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本紀下第十二:母曰文獻獨孤皇后。上美姿儀,少敏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本紀下第十二

北史

本紀下第十二

煬皇帝諱廣,一名英,小字阿鷿,高祖第二子也。

母曰文獻獨孤皇后。

上美姿儀,少敏慧。

高祖及後於諸子中,特所鍾一愛一。

在周以高祖勳,封雁門郡公。

開皇元年,立為晉王,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十三。

尋授武衛大將軍,進上柱國、河北道行台尚書令,大將軍如故。

高祖令項城公歆、安道公李徹輔導之。

上好學,善屬文,沈深嚴重,朝野屬望。

高祖密令善相者來和遍視諸子。

和曰:「晉王眉上雙骨隆一起,貴不可言。」

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見樂器弦多斷絕,又有塵埃,若不用者,以為不好聲一妓一之玩。

上尤自矯飾,當時稱為仁孝。

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濕,我獨衣此乎!」乃令持去。

六年,轉淮南道行台尚書令。

其年,征拜雍州牧、內史令。

八年冬,大舉伐陳,以上為行軍元帥。

及陳平,執陳湘州刺史施文慶、散騎常侍沈客卿、市令湯慧朗、刑法監徐析、尚書都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於民,斬之石闕下以謝三吳。

於是封府庫資財,無所取,天下稱賢。

進位太尉,賜路車、乘馬、袞冕之服,玄珪、白璧各一雙。

復拜并州總管。

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亂,徙上為揚州總管,鎮江都,每歲一朝。

高祖之祠太山也,領武候大將軍。

明年,歸籓,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

無虜而旋。

及太子勇廢,立上為皇太子。

是月,當受冊。

高祖曰:「吾以大興公成帝業。」

令上出捨大興。

其夜,烈風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壞,壓死者百餘口。

仁壽初,奉詔巡撫東南。

是後,高祖每避署仁壽宮,恆令上監國。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於仁壽宮。

八月,奉梓宮還京師。

并州總管、漢王諒舉兵反,詔尚書左僕射楊素討平之。

九月乙巳,以備身將軍崔彭為左領軍大將軍。

十一月乙未,幸洛一陽一。

丙申,發丁男十數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度河,至浚儀,襄城,達於上洛,以置關防。

癸丑,詔曰:

乾道變化,一陰一陽一所以消息;沿創不同,生靈所以順序。

若使天意不變,施化何以成四時?人事不易,為政何以利萬姓?《易》不雲乎,通其變,使民不倦。

變則通,通則久。

有德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朕又聞之,安安而能遷,民用丕變。

是故姬邑兩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湯後之業。

若不因民順天,功業見乎變,一愛一民治國者,可不謂歟。

然雒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一陰一陽一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

故漢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雒一陽一。」

自古皇王,何嘗不留意,所不都者,蓋有由焉。

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庫,作雒之制,所以未暇也。

我有隋之始,便欲創茲懷、雒,日復一日,越暨於今。

念茲在茲,興言感哽。

朕肅膺寶歷,纂臨萬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

今者,漢王諒悖逆,毒被山東;遂令州縣,或淪非所。

由關河懸遠,兵不赴急。

加以并州移戶,復在河南;周遷殷民,意在於此。

況復南服遐遠,東夏殷大,因機順動,今也其時。

群司百辟,僉諧厥議。

但成周歔脊,弗堪胥宇。

今可於伊雒營建東京,便即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也。

夫宮室之制,本以便生人;上棟下宇,足以避風露。

高台廣廈,豈曰適形?故《傳》云:儉,德之恭;侈,惡之大。

宣尼有云:與其不遜也,寧儉。

豈謂瑤台瓊室,方為宮殿者乎?土階采椽,而非帝王者乎?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

民惟國本,本固邦寧。

百姓足,孰與不足。

今所營構,務從節儉。

無令雕牆峻宇,復起於當今;俗使卑宮菲食,將貽於後世。

有司明為條格,稱朕意焉。

十二月乙丑,以右武衛將軍來護兒為右驍衛大將軍。

戊辰,以柱國李景為右武衛大將軍,以右衛率周羅為右武候大將軍。

大業元年春正月壬辰朔,大赦,改元。

立妃蕭氏為皇后。

改豫州為溱州,洛州為豫州。

廢諸州總管府。

丙申,立晉王昭為皇太子。

丁酉,以上柱國宇文述為左衛大將軍,上柱國郭衍為左武衛大將軍,延壽公於仲文為右衛大將軍。

己亥,以豫章王暕為豫州牧。

戊申,發八使巡省風俗。

下詔曰:

昔者哲王之理天下也,其在一愛一民乎?既富而教,家給人足,故能風教淳厚,遠至邇安。

理定功成,率由斯道。

朕恭嗣寶位,撫育黎獻,夙夜戰兢,若臨川谷。

雖則聿遵先緒,弗敢失墜,永言政術,多有缺然。

況以四海之遠,兆民之眾,未獲親臨,問其疾苦。

每慮幽仄莫舉,冤屈不申,一物失所,用傷和氣。

萬方有罪,責在朕躬,所以興寤增歎,而夕惕載懷者也。

今既布政惟始,宜存寬大。

可分遣使人,巡省方俗,宣揚風化,薦拔淹滯,申達幽枉。

孝悌力田,給以優復。

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量加振濟。

義夫節婦,旌表門閭。

高年之老,加其板授,並依別條,賜以粟帛。

篤疾之徒給侍丁者,雖有侍養之名,曾無賙贍之實,明加檢校,使得存養。

若有名行顯著,一操一履修潔;及學業才能,一藝可取,咸宜訪采,將身入朝。

所在州縣,以禮發遣。

其蠹政害人,不便於時者,使還之日,具錄奏聞。

己酉,以吳州總管宇文弼為刑部尚書。

二月己卯,以尚書左僕射楊素為尚書令。

三月丁未,詔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民以實之。

戊申,詔曰:「聽采輿頌,謀及黎庶,故能審政刑之得失。

是知昧旦思治,欲使幽枉必達,彝倫有章。

而牧宰任稱朝委,苟為僥倖,以求考課,虛立殿最,不存理實。

綱紀於是不理,冤屈所以莫申。

關河重阻,無由自達。

朕故建立東京,躬親存問。

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

眷求讜言,徒繁詞翰,而鄉校之內,闕爾無聞;恇然夕惕,用勞興寢。

其民下有知州縣官人政理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於民者,聽詣朝堂封奏。

庶乎四聰以達,天下無冤。」

又於皁澗營顯仁宮,采海內奇禽異獸草木之類,以實園苑。

徙天下富商大賈數萬家於東京。

辛亥,發河南諸郡男一女七百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

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龍舟、鳳抃、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

夏四月癸亥,大將軍劉仲方擊林邑破之。

五月庚戌,戶部尚書、義豐侯韋沖卒。

甲子,熒惑入太微。

秋七月丁酉,制戰亡之家,給復十年。

丙午,滕王綸、衛王集並奪爵徙邊。

閏七月甲子,以尚書令楊素為太子太師,安德王雄為太子太傅,河間王弘為太子太保。

丙子,詔曰:

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

而言絕義乖,多歷年代,進德修業,其道浸微。

漢采坑焚之餘,不絕如線;晉承板蕩之運,掃地將盡。

自時厥後,軍國多虞;雖復黌宇時建,示同一愛一禮;函丈或陳,殆為虛器。

遂使紆青拖紫,非以學優;制錦一操一刀,類多牆面。

上陵下替,綱維不立,雅缺道消,實由於此。

朕纂承洪緒,思弘大訓。

將欲尊師重道,用闡厥繇;講信修睦,敦獎名教。

方今區宇平壹,文軌攸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無孝、秀。

諸在家及見入學者,若有篤志好古,耽典悅禮,學行優敏,堪膺時務,所在採訪,具以名聞。

即當隨其器能,擢以不次。

若研一精一經術,未顧進仕,可依其藝業深淺,門廕高卑,雖未升朝,並量准給祿。

庶夫恂恂善誘,不日成器,濟濟盈朝,何遠之有。

其國子等學,亦宜申明舊制,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

八月壬寅,上御龍舟幸江都,以左武衛大將軍郭衍為前軍,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為後軍。

文武官五品以上給樓船,九品以上給黃篾。

舳艫相接,二百餘里。

冬十月己丑,赦江、淮已南,揚州給復五年;舊總管內,給復三年。

十一月己未,以大將軍崔仲方為禮部尚書。

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成,賜監督者有差。

以大理卿梁毗為刑部尚書。

丁卯,遣十使,並省州縣。

二月丙戌,詔尚書令楊素、吏部尚書牛弘、大將軍宇文愷、內史侍郎虞世基、禮部侍郎許善心制定輿服。

始備輦輅及五時副車。

上常服皮弁,十有二琪。

文官弁服,珮玉;五品已上,給犢車通憲;三公、親王加油絡。

武官平巾幘,褲褶;三品已上,給瓟槊。

下至胥吏,服色各有差。

非庶人不得戎服。

戊戌,置都尉官。

三月庚午,車駕發江都。

先是,太府少卿何稠、太府丞雲定興盛修儀仗,於是課州縣送羽一毛一。

百姓求捕之,網羅被水陸,禽一獸有堪氈毦之用者,殆無遺類。

至是而成。

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乘萬騎,入於東京。

辛亥,上御端門,大赦天下,免今年租賦。

癸丑,以冀州刺史楊文思為民部尚書。

五月甲寅,金紫光祿大夫、兵部尚書李通坐事免。

乙卯,詔曰:「旌表先哲,式在饗祀。

所以優禮賢能,顯彰遺一愛一。

朕永鑒前修,尚想名德,何嘗不興歎九原,屬懷千載。

其自古以來賢人君子,有能樹聲立德,佐世匡時,博利殊功,有益於人者,並宜營立祠宇,以時致祭。

墳壟之處,不得侵踐。

有司量為條式,稱朕意焉。」

六月壬子,以尚書令、太子太師楊素為司徒。

進封豫章王暕為齊王。

秋七月癸丑,以衛尉卿衛玄為工部尚書。

庚申,制百官不得計考增級。

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

壬戌,擢籓邸舊臣鮮於羅等二十七人,官爵有差。

甲戌,皇太子昭薨。

乙亥,上柱國、司徒、楚國公楊素薨。

八月辛卯,封皇孫倓為燕王,侗為越王,侑為代王。

九月乙丑,立秦王俊子浩為秦王。

冬十月戊子,以靈州刺史段文振為兵部尚書。

十二月庚寅,詔曰:「前代帝王,因時創業,君民建國,禮尊南面。

面歷運推移,年代永久,丘壟殘毀,樵牧相趨;塋兆堙蕪,封樹莫辨。

興言淪滅,有愴於懷。

自古以來帝王陵墓,可給隨近十戶,蠲其雜役,以供守視。」

三年春正月癸亥,敕并州逆人已流配而逃亡者,所獲之處,即宜斬決。

丙子,長星竟天,出於東壁,二旬而止。

是月,武一陽一郡上言河水清。

二月己丑,慧星見於東井、文昌;歷大陵、五車、北河,入太微,掃帝座,前後百餘日而止。

三月辛亥,車駕還京師。

壬子,以大將軍姚辯為左衛將軍。

癸丑,遣羽騎硃寬使於流求國。

乙卯,河間王弘薨。

夏四月庚辰,詔曰:「古者帝王觀風俗,皆所以憂勤兆庶,安集遐荒。

自蕃夷內附,未遑親撫,山東經亂,須加存恤。

今欲安輯河北,巡省趙、魏,所司依式。」

甲申,頒律令,大赦天下,關內給復三年。

壬辰,改州為郡。

改度量衡,並依古式。

改上柱國以下官為大夫。

甲午,詔曰:

天下之重,非獨理所安;帝王之功,豈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後,立政經邦,何嘗不選賢與能,振拔淹滯。

周稱多士,漢號得人,尚想前風,載懷欽佇。

朕負扆夙興,冕旒待旦。

引領巖谷,置以周行;冀與群才,共康庶績。

而匯茅寂漠,投竿罕至。

豈美璞韜采,未值良工;將介石在懷,確乎難拔?永鑒則哲,憮然興歎。

凡厥在位,譬諸股肱,若濟巨川,義同舟楫。

豈得保茲一寵一祿,晦爾所知,優遊卒歲,甚非謂也。

祁大夫之舉善,良史以為至公;臧文仲之蔽賢,尼父譏其竊位。

求諸往古,非無褒貶。

宜思進善,用匡寡薄。

夫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

或節義可稱,或一操一履清潔,所以激貪厲俗,有益風化。

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並為廊廟之用,實乃瑚璉之資。

才堪將略,則拔之以禦侮;力有驍壯,則任之以爪牙。

爰及一藝可取,亦宜采錄;若眾善畢舉,與時無棄。

以此求理,庶幾非遠。

文武有職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舉人。

有一於此,不必求備。

朕當待以不次,隨才升用。

其見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舉送之限。

丙申,車駕北巡狩。

丁酉,以刑部尚書宇文弼為禮部尚書。

戊戌,敕百司不得踐暴禾稼。

其有須開為路者,有司計地所收,即以近倉酬賜,務從優厚。

己亥,至赤岸澤,以太牢祭故太師李穆。

五月丁巳,突厥啟民可汗遣子拓特勒來朝。

戊午,發河北十餘郡丁男,自太行山達於并州,以通馳道。

丙寅,啟民可汗遣其兄子毗黎伽特勒來朝。

辛未,啟民可汗使請自入寒奉迎輿駕,上不許。

癸酉,有星孛於文昌,上將星常皆動搖。

六月辛巳,獵於連谷。

丁亥,詔曰:

聿追孝饗,德莫至焉;崇建寢廟,禮之大者。

然則質文異代,損益殊時。

學滅坑焚,經典散逸;憲章湮墜,廟堂制度,師說不同。

所以世數多少,莫能是正,連室異宮,亦無定准。

朕獲奉祖宗,欽承景業,永惟嚴配,冀隆大典。

於是詢謀在位,博訪儒術。

鹹以為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區夏。

拯群飛於四海,革雕弊於百王。

恤獄緩刑,生靈皆遂其一性一;輕徭薄俺,比屋各安其業。

芟夷宇宙,混壹車書。

東漸西被,無思不服;南征北怨,俱荷來蘇。

駕毳乘風,歷代所弗至;辮發左衽,聲教所罕及。

莫不厥角關塞,頓顙闕庭;譯一靡一絕時,書無虛月。

韜戈偃伯,天下晏如;嘉瑞休征,表裡禔福。

猗歟偉歟,無得而名者也。

朕又聞之,德厚者流光,理辨者禮縟。

是以周之文、武,漢之高、光,其典章特立,謚號斯重。

豈非緣情稱述,即崇顯之義乎。

高祖文皇帝宜別建廟宇,以彰巍巍之德;仍遵月祭,用表蒸蒸之懷。

有司以時創造,務合典制。

又名位既殊,禮亦異等。

天子七廟,事著前經;諸侯二昭,義有差降。

故知以多為貴,王者之禮,今可依用,貽厥後昆。

戊子,次榆林郡。

丁酉,啟民可汗來朝。

己亥,吐谷渾、高昌並遣使貢方物。

甲辰,上御北樓,觀漁於河,以宴百僚。

秋七月辛亥,啟民可汗上表請變服,襲冠帶。

詔啟民贊拜不名,在諸侯王上。

甲寅,上於郡城東御大帳,其下備儀衛,建旌旗,宴啟民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

奏百戲之樂,賜啟民及其部落各有差。

丙子,殺光祿大夫賀苦弼、禮部尚書宇文弼、太常卿高熲。

尚書左僕射蘇威坐事免。

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鉅榆林,東至紫河,二旬而罷,死者十五六。

八月壬午,車駕發榆林。

乙酉,啟民飾盧清道以候乘輿,帝幸其帳。

啟民奉觴上壽,宴賜極厚。

上謂高麗使者曰:「歸語爾王,當早來朝見。

不然者,吾與啟民巡彼土矣。」

皇后亦幸義城公主帳。

己丑,啟民可汗歸蕃。

癸巳,入樓煩關。

壬寅,次太原,詔營晉一陽一宮。

九月己未,次濟源,幸御史大夫張衡宅,宴享極歡。

己巳,至於東都。

壬申,以齊王暕為河南尹、開府儀同三司。

癸酉,以戶部尚書楊文思為納言。

四年春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一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

庚戌,百僚大射於允武殿。

丁卯,賜城內居民米各十石。

壬申,以太府卿元壽為內史令,鴻臚卿楊玄感為禮部尚書。

癸酉,以工部尚書衛玄為右武候大將軍,大理卿長孫熾為戶部尚書。

二月己卯,遣司朝謁者崔毅使突厥處羅,致汗血馬。

三月辛酉,以將作大匠宇文愷為工部尚書。

壬戌,百濟、倭、赤土、迦羅含國並遣使貢方物。

乙丑,車駕幸五原,因出塞,巡長城。

丙寅,遣屯田主事常駿使赤土,致羅罽。

夏四月丙午,以離石之汾源、臨泉,雁門之秀容為樓煩郡。

起汾一陽一宮。

癸丑,以河內太守張定和為左屯衛大將軍。

乙卯,詔曰:「突厥意利珍豆啟民可汗率領部落,保附關塞,遵奉朝禮,思改戎俗。

頻入謁覲,屢有陳請。

以氈牆毳幕,事窮荒陋;上棟下宇,願同比屋。

誠心懇切,朕之所重。

宜於萬壽戍置城造屋,其帷帳一床一褥以上,隨事量給,務從優厚,稱朕意焉。」

五月壬申,蜀郡獲三足烏,張掖獲玄狐,各一。

秋七月辛巳,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自榆林谷而東。

乙未,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破吐谷渾於曼頭、赤水。

八月辛酉,親祠恆岳,河北道郡守畢集。

大赦天下,車駕所經郡縣,免一年租調。

九月辛未,征天下鷹師,悉集東京,至者萬餘人。

戊寅,慧星出五車,掃文昌,至房而滅。

辛巳,詔免長城役者一年租賦。

冬十月丙午,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

而頹山之歎,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

永惟懿範,宜有優崇。

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辛亥,詔曰:「昔周王下車,首封唐虞之胤;漢帝承歷,亦命殷周之後。

皆所以褒立先代,憲章在昔。

朕嗣膺景業,傍求雅訓,有一弘益,欽若令典。

以為周兼夏殷,文質大備;漢有天下,車書混一;魏晉沿襲,風一流未遠。

並宜立後,以存繼絕之義。

有司可求其胄緒,列聞。」

乙卯,頒新式於天下。

五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

癸未,詔天下均田」戊子,上自東都還京師。

己丑,制民間鐵叉搭鉤刃之類,皆禁絕之。

太守每歲密上屬官景跡。

二月戊戌,次於閿鄉。

詔祭古帝王陵及開皇功臣墓。

庚子制,漢魏、周官不得為廕。

辛丑,赤土國遣使貢方物。

戊申,車駕至京師。

丙辰,宴耆舊四百人於武德殿,頒賜各有差。

己未,上御崇德殿之西院,愀然不悅,顧謂左右曰:「此先帝所居,實用增感,情所未安。

於此院之西,別營一殿。」

壬戌,制父母聽隨子之官。

三月己巳,車駕西巡河右。

庚午,有司言武功男子史永遵與從父昆弟同一居,上嘉之,賜物一百段,米二百石,表其門閭。

乙亥,幸扶風舊宅。

夏四月己亥,大獵於隴西。

壬寅,高麗、吐谷渾、伊吾並遣使來朝。

乙巳,次狄道。

一黨一項羌來貢方物。

癸亥,出臨津關,度黃河,至西平,陳兵講武。

五月乙亥,上大獵於延山。

長圍周亙二千里。

庚辰,入長寧谷。

壬午,度星嶺。

甲申,宴郡臣於金山之上。

丙戌,梁浩亹,御馬度而橋壞,斬朝散大夫黃亙及督役者九人。

吐谷渾主率眾保覆袁川。

帝分命內史元壽南屯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北屯雪山,太僕卿楊義臣東屯琵琶峽,將軍張壽西屯泥嶺,四面圍之。

吐谷渾主伏允以數十騎遁出,遣其名王詐稱伏允,保車我真山。

壬辰,詔右屯衛大將軍張定和往捕之。

定和挺身挑戰,為賊所殺。

亞將柳武建擊破之,斬首數百級。

甲午,其仙頭王窮蹙,率男一女十餘萬口來降。

六月丁酉,遣左光祿大夫梁默、右翊衛將軍李瓊等追吐谷渾主,皆遇賊,死之。

癸卯,經大斗拔谷。

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霰晦暝,與後宮相失。

士卒凍死者大半。

丙午,次張掖。

辛亥,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驍壯,超絕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一性一正直,不避強禦:四科舉人。

壬子,高昌王曲伯雅來朝。

伊吾吐屯設等獻西域數千里之地,上大悅。

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

丙辰,上御觀風行殿,盛陳文物;奏九部樂,設魚龍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設於殿上,以一寵一異之。

其蠻夷陪列者,三十餘國。

戊午,大赦天下。

開皇已來流配,悉放還鄉。

晉一陽一逆一黨一,不在此例。

隴右諸郡,給復三年。

秋七月丁卯,置馬牧於青海渚中,以求龍種,無效而止。

九月癸未,車駕入長安。

冬十月癸亥,詔曰:「優德尚齒,載之典訓;尊事乞言,義彰膠序。

鬻熊為師,無取筋力;方叔元老,克壯其猷。

朕永言稽古,用求至理。

是以龐眉黃發,更令收敘;務簡秩優,無虧藥餌,庶等臥理,佇其弘益。

今歲耆老赴集者,可於近郡處置。

年七十已上,疾患沈滯不堪居職,即給賜帛,送還本郡。

其官至七品以上者,量給廩以終厥身。」

十一月丙子,車駕幸東都。

六年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盜數十人,皆素冠練衣,焚香持華,自稱彌勒佛。

入自建國門,監門者皆稽首。

既而奪衛士仗,將為亂。

齊王暕遇而斬之。

於是都下大索,與相連坐者千餘家。

丁丑,角抵大戲於端門街,天下奇伎異藝畢集,終月而罷。

帝數微服往觀之。

己丑,倭國遣使貢方物。

二月乙巳,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擊流水破之。

獻俘萬七千口,頒賜百官。

乙卯,詔曰:「夫帝圖草創,王業艱難,鹹依股肱,葉同心德;用能救厥頹運,克膺大寶。

然後疇庸茂賞,開國承家;誓以山河,傳之不朽。

近代凋喪,四海未壹。

茅土妄假,名實相乖;歷茲永久,莫能懲革。

皇運之初,百度伊始,猶循舊貫,未暇改作。

今天下交泰,文軌攸同。

宜率遵先典,永垂大訓。

自今已後,唯有功勳,乃得賜封,仍令子孫承襲。」

丙辰,改封安德王雄為觀王,河間王子慶為郇王。

庚申,征魏、齊、周、陳樂人,悉配太常。

三月癸亥,幸江都宮。

甲子,以鴻臚卿史祥為左驍衛大將軍。

夏四月丁未,宴江、淮已南父老,頒賜各有差。

六月辛卯,室韋、赤土並遣使貢方物。

壬辰,雁門賊帥尉文通,聚眾三千,保於莫壁谷,遣鷹揚楊伯泉擊破之。

甲寅,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

冬十月壬申,刑部尚書梁毗卒。

壬子,戶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長孫熾卒。

十二月己未,左光祿大夫、吏部尚書牛弘卒。

辛酉,硃崖人王萬昌舉兵作亂,遣隴西太守韓洪討平之。

七年春正月壬寅,左武衛大將軍、光祿大夫、真定侯郭衍卒。

二月己未,上升釣台,臨楊子津,大宴百僚,頒賜各有差。

庚申,百濟遣使朝貢。

乙亥,上自江都御龍舟入通濟渠,遂幸於涿郡。

壬午,詔曰:「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興之以教義。

高麗虧失籓禮,將欲問罪遼左,恢宣勝略。

雖懷伐國,仍事省力。

今往涿郡,巡撫民俗。

其河北諸郡及山西、山東年九十已上,版授太守;八十者,授縣令。

三月丁亥,右光祿大夫、左屯衛大將軍姚辯卒。

夏四月庚午,幸涿郡之臨朔宮。

五月戊子,以武威太守樊子蓋為民部尚書。

秋,大水,山東、河南漂沒三十餘郡,民相賣為奴婢。

冬十月乙卯,底柱山崩,偃水逆流數十里。

戊午,以東平太守吐萬緒為左屯衛大將軍。

十二月己酉,突厥處羅多利可汗來朝,帝大悅,接以殊禮。

於時,遼東戰士及饋運者填咽於道,晝夜不絕。

苦役者,始為群盜。

甲子,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隨獲斬決之。

八年春正月辛巳,大軍集於涿郡。

以兵部尚書段文振為左候衛大將軍。

壬午,下詔曰:

天地大德,降繁霜於秋令;聖哲至仁,著兵甲於刑典。

故知造化之有肅殺,義在無私;帝王之用干戈,蓋非獲已。

版泉、丹浦,莫匪龔行;取亂覆昏,鹹由順動。

況乎甘野誓師,夏開承大禹之業;商郊問罪,周發成文王之志。

永監載籍,屬當朕躬。

粵我有隋,誕膺靈命。

兼三才而建極,一六一合而為家。

提封所漸,細柳、蟠桃之外;聲教爰暨,紫舌、黃枝之域。

遠至邇安,罔弗和會;功成理定,於是乎在。

而高麗小丑,迷昏不恭。

崇聚勃、碣之間,薦食遼、濊之境。

雖復漢、魏誅夷,巢窟暫擾;亂離多阻,種落還集。

萃川藪於前代,播實繁以迄今。

眷彼華壤,翦為夷類。

歷年永久,惡稔既盈;天道禍一婬一,亡征已兆,亂常敗德,非可勝圖;掩慝懷一奸一,唯日不足。

移告之嚴,未嘗面受;朝覲之禮,莫肯躬親。

誘納亡叛,不知紀極;充斥邊垂,亟勞烽候。

關析以之不靜,生人為之廢業。

在昔薄伐,已漏天網。

既緩前禽之戮,未即後服之誅。

曾不懷恩,翻其長惡。

乃兼契丹之一黨一。

虔劉海戍;習鞨靺之服,侵軼遼西。

又青丘之表,鹹修職貢;碧海之濱,同稟正朔。

遂復寇攘政琛贐,遏絕往來;虐及弗辜,誠而遇禍。

軺軒奉使,爰暨海東;旌節所次,途經籓境;而擁塞道路,拒絕王人。

無事君之心,豈為臣之禮?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且法令苛酷,賦斂煩重。

強臣豪族,鹹執國均;朋一黨一比周,以之成俗。

賄貨如市,冤枉莫申。

重以仍歲災凶,比屋饑饉;兵戈不息,徭役無期。

力竭轉輸,身填溝壑。

百姓愁苦,爰誰適從。

境內哀惶,不勝其弊。

回面內向,各懷一性一命之圖;黃發稚齒,鹹興酷毒之歎。

省俗觀風,爰屈幽朔;吊人問罪,無俟再駕。

親總六師,用申九伐。

拯厥阽危,協從天意;殄茲逋穢,克嗣先謨。

今宜授律啟行,分麾屆路;掩勃澥而雷震,及夫余以電掃。

比戈按甲,俟誓而後行;三令五申,必勝而後戰。

左第一軍可鏤方道,第二軍可長岑道,第三軍可海冥道,第四軍可蓋馬道,第五軍可建安道,第六軍可南蘇道,第七軍可遼東道,第八軍可玄菟道,第九軍可扶余道,第十軍可朝鮮道,第十一軍可沃沮道,第十二軍可樂一浪一道;右第一軍可粘蟬道,第二軍可含資道,第三軍可渾彌道,第四軍可臨屯道,第五軍可候城道,第六軍可提奚道,第七軍可踏頓道,第八軍可肅慎道,第九軍可碣石道,第十軍可東施道,第十一軍可帶方道,第十二軍可襄平道。

凡此眾軍,先奉廟略。

絡繹引途,總集平壤。

莫非如豺如貔之勇,百戰百勝之雄。

顧眄則山嶽傾頹,叱吒則風雲騰郁。

腹心攸同,爪牙斯在。

朕躬馭元戎,為其節度。

涉遼而東,循海之右。

解倒懸於遐裔,問疾苦於遺黎。

其外輕繼游闕,隨機赴響;卷甲銜枚,出其不意。

又滄海道軍,舟艫千里;高帆電逝,巨艦雲飛。

橫斷沮江,逕造平壤。

島嶼之望斯絕,坎井之路已窮。

其餘被發左衽之人,控弦待發;微、盧、彭、濮之旅,不謀同辭。

杖順臨逆,人百其勇,以此眾戰,勢等摧枯。

然則王者之師,義存止殺;聖人之教,必也勝殘。

天罰有罪,本在元惡;人之多辟,脅從罔理。

若高元泥首轅門,自歸司寇,即解縛焚櫬,弘之以恩。

其餘巨人,願歸朝奉化,鹹加慰撫,各安生業,隨才任用,無隔夷夏。

營壘所次,務在整肅;萏堯有禁,秋毫勿犯。

以布恩宥,以喻禍福。

若其同惡相濟,抗拒官軍,國有常刑,俾無遺類。

明加曉示,稱朕意焉!

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

癸未,第一軍發,終四十日,引師乃盡。

旌旗亙千里,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乙未,以右候衛大將軍衛玄為刑部尚書。

甲辰,內史令元壽卒。

二月甲寅,詔曰:「朕觀風燕裔,問罪遼濱,文武葉力,爪牙思奮;莫不執銳勤王,捨家從役。

罕蓄倉廩之資,兼捐播殖之務。

朕所以夕惕愀然,慮其匱乏。

雖復素飽之眾,情在忘私;悅使之徒,宜從其厚。

諸行從一品以下佽飛募人以上家口,郡縣宜數存問。

若有糧食乏少,皆賑給之。

或雖有田疇,貧弱不能自耕重,可於多丁盎室,勤課相助。

使夫居者有斂積之豐,行役無顧後之慮。」

壬戎,司空、京兆尹、光祿大夫、觀王雄薨。

三月辛卯,兵部尚書、左候衛大將軍段文振卒。

癸巳,上御師。

甲午,臨戎於遼水橋。

戊戌,大軍為賊所拒,不果濟。

右屯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麥鐵杖、武賁郎將錢士雄、孟金叉等皆死之。

甲午,車駕度遼,大戰於東岸,擊賊破之,進圍遼東。

乙未,大頓。

見二大鳥,高丈餘,皓身硃足,游泳自若。

上異之,命工圖寫,並立銘頌。

五月戊午,納言楊達卒,於時,諸將各奉旨,不敢越機。

既而高麗各固城守,攻之不下。

六月己未,幸遼東,責怒諸將,止城西數里,御六一合城。

七月壬午,宇文述等敗績於薩水,右屯衛將軍薛世雄死之。

九軍並陷,師奔還,亡者千餘騎。

癸卯,班師。

九月庚辰,上至東都,己丑,詔:「軍國異容,文武殊用,匡危拯難,則霸德攸興;化人成俗,則王道斯貴。

時當撥亂,屠販可以登朝;世屬隆平,經術然後升仕。

豐都爰肇,儒服無預於周行;建武之朝,功臣不參於吏職。

自三方未一,四海交爭;不遑文教,唯尚武功。

設官分職,罕以才授;班朝理人,乃由勳敘。

莫非拔足行陣,出自勇夫。

學學之道,既所不習;政事之方,故亦無取。

是非暗於在己,威福專於下吏。

貪冒貨賄,不知紀極;蠹政害民,實由於此。

自今已後,諸授勳官者,並不得回授文武職事。

庶遵彼更張,取類於調瑟;求諸名制,不傷於美錦。

若吏部輒擬用者,御史即宜糾彈。」

冬十月戊寅,工部尚書宇文愷卒。

十一月己卯,以宗女華容公主嫁於高昌王。

辛巳,光祿大夫韓壽卒。

甲申,敗將宇文述、於仲文等除名為民,斬尚書右丞劉士龍以謝天下。

是歲,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

密詔江、淮南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

九年春正月丁丑,征天下兵,募民為驍果,集於涿郡。

壬午,賊帥杜彥永、王潤等陷平原郡,大掠而去。

辛卯,置折衝、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將官,以領驍果。

乙未,平原李德逸聚眾數萬,稱阿舅賊,劫掠山東。

靈武白榆妄稱奴賊,劫掠牧馬;北連突厥,隴右多被其患。

遣將軍范貴討之,連年不能克。

戊戌,大赦。

己亥,遣代王侑、刑部尚書衛玄鎮京師。

辛丑,以右驍衛將軍李渾為右驍衛大將軍。

二月己未,濟北人韓進洛聚眾數萬為群盜。

壬午,復宇文述等官爵,又徵兵討高麗。

三月丙子,濟北人孟海公起兵為盜,眾至數萬。

丁丑,發丁男十萬城大興。

戊寅,幸遼東。

以越王侗、工部尚書樊子蓋鎮東都。

庚子,北海人郭方預聚徒為賊,自號盧公,眾至三萬,攻陷郡城,大掠而去。

夏四月庚午,車駕度遼。

壬申,遣宇文述、楊義臣趣平壤城。

五月丁丑,熒惑入南鬥。

己卯,濟北人甄寶車聚眾萬餘,寇掠城邑。

六月乙巳,禮部尚書楊玄感反於黎一陽一。

丙辰,玄感一逼一東都。

河南贊理裴弘策拒之,反為賊所敗。

戊辰,兵部侍郎斛斯政奔於高麗。

庚午,上班師。

高麗犯後軍,敕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為後拒,遣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左候衛將軍屈突通等馳傳發兵,以討玄感。

秋七月己卯,令所在發人城縣府驛。

癸未,餘杭人劉元進舉兵反,眾至數萬。

八月壬寅,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破楊玄感於閿鄉,斬之。

余一黨一悉平。

癸卯,吳人硃燮、晉陵人管崇擁眾十萬餘,自稱將軍,寇江左。

甲辰,制驍果之家,蠲免賦役。

丁未,詔郡縣城去道過五里已上者,徙就之。

戊申,制盜賊籍沒其家。

乙卯,賊帥陳瑱等三萬,攻陷信安郡。

辛酉,司農卿、光祿大夫、葛國公趙元淑以罪伏誅。

九月己卯,濟一陰一人吳海流、東海人彭孝才並舉兵為盜,眾數萬。

庚辰,賊帥梁慧尚聚眾四萬,陷蒼梧郡。

甲午,車駕次上谷。

以供費不給,上大怒,免太守虞荷等官。

丁酉,東一陽一人李三兒、向但子舉兵作亂,眾至萬餘。

閏月己巳,幸博陵。

庚午,上謂侍臣曰:「朕昔從先朝,周旋於此,年甫八歲。

日月不居,倏經三紀,追惟曩昔,不可復希。」

言未卒,流涕嗚咽。

侍衛者皆泣下沾襟。

冬十月丁丑,賊帥呂明星率眾數千圍東郡,武賁郎將費青奴擊斬之。

乙酉,詔曰:「博陵昔為定州,地居衝要;先王歷試所基,王化斯遠。

故以道冠《豳風》,義高姚邑。

朕巡撫氓庶,爰屆茲邦,瞻望郊廛,緬懷敬止。

思所以宣播慶澤,覃被下人;崇紀顯號,式光令緒。

可改博陵為高一陽一郡,赦境內死罪以下,給復一年。」

於是召高祖時故吏,皆量才授職。

壬辰,以納言蘇威為開府儀同三司。

硃燮、管崇推劉元進為天子,遣將軍吐萬緒、魚俱羅討之,連年不能克。

齊人孟讓、王薄等眾十餘萬,據長白山,攻剽諸郡。

清河賊張金稱眾各數萬,勃海賊帥格謙,自號燕王,孫宣雅自號齊王,眾各十萬,山東苦之。

丁亥,以右候衛將軍郭榮為右候衛大將軍。

十一月己酉,右候衛將軍馮孝慈討張金稱於清河,反為所敗,孝慈死之。

十二月甲辰,車裂楊玄感弟朝散大夫積善及一黨一與十餘人,仍焚而揚之。

丁亥,扶風人向海明舉兵作亂,稱皇帝,建元白烏。

遣太僕卿楊義臣擊破之。

十年春正月甲寅,以宗女為信義公主,嫁於突厥曷娑那可汗。

二月辛未,詔百寮議伐高麗,數日無敢言者。

戊子,詔曰:「竭力王役,致身戎事,鹹由徇義,莫匪勤誠。

委命草芥,暴骸原野;興言念之,每懷愍惻。

往年問罪,將屆遼濱;廟算勝略,具有進止。

而諒昏凶,罔識成敗;高熲愎狠,本無智謀。

臨三軍猶兒戲,視人命如草芥;不遵成規,坐貽撓退。

遂令死亡者眾,不及埋藏。

今宜遣使人,分道收葬。

設祭於遼西郡,立道場一所。

恩加泉壤,庶弭窮魂之冤;澤及枯骨,用弘仁者之惠。」

辛卯,詔曰:

黃帝五十二戰,成湯二十七征,方乃德施諸侯,令行天下;盧芳小盜,漢祖尚且親戎;隗囂餘燼,光武猶自登隴。

豈不欲除暴止戈,勞而後逸者哉。

朕纂承寶業,君臨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沾;孰非我臣,獨隔聲教。

蕞爾高麗,僻居荒裔;鴟張狠噬,侮慢不恭;抄竊我邊垂,侵一逼一我城鎮。

是以去歲出軍,問罪遼、碣;殪長蛇於玄菟,戮封豕於襄平。

扶餘眾軍,風馳電逝;追奔逐北,逕逾浿水。

滄海舟楫,沖賊腹心;焚其城郭,汙其宮室。

高元伏質泥首,送款軍門。

尋請入朝,歸罪司寇。

朕以許其改過,乃詔班師。

而長惡一靡一悛,宴安鴆毒。

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便可分命六師,百道俱進。

朕當親執武節,臨御諸軍;秣馬九都,觀兵遼水;順天誅於海外,拯窮民於倒懸。

征伐以正之;明德以誅之;止除元惡,余無所問。

若有識存亡之分,悟安危之機,翻然北首,自求多福。

必其同惡相濟,抗拒王師,若火燎原,刑茲無赦。

有司便宜宣佈,鹹使知聞。

丁酉,扶風人唐弼舉兵反,眾十萬,推李弘為天子,自稱唐王。

三月壬子,行幸涿郡。

癸亥,次臨渝宮。

親御戎服,禡祭黃帝,斬叛軍者以釁鼓。

夏四月辛未,彭城賊張大彪聚眾數萬,保縣薄山為盜,遣榆林太守董純擊破斬之。

甲午,車駕次北平。

五月庚子,詔舉郡孝悌廉潔各十人。

壬寅,賊帥宋世謨陷琅邪。

庚申,延安人劉迦論舉兵反,自稱皇王,建元大世。

六月辛未,賊帥鄭文雅、林寶護等眾三萬,陷建安郡,太守楊景祥死之。

秋七月癸丑,車駕次懷遠鎮。

乙卯,曹國遣使貢方物。

甲子,高麗遣使請降,囚送斛斯政。

上大悅。

八月己巳,班師。

右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鄭榮卒。

冬十月丁卯,上至東都。

己丑,還京師。

十一月丙申,支解斛斯政於金光門外。

乙巳,有事於南郊。

己酉,賊帥司馬長安破長平郡。

乙卯,離石胡劉苗王舉兵反,自稱天子,以其弟六兒為永安王,眾至數萬。

將軍潘長文討之,不能克。

是月,賊帥王德仁擁眾數萬,保林慮山為盜。

十二月壬申,上如東都,其日大赦天下。

戊子,入東都。

庚寅,賊帥孟讓眾十餘萬,據都梁宮。

遣江都丞王世充擊破之,盡虜其眾。

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宴百寮。

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傅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于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

戊戌,武賁郎將高建毗破賊帥顏宣政於齊郡,虜男一女數千口。

乙卯,大會蠻夷,設魚龍曼延之樂,頒賜各有差。

二月戊辰,賊帥楊仲緒等率眾萬餘攻北平,滑公李景破斬之。

庚午,詔曰:「設險守國,著自前經;重門御暴,事彰往策。

所以宅土寧邦,禁邪固本。

而近代戰爭,居人散逸,田疇無伍,郛郭不修。

遂使遊惰實繁,寇攘未息。

今天下平一,海內晏如;宜令人悉城居,田隨近給。

使強弱相容,力役兼濟;穿窬無所厝其一奸一宄,雚蒲不得聚其逋逃。

有司具為事條,務令得所。」

丙子,王須拔反,自稱漫天王,國號燕。

賊帥魏刀兒自稱歷山飛,眾各十餘萬,北連突厥,南寇趙。

三月丁酉,殺右驍衛大將軍光祿大夫郕公李渾、將作監光祿大夫李敏,並族滅其家。

癸卯,賊帥司馬長安破西河。

己酉,幸太原,避暑汾一陽一宮。

秋七月己亥,淮南人張起緒舉兵為盜,眾至三萬。

辛丑,光祿大夫、右御衛大將軍張壽卒。

八月乙卯,巡北塞。

戊辰,突厥始畢可汗率騎數十萬,謀襲乘輿;義成公主遣使告變。

壬申,車駕馳幸雁門。

癸酉,突厥圍城,官軍頻戰不利。

上大懼,欲率一精一騎潰圍而出;民部尚書樊子蓋固諫,乃止。

齊王暕以後軍保於崞縣。

甲申,詔天下諸郡募兵。

於是守令各來赴難。

九月甲辰,突厥解圍而去。

丁未,曲赦太原、雁門死罪已下。

冬十月壬戌,上至於東都。

丁卯,彭城人魏騏驎聚眾萬餘為盜,寇魯郡。

壬申,賊帥盧明月聚眾十餘萬,寇陳、汝間。

東海賊李子通擁眾度淮,自號楚王,建元明政,寇江都。

十一月乙卯,賊帥王須拔破高一陽一郡。

十二月戊寅,有大流星如斛,墜明月營,破其沖車。

庚辰,詔民部尚書樊子蓋發關中兵,討絳郡賊敬盤阤、柴保昌等,經年不能克。

譙郡人硃粲擁眾數十萬寇荊、襄,僭稱楚帝,建元昌達。

漢南諸郡,多為所陷焉。

十二年春正月甲午,雁門人翟松柏起兵於靈丘,眾至數萬,轉攻傍縣。

二月己未,真臘遣使貢方物。

甲子夜,有二大一鳥似雕,飛入大業殿,止於御幄,至明而去。

癸亥,東海賊盧公暹率眾萬餘,保於蒼山。

夏四月丁巳,顯一陽一門災。

癸亥,魏刀兒所部將甄翟兒號歷山飛,眾十萬,轉寇太原。

將軍潘長文討之,反為所敗,長文死之。

五月丙戌朔,日有蝕之,既。

癸巳,大流星殞於吳郡,為石。

壬午,上於景華宮徵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遊山而放之,光遍巖谷。

秋七月壬戌,民部尚書、光祿大夫、濟北公樊子蓋卒。

甲子,幸江都宮,以越王侗、光祿大夫段達、太府卿元文都、檢校民部尚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郎盧楚等總留守事。

奉信郎崔民象以盜賊充斥,於建國門表諫不宜巡幸。

上大怒,先解其頤,乃斬之。

戊辰,馮翊人孫華自號總管,舉兵為盜。

高涼通守洗寶徹舉兵作亂,嶺南溪洞多應之。

己巳,熒惑守羽林,月餘乃退。

車駕次汜水,奉信郎王一愛一仁以盜賊日盛,諫上,請還西京。

上怒,斬之而行。

八月乙巳,賊帥趙萬海眾數十萬,自恆山寇高一陽一。

壬子,有大流星如斗,出王良、閣道,聲如壞牆。

癸丑,大流星如甕,出羽林。

九月丁酉,東海人杜伏威、揚州沈覓敵等作亂,眾至數萬,右御衛將軍陳稜擊破之。

戊午,有二枉矢,出北斗魁,委曲蛇形,注於南鬥。

壬戌,安定人荔非世雄殺臨涇令,舉兵作亂,自號將軍。

冬十月己丑,開府儀同三司、左翊衛大將軍、光祿大夫、許公宇文述薨。

十二月癸未,鄱一陽一賊一操一天成舉兵反,自號元興王,建元始興,攻陷豫章郡。

乙酉,以右翊衛大將軍來護為開府儀同三司,行左翊衛大將軍。

壬辰,鄱一陽一人林士弘自稱皇帝,國號楚,建元太平。

攻陷九江、廬陵郡。

唐公破甄翟兒於西河,虜男一女千口。

十三年春正月壬子,齊郡賊杜伏威率眾度淮,攻陷歷一陽一郡。

丙辰,勃海賊竇建德設壇於河間之樂壽,自稱長樂王,建元丁丑。

辛巳,賊帥徐圓郎率眾數千破東平郡。

弘化人到GC成聚眾萬餘人為盜,傍郡苦之。

二月壬午,朔方人梁師都殺郡丞唐世宗,據郡反,自稱大丞相。

遣銀青光祿大夫張世隆擊之,反為所敗。

戊子,賊帥王子英破上谷郡。

己丑,馬邑校尉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舉兵作亂,北連突厥,自稱定楊可汗。

庚寅,賊帥李密、翟讓等陷興洛倉。

越王侗遣武賁郎將劉長恭、光祿少卿房崱擊之,反為所敗,死者十五六。

庚子,李密自號魏公,稱元年;開倉以賑群盜,眾至數十萬。

河南諸郡,相繼皆陷焉。

壬寅,劉武周破武賁郎將王智辯於桑乾鎮,智辯死之。

三月戊午,廬江人張子路舉兵反,遣右御衛將軍陳稜討平之。

丁丑,賊帥李通德眾十萬寇廬江,左屯衛將軍張鎮州擊破之。

夏四月癸未,金城校尉薛舉率眾反,自稱西秦霸王,建元秦興。

攻陷隴右諸郡。

己丑,賊帥孟讓夜入東都外郭,燒豐都市而去。

癸巳,李密陷迥洛東倉。

丁酉,賊帥房憲伯陷汝一陰一郡。

是月,光祿大夫武賁郎將裴仁基、淮一陽一太守趙佗等,並以眾叛歸李密。

五月辛酉夜,有流星如甕,墜於江都,甲子,唐公起義師於太原。

丙寅,突厥數千寇太原,唐公擊破之。

秋七月壬子,熒惑守積一屍一。

丙辰,武威人李軌舉兵反,攻陷河曲諸郡,自稱涼王,建元安樂。

八月辛巳,唐公破武牙郎將宋老生於霍邑,斬之。

九月己丑,帝括江都人女、寡一婦以配從兵。

是月,武一陽一郡丞元寶藏以郡叛歸李密,與賊帥李文相攻陷黎一陽一倉。

彗星見於營室。

冬十月丁亥,太原一陽一世洛聚眾萬餘人。

寇掠城邑。

丙申,羅令蕭銑以縣反,鄱一陽一人董景珍以郡反,迎銑於羅縣,號為梁王,攻陷傍郡。

戊戌,武賁郎將高毗敗濟北郡賊甄寶車於監山。

十一月丙辰,唐公入京師。

辛酉,遙尊帝為太上皇,立代王侑為帝,改元義寧。

上起宮丹楊,將遜於江左。

有烏鵲來巢幄帳,驅不能止。

熒惑犯太微。

有石自江浮入於楊子,日光四散如流血,上甚惡之。

二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武賁郎將司馬德戡、元禮、監門直閣裴虔通、將作少監宇文智及、武勇郎將趙行樞、鷹揚郎將孟景、內史舍人元敏、符璽郎李覆、牛方裕、千牛左右李孝本、弟孝質、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正張愷等,以驍果作亂,入犯宮闈。

上崩於溫室,時年五十。

蕭後令宮人撤一床一簀為棺,以埋之。

化及發後,右御衛將軍陳稜奉梓宮於成象殿,葬吳公台下。

發斂之始,容貌若生,眾鹹異之。

大唐平江南之後,改葬雷塘。

初,上自以蕃王,次不當立,每矯情飾行,以釣虛名,一陰一有奪宗之計。

時高祖雅重文獻皇后,而一性一忌妾媵;皇太子勇內多嬖倖,以此失一愛一。

帝后一庭有子皆不一育之,示無私一寵一,取媚於後。

大臣用事者,傾心與交。

中使至第,無貴賤,皆曲承顏色,申以厚禮。

婢僕往來者,無不稱其仁孝。

又常私入宮掖,密謀於文獻後。

楊素等因機構扇,遂成廢立。

自高祖大漸暨諒闇之中,蒸一婬一無度。

山陵始就,即事巡遊。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馬全盛。

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

乃盛理宮室,窮極侈一靡一。

召募行人,分使絕域。

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

盛興屯田於玉一門、柳城之外。

課天下富室分道市武馬,疋直十餘萬。

富強坐是而凍餒者,十家而九。

一性一多詭譎。

所幸之處,不欲人知;每幸之所,輒數道置頓。

四海珍羞殊味,水陸必備焉。

求市者無遠不至。

郡縣官人,競為獻食;豐厚者進擢,疏儉者獲罪。

一奸一吏侵漁,內外虛竭;頭會箕斂,人不聊生。

於時,軍國多務,日不暇給。

帝方驕怠,惡聞政事;冤屈不理,奏請罕決。

又猜忌臣下,無所專任。

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構其罪而族滅之。

高熲、賀若弼先皇心膂,參謀帷幄;張衡、李金才籓邸惟舊,績著經綸。

惡其直道,忌其正義;求其無形之罪,加以丹頸之戮。

其餘事君盡禮,謇謇匪躬;無辜無罪,橫受夷戮者,不可勝紀。

政刑弛紊,賄貨公行,莫敢有言,道路以目。

六軍不息,百役繁興;行者不歸,居者失業;人饑相食,邑落為墟,上弗之恤也。

東西行幸,一靡一有定居;每以供費不給,逆收數年之賦。

所至,唯與後宮流連耽湎,惟日不足。

招迎姥媼,朝夕共肆丑言。

又引少年,令與宮人穢亂。

不軌不遜,以為娛樂。

區宇之內,盜賊蜂起;劫掠從官,屠陷城邑。

近臣互相掩蔽,皆隱賊數,不以實對。

或有言賊多者,輒大被詰責。

各求苟免,上下相蒙。

每出師徒,敗亡相繼。

戰士盡力,不加賞賜;百姓無辜,鹹受屠戮。

蒸庶積怨,天下土崩;至於就禽,而猶未之寤也。

恭皇帝諱侑,元德太子之子也。

母曰韋妃。

一性一聰敏,有氣度。

大業三年,立為陳王。

後數載,徙為代王。

及煬帝親征遼東,令於京師總留事。

十一年,從幸晉一陽一,拜太原太守,尋鎮京師。

義兵入長安,尊煬帝為太上皇,奉帝纂業。

義寧元年十一月壬戌,上即皇帝位於大興殿。

詔曰:「王道喪亂,天步不康;屬之於朕,逢此百罹。

襁褓之歲,夙遭憫凶;孺子之辰,太上播越。

興言感動,實疚於懷。

太尉唐公,膺期作宰,糾合義兵,翼戴皇室。

爰奉明詔,弼予幼沖,顯命光臨,天威咫尺。

對揚尊號,悼心失圖;一人在遠,三讓不遂;僶勉南面,厝身無所。

苟利社稷,莫敢或違;俯從群議,奉遵聖旨。

可大赦天下。

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

十一月十六日昧爽以前,大辟罪已下,皆赦除之;常赦所不免者,不在赦限。」

甲子,以光祿大夫、大將軍、太尉唐公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

丙寅,詔曰:「朕惟孺子,未出深宮;太上遠巡,追蹤穆滿。

時逢多難,委當尊極;辭不獲免,恭己臨朝。

若涉大川,罔知所濟;民之情偽,曾未之聞。

賴股肱戮力,上宰賢良;匡佐沖人,輔其不逮。

軍國機務,事無大小;文武設官,位無貴賤;憲章賞罰,鹹歸相府。

庶績其凝,責成斯屬。」

己巳,以唐王子隴西公建成為唐國世子;敦煌公為京兆尹,改封秦公;元吉為齊公。

太原置鎮北府。

乙亥,張掖康老和舉兵反。

十二月癸未,薛舉自稱天子,寇扶風,秦公為元帥擊破之。

丁亥,桂一陽一人曹武徹舉兵反,建元通聖。

丁酉,義師禽驍衛大將軍屈突通於閿鄉。

乙巳,賊帥張善安陷廬江郡。

二年春正月丁未,詔唐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後羽葆鼓吹。

壬戌,將軍王世充為李密所敗,河內通守孟善誼、武賁郎將王辯、楊威、劉長恭、梁德、董智通皆死之。

庚戌,河一陽一郡尉獨孤武都降於李密。

三月丙辰,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弒太上皇於江都宮。

右御衛將軍獨孤盛死之。

齊王暕、趙王杲、燕王倓、右翊衛大將軍宇文協、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給事郎許善心皆遇害。

化及立秦王浩為帝,自稱大丞相,朝士文武,皆受其官爵。

光祿大夫宿公麥才、折衝郎將朝請大夫沈光同謀討賊,夜襲化及營,反為所害。

戊辰,詔唐王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遊冠、綠綟綬,位在諸侯王上。

唐國置丞相已下,一依舊式。

五月乙巳朔,詔唐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金根車,駕備五時副車,置旄頭雲罕車;舞八佾,設鍾虞宮縣。

王后、王子、王女爵命之號,一遵舊典。

戊午,詔曰:「天禍隋國,大行太上皇遇盜江都。

憫予小子,哀號永感,仰惟荼毒,仇復一靡一申。

相國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征西怨。

總九合於一匡,決百勝於千里。

糾率夷夏,大庇氓黎;保義朕躬,繄王是賴。

德侔造化,功格蒼旻;兆庶歸心,歷數斯在;屈為人臣,載違天命。

當今九服崩離,三靈改卜,大運去矣,請避賢路。

私僮命駕,須歸籓國。

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廢,豈期如是。

庶憑稽古之聖,以誅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預充三恪。

雪冤恥於皇祖,守禋祀為孝孫;朝聞夕殞,及泉無恨。

今遵故事,遜於舊邸。

庶官群辟,改事唐朝。

宜依前典,趣上尊號。

若釋重負,感泰兼懷。

假手真一人,俾除丑逆。」

仍敕有司,凡有表奏,皆不得以聞。

是日,上遜位於大唐。

以為酅國公。

武德二年夏五月崩,時年十五。

史臣曰:煬帝爰在弱齡,早有志尚,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於是矯情飾貌,肆厥一奸一回,故得獻後鍾心,文皇革慮。

天方肇亂,遂升儲兩。

踐峻極之榮基,承丕顯之休命。

地廣三代,威振八紘。

單于頓顙,越常重譯。

赤仄之泉,流一溢於都內;紅腐之粟,充積於塞下。

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

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摹。

恃才矜己,傲狠明德。

內懷險躁,外示凝簡。

盛冠服以塞其一奸一,除諫官以掩其過。

一婬一荒無度,法令滋彰;教絕四維,刑參五虐。

誅鋤骨肉,屠劓忠良。

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莫聞其罪。

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

頻出朔方,三駕遼左。

旌旗萬里,徵稅百端。

猾吏侵漁,人弗堪命。

乃急令暴賦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一騷一然,無聊生矣。

俄而玄感肇黎一陽一之亂,匈奴有雁門之圍。

天子方棄中土,遠之揚、越。

一奸一宄乘釁,強弱相陵;關梁閉而不通,皇輿往而莫返。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流離道路,轉死溝壑,十七八焉。

於是相聚雚蒲,蝟一毛一而起。

大則跨州連郡,稱帝稱王;小則千百為群,攻城剽邑。

流血成川澤,死人如亂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

茫茫九土,並為糜鹿之場;惵惵黔黎,俱充蛇豕之餌。

四方萬里,簡書相續。

猶謂鼠竊狗盜,不足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亂。

振蜉蝣之羽,窮長夜之樂。

土崩魚爛,貫盈惡稔。

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

終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萬乘之尊,死於疋夫之手。

億兆一靡一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

子弟同就誅夷,體骨棄而莫掩。

社稷顛隕,本枝殄絕。

自肇有書契,以迄於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

《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傳》曰:「吉凶由人,妖不妄作。」

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一焚。」

觀隋室之存亡,斯言有征矣。

恭帝年在幼沖,遭家金難。

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盜螽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歸。

既鍾百六之期,躬踐數終之運,謳歌有屬,笙鍾變響。

雖欲不遵堯、舜之跡,庸可得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
魏本紀第一魏本紀第二魏本紀第三魏本紀第四魏本紀第五齊本紀上第六齊本紀中第七齊本紀下第八周本紀上第九周本紀下第十本紀上第十一本紀下第十二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魏諸宗室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列傳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列傳第七 文成五王 獻文六王 孝文六王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 齊宗室諸王上列傳第四十 齊宗室諸王下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 周宗室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五十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 隋宗室諸王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 外戚列傳第六十九 儒林上列傳第七十 儒林下列傳第七十一 文苑列傳第七十二 孝行列傳第七十三 節義列傳第七十四 循吏列傳第七十五 酷吏列傳第七十六 隱逸列傳第七十七 藝術上列傳第七十八 藝術下列傳第七十九 列女列傳第八十 恩幸列傳第八十一 僭偽附庸列傳第八十二列傳第八十三列傳第八十四列傳第八十五 西域列傳第八十六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八十七 突厥 鐵勒序傳第八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