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全傳》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憶昔中原逐秦鹿,五軍失利屠睢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飛龍全傳》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

飛龍全傳

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

詩曰:

憶昔中原逐秦鹿,五軍失利屠睢戮。

番君一出王衡山,戶將從徵入函谷。

自古羈縻稱外藩,誰令市鐵禁關門?

不見鮫魚重入貢,旋看黃屋自言尊。

人事消沉洵可哀,千秋朝漢余高台。

漢家遺跡不可問。

歌風柏梁安在哉?

右節錄朱錫《越王台懷古》

話說漢主聽了蘇逢吉所奏,御駕親征,不道一陣戰爭,被郭兵殺得陣亡兵敗。

自要保全一性一命,只得棄營而逃,只帶隨身幾個近侍,一齊望玄武門來。

才到門外,只見旌旗滿佈,劍戟如林,有無數郭兵攔住去路,漢主著忙,不敢進去。

才要回馬,又見封丘門外郭兵不遠,只得帶轉絲韁,順著玄武門的大街向西而走。

剛到西華門,只見明盔亮甲,儘是禪州兵馬,料想走不過去,回馬又走。

跟隨的內臣,一個全無,孤孤淒淒,匹馬行來,抬頭觀見一座禪林,上寫「白雲禪寺」,遂即下馬,走進山門,來至殿上。

只聽得街上甲葉亂響,鑾鈴震耳,不住的馬跑。

料想大勢已去,不能挽回,長歎數聲道:「我劉承祐今日皇天不佑,以致郭兵破了汴梁。

我一死固不足惜,只是我父掙下的江山,輕輕送與別人,有何顏面再見臣民?又且撇下養老宮王母,無所倚靠,空養一場。

總由我不明之故,以致國破家亡,我還要留這一性一命何用?」

說罷,腰間解下黃綾,繫在看柱之上,復又大叫道:「我侮不聽忠諫之言,致有今日。」

即時自縊而亡。

在位三年,壽二十一歲。

後人有詩以吊之:

踐祚洪基不數年,藩臣士馬至朝前。

身亡才悔忠良諫,何似當時莫調遣!

卻說郭威大兵進了汴梁,令把四門守住。

帶領眾將先把蘇逢吉私宅圍住,查明家口,共拿男婦一百九十四名。

然後令人進宮,將蘇皇后拿了。

專等史彥超拿住了蘇逢吉,好與史平章報仇祭奠。

按下慢提。

且說養老宮李太后正坐宮中,有內臣來報道:「啟太后一娘一娘一,不好了!萬歲爺御駕親征,不知下落。

郭兵已進皇城,文武俱各逃散,那郭威現在朝前。

方才有無數賊兵,把蘇一娘一娘一拿了出去。

請一娘一娘一裁奪。」

李太后聞報,只唬得魂飛魄散,淚落珠流,分付內侍引道,望外而來。

當有掌宮太監攔住道:「宮門外都是賊兵把守。

太后一娘一娘一欲往那裡去?」

李太后道:「今日國破家亡,有甚去處?老身拼著一死,去見郭威,問他幼主存亡。」

當時出了安樂宮,竟往分宮樓來。

那膽小的內官俱各躲避,有幾個膽大的跟駕而行。

過了分官樓,就有守門的郭兵攔住。

太監道:「這是太后一娘一娘一,要見郭元帥,有話要講,快去傳報。」

那郭兵聽說,便去通報郭威。

李太后便上了金鑾大殿。

那李一娘一娘一人所共知,是個賢後;況郭威昔日在劉主部下,極是親信,李太后管待柴氏夫人,如同胞姊妹一般。

今日郭威破了都城,一逼一去幼主,朝見之際,不覺心中帶愧,面上包羞,往後倒退幾步,雙膝跪倒,口稱:「一娘一娘一,微臣郭威朝見。」

那禪州眾將見元帥行了君臣之禮,便不敢怠慢,一齊在丹墀之下叩頭朝見。

太后傳旨平身。

眾將謝恩,起立旁邊。

太后問道:「郭元帥,你今無故興兵至此,擾亂社稷,所為何意?」

郭威奏道:「臣受先帝殊恩,恪守臣節。

不意主上一寵一信一奸一臣,欲致臣於死地,臣是以不得已而至此,只欲除一奸一去佞,肅清朝廷耳;望一娘一娘一明鑒。」

李太后道:「既是幼主年輕,有負於汝,也該看先帝之面。

汝可記得先帝在日,與汝情同手足,苦樂同受,南征北討,混一土宇,才得正位,因汝功高勳大,封為元帥,執掌兵權。

況先帝臨崩,以汝忠義,故又托孤於汝,指望輔佐儲君,匡扶社稷。

豈知汝半途而廢,改變初心,欺負我寡一婦孤兒,興心造反,只怕皇天不信於汝。」

言罷,淚流滿面,不勝淒愴。

郭威見此情形,心下惻然,不覺也掉下淚來道:「微臣領兵前來,只除一奸一賊蘇逢吉,一則整理朝綱,二則與史平章報仇,安敢有懷異志,乃言反也?」

太后道:「汝既無異志,因甚與皇上打仗?」

郭威道:「此是蘇逢吉領兵出城,要害微臣,臣不得不開兵抵敵,安敢有犯於聖上耶?」

太后道:「既不與聖上開兵,如今駕在那裡,為何不見回朝?」

郭威道:「想在亂軍中走散。

一娘一娘一且請放心,待臣差人四下尋訪,請駕入朝,臣便奏明委曲,只將蘇逢吉正法。

那時臣當退守臣節,調遣回兵。」

李太后聽了這席言語,信以為真,領了宮官,含一著眼淚,回進安樂宮去了。

正是:

只望統系仍舊按,誰知大寶屬他人。

再說史彥超追趕蘇逢吉,把他趕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急急如漏網之魚,忙忙似喪家之狗。

史彥超這匹馬,離著蘇逢吉有百步之遠,再也趕他不上。

看官,凡人到緊要之處,往往沒有見識,即如史彥超在後追趕,若是開弓射箭,或者不中了人,也中了馬,豈不是省了許多氣力?那知史彥超一心只要拿著活的,好與兄嫂報仇,也不想著開弓放箭,只顧往前追趕。

見趕他不上,急得心頭火起,口內怪罵道:「一奸一賊!你要往那裡走?我今趕到你一個盡頭,總要拿住。」

一面喊叫,一面拍開坐騎,往下緊緊的追來。

此時蘇逢吉只唬得魂膽飄蕩,低著頭,磕著馬,沒命的狠走,只恨坐下馬少生了兩翅,不得會飛,若會飛時,就有命了。

正走之間,只見道旁有座古廟,才到山門,便棄了馬,提了刀,跑進了山門,心中暗想道:「我與這黑賊拼了命罷,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算計已定,將身一閃,伏一在山門之側,將手中朱纓刀舉起過頭,只等史彥超進來,就要一刀送命。

誰知史彥超命不該絕,正在追趕,望見蘇逢吉跑進了廟門,須臾也到了山門前,滾鞍下馬,不管深淺,提槍正要進門,只聽得一陣陰風,就在廟裡滾出,吹得煙塵陡亂,隱隱帶著哭聲,心中疑惑,不敢進門。

又聽得空中叫道:「兄弟不可進門,那一奸一賊門在裡面暗算害你,你且守住山門,救兵即刻到了。」

說罷,登時風定塵息。

史彥超哀悲流淚,叫一聲:「哥哥陰靈有感,暗中保佑。

兄弟拿住賊人,與你報仇。」

正言間,聽得甲馬聲鳴,回頭一看,正西上塵土飛揚,來了一彪軍馬,打著禪州旗號。

原來是王峻、韓通二人,領了郭威將令,前來接應。

當時史彥超見了,叫道:「二位將軍,那一奸一賊蘇逢吉,被我趕進廟中,快些拿捉。」

二將聽言,即令兵士將廟宇圍住,整備捉賊。

那蘇逢吉正在門後等著,忽聽外面有了接應人馬,那裡還敢算計?移步望裡便走。

過了大殿,來至側首十王廊下,只見史弘肇帕頭象簡,玉帶烏靴,當面迎住,大聲喝道:「一奸一賊往那裡走?還我命來!」舉起朝笏,劈面打來。

蘇逢吉把口一張,跌倒在地,昏迷心竅,人事不知。

正值王峻、韓通同著史彥超領兵進來搜捉,見蘇逢吉橫倒在地,不費其力,把他五花綁了。

拴在馬上,一齊出了廟門,回至汴梁城,見了郭威,繳令已畢。

郭威傳令,將史弘肇夫婦骸骨起出,用棺槨盛殮,殯葬祖墳;再把舉家一屍一骸,揀地瘞埋。

到了下葬之日,史彥超稟過了郭威,要將蘇逢吉全家男婦拿到山墳,祭奠兄嫂。

王樸攔住道:「二將軍,下官有一言奉告。

常言道:『養家千百口,作罪一人當。

』彼時陷害令兄者,惟蘇逢吉一人而已,與他全家無涉。

況今將軍才進汴梁,最要先得民心。

若把他全家老幼一概殺戮,一則傷了天地好生之心,二則黎民恐懼,必懷怨憤之意,便於將軍多所不利。

依下官愚見,只將蘇逢吉夫婦,與今兄、令嫂祭靈,或者再將他子、婦二人,當抵了一家生命,其餘總無相干,即行釋放。

此便是既盡國法,又協人情,至當之舉也。」

史彥超道:「軍師所言,末將無有不依,但昭陽宮蘇後,是一奸一臣的親生之女,都是這賤人惑亂,壞了朝廷大事,理該把他祭靈。」

王樸道:「將軍,此意更為不可,蘇後雖系逢吉之女,乃是漢主之後,你我與他都有君臣大義,不可變常。

若與令兄祭靈,不惟令兄陰靈不安,更有礙於元帥之一聲名,此事萬萬不可。」

史彥超道:「軍師,那蘇後雖是君後,既於鉅子有虧,便是寇仇,末將一定要殺他祭兄,庶幾九泉之下,也得瞑目。」

王樸道:「將軍必欲如此,下官有一主意,可以兩全。

方才探子來報,漢主在白雲寺自縊身亡。

不如叫蘇後自盡,與漢主隨葬,就如與令兄報仇一般,豈不為美?」

郭威聽了,也是勸道:「賢弟當依軍師之言,不必固執。

況令見在日,為國為民,極是忠正,死後一定為神,估庇百姓。

依了罷。」

史彥超見郭威相勸,只得含淚依允,只把蘇逢吉夫婦兒媳四人綁到墳前,齊齊跪下。

那滿朝文武聞得把蘇家父子與史平章祭靈,都來隨了郭威,同到墳瑩,但見墳前擺設祭禮筵席,香燭紙錠,那蘇門四口跪在下面。

先是郭威率領了滿朝文武及禪州將住,依次祭奠,燒化紙錢。

然後史彥超拈香奠酒,哭拜在地,叫一聲:「兄、嫂,你生前正直,死後神明,今日願來受饗。」

拜罷,立起身來,揎拳捋袖,滿眼睜紅,令手下人將蘇逢吉身上衣衫盡皆剝下。

史彥超雙睜圓眼,切齒咬牙,舉起純鋼利刃,指定了蘇逢吉罵道:「誤國欺君的一奸一賊!妒賢害人的佞夫!你倚仗椒房貴戚,作福作威,謀削藩鎮諸侯,屈害我兄長一門生命,只道無人報怨,誰知今日天理昭彰,也被我拿住。

我今日只把你心肝取來,祭奠兄嫂。」

又分付兩邊的燒化了紙錢。

那蘇逢吉聽了,深自懊恨,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正是逆理害人,報應就在自己。

低頭不語,專等一死。

史彥超刻不容情,左手按住蘇逢吉,右手執了利劍,照定心窩,只一搠,胸破腹開,血流滿地。

雙手把心肝取出,血淋淋的供在桌上,哭聲大慟,高叫:「兄、嫂陰靈不遠,小弟今日殺了仇人,取心在此,快來受祭。」

哭罷,又將一門四口之首,盡皆割下,都供桌上。

只見墳前就地捲起一陣陰風,黃沙滾滾,隱隱帶著哭聲,向西而去。

郭威帶領一班將士,齊齊下拜。

彥超同拜已畢,復又奠酒三杯,祭了兄、嫂之靈。

轉到郭威跟前,雙膝跪倒,口稱:「元帥,史某得蒙威力,與全家報了此仇,使我銘刻於心,生死不忘大德!」郭威慌忙用手扶起道:「將軍過禮,這是令兄陰靈有感,得報此仇,與我何干?」

史彥超立起身來,又謝了禪州眾將。

然後同著文武,一齊回朝,才把蘇後一逼一死,與同漢主葬於王陵。

諸事已畢。

到了次日,郭威率文武百官,朝於太后,將隱帝自縊等情,一一奏聞。

太后無可奈何,惟揮淚而已。

文武一團一奏道:「國不可一日無君,請早立明主,以安天下。」

太后下詔,迎立幼主之弟、河東節度使劉贄為君。

贄乃晉陽公劉崇之子也。

當時遣使,安備車駕,奉迎去訖。

忽報契丹舉兵入寇,侵犯邊界甚急。

太后即命郭威領兵往救。

郭威奉詔,帶同手下一班戰將,率領所部之兵,起行赴救。

大兵來至澶州,是夜城中過宿,請將背地裡商議道:「我等禪州起手,共圖大事,本為扶立元帥為君,故此披堅執銳,以圖蔭子封妻。

不意兵至都城,昏君自縊,乃更立漢家宗一黨一,我等誓死決不服也。」

軍師王樸說道:「爾等諸將所議,與我相同,此事亦不可緩,當於來日,必須如此如此,大事便定矣。」

諸將大喜,整備行一事。

次日黎明,郭威起身,正欲傳令起行,忽聽外面鼓噪大振,郭威疑是兵心變亂,急令從人把館門緊閉。

須臾,眾多將士一個個逾垣進來,擁到面前。

郭威驚問其故。

諸將道:「我等出萬死於一生,跟隨元帥舉事者,欲以元帥為天子。

今乃更立別人,眾心實為不服,因與軍師定議,冊立元帥為君,號召天下。」

郭威道:「新君己定,有甚變更?況此乃大事,汝等諸將豈可草率為之?」

王樸道:「眾心已定,明公決當允從。

況諸將已與劉氏為仇,豈肯束手服乎?」

言未畢,早見王峻開了館門,就在軍士手內裂了一面黃旗,將來披在郭威身上,口中大呼道:「我等共立元帥為主,誰敢不服?」

諸將盡皆俯伏嵩呼,門外眾兵齊呼萬歲,歡呼聲聞數十里。

將士擁護郭威兵回汴梁,遂乃上箋於太后,大略言:被眾將所誤,勢不能推,願奉大漢宗廟,事奉太后為母。

太后見了此箋,自思郭威兵強將勇,兼之腹心佈滿朝堂,大勢已定,難以挽回。

只得下詔廢劉贄為湘隱公,即命郭威監國。

是歲漢遂亡矣。

史官評之云:

高祖擁一精一銳之兵,居形便之地,屬胡騎北旋,中州乏主,故雍容南面,而天下歸之,豈其才德之首出哉?乃會其時之可為也。

夫根疏者不固,基薄者易危。

隱帝雖有南面之號,而政非已出,民不知君,輕信群小之謀,欲杜跋扈之臣,禍不旋踵,自然之勢也。

父子相繼,四年而火。

自古享國之短,未有若茲也。

吁,哀哉!

是日,郭威即了帝位,受文武百官朝賀已畢,謚幼主為隱帝,尊奉李太后為昭聖太后。

至次日,郊天祭地,大赦天下。

自謂系出周虢叔之後,國號後周。

改元廣順。

立柴氏夫人為皇后。

封柴榮為晉王、王峻為鄴郡節度使,史彥超為京營總都,韓通為御營一團一練元帥。

偏將王豹、曹英等,俱加封總兵。

封王樸為昌邑侯、大將軍兼軍國大事。

又封漢朝舊臣范質為右丞相,貞固為左丞相,竇儀為翰林學士。

其餘漢臣,各居原職。

內有不願為官者,准其退歸。

隨徵兵士,給賞錢糧。

封賞已定,文武各各謝恩。

只見內有一臣,綸巾道服,俯伏階前,且不謝恩,推辭奏道:「臣有愚衷,望乞天聽。」

不爭有此一奏,有分教:征誅克遂初心,泉石堪娛素志。

正是:

人爵不如天爵貴,功名怎比孝名高?

畢竟奏的誰人,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飛龍全傳
第一回 苗訓設相遇真龍 匡胤游春騎泥馬第二回 配大名竇公款洽 遊行院韓妓慇勤第三回 趙匡胤一打韓通 勾欄院獨坐龍椅第四回 伸己忿雹打御院 雪父仇血濺花樓第五回 趙匡胤救假書生 張桂英配真命主第六回 赤須龍山莊結義 綠鬢娥蘭室歸陰第七回 柴榮販傘登古道 匡胤割稅鬧金橋第八回 算油梆苗訓留詞 拔棗樹鄭恩救駕第九回 黃土坡義結金蘭 獨龍莊計謀虎狼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十一回 董美英編謎求婚 柴君貴懼禍分袂第十二回 篤朋情柴榮贈衣 嚴國法鄭恩驗面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第十四回 為資財兄弟絕義 因口腹兒女全生第十五回 孟家莊勇土降妖 首陽山徵人失路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十七回 褚元師求丹療病 陳摶祖設棋輸贏第十八回 賣華山千秋留跡 送京娘萬世英名第十九回 匡胤正色拒非詞 京娘陰送酬大德第二十回 真命主戲醫啞子 宋金清驕設擂台第二十一回 馬長老雙定奇謀 趙大郎連誅賊寇第二十二回 柴君貴窮途乞市 郭元帥剖志興王第二十三回 匡胤嘗桃降舅母 杜公抹谷逢外甥第二十四回 赤須龍義靖村坊 母夜叉計和甥舅第二十五回 杜二公納諫歸正 真命主違數罹災第二十六回 五索州英雄復會 興隆莊兄弟重逢第二十七回 鄭恩遺像鎮村坊 匡胤同心除妖魅第二十八回 鄭恩無心擒獵鳥 天祿有意搶龍駒第二十九回 平陽鎮二打韓通 七聖廟一番伏狀第三十回 柴榮薦朋資帷幄 弘肇被譖陷身家第三十一回 郭元帥禪郡興兵 高懷德滑州鏖戰第三十二回 高行周夜觀星象 蘇逢吉聳駕喪軍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第三十四回 王子讓辭官養母 趙匡胤避暑啖瓜第三十五回 趙匡胤博魚繼子 韓素梅守志逢夫第三十六回 再博魚計賺天祿 三折挫義服韓通第三十七回 百鈴關盟友談心 監軍府元帥賠禮第三十八回 龍虎聚禪州結義 風雲會山捨求賢第三十九回 匡胤射龍解水厄 鄭恩問路受人欺第四十回 鄭子明惱打園公 陶三春揮拳服漢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四十二回 柴榮進位續東宮 匡胤無罪縛金鑾第四十三回 苗訓決算服柴榮 王樸陳詞保匡胤第四十四回 趙匡胤帶罪提兵 杜二公挈眾歸款第四十五回 杜二公納婿應運 高行周遣子歸鄉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 趙匡胤克敵班師第四十七回 劉崇兵困潞州城 懷德勇取先鋒印第四十八回 高懷德智取天井 趙匡胤力戰高平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五十回 單珪覆沒蛇盤谷 懷德被困鐵籠原第五十一回 馮益鼓兵救高將 楊業決水淹周師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第五十三回 陶三春職兼內外 張藏英策靖邊隅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蕊州第五十五回 課武功男女較射 販馬計大鬧金陵第五十六回 楊仙人土遁救主 文長老金鐃傷人第五十七回 鄭子明斬將奪關 高懷亮貪功殞命第五十八回 韓令坤擒剮孟俊 李重進結好永德第五十九回 劉仁贍全節完名 南唐主臣服納貢第六十回 絕聲色忠諫滅寵 應天人承歸正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