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帝紀第五 高宗紀:母曰閭氏。真君元年六月生於東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帝紀第五 高宗紀

魏書

帝紀第五 高宗紀

高宗文成皇帝,諱浚,恭宗景穆皇帝之長子也。

母曰閭氏。

真君元年六月生於東宮。

帝少聰達,世祖一愛一之,常置左右,號世嫡皇孫。

年五歲,世祖北巡,帝從在後,逢虜帥桎一奴欲加其罰。

帝謂之曰:「奴今遭我,汝宜釋之。」

帥奉命解縛。

世祖聞之,曰:「此兒雖小,欲以天子自處。」

意奇之。

既長,風格異常,每有大政,常參決可否。

正平二年十月戊申,即皇帝位於永安前殿,大赦,改年。

興安元年冬十月,以驃騎大將軍元壽樂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尚書長孫渴侯為尚書令,加儀同三司。

十有一月丙子,二人爭權,並賜死。

癸未,廣一陽一王建薨,臨淮王譚薨。

甲申,皇妣薨。

太尉張黎、司徒古弼,以議不合旨,黜為外都大官。

平南將軍、宋子侯周忸進爵樂陵王,南部尚書、章安子陸麗為平原王,文武各加位一等。

壬寅,追尊景穆太子為景穆皇帝,皇妣為恭皇后;尊保母常氏為保太后。

隴西屠各王景文叛,詔統萬鎮將、南一陽一王惠壽討平之。

十有二月戊申,祔葬恭皇后於金陵。

乙卯,初復佛法。

丁巳,以樂陵王周忸為太尉,平原王陸麗為司徒,鎮西將軍杜元寶為司空。

保達、沙獵國各遣使朝獻。

戊寅,建業公陸俟進爵東平王,廣平公杜遺進爵為王。

癸亥,詔以營州蝗開倉賑恤。

甲子,太尉、樂陵王周忸有罪,賜死。

濮一陽一公閭若文進爵為王。

二年春正月辛巳,司空杜元寶進爵京兆王。

廣平王杜遺薨。

尚書僕射、東安公劉尼進爵為王。

封建寧王崇子麗為濟南王。

癸未,詔與民雜調十五。

丙戌,尚書、西平公源賀進爵為王。

二月己未,司空、京兆王杜元寶謀反,伏誅;建寧王崇、崇子濟南王麗為元寶所引,各賜死。

乙丑,發京師五千人穿天淵池。

是月,劉義隆子勳殺其父而自立。

三月壬午,尊保太后為皇太后。

安豐公閭虎皮進爵為河間王。

乙未,疏勒國遣使朝獻。

夏五月乙酉,行幸崞山。

辛卯,還宮。

是月,劉劭弟駿殺劭而自立。

閏月乙亥,太皇太后赫連氏崩。

秋七月辛亥,行幸一陰一山。

濮一陽一王閭若文,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謀反。

乙丑,賜仁死於長安,若文伏誅。

己巳,車駕還宮。

是月,築馬射台於南郊。

八月辛未,渴槃陀國遣使朝貢。

戊戌,詔曰:「朕以眇身,纂承大業,懼不能宣慈惠和,寧濟萬宇,夙夜兢兢,若臨淵谷。

然即位以來,百姓晏安,風雨順序,邊方無事,眾瑞兼呈,不可稱數。

又於苑內獲方寸玉印,其文曰『子孫長壽』。

群公卿士鹹曰『休哉』!豈朕一人克臻斯應,實由天地祖宗降祐之所致也。

思與兆庶共茲嘉慶,其令民大酺三日,諸殊死已下各降罪一等。」

九月壬子,閱武於南郊。

冬十有一月辛酉,行幸信都、中山,觀察風俗。

十有二月,誅河間鄚民為賊盜者,男年十五以下為生口,班賜從臣各有差。

甲午,車駕還宮。

庫莫奚、契丹、罽賓等十餘國各遣使朝貢。

復北平公長孫敦王爵。

興光元年春正月乙丑,以侍中、河南公伊馛為司空。

二月甲午,帝至道壇,登受圖菉;禮畢,曲赦京師,班賞各有差。

夏六月丙寅,行幸一陰一山。

秋七月庚子,皇子弘生。

辛丑,大赦,改年。

八月甲戌,趙王深薨。

乙亥,車駕還宮。

乙丑,皇叔虎頭、龍頭薨。

九月庚申,庫莫奚國獻名馬,有一角,狀如麟。

是月,閉都城門,大索三日,獲一奸一人亡命數百人。

冬十有一月,北鎮將房杖擊蠕蠕,虜其將豆渾與句等,獲馬千餘匹。

戊戌,行幸中山,遂幸信都。

十有二月丙子,還幸靈丘,至溫泉宮。

庚辰,車駕還宮。

出於、叱萬單國各遣使朝獻。

太安元年春正月辛酉,奉世祖、恭宗神主於太廟。

車騎大將軍、樂平王拔有罪,賜死。

二月癸未,武昌王提薨。

三月己亥,詔曰:「今始奉世祖、恭宗神主於太廟,又於西苑遍秩群神。

朕以大慶饗賜百僚,而犯罪之人獨即刑戮,非所以子育群生,矜及眾庶。

夫聖人之教,自近及遠。

是以周文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家邦。

化苟從近,恩亦宜然。

其曲赦京師死囚已下。」

夏六月壬戌,詔名皇子曰弘,曲赦京城,改年。

癸酉,詔曰:「夫為治者,因宜以設官,舉賢以任職,故上下和平,民無怨謗。

若官非其人,一奸一邪在位,則政教陵遲,至於凋薄。

思明黜陟,以隆治道。

今遣尚書穆伏真等三十人,巡行州郡,觀察風俗。

入其境,農不墾殖,田畝多荒,則徭役不時,廢於力也;耆老飯蔬食,少壯無衣褐,則聚斂煩數,匱於財也;閭裡空虛,民多流散,則綏導無方,疏於恩也;盜賊公行,劫奪不息,則威禁不設,失於刑也;眾謗並興,大小嗟怨,善人隱伏,佞邪當途,則為法混淆,昏於政也。

諸如此比,黜而戮之。

善於政者,褒而賞之。

其有阿枉不能自申,聽詣使告狀,使者檢治。

若信清能,眾所稱美,誣告以求直,反其罪。

使者受財,斷察不平,聽詣公車上訴。

其不孝父母,不順尊長,為吏一奸一暴,及為盜賊,各具以名上。

其容隱者,以所匿之罪罪之。」

是月,遮逸國遣使朝貢。

戊寅,帝畋於犢倪山。

甲申,還宮。

秋七月丙辰,行幸河西。

八月丁亥,車駕還宮。

冬十月,波斯、疏勒國並遣使朝貢。

庚午,以遼西公常英為太宰,進爵為王。

二年春正月乙卯,立皇后馮氏。

二月丁巳,立皇子弘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丁零數千家亡匿井陘山,聚為寇盜。

詔定州刺史許宗之、并州刺史乞佛成龍討平之。

夏六月,羽林郎於判、元提等謀逆,伏誅。

秋八月甲申,畋於河西。

是月,平西將軍、漁一陽一公尉眷北擊伊吾,克其城,大獲而還。

九月辛巳,河東公閭毗、零陵公閭紇並進爵為王。

冬十月甲申,車駕還宮。

甲午,曲赦京師。

十有一月,尚書、西平王源賀改封隴西王。

厭噠、普嵐國並遣使朝獻。

劉駿濮一陽一太守姜龍駒、新平太守楊伯倫,各棄郡率吏民來降。

三年春正月壬戌,畋於崞山。

戊辰,還宮。

粟特、于闐國各遣使朝貢。

征漁一陽一公尉眷,拜太尉,進爵為王,錄尚書事。

夏五月庚申,畋於松山。

己巳,還宮。

封皇弟新成為一陽一平王。

六月癸卯,行幸一陰一山。

秋八月,畋於一陰一山之北。

己亥,還宮。

冬十月,將東巡,詔太宰常英起行宮於遼西黃山。

十有一月,蠻王文虎龍率千餘家內附。

十有二月,以州鎮五蝗,民饑,使使者開倉以賑之。

是月,于闐、扶余等五十餘國各遣使朝獻。

四年春正月丙午朔,初設酒禁。

乙卯,行幸廣寧溫泉宮,遂東巡平州。

庚午,至於遼西黃山宮,游宴數日,親對高年,勞問疾苦。

二月丙子,登碣石山,觀滄海,大饗群臣於山下,班賞進爵各有差。

改碣石山為樂遊山,築壇記行於海濱。

戊寅,南幸信都,畋游於廣川。

三月丁未,觀馬射於中山。

所過郡國賜覆一年。

丙辰,車駕還宮。

起太華殿。

乙丑,東平王陸俟薨。

夏五月壬戌,詔曰:「朕即阼至今,屢下寬大之旨,蠲除煩苛,去諸不急,欲令物獲其所,人安其業。

而牧守百里,不能宣揚恩意,求欲無厭,斷截官物以入於己,使課調懸少,而深文極墨,委罪於民。

苛求免咎,曾不改懼。

國家之制,賦役乃輕;比年已來,雜調減省。

而所在州郡,鹹有逋懸,非在職之官綏導失所,貪穢過度,誰使之然?自今常調不充,民不安業,宰民之徒,加以死罪。

申告天下,稱朕意焉。」

六月丙申,畋於松山。

秋七月庚午,行幸河西。

九月乙巳,還宮。

辛亥,太華殿成。

丙寅,饗群臣,大赦天下。

冬十月甲戌,北巡。

至一陰一山,有故塚毀廢,詔曰:「昔姬文葬枯骨,天下歸仁。

自今有穿毀墳隴者斬之。」

劉駿將殷孝祖修兩城於清水東,詔鎮西將軍、天水公封敕文等擊之。

辛卯,車駕次於車輪山,累石記行。

十一月,詔征西將軍皮豹子等三將三萬騎助擊孝祖。

車駕度漠,蠕蠕絕跡遠遁,其別部烏朱賀頹、庫世頹率眾來降。

十有二月,征東將軍、中山王托真薨。

五年春正月己巳朔,征西將軍皮豹子略地至高平,大破孝祖,斬獲五千餘級。

二月己酉,侍中、司空、河南公伊馛薨。

三月庚寅,曲赦京師死罪已下。

夏四月乙巳,封皇弟子推為京兆王。

五月,居常國遣使朝獻。

六月戊申,行幸一陰一山。

九月戊辰,詔曰:「夫褒賞必於有功,刑罰審於有罪,此古今之所同,由來之常式。

牧守蒞民,侵食百姓,以營家業,王賦不充,雖歲滿去職,應計前逋,正其刑罪。

而主者失於督察,不加彈正,使有罪者優遊獲免,無罪者妄受其辜,是啟一奸一邪之路,長貪暴之心,豈所謂原情處罪,以正天下?自今諸遷代者,仰列在職殿最,案制治罪。

克舉者加之爵一寵一,有愆者肆之刑戮,使能否殊貫,刑賞不差。

主者明為條制,以為常楷。」

儀同三司、敦煌公李寶薨。

冬十有二月戊申,詔曰:「朕承洪業,統御群有,思恢政化,以濟兆民。

故薄俺斂以實其財,輕徭役以紓其力,欲令百姓修業,人不匱乏。

而六鎮、雲中、高平、二雍、秦州,遍遇災旱,年谷不收。

其遣開倉廩以賑之。

有流徙者,諭還桑梓。

欲市糴他界,為關傍郡,通其交易之路。

若典司之官,分職不均,使上恩不達於下,下民不贍於時,加以重罪,無有攸縱。」

和平元年春正月甲子朔,大赦,改元。

庚午,詔散騎常侍馮闡使於劉駿。

二月,衛將軍、樂安王良督東雍、吐京、六壁諸軍西趣河西,征西將軍皮豹子等督河西諸軍南趨石樓,以討河西叛胡。

夏四月戊戌,皇太后常氏崩於壽安宮。

五月癸酉,葬昭太后於廣寧鳴雞山。

六月甲午,詔征西大將軍、一陽一平王新成等督統萬、高平諸軍出南道,南郡公李惠等督涼州諸軍出北道,討吐谷渾什寅。

崔浩之誅也,史官遂廢,至是復置。

河西叛胡詣長安首罪,遣使者安慰之。

秋七月乙丑,劉駿遣使朝貢。

壬午,行幸河西。

八月,西征諸軍至西平,什寅走保南山。

九月,諸軍濟河追之,遇瘴氣,多有疫疾,乃引軍還;獲畜二十餘萬。

庚午,輿駕還宮。

冬十月,居常王獻馴像三。

十有一月,詔散騎侍郎盧度世、員外郎朱安興使於劉駿。

二年春正月乙酉,詔曰:「刺史牧民,為萬里之表。

自頃每因發調,一逼一民假貸,大商富賈,要射時利,旬日之間,增贏十倍。

上下通同,分以潤屋。

故編戶之家,困於凍餒;豪富之門,日有兼積。

為政之弊,莫過於此。

其一切禁絕,犯者十疋以上皆死。

佈告天下,鹹令知禁。」

二月辛卯,行幸中山。

丙午,至於鄴,遂幸信都。

三月,劉駿遣使朝貢。

輿駕所過,皆親對高年,問民疾苦。

詔民年八十以上,一子不從役。

靈丘南有山,高四百餘丈。

乃詔群官仰射山峰,無能逾者。

帝彎弧發矢,出山三十餘丈,過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銘。

是月,發並、肆州五千人治河西獵道。

辛巳,輿駕還宮。

夏四月乙未,侍中、征東大將軍、河東王閭毗薨。

五月癸未,詔南部尚書黃盧頭、李敷等考課諸州。

秋七月戊寅,封皇弟小新成為濟一陰一王,加征東大將軍,鎮平原;天賜為汝一陰一王,加征南大將軍,鎮虎牢;萬壽為樂一浪一王,加征北大將軍,鎮和龍;洛侯為廣平王。

壬午,行巡山北。

八月戊辰,波斯國遣使朝獻。

丁丑,輿駕還宮。

冬十月,詔假員外散騎常侍游明根、員外郎昌邑侯和天德使於劉駿。

博陵之深澤、章武之束州,盜殺縣令,州軍討平之。

廣平王洛侯薨。

三年春正月壬午,以車騎大將軍、東郡公乙渾為太原王。

癸未,樂一浪一王萬壽薨。

二月癸酉,畋於崞山,遂觀漁於旋鴻池。

三月甲申,劉駿遣使朝貢。

高麗。

蓰王、契嚙、思厭於師、疏勒、石那、悉居半、渴槃陀諸國各遣使朝獻。

夏六月庚申,行幸一陰一山。

詔將軍陸真討雍州叛氐仇辱檀等,平之。

秋七月壬寅,幸河西。

九月壬辰,征西大將軍、常山王素薨。

冬十月丙辰,詔曰:「朕承洪緒,統御萬國,垂拱南面,委政群司,欲緝熙治道,以致寧一。

夫三代之隆,莫不崇尚年齒。

今選舉之官,多不以次,令班白處後,晚進居先。

豈所謂彝倫攸敘者也!諸曹選補,宜各先盡勞舊才能。」

是月,詔員外散騎常侍游明根,員外郎、昌邑侯和天德使於劉駿。

十有一月壬寅,輿駕還宮。

十有二月乙卯,制戰陳之法十有餘條。

因大儺耀兵,有飛龍、騰蛇、魚麗之變,以示威武。

戊午,零陵王閭拔薨。

四年春三月乙未。

賜京師民年七十以上太官廚食,以終其年。

皇子胡仁薨,追封樂陵王。

乙巳,詔曰:「朕憲章舊典,分職設官,欲令敷揚治化,緝熙庶積。

然在職之人,皆蒙顯擢,委以事任,當厲己竭誠,務省徭役,使兵民優逸,家給人贍。

今內外諸司、州鎮守宰,侵使兵民,勞役非一。

自今擅有召役,一逼一雇不程,皆論同枉法。」

夏四月癸亥,上幸西苑,親射虎三頭。

五月壬辰,侍中、漁一陽一王尉眷薨。

壬寅,行幸一陰一山。

秋七月壬午,詔曰:「朕每歲以秋日閒月,命群官講武平壤。

所幸之處,必立宮壇,糜費之功,勞損非一。

宜仍舊貫,何必改作也。」

八月丙寅,遂畋於河西。

詔曰:「朕順時畋獵,而從官殺獲過度,既殫禽一獸,乖不合圍之義。

其敕從官及典圍將校,自今已後,不聽濫殺。

其畋獲皮肉,別自頒繼。」

壬申,詔曰:「前以民遭饑寒,不自存濟,有賣鬻男一女者,盡仰還其家。

或因緣勢力,或私行請托,共相通容,不時檢校,令良家子息仍為奴婢。

今仰一精一究,不聽取贖,有犯加罪。

若仍不檢還,聽其父兄上訴,以掠人論。」

九月辛巳,車駕還宮。

冬十月,以定、相二州霣霜殺稼,免民田租。

是月,詔員外散騎常侍游明根,驍騎將軍、昌邑子婁內近,寧朔將軍、襄平子李五鱗使於劉駿。

十有二月辛丑,詔曰:「名位不同,禮亦異數,所以殊等級,示軌儀。

今喪葬嫁娶,大禮未備,貴勢豪富,越度奢一靡一,非所謂式昭典憲者也。

有司可為之條格,使貴賤有章,上下鹹序,著之於令。」

壬寅,詔曰:「夫婚姻者,人道之始。

是以夫婦之義,三綱之首;禮之重者,莫過於斯。

尊卑高下,宜令區別。

然中代以來,貴族之門多不率法。

或貪利財賄,或因緣私好,在於苟合,無所選擇,令貴賤不分,鉅細同貫,塵穢清化,虧損人倫,將何以宣示典謨,垂之來裔。

今制皇族、師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與百工、伎巧、卑姓為婚,犯者加罪。」

五年春正月丁亥,封皇弟雲為任城王。

二月,詔以州鎮十四去歲蟲、水,開倉賑恤。

夏四月癸卯,頓丘公李峻,進爵為王。

閏月戊子,帝以旱故,減膳責躬。

是夜,澍雨大降。

五月庚申,劉駿死,子子業僭立。

六月丁亥,行幸一陰一山。

秋七月辛丑,北鎮遊軍大破蠕蠕。

壬寅,行幸河西。

九月辛丑,車駕還宮。

冬十月,琅邪王司馬楚之薨。

十有二月,南秦王楊難當薨。

吐呼羅國遣使朝獻。

六年春正月丙申,大赦天下。

二月丁丑,行幸樓煩宮。

高麗、蓰王、對曼諸國各遣使朝獻。

三月戊戌,相州刺史、西平郡王吐谷渾權薨。

乙巳,車駕還宮。

夏四月,破洛那國獻汗血馬,普嵐國獻寶劍。

五月癸卯,帝崩於太華殿,時年二十六。

六月丙寅,上尊謚曰文成皇帝,廟號高宗。

八月,葬雲中之金陵。

史臣曰:世祖經略四方,內頗虛耗。

既而國釁時艱,朝野楚楚。

高宗興時消息,靜以鎮之,養威布德,懷緝中外。

自非機悟深裕,矜濟為心,亦何能若此!可謂有君人之度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