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身乖全品,任事宮掖,親由褻狎,恩生趨走,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

魏書

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

夫宮腐之族,置於閽寺,取則天象,事歷百王。

身乖全品,任事宮掖,親由褻狎,恩生趨走,便僻俯仰,當一寵一擅權。

斯則伊戾、豎刁因而禍兩國,石顯、張讓所以翦二京也。

豈非形質既虧,生命易忽,譬之胥一靡一,不懼登高。

此亦苟且之事,由變不已也。

王者殷鑒,宜改往轍,而後一庭婉孌游宴之地,椒壺留運,終見任使。

巧佞由之而自達,權幸俄然而復歸。

斯蓋其由來遠矣,非一朝一世也。

魏氏則宗一愛一殺帝害王,劉騰廢後戮相,其間竊官爵,盜財賄,乘勢使氣為朝野之患者,何可勝舉。

今謹錄其尤顯焉。

宗一愛一,不知其所由來,以罪為Yan人,歷碎職至中常侍。

正平元年正月,世祖大會於江上,班賞群臣,以一愛一為秦郡公。

恭宗之監國也,每事一精一察。

一愛一天一性一險暴,行多非法,恭宗每銜之。

給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任事東宮,微為權勢,世祖頗聞之。

二人與一愛一並不睦。

為懼道盛等案其事,遂構告其罪。

詔斬道盛等於都街。

時世祖震怒,恭宗遂以憂薨。

是後,世祖追悼恭宗,一愛一懼誅,遂謀逆。

二年春,世祖暴崩,一愛一所為也。

尚書左僕射蘭延、侍中吳興公和疋、侍中太原公薛提等秘不發喪。

延、疋二人議以高宗沖幼,欲立長子,征秦王翰置之秘室。

提以高宗有世嫡之重,不可廢所宜立而更求君。

延等猶豫未決。

一愛一知其謀。

始一愛一負罪於東宮,而與吳王余素協,乃密迎余自中宮便門入,矯皇后令征延等。

延等以一愛一素賤,弗之疑,皆隨之入。

一愛一先使Yan豎三十人持仗於宮內,及延等入,以次收縛,斬於殿堂。

執秦王翰,殺之於永巷而立余。

余以一愛一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秘書,封馮翊王。

一愛一既立余,位居元輔,錄三省,兼總戎禁,坐召公卿,權恣日甚,內外憚之。

群情鹹以為一愛一必有趙高、閻樂之禍,余疑之,遂謀奪其權。

一愛一憤怒,使小黃門賈周等夜殺余,事在《余傳》。

高宗立,誅一愛一、周等,皆具五刑,夷三族。

仇洛齊,中山人,本姓侯氏。

外祖父仇款,始出馮翊重泉。

款,石虎末徙鄴南枋頭,仕慕容暐為烏丸護軍、長水校尉。

生二子,長曰嵩,小曰騰。

嵩仕慕容垂,遷居中山,位殿中侍御史。

嵩有二子,長曰廣,小曰盆。

洛齊生而非男,嵩養為子,因為之姓仇。

初嵩長女有姿色,充冉閔宮闈,閔破,入慕容俊,又轉賜盧豚。

生子魯元,有一寵一於世祖,而知外祖嵩已死,唯有三舅,每言於世祖,世祖為訪其舅。

是時東方罕有仕者,廣、盆皆不樂入平城,洛齊獨請行,曰:「我養子,兼人道不全,當為兄弟試禍福也。」

乃乘驢赴京。

魯元候知將至,結從者百餘騎,迎於桑乾河,見而下拜,從者亦同致敬。

入言於世祖,世祖問其才用所宜,將授之以官。

魯元曰:「臣舅不幸生為Yan人,唯合與陛下守宮闈耳。」

而不言其養子。

世祖矜焉,賜以奴馬,引見。

尋拜武衛將軍,俄而賜爵文安子,稍遷給事黃門侍郎。

魏初禁網疏闊,民戶隱匿漏脫者多。

東州既平,綾羅戶民樂葵因是請采漏戶,供為綸綿。

自後逃戶占為細繭羅谷者非一。

於是雜、營戶帥遍於天下,不屬守宰,發賦輕易,民多私附,戶口錯亂。

不可檢括。

洛齊奏議罷之,一屬郡縣。

從平涼州,以功超遷散騎常侍,又加中書令、寧南將軍、進爵零陵公。

拜侍中、平遠將軍、冀州刺史,為內都大官。

興安二年卒,謚曰康。

養子儼,襲。

柔和敦敏,有長者風。

太和中,為虎牢鎮將。

初洛齊貴盛之後,廣、盆坐他事誅,世祖以其非仇氏子,不與焉。

還取侯家近屬,以儼為子。

後欲還本。

而廣有女孫配南安王楨,生章武王彬,即中山王英弟也。

仇妃聞而請儼曰:「由我仇家富貴至此,奈何一旦孤背恩養也!」楨時在內都主司品臣,儼隸於楨,畏憚之,遂不敢。

九年卒,謚曰靜。

子振,襲。

稍遷至中堅將軍、長水校尉。

廣、盆並善營產業,家於中山,號為巨富,子孫仕進至州主簿。

騰曾孫俊,位至龍驤將軍、驍騎將軍、樂平男。

段霸,雁門原平人。

父乾,慕容垂廣武令。

太祖初遣騎略地至雁門,霸年幼見執,因被宮刑。

乾尋率鄉部歸化雲中。

霸少以謹敏見知,稍遷至中常侍、中護軍將軍、殿中尚書,領壽安少府,賜爵武陵公。

出為安東將軍、定州刺史。

世祖親考內外,朋明黜陟。

前定州治中張渾屯告霸前在定州濁貨貪穢,便道致財,歸之鄉里。

召霸定對,霸不首引。

世祖以霸近臣而不盡實,由此益怒,欲斬之。

恭宗進請,遂免霸為庶人。

霸從弟,雍州別駕。

兄弟諸從遂世居廣武城,修飾有士風。

王琚,高平人,自雲本太原人。

高祖始,晉豫州刺史。

琚以泰常中被刑入宮禁,小心守節,久乃見敘用。

稍遷為禮部尚書,賜爵廣平公,加寧南將軍。

高祖以琚歷奉先朝,志在公正,授散騎常侍。

後為侍中、征南將軍、冀州刺史,假廣平王。

征還,進為征南將軍,進爵高平王,侍中如故,遣還冀州。

高祖、文明太后東巡冀州,親幸其家,存問周至。

還京,以其年老,拜散騎常侍,養老於家。

前後賜以車馬衣服雜物不可稱計。

後降爵為公,扶老自平城從遷洛邑。

高祖以其朝舊,遣左右勞問之。

琚附表自陳初至家多乏,蒙賜帛二百匹。

常飲牛一乳一,色如處子。

太和二十年冬卒,時年九十。

贈征南將軍、冀州刺史,謚曰靖。

養子寄生,未襲而亡。

子蓋海,襲祖琚爵。

初琚年七十餘,賜得世祖時宮人郭氏,本鍾離人,明嚴有母德,內外婦孫百口,奉之肅若嚴君,家內以治。

蓋海官至青州樂陵太守。

趙黑,字文靜,初名海,本涼州隸戶。

自雲其先河內溫人也,五世祖術,晉末為平遠將軍、西夷校尉,因居酒泉安彌縣。

海生而涼州平,沒入為Yan人,因改名為黑。

有容貌,恭謹小心。

世祖使進御膳,出入承奉,初無過行。

遷侍御,典監藏,拜安遠將軍,賜爵睢一陽一侯。

轉選部尚書,能自謹厲,當官任舉,頗得其人。

加侍中,進爵河內公。

顯祖將傳位京兆王子推,訪諸群臣,百官唯唯,莫敢先言者,唯源賀等詞義正直,不肯奉詔。

顯祖怒,變色,復以問黑。

黑曰:「臣愚無識,信情率意。

伏惟陛下春秋始富,如日方中,天下說其盛明,萬物懷其光景,元元之心,願終萬歲。

若聖一性一淵遠,欲頤神味道者,臣黑以死奉戴皇太子,不知其他。」

顯祖默然良久,遂傳祚於高祖。

黑得幸兩宮,祿賜優厚。

是時尚書李訢亦有一寵一於顯祖,與黑對綰選部。

訢奏中書侍郎崔鑒為東徐州,北部主書郎公孫處顯為荊州,選部監公孫蘧為幽州,皆曰有能也,實有私焉。

黑疾其虧亂選體,遂爭於殿庭曰:「以功授官,因爵與祿,國之常典。

中書侍郎、尚書主書郎、諸曹監,勳能俱立,不過列郡,今訢皆用為方州,臣實為惑。」

顯祖疑之,曰:「公孫蘧且止。」

蘧最為訢厚,於是黑與訢遂為深隙。

訢竟列黑為監藏時多所截沒。

先是法禁寬緩,百司所典,與官並食,故多所損折。

遂黜為門士。

黑自以為訴所陷,歎恨終日,廢寢忘食,規報前怨。

逾年,還入為侍御、散騎常侍、侍中、尚書左僕射,復兼選部如昔。

黑告訢專恣,訢遂出為徐州。

及其將獲罪也,黑構成以誅之。

然後食甘寢安,志在於職事。

出為假節、鎮南大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進爵為王。

克己清儉,憂濟公私。

時有人欲行私賂,黑曰:「高官祿厚,足以自給,賣公營私,本非情願。」

終無所納。

高祖、文明太后幸中山,聞之,賜帛五百匹、谷一千五百石。

轉冀州刺史。」

太和六年秋薨於官。

詔賜絹四百五十匹、谷一千斛、車牛二十乘,致柩至都。

追贈司空公,謚曰康。

黑養族弟趙奴第四子熾為後。

熾,字貴樂。

初為中散,襲黑爵,後降為公。

官至揚州安南府長史,加平遠將軍。

元嵩之死壽春也,熾處分安輯,微有聲稱。

神龜中卒,贈光州刺史。

黑為定州,與熾納鉅鹿魏干女,有二子。

長子揆,字景則。

襲父侯爵,官至樂陵太守。

卒,贈左將軍、滄州刺史。

揆弟俊之,字仲彥,輕薄無行。

為給事中,轉謁者僕射,為劉騰養息。

猶以Yan官余資,賂遺權門,頻歷顯官而卒。

孫小,字茂翹,鹹一陽一石安人。

父瓚,姚泓安定護軍。

為赫連屈丐所侵,人懷危懼,亡奔者相屬,瓚獨率眾拒守,見殺。

小沒入宮刑。

會魏平統萬,遂徙平城,內侍東宮。

以聰識有智略稱。

未幾,轉西台中散,每從征伐,屢有戰功,多獲賞賜。

世祖幸瓜步,慮有北寇之虞,乃加小左衛將軍,賜爵泥一陽一子,除留台將軍。

車駕還都,遷給事中,綰太僕曹。

乃請父瓚贈謚,求更改葬,詔贈振威將軍、秦州刺史、石安縣子,謚曰戴。

轉小領駕部,課理有方,畜牧蕃息。

出為冠軍將軍、并州刺史,進爵中都侯,州內四郡百餘人詣闕頌其政化。

後遷冀州刺史,聲稱微少於前。

然所有清約,當時牧伯無能及也。

一性一頗忍酷,所養子息。

驅馳鞭撻,視如仇讎。

小之為并州,以郭祚為主簿,重祚門才,兼任之以書記,時人多之。

張宗之,字益宗,河南鞏人,家世寒微。

父孟舒,劉裕西征,假洛一陽一令。

及宗之貴幸,高宗贈孟舒平南將軍、洛州刺史、鞏縣侯,謚曰貞。

初緱氏宗文邕聚一黨一於伊闕謀反,一逼一脅孟舒等。

文邕敗,孟舒走免,宗之被執入京,充腐刑。

以忠厚謹慎,擢為侍御中散,賜爵鞏縣侯,遂歷右將軍,中常侍,儀曹、庫部二曹尚書,領中秘書,進爵彭城公。

出為散騎常侍、寧西將軍、東雍州刺史。

以在官有稱,入為內都大官。

出除散騎常侍、鎮東將軍、冀州刺史。

又例降為侯。

太和二十年卒,年六十九,贈建節將軍、懷州刺史,謚曰敬。

宗之兄鸞旗,中書侍郎、東宮中庶子,兼宿衛給事。

加寧遠將軍,賜爵洛一陽一男。

轉殿中給事。

出為散騎常侍、冠軍將軍、涇州刺史,進爵為侯。

復為殿中給事、中常侍。

卒,贈洛州刺史,謚曰靖。

始宗之納南來殷孝祖妻蕭氏,劉義隆儀同三司思話弟思度女也,多悉婦入儀飾故事。

太和中,初制六宮服章,蕭被命在內預見訪采,數蒙賜賚。

蕭兄子超業,後名彥,幼隨姑入國。

娶李洪之女,賴其給贍以自濟。

歷位太尉長史、武衛將軍、齊州刺史、散騎常侍、中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彥時來往蕭寶夤,致敬稱名,呼之為尊。

彥於河一陰一遇害,贈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徐州刺史。

子百年,西河太守。

宗之養兄子襲紹爵。

襲,字子業。

高祖初,除主文中散,稍遷員外郎,京兆王大農。

久之,除義一陽一太守,為司空劉騰諮議參軍、散騎常侍、平東將軍、光祿大夫。

太昌初卒,年七十七。

贈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

子顥,邵郡太守。

卒,贈荊州刺史。

顥弟璟,中散大夫。

璟弟瑋,武定中,豫州征西府長史。

諸中官皆世衰,唯趙黑及宗之後,家僮數百,通於士流。

劇鵬,高一陽一人。

粗覽經史,閒曉吏事。

與王質等俱充宦官,一性一通率,不以閽Yan為恥。

文明太后時,亦見眷遇,為給事中。

高祖遷洛,常為宮官,事幽後。

後之惑薩菩薩也,鵬密諫止之,不從,遂發憤而卒。

兄買奴,亦為宦者。

歷位幽州刺史。

才志遠不及鵬。

是時有李豐之徒數人,皆被眷一寵一,出入禁闈,並致名位,積貲巨萬,第宅華壯。

文明太后崩後,乃漸衰矣。

張祐,字安福,安定石唐一人。

父成,扶風太守。

世祖末,坐事誅,祐充腐刑。

積勞至曹監、中給事,賜爵黎一陽一男。

稍遷散騎常侍,都綰內藏曹。

時文明太后臨朝,中官用事。

祐以左右供承合旨,一寵一幸冠諸Yan官,特遷為尚書,加安南將軍,進爵隴東公,仍綰內藏曹。

未幾,監都曹,加侍中,與王叡等俱入八議。

太后嘉其忠誠,為造甲宅。

宅成,高祖,太后親率文武往燕會焉。

拜散騎常侍、鎮南將軍、尚書左僕射,進爵新平王,受職於太華庭,備威儀於宮城之南,觀者以為榮。

高祖、太后親幸其宅,饗會百官。

祐一性一恭密,出入機禁二十餘年,未曾有過。

則是特被恩一寵一,歲月賞賜,家累巨萬。

與王質等十七人俱賜金券,許以不死。

太和十年薨,時牟四十九。

高祖親臨之,詔鴻臚典護喪事。

賜帛千匹,贈征南大將軍、司空公,謚曰恭。

葬日,車駕親送出郊。

祐養子顯明,後名慶,少歷內職。

有姿貌,江一陽一王繼以女妻之。

襲爵,降為隴東公,又降為侯。

遷洛,廢替二十餘年,虛爵而已。

熙平初,為員外常侍、兼衛尉少卿。

以元叉姊婿,故越次而授焉。

神龜二年冬,靈太后為肅宗采名家女,慶女入充世婦,未幾為嬪,即叉甥也。

正光三年,正少卿,尋出為將軍、高平鎮將。

卒,子迥洛襲。

抱嶷,字道德,安定石唐一人,居於直谷。

自言其先姓杞,漢靈帝時杞匡為安定太守,董卓時,懼誅,由是易氏,即家焉。

無得而知也。

幼時,隴東人張乾王反叛,家染其逆。

及乾王敗,父睹生逃逸得免,嶷獨與母沒內京都,毅力為宦人。

小心慎密,恭以奉上,沉跡冗,經十九年。

後以忠謹被擢,累遷為中常侍、安西將軍、中曹侍御、尚書,賜爵安定公。

自總納言,職當機近,諸所奏議,必致抗直。

高祖、文明太后嘉之,以為殿中侍御,尚書領中曹如故,以統宿衛。

俄加散騎常侍。

高祖、太后每出遊幸,嶷多驂乘,入則後宮導引。

太后既一寵一之,乃征其父睹生,拜太中大夫,賞賜衣馬。

睹生將還,見於皇信堂。

高祖執手謂之曰:「老人歸途,幾日可達,好慎行路。」

太和十二年,遷都曹,加侍中、祭酒,尚書領中曹、侍御。

後降爵為侯。

睹生卒,贈秦州刺史,謚曰靖。

賜黃金八十斤、繒彩及絹八百匹,以供喪用,並別使勞慰。

加嶷大長秋卿。

嶷老疾,請乞外祿,乃以為鎮西將軍、涇州刺史,特加右光祿大夫。

將之州,高祖餞於西郊樂一陽一殿,以御白羽扇賜之。

十九年,被詔赴洛,以刺史從駕南征,常參侍左右。

以嶷耆舊,每見勞問,數追稱嶷之正直。

命乘馬出入行禁之間,與司徒馮誕同例。

軍回還州。

自以故老前宦,為政多守往法,不能遵用新制。

侮慢舊族,簡於接禮。

天一性一酷薄,雖弟侄甥婿,略無存潤。

後數年,卒於州。

先以從弟老壽為後,又養太師馮熙子次興。

嶷死後,二人爭立。

嶷妻張氏致訟經年,得以熙子為後。

老壽亦仍陳訴,終獲紹爵。

次與還於本族,給奴婢三十口。

嶷前後賜賞奴婢牛馬蓋數百千,他物稱是。

老壽凡薄,酒色肆情。

御史中尉王顯奏言:「風聞前洛州刺史一陰一平子石榮、積射將軍抱老壽恣蕩非軌,易室而一奸一,臊聲佈於朝野,丑音被於行路,即攝鞫問,皆與風聞無差,犯禮傷化,老壽等即主。

謹案:石榮籍貫兵伍,對隔宦流,處世無入朝之期,在生絕冠冕之望。

遭時之運,逢非次之擢,以犬馬延慈,簪履恩念,自微至貴,位階方岳。

不能懷恩感德,上酬天施,乃咎彰遐邇,向穢京墟。

老壽種類無聞,氏姓莫紀,丐乞刑餘之家,覆養Yan人之室。

蒙國殊澤,預班爵序,正宜治家假內,疑教誠閨庭。

方恣其一婬一奸一,換一妻易妾。

榮前在洛州,遠迎老壽妻常氏,兵人千里,疲於道路。

老壽同敝笱之在梁,若其原疑之無別,男一女三人,莫知誰子。

人事所未聞,鳥獸之不若。

請以見事,免官付廷尉理罪,鴻臚削爵。」

詔可。

老壽妻常氏,萬敵弟女也。

老壽死後,收紀家業,稍復其舊,奴婢尚六七百人。

三女並嬪貴室。

為老壽祖父皆造碑銘,自洛就鄉而建之。

西方雲,直谷出二貴人。

石榮者,從主書稍進為州。

自被劾後,遂便廢頓。

子長宣,武定中,南兗州刺史,與侯景反,伏法。

王遇,字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

與雷、一黨一、不蒙俱為羌中強族。

自雲其先姓王,後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

自晉世已來,恆為渠長。

父守貴,為郡功曹,卒。

遇既貴,追贈安西將軍、秦州刺史、澄城公。

遇坐事腐刑,為中散,遷內行令、中曹給事中,加員外散騎常侍、右將軍,賜爵富平子。

遷散騎常侍、安西將軍,進爵宕昌公。

拜尚書,轉吏部尚書,仍常侍。

例降為侯。

出為安西將軍、華州刺史,加散騎常侍。

幽後之前廢也,遇頗言其過。

及後進幸,高祖對李沖等申後無咎,而稱遇謗議之罪。

沖言:「果爾,遇合死也。」

高祖曰:「遇舊人,未忍盡之,當止黜廢耳。」

遂遣御史馳驛免遇官,奪其爵,收衣冠,以民還私第。

世宗初,兼將作大匠。

未幾,拜光祿大夫,復奪爵。

廢後馮氏之為尼也,公私罕相供恤。

遇自以常更奉接,往來祗謁,不替舊敬,衣食雜物,每有薦奉。

後皆受而不讓。

又至其館,遇夫妻迎送謁伏,侍立執臣妾之禮。

遇一性一巧,強於部分。

北都方山靈泉道俗居宇及文明太后陵廟,洛京東郊馬射壇殿,修廣文昭太后墓園,太極殿及東西兩堂、內外諸門制度,皆遇監作。

雖年在耆老,朝夕不倦,跨鞍驅馳,與少壯者均其勞逸。

又長於人事,留意酒食之間,每逢僚舊,具設餚果,觴膳一精一豐。

然競於榮利,趨求勢門。

趙脩之一寵一也,遇往還宗承,受敕為之監作第宅,增於本旨,笞擊作人,莫不嗟怒。

卒於官。

初,遇之疾也,太傅、北海王與太妃俱往臨問,視其危惙,為之泣下。

其善奉諸貴,致相悲悼如此。

贈使持節、鎮西將軍、雍州刺史,侯如故。

始遇與抱嶷並為文明太后所一寵一,前後賜以奴婢數百人,馬牛羊他物稱是,二人俱號富室。

遇養弟子厲,本郡太守。

稍遷至右軍將軍,襲爵宕昌侯。

產業有於遇時。

苻承祖,略一陽一氐人也。

因事為Yan人,為文明太后所一寵一,自御廄令遷中部給事中、散騎常侍、輔國將軍,賜爵略一陽一侯,兼典選部事,中部如故。

轉吏部尚書,仍領中部。

高祖為造甲第,數臨幸之。

進爵略一陽一公,安南將軍,加侍中,知都曹事。

初太后以承祖居腹心之任,許以不死之詔。

後承祖坐贓應死,高祖原之,削職禁錮在家,授悖義將軍、佞濁子,月餘遂死。

王質,字紹奴,高一陽一易人也。

其家坐事,幼下蠶室,頗解書學。

為中曹吏、內典監。

稍遷秘書中散,加寧朔將軍,賜爵永昌子,領監御。

遷為侍御給事,又領選部、監御二曹事,復特加前將軍,進爵魏昌侯。

轉選部尚書,加員外散騎常侍。

出為鎮遠將軍、瀛州刺史。

質在州十年,風化粗行,察一奸一糾慝,究其情狀,民庶畏服之。

而刑政刻峻,多所笞戮,號為威酷。

高祖頗念其忠勤宿舊,每行留大故,馮司徒亡,廢馮後,陸叡、穆泰等事,皆賜質以璽書,手筆莫不委至,同之戚貴。

質皆寶掌以為榮。

入為大長秋卿,未幾而卒。

李堅,字次壽,高一陽一易人也。

高宗初,因事為Yan人。

文明太后臨朝,稍遷至中給事中,賜爵魏昌伯。

小心謹慎,常在左右,雖不及王遇、王質等,而亦見任用。

高祖遷洛,轉被委授,為太僕卿,檢課牧產,多有滋息。

世宗初,出為安東將軍、瀛州刺史,本州之榮,同於王質。

所在受納,家產巨萬。

值京兆王愉反於冀州,堅勒眾征愉,為愉所破。

代還,遇風疾,拜光祿大夫,數年卒。

贈撫軍將軍、相州刺史,賵帛五百匹。

以弟子曇景為後,襲爵魏昌伯,為羽林監、直後。

秦松,不知其所由。

太和末,為中尹,遷長秋卿,賜爵高都子。

有罪免。

世宗復其爵,起為光祿大夫,領中常侍。

遷平北將軍,領長秋卿。

出為散騎常侍、安北將軍、并州刺史。

卒,贈大將軍、肆州刺史,謚曰定。

白整者,亦因事腐刑。

少掌宮掖碎職,以恭敏著稱,稍遷至中常侍。

太和末,為長秋卿,賜爵雲一陽一男。

世宗封其妻王氏為雲一陽一縣君。

卒,贈平北將軍、并州刺史。

劉騰,字青龍,本平原城民,徙屬南兗州之譙郡。

幼時坐事受刑,補小黃門,轉中黃門。

高祖之在懸瓠,騰使詣行所。

高祖問其中事,騰具言幽後私隱,與陳留公主所告符協,由是進冗從僕射,仍中黃門。

後與茹皓使徐兗,采召民女。

及還,遷中給事,稍遷中尹、中常侍,特加龍驤將軍。

後為大長秋卿、金紫光祿大夫、太府卿。

肅宗踐極之始,以騰預在宮衛,封開國子,食邑三百戶。

是年,靈太后臨朝,以與於忠保護之勳,除崇訓太僕,加中侍中,改封長樂縣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

拜其妻時為鉅鹿郡君,每引入內,受賞繼亞於諸主外戚。

所養二子,為郡守、尚書郎。

騰曾疾篤,靈太后慮或不救,遷衛將軍、儀同三司,余官仍舊。

後疾瘳。

騰之拜命,肅宗當為臨軒,會其日大風寒甚而罷,乃遣使持節授之。

騰幼充宮役,手不解書,裁知署名而已。

一奸一謀有餘,善射人意。

靈太后臨朝,特蒙進一寵一,多所幹托,內外碎密,棲棲不倦。

洛北永橋,太上公、太上君及城東三寺,皆主修營。

吏部嘗望騰意,奏其弟為郡帶戍,人資乖越,清河王懌抑而不與。

騰以為恨,遂與領軍元叉害懌。

廢靈太后於宣光殿,宮門晝夜長閉,內外繼絕。

騰自執管鑰,肅宗亦不得見,裁聽傳食而已。

太后服膳俱廢,不免饑寒。

又使中常侍賈粲假言侍肅宗書,密令防察。

叉以騰為司空公,表裡擅權,共相樹置。

叉為外御,騰為內防,迭直禁闥,共裁刑賞。

騰遂與崔光同受詔乘步挽出入殿門。

四年之中,生殺之威,決於叉、騰之手。

八坐、九卿,旦造騰宅,參其顏色,然後方赴省一愛一,亦有歷日不能見者。

公私屬請,唯在財貨。

舟車之利,水陸無遺;山澤之饒,所在固護;剝削六鎮,交通互市。

歲入利息以巨萬計。

又頗役嬪御,時有徵求;婦女一器物,公然受納。

一逼一奪鄰居,廣開室宇。

天下鹹患苦之。

正光四年三月,薨於位,年六十。

賵帛七百匹、錢四十萬、蠟二百斤。

鴻臚少卿護喪事。

中官為義息,衰絰者四十餘人。

騰之初治宅也,奉車都尉周特為之筮,不吉,深諫止之,騰怒而不用。

特告人曰:「必困於三月、四月之交。」

至是果死,事甫成,陳一屍一其下。

追贈使持節、驃騎大將軍、大尉公、冀州刺史。

騰之葬日,Yan官為義服,杖絰衰縞者以百數,朝貴皆從,軒蓋填塞,相屬郊野。

魏初以來,權Yan存亡之盛莫及焉。

靈太后反政,追奪爵位,發其塚散露骸鼻,沒入財產。

後騰所養一子叛入肅衍,太后大怒,因徙騰余養於北裔,尋遣密使追殺之於汲郡。

賈粲,字季宣,酒泉人也。

太和中,坐事腐刑。

頗涉書記。

世宗末,漸被知識,得充內侍。

自崇訓丞為長兼中給事中、中嘗藥典御,轉長兼中常侍。

遷光祿少卿、光祿大夫。

靈太后之廢,粲與元叉、劉騰等伺帝動靜。

右衛奚康生之謀殺叉也,靈太后、肅宗同升於宣光殿,左右侍臣俱立西階下。

康生既被囚執,粲紿太后曰:「侍官懷恐不安,陛下宜親安慰。」

太后信之,適下殿,粲便扶肅宗於東序,前御顯一陽一,還閉太后於宣光殿。

粲既叉一黨一,威福亦震於京邑。

自雲本出武威,魏太尉文和之後,遂移家屬焉。

時武威太守韋景承粲意,以其兄緒為功曹。

緒時年向七十。

未幾,又以緒為西平太守,比景代下,已轉武威太守。

靈太后反政,欲誅粲,以叉、騰一黨一與不一,恐驚動內外乃止。

出粲為濟州刺史,未幾,遣武衛將軍刁宣馳驛殺之,資財沒於縣官。

楊范,字法僧,長樂廣宗人也。

高宗時,坐宗人劫賊被誅,范宮刑,為王琚所養,恩若父子,往來出入其家。

范為為謁者,轉黃門、中謁者僕射、中給事中、射聲校尉,加寧遠將軍,為中尹。

世宗崩,高一陽一王雍總政,出為白水太守,中龍驤將軍。

靈太后臨朝,征為常侍、崇訓太僕卿,領中嘗藥典御,賜爵華一陰一子。

為平西將軍、華州刺史。

中官侍貴者,靈太后皆許其方岳,以范年長,拜跪為難,所司非要,故得早遂其請。

父子納貨,勞役兵民,為御史所糾。

子遂逃竄,范事得散。

赴京師,遂廢於家。

後靈太后念范勤舊。

乃以范為中侍中、安南將軍,尋進鎮南將軍、崇訓太僕、華州大中正。

卒,贈征西將軍、秦州刺史。

成軌,字洪義,上谷居庸人。

少以罪刑,入事宮掖,以謹厚稱。

除中謁者僕射。

高祖意有所欲,軌瞻候容色,時有奏發,輒合帝心。

從駕南征,專進御食。

於時高祖不豫,常居禁中,晝夜無懈。

車駕還,賜帛百匹。

景明中,嘗食典御丞,僕射如故。

轉中給事中、步兵校尉,敕侍東宮。

延昌末,遷中常侍、中嘗食典御、光祿大夫,賜始平伯,統京染都將,轉崇訓太僕少卿。

遭母憂,詔遣主書常顯景弔慰。

又起為本官,進安東將軍、崇訓衛尉卿。

久之,超遷中侍中、撫軍將軍,典御、崇訓如故。

尋除中軍將軍、燕州大中正。

孝昌二年,以勤舊封始平縣開國伯,食邑三百戶。

肅宗所幸潘嬪,以軌為假父,頗為中官之所敬憚。

建義初軌迎於河一陰一,詔令安慰宮內,進爵為侯,增戶三百,並前六百戶,遷衛將軍。

其年八月卒,贈車騎大將軍、雍州刺史,謚曰孝惠。

養弟子仲慶,襲。

歷位鎮軍將軍、光祿大夫。

卒。

子朏,襲。

齊受禪,例降。

王溫,字桃湯,趙郡欒城人。

父冀,高邑令,坐事被誅。

溫與兄繼叔俱充宦者。

高祖以其謹慎,補中謁者、小黃門,轉中黃門、鉤盾令。

稍遷中嘗食典御、中給事中,給事東宮,加左中郎將。

世宗之崩,群官迎肅宗於東宮。

溫於臥中起肅宗,與保母扶抱肅宗,入踐帝位。

商一陽一王雍既居塚宰,慮中人朋一黨一,出為鉅鹿太守,加龍驤將軍。

靈太后臨朝,征還為中常侍、光祿大夫,賜爵欒城伯,安東將軍,領崇訓太僕少卿。

特除使持節、散騎常侍、撫軍將軍、瀛州刺史。

還,除中侍中,進號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遷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光祿勳卿,侍中如故。

孝昌二年,封欒城縣開國食,邑六百戶。

溫後自陳本一陽一平武一陽一人,於是改封武一陽一縣開國侯,邑如故。

建義初,於河一陰一遇害,年六十六。

永安初,贈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

養子冏哲,襲。

齊受禪,例降。

孟鸞,字龍兒,不知何許人。

坐事充Yan人。

文明太后時,王遇有一寵一,鸞以謹敏為遇左右,往來方山,營諸寺捨。

由是漸見眷職。

靈太后臨朝,為左中郎將、中給事中。

素被病,面常黯黑,於九龍殿下暴疾,半身不攝,扶載歸家,其夜亡。

鸞初出,靈太后聞之,曰:「鸞必不濟,我為之憂。」

及奏其死,為之下淚,曰:「其事我如此,不見我一日忻樂時也。」

遂賜帛三百匹、黃絹十匹以供喪用。

七日,靈太后為設二百僧齋,賜助施五十匹。

同類榮焉。

平季,字稚穆,燕國薊人。

祖濟,武威太守。

父雅,州秀才,與沙門法秀謀反,伏誅。

季坐腐刑,入事宮掖。

久之,除小黃門,以忤旨出為潞縣令,不拜。

仍除奉朝請。

靈太后反政,授寧朔將軍、長水校尉,領黃門令。

轉前軍將軍、中給事中。

時四方多事,太后每令季出使於外。

後慰勞西軍,還至潼關,華州羌人舜明等據險作逆,都督姜道明不能進討。

會舜明遣十餘人詐降入道明軍。

闕遂散。

出為新興太守。

肅宗崩,與爾朱榮等議立莊帝。

莊帝即位,起拜平北將軍、肆州刺史。

尋除撫軍將軍、中侍中。

以參謀之勳,封元城縣開國侯,食邑七百戶。

仍加金紫光祿大夫、幽州大中正,尋攝燕、安、平、營中正。

前廢帝以為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中侍中如故。

永熙中,加驃騎將軍。

季遇疾,詔遣使存問。

三年九月卒。

天平初,贈使持節、都督幽燕安平四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幽州刺史,中侍中、將軍、侯如故。

初季以兄叔良為。

襲季爵。

卒。

子世胄,襲。

齊受禪,例降。

封津,字醜漢,勃海蓨人也。

祖羽,真君中為薄鼻律鎮副將,以貪一污賜死。

父令德,娶一黨一寶女。

寶伏誅,令德以連坐從法。

津受刑,給事宮掖。

積官久之,除中謁者僕謝,遷奉車都尉。

肅宗初,冀州大乘賊起,詔津慰勞。

津世不居桑梓,故不為州鄉所歸。

靈太后令津侍肅宗書。

遷常山太守。

孝昌初,除中侍中,加征虜將軍,仍除崇訓太僕,領宮室都將,冀州大中正。

超拜金紫光祿大夫。

二年,封東光縣開國子,食邑二百戶,鎮南將軍,兼中關右慰勞大傳。

出為散騎常侍、征東將軍、濟州刺史。

永安初,中侍中、衛將軍,尋轉大長秋、右光祿大夫。

太昌初,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津少長宮闈。

給事左右,善候時情,號為機悟。

天平初,除開府儀同三司、本將軍、懷州刺史。

元象初,復為中侍中、大長秋卿,仍開府儀同。

夏薨,年六十二。

贈都督冀瀛幽安四州諸軍事、本將軍、司徒公、冀州刺史,謚曰孝惠。

養兄子長業,襲爵。

齊受禪,例降。

津兄憑,字元寄,當時逃竄,後會赦免。

太和中,奉朝請,冀州趙郡王干田曹參軍、定州彭城王勰水曹參軍、給人事中、越騎校尉。

以討大乘功,除左中郎將,遷龍驤將軍、中散大夫。

孝昌中,歷恆農、武邑二郡太守。

尋除征虜將軍、光這州刺史。

還,為平東將軍、光祿大夫,轉鎮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除衛將軍、右光祿大夫。

初津被敕營出帝父廣平王陵。

永熙中,以營陵功,封津城衛縣開國子,邑三百戶。

津自有封,乃啟轉於憑。

後除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

興和三年夏卒,年六十七。

憑無他才伎,始終資歷,皆由於津。

津卒之後,憑亦無贈。

子靈素,襲。

齊受禪,例降。

津從兄答,光祿大夫。

子宗顯,司徒掾。

劉思逸,平原人。

父直,武邑太守。

與元愉又於信都,伏誅。

思逸少充腐刑。

初為中小史,轉寺人。

久之,除小黃門,拜奉朝請,坐事免。

後除東莞太守。

思逸雖身在Yan寺,而一性一頗豪率,輕薄無行,好結朋游。

又除左將軍、大長秋卿,遷中侍中、平東將軍。

武定中,與元瑾等謀反,伏誅。

又有張景嵩、一毛一暢者,鹹以閽寺在肅宗左右,而並黠了,甚見知遇。

俱為小黃門,每承間陳元義之惡於肅宗。

元義之出,景嵩、暢頗有力焉。

靈太后反政,未即戮義。

時內外喧喧,云「義還入知政事。」

暢等恐禍及己,及啟肅宗,欲詔右衛將軍楊津密往殺義。

詔書已成,未及出。

義妻知之,告太后云:「景嵩、暢與清河王息邵欲廢太后。」

太后信之,責暢,暢出詔書草,以呈太后。

太后讀之,知無廢己狀,意為小解。

然義妻構之不已,遂致疑惑。

未幾,出暢為頓丘太守。

後復出景嵩為魯君太守。

乃密令御史掩暢,暢走免,尋捕殺之。

景嵩因入都,太后數其與暢同計之事,大致嫌責。

後為一陽一城、滎一陽一二郡太守。

孝靜時,位至中侍中,坐事死。

史臣曰。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