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自昔聖達之作,賢哲之書,莫不統理成章,蘊氣標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

魏書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

夫文之為用,其來日久。

自昔聖達之作,賢哲之書,莫不統理成章,蘊氣標緻,其流廣變,諸非一貫,文質推移,與時俱化。

淳於出齊,有雕龍之目;靈均逐楚,著嘉禍之章。

漢之西京,馬揚為首稱;東都之下,班張為雄伯。

曹植信魏世之英,陸機則晉朝之秀,雖同時並列,分途爭遠。

永嘉之後,天下分崩,夷狄交馳,文章殄減。

昭成、太祖之世,南收燕趙,網羅俊乂。

逮高祖馭天,銳情文學,蓋以頡頏漢徹,掩踔曹丕,氣韻高艷,才藻獨構。

衣冠仰止,鹹慕新風。

肅宗歷位,文雅大盛,學者如牛一毛一,成者如麟角,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

袁躍,字景騰,陳郡人,尚書翻弟也。

博學雋才,一性一不矯俗,篤於交友。

翻每謂人曰:「躍可謂我家千里駒也。」

釋褐司空行參軍,歷位尚書都兵郎中,加員外散騎常侍。

將立明堂,躍乃上議,當時稱其博洽。

蠕蠕主阿那環亡破來奔,翰廷矜之,送復其國。

既而每使朝貢,辭旨頗不盡禮。

躍為朝臣書與環,陳以禍福,言辭甚美。

後遷軍騎將軍、太傅、清河王懌文學,雅為懌所一愛一賞。

懌之文表多出於躍。

卒,贈冠軍將軍、吏部郎中。

所制文集行於世。

無子,兄翻以子聿脩繼。

聿修,字叔德,七歲遭喪,居處禮若成一人。

九歲,州辟主簿。

一性一深沉,有鑒識,清靖寡慾,與物無競。

姨夫尚書崔休深所知賞。

年十八,領本州中正,兼尚書度支郎中。

齊受禪,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

裴敬憲,字孝虞,河東聞喜人也。

益州刺史宣第二子。

少有志行,學博才清,撫訓諸弟,專以讀誦為業。

澹於榮利,風氣俊遠,郡征功曹不就,諸府辟命,先進其弟,世人歎美之。

司州牧、高一陽一王雍舉秀才,射策高第,除太學博士。

一性一和雅,未嘗失色於人。

工隸草,解音律,五言之作,獨擅於時。

名聲甚重,後進共宗慕之。

中山闕將之部,朝賢送於河梁,賦詩言別,皆以敬憲為最。

其文不能贍逸,而有清麗之美。

少有氣病,年三十三卒,人物甚悼之。

敬憲世有仁義於鄉里。

孝昌中,蜀賊陳雙熾所過殘暴,至敬憲宅,輒相約束,不得焚燒。

為物所伏如此。

永興三年,贈中書侍郎,謚曰文。

盧觀,字伯舉,范一陽一涿人也。

少好學,有雋才,舉秀才,射策甲科,除太學博士、著作佐郎。

與太常少卿李神雋、光祿大夫王誦等在尚書上省撰定朝儀,拜尚書儀曹郎中。

孝昌元年卒。

封肅,字元邕,渤海人,尚書回之兄子也。

早有文思,博涉經史,太傅崔光見而賞焉。

位太學博士,修《起居注》,兼廷尉監。

為《還園賦》,其辭甚美。

正光中,京兆王西征,引為大行台郎中,委以書記。

還,除尚書左中兵郎中,卒。

肅一性一恭儉,不妄交遊,唯與崔勵、勵從兄鴻尤相親善。

所制文章多亡失,存者十餘卷。

邢臧,字子良,河間人,光祿少卿虯長孫也。

幼孤,早立一操一尚,博學有藻思。

年二十一,神龜中,舉秀才,問策五條,考上第,為太學博士。

正光中,議立明堂,藏為裴頠一室之議,事雖不行,當時稱其理博。

出為本州中從事,雅為鄉情所附。

永安初,征為金部郎中,以疾不赴,轉除東牟太守。

時天下多事,在職少能廉白,臧獨清慎奉法,吏民一愛一之。

隴西李延實,莊帝之舅,以太傳出除青州,啟臧為屬,領樂安內史,有惠政。

後除濮一陽一太守,尋加安東將軍。

臧和雅信厚,有長者之風,為時人所一愛一敬。

為特進甄琛《行狀》,世稱其工。

與裴敬憲、盧觀兄弟並結交分,曾共讀《回文集》,臧獨先通之。

撰古來文章,並敘作者氏族,號曰《文譜》,未就,病卒,時賢悼惜之。

其文筆凡百餘篇。

贈鎮北將軍、定州刺史,謚曰文。

子恕,涉學有識悟。

裴伯茂,河東人,司空中郎叔義第二子。

少有風望,學涉群書,文藻富贍。

釋褐奉朝請。

大將軍、京兆王繼西討,引為鎧曹參軍。

南討絳蜀陳雙熾,為行台長孫承業行台郎中。

承業還京師,留伯茂仍知行台事。

以平薛鳳賢等賞平一陽一伯。

再遷散騎常侍,典起居注。

太昌初,為中書侍郎。

永熙中,出帝兄子廣平王贊盛選賓僚,以伯茂為文學,後加中軍大將軍。

伯茂好飲酒,頗涉疏傲,久不徒官,曾為《豁情賦》,其序略曰:「余攝養舛和,服餌寡術,自春徂夏。

三嬰湊疾。

雖桐君上藥,有時致效;而草木下一性一,實縈衿抱。

故復究覽莊生,具體齊物,物我兩忘,是非俱遺,斯人之達,吾所師焉。

故作是賦,所以託名豁情,寄之風謠矣。」

天平初遷鄴,又為《遷都賦》,文多不載。

二年,因內宴,伯茂侮慢殿中尚書、章武王景哲,景哲遂申啟,稱:「伯茂棄其本列,與監同行;以梨擊案,傍污冠服;禁庭之內,令人挈衣。」

詔付所司,後竟無坐。

伯茂先出後其伯仲規,與兄景融別居。

景融貧窘,伯茂了無賑恤,殆同行路,世以此貶薄之。

卒年三十九,知舊歎惜焉。

伯茂末年劇飲不已,乃至傷一性一,多有愆失。

未亡前數日,忽云:「吾得密信,將被收掩。」

乃與婦乘車西逃避。

後因顧指壁中,言有官人追遂,其妻方知其病。

卒後,殯於家園,友人常景、李渾、王元景、盧元明、魏季景、李騫等十許人於墓傍置酒設祭,哀哭涕泣,一飲一酹曰:「裴中書魂而有靈,知吾曹也。」

乃各賦詩一篇。

李騫以魏收亦與之友,寄以示收。

收時在晉一陽一,乃同其作,論敘伯茂,其十字云:「臨風想玄度,對酒思公榮。」

時人以伯茂一性一侮傲,謂收詩頗得事實。

贈散騎常侍、衛將軍、度支尚書、雍州刺史,重贈吏部尚書,謚曰文。

伯茂曾撰《晉書》,竟未能成。

無子,兄景融以第二子孝才繼。

邢昕,字字明,河間人,尚書巒弟偉之子。

幼孤,見一愛一於祖母李氏。

好學,早有才情。

蕭寶夤以車騎大將軍開府討關中,以子明為東閤祭酒,委以文翰。

在軍解褐湯寇將軍,累遷太尉記室參軍。

吏部尚書李神雋奏昕修起居注。

太昌初,除中書侍郎,加平東將軍、光祿大夫。

時言冒竊官級,為中尉所劾,免官,乃為《述躬賦》。

未幾,受詔與秘書監常景典儀注事。

出帝行釋奠禮,昕與校書郎裴伯茂等俱為《錄》義。

永熙末,昕入為侍讀,與溫子升、魏收參掌文詔。

遷鄴,乃歸河間。

天平初,與侍中從叔子才、魏季景、魏收同征赴都。

尋還鄉里。

既而復征,時蕭衍使兼散騎常侍劉孝儀等來朝貢,詔昕兼正員郎迎於境上。

司徒孫騰引為中郎。

尋除通直常侍,加中軍將軍。

既有才藻,兼長几案。

自孝昌之後,天下多務,世人競以吏工取達,文學大衰。

司州中從事宋游道以公斷見知,時與昕嘲謔。

昕謂之曰:「世事同知文學外。」

游道有慚色。

興和中,以本官副李象使於蕭衍。

昕好忤物,人謂之牛。

是行也,談者謂之牛象斗於江南。

齊文襄王攝選,擬昕為司徒右長史,未奏,遇疾卒,士友悲之。

贈車騎將軍、都官尚書、冀州刺史,謚曰文。

所著文章,自有集錄。

溫子升,字鵬舉,自雲太原人,晉大將軍嶠之後也。

世居江左。

祖恭之,劉義隆彭城王義康戶曹,避難歸國,家於濟一陰一冤句,因為其郡縣人焉。

家世寒素。

父暉,兗州左將軍府長史,行濟一陰一郡事。

子升初受學於崔靈恩、劉蘭,一精一勤,以夜繼晝,晝夜不倦。

長乃博覽百家,文章清婉。

為廣一陽一王淵賤客,在馬坊教諸奴子書。

作《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見而善之,故詣淵謝之。

景曰:「頃見溫生。」

淵怪問之,景曰:「溫生是大才士。」

淵由是稍知之。

熙平初,中尉、東平王匡博召辭人,以充御史,同時射策者八百餘人,子升與盧仲宣、孫搴等二十四人為高第。

於時預選者爭相引決,匡使子升當之,皆受屈而雲。

搴謂人曰:「朝來一靡一旗亂轍者,皆子升逐北。」

遂補御史,時年二十二。

台中文筆皆子升為之。

以憂去任,服闋,還為朝請。

後李神雋行荊州事,引兼錄事參軍。

被征赴省,神雋表留不遺。

吏部郎中李獎退表不許,曰:「昔伯瑜之不應留,王郎所以發歎,宜速遣赴,無踵彥雲前失。」

於是還員。

正光末,廣一陽一王淵為東北道行台,召為郎中,軍國文翰皆出其手。

於是才名轉盛。

黃門郎徐紇受四方表啟,答之敏速,於淵獨沉思曰:「彼有溫郎中,才藻可畏。」

高車破走,珍實盈一滿,子升取絹四十匹。

及淵為葛榮所害,子升亦見羈執。

榮下都督和洛興與子升舊識,以數十騎潛送子升,得達冀州。

還京,李楷執其手曰:「卿今得免,足使夷甫慚德。」

自是無復官情,閉門讀書,厲一精一不已。

建義初,為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

曾一日不直,上一黨一王天穆時錄尚書事,將加捶撻,子升遂逃遁。

天穆甚怒,奏人代之。

莊帝曰:「當世才子不過數人,豈容為此,便相放黜。」

乃寢其奏。

及天穆將討邢杲,召子升同行,子升未敢應。

天穆謂人曰:「吾欲收其才用,豈懷前忿也。

今復不來,便須南走越,北走胡耳!」子升不得已而見之。

加伏波將軍,為行台郎中,天穆深加賞之。

元顥入洛,天穆召子升問曰:「即欲向京師,為隨我北渡?」

對曰:「主上以虎牢失守,致此狼狽。

元顥新入,人情未安,今往討之,必有征無戰。

王若克復京師,奉迎大駕,桓文之舉也。

捨此北渡,竊為大王惜之。」

天穆善之而不能用。

遣子升還洛,顥以為中書舍人。

莊帝還宮,為顥任使者多被廢黜,而子升復為舍人。

天穆每謂子升曰:「恨不用卿前計。」

除正員郎,仍舍人。

及帝殺爾朱榮也,子升預謀,當時赦詔,子升詞也。

榮入內,遇子升,把詔書問是何文書,子升顏色不變,曰「敕」。

榮不視之。

爾朱兆入洛,子升懼禍逃匿。

永熙中,為侍讀兼舍人、鎮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遷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後領本州大中正。

蕭衍使張皋寫子升文筆,傳於江外。

衍稱之曰:「曹植、陸機復生於北土。

恨我辭人,數窮百六。」

一陽一夏太守傅標使吐谷渾,見其國主一床一頭有書數卷,乃是子升文也。

濟一陰一王暉業嘗云:「江左文人,宋有顏延之、謝靈運,梁有沈約、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顏轢謝,含任吐沈。」

楊遵彥作《文德論》,以為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素。

齊文襄王引子升為大將軍府諮議參軍。

子升前為中書郎,常詣蕭衍客館受國書,自以不修容止。

謂人曰:「詩章易作,逋峭難為。」

文襄館客元僅曰:「諸大當賀。」

推子升合陳辭。

子升久忸怩,乃推陸一操一焉。

及元僅、劉思逸、荀濟等作亂,文襄疑子升知其謀。

方使之作獻武王碑文,既成,乃餓諸晉一陽一獄,食弊襦而死,棄一屍一路隅,沒其家口。

太尉長史宋游道收葬之,又為集其文筆為三十五卷。

子升外恬靜,與物無競,言有准的,不妄毀譽,而內深險。

事故之際,好預其間,所以終致禍敗。

又撰《永安記》三卷。

無子。

史臣曰:古之人所貴名不朽者,蓋重言之尚存,又加之以才名,其為貴顯,固其宜也。

自余或位下人微,居堂亦何能自達。

及其靈蛇可握,天網俱頓,並編緗素,鹹貫儒林,雖其位可下,其身可殺,千載之後,貴賤一焉。

非此道也,孰雲能致。

凡百士子,可不務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