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誕之子。年十四,召拜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

魏書

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

李崇,字繼長,小名繼伯,頓丘人也。

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誕之子。

年十四,召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鎮西大將軍。

高祖初,為大使巡察冀州。

尋以本官行梁州刺史。

時巴氐擾動,詔崇以本將軍為荊州刺史,鎮上洛。

敕發陝秦二州兵送崇至治。

崇辭曰:「邊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詔代之,自然易帖。

但須一宣詔旨而已,不勞發兵自防,使懷懼也。」

高祖從之。

乃輕將數十騎馳到上洛,宣詔綏慰,當即帖然。

尋勒邊戍,掠得蕭賾人者,悉令還之。

南人感德,仍送荊州之口二百許人。

兩境交和,無復烽燧之警。

在治四年,甚有稱績。

召還京師,賞賜隆厚。

以本將軍除兗州刺史。

兗土舊多劫盜,崇乃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雙槌亂擊。

四面諸村始聞者撾鼓一通,次復聞者以二為節,次後聞者以三為節,各擊數千槌。

諸村聞鼓,皆守要路,是以盜發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之內。

其中險要,悉有伏人,盜竊始發,便爾擒送。

諸州置樓懸鼓,自崇始也。

後例降為侯,改授安東將軍。

車駕南征,驃騎大將軍、鹹一陽一王禧都督左翼諸軍事,詔崇以本官副焉。

徐州降人郭陸聚一黨一作逆,人多應之,搔擾南北。

崇遣高平人卜冀州詐稱犯罪,逃亡歸陸。

陸納之,以為謀主。

數月,冀州斬陸送之,賊徒潰散。

入為河南尹。

後車駕南討漢一陽一,崇行梁州刺史。

氐楊靈珍遣弟婆羅與子雙領步騎萬餘,襲破武興,與蕭鸞相結。

詔崇為使持節、都督隴右諸軍事,率眾數萬討之。

崇槎山分進,出其不意,表裡以襲。

群氐皆棄靈珍散歸,靈珍眾減大半。

崇進據赤土,靈珍又遣從弟建率五千人屯龍門,躬率一精一勇一萬據鷲硤。

龍門之北數十里中伐樹塞路,鷲硤之口積大木,聚礌石,臨崖下之,以拒官軍。

崇乃命統軍慕容拒率眾五千,從他路夜襲龍門,破之。

崇乃自攻靈珍,靈珍連戰敗走,俘其妻子。

崇多設疑兵,襲克武興。

蕭鸞梁州刺史一陰一廣宗遣參軍鄭猷、王思考率眾援靈珍。

崇大破之,並斬婆羅首,殺千餘人,俘獲猷等,靈珍走奔漢中。

高祖在南一陽一,覽表大悅,曰:「使朕無西顧之憂者,李崇之功也。」

以崇為都督梁秦二州諸軍事、本將軍、梁州刺史。

高祖手詔曰:「今仇、隴克清,鎮捍以德,文人威惠既宣,實允遠寄,故敕授梁州,用寧邊服。

便可善思經略,去其可除,安其可育,公私所患,悉令芟夷。」

及靈珍偷據白水,崇擊破之,靈珍遠遁。

世宗初,征為右衛將軍,兼七兵尚書。

尋加撫軍將軍,正尚書。

轉左衛將軍、相州大中正。

魯一陽一蠻柳北喜、魯北燕等聚眾反叛,諸蠻悉應之,圍一逼一湖一陽一。

游擊將軍李暉先鎮此城,盡力捍御,賊勢甚盛。

詔以崇為使持節、都督征蠻諸軍事以討之。

蠻眾數萬,屯據形要,以拒官軍。

崇累戰破之,斬北燕等,徙萬餘戶於幽並諸州。

世宗追賞平氐之功,封魏昌縣開國伯,邑五百戶。

東荊州蠻樊安,聚眾於龍山,僭稱大號,蕭衍共為脣齒,遣兵應之。

諸將擊討不利,乃以崇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征蠻諸軍事,進號鎮南將軍,率步騎以討之。

崇分遣諸將,攻擊賊壘,連戰克捷,生擒樊安,進討西荊,諸蠻悉降。

詔以崇為使持節、兼侍中、東道大使,黜陟能否,著賞罰之稱。

轉中護軍,出除散騎常侍、征南將軍、揚州刺史。

詔曰:「應敵制變,算非一途,救左擊右,疾雷均勢。

今朐山蟻寇,久結未殄,賊衍狡詐,或生詭劫,宜遣銳兵,備其不意。

崇可都督淮南諸軍事,坐敦威重,遙運聲算。」

延昌初,加侍中、車騎將軍、都督江西諸軍事,刺史如故。

先是,壽春縣人苟泰有子三歲,遇賊亡失,數年不知所在。

後見在同縣人趙奉伯家,泰以狀告。

各言己子,並有鄰證,郡縣不能斷。

崇曰:「此易知耳。」

令二父與兒各在別處,禁經數旬,然後遣人告之曰:「君兒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

荀泰聞即號咷,悲不自勝;奉伯咨嗟而已,殊無痛意。

崇察知之,乃以兒還泰,詰奉伯詐狀。

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認之。」

又定州流人解慶賓兄弟,坐事俱徙揚州。

弟思安背役亡歸,慶賓懼後役追責,規絕名貫,乃認城外死一屍一,詐稱其弟為人所殺,迎歸殯葬。

頗類思安,見者莫辨。

又有女巫楊氏自雲見鬼,說思安被害之苦,饑一渴之意。

慶賓又誣疑同軍兵蘇顯甫、李蓋等所殺,經州訟之,二人不勝楚毒,各自款引。

獄將決竟,崇疑而停之。

密遣二人非州內所識者,偽從外來,詣慶賓告曰:「僕住在此州,去此三百。

比有一人見過寄宿,夜中共語,疑其有異,便即詰問,跡其由緒。

乃雲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

時欲送官,苦見求及。

稱有兄慶賓,今住揚州相國城內,嫂姓徐,君脫矜愍,為往報告,見申委曲,家兄聞此,必重相報,所有資財,當不一愛一惜。

今但見質,若往不獲,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

君欲見雇幾何,當放賢弟。

若其不信,可見隨看之。」

慶賓悵然失色,求其少停,當備財物。

此人具以報,崇攝慶賓問曰:「爾弟逃亡,何故妄認他一屍一?」

慶賓伏引。

更問蓋等,乃雲自誣。

數日之間,思安亦為人縛送。

崇召女巫視之,鞭笞一百。

崇斷獄一精一審,皆此類也。

時有泉水湧於八公山頂。

壽春城中有魚無數,從地湧一出;野鴨群飛入城,與鵲爭巢。

五月,大霖雨十有三日,大水入城,屋宇皆沒,崇與兵泊於城上。

水增未已,乃乘船附於女牆,城不沒者二板而已。

州府勸崇棄壽春,保北山。

崇曰:「吾受國重恩,忝守籓岳,德薄招災,致此大水。

淮南萬里,繫於吾身。

一旦動腳,百姓瓦解,揚州之地,恐非國物。

昔王尊慷慨,義感黃河;吾豈一愛一一軀,取愧千載?但憐茲士庶,無辜同死,可桴筏隨高,人規自脫。

吾必守死此城,幸諸君勿言!」時州人裴絢等受蕭衍假豫州刺史,因乘大水,謀欲為亂,崇皆擊滅之。

崇以洪水為災,請罪解任。

詔曰:「卿居籓累年,威懷兼暢,資儲豐溢,足制勍寇。

然夏雨氾濫,斯非人力,何得以此辭解?今水涸路通,公私復業,便可繕甲積糧,修復城雉,勞恤士庶,務盡綏懷之略也。」

崇又表請解州,詔報不聽。

是時非崇,則淮南不守矣。

崇沉深有將略,寬厚善御眾。

在州凡經十年,常養壯士數千人,寇賊侵邊,所向摧破,號曰「臥虎」,賊甚憚之。

蕭衍惡其久在淮南,屢設反間,無所不至,世宗雅相委重,衍無以措其一奸一謀。

衍乃授崇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萬戶郡公,諸子皆為縣侯,欲以構崇。

崇表言其狀,世宗屢賜璽書慰勉之。

賞賜珍異,歲至五三,親待無與為比。

衍每歎息,服世宗之能任崇也。

肅宗踐祚,褒賜衣馬。

及蕭衍遣其游擊將軍趙祖悅襲據西硤石,更築外城,一逼一徙緣淮之人於城內。

又遣二將昌義之、王神念率水軍溯淮而上,規取壽春。

田道龍寇邊城,路長平寇五門,胡興茂寇開霍。

揚州諸戍,皆被寇一逼一。

崇分遣諸將,與之相持。

密裝船艦二百餘艘,教之水戰,以待台軍。

蕭衍霍州司馬田休等率眾寇建安,崇遣統軍李神擊走之。

又命邊城戍主邵申賢要其走路,破之於濡水,俘斬三千餘人。

靈太后璽書勞勉。

許昌縣令兼寧麻戍主陳平玉南引衍軍,以戍歸之。

崇自秋請援,表至十餘。

詔遣鎮南將軍崔亮救硤石,鎮東將軍蕭寶夤於衍堰上流決淮東注。

朝廷以諸將乖角,不相順赴,乃以尚書李平兼右僕射,持節節度之。

崇遣李神乘鬥艦百餘艘,沿淮與李平、崔亮合攻硤石。

李神水軍克其東北外城,祖悅力屈乃降,語在《平傳》。

朝廷嘉之,進號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刺史、都督如故。

衍淮堰未破,水勢日增。

崇乃於硤石戍間編舟為橋,北更立船樓十,各高三丈,十步置一籬,至兩岸,蕃板裝治,四箱解合,賊至舉用,不戰解下。

又於樓船之北,連覆大船,東西竟水,防賊火伐。

又於八公山之東南,更起一城,以備大水,州人號曰魏昌城。

崇累表解州,前後十餘上,肅宗乃以元志代之。

尋除都督冀定瀛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冀州刺史,儀同如故。

不行。

崇上表曰:

臣聞世室明堂,顯於周夏;二黌兩學,盛自虞殷。

所以宗配上帝,以著莫大之嚴;宣佈下土,以彰則天之軌。

養黃發以詢格言,育青襟而敷典式,用能享國久長,風徽萬祀者也。

故孔子稱巍巍乎其有成功,鬱鬱乎其有文章,此其盛矣。

爰暨亡秦,政失其道,坑儒滅學,以蔽黔首。

國無黌序之風,野有非時之役,故九服分崩,祚終二世。

炎漢勃興,更修儒術,文景已降,禮樂復彰,化致昇平,治幾刑措。

故西京有六學之美,東都有三本之盛,莫不紛綸掩藹,響流無已。

逮自魏晉,撥亂相因,兵革之中,學校不絕,遺文燦然,方軌前代。

仰惟高祖孝文皇帝,稟聖自天,道鏡今古,徙馭嵩河,光宅函洛。

模唐虞以革軌儀,規周漢以新品制,列教序於鄉一黨一,敦詩書於郡國。

使揖讓之禮,橫被於崎嶇;歌詠之音,聲溢於仄陋。

但經始事殷,戎軒屢駕,未遑多就,弓劍弗追。

世宗統歷,聿遵先緒,永平之中,大興板築,續以水旱,戎馬生郊,雖逮為山,還停一簣。

竊惟皇遷中縣,垂二十祀。

而明堂禮樂之本,乃郁荊棘之林;膠序德義之基,空盈牧豎之跡。

城隍嚴固之重,闕磚石之工;墉堞顯望之要,少樓榭之飾。

加以風雨稍侵,漸致虧墜。

又府寺初營,頗亦壯美,然一造至今,更不修繕,宇凋朽,牆垣頹壞,皆非所謂追隆堂構,儀形萬國者也。

伏聞朝議,以高祖大造區夏,道侔姬文,擬祀明堂,式配上帝。

今若基宇不修,仍同丘畎,即使高皇神享,闕於國一陽一,宗事之典,有聲無實。

此臣子所以匪寧,億兆所以失望也。

臣又聞官方授能,所以任事,事既任矣,酬之以祿。

如此,上無曠官之譏,下絕一屍一素之謗。

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兔絲燕麥、南箕北斗哉!昔劉向有言:「王者宜興辟雍,陳禮樂,以風化天下。

夫禮樂所以養人,刑法所以殺人。

而有司勤勤請定刑法,至於禮樂,則曰未敢,是則敢於殺人,不敢於養人也。」

臣以為當今四海清平,九服寧晏,經國要重,理應先營;脫復稽延,則劉向之言征矣。

但事不兩興,須有進退。

以臣愚量,宜罷尚方雕一靡一之作,頗省永寧土木之功,並減瑤光材瓦之力,兼分石窟鐫琢之勞,及諸事役非急者,三時農隙,修此數條。

使辟雍之禮,蔚爾而復興;諷誦之音,煥然而更作。

美榭高墉,嚴壯於外;槐宮棘宇,顯麗於中。

道發明令,重遵鄉飲,敦進郡學,一精一課經業。

如此,則元、凱可得之於上序,游、夏可致之於下國,豈不休歟!誠知佛理淵妙,含識所宗,然比之治要,容可小緩。

苟使魏道熙緝,元首唯康,爾乃經營,未為晚也。

靈太后令曰:「省表,具悉體國之誠。

配饗大禮,為國之本,比以戎馬在郊,未遑修繕。

今四表晏寧,年和歲稔,當敕有司別議經始。」

除中書監、驃騎大將軍,儀同如故。

又授右光祿大夫,出為使持節、侍中、都督定幽燕瀛四州諸軍事、本將軍、定州刺史,儀同如故。

征拜尚書左僕射,加散騎常侍,驃騎、儀同如故。

遷尚書令,加侍中。

崇在官和厚,明於決斷,受納辭訟,必理在可推,始為下筆,不徒爾收領也。

然一性一好財貨,販肆聚斂,家資巨萬,營求不息。

子世哲為相州刺史,亦無清白狀。

鄴洛市廛,收擅其利,為時論所鄙。

蠕蠕主阿那褱率眾犯塞,詔崇以本官都督北討諸軍事以討之。

崇辭於顯一陽一殿,戎服武飾,志氣奮揚,時年六十九,干力如少。

肅宗目而壯之,朝廷莫不稱善。

崇遂出塞三千餘里,不及賊而還。

後北鎮破落汗拔陵反叛,所在響應。

征北將軍、臨淮王彧大敗於五原,安北將軍李叔仁尋敗於白道,賊眾日甚。

詔引丞相、令、僕、尚書、侍中、黃門於顯一陽一殿,詔曰:「朕比以鎮人構逆,登遣都督臨淮王克時除翦。

軍屆五原,前鋒失利,二將殞命,兵士挫衄。

又武川乖防,復陷兇手。

恐賊勢侵一婬一,寇連恆朔。

金陵在彼,夙夜憂惶。

諸人宜陳良策,以副朕懷。」

吏部尚書元修義曰:「強寇充斥,事須得討。

臣謂須得重貴,鎮壓恆朔,總彼師旅,備衛金陵。」

詔曰:「去歲阿那褱叛逆,遣李崇令北征,崇遂長驅塞北,返旆榆關,此亦一時之盛。

崇乃上表求改鎮為州,罷削舊貫。

朕於時以舊典難革,不許其請。

尋李崇此表,開諸鎮非異之心,致有今日之事。

但既往難追,為復略論此耳。

朕以李崇國戚望重,器識英斷,意欲還遣崇行,總督三軍,揚旌恆朔,除彼群盜。

諸人謂可爾以不?」

僕射蕭寶夤等曰:「陛下以舊都在北,憂慮金陵,臣等實懷悚息。

李崇德位隆重,社稷之臣,陛下此遣,實合群望。」

崇啟曰:「臣實無用,猥蒙殊一寵一,位妨賢路,遂充北伐。

徒勞將士,無勳而還,慚負聖朝,於今莫已。

臣以六鎮幽垂,與賊接對,鳴柝聲弦,弗離旬朔。

州名差重於鎮,謂實可悅彼心,使聲教日揚,微塵去塞。

豈敢導此凶源,開生賊意。

臣之愆負,死有餘責。

屬陛下慈寬,賜全腰領。

今更遣臣北行,正是報恩改過,所不敢辭。

但臣年七十,自惟老疾,不堪敵場,更願英賢,收功盛日。」

於是詔崇以本官加使持節、開府、北討大都督,撫軍將軍崔暹,鎮軍將軍、廣陵王淵皆受崇節度。

又詔崇子光祿大夫神軌,假平北將軍,隨崇北討。

崇至五原,崔暹大敗於白道之北,賊遂併力攻崇。

崇與廣陵王淵力戰,累破賊眾,相持至冬,乃引還平城。

淵表崇長史祖瑩詐增功級,盜沒軍資。

崇坐免官爵,征還,以後事付淵。

後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南叛。

時除安樂王鑒為徐州刺史以討法僧,為法僧所敗,單馬奔歸。

乃詔復崇官爵,為徐州大都督,節度諸軍事。

會崇疾篤,乃以衛將軍、安豐王延明代之。

除改開府、相州刺史,侍中、將軍、儀同並如故。

孝昌元年薨於位,時年七十一。

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司徒公、雍州刺史,謚曰武康。

後重贈太尉公,增邑一千戶,余如故。

長子世哲,一性一輕率,供奉豪侈。

少經征役,頗有將用。

自司徒中兵參軍,超為征虜將軍、驍騎將軍。

尋遷後將軍,為三關別將,討群蠻,大破之,斬蕭衍龍驤將軍文思之等。

還拜鴻臚少卿。

一性一傾巧,善事人,亦以貨賂自達。

高肇、劉騰之處勢也,皆與親善,故世號為「李錐」。

肅宗末,遷宗正卿,加平南將軍,轉大司農卿,仍本將軍。

又改授太僕卿,加鎮東將軍。

尋出為相州刺史,將軍如故。

世哲至州,斥逐細人,遷徙佛寺,一逼一買其地,廣興第宅,百姓患之。

崇北征之後,征兼太常卿。

御史高道穆毀發其宅,表其罪過。

後除鎮西將軍、涇州刺史,賜爵衛國子。

正光五年七月卒。

賻帛五百匹、朝服一襲,贈散騎常侍、衛將軍、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子如故。

世哲弟神軌,受父爵陳留侯。

自給事中,稍遷員外常侍、光祿大夫。

累出征討,頗有將領之氣。

孝昌中,為靈太后一寵一遇,勢傾朝野。

時雲見幸帷幄,與鄭儼為雙,時人莫能明也。

頻遷征東將軍、武衛將軍、給事黃門侍郎,常領中書舍人。

時相州刺史、安樂王鑒據州反,詔神軌與都督源子邕等討平之。

武泰初,蠻帥李洪扇動諸落,伊闕已東,至於鞏縣,多被燒劫。

詔神軌為都督,破平之。

爾朱榮之向洛也,復為大都督,率眾御之。

出至河橋,值北中不守,遂便退還。

尋與百官候駕於河一陰一,仍遇害焉。

建義初,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司空公、相州刺史,謚曰烈。

崔亮,字敬儒,清河東武城人也。

父元孫,劉駿尚書郎。

劉彧之僭立也,彧青州刺史沈文秀阻兵叛之。

彧使元孫討文秀,為文秀所害。

亮母房氏,攜亮依冀州刺史崔道固於歷城,道固即亮之叔祖也。

及慕容白曜之平三齊,內徙桑乾,為平齊民。

時年十歲,常依季父幼孫居,家貧,傭書自業。

時隴西李沖當朝任事,亮從兄光往依之,謂亮曰:「安能久事筆硯,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饒書,因可得學。」

亮曰:「弟妹饑寒,豈可獨飽?自可觀書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光言之於沖,沖召亮與語,因謂亮曰:「比見卿先人《相命論》,使人胸中無復怵迫之念。

今遂亡本,卿能記之不?」

亮即為誦之,涕淚交零,聲韻不異。

沖甚奇之,迎為館客。

沖謂其兄子彥曰:「大崔生寬和篤雅,汝宜友之;小崔生峭整清徹,汝宜敬之。

二人終將大至。」

沖薦之為中書博士。

轉議郎,尋遷尚書二千石郎。

高祖在洛,欲創革舊制,選置百官。

謂群臣曰:「與朕舉一吏部郎,必使才望兼允者,給卿三日假。」

又一日,高祖曰:「朕已得之,不煩卿輩也。」

馳驛征亮兼吏部郎。

俄為太子中舍人,遷中書侍郎,兼尚書左丞。

亮雖歷顯任,其妻不免親事舂簸。

高祖聞之,嘉其清貧,詔帶野王令。

世宗親政,遷給事黃門侍郎,仍兼吏部郎,領青州大中正。

亮自參選事,垂將十年,廉慎明決,為尚書郭秬所委,每云:「非崔郎中,選事不辦。」

尋除散騎常侍,仍為黃門。

遷度支尚書,領御史中尉。

自遷都之後,經略四方,又營洛邑,費用甚廣。

亮在度支,別立條格,歲省億計。

又議修汴蔡二渠,以通邊運,公私賴焉。

侍中、廣平王懷以母弟之親,左右不遵憲法,敕亮推治。

世宗禁懷不通賓客者久之。

後因宴集,懷恃親使忿,欲陵突亮。

亮乃正色責之,即起於世宗前,脫冠請罪,遂拜辭欲出。

世宗曰:「廣平粗疏,向來又醉,卿之所悉,何乃如此也?」

遂詔亮復坐,令懷謝焉。

亮外雖方正,內亦承候時情,宣傳左右。

郭神安頗被世宗識遇,以弟托亮,亮引為御史。

及神安敗後,因集禁中,世宗令兼侍中盧昶宣旨責亮曰:「在法官何故受左右囑請?」

亮拜謝而已,無以上對。

轉都官尚書,又轉七兵,領廷尉卿,加散騎常侍,中正如故。

徐州刺史元昺撫御失和,詔亮馳驛安一撫。

亮至,劾昺,處以大辟,勞賚綏慰,百姓帖然。

除安西將軍、雍州刺史。

城北渭水淺不通船,行人艱阻。

亮謂僚佐曰:「昔杜預乃造河梁,況此有異長河,且魏晉之日亦自有橋,吾今決欲營之。」

鹹曰:「水淺,不可為,浮橋泛長無恆,又不可施柱,恐難成立。」

亮曰:「昔秦居鹹一陽一,橫橋渡渭,以像閣道,此即以柱為橋。

今唯慮長柱不可得耳。」

會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長木數百根。

藉此為用,橋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猶名崔公橋。

亮一性一公清,敏於斷決,所在並號稱職,三輔服其德政。

世宗嘉之,詔賜衣馬被褥。

後納其女為九嬪。

征為太常卿,攝吏部事。

肅宗初,出為撫軍將軍、定州刺史。

蕭衍左游擊將軍趙祖悅率眾偷據硤石。

詔亮假鎮南將軍,齊王蕭寶夤鎮東將軍,章武王融安南將軍,並使持節、都督諸軍事以討之。

靈太后勞遣亮等,賜戎服雜物。

亮至硤石,祖悅出城逆戰,大破之。

賊復於城外置二柵,欲拒官軍,亮焚擊破之,殺三千餘人。

亮與李崇為水陸之期,日日進攻,而崇不至。

及李平至,崇乃進軍,共平硤石,語在《平傳》。

靈太后賜亮璽書曰:「硤石既平,大勢全舉,淮堰孤危,自將奔遁。

若仍敢遊魂,此當易以立計,擒翦蟻徒,應在旦夕。

將軍推轂所憑,親對其事,處分經略,宜共協齊,必令得掃蕩之理,盡彼遺燼也。

隨便守禦,及分度掠截,扼其咽喉,防塞走路,期之全獲,無令漏逸。

若畏威降首者,自加蠲宥,以仁為本,任之雅算。

一二往使別宣。」

以功進號鎮北將軍。

李平部分諸軍,將水陸兼進,以討堰賊。

亮違平節度,以疾請還,隨表而發。

平表曰:「臣以蕭衍將湛僧珍、田道龍遊魂境內,猶未收跡,義之、神念尚住梁城。

令都督崔亮權據下蔡,別將甕生即住東岸,與亮接勢,以防橋道。

臣發引向堰,舍人曹道至,奉敕更有處分,而亮已輒還京。

按亮受付東南,推轂是托,誠應憂國忘家,致命為限。

而始屆汝一陰一,盤桓不進;暨到寇所,停淹八旬;所營土山攻道,並不克就。

損費糧力,坐延歲序。

賴天威遠被,士卒憤激,東北騰上,垂至北門;而亮遲回,仍不肯上,臣一逼一以白刃,甫乃登陟。

及平硤石,宜聽處分,方更肆其專恣,輕輒還歸。

此而不糾,法將焉寄?按律『臨軍征討而故留不赴者死』,又云『軍還先歸者流』。

軍罷先還,尚有流坐,況亮被符令停,委棄而反,失乘勝之機,闕水陸之會?緣情據理,咎深『故留』。

今處亮死,上議。」

靈太后令曰:「亮為臣不忠,去留自擅,既損威稜,違我經略。

雖有小捷,豈免大咎!但吾攝御萬幾,庶茲惡殺,可特聽以功補過。」

及平至,亮與爭功於禁中,形於聲色。

尋除殿中尚書,遷吏部尚書。

時羽林新害張彝之後,靈太后令武官得依資入選。

官員既少,應選者多,前尚書李韶循常擢人,百姓大為嗟怨。

亮乃奏為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日月為斷。

雖復官須此人,停日後者終於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

沉滯者皆稱其能。

亮外甥司空諮議劉景安書規亮曰:「殷周以鄉塾貢士,兩漢由州郡薦才,魏晉因循,又置中正。

諦觀在昔,莫不審舉,雖未盡美,足應十收六七。

而朝廷貢才,止求其文,不取其理;察孝廉唯論章句,不及治道;立中正不考人才行業,空辨氏姓高下。

至於取士之途不溥,沙汰之理未一精一。

而舅屬當銓衡,宜須改張易調。

如之何反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誰復修厲名行哉!」亮答書曰:「汝所言乃有深致。

吾乘時邀幸,得為吏部尚書。

當其壯也,尚不如人,況今朽老而居帝難之任。

常思同升舉直,以報明主之恩;盡忠竭力,不為貽厥之累。

昨為此格,有由而然,今已為汝所怪,千載之後,誰知我哉?可靜念吾言,當為汝論之。

吾兼正六為吏部郎,三為尚書,銓衡所宜,頗知之矣。

但古今不同,時宜須異。

何者?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書,尚書據狀,量人授職,此乃與天下群賢共爵人也。

吾謂當爾之時,無遺才,無濫舉矣,而汝猶雲十收六七。

況今日之選專歸尚書,以一人之鑒照察天下。

劉毅所云:『一吏部、兩郎中,而欲究竟人物,何異以管窺天,而求其博哉!』今勳人甚多,又羽林入選,武夫崛起,不解書計,唯可擴一弩一前驅,指蹤捕噬而已。

忽令垂組乘軒,求其烹鮮之效,未曾一操一刀,而使專割。

又武人至多,官員至少,不可周溥。

設令十人共一官,猶無官可授,況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吾近面執,不宜使武人入選,請賜其爵,厚其祿。

既不見從,是以權立此格,限以停年耳。

昔子產鑄刑書以救弊,叔向譏之以正法,何異汝以古禮難權宜哉!仲尼云:德我者亦《春秋》,罪我者亦《春秋》。

吾之此指,其由是也。

但令當來君子,知吾意焉。」

後甄琛、元修義、城一陽一王徽相繼為吏部尚書,利其便己,踵而行之。

自是賢愚同貫,涇渭無別。

魏之失才,從亮始也。

轉侍中、太常卿,尋遷左光祿大夫、尚書右僕射。

時劉騰擅權,亮托妻劉氏,傾身事之,故頻年之中名位隆赫,有識者譏之。

轉尚書僕射,加散騎常侍。

正光二年秋,疽發於背,肅宗遣舍人問疾,亮上表乞解僕射,送所負荷及印綬,詔不許。

尋卒,詔給東園秘器、朝服一襲,賵物七百段、蠟三百斤。

贈使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謚曰貞烈。

亮在雍州,讀《杜預傳》,見為八磨,嘉其有濟時用,遂教民為碾。

及為僕射,奏於張方橋東堰谷水造水碾磨數十區,其利十倍,國用便之。

亮有三子,士安、士和、士泰,並強幹善於當世。

士安,歷尚書比部郎,卒於諫議大夫。

贈左將軍、光州刺史。

無子,弟士和以子乾亨繼。

乾亨,武定中,尚書都兵郎中。

士和,歷司空主簿、通直郎。

從亮征硤石,以軍勳拜冠軍將軍、中散大夫、西道行台、元修義左丞,行涇州事。

蕭寶夤之在關中,高選僚佐,以為督府長史。

時莫折念生遣使詐降,寶夤表士和兼度支尚書,為隴右行台,令入秦撫一慰,為念生所害。

士泰,歷給事中、司空從事中郎、諫議大夫、司空司馬。

肅宗末,荊蠻侵斥,以士泰為龍驤將軍、征蠻別將。

事平,以功賜爵五等男。

建義初,遇害於河一陰一。

贈都督青兗二州諸軍事、鎮東將軍、青州刺史,謚曰文肅。

子肇師,襲爵。

武定末,中書舍人。

亮弟敬默,奉朝請。

卒於征虜長史,贈南一陽一太守。

子思韶,從亮征硤石,以軍功賜爵武城子,為冀州別駕。

敬默弟隱處,青州州都。

亮以其賤出,殊不經紀,論者譏焉。

亮從父弟光韶,事親以孝聞。

初除奉朝請。

光韶與弟光伯雙生,一操一業相侔,特相友一愛一。

遂經吏部尚書李沖,讓官於光伯,辭色懇至。

沖為奏聞,高祖嘉而許之。

太和二十年,以光韶為司空行參軍,復請讓從叔和,曰:「臣誠微賤,未登讓品,屬逢皇朝,恥無讓德。」

和亦謙退,辭而不當。

高祖善之,遂以和為廣陵王國常侍。

尋敕光韶兼秘書郎,掌校華林御書。

肅宗初,除青州治中,後為司空騎兵參軍,又兼司徒戶曹。

出為濟州輔國府司馬,刺史高植甚知之,政事多委訪焉。

遷青州平東府長史,府解,敕知州事。

光韶清直明斷,民吏畏一愛一之。

入為司空從事中郎,以母老解官歸養,賦詩展意,朝士屬和者數十人。

久之,征為司徒諮議,固辭不拜。

光韶一性一嚴毅,聲韻抗烈,與人平談,常若震厲。

至於兄弟議論,外聞謂為忿怒,然孔懷雍睦,人少逮之。

孝莊初,河間邢杲率河北流民十餘萬眾,攻一逼一州郡。

刺史元俊憂不自安,州人乞光韶為長史以鎮之。

時一陽一平路回寓居齊土,與杲潛相影響,引賊入郭。

光韶臨機處分,在難確然。

賊退之後,刺史表光韶忠毅,朝廷嘉之,發使慰勞焉。

尋為東道軍司。

及元顥入洛,自河以南,莫不風一靡一。

而刺史、廣陵王欣集文武以議所從。

欣曰:「北海、長樂俱是同堂兄弟,今宗祏不移,我欲受赦。

諸君意各何如?」

在坐之人莫不失色,光韶獨抗言曰:「元顥受制梁國,稱兵本朝,拔本塞源,以資仇敵,賊臣亂子,曠代少儔!何但大王家事,所宜切齒。

等荷朝眷,未敢仰從!」長史崔景茂、前瀛州刺史張烈、前郢州刺史房叔祖、征士張僧皓鹹云:「軍司議是。」

欣乃斬顥使。

尋征輔國將軍、廷尉少卿。

未至,除太尉長史,加左將軍,俄遷廷尉卿。

時秘書監祖瑩以贓罪被劾,光韶必欲致之重法。

太尉、一陽一城王徽,尚書令、臨淮王彧,吏部尚書李神俊,侍中李彧,並勢望當時,皆為瑩求寬。

光韶正色曰:「朝賢執事,於舜之功未聞有一,如何反為罪人言乎!」其執意不回如此。

永安末,擾亂之際,遂還鄉里。

光韶博學強辯,尤好理論,至於人倫名教得失之間,榷而論之,不以一毫假物。

家足於財,而一性一儉吝,衣馬敝瘦,食味粗薄。

始光韶在都,同裡人王蔓於夜遇盜,害其二子。

孝莊詔黃門高道穆令加檢捕,一坊之內,家別搜索。

至光韶宅,綾絹錢布,匱篋充積。

議者譏其矯嗇。

其家資產,皆光伯所營。

光伯亡,悉焚其契。

河間邢子才曾貸錢數萬,後送還之。

光韶曰:「此亡弟相貸,僕不知也。」

竟不納。

刺史元弼前妻,是光韶之繼室兄女,而弼貪婪,多諸不法,光韶以親情,亟相非責,弼銜之。

時耿翔反於州界,弼誣光韶子通與賊連結,囚其閤家,考掠非理,而光韶與之辯爭,辭色不屈。

會樊子鵠為東道大使,知其見枉,理出之。

時人勸令詣樊陳謝,光韶曰:「羊舌大夫已有成事,何勞往也。」

子鵠亦歎尚之。

後刺史侯淵代下疑懼,停軍益都,謀為不軌。

令數百騎夜入南郭,劫光韶,以兵脅之,責以謀略。

光韶曰:「凡起兵者,須有名義,使君今日舉動直是作賊耳。

父老知復何計?」

淵雖恨之,敬而不敢害。

尋除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不起。

光韶以世道屯邅,朝廷屢變,閉門卻掃,吉凶斷絕。

誡子孫曰:「吾自謂立身無慚古烈,但以祿命有限,無容希世取進。

在官以來,不冒一級,官雖不達,經為九卿。

且吾平生素業,足以遺汝,官閥亦何足言也。

吾既運薄,便經三娶,而汝之兄弟各不同生,合葬非古,吾百年之後,不須合也。

然贈謚之及,出自君恩,豈容子孫自求之也,勿需求贈。

若違吾志,如有神靈,不享汝祀。

吾兄弟自幼及老,衣服飲食未曾一片不同,至於兒女官婚榮利之事,未嘗不先以推弟。

弟頃橫禍,權作松櫬,亦可為吾作松棺,使吾見之。」

卒年七十一。

孝靜初,侍中賈思同申啟,稱述光韶,贈散騎常侍、驃騎將軍、青州刺史。

光韶弟光伯,尚書郎、青州別駕。

後以族弟休臨州,遂申牒求解。

尚書奏:「按禮:始封之君不臣諸父昆弟,封君之子臣昆弟不臣諸父,封君之孫得盡臣。

計始封之君,即是世繼之祖,尚不得臣,況今之刺史,既非世繼,而得行臣吏之節、執笏稱名者乎?檢光伯請解,率禮不愆,請宜許遂,以明道教。」

靈太后令從之。

尋除北海太守,有司以其更滿,依例奏代。

肅宗詔曰:「光伯自蒞海沂,清風遠著,兼其兄光韶復能辭榮侍養,兄弟忠孝,宜有甄錄。

可更申三年,以厲風化。」

後歷太傅諮議參軍。

前廢帝時,崔祖螭、張僧皓起逆,攻東一陽一,旬日之間,眾十餘萬。

刺史、東萊王貴平欲令光伯出城慰勞。

兄光韶曰:「城民陵縱,為日已久,人人恨之,其氣甚盛。

古人有言『眾怒如水火焉』,以此觀之,今日非可慰諭止也。」

貴平強之,光韶曰:「使君受委一方,董攝萬里,而經略大事,不與國士圖之。

所共腹心,皆趨走群小。

既不能綏遏以杜其萌,又不能坐觀待其衰挫。

蹙迫小弟,從為無名之行。

若單騎獨往,或見拘縶;若以眾臨之,勢必相拒敵。

懸見無益也。」

貴平一逼一之,不得已,光伯遂出城數里,城民以光伯兄弟群情所繫,慮人劫留,防衛者眾。

外人疑其欲戰,未及曉諭,為飛矢所中,卒。

贈征東將軍、青州刺史。

子滔,武定末,殷州別駕。

史臣曰:李崇以風質英重,毅然秀立,任當將相,望高朝野,美矣。

崔亮既明達後事,動有名跡,於斷年之選,失之逾遠,救弊未聞,終為國蠹,「無所苟而已」,其若是乎?光韶居雅仗正,有國士之風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