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曾祖奭,晉昌黎太守。後為慕容廆長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

魏書

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

宋隱,字處默,西河介休人也。

曾祖奭,晉昌黎太守。

後為慕容廆長史。

祖活,中書監。

父恭,尚書,徐州刺史。

慕容俊徙鄴,恭始家於廣平列人焉。

隱一性一至孝,年十三,便有成一人之志,專一精一好學,不以兵難易一操一。

仕慕容垂,歷尚書郎、太子中舍人、本州別駕。

太祖平中山,拜隱尚書吏部郎。

車駕還北,詔隱以本官輔衛王儀鎮中山。

尋轉行台右丞,領選如故。

拜以老病乞骸鼻,太祖不許。

尋以母喪歸列人。

既葬,被徵,固辭以病,而州郡切以期會,隱乃棄妻子,間行避焉。

後匿於長樂之經縣,數年而卒。

臨終謂其子侄等曰:「苟能入順父兄,出悌鄉一黨一,仕郡幸而至功曹史,以忠清奉之,則足矣,不勞遠詣台閣。

恐汝不能富貴,而徒延門戶之累耳。

若忘吾言,是為無若父也,使鬼而有知,吾不歸食矣。」

有五子。

第三子溫,世祖時徵拜中書博士。

卒,追贈建威將軍、豫州刺史,列人定侯。

溫弟演,顯祖初從征彭城有功,拜明威將軍、濟北太守。

演子鮒,字伯魚。

州別駕。

隱弟輔,字處仁。

少慷慨有大一操一,博覽群書。

州辟別駕。

早卒。

隱叔父洽,為慕容垂尚書。

太祖之圍中山也,洽率所領專守北圍。

當洽所統,官軍多被傷殺,太祖特深忿恨。

及城平,遂殺之。

子順、訓並下腐刑。

洽第四子宣,字道茂,時年數歲,親人竊逃以免。

後與范一陽一廬玄、勃海高允及從子愔俱被徵,拜中書博士。

尋兼散騎常侍,使劉義隆。

加冠軍將軍,賜爵中都侯,領中書侍郎,行司隸校尉。

真君七年卒,贈司隸,謚簡侯。

子謨,字乾仁,襲爵。

卒於遼西太守。

子鸞,字珍和,襲爵。

東莞太守。

鸞弟瓊,字普賢。

少以孝行稱,母曾病,季秋之月,思瓜不已。

瓊夢想見之,求而遂獲。

時人稱異。

母終,州郡屢辟,皆不就。

卒於家。

子仲美,武定末,尚書水部郎。

王憲,字顯則,北海劇人也。

祖猛,苻堅丞相。

父休,河東太守。

憲幼孤,隨伯父永在鄴。

苻丕稱尊號,復以永為丞相。

永為慕容永所殺,憲奔清河,匿於民家。

皇始中,輿駕次趙郡之高邑,憲乃歸誠。

太祖見之,曰:「此王猛孫也。」

厚禮待之,以為本州中正,領選曹事,兼掌門下。

世祖即位,行廷尉卿。

出為上谷太守,加中壘將軍,賜爵高唐子。

清身率下,風化大行。

尋拜外都大官,後為中都。

歷任二曹,斷獄稱旨,進爵劇縣侯,加龍驤將軍。

出為并州刺史,加安南將軍,進爵北海公,境內清肅。

及還京師,以憲元老,特賜錦繡、布帛、綿彩、珍羞、禮膳。

天安初卒,年八十九。

贈鎮南將軍、青州刺史,謚曰康。

子崇,襲。

早卒。

子仲智襲。

歷中山侍郎、安西將軍、纓州刺史。

有清平之稱。

崇弟嶷,字道長。

少以父任為中書學生,稍遷南部大夫。

高祖初,出使巡察青、徐、兗、豫,撫一慰新附,觀省風俗。

還,遷南部尚書,在任十四年。

時南州多事,文奏盈幾,訟者填門。

嶷一性一儒緩,委隨不斷,終日在坐,昏睡而已。

李訴、鄧宗慶等號為明察,勤理時務,而二人終見誅戮,余十數人或黜或免,唯嶷卒得自保。

時人為之語曰:「實癡實昏,終得保存。」

加散騎常侍,右將軍,賜爵東平侯。

未幾,拜安東將軍,進爵樂安公。

出為持節、鎮西將軍、秦州刺史。

改為華山公,散騎常侍如故。

後入為內都大官。

卒。

子祖念,襲爵。

官至東平太守。

例降爵為侯。

卒,贈寧朔將軍、光州刺史。

子慶鐘,襲爵。

給事中。

食穢無行,坐事爵除。

祖念弟雲,字羅漢,頗有風尚。

自尚書郎入為中書舍人。

轉司州別駕、光祿少卿,改授衛尉少卿。

出為冠軍將軍、尚書、兗州刺史,尋進號征虜將軍。

在州坐受所部荊山戍主杜虞財貨,又取辟絹,因染割易,御史糾劾,付廷尉。

遇赦免。

熙平二年卒官。

贈平南將軍、豫州刺史,謚曰文昭。

有九子。

長子昕,字元景。

武定末,太子詹事。

昕弟暉,字元旭。

早稱機悟。

歷尚書儀曹郎、中書舍人。

贈散騎常侍、鎮軍將軍、兗州刺史。

暉弟旰,字仲明。

秘書郎、司徒主簿。

天平中,為盜所害。

屈遵,字子皮,昌黎徒河人也。

博學多藝,名著當時。

為慕容永尚書僕射、武垣公。

永滅,垂以為博陵令。

太祖南伐,車駕幸魯口,博陵太守申永南奔河外,高一陽一太守崔玄伯東走海濱,屬城長吏率多逃竄。

遵獨告其吏民曰:「往年寶師大敗,今茲垂征不還,天之棄燕,人弗支也。

魏帝神武命世,寬仁善納,御眾百萬,號令若一,此湯武之師。

吾欲歸命,爾等勉之,勿遇嘉運而為禍先。」

遂歸太祖。

太祖素聞其名,厚加禮焉。

拜中書令,出納王言,兼總文誥。

中原既平,賜爵下蔡子。

從駕還京師,卒,時年七十。

子須,襲。

除長樂太守,加鎮遠將軍,進爵信都侯。

卒,贈寧北將軍、昌黎公,謚曰恭。

少子處珍,襲爵。

處珍卒,子車渠襲爵。

高祖初,出為東一陽一鎮將。

卒,贈青州刺史,謚曰莊。

須長子垣,字長生。

沉深有局量。

少纂家業,尤善書計。

太祖初,給事諸曹。

太宗世,遷將作監,統京師諸署。

世祖即位,稍遷尚書右僕射,加侍中。

以破平涼功,賜爵濟北公,加平南將軍。

後轉中領軍。

恭宗在東宮,垣領太子少傅。

後督諸軍東伐,進號鎮東大將軍。

師次和龍,馮文通致牛酒以犒軍,獻甲三千。

垣責其不送侍子,數之以王命,遂掠男一女六千口而還。

垣在宮公正,內外稱其平當。

世祖信任之,委以大政,車駕出征,常居中留鎮。

與襄城公廬魯元俱賜甲第,世祖數臨幸,賞賜隆厚。

真君四年,墜馬卒,時年五十五。

時世祖幸一陰一山,恭宗遣使乘傳奏狀,世祖甚悼惜之。

謂使人曰:「汝等殺朕良臣,何用乘馬!」遂令步歸。

贈征西大將軍,謚曰成公。

長子觀,早卒。

世祖愍之,賜其子男爵。

觀弟道賜,襲祖爵。

道賜,少以父任,內侍左右。

稍遷主客,進為尚書,加散騎常侍。

善騎射,機辯有辭氣,世祖甚器之。

從征蓋吳,遷尚書右僕射,加侍中。

還至雁門,暴疾卒。

謚曰哀公。

子拔,襲爵。

拔少好一陰一陽一學。

世祖追思其父祖,年十四,以為南部大夫。

時世祖南伐,擒劉義隆將胡盛之,以付拔。

拔酒醉,不覺盛之逃去。

世祖大怒,命斬之。

將伏鑕,世祖愴然曰:「若鬼而有知,長生問其子孫,朕何以應之?」

乃赦拔,免為散大夫。

後顯祖以其功臣子拜營州刺史。

卒,子永興襲爵。

張蒲,字玄則,河內修武人,本名謨,後改為蒲。

漢太尉延之後。

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書,以清方稱。

蒲少有父風,頗涉文史,以端謹見知,為慕容寶一陽一平、河間二郡太守,尚書左丞。

太祖定中山,寶之官司敘用者,多降品秩。

既素聞蒲名,仍拜為尚書左丞。

天興中,以蒲清謹方正,遷東部大人。

後拜太中大夫。

太宗即位,為內都大官,賜爵泰昌子,參決庶獄,私謁不行,號為公正。

泰常初,丁零翟猛雀驅一逼一吏民入白間山,謀為大逆。

詔蒲與冀州刺史長孫道生等往討。

道生等欲徑以大兵擊之,蒲曰:「良民所以從猛雀者,非樂亂而為,皆一逼一凶威,強服之耳。

今若直以大軍臨之,吏民雖欲返善,其道無由。

又懼誅夷,必並勢而距官軍,然後入山恃阻,誑惑愚民。

其變未易圖也。

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與猛雀同謀者無坐,則民必喜而俱降矣。」

道生甚以為然,具以奏聞。

太宗詔蒲軍前慰喻。

乃下數千家,還其本屬,蒲皆安集之。

猛雀與親一黨一百餘人奔逃。

蒲與道生等追斬猛雀首,送京師。

後劉裕寇竊河表,以蒲為南中郎將、南蠻校尉,隸平南大將軍長孫嵩往御之。

裕入長安,乃還。

後改為壽張子,與安平公叔孫建將兵自平原東渡,徇下劉義符青兗諸郡。

詔加陳兵將軍、濟州刺史。

又與建攻青州,不克而還。

世祖即位,以蒲清貧,妻子衣食不給,乃出為相州刺史。

扶弱抑強,進善黜惡,教化大行。

始光三年卒於州,年七十二。

吏民痛惜之。

蒲在謀臣之列,屢出為將,朝廷清論,常為稱首。

贈平東將軍、廣平公,謚曰文恭。

子昭,有志一操一。

天興中,以功臣子為太學生。

太宗即位,為內主書。

後襲父爵。

神中,從征蠕蠕,以功進爵修武侯,加平遠將軍。

延和二年,出為幽州刺史,開府,加寧東將軍。

時幽州年谷不登,州廩虛磬,民多菜色。

昭謂民吏曰:「何我之不德而遇其時乎?」

乃使富人通濟貧乏,車馬之家糴運外境,貧弱者勸以農桑。

歲乃大熟。

士女稱頌之。

在任三年,卒。

子昶,襲爵。

早卒。

昶弟靈符。

真君八年,補中書博士。

和平中,鹹一陽一郡民趙昌聚一黨一作逆,百姓一騷一動。

詔靈符宣旨慰喻,民乃復業。

天安初,遷中書侍郎,賜爵昌國子。

延興中,使南豫州,觀察風俗。

太和四年,除建威將軍、廣平太守。

還為尚書左丞、司州大中正。

後除鎮遠將軍、齊州刺史。

十六年,轉光州刺史,加立忠將軍。

卒。

谷渾,字元沖,昌黎人也。

父兗,膂力兼人,彎弓三百斤,勇冠一時。

仕慕容垂,至廣武將軍。

渾少有父風,任俠好氣,以父母在,常自退抑。

晚乃折節受經業,遂覽群籍,被服類儒者。

太祖時,以善隸書為內侍左右。

太宗世,遷前鋒將軍,從幸河南。

還,以選傍事東宮。

世祖即位,為中書侍郎,加振威將軍。

從征赫連昌,為驍騎將軍。

遷侍中、安南將軍,領儀曹尚書,賜爵濮一陽一公。

渾正直有一操一行,一性一不苟合,趣捨不與己同者,視之蔑如也。

然一愛一重舊故,不以富貴驕人。

時人以此稱之。

在官廉直,為世祖所器重,詔以渾子孫十五以上悉補中書學生。

延和二年春,卒。

世祖悼惜之,親臨其喪。

贈賜豐厚,謚曰文宣。

子闡,字崇基,小字長命,襲爵。

少侍東宮,稍遷平南將軍、相州刺史。

入為外都大官。

延興四年卒。

謚曰簡公。

闡弟季孫,襲爵。

中書學生,入為秘書中散,遷中部大夫。

出為吐京鎮將。

闡子洪,字元孫。

少受學中書。

世祖以洪機敏有祖風,令入授高宗經。

高宗即位,以舊恩為散騎常侍、南部長。

遷尚書,賜爵滎一陽一公。

洪一性一貪奢,僕妾衣服錦綺,貲累千金,而求欲滋劇。

時顯祖舅李峻等初至京師,官給衣服,洪輒截沒。

為有司所糾,並窮其前後贓罪,坐以伏法。

子穎,青州、征東大將軍、廣陵王羽田曹參軍、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尚書郎,加威遠將軍。

除員外散騎常侍,尋轉中散大夫。

大軍伐蜀,時益州刺史傅豎眼出為別將,以穎權行州事。

後除假節、鎮遠將軍、涼州刺史,不行,改授太府少卿,又加前將軍。

神龜二年卒。

贈平東將軍,營州刺史,謚曰貞。

長子纂,字靈紹,頗有學涉。

解褐太學博士,領侍御史。

稍遷著作郎、司州治中、黃門郎、散騎常侍,又為侍中,兼殿中尚書。

遷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營州大中正。

纂前為著作,又監國史,不能有所緝綴。

纂弟士恢,字紹達。

少好琴書。

初為世宗挽郎,除奉朝請。

正光中,入侍,甚為肅宗一寵一待。

元叉之出,靈太后反政,紹達預有力焉。

遷諫議大夫,俄轉通直散騎常侍、直閣將軍、鴻臚少卿,封元城縣開國侯,邑七百戶。

太后嬖倖鄭儼,懼紹達間構於帝,每因言次,導紹達為州。

紹達耽一寵一,不願出外。

太后誣其罪而殺之。

公孫表,字玄元,燕郡廣一陽一人也。

遊學為諸生。

慕容沖以為尚書郎。

慕容垂破長子,從入中山。

慕容寶走,乃歸闕。

以使江南稱旨,拜尚書郎。

後為博士。

初,太祖以慕容垂諸子分據勢要,權一柄一推移,遂至亡滅;且國俗敦樸,嗜欲寡少,不可啟其機心,而導其巧利,深非之。

表承指上《韓非書》二十卷,太祖稱善。

太宗初,表參功勞將軍元屈軍事,討吐京叛胡,為胡所敗。

表以先諫止屈,太宗善之,賜爵固安子。

河西饑胡劉虎聚結流民,反於上一黨一,南寇河內。

詔表討虎,又令表與姚興洛一陽一戍將結期,使備河南岸,然後進軍討之。

時胡內自疑阻,更相殺害,表以其有解散之勢,遂不與戍將相聞,率眾討之。

法令不整,為胡所敗,軍人大被傷殺。

太宗深銜之。

及劉裕征姚興,兗州刺史尉建聞寇至,棄滑台北走,詔表隨壽光侯叔孫建屯枋頭。

泰常七年,劉裕死,議取河南侵地。

太宗以為掠地至淮,滑台等三城自然面縛。

表固執宜先攻城,太宗從之。

於是以奚斤為都督,以表為吳兵將軍、廣州刺史。

斤等濟河,表攻滑台,歷時不拔。

太宗乃南巡,為之一聲援。

表等既克滑台,引師西伐,大破劉義隆將翟廣等於土樓,遂圍虎牢。

車駕次汲郡,始昌子蘇坦、太史令王亮奏表置軍虎牢東,不得利便之地,故令賊不時滅。

太宗雅好術數,又積前忿,及攻虎牢,士卒多傷,乃使人夜就帳中縊而殺之。

時年六十四。

太宗以賊末退,秘而不宣。

初,表與勃海封愷友善,後為子求愷從女,愷不許,表甚銜之。

及封氏為司馬國璠所逮,太宗以舊族欲原之,表固證其罪,乃誅封氏。

表為人外和內忌,時人以此薄之。

表本與王亮同營署,及其出也,輕侮亮,故至於死。

第二子軌,字元慶。

少以文學知名,太宗時為中書郎。

出從征討,補諸軍司馬。

世祖平赫連昌,引諸將帥入其府藏,各令任意取金玉。

諸將取之盈懷,軌獨不探把。

世祖乃親探金賜之,謂軌曰:「卿可謂臨財不苟得,朕所以增賜者,欲顯廉於眾人。」

後兼大鴻臚,持節拜氐王楊玄為南秦王。

及境,玄不郊迎。

軌數玄曰:「昔尉他跨據,及陸賈至,匍匐奉順,故能垂名竹帛。

今君王無肅恭之禮,非蕃臣也。」

玄使其屬趙客子對曰:「天子以六一合為家,孰非王庭?是以敢請入國,然後受謁。」

軌答曰:「大夫入境,尚有郊勞,而況王命者乎?請奉策以還。」

玄懼,詣郊受命。

軌使還,稱旨,拜尚書,賜爵燕郡公,加平南將軍。

及劉義隆將到彥之遣其部將姚縱夫濟河,攻冶阪。

世祖慮更北入,遣軌屯壺關。

會上一黨一丁零叛,軌討平之。

出為虎牢鎮將。

初,世祖將北征,發民驢以運糧,使軌部詣雍州。

軌令驢主皆加絹一匹,乃與受之。

百姓為之語曰:「驢無強弱,輔脊自壯。」

眾共嗤之。

坐徵還。

真君二年卒,時年五十一。

軌既死,世祖謂崔浩曰:「吾行過上一黨一,父老皆曰:公孫軌為受貨縱賊,使至今余一奸一不除,軌之咎也。

其初來,單馬執鞭;返去,從車百輛,載物而南。

丁零渠帥乘山罵軌,軌怒,取罵者之母,以矛刺其一陰一而殺之,曰:『何以生此逆子!』從下到擘,分磔四支於山樹上以肆其忿。

是忍行不忍之事。

軌幸而早死,至今在者,吾必族而誅之。」

軌終得娶於封氏,生二子:斌,叡。

斌,襲爵。

拜內都大官。

正光二年卒。

贈幽州刺史。

叡,字文叔,初為東宮吏,稍遷儀曹長,賜爵一陽一平公。

時顯祖於苑內立殿,敕中秘群官制名。

叡曰:「臣聞至尊至貴,莫崇於帝王;天人挹損,莫大于謙光。

伏惟陛下躬唐虞之德,存道頤神,逍遙物外,宮居之名,當協叡旨。

臣愚以為宜曰『崇光』。」

奏可。

後卒於南部尚書。

贈安東將軍、幽州刺史,謚曰宣。

叡妻,崔浩弟女也。

生子良,字遵伯。

聰明好學,為尚書左丞,雅有干用,為高祖所知遇。

良弟衡,字道津。

良推爵讓之,仕至司直。

良以別功,賜爵昌平子。

子崇基襲。

軌弟質,字元直。

有經義,頗屬文。

初為中書學生,稍遷博士。

世祖征涼州,留宜都王穆壽輔恭宗。

時蠕蠕乘虛犯塞,侯騎至於京師,京師大震。

壽雅信任質,以為謀主。

質一性一好卜筮,卜筮者鹹雲寇必不來,故不謀備。

由質幾致敗國。

後深自督厲,屢進讜言,超遷尚書。

真君九年卒。

追贈中護軍將軍、光祿勳、幽州刺史、廣一陽一侯、謚曰恭。

第二子邃,字文慶。

初為選部吏,以積勤,稍遷南部長。

敷奏有稱,遷南部尚書,賜爵范一陽一侯,加左將軍。

高祖詔邃與內都幢將、上谷公張倏率眾討蕭賾舞一陰一戍。

後高祖與文明太后引見王公以下,高祖曰:「比年方割畿內及京城三部,於百姓頗有益否?」

邃對曰:「先者人民離散,主司猥多,至於督察,實難齊整。

自方割以來,眾賦易辦,實有大益。」

太后曰:「諸人多言無益,卿言可謂識治機矣。」

詔醴一陽一被掠之兵,有得還者,賜絹二十匹。

邃奏為貴賤等級,高祖稱善。

依例降侯,改為襄平伯。

出為使持節、安東將軍、青州刺史。

以邃在公遺跡可紀,下詔褒述。

加鎮東將軍,領東夷校尉,刺史如故。

太和十九年,卒於官。

高祖在鄴宮,為之舉哀。

時百度唯新,青州佐吏疑為所服。

詔曰:「今古時殊,禮或隆殺。

專古也,理與今違;專今也, 大乖曩義。

當斟酌兩途,商量得失,吏民之情亦不可苟順也。

主簿,近代相承服斬,過葬便除,可如故事。

自余無服,大成寥落,可准諸境內之民,為齊衰三月。」

子同始,襲爵。

卒於給事中。

同始弟同慶,篤厚廉慎,為司徒田曹參軍、李崇驃騎府外兵參軍。

隨崇北征,有方直之稱。

邃,叡為從父兄弟,而叡才器小優,又封氏之生,崔氏之婿;邃母雁門李氏,地望縣隔。

鉅鹿太守祖季真,多識北方人物,每云:「士大夫當須好婚親,二公孫同堂兄弟耳,吉凶會集,便有士庶之異。」

張濟,字士度,西河人也。

父千秋,慕容永驍騎將軍。

永滅,來奔。

太祖善之,拜建節將軍,賜爵成紀侯。

隨從征伐,累著功績。

登國末,卒。

濟涉獵書傳,清辯,美儀容。

太祖一愛一之,引侍左右,與公孫表等俱為行人,拜散騎侍郎,襲爵。

先是,姚興遣將攻洛一陽一,司馬德宗雍州刺史楊佺期遣使乞師於常山王遵。

遵以狀聞,太祖遣濟為遵從事中郎報之。

濟自襄一陽一還,太祖問濟江南之事,濟對曰:「司馬昌明死,子德宗代立。

所部州鎮,迭相攻擊,今雖小定,君弱臣強,全無綱紀。

臣等既至襄一陽一,佺期問臣:『魏初伐中山幾十萬眾?』臣答:『三十餘萬。

』佺期曰:『魏國被甲戎馬,可有幾匹?』臣答曰:『中軍一精一騎十有餘萬,外軍無數。

』佺期曰:『以此討羌,豈足滅也?』又曰:『魏定中山,徙幾戶於北?』臣答曰:『七萬餘家。

』佺期曰:『治在何城?』臣答曰:『定都平城。

』佺期曰:『有如許大眾,亦何用城焉?』又曰:『魏帝為欲久都平城,將復遷乎?』臣答:『非所知也。

』佺期聞朝廷不都山東,貌有喜色,曰:『晉魏通和,乃在往昔,非唯今日。

羌寇狡猾,頻侵河洛,夙夜憂危。

今此寡弱,倉庫空竭,與君便為一家,義所無諱。

洛城救援,仰恃於魏,若獲保全,當必厚報。

如其為羌所乘,寧使魏取。

』臣等欲分向揚州。

佺期曰:『蠻賊互起,水行甚難。

魏之軍馬,已據滑台,於此而還,從北道東下,乃更便直。

晉之法制,有異於魏。

今都督襄一陽一,委以外事,有欲征討,輒便興發,然後表聞,令朝廷知之而已。

如其事勢不一舉,亦不承台命。

』」太祖嘉其辭順,乃厚賞其使,許救洛一陽一。

後遷謁者僕射,報使姚興。

以累使稱旨,拜勝兵將軍。

頻從車駕北伐,濟謀功居多。

賞賜奴婢百口,馬牛數百,羊二十餘口。

天賜五年卒。

子多羅襲爵,坐事除。

李先,字容仁,中山廬奴人也,本字犯高祖廟諱。

少好學,善占相之術,師事清河張御,御奇之。

仕苻堅尚書郎。

後慕容永聞其名,迎為謀主。

先勸永據長子城,永遂稱制,以先為黃門郎、秘書監。

垂滅永,徙於中山。

皇始初,先於井陘歸順。

太祖問先曰:「卿何國人?」

先曰:「臣本趙郡平棘人。」

太祖曰:「朕聞中山土廣民殷,信爾以不?」

先曰:「臣少官長安,仍事長子,後乃還鄉,觀望民士,實自殷廣。」

又問先曰:「朕聞長子中有李先者,卿其是乎?」

先曰:「小臣是也。」

太祖曰:「卿識朕不?」

先曰:「陛下聖德膺符,澤被八表,龍顏挺特,臣安敢不識?」

太祖又問曰:「卿祖父及身官悉歷何官?」

先對曰:「臣大父重,晉平一陽一太守、大將軍右司馬。

父樊,石虎樂安太守、左中郎將。

臣,苻丕尚書右主客郎,慕容永秘書監、高密侯。」

太祖曰:「卿既宿士,屢歷名官,經學所通,何典為長?」

先對曰:「臣才識愚闇,少習經史,年荒廢忘,十猶通六。」

又問:「兵法風角,卿悉通不?」

先曰:「亦曾習讀,不能明解。」

太祖曰:」慕容永時,卿用兵不?」

先曰:「臣時蒙顯任,實參兵事。」

太祖後以先為丞相衛王府左長史。

從儀平鄴,到義台,破慕容驎軍,回定中山。

先每一進策,所向克平。

東駕還代,以先為尚書右中兵郎。

太祖謂先曰:「今蠕蠕屢來犯塞,朕欲討之,卿以為何如?」

先曰:「蠕蠕不識天命,竄伏荒朔,屢來偷竊,驚動邊民。

陛下神武,威德遐振,舉兵征之,必將摧殄。」

車駕於是北伐,大破蠕蠕。

賞先奴婢三口,馬牛羊五十頭。

轉七兵郎,遷博士、定州大中正。

太祖問先曰:「天下何書最善,可以益人神智?」

先對曰:「唯有經書。

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補王者神智。」

又問曰:「天下書籍,凡有幾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備?」

對曰:「伏羲創製,帝王相承,以至於今,世傳國記、天文秘緯不可計數。

陛下誠欲集之,嚴制天下諸州郡縣搜索備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難。」

太祖於是班制天下,經籍稍集。

太祖之討姚興於柴壁也,問先曰:「興屯天渡,平據柴壁,相為表裡。

今欲殄之,計將安出?」

先對曰:「臣聞兵以正合,戰以奇勝。

如聞姚興欲屯兵天渡,利其糧道。

及其未到之前,遣奇兵先邀天渡。

柴壁左右,嚴設伏兵,備其表裡。

以陛下神策,觀時而動,興欲進不得,退又乏糧。

夫高者為敵所棲,深者為敵所囚,兵法所忌而興居之,可不戰而取。」

太祖從其計,興果敗歸。

太宗即位,問左右舊臣之中為先帝所親者有誰。

時新息公王洛兒對曰:「有李先者,最為先帝所知。」

太宗召先引見,問曰:「卿有何功行,而蒙先帝所識?」

先對曰:「臣愚細,才行無聞,適以忠直奉上,更無異能。」

太宗曰:「卿試言舊事。」

先對曰:「臣聞堯舜之教,化民如子;三王任賢,天下懷服。

今陛下躬秉勞謙,六一合歸德,士女能言,莫不慶抃。」

俄而召先讀《韓子連珠》二十二篇、《太公兵法》十一事。

詔有司曰:「先所知者,皆軍國大事,自今常宿於內。」

賜先絹五十匹、絲五十斤、雜彩五十匹、御馬一匹。

拜安東將軍、壽春侯,賜隸戶二十二。

詔先與上一黨一王長孫道生率師襲馮跋乙連城,克之,悉虜其眾。

乃進討和龍。

先言於道生曰:「宜密使兵人人備青草一束,各五尺圍,用填城塹。

攻其西南,絕其外援,勒兵急攻,賊必可擒。」

道生不從,遂掠民而還。

後出為武邑太守,有治名。

世祖即位,徵為內都大官。

神二年卒,年九十五。

詔賜金縷命服一襲,贈定州刺史、中山公,謚曰文懿。

子冏,襲爵。

為京兆、濟一陰一二郡太守。

卒。

子鍾葵,襲爵,降為子。

鍾葵弟鳳子,鳳子弟虯子,並中書博士。

鳳子子預,字元愷。

少為中書學生。

聰敏強識,涉獵經史。

太和初,歷秘書令、齊郡王友。

出為征西大將軍長史,帶馮翊太守。

積數年,府解罷郡,遂居長安。

每羨古人餐玉之法,乃採訪藍田,躬往攻掘。

得若環璧雜器形者大小百餘,稍得粗一黑者,亦篋盛以還,而至家觀之,皆光潤可玩。

預乃椎七十枚為屑,日服食之,余多惠人。

後預及聞者更求於故處,皆無所見。

馮翊公源懷等得其玉,琢為器佩,皆鮮明可寶。

預服經年,雲有效驗,而世事寢食不禁節,又加之好酒損志,及疾篤,謂妻子曰:「服玉屏居山林,排棄嗜欲,或當大有神力,而吾酒色不絕,自致於死,非藥過也。

然吾一屍一體必當有異,勿便速殯,令後人知餐服之妙。」

時七月中旬,長安毒熱,預停一屍一四宿,而體色不變。

其妻常氏以玉珠二枚含之,口閉。

常謂之曰:「君自雲餐玉有神驗,何故不受含也?」

言訖齒啟,納珠,因噓屬其口,都無穢氣。

舉斂於棺,堅直不傾委。

死時猶有遺玉屑數鬥,橐盛納諸棺中。

初天興中,先子密問於先曰:「子孫永為魏臣,將復事他主也?」

先告曰:「未也。

國家政化長遠,不可卒窮。」

自皇始至齊受禪,實百五十餘歲矣。

賈彝,字彥倫,本武威姑臧人也。

六世祖敷,魏幽州刺史、廣川都亭侯,子孫因家焉。

父為苻堅鉅鹿太守,坐訕謗系獄。

彝年十歲,詣長安訟父獲申,遠近歎之,僉曰:「此子英俊,賈誼之後,莫之與京。」

弱冠,為慕容垂驃騎大將軍、遼西王農記室參軍。

太祖先聞其名,嘗遣使者求彝於垂。

垂彌增器敬,更加一寵一秩,遷驃騎長史,帶昌黎太守。

垂遣其太子寶來寇,大敗於參合陂,執彝及其從兄代郡太守潤等。

太祖即位,拜尚書左丞,參預國政,加給事中。

於鄴置行台,與尚書和跋鎮鄴,招攜初附。

久乃召還。

天賜末,彝請詣溫湯療病,為叛胡所拘執,送於姚興。

積數年,遁歸。

又為屈丐所執,與語悅之,拜秘書監。

年六十一,卒。

世祖平赫連昌,子秀迎其一屍一柩,葬於代南。

秀,歷中書博士,遷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揚烈將軍,賜爵一陽一都男,本州大中正。

恭宗崩,以爵還第。

既而掌吏曹事。

高宗以秀東宮舊臣,進爵一陽一都子,加振威將軍。

時丞相乙渾擅作威福,多所殺害。

渾妻庶姓而求公主之號,屢言於秀,秀默然。

渾曰:」公事無所不從,我請公主,不應何意?」

秀慷慨大言,對曰:「公主之稱,王姬之號,尊一寵一之極,非庶族所宜。

若假竊此號,當必自咎。

秀寧死於今朝,不取笑於後日。」

渾左右莫不失色,為之震懼,而秀神色自若。

渾夫妻默然含忿。

他日,乃書太醫給事楊惠富臂作」老奴官慳」字,令以示秀。

渾每欲伺隙陷之,會渾伏誅,遂得免難。

秀執正守志,皆此類也。

時秀與中書令勃海高允俱以儒舊見重於時,皆選擬方岳,以詢訪見留,各聽長子出為郡守。

秀辭曰:「爰自愚微,承乏累紀。

少而受恩,老無成效,恐先草露,無報殊私。

豈直無功之子,超齊先達?雖仰感聖慈,而俯深驚懼。

乞收成命,以安微臣。」

遂固讓不受。

自始及終,歷奉五帝,雖不至大官,常掌機要。

而廉清儉約,不營資產。

年七十三,遇疾,給醫藥,賜幾杖。

時朝廷舉動及大事不決,每遣尚書、高平公李敷就第訪決。

皇興三年卒。

贈本將軍、冀州刺史、武邑公,謚曰簡。

子俊,字異鄰,襲爵。

拜秘書中散、軍曹令。

出為顯武將軍、荊州刺史。

依例降爵為伯。

先是,上洛置荊州,後改為洛州,在重山中,民不知學。

俊乃表置學官,選聰悟者以教之。

在州五載,清靖寡事,吏民亦安。

遷洛後,俊朝京師,賞以素帛。

景明初卒。

贈本將軍、光州刺史。

子叔休,襲爵。

除給事中。

卒。

子興,襲爵。

興弟賓,歷尚書郎,以清素稱。

出為黎一陽一太守,卒官。

潤曾孫禎,字叔願。

學涉經史,居喪以孝聞。

太和中,為中書博士,副中書侍郎高聰使於江左。

還,以母老患,輒過家定省,坐免官。

久之,徵為京兆王愉郎中令,行洛一陽一令。

轉治書侍御史、國子博士,加威遠將軍,行魯一陽一太守。

清素,善撫接,得百姓情。

稍遷司徒諮議參軍、通直散騎常侍,加冠軍將軍。

正光中卒。

贈平北將軍、齊州刺史。

子子儒,司空田曹參軍。

禎兄子景俊,亦以學識知名,奉朝請。

遷京兆王愉府外兵參軍。

愉起逆於冀州,將授其官,景俊不受,愉殺之。

永平宮,贈東清河太守,謚曰貞。

景俊弟景興。

清峻鯁正。

少為州主簿,遂棲遲不仕。

後葛榮陷冀州,為榮所虜,稱疾不拜。

景興每捫膝而言曰:「吾不負汝。」

以不拜葛榮故也。

薛提,太原人也,皇始中,補太學生,拜侍御史。

累遷散騎常侍、太子太保,賜爵歷一陽一侯,加晉兵將軍。

出為鎮東大將軍、冀州刺史,進爵太原公。

所在有聲績。

徵為侍中,治都曹事。

世祖崩,秘不發喪。

尚書左僕射蘭延、侍中和匹等議,以為皇孫幼沖,宜立長君,徵秦王翰置之秘室。

提曰:「皇孫有世嫡之重,民望所繫。

春秋雖少,令問聞於天下,成王、孝昭所以隆周漢。

廢所宜立,而更求君,必不可。」

延等猶豫未決。

中常侍宗一愛一知其謀,矯皇后令徵提等入,遂殺之。

提弟浮子。

高宗即位,以提有謀立之誠,詔襲兄爵太原公,有司奏降為侯。

皇興元年卒。

提孫令保,太和中,襲爵歷一陽一侯。

史臣曰:宋隱一操一行貞白,遺略榮利。

王憲名祖之孫,老見優禮。

屈遵學藝知機,垣乃局量受遇。

張蒲、谷渾,文武為用,人世仍顯。

公孫表初則一介見知,終以輕薄至戾。

軌始受授金之賞,末陷財利之徵。

鮮克有終,固不虛也。

張濟使於四方,有延譽之美。

李先學術嘉謀,荷遇三世。

賈彝早播時學,秀則不畏強禦。

薜提正義忠謀,見害一奸一Yan,悲夫!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