇二州刺史。

卒,謚曰孝穆。

女為清河王亶妃,生孝靜皇帝。

武定初,贈太師、太尉公、錄尚書事,謚曰孝昭。

子虔,字僧敬。

元義之廢靈太后,虔時為千牛備身,與備身張車梁等謀殺義。

事發,義殺車渠等,虔坐遠徒。

靈太后反政,征為吏部郎中。

太后好以家人禮與親族宴戲,虔常致諫,由是後宴謔多不預焉。

出為涇州刺史,封安一陽一縣侯。

興和三年,以帝元舅超遷司空公。

薨,贈太傅、太尉公、尚書僕射、徐州刺史,謚曰宣。

葬日,百官會葬,乘輿送於郭外。

子長粲。

李延實,字禧,隴西人,尚書僕射沖之長子。

一性一溫良,少為太子舍人。

世宗初,襲父爵清泉縣侯。

累遷左將軍、光州刺史,莊帝即位,以元舅之尊,超授侍中、太保,封濮一陽一郡王。

延實以太保犯祖諱,又以王爵非庶姓所宜,抗表固辭。

徒封濮一陽一郡公,改授太傅。

尋轉司徒公,出為使持節、侍中、太傅、錄尚書事、青州刺史。

爾朱兆入洛,乘輿幽縶,以延實外戚,見害於州館。

出帝初,歸葬洛一陽一。

贈使持節、侍中、太師、太尉公、錄尚書事、都督、雍州刺史、謚曰孝懿。

長子彧,字子文,尚莊帝姊豐亭公主。

封東平郡公,位侍中、左光祿大夫、中書監、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廣州刺史。

彧任俠交遊,輕薄無行。

爾朱榮之死也,武毅之士皆彧所進。

孝靜初,以罪棄市。

史臣曰:三五哲王,深防遠慮。

舅甥之國。

罕執鈞衡;母后之家,無聞傾敗。

一愛一及後世,顛覆繼軌。

蓋由進不以禮,故其斃亦速。

其間或不泯舊基,弗虧先構者,蓋處之以道,遠權之所致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