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列傳第五十五:崔彥穆,字彥穆,清河東武城人,魏司空安一陽一侯林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列傳第五十五

崔彥穆 楊纂 段永 令狐整子熙 唐永子瑾 柳敏子昂 王士良

崔彥穆,字彥穆,清河東武城人,魏司空安一陽一侯林之九世孫也。

曾祖顗,後魏平東府諮議參軍。

祖蔚,遭從兄司徒浩之難,南奔江左。

仕宋,為給事黃門侍郎、汝南義一陽一二郡守。

延興初,復歸於魏,拜穎川郡守,因家焉。

後終於郢州刺史。

父幼,位終永昌郡守。

隋開皇初,以獻皇后外曾祖,追贈上開府儀同三司、新州刺史。

彥穆幼明悟。

神彩卓然。

魏吏部尚書隴西李神雋,有知人之鑒,見而歎曰:「王佐才也。」

永安末,除司徒府參軍事,再遷大司馬從事中郎。

孝武西遷,彥穆時不得從。

大統三年,乃與兄彥珍於成皋舉義,因攻拔滎一陽一,禽東魏郡守蘇淑。

仍與鄉郡王元洪威攻穎川,斬其刺史李景遺。

即拜滎一陽一郡守,尋賜爵千乘縣侯。

十四年,授散騎常侍、司農卿。

時軍國草創,眾務殷繁,周文乃引彥穆入幕府,兼掌文翰。

及於謹伐江陵,彥穆以本官從平之。

周明帝初,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俄拜安州刺史,總管十二州諸軍事。

入為御正大夫。

陳氏請敦鄰好。

詔彥穆使焉。

彥穆風韻閒曠,器度方雅,善玄言,解談謔,甚為江表所稱。

轉戶部中大夫,進爵為公。

天和三年,聘齊還,除金州刺史,總管七州諸軍事,進位大將軍。

尋徵拜小司徒。

及宣帝崩,隋文帝輔政,三方起兵,以彥穆為行軍總管,與襄州總管王誼討司馬消難。

軍次荊州,總管獨孤永業有異志,遂收而戮之。

及事平,隋文帝徵王誼入朝,即以彥穆為襄州刺史,總管六州諸軍事,加授上大將軍,進爵東郡公。

頃之,永業家自理得雪,彥穆坐除名。

尋復官爵。

開皇元年卒。

子君綽嗣。

君綽一性一夷簡,博覽經史,有父風。

大象末,丞相府賓曹參軍。

君綽弟君肅,解巾道王侍讀,大象末,穎川郡守。

楊纂,廣寧人也,父安仁,魏朔州鎮將。

纂少慷慨有志略,勇力兼人。

年二十,從齊神武起兵於信都,以軍功。

稍遷武州刺史。

自以賞薄,志懷怨憤,每歎曰:「大丈夫富貴何必故鄉!若以妻子經懷,豈不沮人雄志!」大統初,乃間行入關。

周文執纂手曰:「人所貴者忠義也,所懼者危亡也,其能不憚危亡,蹈茲忠義者,今方見之於卿耳。」

即授征南將軍、大都督,封永興縣侯。

從周文解洛一陽一圍,經河橋、芒山之戰,纂每先登,軍中鹹推其敢勇,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為公,賜姓莫胡盧氏。

俄授岐州刺史。

周孝閔帝踐阼,進爵宋熙郡公。

保定元年,位大將軍,改封隴東郡公,除隴州刺史。

從隋公楊忠東伐,至并州而還。

天和六年,進授柱國大將軍,轉華州刺史。

纂一性一質樸,又不識文字,前後蒞職,但推誠信而已。

吏人以其忠恕,頗亦懷之。

尋卒於州。

子睿,位至上柱國、漁一陽一郡公。

段永,字永賓,其先遼西石城人,晉幽州刺史疋磾之後也,曾祖愄,仕魏黃龍鎮將,因徙高陸之河一陽一焉。

永幼有志一操一,閭裡稱之。

魏正光末,北鎮擾亂,遂攜老幼,避地中山。

後赴洛一陽一,拜平東將軍,封沃一陽一縣伯。

青州人崔社客舉兵反,永討平之。

進爵為侯,除左光祿大夫。

時有賊魁元伯生,西自崤、潼,東至鞏、洛,屠陷城壁,所在為患。

孝武遣京畿大都督疋婁昭討之,昭請以五千人行。

永進曰:「此賊既無城柵,唯以寇抄為資,取之在速,不在眾也。

若星馳電發,出其不虞,一精一騎五百足矣。」

帝然其計,於是命永代昭,以五百騎倍道兼進,遂破平之。

及帝西遷,永時不及從。

大統初,乃結宗人,潛謀歸款。

密與都督趙業等襲斬西中郎將慕容顯和,傳首京師。

以功別封昌平縣子,徐州刺史。

從禽竇泰,復弘農,破沙苑,並有戰功,進爵為公。

河橋之役,永力戰先登,授南汾州刺史。

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爾綿氏。

廢帝元年,授恆州刺史。

於時朝貴多其部人,謁永之日,冠蓋盈路,當時榮之。

周孝閔帝踐阼,進爵廣城郡公。

歷文、瓜二州刺史,戶部中大夫。

保定四年,拜大將軍。

永歷任內外,所在頗有聲稱,輕財好士,朝野以此重焉。

天和四年,授小司寇。

尋為右二軍總管,率兵北道講武。

遇疾,卒於賀葛城。

喪遠,武帝親臨,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同華等五州刺史,謚曰基。

子岌嗣。

位至儀同三司、兵部下大夫。

令狐整,字延保,敦煌人也,本名延。

世為西士冠冕。

曾祖嗣,祖紹安,官至郡守,鹹為良二千石。

父虯,早以名德著聞,仕歷瓜州司馬、敦煌郡守、郢州刺史,封長城縣子。

魏大統末,卒於家。

周文帝傷悼之,遣使者監護喪事,又敕鄉人為營墳壟。

贈龍驤將軍、瓜州刺史。

整幼聰敏,沈深有識量,學藝騎射並為河右所推。

刺史魏東一陽一王元榮辟整為主簿,加蕩寇將軍。

整進趨詳雅,對揚辯暢,謁見之際,州府傾目。

榮器整德望,嘗謂僚屬曰:「令狐延保,西州令望,方成重器,豈州郡之職所可縶維?但一日千里,必基武步,寡人當委以庶務,畫諾而已。」

頃之,孝武西遷,河右擾亂。

榮仗整防扞,州境獲寧。

及鄧彥竊據瓜州,拒不受代,整與開府張穆等密應使者申徽,執彥送京師。

周文嘉其忠節,表為都督。

尋而城人張保又殺刺史成慶,與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構逆,規據河西。

晉昌人呂興復害郡守郭肆,以郡應保。

初,保等將圖為亂,慮整守義不從,既殺成慶,因欲及整。

然人之望,復恐其下叛之,遂不敢害。

雖外加禮敬,內甚忌整。

整亦偽若親附,而密欲圖之。

一陰一令所親說保曰「郡與仲和結為脣齒,令東軍漸一逼一涼州,彼勢孤危,恐不能敵。

若或摧衄,則禍及此土。

宜分遣銳師,星言救援。

二州合勢,則東軍可圖。

然後保境息人,計之上者。」

保然之,而未知所任。

整又令說保曰:「歷觀成敗,在於任使,所擇不善,旋致傾危。

令狐延保兼資文武,才堪統御,若使為將,蔑不濟矣。」

保納其計,且以整父兄等並在城中,弗之疑也,遂令整行。

整至玉一門郡,召集豪傑,說保罪逆,馳還襲之。

先定晉昌,斬呂興,進軍擊保。

州人素服整威名,並棄保來附。

保遂奔吐谷渾。

眾議推整為刺史。

整曰:「本以張保肆逆,殺害無辜,闔州之人,俱陷不義。

今者同心,務在除凶,若共相推薦,復恐傚尤致禍。」

於是乃波斯使主張道義行州事。

具以狀聞。

詔以申徽為刺史。

徵整赴闕,授壽昌郡守,封襄武縣男。

周文謂整曰:「卿早建殊勳,今官位未足酬賞,方當與卿共平天下,同取盎貴。」

遂立為瓜州義首。

整以國難未寧,常願舉宗效力,遂率鄉親二千餘人入朝,隨軍征討。

整善於撫馭,躬同豐約,是以士眾並忘羈旅,盡其力用。

周文嘗從容謂整曰:「卿遠祖立忠而來,可謂積善餘慶,世濟其美者也。」

整遠祖漢建威將軍邁,不為王莽屈,其子稱避地河右,故周文稱之雲。

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

周文又謂整曰:「卿勳同婁、項,義等骨肉,立身敦雅,可以范人。」

遂賜姓宇文氏,並賜名整焉。

宗人二百餘戶,並列屬籍。

周孝閔帝踐阼,拜司憲中大夫,處法平允,為當時所稱。

進爵彭城縣公。

初,梁興州刺史席固以州來附,周文以固為豐州刺史。

固蒞職既久,猶忌梁法,凡所施為,多虧政典。

朝議密欲代之,而難其選。

令整權鎮豐州,委以代固之略。

整廣佈威恩,傾身撫接,數月之間,化洽州府。

於是除整豐州刺史,以固為湖州。

豐州舊不居民中,賦役參集,勞逸不均。

整請移居武當,詔可其奏。

獎勵撫導,遷者如歸,旬月之間,城府周備。

固之遷也,其部曲多願留為整左右,整諭以朝制,弗之許焉,莫不流涕而去。

及整秩滿代至,人吏戀之,老幼送整,遠近畢集,數日停留,方得出界。

其得人心如此。

拜御正中大夫,出為中華郡守,轉同州司會,遷始州刺史。

整雅識情偽,尤明政術,恭謹廉慎,常懼盈一滿,故歷居內外,所在見稱。

進位大將軍。

晉公護之初執政也,欲委整以腹心。

整辭不敢當,頗忤其意,護以此疏之。

及護誅,附會者鹹伏法,而整獨保全。

時人稱其先覺。

卒。

贈本官,加四州諸軍事、鄜州刺史,謚曰襄。

子熙嗣。

熙字長熙。

一性一嚴重,有雅量,雖在私室,終日儼然。

不妄通賓客,凡所交結,必一時名士。

博覽群書,尤明三禮,善騎射,頗知音律。

起家以通經為吏部上士,轉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以母憂去職,殆不勝喪。

其父戒之曰:「大孝在於安親,義不絕嗣。

吾今見存,汝又只立,何得過爾毀頓,貽吾憂也?」

熙自是稍加饘粥。

服闋,除少駕部。

復丁案憂,非杖不起。

人有聞其哭聲,莫不為之下泣。

河一陰一之役,詔令墨衰從事,授職方下大夫,襲彭城縣公。

及武帝平齊,以留守功,進位儀同。

歷司勳、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當時譽。

隋文帝受禪之際,熙以本官行納言事。

尋除司徒左長史,加上儀同,進爵河南郡公。

時吐谷渾寇邊,以行軍長史從元帥元諧討之,以功進上開府。

後拜滄州刺史,在職數年,風教大洽,稱為良二千石。

開皇四年,上幸洛一陽一。

熙來朝,吏人恐其遷,悲泣於道。

及還,百姓出境迎謁,歡叫盈路。

在州獲白烏、白獐、嘉麥,甘露降於庭前柳樹。

八年,徙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書。

吏人追思,相與立碑頌德。

及行台廢,累遷鴻臚卿。

後以本官兼吏部尚書,往判五曹尚書事,民為明干。

上甚任之,用上祠太山,還次汴州,惡其殷盛,多有一奸一俠,以熙為汴州刺史。

下車,禁游食,抑工商,人有向術開門者杜之,船客停於郭外,星居者勒為聚落,僑人逐令歸本,其有滯獄,並決遣之,令行禁止。

上聞而嘉之,顧侍臣曰:「鄴都,天下難臨處,敕相州刺史豆處通,令習熙法。」

其年來朝,考績為天下之最。

賜帛三百疋,頒告天下。

以嶺南夷數起亂,徵拜桂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許以便宜從事,刺史已下官,得承製補授,給帳內五百人。

賜帛五百疋,發傳送其家累,改封武康郡公。

熙至部,大弘恩信。

其溪洞渠帥更相謂曰:「前總管皆以兵威相脅,今者乃以手教相諭,我輩其可違乎!」於是相率歸附。

先是州縣生梗,長吏多不得之官,寄政於總管府。

熙悉遣之,為建城邑,開設學校,人夷感化焉。

時有寧猛力者,與陳後主同日生,自言貌有貴相,在陳世已據南海。

平陳後,文帝因而撫之,即拜安州刺史。

然驕倨恃險,未常參謁。

熙手書諭之,申以交友之分。

其母有疾,熙復遺以藥。

猛力感之,詣府請謁,不敢為非。

熙以州縣多有同名,於是奏改安州為欽州,黃州為峰州,利州為智州,德州為歡州,東寧州為融州。

上皆從之。

在職數年,上表以年老疾患,請解所任。

優詔不許,賜以醫藥。

熙奉詔令交州梁帥李佛子入朝,佛子欲為亂,請至仲冬上道。

熙意在羈縻,遂從之。

有人詣闕,訟熙受佛子賂而捨之。

上聞。

佛子反問至,上大怒,以為信然,遣使鎖熙詣闕。

熙一性一素剛,鬱鬱不得志,行至永州,憂憤病卒。

上怒不解,沒其家財。

及行軍總管劉方禽佛子送京師,言熙實無贓。

上悟,乃召其四子聽仕。

少子德棻最知名。

整弟休,幼聰敏,有文武材用。

與整同起兵逐張保,授帥都督。

後為中外府樂曹參軍。

時諸功臣多為本州刺史。

晉公護謂整曰:「以公勳望,應得本州,但朝廷藉公委任,無容遠出。

然公一門之內,須有衣錦之榮。」

乃以休為敦煌郡守。

在郡十餘年,甚有政績。

卒於合州刺史。

唐永,北海平壽人也。

本居晉昌之憤安縣,晉亂,徙於丹楊。

祖揣,始遠魏,官至北海太守,因家焉。

父倫,青州刺史。

永身長八尺,少耿介,有將帥才,讀《班超傳》,慨然有萬里之志。

正光中,為北地太守,當郡別將。

俄而賊將宿勤明達、車金雀等寇郡境,永擊破之,境內稍安。

永善馭下,士人競為之用。

熙陣常著帛裙襦,把角如意以指麾處分,辭色自若。

在北地四年,與賊數十戰,未常敗北。

時人語曰:「莫陸梁,恐爾逢唐將。」

永所營處,至今猶稱唐公壘也。

行台蕭寶夤表永為南幽州刺史,夷人送故者,莫不垂淚,當路遮留,隨數日,始得出境。

大統元年,拜東雍州刺史,尋加衛將軍,封平壽伯。

卒,贈司空公。

永一性一清廉,家無蓄積,妻子不免饑寒,世以此稱之。

子陵,少習武藝,頗閒吏職,位大都督、應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陵子悟,美風儀,博涉經史,文詠可觀。

周大象中,頗被宣帝任遇,位至內史下大夫、漢一陽一公。

隋文帝得政,廢於家而卒。

陵弟瑾。

瑾字附璘。

一性一溫恭,有器量,博涉經史,雅好屬文。

身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偉。

年十七,周文聞其名,乃貽永書曰:「聞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從橫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並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

因召拜尚書員外郎、相府記室參軍事。

軍書羽檄,瑾多掌之。

從破沙苑,戰河橋,並有功,封姑藏縣子。

累遷尚書右丞、吏部郎中。

於時魏室播遷,庶務草創,朝章國典,瑾並參之。

遷戶部尚書,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宇文氏。

時燕公於謹,勳高望重,朝野所屬。

白周文,言瑾學行兼修,願與之同姓,結為兄弟,庶子孫承其餘論,有益義方。

周文歎異者久之,更賜瑾姓萬紐于氏。

謹乃深相結納,敦長幼之序;瑾亦庭羅子孫,行弟侄之敬。

其為朝望所宗如此。

進爵臨淄縣伯。

轉吏部尚書,銓綜衡流,雅有人倫之鑒。

以父憂去職,尋起令視事。

時六尚書皆一時之秀,周文自謂得人,號為六俊,然瑾尤見器重。

於謹南伐江陵,以瑾為元帥府長史,軍中謀略,多出瑾焉。

江陵既平,衣冠仕伍,並沒為僕隸。

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輒議免之,賴瑾獲濟者甚眾。

時論多焉。

及軍還,諸將多因虜掠,大獲財物。

瑾一無所取,唯得書兩車,載之以歸。

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輜重,悉是梁朝珍玩。」

周文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虛實,密遣使檢閱之,唯見墳籍而已。

乃歎曰:「孤知此人來二十許年,明其不以利干義。

向若不令檢視,恐常人有投杼之疑。

孤所以益明之耳。

凡受人委任當如此也。」

論平江陵功,進爵為公。

六官建,授禮部中大夫。

出為蔡州刺史,歷拓州、硤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吏稱之。

轉荊州總管府長史。

入為吏部中大夫,歷御正、納言、內史中大夫。

曾未十旬,遂遷四職,搢紳鹹以為榮。

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內史。

尋卒於位。

贈小宗伯,謚曰方。

瑾一性一方重,有風格,退朝休假,恆著衣冠以對妻子,遇迅雷風烈,雖閒夜晏寢,必起,冠帶端笏危坐。

又好施與,家無餘財,所得祿賜,常散之宗族,其尤貧乏者,又割膏腴田宅以振之。

所留遺子孫者,並墝埆之地。

朝野以此稱之。

撰《新儀》十篇,所著賦、頌、碑、誄二十餘萬言。

孫大智嗣。

瑾次子令則,一性一好篇章,兼解音律,文多輕艷,為時人所傳。

天和初,以齊馭下大夫使於陳。

大象中,官至樂部下大夫。

仕隋,位太子左庶子。

皇太子勇廢,被誅。

柳敏,字白澤,河東解縣人,晉太常純之七世孫也。

父懿,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汾州刺史。

敏九歲而孤,事母以孝聞。

一性一好學,涉獵經史,一陰一陽一卜筮之術,一靡一不習焉。

年未弱冠,起家員外散騎侍郎。

累遷河東郡丞。

朝議以敏之本邑,故有此授。

敏雖統御鄉里,而處物平允,甚得時譽。

及周文克復河東,見而器異之,乃謂之曰:「今日不喜得河東,喜得卿也。」

即拜丞相府參軍事。

俄轉戶曹參軍,兼記室。

每有四方賓客,恆令接之,爰及吉凶禮儀,亦令監綜。

又與蘇綽等修撰新制,為朝廷政典。

遷禮部郎中,封武城縣子,加帥都督,領本鄉兵。

俄進大都督。

遭母憂,居喪,旬日之間,鬢髮半白。

尋起為吏部郎中,毀瘠過禮,杖而後起。

周文見而歎異之,特加稟賜。

及尉遲迥伐蜀,以敏為行軍司馬,軍中籌略,並以委之。

益州平,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遷尚書,賜姓宇文氏。

六官建,拜禮部中大夫。

周孝閔帝踐阼,進爵為公。

又除河東郡守,尋復徵拜禮部。

出為郢州刺史,甚得物情。

及將還朝,夷夏士人,感其惠政,並繼酒餚及物產候之於路。

敏乃從他道而還。

復拜禮部,後改禮部為司宗,仍以敏為之。

敏一操一履方正,一性一又恭勤,每日將朝,必夙興待旦。

又久處台閣,明練故事,近儀或乖先典者,皆案據舊章,刊正取中。

遷小宗伯,監修國史。

轉小司馬,又監修律令。

進位大將軍,出為鄜州刺史,以疾不之部。

武帝平齊,進爵武德郡公。

敏自建德以後,寢疾積年,武帝及宣帝並親幸其第問疾焉。

開皇元年,進位上大將軍、太子太保。

其年卒。

贈五州諸軍事、晉州刺史。

臨終戒其子等,喪事所須,務從簡約。

其子等並涕泣奉行。

少子昂。

昂字千里。

幼聰穎有器識,干局過人。

周武帝時,為內史中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賜爵文城郡公,當途用事,百僚皆出其下。

昂竭誠獻替,知無不為,謙虛自處,未嘗驕物,時論以此重之。

武帝崩,受遺輔政,稍被宣帝疏,然不離本職。

隋文帝為丞相,深自結納。

文帝以為大宗伯。

拜日,遂得偏風,不能視事。

文帝受禪,疾愈,加上開府,拜潞州刺史。

昂見天下無事,上表請勸學行禮。

上覽而善之,優詔答昂,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

昂在州,甚有惠政,卒官。

子調,歷秘書郎、侍御史。

左僕射楊素嘗於朝堂見調,因獨言日:「柳條通體弱,獨搖不須風」調斂版正色曰:「調信無取,公不當以為侍御;信有可取,不應發此言。

公當具瞻之地,樞機何可輕發!」素甚奇之。

煬帝嗣位,累遷尚書左司郎中。

時王綱不振,朝士多贓貨,唯調清素守常,為時所美,然干用非其所長。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晉一陽一人也。

後因晉亂,避地涼州。

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歸魏,為敦煌鎮將。

祖公禮,平城鎮司馬,因家於代。

父延,蘭陵郡守。

士良少修謹,不妄交遊。

孝莊末,爾硃仲遠啟為府參軍事。

歷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封石門縣男。

後與紇豆陵步籓交戰,軍敗,為籓所禽,遂居河右。

偽行台紇豆陵伊利欽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孫女。

士良既為姻好,便得盡言,遂曉以禍福,伊利等即歸附。

朝廷嘉之。

太昌初,進爵晉一陽一縣子,尋進爵琅邪縣侯,授太中大夫、右將軍。

出為殷州車騎府司馬。

東魏徙鄴之後,置京畿府,專典兵馬。

時齊文襄為大都督,以士良為司馬,領外兵參軍。

尋遷長史,加安西將軍,徙封符壘縣侯。

武定初,除行台右中兵郎中,又轉大將軍府屬、從事中郎,仍攝外兵事。

王思政鎮穎川,齊文襄率眾攻之。

授士良大行台左丞,加鎮西將軍,進爵為公,令輔其弟演於并州居守。

齊文宣即位,入為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仍總知并州兵馬事,加征西將軍,別封新豐縣子。

俄除驃騎將軍、尚書吏部郎中。

文宣自晉一陽一赴鄴宮,復以士良為尚書左丞,統留後事。

仍遷御史中丞。

轉七兵尚書。

未幾,入為侍中,轉殿中尚書。

頃之,復為侍中、吏部尚書。

士良少孤,事繼母梁氏以孝聞。

及卒,居喪合禮。

文宣尋起令視事,士良屢表陳誠,再三不許,方應命。

文宣見其毀瘠,乃許之。

因此臥疾歷年,文宣每自臨視。

疾愈,除滄州刺史。

乾明初,徵還鄴,授儀同三司。

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揚人物。

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國,但有一介之善者,無不以聞。

齊武成初,除太子少傅、少師,復除侍中,轉太常卿,尋加開府儀同三司。

出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

保定四年,晉公護東伐,權景宣以山南兵圍豫州,士良舉城降。

授大將軍、小司徒,賜爵廣昌郡公。

尋除荊州總管,行荊州刺史,復入為小司徒。

俄除鄜州史,轉荊州刺史。

士良去鄉既久,忽臨本州,耆老故人,猶有存者,遠近鹹以為榮。

加授上大將軍,以老病乞骸鼻,優詔許之。

開皇元年卒,時年八十二。

子德衡,大象末,儀同大將軍。

論曰:昔一陽一貨外叛,庶其竊邑,而《春秋》譏之;韓信背項,陳平歸漢,而史遷美之。

蓋以運屬既安,君道已著,則徇利忘德者罪也;時逢擾攘,臣禮未備,則轉禍為福者可也。

崔彥穆、楊纂、段永等昔在山東,沈渝下位,並以羈旅之士,邅回於燕雀之伍,終佩龜組,可謂見機者乎?令狐整干用確然,雅望重於河右,處州里則勳著方隅,升朝廷則績宣出內,而畏避權一寵一,克保終吉,不然,何以自致顯名而取斑位也?熙歷職流譽,風政克舉,雖古之循吏,亦何以加茲,而毫釐為爽,丘山成過,唯命也夫!唐永良能之名,所在著美,清白之譽,顯於累職,所謂干能之士也。

瑾、敏並挺巳梓之林,蘊瑚璉之器,博觀載籍,多識舊章,固乃國之名臣,時之領袖,周無君子,斯焉取斯。

王士良之仕於齊,職居卿牧,而失忠與義,臨難苟免,其背叛之徒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
魏本紀第一魏本紀第二魏本紀第三魏本紀第四魏本紀第五齊本紀上第六齊本紀中第七齊本紀下第八周本紀上第九周本紀下第十本紀上第十一本紀下第十二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魏諸宗室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列傳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列傳第七 文成五王 獻文六王 孝文六王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 齊宗室諸王上列傳第四十 齊宗室諸王下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 周宗室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五十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 隋宗室諸王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 外戚列傳第六十九 儒林上列傳第七十 儒林下列傳第七十一 文苑列傳第七十二 孝行列傳第七十三 節義列傳第七十四 循吏列傳第七十五 酷吏列傳第七十六 隱逸列傳第七十七 藝術上列傳第七十八 藝術下列傳第七十九 列女列傳第八十 恩幸列傳第八十一 僭偽附庸列傳第八十二列傳第八十三列傳第八十四列傳第八十五 西域列傳第八十六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八十七 突厥 鐵勒序傳第八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