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注》上經隨傳卷三 賁: 賁: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賁「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周易注》上經隨傳卷三 賁

周易注

上經隨傳卷三 賁

賁:亨。

小利有攸往。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

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1)。

天文也(2)。

文明以止,人文也(3)。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

【註釋】(1)剛柔不分,文何由生?故坤之上六來居二位,「柔來文剛」之義也。

柔來文剛,居位得中,是以「亨」。

乾之九二,分居上一位,分剛上而文柔之義也。

剛上文柔,不得中位,不若柔來文剛,故「小利有攸往」。

(2)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3)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4)觀天之文,則時變可知也;觀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

《象》曰:山下有火,賁。

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1)。

【註釋】(1)處賁之時,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無敢折獄」。

初九:賁其趾,捨車而徒(1)。

《象》曰:「捨車而徒」,義弗乘也。

【註釋】(1)在賁之始,以剛處下,居於無位,棄於不義,安夫徒步以從其志者也。

故飾其趾,捨車而徒,義弗乘之謂也。

六二:賁其須(1)。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註釋】(1)得其位而無應,三亦無應,俱無應而比焉,近而相得者也。

「須」之為物,上附者也。

循其所履以附於上,故曰「賁其須」也。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1)。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註釋】(1)處下一體之極,居得其位,與二相比,俱履其正,和合相潤,以成其文者也。

既得其飾,又得其潤,故曰「賁如濡如」也。

永保其貞,物莫之陵,故曰「永貞,吉」也。

六一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

匪寇,婚媾(1)。

《象》曰:六一四當位,疑也。

「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註釋】(1)有應在初而閡於三,為己寇難,二志相感,不獲通亨,欲靜則疑初之應,欲進則懼三之難,故或飾或素,內懷疑懼也。

鮮潔其馬,「翰如」以待,雖履正位,未敢果其志也。

三為剛猛,未可輕犯,匪寇乃婚,終無尤也。

六五:賁於丘園,束帛戔戔。

吝,終吉(1)。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註釋】(1)處得尊位,為飾之主,飾之盛者也。

施飾於物,其道害也。

施飾丘園,盛莫大焉,故賁於束帛,丘園乃落,賁於丘園帛,乃「戔戔」。

用莫過儉,泰而能約,故必「吝」焉乃得終吉也。

上九:白賁,無咎(1)。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註釋】(1)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在其質素,不勞文飾而「無咎」也。

以白為飾,而無患憂,得志者也。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周易注
上經乾傳卷一 乾上經乾傳卷一 坤上經乾傳卷一 屯上經乾傳卷一 蒙上經需傳卷二 需上經需傳卷二 訟上經需傳卷二 師上經需傳卷二 比上經需傳卷二 小畜上經需傳卷二 履上經需傳卷二 泰上經需傳卷二 否上經需傳卷二 同人上經需傳卷二 大有上經需傳卷二 謙上經需傳卷二 豫上經隨傳卷三 隨上經隨傳卷三 蠱上經隨傳卷三 臨上經隨傳卷三 觀上經隨傳卷三 噬嗑上經隨傳卷三 賁上經隨傳卷三 剝上經隨傳卷三 復上經隨傳卷三 無妄上經隨傳卷三 大畜上經隨傳卷三 頤上經隨傳卷三 大過上經隨傳卷三 坎上經隨傳卷三 離下經鹹傳卷四 鹹下經鹹傳卷四 恆下經鹹傳卷四 遯下經鹹傳卷四 大壯下經鹹傳卷四 晉下經鹹傳卷四 明夷下經鹹傳卷四 家人下經鹹傳卷四 睽下經鹹傳卷四 蹇下經鹹傳卷四 解下經鹹傳卷四 損下經鹹傳卷四 益下經夬傳卷五 夬下經夬傳卷五 姤下經夬傳卷五 萃下經夬傳卷五 升下經夬傳卷五 困下經夬傳卷五 井下經夬傳卷五 革下經夬傳卷五 鼎下經夬傳卷五 震下經夬傳卷五 艮下經夬傳卷五 漸下經夬傳卷五 歸妹下經豐傳卷六 豐下經豐傳卷六 旅下經豐傳卷六 巽下經豐傳卷六 兌下經豐傳卷六 渙下經豐傳卷六 節下經豐傳卷六 中孚下經豐傳卷六 小過下經豐傳卷六 既濟下經豐傳卷六 未濟周易系辭(上)周易系辭(下)說卦序卦雜卦王弼的性理《易》及其對朱熹的影響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