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全傳》第二十三回 匡胤嘗桃降舅母 杜公抹谷逢外甥:遠遊留滯寺禪間,言別依依古道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飛龍全傳》第二十三回 匡胤嘗桃降舅母 杜公抹谷逢外甥

飛龍全傳

第二十三回 匡胤嘗桃降舅母 杜公抹谷逢外甥

詩曰:

遠遊留滯寺禪間,言別依依古道趲。

方物果堪觀朵頤,奇饈亦可進盤餐。

巖巖氣象高千古,烈烈肝腸耀萬年。

任是一黨一姻尊長者,鋒芒到處不相謙。

話說柴榮在帥府內堂,與同姑丈、姑一娘一至親三口,開懷暢飲。

酒席之間,郭威將平日想望之心,盡情剖露,刻欲成基立業,定霸興王,正打著柴榮心事,當時聽了郭威這番言語,不覺暗自思忖道:「我姑爹既有吊伐之心,何不乘機攛掇,建立根基,以成大事?況姑爹年已高大,膝下無嗣,日後大位,終屬於我。

我當以言探之,便見分曉。」

想定主意,開言問道:「姑爹既有貴相,具此異物,小侄不揣褻尊,思欲一觀,不知可否?」

此時郭威已帶三分酒興,聽了此言,不禁掀髯大笑道:「賢侄既要相觀,待俺脫一去袍服,與你一瞧,有何不可?若得雀兒果能牽人谷稔,便是我稱王道寡之時,定當封你為守闕太子,以續鴻基。」

柴榮聽言,滿心暗喜,即忙離席謝恩。

郭威大喜,遂命小廝撤去筵席,叫過兩個丫鬟,寬去袍服,除下裡衣,將兩邊膀臂露出。

柴榮上前定睛一看,果然生就的奇形,天然妙相,只見左右玉瘤,相離五寸有餘,似兩峰對峙,等待相連的一般。

因思:「我姑丈是個一愛一奉承的,方纔我謝得一聲,他就歡喜個不了;如今我索一性一讚揚一回,看他怎地?」

於是一隻手按住了左膀的雀兒,一隻手按住了右膀的谷稔,兩邊一齊擠動起來,不知不覺,把個雀兒款款的擠到谷稔裡了。

柴榮高聲叫道:「姑丈大人,今日雀兒到了谷稔裡了。」

看官,那柴榮本是金口玉言,況又福至心靈,便有符驗。

這句話不打緊,早驚動了虛空過往神祇,大顯神通,望膀上吹了一口氣,把這雀兒挪在谷稔裡,緊緊相連,分離不得。

這也是天數當然,該應郭威興發之時,故而相湊。

當時郭威聽了此言,知是哄他,叫一聲:「賢侄,你用手擠在一處,自然相連;你若放手之時,難道牽著不成?」

柴榮把手撒開,誰知這雀兒竟在谷稔裡邊動也不動,宛是造物生成,移挪不出。

柴榮看了,反而癡呆半晌,暗想:「方纔相離有五寸餘遠,怎麼如今當真的相連一處?」

也便發急起來,叫道:「姑母,請將過來一看,這雀兒果然連在一起,非是小侄虛言撒謊。」

柴氏夫人聽說,走到跟前,仔細一看,果見相連,分毫不爽,叫道:「老爺,侄兒的言語當真是實,如果不信,可取著衣鏡過來照看,便見端的。」

郭威遂命兩個丫鬟抬過那座著衣鏡來,擺在中間。

自己執了一面雪亮的菱花手鏡,對著了背後的著衣鏡,前後照了,看得分明,果然兩物牽連,一些不錯。

不覺的手舞足蹈,呵呵大笑道:「妙哉!妙哉!今日方遂吾願。

此乃賢侄之福,為我庇佑也。」

說罷,遂命丫鬟抬過了著衣鏡,重擺宴賞,再敘衷談,各各歡欣,直至更深而罷。

彼此安宿一宵。

正是:

從前無限憂慮事,今日翻成歡喜心。

次日,郭威升堂,受了手下將弁參見,就封柴榮為帳下參軍,運籌帷幄。

因謂之道:「本帥謹奉王命,職守此關,每患兵微將寡,難擋要衝。

今日特命賢侄此職,可往各門建立旗號,招兵買馬,以備一操一選。

此系為國大事,吾侄幸勿有誤。」

看宮,此是郭威當眾而言,不好直抒心事,故而假公濟私,以掩眾口。

他便暗中培養,待時而行。

當下柴榮領命拜謝,掛了參軍印,出了帥府,就往四門各立施旗,招軍買馬,挑選英雄。

果然四方英俊,如雲集而來,備載軍籍,等候一操一演。

有詩為證:

銜命初將募府開,壯夫勇士望風來。

當時只道忠王事,捍蔽誰知放伐懷。

不說柴榮招軍買馬,暗圖大事。

且說趙匡胤在興龍寺中住了一月有餘,這日便欲辭別西行。

長老苦留不住,只得備酒餞行。

賓主飲畢,匡胤扣備鞍馬,捎上盔甲、行李、包裹、軍器等項,週身打點,神煞棒繫在腰中,出了山門,將身上馬。

長老帶了眾僧,一齊相送,直至山岔路口,各各珍重而別。

此時正當初冬時候,天氣將寒。

一路上策馬加鞭,馳驅道左。

正在心煩意亂,驀地抬頭,忽見路旁有座花園,那園內更無別樣樹木,只有數十株桃樹,種疏布種,株株樹上掛著十數個碗口大小的鮮桃,生得紅白相勻,滋潤可一愛一。

心下甚是希罕,想道:「此時已是冬季,怎的這樹上還有鮮桃?不知他用甚法兒留養至今,還是風土所產,有此種類?」

心下正然羨慕,口中流涎起來,不知不覺,順著馬兒進了花園。

到那桃樹之下,棄鐙拴馬,不管他有人沒人,將手一探,摘下一顆紅桃,咬上一口,又香又甜,水漿滿口,美好異常。

原來這桃名為雪桃,三月開花結實,培養至冬而食。

遇了雪花飄灑,分外嬌一艷,真個觀之有餘,食之可口,種類奇異,聞於天下。

直至後來金人生亂,人寇到陝西地界,戕害人民,蹂一躪土地,破城之後,玉石俱焚,因而此桃遂絕,亦甚惜哉!

當時匡胤把這雪桃緩緩的吃了下肚,覺得心爽神通,遍體暢快。

一之未甚,思欲再焉,遂又摘下一個,把來吃了,心甚歡暢。

因又想道:「園內雖然無人,再無白吃之理;況他勞心勞力,經多日月。

博得成功,我若不給他錢,於心何空?諒這桃子該值十文錢一個,也須與他。」

遂向腰間取了二十文錢鈔,用一根草兒穿了,把來掛在樹上。

又思想道:「我索一性一再摘兩個,帶在前途解悶消遣,有何不妙?」

復又留下二十文錢,伸手去摘桃子。

才得取下,只見門裡邊走出一個看桃的丫鬟,見了有人偷桃,不敢聲張,側身望內就走,報與家主知道。

那家主也是個女中豪傑,門內英雄,年紀有三十以外,生來力大無窮,一性一如烈火,憑你赴湯蹈火,也都不怕。

只是相貌醜陋,粗蠢不堪,因此眾人稱他一個雅號,叫做母夜叉。

當時正在房一中閒坐。

只見丫鬟進來報道:「園內有賊偷桃。」

登時發怒,即忙提了兩根生鐵棒錘,飛跑的奔至園中,正見匡胤把雪桃揣在懷中。

母夜叉大喝一聲道:「那裡來的賊囚,敢在這裡大膽偷桃?與我快些拿住!」那後面就有跟隨的十數個丫鬟,便立定了腳,一齊發喊,卻不敢上前匡胤正要上馬出門,忽聽有人喊喝之一聲,遂回頭仔細一看,見那當前有個凶狠的婦人,生來覺得異樣。

但見:

兩鬢蓬鬆,髮梳三綹,雙眉帚簇,目射重光。

黑煨煨面肉橫生,香粉搽勻,好似烏雲罩雪;紅閃閃口寬頤闊,黃牙遍滿,有如血洞栽金。

元色衫捲袖施威,毫無窈窕;綠綾裙迎風招展,純是凶頑。

排開七寸金蓮,執定兩般兵器。

匡胤看了,滿面賠笑,口稱:「大一嫂休便出言,俺非白吃你的,何必動怒?」

母夜叉喝道:「你這紅臉賊囚!這裡無人在此,你便大膽偷桃,怎麼還說不曾白吃?」

匡胤道:「大一嫂休要錯怪於我。

俺乃遠方過客,在此經由,因見寶園中的鮮桃結得可一愛一,心實羨慕,不顧無人,粗心造次,一時闖進園來,吃了幾個,於理原屬不該;因思再無白吃之理,已將錢鈔給還,現今掛在樹上,請自觀看,便知真實。

若是嫌少,我當加倍奉還,何用這般動氣?」

母夜叉聽了,粗眉直豎,怪眼圓睜,喝道:「賊囚!你說這些混話,還在夢裡哩。

你道這是民間園囿,敢自這等大膽;這是進上的雪桃,土產方物,誰敢妄動?若有人左手摘桃,便剁左手;右手摘桃,便剁右手;若吃一個,就要敲牙擊齒。

莫說有錢給還,憑你千百貫金錢,總也不算。」

口裡說著,身便趕上前去,照頂門便是一錘。

匡胤側身躲過。

那母夜叉又是一錘。

匡胤又復躲過,叫一聲:「大一嫂,古語道:『不知不罪。

』又道:『既往不咎。

』俺雖一時不是,已經自認其過,你便這等認真,卻要怎的?」

那母夜叉大惱道:「你私偷禁物,已得大罪,還敢多言,累著老一娘一受氣!」掄動了鐵錘,沒頭亂打。

匡胤亦是大怒,乘著一錘打來,將身一閃,趁勢把腳一掃,早將母夜叉翻倒在地。

匡胤一腳踏住,伸手攀了一根桃條,連頭帶臉,亂一抽一亂打,只打得母夜叉喊叫如雷,吼聲不止。

匡胤喝道:「潑婆一娘一,你還敢欺客麼?」

母夜叉道:「你這紅臉賊囚!偷了桃子,反是行兇,今日就打死老一娘一,斷然不輸口氣。」

匡胤聽了,更加大怒,提起了桃條,又是一頓狠一抽一毒打。

母夜叉便熬當不起,只得哀告道:「紅臉好漢,饒了我罷,任你摘桃去吃。」

匡胤呵呵大笑道:「你這潑婦,既是告饒,俺便放你。

後次再若欺生,定當打死。」

說罷,喝聲:「起去!」母夜叉爬將起來,披頭散髮,眼腫鼻歪,倒拖著鞋兒,手捏裙褲,兩個丫鬟攙了便走。

回至裡邊,拍案打凳,號啕大哭了一回。

這正是:

煩惱不尋人,自去尋煩惱。

且說匡胤放起了母夜叉,將懷中的兩個雪桃藏好,上馬出了園門,望前行走。

約過二里之程,又見路旁有一座界牌,上面寫著「千家店」三個大字。

匹馬進了界牌,行到招商酒店門前,即時下馬進店,把馬與包袱交與了店小二,自己提刀,揀了一間潔淨房頭。

那店小二把馬牽去餵料,將這行李包裹送進房來。

須臾擺上酒飯,匡胤用畢。

適值店主進來敘談,匡胤遂問店主尊姓。

店主道:「小老姓王,單生一子。

這店業是祖遺的,靠著神天,倒也興旺。」

正說之間,只見小二慌忙進來叫道:「當家的,明日乃是十月十五日,正該太歲下山。

方才嘍囉傳說:叫我們把谷子量下三十石,預備上納。

大王明日到來,務要正身抹谷,不許僱人頂替;若不遵令,聲言罪責。

當家的可作速主意。」

那店主聽罷,只急得一搓一手躑躅,咿呀嗟歎。

匡胤見了,不知就裡,即便問道:「老店東,方才小二說的這話,在下實不明白,不知那裡的太歲,何處的大王?要這三十石谷子做甚使用?如何叫做正身抹谷?怎麼不許頂替代名?望老店主說與我知。」

店主道:「客官有所不知。

這裡二十餘里,有一座山,名叫太行山。

山上有二位大王,一個叫做威山大王,一個叫做巡山太保,哨下五千人馬,極是虎踞一方。

新近又來了一位,叫做抹谷大王,坐了第三把交椅。」

匡胤道:「這個名兒,他倒稱得希罕。」

店主道:「說起來真是希罕,此人生來好吃狗肉,整治得五味調和,薰香可口。

自從他上山入伙,便定下了這個號令;每逢初一、十五兩期,煮就了狗肉,叫那嘍囉抬到村莊鎮店,輪流抹谷。

分上中下三等,挨門逐戶,都叫出來,就把這五味薰香的狗肉,在那嘴口上揩抹聞香,可憐沒有到嘴下喉,反要獻納谷米。

上戶的抹一抹,要納谷三十石;中戶的抹一抹,要納谷二十石;下戶的抹一抹,要納谷十石。

送到山寨,養贍這些人馬,所以叫做抹谷大王。

這是他新來創立的規矩,誰敢與他違拗?明日是十五之期,輪著我們千家店來了,故此預先分付。

小老因而憂慮,難以應名,如何是好?」

匡胤聽罷,大笑道:「原來有這許多緣故。

老店主且免躊躇,他若明日抹到這裡,待在下出去,替你頂名抹抹,也使我見見那位大王,識識這規矩。」

店主連忙搖手道:「這使不得!大王的號令,言出如山,好不嚴禁,怎敢頂名,致生事變。」

匡胤道:「不妨,他的號令,不過虛張聲勢,焉能逐家的辨別真假,識認是非?老店主不必憂疑,在下決不誤事。」

那店家見匡胤決意要去,料難阻擋,只得說道:「既客官要去,必須小心在意,方無他患。

但你我亦須認個親戚,才好頂名。」

匡胤思想道:「也罷,只說我是你的舅舅便了。」

店主道:「不妙,不妙,小老偌大年紀,怎得有這個後生舅舅?若使大王識破,卻不要動干戈麼?」

店小二道:「當家的,原來你是個執滯不通的,這位客店既肯替你頂名,那裡在於老幼?明日見了大王,只說這位舅舅是外婆老來生的,卻不是好?」

三人一齊大笑。

正是:

暗將機阱分排定,等待豺狼逐群來。

當下三人說笑了一回,不覺已是黃昏時候,那店主與小二各各告辭出去。

匡胤鋪開行李,安宿一宵。

次日起來,早飯已畢,店主進來再三叮囑,無非要他小心謹慎,不得生事之意。

正在言語,只聽得外面哄哄湧湧,動地驚天,連聲高叫道:「大王一爺到了,店主出來抹谷。」

那店小二飛跑進來,陪了匡胤走出門來。

只見那大王騎在馬上,眾嘍囉兩旁簇擁,馬前嘍囉捧著朱紅食盒,都是狐假虎威,唬叱小民。

匡胤舉目細看那大王,果是好條大漢,結束威嚴。

怎見得?

頭戴素緞扎巾,身著紫羅箭服,腰繫鸞帶,足蹈烏靴。

濃眉目朗如星,高鼻面圓似月,長髯飄拂,身一體高強。

錯疑天將降凡塵,卻是山王離哨寨。

匡胤見了,心雖喝彩,貌若不知。

眾嘍囉高聲叫道:「那個紅臉大漢,還不過來跪著,連大王一爺也不認得了麼?」

匡胤並不答應。

又有幾個說道:「這定是個青盲眼聾耳朵的,不要理他,且叫老王出來便了。」

遂一齊高叫道:「王店官,大王到了,快些出來抹谷。」

那大王聽見此話,一馬當先,見了匡胤,便問嘍囉道:「這就是開店的老王麼?」

嘍囉答道:「這個不是,想是替老王頂名的。」

大王聞言大怒,喝聲:「胡說!我昨日已經分付過的,只要正身,不許替代,為何不遵吾令?快叫正身出來說話。」

小二連忙跪下稟道:「小的們當家的老王,身一子得了癱瘓,不能起來,所以叫他舅舅在此頂替抹谷,好待交糧。

完了今日一限,下期再叫正身出來遵令。

望大王開恩。」

那大王道:「既然老王有病,快叫他的舅舅上來。」

那眾嘍囉一齊叫道:「老王的舅舅,大王叫你上來抹谷。」

匡胤道:「你們若不要谷,我便下去;既要抹谷,快拿上來我抹。」

那大王聽了,即命嘍囉把朱紅漆的食盒揭開了蓋,提出那狗肉腿子,拿到匡胤跟前,叫道:「老王的舅舅,這是法制的五香狗肉,抹一抹,消災降福,抹兩抹,祛病延年。

天幸的命該造化,遇著今日受享,你可快些兒抹。」

匡胤接過手來,就是一口,做幾氣一連吃個乾淨。

那嘍囉一齊亂嚷道:「阿喲!誰叫你當真吃起來?這是規矩:抹了一抹,納谷三十石;若是吃了一口,就要六十石了。

你今把這腿狗肉吃盡了,不是替老王頂名,竟是替老王作家了。」

匡胤道:「你們這般小人,忒也量淺,我雖吃了這些,難道白吃不成?常言道:「賣飯人不怕大肚漢。」

你既有心抹谷,只揀好的拿來,我老爺吃得快活,莫說六十石,就要六千石,只管跟我前去取便了,何必這般著急?」

那大王在馬上聽了這些說話,又見匡胤身材雄壯,相貌不凡,諒是難纏,想道:「破著兩一腿狗肉著他吃了,只與老王算帳便了。」

隨叫嘍囉道:「此人既說大話,只管拿與他吃,我自與老王算帳。」

嘍囉答應一聲。

遂把前腿、後腿並蜜罐兒,一齊遞與匡胤道:「老王的舅舅,你說要吃得快活,大王特地叫我拿來與你吃了,好去量谷。」

匡胤見了大喜,拿起前腿,撕做幾塊,把來吃了,果然滋味調和,香美可口。

又把後腿、蜜罐兒一併吃了。

心裡只要尋他晦氣,口裡只嚷:「不夠不夠,你等把這食盒拿過來,我還要吃個盡興。」

嘍囉不知好歹,就把食盒捧到跟前。

匡胤瞧了一瞧,那盒裡還有一塊後座兒,說道:「你們忒也欺心,放著好的不與我吃,看你怎樣與我算帳?」

就有一個嘍囉伸手把後座兒拿將起來,指望遞與匡胤。

不想匡胤正要尋他短處,故意把手一鬆,將那後座兒掉在袍服之上,登時皺眉咬牙,大喝道:「你這狗男一女!為何污了我衣服?」

站將起來,一掌過去,把那嘍囉打倒在地。

那大王見了大怒,喝聲:「紅臉賊!焉敢打吾手下兒郎?」

即便揎拳捋袖,跳下馬來,趕至跟前,照匡胤臉上就是一拳。

匡胤把頭一低,用左手架過,也就還了一拳。

大王也便躲過。

匡胤暗想道:「這強盜原來是個會家,少不得與他比並三合。」

喝聲:「狗賊!你使手遞腳,想必也會幾著武藝。

我今讓你先走三個趟頭,俺便與你見個高下。」

那大王笑道:「紅臉賊!我聽你說話,倒也通明,想你也曾受過傳授。

既然不敢爭先,且看老爺先走三趟。」

說罷,跳在當場,先打了一個飛腳,然後丟開架勢,使動起來,真的好路拳法。

有詩為證:

自幼學成五腳一操一,長拳短打逞英豪。

先開一路四平架,後使翻身出洞蛟。

當下大王走了三趟,拉了三個架勢,丁字腳兒立著,叫一聲:「紅臉的賊!你有本事,敢與我舞較一會,看是誰輸誰勝?」

匡胤聽了,走過那邊對面站住,先把兩一腿彎了一彎,踢一個雙龍飛腳,離地就有八尺多離。

然後拉開架式,踴躍騰挪,更覺武藝高強,比前大別。

有詩為證:

太祖神拳出少林,全憑本領定乾坤。

發揚蹈厲師先哲,永奠華夷四百春。

匡胤也走了三趟,使了三個架勢,叫一聲:「狗賊!憑你有甚本事,只管使來,我老爺誓必把你踏成泥土,決不甘休!」那大王大怒,先把左拳一伸,搭著了右手,斜行拗步,搶將進來,左腳一跺,就把右腳望著匡胤面門便踢。

匡胤側身閃過,順勢一晃,腳面上著了一掌。

那大王見輸了一掌,就把架式改過,收回飛腳,換了長一腿,先使個泰山壓頂。

匡胤又復閃過。

大王又使個餓虎撲食,夜叉探海。

這兩個架勢,都被匡胤躲過。

那大王即便一拳一拳的亂打,一腳一腳的亂踢。

匡胤乘他胡亂無紀,遂便使開架勢,搭上手便打。

彼此正在交鋒之際,只聽得一聲響處,兩個裡卻已倒了一個。

只因這造相鬥,有分教:覿面未辨親疏,勢難兩立;追跡才分黑白,情脈一支。

正是:

盡道容情不一舉手,果然舉手不容情。

不知勝負何如,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飛龍全傳
第一回 苗訓設相遇真龍 匡胤游春騎泥馬第二回 配大名竇公款洽 遊行院韓妓慇勤第三回 趙匡胤一打韓通 勾欄院獨坐龍椅第四回 伸己忿雹打御院 雪父仇血濺花樓第五回 趙匡胤救假書生 張桂英配真命主第六回 赤須龍山莊結義 綠鬢娥蘭室歸陰第七回 柴榮販傘登古道 匡胤割稅鬧金橋第八回 算油梆苗訓留詞 拔棗樹鄭恩救駕第九回 黃土坡義結金蘭 獨龍莊計謀虎狼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十一回 董美英編謎求婚 柴君貴懼禍分袂第十二回 篤朋情柴榮贈衣 嚴國法鄭恩驗面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第十四回 為資財兄弟絕義 因口腹兒女全生第十五回 孟家莊勇土降妖 首陽山徵人失路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十七回 褚元師求丹療病 陳摶祖設棋輸贏第十八回 賣華山千秋留跡 送京娘萬世英名第十九回 匡胤正色拒非詞 京娘陰送酬大德第二十回 真命主戲醫啞子 宋金清驕設擂台第二十一回 馬長老雙定奇謀 趙大郎連誅賊寇第二十二回 柴君貴窮途乞市 郭元帥剖志興王第二十三回 匡胤嘗桃降舅母 杜公抹谷逢外甥第二十四回 赤須龍義靖村坊 母夜叉計和甥舅第二十五回 杜二公納諫歸正 真命主違數罹災第二十六回 五索州英雄復會 興隆莊兄弟重逢第二十七回 鄭恩遺像鎮村坊 匡胤同心除妖魅第二十八回 鄭恩無心擒獵鳥 天祿有意搶龍駒第二十九回 平陽鎮二打韓通 七聖廟一番伏狀第三十回 柴榮薦朋資帷幄 弘肇被譖陷身家第三十一回 郭元帥禪郡興兵 高懷德滑州鏖戰第三十二回 高行周夜觀星象 蘇逢吉聳駕喪軍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第三十四回 王子讓辭官養母 趙匡胤避暑啖瓜第三十五回 趙匡胤博魚繼子 韓素梅守志逢夫第三十六回 再博魚計賺天祿 三折挫義服韓通第三十七回 百鈴關盟友談心 監軍府元帥賠禮第三十八回 龍虎聚禪州結義 風雲會山捨求賢第三十九回 匡胤射龍解水厄 鄭恩問路受人欺第四十回 鄭子明惱打園公 陶三春揮拳服漢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四十二回 柴榮進位續東宮 匡胤無罪縛金鑾第四十三回 苗訓決算服柴榮 王樸陳詞保匡胤第四十四回 趙匡胤帶罪提兵 杜二公挈眾歸款第四十五回 杜二公納婿應運 高行周遣子歸鄉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 趙匡胤克敵班師第四十七回 劉崇兵困潞州城 懷德勇取先鋒印第四十八回 高懷德智取天井 趙匡胤力戰高平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五十回 單珪覆沒蛇盤谷 懷德被困鐵籠原第五十一回 馮益鼓兵救高將 楊業決水淹周師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第五十三回 陶三春職兼內外 張藏英策靖邊隅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蕊州第五十五回 課武功男女較射 販馬計大鬧金陵第五十六回 楊仙人土遁救主 文長老金鐃傷人第五十七回 鄭子明斬將奪關 高懷亮貪功殞命第五十八回 韓令坤擒剮孟俊 李重進結好永德第五十九回 劉仁贍全節完名 南唐主臣服納貢第六十回 絕聲色忠諫滅寵 應天人承歸正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