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全傳》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蕊州:詩曰:天將下三宮,星門召五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飛龍全傳》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蕊州

飛龍全傳

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蕊州

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取鳳州

詩曰:

天將下三宮,星門召五戎。

坐謀資廟略,飛檄佇文雄。

赤土流星劍,烏號明月引

秋陰生蜀道,殺氣繞湟中。

風雨何年別?琴樽此日同。

離亭不可望,溝水自西東。

右錄楊炯《送劉校書從軍》

話說世宗正與近臣議論治道之方,忽黃門官奏稱有邊報機密事情,世宗詢問其由,黃門官奏道:「西蜀孟昶,久違聲教,奢志虐民,縱一情一婬一亂,窮奢極欲,廢敗紀綱,至於溺器亦用七寶裝成,似此流連荒一婬一,百姓怨誹日甚。

臣聞知其由,是以特來相奏。」

世宗聽畢,便與王樸商議。

王樸奏道:「孟昶為禍於西蜀,縱一欲害民,國法之所不容緩者。

陛下正宜興除暴之師,救民於水火。

一則殄火偽命,使產教不阻於遐陬;二者又使南唐、北漢聞風而知懼:此一舉而兩得之策,陛下當急行之。」

世宗聞奏大喜,問道:「先生既言蜀可攻,但不知誰人可領此職,得以效命而奏捷也?先生可觀其能者,與朕決之。」

王樸奏道:「臣觀宣徽使向訓頗有將才,鳳翔節度使王景善能用兵,陛下可命二人伐蜀,必收全功。」

世宗允奏,下詔,以王景為大將,向訓為先鋒,各領一精一兵伐蜀。

向訓得旨,引兵二萬,逕趨鳳翔來會王景。

王景受了聖旨,點起人馬,整備起行。

當日對向訓道:「蜀道山高嶺峻,最稱險阻,若使一夫當關,萬夫莫進。

吾今與公分為兩路進兵:公可引兵二萬,從秦州進取;吾引一支軍,從黃牛寨一路而進。

俱在馬嶺關相會。」

向訓領命,即日領兵徑往泰州而行。

那王景領兵一萬五千,離了鳳翔,往黃牛寨進發。

時蜀中一共立八個寨頭,乃是黃牛寨、馬嶺寨、木門寨、仙鶴寨、白澗寨、紫金寨、鐵峽寨、東河寨。

惟有黃牛與木門、白澗這三個寨皆倚山設立,最是險要。

那黃牛寨鎮守的乃兩員猛將:一為太原人,姓張,名處存,生得黑面烏須,橫生筋一肉,善使一條鐵桿槍;一個姓蕭,名必勝,山後人氏,生得面如傅粉,唇若塗朱,使一一柄一大砍一刀。

二人皆有萬夫不當之勇。

聽得周兵要來征蜀,張處存謂蕭必勝道:「今有周將王景統領人馬前來,不日將到,若與之戰,彼乘一時之銳,勝負似未可知;莫若嚴督堅守,待他軍中糧盡,然後出兵掩擊,一鼓可擒也。」

蕭必勝依其計,即便嚴設戰具,按兵不出。

這日,王景領兵來到黃牛寨下,只見旌旗峰列,劍戟林排,阻住要衝,大兵不能前進。

王景傳令安營,計圖攻取。

當有裨將王儀進策道:「小將聞黃牛寨守將乃張處存、蕭必勝二人守把,俱是智勇兼全之輩,他今據險以守,阻住要害,吾兵如何進得?不若先取其易,而後攻其難。

近日訪問土民,此處有一條小路,可通馬嶺關,彼處守軍單弱,攻之甚易。

主將當偃旗息鼓,從這小路秘密進兵。

若得此關,則黃牛寨不難破矣。」

王景聽了,大喜道:「此計甚妙。」

即時暗傳軍令,人馬連夜從小路而行。

此時喜得殘月微光,軍士不用火炬,穿谷渡澗,秘密前行,將至黎明,已到馬嶺寨下。

守寨將於吉、趙季禮二人把守,雖知周兵伐蜀,心下只仗著前關堅固,不甚提防。

這日忽聞寨下金鼓連天,喊聲震地,哨報大勢周兵已到寨下。

於、趙二人驚得手足無措,即忙點將整兵,出關迎敵,正與王儀兵馬相遇。

王儀道:「今天兵已入巢一穴一,汝等偽命之徒,尚不早降,保全首領,竟敢領兵拒敵,直欲砍為肉泥耶?」

於吉大怒,更不打話,提槍直取王儀。

王儀舞刀來迎。

二將在關下相戰,約有六七合,未分勝負。

忽聞側首裡鳴金擂鼓,吶喊搖旗,當頭一員大將殺出,乃是先鋒向訓自秦州而來,領兵從旁夾攻。

趙季禮見勢不能支,先將輜重及一妓一妾都上了車子,帶了家將,即便遁逃。

那於吉抵敵不住,不敢戀戰,殺開血路,逃入成都去了。

王儀與向訓合兵一處,殺入馬嶺寨,盡降其眾。

有詩為證:

殺氣南來戰膽寒,征雲冉冉蔽空山。

英雄預定驅戎策,談笑須臾過此關。

不說王景等已取馬嶺寨。

再說於吉、趙季禮二將逃進成都見駕,報稱:「周兵勢銳,已被襲取馬嶺寨,望主公恕罪。」

蜀主聽說,大怒道:「汝二人既為守將,平日不能預練甲兵,據險固守;今又不能盡力拒敵,反是望風而走。

有何面目來見我耶?」

喝令推出斬首號令,然後與眾臣商議退周兵之策。

樞密使王處古進道:「近來周兵勢盛,所到無敵。

主公若要保安西土,除非結連北漢、南唐,陳說利害,求其相援,若使二國允從,則周兵首尾受敵,必然退矣。」

蜀主從其言,遣使往二國求救。

是時二國得了求救文書,盡皆依允赴援。

卻說王景軍馬屯紮馬嶺關,思欲進取,無奈糧草缺乏,未敢輕動。

當與向訓商議道:「前有堅城,後有勁敵,軍中糧食將以不繼,何以支持?」

向訓道:「黃牛寨知吾襲取馬嶺,彼必不敢出軍阻我之後;前面關寨,自謀謹守勿暇,焉有他謀?但軍中既缺糧草,只須差人入京,奏知主上,必然接濟。

吾與公共圖進取之計,以匡王室。」

王景聞其言而大喜,即日差人入汴京,奏取糧儲。

差人領命,星夜赴京,入朝啟奏。

世宗得奏,下詔與群臣商議。

眾臣謂王景伐蜀無功,空費錢糧,疑乎無益,不如罷兵,再圖後舉。

世宗猶豫未決。

南宋王趙匡胤奏道:「近聞王景屢勝蜀兵,軍威大振,特未有奏捷之報耳。

今軍中所乏糧餉,此亦本然之事,陛下何必懷疑?臣願親督軍糧,押赴營前,看他光景何如,以定去取。」

世宗道:「若得御弟一行,朕無憂矣。」

匡胤即日辭駕,點押倉糧五百餘車,離汴京,來到秦州,先差人報知王景。

王景對向訓說道:「主上今差趙王押運軍糧,已到秦州。

但蜀道險阻,此糧難進,又恐蜀兵一知,甚非吾利。」

向訓道:「公且勿憂,小將早已思算定了:今只引一精一兵五千,密出陳倉口,候接趙王糧草到此,必無失誤。」

商議已定,即便引兵來見匡胤,且道:「蜀中有可取之勢,只得糧餉難繼,為可憂也。

若使大軍臨成都,則蜀之君臣不擊而降矣。」

匡胤道:「將軍言者是也。

但今日此糧何以得進?」

向訓道:「蜀道崎嶇,車轂難行,只可令步騎負載,密從間道悄悄至馬嶺寨,方保無虞。」

匡胤聽了,大喜道:「王軍師推公有將才,今果然矣。」

乃將糧食盡用布囊盛之,差步卒五百餘人,各自擔荷負載,隨了向訓,悄悄的投赴馬嶺寨去了。

匡胤率領兵馬,自回汴京,見了世宗,奏知運糧交代,並無誤失。

又道:「西蜀有可取之勢,正將士肯用命之秋,陛下當獨斷於衷,不宜誤聽左右,而失此機會也。」

世宗聽奏,滿心大悅,即下詔:「除王景為招討使,向訓為都監軍,速行進兵,以張天討。」

使臣領旨,往馬嶺寨軍中,宣了詔書。

王、向二人謝恩畢,款待過了天使,相送回京去訖。

然後下令諸將,各整戰具,備候進兵。

蜀主聞此消息,召大小眾臣商議。

有雄武軍節度使韓繼勳啟奏道:「周兵此來,必然先攻鳳州,蓋此地乃全蜀之咽喉,敵人所必爭之地也,陛下可命大將,嚴兵據守。

再點驍勇之人,領兵據住馬嶺寨要衝,於小路去處,盡都塞斷,以絕周師糧道。

則敵兵雖有百萬之眾,亦無所用矣。」

蜀主從其言,即命大將李廷珪、支審征二人為統軍使,帶領一精一兵二萬,來拒周師。

又遣大將趙彥韜領馬步軍五千,屯住風州,為堅守之計。

再令一精一細軍士,往馬嶺左右小路去處,各各塞斷。

蜀主分撥已定,李廷珪等諸將各自領命而行。

且說李廷珪軍馬來到白澗寨屯下營盤,與支審征商議道:「離此十五里,地名黃花谷,實為西蜀要害,此處須得一人據險以守。

吾與公引一精一兵抄出馬嶺寨,則周師不足勝矣。」

支審征道:「此計甚妙。

誰肯領兵往黃花谷一行?」

言未絕,健將王鑾應聲道:「小將願往。」

廷珪大喜道:「汝若肯去,必能成功矣。」

即點一精一兵五千付與。

王鑾登時往黃花谷把守去了。

廷珪自與審征帶領余兵出馬嶺寨迎戰。

哨馬報入王景軍中,王景與向訓議道:「蜀道路徑叢雜,急切難行。

近聞鄉人傳說,此去有一黃花谷最為險要,若使蜀人據守,吾軍難以進取矣。

誰敢領兵先取黃花谷?使吾易於調度。」

有裨將張建雄挺身出道:「小將願往。」

王景大喜,即撥兵二千。

張建雄領命而去。

王景又差驍將康倉引兵一千,往鳳州阻蜀兵歸路。

康倉亦領兵去了。

王景分撥定了,自與向訓堅守營寨,按兵不出。

卻說張建雄領兵到了黃花谷,鳴金擂鼓,吶喊搖旗。

那王鑾已知周兵來到,即忙披掛上馬,領兵出關,大罵道:「不知進退之賊!今已深入吾地,尚不知死期耶?」

建雄不答,掄刀拍馬,直取王鑾。

王鑾挺槍迎敵。

兩馬相交,雙器並舉,二將戰上七十餘合,王鑾力怯,敗回關去。

張建雄奮臂大呼:「斬將奪關,在此一舉!」驅兵乘勝殺進。

蜀兵不能抵敵,棄關而走。

王鑾大敗,逃奔成都。

張建雄襲了黃花谷,駐兵堅守。

早有報子飛報廷珪。

廷珪聽知黃花谷失了,頓足大罵道:「匹夫誤我大事!」化與審征回兵,被王景、向訓探知消息,領兵開關殺出,周師奮勇爭先,向前追殺。

蜀兵大敗,殺得一屍一橫遍野,血流山原。

李廷珪見周兵勢銳,只得與支審征一同退保青泥嶺去了。

向訓又勝蜀兵,威聲大振。

來到黃花谷,重賞張建雄。

差人報捷於京師。

是時向訓又與王景議道:「吾兵雖然屢勝,今已深入其地,但黃牛寨守將張處存、蕭必勝尚未賓服。

倘控扼我後,阻絕歸路,是為深患,不可不圖。

必須命勇將擊而破之,方免後禍,且得放心長驅入一穴一也。」

王景道:「公言誠當。

然吾觀張、蕭二將乃智勇之士,不若先使能言者諭以禍福,說之來降,彼見蜀兵連敗,諒自允從;如若不從,再議加兵。

公以為何如?」

向訓道:「主將說得是也,小將願請一往。」

王景道:「公掌帷幄重任,豈可輕身?當令別將前行,庶無他慮。」

只見部將韓烈近前說道:「小將願往說他二人來降。」

王景大喜,即允其行。

當日韓烈上了馬,帶了一二從人,逕望黃牛寨來。

行至關下,高聲叫道:「守關的頭目,快去報與主將知道,說有周將韓烈有事要見。」

軍士聽說,連忙報入中軍。

張、蕭二將令開關放人。

那韓烈至帳中,相見坐下。

張處存問道:「將軍駕臨,有何見諭?」

韓烈道:「某主將素聞二位乃世之豪傑,每懷渴想,欲見無由,故雖奉詔伐暴,而於二位貴地不忍以一卒相加。

況我師已入蜀境,惟二位據守獨寨,旁無救應,深為二位危之。

且我中朝聖主,恩澤所及,遠近皆欽。

某故不避斧鉞來見將軍。

將軍莫如棄暗投明,決然歸附,他日英名重於竹帛,宏勳烈於鼎鐘,豈不偉哉?愚意以為如此,未知二位尊意若何?」

處存聽了這一席話,暗思:「蜀主荒一婬一,時勢已去,吾等孤立於此,焉可挽回?不如權且歸附,再為區處。」

遂開言說道:「蒙將軍以大義相招,足感盛德,某等當於明日領所部來見將軍也。」

韓烈辭別出寨,回見王景、向訓,說知張、蕭明日來降之事。

王景大喜,令設厚禮以待之。

部下將住皆言賦人投降未確,豈宜深信?向訓道:「蕭、張雄烈丈夫,豈肯效此不義之為?汝等勿得疑忌,有誤大事。」

眾人尚不肯信。

到了次日近午時候,人報蕭、張引軍馬來到。

王景聞報,下令軍中去其戎裝,自己單騎親迎。

張、蕭二將見這光景,心甚感激,遂滾鞍下馬,拜伏軍前。

王景下馬扶起,邀入帳中,依次相見,命之列坐,然後諭以周主之德,與自己一愛一慕之情。

張、蕭二人躬身答道:「小將二人蒙將軍見一愛一,願效犬馬之力,以報仁德。」

王景大喜,即命大排筵席,慶賀新降將士,又犒賞兵卒,以示仁恩。

有詩贊云:

驍勇王公武略奇,征西將卒建旌旗。

不勞張箭英雄伏,千載功勳布遠夷。

卻說世宗駕坐早朝,有王景捷音報到,百官稱賀。

世宗謂王樸道:「出師之利,皆先生舉薦之力也。」

王樸頓首道:「此乃陛下天威遠及,將土用命所至耳,臣何力之有?」

世宗造使賜王景、向訓及諸將錦袍各一領,其餘部下頭目兵卒犒以財帛。

使臣領旨,往王景營中宣了旨意,交點御賜物件。

王景拜受已畢,俵分將士,送天使回京去訖,即與諸將商議進兵。

向訓道:「蜀兵屢挫其勢,不敢再來交兵。

為今之計,且待康倉取鳳州勝負如何,然後發兵征進,未為晚矣。」

王景依言,遂按兵不動。

卻說蜀將李廷珪、支審征敗回蜀中,素服請罪。

蜀主赦之,與群臣商議迎敵之策。

樞密副使劉邦義奏道:「周師堅銳,所向無敵,近來一連失去數處關隘。

大王若再出兵,勝負難保。

不若遣人繼書入中原,與世宗講和,收兵罷戰,乃為上計。」

蜀王依議,命儒臣修書,遣使入京,奉上議和之書。

時世宗覽其書云:

蓋聞兵乃危事,戰為逆德。

臣守西蜀一隅,未敢有犯;而中朝耀武興師,侵我邊疆,果何所見者耶?今臣願請歲時修通好之禮,往來如兄弟之國,休兵息民,蓄食省費,於陛下非無所利。

不然,蜀道險阻,糧餉難運,勞師經歲,暴骨草莽,於兵既無所益,且於陛下君臨天下,撫邇綏遠之意,未有當也。

臣實情陳告,惟陛下留意焉。

世宗覽畢,怒其言語倔傲,不答回書,但諭使者道:「爾歸告汝主:貪殘虐民,昏亂廢政,朕惟奉天命以伐暴耳。

汝主若奉表稱臣,獻納土地,即便罷甲休兵;不然,惟有增兵益將,坐受獻俘耳。」

使者領命,歸告蜀主,道知世宗不允和好之語。

蜀主大懼,急與眾臣商議。

有宰相王昭遠奏道:「既中朝不允和好,吾境沃野千里,府庫充足,周師雖來,料亦無妨。

且棧道險絕,糧餉難通,彼以急戰為利,吾以堅守為功,歲深月久,周兵安能久駐乎?」

蜀主信其言,即便下令,聚兵糧於劍門、白帝城兩處,為守備之計。

按下不提。

且說王景打聽康倉消息,忽報鳳州城郭堅固,守備甚嚴,近日康倉與蜀將交戰,頗失其利,因此屯兵望救。

王景乃召向訓商議,向訓道:「鳳州,蜀之咽喉,必有重兵固守。

今所以必欲先取者,只為我運糧可通,無後顧之患。

君宜親往取之,庶有成績。」

王景稱善,便令向訓守黃花谷,自領馬軍一萬,與張處存、蕭必勝來到風州,離城十里下寨,整頓器械,以備交鋒。

消息傳入城中,守將趙彥韜與節度使王環便欲點兵出敵,都監趙彥榮諫道:「王景,周之名將,若與之戰,恐未得利;不若固守,以老其師。」

彥韜道:「此言是怯也,正宜與他一戰,以挫其勢,使彼不敢輕視鳳州。」

王環道:「斯言有理。」

遂下令整兵迎敵。

次日平明,前鋒趙彥韜當先出馬。

王景橫刀勒馬,立於門旗之下,對彥韜說道:「天兵入境,各處關隘皆被我師所取。

汝有何能,不早歸降,而猶拒敵耶?」

趙彥韜大怒道:「汝等無故加兵於蜀,敢在陣前饒舌,直欲自尋死路耳!」言罷,舞刀直取王景。

王景正待親戰,陣後一將躍出,大聲道:「待小將斬此匹夫。」

王景視之,乃蕭必勝也。

必勝拍馬掄刀,抵住彥韜交戰。

兩下金鼓齊鳴,喊聲大舉。

二將戰上六十餘合,彥韜力不能支,回馬敗走。

必勝縱馬追來,剛到城河邊,一刀斬彥韜於馬下。

王景驅兵掩殺,蜀兵大敗。

張處存奮勇爭先,正遇王環,交馬三合,生擒於馬上。

周兵一擁攻入。

刺斜裡康倉引兵殺到,蜀兵退走不及,拋戈棄甲而逃,其餘投降者不可勝數。

王景按轡入城,安一撫百姓。

亂兵捉得趙彥榮,綁縛來見。

王景令釋其縛,與王環一同散拘軍中。

二人心懷忿恨,不食而死。

王景既得鳳州,威聲大振,遠近皆驚,於是成、階二州,各各獻城投降。

蜀主聞知,驚惶無措,急召王昭遠商議。

昭遠奏道:「事勢危矣,大王只得再差人到南唐求救,庶可以退周師。」

蜀主然之,即差王立中為使,繼書至南唐告急,求請救援。

彼時南唐主看書已畢,謂王立中道:「前者正欲出師,因糧草未集,是不果行。

今周兵既已深入,吾當命將發兵,阻絕其後,不日可斬周將之首,以雪其忿也。

汝先帶回書歸告蜀主,寬心勿憂。」

立中領命,回至高陽地方,遇向訓巡邏兵見了,登時拿住,解往營中。

向訓令左右搜檢,卻在懷中搜出回書。

向訓看了大驚,道:「若非主上洪福,吾等盡受其累矣。」

即差左右解送入京,奏知其事,再請朝廷出兵,以遏其勢。

差人領命,即時押解王立中,不分晝夜,望汴京而行,約有多日,至京中,入朝見駕,陳奏其事。

世宗大怒,喝令推出斬之,與群臣商議征伐之策。

趙匡胤奏道:「南唐李璟,近來兵一精一糧足,非北漢所比。

今征蜀之兵已入其境,彼心膽寒裂,必不敢再出兵以拒敵矣。

陛下且敕王景、向訓於秦、鳳二州為駐守之計,候陛下天兵所指,擒了李璟,斬示成都,則孟昶自然拱手而降。」

世宗大喜,遂即下詔於王景軍中,宣示旨意,一面簡閱將士,擇日出師。

不爭有此一番舉動,有分教:西境未安枕席,南方先受干戈。

正是:

事不警心心有戚,機當露敵敵施謀。

畢竟世宗幾時出師,且看下回自見。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飛龍全傳
第一回 苗訓設相遇真龍 匡胤游春騎泥馬第二回 配大名竇公款洽 遊行院韓妓慇勤第三回 趙匡胤一打韓通 勾欄院獨坐龍椅第四回 伸己忿雹打御院 雪父仇血濺花樓第五回 趙匡胤救假書生 張桂英配真命主第六回 赤須龍山莊結義 綠鬢娥蘭室歸陰第七回 柴榮販傘登古道 匡胤割稅鬧金橋第八回 算油梆苗訓留詞 拔棗樹鄭恩救駕第九回 黃土坡義結金蘭 獨龍莊計謀虎狼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十一回 董美英編謎求婚 柴君貴懼禍分袂第十二回 篤朋情柴榮贈衣 嚴國法鄭恩驗面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第十四回 為資財兄弟絕義 因口腹兒女全生第十五回 孟家莊勇土降妖 首陽山徵人失路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十七回 褚元師求丹療病 陳摶祖設棋輸贏第十八回 賣華山千秋留跡 送京娘萬世英名第十九回 匡胤正色拒非詞 京娘陰送酬大德第二十回 真命主戲醫啞子 宋金清驕設擂台第二十一回 馬長老雙定奇謀 趙大郎連誅賊寇第二十二回 柴君貴窮途乞市 郭元帥剖志興王第二十三回 匡胤嘗桃降舅母 杜公抹谷逢外甥第二十四回 赤須龍義靖村坊 母夜叉計和甥舅第二十五回 杜二公納諫歸正 真命主違數罹災第二十六回 五索州英雄復會 興隆莊兄弟重逢第二十七回 鄭恩遺像鎮村坊 匡胤同心除妖魅第二十八回 鄭恩無心擒獵鳥 天祿有意搶龍駒第二十九回 平陽鎮二打韓通 七聖廟一番伏狀第三十回 柴榮薦朋資帷幄 弘肇被譖陷身家第三十一回 郭元帥禪郡興兵 高懷德滑州鏖戰第三十二回 高行周夜觀星象 蘇逢吉聳駕喪軍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第三十四回 王子讓辭官養母 趙匡胤避暑啖瓜第三十五回 趙匡胤博魚繼子 韓素梅守志逢夫第三十六回 再博魚計賺天祿 三折挫義服韓通第三十七回 百鈴關盟友談心 監軍府元帥賠禮第三十八回 龍虎聚禪州結義 風雲會山捨求賢第三十九回 匡胤射龍解水厄 鄭恩問路受人欺第四十回 鄭子明惱打園公 陶三春揮拳服漢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四十二回 柴榮進位續東宮 匡胤無罪縛金鑾第四十三回 苗訓決算服柴榮 王樸陳詞保匡胤第四十四回 趙匡胤帶罪提兵 杜二公挈眾歸款第四十五回 杜二公納婿應運 高行周遣子歸鄉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 趙匡胤克敵班師第四十七回 劉崇兵困潞州城 懷德勇取先鋒印第四十八回 高懷德智取天井 趙匡胤力戰高平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五十回 單珪覆沒蛇盤谷 懷德被困鐵籠原第五十一回 馮益鼓兵救高將 楊業決水淹周師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第五十三回 陶三春職兼內外 張藏英策靖邊隅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蕊州第五十五回 課武功男女較射 販馬計大鬧金陵第五十六回 楊仙人土遁救主 文長老金鐃傷人第五十七回 鄭子明斬將奪關 高懷亮貪功殞命第五十八回 韓令坤擒剮孟俊 李重進結好永德第五十九回 劉仁贍全節完名 南唐主臣服納貢第六十回 絕聲色忠諫滅寵 應天人承歸正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