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列傳第八十五 西域:班固云:「就而序之,非盛威武致其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列傳第八十五 西域

北史

列傳第八十五 西域

《夏書》稱:「西戎即序。」

班固云:「就而序之,非盛威武致其貢物也。」

漢氏初開西域,有三十六國。

其後,分立五十五王,置校尉、都護以撫之。

王莽篡位,西域遂絕。

至於後漢班超所通者五十餘國,西至西海,東西萬里,皆來朝貢。

復置都護、校尉,以相統攝。

其後或絕或通,漢朝以為勞弊中國,其官時置時廢。

暨魏、晉之後,互相吞滅,不可復詳記焉。

道武初,經營中原,未暇及於四表。

既而西戎之貢不至,有司奏依漢氏故事,請通西域,可以振威德於荒外,又可致奇貨於天府。

帝曰:「漢氏不保境安人,乃遠開西域,使海內虛耗,何利之有?今若通之,前弊復加百姓矣!」遂不從。

歷明元世,竟不招納。

太延中,魏德益以遠聞,西域龜茲、疏勒、烏孫、悅般、渴槃陀、鄯善、焉耆、車師、粟特諸國王始遣使來獻。

太武以西域漢世雖通,有求則卑辭而來,無慾則驕慢王命,此其自知絕遠,大兵不可至故也。

若報使往來,終無所益,欲不遣使。

有司奏:「九國不憚遐險,遠貢方物,當與其進,安可豫抑後來?」

乃從之。

於是始遣行人王恩生、許綱等西使。

恩生出流沙,為蠕蠕所執,竟不果達。

又遣散騎侍郎董琬、高明等多繼錦帛,出鄯善,招撫九國,厚賜之。

初,琬等受詔:便道之國,可往赴之。

琬過九國,北行至烏孫國。

其王得魏賜,拜受甚悅。

謂琬等曰:「傳聞破洛那、者舌皆思魏德,欲稱臣致貢,但患其路無由耳。

今使君等既到此,可往二國,副其慕仰之誠。」

琬於是自向破洛那,遣明使者舌。

烏孫王為發導譯,達二國,琬等宣詔慰賜之。

已而琬、明東還,烏孫、破洛那之屬遣使與琬俱來貢獻者,十有六國。

自後相繼而來,不間於城,國使亦數十輩矣。

初,太武每遣使西域,常詔河西王沮渠牧犍,令護送。

至姑臧,牧犍恆發使導路,出於流沙。

後使者自西域還至武威,牧犍左右謂使者曰:「我君承蠕蠕吳提妄說,云:『去歲魏天子自來伐我,士馬疫死,大敗而還,我擒其長弟樂平王丕。

』我君大喜,宣言國中。

又聞吳提遣使告西域諸國:『魏已削弱,今天下唯我為強。

若更有魏使,勿復恭奉。

』西域諸國,亦有貳。」

且牧犍事主,稍以慢墮。

使還,具以狀聞。

太武遂議討牧犍。

涼州既平,鄯善國以為辱亡齒寒,自然之道也。

今武威為魏所滅。

次及我矣。

若通其使人,知我國事,取亡必近;不如絕之,可以支久。

乃斷塞行路,西域貢獻,歷年不入。

後平鄯善,行人復通。

始,琬等使還京師,具言凡所經見及傳聞傍國,云:西域自漢武時五十餘國,後稍相並,至太延中為十六國。

分其地為四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為一域;蔥嶺以西,海曲以東為一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為一域;兩海之間,水澤以南為一域。

內諸小渠長,蓋以百數。

其出西域,本有二道,後更為四:出自玉一門,度流沙,西行二千里至鄯善,為一道;自玉一門度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車師,為一道;從莎車西行一百里至蔥嶺,蔥嶺西一千三百里至伽倍,為一道;自莎車西南五百里,蔥嶺西南一千三百里至波路,為一道焉。

自琬所不傳而更有朝貢者,紀其名,不能具國俗也。

東西魏時,中國方擾,及於齊、周,不聞有事西域,故二代書並不立記錄。

隋開皇、仁壽之間,尚未雲經略。

煬帝時,乃遣侍御史韋節、司隸從事杜行滿使於西籓諸國,至罽賓得瑪瑙杯,王捨城得佛經,史國得十舞女、師子皮、火鼠一毛一而還。

帝復令聞喜公裴矩於武威、張掖間往來以引致之。

其有君長者四十四國,矩因其使者入朝,啖以厚利,令其轉相諷諭。

大業中,相率而來朝者四十餘國,帝因置西戎校尉以應接之。

尋屬中國大亂,朝貢遂絕。

然事亡失,書所存錄者二十國焉。

魏時所來者,在隋亦有不至,今總而編次,以備前書之《西域傳》雲。

至於道路遠近,物產風俗,詳諸前史,或有不同。

斯皆錄其當時,蓋以備其遺闕爾。

鄯善國,都扞泥城,古樓蘭國也。

去代七千六百里。

所都城方一里。

地多沙鹵,少水草,北即白龍堆路。

至太延初,始遣其弟素延耆入侍。

及太武平涼州,沮渠牧犍弟無諱走保敦煌。

無諱後謀渡流沙,遣其弟安周擊鄯善,王比龍恐懼欲降。

會魏使者自天竺、罽賓還,俱會鄯善,勸比龍拒之,遂與連戰。

安周不能克,退保東城。

後比龍懼,率眾西奔且末,其世子乃應安周。

鄯善人頗剽劫之,令不得通,太武詔散騎常侍、成周公萬度歸乘傳發涼州兵討之。

度歸到敦煌,留輜重,以輕騎五千度流沙,至其境。

時鄯善人眾布野,度歸敕吏卒不得有所侵掠。

邊守感之,皆望旗稽服。

其王真達面縛出降,度歸釋其縛,留軍屯守,與真達詣京都。

太武大悅,厚待之。

是歲,拜交趾公韓拔為假節、征西將軍、領護西戎校尉、鄯善王以鎮之,賦役其人,比之郡縣。

且末國,都且末城,在鄯善四,去代八千三百二十里。

真君三年,鄯善王比龍避沮渠安周之難,率國人之半奔且末。

後役屬鄯善。

且末西北有流沙數百里,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患。

風之所至,唯老駝預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於沙中。

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

其風迅駃,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

大統八年,其兄鄯善米率眾內附。

于闐國,在且末西北,蔥嶺之北二百餘里。

東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國三千里,去硃俱波千里,北去龜茲千四百里,去代九千八百里。

其地方亙千里,連山相次,所都城方八九里。

部內有大城五,小城數十。

于闐城東三十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

土宜五穀並桑、麻。

山多美玉。

有好馬、駝、騾。

其刑法,殺人者死,余罪各隨輕重懲罰之。

自外風俗物產,與龜茲略同。

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眾。

王尤信尚,每設齋日,必親自灑掃饋食焉。

城南五十里有贊摩寺,即昔羅漢比丘盧旃為其王造覆盆浮圖之所。

石上有辟支佛跣處,雙跡猶存。

于闐西五百里有比摩寺,雲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俗無禮義,多盜賊一婬一縱。

自高昌以西諸國人等,深目高鼻,唯此一國,貌不甚胡,頗類華夏。

城東二十里有大水北流,號樹枝水,即黃河也,一名計式水。

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達利水,與樹枝水會,俱北流。

真君中,太武詔高涼王那擊吐谷渾慕利延,慕利延懼,驅其部落渡流沙。

那進軍急追之,慕利延遂西入于闐,殺其王,死者甚眾。

獻文末,蠕蠕寇于闐。

于闐患之,遣使素目伽上表曰:「西方諸國,今皆已屬蠕蠕。

奴世奉大國,至今無異。

今蠕蠕軍馬到城下,奴聚兵自固,故遣使奉獻,遙望救援。」

帝詔公卿議之。

公卿奏曰:「于闐去京師幾萬里,蠕蠕之一性一,唯習野掠,不能攻城。

若為害,當時已旋矣,雖欲遣師,勢無所及。」

帝以公卿議示其使者,亦以為然。

於是詔之曰:「朕承天理物,欲令萬方各安其所,應敕諸軍,以拯汝難。

但去汝遐阻,政復遣援,不救當時之急,是以停師不行,汝宜知之。

朕今練甲養卒,一二歲間,當躬率猛將,為汝除患。

汝其謹敬候,以待大舉。」

先是,朝廷遣使者韓羊皮使波斯,波斯王遣使獻馴象及珍物。

經于闐,于闐中於王秋仁輒留之,假言慮有寇不達。

羊皮言狀,帝怒,又遣羊皮奉詔責讓之。

自後每使朝貢。

周建德三年,其王遣使獻名馬。

隋大業中,頻使朝貢。

其王姓王,字早示門。

練錦帽,金鼠冠,妻戴金花。

其王發不令人見,俗言若見王發,其年必儉雲。

蒲山國,故皮山國也。

居皮城,在于闐南,去代一萬二千里。

其國西南三里有凍凌山。

後役屬於闐。

悉居半國,故西夜國也,一名子合。

其王號子。

治呼犍。

在于闐西,去代萬二千九百七十里。

太延初,遣使來獻,自後貢使不絕。

權於摩國,故烏秅國也。

其王居烏秅城。

在悉居半西南,去代一萬二千九百七十里。

渠莎國,居故莎車城,在子合西北,去代一萬二千九百八十里。

車師國,一名前部,其王居交河城。

去代萬五十里。

其地北接蠕蠕,本通使交易。

太武初,始遣使朝獻,詔行人王恩生、許綱等出使。

恩生等始度流沙,為蠕蠕所執。

恩生見蠕蠕吳提,持魏節不為之屈。

後太武切讓吳提,吳提懼,乃遣恩生等歸。

許綱到敦煌病死,朝廷壯其節,賜謚曰貞。

初,沮渠無諱兄弟之渡流沙也,鳩集遺人,破車師國。

真君十一年,車師王車夷落遣使琢進薛直上書曰:「臣亡父僻處塞外,仰慕天子威德,遣使奉獻,不空於歲。

天子降念,賜遣甚厚。

及臣繼立,亦不闕常貢,天子垂矜,亦不異前世。

敢緣至恩,輒陳私懇。

臣國自無諱所攻擊,經今八歲,人民饑荒,無以存活。

賊今攻臣甚急,臣不能自全,遂捨國東奔,三分免一。

即日已到焉耆東界,思歸天闕,幸垂賑救。」

於是下詔撫一慰之,開焉耆倉給之。

正平初,遣子入侍,自後每使朝貢不絕。

高昌者,車師前王之故地,漢之前部地也。

東西二百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

或云:昔漢武遣兵西討,師旅頓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

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

亦云:其地有漢時高昌壘,故以為國號。

東去長安四千九百里。

漢西域長史及戊巳校尉並居於此。

晉以其地為高昌郡。

張軌、呂光、沮渠蒙遜據河西,皆置太守以統之。

敦煌十三日行。

國有八城,皆有華人。

地多石磧,氣候溫暖,厥土良沃,穀麥一歲再熟,宜蠶,多五果,又饒漆。

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

而味甚佳。

引水溉田。

出赤鹽,其味甚美,復有白鹽,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為枕,貢之中國。

多蒲桃酒。

俗事天神,兼信佛法。

國中羊、馬,牧在隱僻處以避寇,非貴人不知其處。

北有赤石山,山北七十里有貪汗山,夏有積雪。

此山北,鐵勒界也。

太武時有闞爽者,自為高昌太守。

太延中,遣散騎侍郎王恩生等使高昌,為蠕蠕所執。

真君中,爽為沮渠無諱所襲,奪據之。

無諱死,弟安周代立。

和平元年,為蠕蠕所並。

蠕蠕以闞伯周為高昌王,其稱王自此始也。

太和初,伯周死,子義成立。

歲余,為從兄首歸所殺,自立為高昌王。

五年,高車王阿至羅殺首歸兄弟,以敦煌人張孟明為王。

後為國人所殺,立馬儒為王,以鞏顧禮、麴嘉為左右長史。

二十一年,遣司馬王體玄奉表朝貢,請師逆接,求舉國內徙。

孝文納之,遣明威將軍韓安保率騎千餘赴之,割伊吾五百里,以儒居之。

至羊榛水,儒遣嘉、禮率步騎一千五百迎安保。

去高昌四百里而安保不至。

禮等還高昌,安保亦還伊吾。

安保遣使韓興安等十二人使高昌,儒復遣顧禮將其世子義舒迎安保。

至白棘城,去高昌百六十里。

而高昌舊人情戀本土,不願東遷,相與殺儒而立麴嘉為王。

嘉字靈鳳,金城榆中人。

既立,又臣於蠕蠕那蓋。

顧禮與義舒隨安保至洛一陽一。

及蠕蠕主伏圖為高車所殺,嘉又臣高車。

初,前部胡人悉為高車所徙,入於焉耆,又為厭噠所破滅,國人分散,眾不自立,請主於嘉。

嘉遣第二子為焉耆王以主之。

永平元年,嘉遣兄子私署左衛將軍、田地太守孝亮朝京師,仍求內徙,乞軍迎援。

於是遣龍驤將軍孟威發涼州兵三千人迎之,至伊吾,失期而反。

於後十餘遣使獻珠像、白黑貂裘、名馬、鹽枕等,款誠備至。

唯賜優旨,卒不重迎。

三年,嘉遣使朝貢,宣武又遣孟威使詔勞之。

延昌中,以嘉為持節、平西將軍、瓜州刺史、泰臨縣開國伯,私署王如故。

熙平初,遣使朝獻。

詔曰:「卿地隔關山,境接荒漠,頻請朝援,徙國內遷。

雖來誠可嘉,即於理未帖。

何者?彼之庶,是漢、魏遺黎,自晉氏不綱,因難播越,成家立國,世積已久。

惡徙重遷,人懷戀舊。

今若動之,恐異同之變,爰在肘腋,不得便如來表也。」

神龜元年冬,孝亮復表求援內徙,朝廷不許。

正光元年,明帝遺假員外將軍趙義等使於嘉。

嘉朝貢不絕,又遣使奉表,自以邊遐,不習典誥,求借《五經》、諸史,並請國子助教劉燮以為博士,明帝許之。

嘉死,贈鎮西將軍、涼州刺史。

子堅立。

於後關中賊亂,使命遂絕。

普泰初,堅遣使朝貢,除平西將軍、瓜州刺史,泰臨縣伯,王如故。

又加衛將軍。

至永熙中,特除儀同三司,進為郡公。

後遂隔絕。

至大統十四年,詔以其世子玄嘉為王。

恭帝二年,又以其田地公茂嗣位。

武成元年,其王遣使獻方物。

保定初,又遣使來貢。

其國,周時,城有一十六。

後至隋時,城有十八。

其都城周回一千八百四十步,於坐室畫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之像。

官有令尹一人,比中夏相國;次有公二人,皆王子也,一為交河公,一為田地公;次有左右衛;次有八長史,曰吏部、祠部、庫部、倉部、主客、禮部、戶部、兵部等長史也;次有五將軍,曰建武、威遠、陵江、殿中、伏波等將軍也;次有八司馬,長史之副也;次有侍郎、校郎、主簿、從事,階位相次,分掌諸事。

次有省事,專掌導引。

其大事決之於王,小事則世子及二公隨狀斷決。

評章錄記,事訖即除,籍書之外,無久掌文案。

官人雖有列位,並無曹府,唯有每早集於牙門,評議眾事。

諸城各有戶曹、水曹、田曹。

城遣司馬、侍郎相監檢校,名為令。

服飾,丈夫從胡法,婦人裙襦,頭上作髻。

其風俗政令,與華夏略同,兵器有弓、刀、箭、楯、甲、槊。

文字亦同華夏,兼用胡書。

有《一毛一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

雖習讀之,而皆為胡語。

賦稅則計田輸銀錢,無者輸麻布。

其刑法、風俗、昏姻、喪葬與華夏小異而大同。

自敦煌向其國,多沙磧,茫然無有蹊徑,欲往者,尋其人畜骸鼻而去。

路中或聞歌哭聲,行人尋之,多致亡失,蓋魑魅魍魎也。

故商客往來,多取伊吾路。

開皇十年,突厥破其四城,有二千人來歸中國。

堅死,子伯雅立。

其大母本突厥可汗女,其父死,突厥令依其俗。

伯雅不從者久之。

突厥一逼一之,不得已而從。

煬帝即位,引致諸蕃。

大業四年,遣使貢獻,帝待其使甚厚。

明年伯雅來朝,因從擊高麗。

還,尚宗室女華容公主。

八年冬,歸蕃,下令國中曰:「先者,以國處邊荒境,被發左衽。

今大隋統御,宇宙平一。

孤既沐浴和風,庶均大化。

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辮削衽。」

帝聞而善之,下詔曰:「光祿大夫、弁國公、高昌王伯雅,本自諸華,世祚西壤,昔因多難,翦為胡服。

自我皇隋,平一宇宙,伯雅逾沙忘阻,奉貢來庭,削衽曳裾,變夷從夏,可賜衣冠,仍班製造之式。」

然伯雅先臣鐵勒,恆遣重臣在高昌國,有商胡往來者則稅之,送於鐵勒。

雖有此令取一悅中華,然竟畏鐵勒,不敢改也。

自是歲令貢方物。

且彌國,都天山東於大谷,在車師北,去代一萬五百七十里。

本役屬車師。

焉耆國,在車師南都員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漢時舊國也,去代一萬二百里。

其王姓龍,名鳩一屍一畢那,即前涼張軌所討龍熙之胤。

所都城方二里。

國內凡有九城。

國小人貧,無綱紀法令。

兵有弓、刀、甲、槊。

婚姻略同華夏。

死亡者,皆焚而後葬,其服制滿七日則除之。

丈夫並翦發以為首飾。

文字與婆羅門同。

俗事天神,並崇信佛法也。

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

是日也,其國鹹依釋教,齋戒行道焉。

氣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麥,畜有駝、馬。

養蠶,不以為絲,唯充綿纊。

俗尚蒲桃酒,兼一愛一音樂。

南去海十餘里,有魚鹽蒲葦之饒。

東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龜茲九百里,皆沙磧。

東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恃地多險,頗剽劫中國使。

太武怒之,詔成周公萬度歸討之,約繼輕糧,取食路次。

度歸入焉耆東界,擊其邊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進軍圍員渠。

鳩一屍一畢那以四五萬人出城,守險以距。

度歸募壯勇,短兵直往沖,鳩一屍一畢那眾大潰,盡虜之,單騎走入山中。

度歸進屠其城,四鄙諸戎皆降服。

焉耆為國,斗絕一隅,不亂日久,獲其珍奇異玩,殊方譎詭難識之物,橐駝、馬、牛、雜畜巨萬。

時太武幸一陰一山北宮,度歸破焉耆露板至,帝省訖,賜司徒崔浩書曰:「萬度歸以五千騎,經萬餘裡,拔焉耆三城,獲其珍奇異物及諸委積不可勝數。

自古帝王,雖雲即序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

朕今手把而有之,如何?」

浩上書稱美。

遂命度歸鎮撫其人。

初,鳩一屍一畢那走山中,猶覬城不拔,得還其國。

既見盡為度歸所克,乃奔龜茲。

龜茲以其婿,厚待之。

周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獻名焉。

隋大業中,其王龍突騎支遣使貢方物。

是時,其國勝兵千餘人而已。

龜茲國,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漢時舊國也,去代一萬二百八十里。

其王姓白,即後涼呂光所立白震之後。

其王頭系綵帶,垂之於後,坐金師子一床一。

所居城方五六里。

其刑法,殺人者死,劫賊則斷其一臂,並刖一足。

賦稅,准地征租,無田者則稅銀。

風俗、婚姻、喪葬、物產與焉耆略同,唯氣候少溫為異。

又出細氈、燒銅、鐵、鉛、麂皮、氍毹、鐃沙、鹽綠、雌黃、胡粉、安息香、良馬、犎牛等。

東有輪台,即漢貳師將軍李廣利所屠者。

其南三百里,有大河東流,號計戍水,即黃河也。

東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闐一千四百里,西去疏勒一千五百里,北去突厥牙六百餘里,東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

其東關城戍,寇竊非一,太武詔萬度歸率騎一千以擊之。

龜茲遣烏羯目提等領兵三千距戰,度歸擊走之,斬二百餘級,大獲駝馬而還。

俗一性一多一婬一,置女市,收男子錢以入官。

土多孔雀,群飛山谷間,人取而食之,孳一乳一如雞鶩,其王家恆有千餘隻雲。

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一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弟糊,甚臭。

服之,發齒已落者,能令更生,癘人服之,皆愈。

自後每使朝貢。

周保定元年,其王遣使來獻。

隋大業中,其王白蘇尼巫遣使朝,貢方物。

是時,其國勝兵可數千人。

姑默國,居南城,在龜茲西,去代一萬五百里。

役屬龜茲。

溫宿國,居溫宿城,在姑默西北,去代一萬五百五十里。

役屬龜茲。

尉頭國,居尉頭城,在溫宿北,去代一萬六百五十里。

役屬龜茲。

烏孫國,居赤谷城,在龜茲西北,去代一萬八十里。

其國數為蠕蠕所侵,西徙蔥嶺山中。

無城郭,隨畜牧逐水草。

太延三年,遣使者董琬等使其國,後每使朝貢。

疏勒國,在姑默西,白山南百餘里,漢時舊國也。

去代一萬一千二百五十里。

文成末,其王遣使送釋迦牟尼佛袈裟一,長二丈餘。

帝以審是佛衣,應有靈異,遂燒之以驗虛實,置於猛火之上,經日不然,觀者莫不悚駭,心形俱肅。

其王戴金師子冠。

土多稻、粟、麻、麥、銅、鐵、錫、雌黃,每歲常供送於突厥。

其都城方五里。

國內有大城十二,小城數十。

人手足皆六指,產子非六指者即不一育。

勝兵者二千人。

南有黃河,西帶蔥嶺,東去龜茲千五百里,西去鏺汗國千里,南去硃俱波八九百里,東北至突厥牙千餘里,東南去瓜州四千六百里。

悅般國,在烏孫西北,去代一萬九百三十里。

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

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北單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標茲北。

地方數千里,眾可二十餘萬,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

其風俗言語與高車同,而其人清潔於胡。

俗翦發齊眉,以弟糊塗之,昱昱然光澤。

日三澡漱,然後飲食。

其國南界有火山,山傍石皆燋鎔,流地數十里乃凝堅,人取以為藥,即石流黃也。

與蠕蠕結好,其王嘗將數千人入蠕蠕國,欲與大檀相見。

入其界百餘里,見其部人不浣衣,不絆發,不洗手,婦人口一舐一器物。

王謂其從臣曰:「汝曹誑我,將我入此狗國中。」

乃馳還。

大檀遣騎追之,不及。

自是相仇讎,數相征討。

真君九年,遣使朝獻。

並送幻人,稱能割人喉脈令斷,擊人頭令骨陷,皆血出或數升或盈鬥,以草藥內其口中,令嚼咽之,須臾血止,養瘡一月復常,又無痕瘢。

世疑其虛,乃取死罪囚試之,皆驗。

雲中國諸名山皆有此草,乃使人受其術而厚遇之。

又言:其國有大術者,蠕蠕來抄掠,術人能作霖雨、盲風、大雪及行潦,蠕蠕凍死漂亡者十二三。

是歲,再遣使朝貢,求與官軍東西齊契討蠕蠕。

太武嘉其意,命中外諸軍戒嚴,以淮南王佗為前鋒,襲蠕蠕。

仍詔有司,以其鼓舞之節,施於樂府。

自後每使朝貢。

者至拔國,都者至拔城,在疏勒西,去代一萬一千六百二十里。

其國東有潘賀那山,出美鐵及師子。

迷密國,都迷密城,在者至拔西,去代一萬二千一百里。

正平元年,遣使獻一峰黑橐駝。

其國東有山名郁悉滿山,出金、玉,亦多鐵。

悉萬斤國,都悉萬斤城,在迷密西,去代一萬二千七百二十里。

其國南有山名伽色那山,出師子。

每使朝貢。

忸密國,都忸密城,在悉萬斤西,去代二萬二千八百二十八里。

破洛那國,故大宛國也。

都貴山城,在疏勒西北,去代萬四千四百五十里。

太和三年,遣使獻汗血馬,自此每使朝貢。

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

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魏克姑臧,悉見虜。

文成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詔聽焉。

自後無使朝獻。

周保定四年,其王遣使貢方物。

波斯國,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

去代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八里。

城方十里,戶十餘萬,河經其城中南流。

土地平正,出金、銀、俞石、珊瑚、琥珀、車渠、馬腦,多大真珠、頗梨、琉璃、水一精一、瑟瑟、金剛、火齊、鑌鐵、銅、錫、硃砂、水銀、綾、錦、疊、毼、氍毹、毾、赤獐皮、及薰六、郁金、蘇合、青木等香,胡椒、蓽撥、石蜜、千年棗、香附子、訶梨勒、無食子、鹽綠、雌黃等物。

氣候暑熱,家自藏冰。

地多沙磧,引水溉灌。

其五穀及鳥獸等與中夏略同,唯無稻及黍、稷。

土出名馬、大驢及駝,往往有一日能行七百里者,富室至有數千頭。

又出白象、師子、大一鳥一卵一。

有鳥形如橐駝,有兩翼,飛而不能高,食草與肉,亦能敢火。

其王姓波氏名斯,坐金羊一床一,戴金花冠,衣錦袍、織成帔,飾以真珠寶物。

其俗:丈夫翦發,戴白皮帽,貫頭衫,兩箱近下開之,亦有巾帔,緣以織成;婦女服大衫,披大帔,其發前為髻,後披之,飾以金銀花,仍貫五色珠,絡之於膊。

王於其國內別有小牙十餘所,猶中國之離宮也。

每年四月出遊處之,十月仍還。

王即位以後,擇諸子內賢者,密書其名,封之於庫,諸子及大臣莫之知也。

王死,眾乃共發書視之,其封內有名者,即立以為王。

余子出各就邊任,兄弟更不相見也。

國人號王曰醫贊,妃曰防步率,王之諸子曰殺野。

大官有摸胡壇,掌國內獄訟;泥忽汗,掌庫藏、關禁;地卑,掌文書及眾務。

次有遏羅訶地,掌王之內事;薛波勃,掌四方兵馬,其下皆有屬官,分統其事。

兵有甲、槊、圓排、劍、一弩一、弓、箭。

戰兼乘象,百人隨之。

其刑法:重罪懸諸竿上,射殺之;次則系獄,新王立,乃釋之;輕罪則劓、刖若髡,或翦半鬢及系牌於項,以為恥辱;犯強盜,系之終身;一奸一貴人一妻者,男子流,婦人割其耳鼻。

賦稅,則准地輸銀錢。

俗事火神天神。

文字與胡書異。

多以姊妹為妻妾,自余婚合,亦不擇尊卑,諸夷之中最為丑穢矣。

百姓女年十歲以上有姿貌者,王收養之,有功勳人,即以分賜。

死者,多棄一屍一於山,一月著服。

城外有人別居,唯知喪葬之事,號為不淨人。

若入城市,搖鈴自別。

以六月為歲首,尤重七月七日、十二月一日。

其日,人庶以上,各相命召,設會作樂,以極歡娛。

又每年正月二十日,各祭其先死者。

神龜中,其國遣使上書貢物,云:「大國天子,天之所生,願日出處常為漢中天子。

波斯國王居和多千萬敬拜。」

朝廷嘉納之。

自此,每使朝獻。

恭帝二年,其王又遣使獻方物。

隋煬帝時,遣雲騎尉李昱使通波斯。

尋使隨昱貢方物。

伏盧尼國,都伏盧尼城,在波斯國北,去代二萬七千三百二十里。

累石為城,東有大河南流,中有鳥,其形似人,亦有如橐駝、馬者,皆有翼,常居水中,出一水便死。

城北有雲尼山,出銀、珊瑚、琥珀,多師子。

色知顯國,都色知顯城,在悉萬斤西北,去代一萬二千九百四十里。

土平,多五果。

伽色尼國,都伽色尼城,在悉萬斤南,去代一萬二千九百里。

土出赤鹽,多五果。

薄知國,都薄知城,在伽色尼國南,去代一萬三千三百二十里。

多五果。

牟知國,都牟知城,在忸密西南,去代二萬二千九百二十里。

土平,禽一獸草木類中國。

阿弗太汗國,都阿弗太汗城,在忸密西,去代二萬三千七百二十里。

土平,多五果。

呼似密國,都呼似密城,在阿弗太汗西,去代二萬四千七百里。

土平,出銀、琥珀,有師子,多五果。

諾色波羅國,都波羅城,在忸密南,去代二萬三千四百二十八里。

土平,宜稻、麥,多五果。

早伽至國,都早伽至成,在忸密西,去代二萬三千七百二十八里。

土平,少田殖,取稻、麥於鄰國,有五果。

伽不單國,都伽不單城,在悉萬斤西北,去代一萬二千七百八十里。

土平,宜稻、麥,有五果。

者舌國,故康居國,在破洛那西北,去代一萬五千四百五十里。

太延三年,遣使朝貢,不絕。

伽倍國,故休密翕侯,都和墨城,在莎車西,去代一萬三千里。

人居山谷間。

折薛莫孫國,故雙一靡一翕侯,都雙一靡一城,在伽倍西,去代一萬三千五百里。

居山谷間。

鉗敦國,故貴霜翕侯,都護澡城,在折薛莫孫西,去代一萬三千五百六十里,居山谷間。

弗敵沙國,故肸頓翕侯,都薄茅城,在鉗敦西,去代一萬三千六百六十里。

居山谷間。

閻浮謁國,故高附翕侯,都高附城,在弗敵沙南,去代一萬三千七百六十里。

居山谷間。

大月氏國,都剩鹽氏城,在弗敵沙西,去代一萬四千五百里。

北與蠕蠕接,數為所侵,遂西徙都薄羅城,去弗敵沙二千一百里。

其王寄多羅勇武,遂興師越大山,南侵北天竺。

自乾陀羅以北五國,盡役屬之。

太武時,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

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

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

自此,國中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

安息國,在蔥嶺西,都蔚搜城。

北與康居,西與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去代二萬一千五百里。

周天和二年,其王遣使朝獻。

條支國,在安息西,去代二萬九千四百里。

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

其海滂出,猶渤海也,而東西與渤海相望,蓋自然之理。

地方六千里,居兩海之間。

其地平正,人居星布。

其王都城分為五城,各方五里,週六十里。

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

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

若謀國事及四方有不決者,則四城之臣,集議王所,王自聽之,然後施行。

王三年一出觀風化。

人有冤枉詣王訴訟者,當方之臣,小則讓責,大則黜退,令其舉賢人以代之。

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

其土宜五穀、桑、麻,人務蠶、田。

多璆琳、琅玕、神龜、白馬硃鬣、明珠、夜光璧。

東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

多出異物。

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

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為堂室雲。

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萬餘裡。

於彼國觀日月星辰,無異中國,而前史云:條支西行百里,日入處,失之遠矣。

阿鉤羌國,在莎車西南,去代一萬三千里。

國西南有縣度山,其間四百里,中往往有棧道,下臨不測之深,人行以繩索相持而度,因以名之。

土有五穀、諸果。

市用錢為貨。

居止立宮室。

有兵器,土出金珠。

波路國,在阿鉤羌西北,去代一萬三千九百里。

其地濕一熱,有蜀馬。

土平,物產國俗與阿鉤羌同類焉。

小月氏國,都富樓沙城,其王本大月氏王寄多羅子也。

寄多羅為匈奴所逐,西徙。

後令其子守此城,因號小月氏焉。

在波路西南,去代一萬六千六百里。

先居西平、張掖之間,被服頗與羌同。

其俗以金銀錢為貨,隨畜牧移徙,亦類匈奴。

其城東十里有佛塔,週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

自佛塔初建計至武定八年,八百四十二年,年謂百丈佛圖也。

罽賓國,都善見城,在波路西南,去代一萬四千二百里。

居在四山中,其地東西八百里,南北三百里。

地平,溫和,有苜蓿、雜草、奇木、檀、槐、梓、竹。

種五穀。

糞園。

田地下濕,生稻。

冬食生菜。

其人工巧,雕文刻鏤,織罽。

有金、銀、銅、錫,以為器物。

市用錢。

他畜與諸國同。

每使朝獻。

吐呼羅國,去代一萬二千里。

東至范一陽一國,西至悉萬斤國,中間相去二千里;南至連山,不知名,北至波斯國,中間相去一萬里。

薄提城周匝六十里,城南有西流大水,名漢樓河。

土宜五穀,有好馬、駝、騾。

其王曾遣使朝貢。

副貨國,去代一萬七千里。

東至阿富使且國,西至沒誰國,中間相去一千里;南有連山,不知名,北至奇沙國,相去一干五百里。

國中有副貨城,周匝七十里。

宜五穀、蒲桃,唯有馬、駝、騾。

國王有黃金殿,殿下有金駝七頭,各高三尺。

其王遣使朝貢。

南天竺國,去代三萬一千五百里。

有伏丑城,周匝十里。

城中出摩尼珠、珊瑚。

城東三百里有拔賴城,城中出黃金、白真檀、石蜜、蒲桃。

土宜五穀。

宣武時,其國王婆羅化遣使獻駿馬、金、銀。

自此,每使朝貢。

疊伏羅國,去代三萬一千里。

國中有勿悉城,城北有鹽奇水,西流。

有白象。

並有阿末黎木,皮中織作布。

土宜五穀。

宣武時,其國王伏陀末多遣使獻方物。

自是,每使朝貢。

拔豆國,去代五萬一千里。

東至多勿當國,西至旃那國,中間相去七百五十里;南至罽陵伽國,北至弗那伏且國,中間相去九百里。

國中出金、銀、雜寶、白象、水牛、犛牛、蒲桃、五果,土宜五穀。

厭噠國,大月氏之種類也,亦曰高車之別種。

其原出於塞北。

自金山而南,在于闐之西,都烏滸水南二百餘里,去長安一萬一百里。

其王都拔底延城,蓋王捨城也。

其城方十里餘,多寺塔,皆飾以金。

風俗與突厥略同。

其俗,兄弟共一妻,夫無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帽角焉。

衣服類加以纓絡,頭皆翦發。

其語與蠕蠕、高車及諸胡不同。

眾可有十萬,無城邑,依隨水草,以氈為屋,夏遷涼土,冬逐暖處,分其諸妻,各在別所,相去或二百、三百里。

其王巡歷而行,每月一處。

冬寒之時,三月不徙。

王位不必傳子,子弟堪者,死便受之。

其國無車,有輿,多駝、馬。

用刑嚴急,偷盜無多少,皆腰斬,盜一責十。

死者,富家累石為藏,貧者掘地而埋,隨身諸物,皆置塚內。

其人凶悍,能鬥戰,西域康居、于闐、沙勒、安息及諸小一柄一三十許,皆役屬之,號為大國。

與蠕蠕婚姻。

自太安以後,每遣使朝貢,正光末,遣貢師子一,至高平,遇萬俟丑奴反,因留之。

丑奴平,送京師。

永熙以後,朝獻遂絕。

至大統十二年,遣使獻其方物。

廢帝二年、周明帝二年,並遣使來獻。

後為突厥所破,部落分散,職貢遂絕。

至隋大業中,又遣使朝貢方物。

其國去漕國千五百里,東去瓜州六千五百里。

初,熙平中,明帝遣剩伏子統宋雲、沙門法力等使西域,訪求佛經,時有沙門慧生者,亦與俱行。

正光中,還。

慧生所經諸國,不能知其本末及山川裡數,獸舉其略雲。

硃居國,在于闐西。

其人山居,有麥,多林果。

鹹事佛,語與于闐相類,役屬厭噠。

渴盤陀國,在蔥嶺東,硃駒波西。

河經其國東北流,有高山,夏積霜雪。

亦事佛道,附於厭噠。

缽和國,在渴盤陀西。

其土尤寒,人畜同一居,一穴一地而處。

又有大雪山,望若銀峰。

其人唯食餅面,飲麥酒,服氈裘。

有二道,一道西行向厭噠,一道西南趣烏萇。

亦為厭噠所統。

波知國,在缽和西南。

土狹人貧,依托山谷,其王不能總攝。

有三池,傳雲大池有龍,次者有龍婦,小者有龍子,行人經之,設祭乃得過,不祭,多遇風雪之困。

賒彌國,在波知之南。

山居,不信佛法,專事諸神。

亦附厭噠。

東有缽盧勒國,路險,緣鐵鎖而度,不下見底。

熙平中,宋雲等竟不能達。

烏萇國,在賒彌南。

北有蔥嶺,南至天竺。

婆羅門胡為其上族。

婆羅門多解天文吉凶之數,其王動則訪決焉。

土多林果,引水灌田,豐稻、麥。

事佛,多諸寺塔,極華麗。

人有爭訴,服之以藥,曲者發狂,直者無恙。

為法不殺,犯死罪唯徙於靈山。

西南有檀特山,山上立寺,以驢數頭運食山下,無人控御,自知往來也。

乾陀國,在烏萇西。

本名業波,為厭噠所破,因改焉。

其王本是敕勒,臨國已二世矣。

好征戰,與罽賓鬥,三年不罷,人怨苦之。

有斗象七百頭,十人乘一象,皆執兵仗,象鼻縛刀以戰。

所都城東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週三百步,即所謂雀離佛圖也。

康國者,康居之後也,遷徙無常,不恆故地,自漢以來,相承不絕。

其王本姓溫,月氏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國。

枝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並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

王字世夫畢,為人寬厚,甚得眾心。

其妻,突厥達度可汗女也。

都於薩寶水上阿祿迪城。

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國事。

其王素冠七寶花,衣綾、羅、錦、繡、白疊。

其妻有發,幪以皁巾。

丈夫翦發,錦袍。

名為強國,西域諸國多歸之。

米國、史國、曹國、何國、安國、小安國、那色波國、烏那曷國、穆國皆歸附之。

有胡律,置於祅祠,將決罰,則取而斷之。

重者族,次罪者死,賊盜截其足。

人皆深目、高鼻、多髯。

善商賈,諸夷交易,多湊其國。

有大小蹦、琵琶、五弦、箜篌。

婚姻喪制與突厥同。

國立祖廟,以六月祭之,諸國皆助祭。

奉佛,為胡書。

氣候溫,宜五穀,勤修園蔬,樹木滋茂。

出馬、駝、驢、犎牛、黃金、硇沙、香、阿薩那香、瑟瑟、獐皮、氍、錦、疊。

多蒲桃酒,富家或致千石,連年不敗。

大業中,始遣使貢方物,後遂絕焉。

安國,漢時安息國也。

王姓昭武氏,與康國王同族,字設力;妻,康國王女也。

都在那密水南,城有五重,環以流水,宮殿皆平頭。

王坐金駝座,高七八尺,每聽政,與妻相對,大臣三人,評理國事。

風俗同於康居,唯妻其姊妹及母子遞相禽一獸,此為異也。

隋煬帝即位,遣司隸從事杜行滿使西域,至其國,得五色鹽而返。

國西百餘里有畢國,可千餘家。

其國無君長,安國統之。

大業五年,遣使貢獻。

石國,居於藥殺水,都城方十餘里。

其王姓石名涅。

國城東南立屋,置座於中。

正月六日,以王父母燒余之骨,金甕盛置一床一上,巡繞而行,散以花香雜果,王率臣下設祭焉。

禮終,王與夫人出就別帳,臣下以次列坐,享宴而罷。

有粟、麥,多良馬。

其俗善戰。

曾貳於突厥,射匱可汗滅之,令特勤甸職攝其國事。

南去鏺汗六百里,東南去瓜州六千里。

甸職以隋大業五年遣使朝貢,後不復至。

女國,在蔥嶺南。

其國世以女為王,姓蘇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夫號曰金聚,不知政事。

國內丈夫,唯以征伐為務。

山下為城,方五六里,人有萬家。

王居九層之樓,侍女數百人,五日一聽朝,復有小女王共知國政。

其俗婦人輕丈夫,而一性一不妒忌。

男一女皆以彩色塗面,而一日中或數度變改之。

人皆被發,以皮為鞋。

課稅無常。

氣候多寒,以射獵為業。

出俞石、硃砂、麝香、BX牛、駿馬、蜀馬。

尤多鹽,恆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

亦數與天竺、一黨一項戰爭。

其女王死,國中厚斂金錢,求死者族中之賢女二人,一為女王,次為小王。

貴人死剝皮,以金屑和骨肉置瓶中,埋之。

經一年,又以其皮納鐵器埋之。

俗事阿修羅神,又有樹神,歲初以人祭,或用獼猴。

祭畢,入山祝之,有一鳥如雌雉,來集掌上,破腹其視之,有眾粟則年豐,沙石則有災,謂之鳥卜。

隋開皇六年,遣使朝貢,後遂絕。

鏺汗國,都蔥嶺之西五百餘里,古渠搜國也。

王姓昭武,字阿利柒。

都城方四里,勝兵數千人。

王坐金羊一床一,妻戴金花。

俗多硃砂、金、鐵。

東去疏勒千里,西去蘇對沙那國五百里,西北去石國五百里,東北去突厥可汗二千餘里,東去瓜州五千五百里。

隋大業中,遣使貢方物。

吐火羅國,都蔥嶺西五百里,與挹怛雜居。

都城方二里,勝兵者十萬人,皆善戰。

其俗奉佛。

兄弟同一妻,迭寢焉,每一人入房,戶外掛其衣以為志,生子屬其長兄。

其山一穴一中有神馬,每歲牧馬於一穴一所,必產名駒。

南去漕國千七百里,東去瓜州五千八百里。

大業中,遣使朝貢。

米國,都那密水西,舊康居之地。

無王,其城主姓昭武,康國王之支庶,字閉拙。

都城方二里,勝兵數百人。

西北去蘇對沙那國五百里,西南去史國二百里,東去瓜州六千四百里。

大業中,頻貢方物。

史國,都獨莫水南十里,舊康居之地也。

其王姓照昭武,字狄遮,亦康國王之支庶也。

都城方二里,勝兵千餘人。

俗同康國。

北去康國二百四十里,南吐火羅五百里,西去那色波國二百里,東北去米國二百里,東去瓜州六千五百里。

大業中,遣使貢方物。

曹國,都那密水南數里,舊是康居之地也。

國無主,康國王令子烏建領之。

都城方三里,勝兵千餘人。

國中有得悉神,自西海以東諸國並敬事之,其神有金人,破羅闊丈有五尺,高下相稱,每日以駝五頭、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常有數千人,食之不盡。

東南去康國百里,西去何國百五十里,東去瓜州六千六百里。

大業中,遣使貢方物。

何國,都那密水南數里,舊是康居地也。

其王姓昭武,亦康國王之族類,字敦。

都城方二里,勝兵者千人。

其王坐金羊座。

東去曹國百五十里,西去小安國三百里,東去瓜州六千七百五十里。

大業中,遣使貢方物。

烏那遏國,都烏滸水西,舊安息之地也。

王姓昭武,亦康國王種類,字佛食。

都城方二里,勝兵數百人。

王坐金羊座。

東北去安國四百里,西北去穆國二百餘里,東去瓜州七千五百里。

大業中,遣使貢方物。

穆國,都烏滸河之西,亦安息之故地,與烏那遏為鄰。

其王姓昭武,亦康國王之種類也,字阿濫密。

都城方三里,勝兵二千人。

東北去安國五百里,東去烏那遏二百餘里,西去波斯國四千餘里,東去瓜州七千七百里。

大業中,遣使貢方物。

漕國,在蔥嶺之北,漢時罽賓國也。

其王姓昭武,字順達,康國王之宗族也。

都城方四里,勝兵者萬餘人。

國法嚴,殺人及賊盜皆死。

其俗重一婬一祠,蔥嶺山有順天神者,儀制極華,金銀鍱為屋,以銀為地,祠者日有千餘人。

祠前有一魚脊骨,有孔,中通馬騎出入。

國王戴金牛頭冠,坐金馬座。

多稻、粟、豆、麥,饒象、馬、犎牛、金、銀、鑌鐵、氍、硃沙、青黛、安息青木等香、石蜜、黑監、阿魏、沒藥、白附子。

去北帆延七百里,東去劫國六百里,東北去瓜州六千六百里。

大業中,遣使貢方物。

論曰:自古開遠夷,通絕域,必因宏放之主,皆起好事之臣。

張騫鑿空於前,班超投筆於後,或結之以重寶,或懾之以利劍,投軀萬死之地,必要一旦之功,皆由主尚來遠之名,臣徇輕生之節。

是知上之所好,不必效焉。

西域雖通於魏氏,於時中原始平,天子方以混一為心,未遑及此。

其信使往來,得羈縻勿絕之道。

及隋煬帝規摹宏侈,掩吞秦、漢,裴矩方進《西域圖記》以蕩其心,故萬乘親出玉一門關,置伊吾、且末鎮,而關右暨於流沙,一騷一然無聊生矣。

若使北狄無虞,東夷告捷,必將修輪台之戍,築烏壘之城,求大秦之明珠,致條支之鳥一卵一,往來轉輸,將何以堪其弊哉!迸者哲王之制也,方五千里,務安諸夏,不事要荒。

豈威不能加,德不能被?蓋不以四夷勞中國,不以無用害有用也。

是以秦戍五嶺,漢事三邊,或道殣相望,或戶口減半。

隋室恃其強盛,亦狼狽於青海。

此皆一人失其道,故億兆罹其苦。

載思即敘之義,固辭都護之請,返其千里之馬,不求白狼之貢,則七戎九夷,候風重譯,雖無遼東之捷,豈及江都之禍乎!案西域開於往漢,年世積久,雖離並多端,見聞殊說,此所以前書後史,踳駁不同,豈其好異,地遠故也。

人之所知,未若其所不知,信矣。

但可取其梗概,夫何是非其間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
魏本紀第一魏本紀第二魏本紀第三魏本紀第四魏本紀第五齊本紀上第六齊本紀中第七齊本紀下第八周本紀上第九周本紀下第十本紀上第十一本紀下第十二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魏諸宗室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列傳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列傳第七 文成五王 獻文六王 孝文六王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 齊宗室諸王上列傳第四十 齊宗室諸王下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 周宗室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五十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 隋宗室諸王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 外戚列傳第六十九 儒林上列傳第七十 儒林下列傳第七十一 文苑列傳第七十二 孝行列傳第七十三 節義列傳第七十四 循吏列傳第七十五 酷吏列傳第七十六 隱逸列傳第七十七 藝術上列傳第七十八 藝術下列傳第七十九 列女列傳第八十 恩幸列傳第八十一 僭偽附庸列傳第八十二列傳第八十三列傳第八十四列傳第八十五 西域列傳第八十六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八十七 突厥 鐵勒序傳第八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