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列傳第六十二:劉昉,博陵望都人也。父孟良,仕魏,位大司農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列傳第六十二

北史

列傳第六十二

劉昉 柳裘 皇甫績 郭衍 張衡 楊汪 裴蘊 袁充 李雄

劉昉,博陵望都人也。

父孟良,仕魏,位大司農卿。

從武帝入關,為梁州刺史。

昉輕狡,有一奸一數。

周武帝時,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

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見狎,出入宮掖,一寵一冠一時。

位小御正,與御正中大夫顏之儀並見親信。

及帝不悆,召昉及之儀俱入臥內,屬以後事。

帝失喑,不復能言。

昉見靜帝幼沖,又素奇隋文帝。

時文帝以後父故,有重名於天下,昉遂與鄭譯謀,引帝輔政。

帝固讓,不敢當,昉曰:「公若為,當速為之。

如不為,昉自為也。」

帝乃從之,及帝為丞相,以昉為司馬。

時宣帝弟漢王贊居要衝,每與帝同帳而坐。

昉飾美一妓一進贊,贊甚悅之。

昉因說贊曰:「大王,先帝之弟,時望所歸。

孺子幼沖,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

待事寧後,入為天子,此萬全計也。」

贊時年未弱冠,一性一識庸下,以為信然,遂從之。

文帝以昉有定策功,拜上大將軍,封黃國公,與沛國公鄭譯皆為心膂。

前後賞賜鉅萬,出入以甲士自衛,朝野傾矚,稱為黃、沛。

時人語曰:「劉昉牽前,鄭譯推後。」

昉自恃功,有驕色。

然一性一粗疏,溺於財利,富商大賈朝夕盈門。

於時尉遲迥起兵,帝令韋孝寬討之。

至武陟,諸將不一。

帝欲遣昉、譯一人往監軍,因謂之曰:「須得心膂以統大軍,公兩人誰行?」

昉辭未嘗為將,譯以母老為請,帝不懌。

而高熲請行,遂遣之。

由是恩禮漸薄。

又王謙、司馬消難相繼反,文帝憂之,忘寢與食。

昉逸游縱酒,不以職司為意,相府事多所遺落。

帝深銜之,以高熲代司馬。

是後益見疏忌。

及受禪,進柱國,改封舒國公,閒居無事,不復任使。

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遠,甚不自安。

後遇京師饑,上命禁酒。

昉使妾賃屋,當壚酤酒。

治書侍御史梁毗劾奏之,有詔不問。

昉鬱鬱不得志。

時上柱國梁士彥、宇文忻俱失職怨望,時昉並與之交,數相往來。

士彥妻有美色,昉與私通,士彥不之知也,情好彌協,遂相與謀反,許推士彥為帝。

後事洩,帝窮問之。

昉自知不免,默無所封。

詔誅之曰:

上柱國郕國公梁士彥、杞國公宇文忻、柱國舒國公劉昉等,朕受命之初,並展勤力,酬勳報效,榮高祿重。

朝夕宴言,備知朕意。

但心如溪壑,志等豺狼,不荷朝恩,忽謀逆亂。

士彥稱有相者,雲其應菉,年過六十,必據九五。

初平尉遲迥,暫臨相州,已有反心,彰於道路。

朕即遣人代之,不聲其罪。

入京之後,逆意轉深。

忻、昉之徒,言相扶助。

士彥許率僮僕,剋期不遠,欲於蒲州起事。

即斷河橋,捉黎一陽一之關,塞河一陽一之路。

自謂一朝奮發,無人當者,其第二子剛,每常苦諫,第三子叔諧,固深勸獎。

朕既聞知,猶恐枉濫,及授晉部之任,欲驗蒲州之情。

士彥得以欣然,雲是天贊。

忻往定鄴城,自矜不已,位極人臣,猶恨賞薄。

朕深念其功,不計無禮,任以武候,授以領軍,寄之爪牙,委之心腹。

忻密為異計,樹一黨一宮闈,多奏交友,入參宿衛。

朕推心待物,言必依許。

為而弗止,心跡漸彰,仍解禁兵,令其改悔。

而志規不逞,愈結於懷,乃與士彥情意偏厚,俱營賊逆,逢則交謀。

委士彥河東,自許關右,蒲津事建,即望從征討,兩軍結東西之旅,一舉合連橫之勢,然後北破晉一陽一,還圖宗社。

昉入佐相府,便為非法,三度事發,二度其婦自論。

常雲姓是「卯金刀」,名是「一萬日」,劉氏應王,為萬日天子。

朕訓之導之,望其修改。

口請自新,志存如舊,亦與士彥情好深重,逆節一奸一心,盡探肝膈。

嘗共士彥論太白所犯,問東井之間,思秦地之亂,訪軒轅之裡,願宮掖之災。

唯侍蒲阪事興,欲在關內應接,殘賊之策,千端萬緒。

惟忻及昉,名位並高,寧肯北面曲躬,臣於士彥?乃是各懷不遜,圖成亂階,一得擾攘之基,方逞吞併之事。

士彥、忻、昉身為謀首,叔諧贊成父意,議實難容,並已處盡。

士彥、忻、昉兄弟叔侄,特恕其命。

臨刑,至朝堂,宇文忻見高熲,向之叩頭求哀。

昉勃然謂忻曰:「事形如此,何叩頭之有!」於是伏誅,籍沒其家。

後數日,帝素服臨射殿,盡取三家資物置於前,命百僚射取之,以為鑒戒雲。

柳裘,字茂和,河東解人,南齊司空世隆之曾孫也。

祖惔,梁尚書左僕射。

父明,太子舍人、義興太守。

裘少聰慧,弱冠有令名。

在梁,歷位尚書郎、駙馬都尉。

梁元帝為魏軍所一逼一,遣裘請和於魏。

俄而江陵平,遂入關中。

周明、武間,自麟趾學士累遷太子侍讀,封昌樂縣侯。

宣帝即位,進爵為公,轉御飾大夫。

及帝不悆,留侍禁中,與劉昉、韋暮、皇甫績同謀引隋文帝,曰:「時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計。

天與不取,反受其殃。」

帝從之。

進上開府、內史大夫,委以機密。

及尉遲迥作亂,天下一騷一動,并州總管李穆頗懷猶豫,帝令裘往喻之。

裘見穆盛陳利害,穆遂歸心。

以奉使功,賜彩三百匹,金九環帶一腰。

時司馬消難奔陳,帝即令裘隨便安集淮南,賜馬及雜物。

開皇元年,進位大將軍,拜許州刺史。

在官清簡,人懷之,轉曹州刺史。

後帝思裘定策功,欲加榮秩,將徵之,顧朝臣曰:「曹州刺史何當入朝」?或曰:「即今冬也。」

乃止。

裘尋卒,帝傷惜者久之,謚曰安。

子惠音嗣。

皇甫績,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

祖穆,魏隴東太守。

父道,周湖州刺史、雍州都督。

績三歲而孤,為外祖韋孝寬所鞠養。

孝寬以諸子墮業,督以嚴訓,愍績孤幼,特捨之。

績歎曰:「我無庭訓,養於外氏,不能克躬勵已,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

孝寬聞而對之流涕。

於是專一精一好學,略涉經史。

周武帝為魯公時,引為侍讀。

建德初,轉宮尹中士。

武帝嘗避暑雲一陽一宮,時宣帝為太子監國。

衛剌王作亂,城門已閉,百僚多有遁者。

績聞難赴之,於玄武門遇皇太子,下樓執績手,悲喜交集。

帝聞而善之,遷小爆尹。

宣政初,錄前後功,封義一陽一縣男,累轉御正下士。

宣帝崩,隋文帝總己,績有力焉。

加上開府,轉內史中大夫,進封郡公。

拜大將軍。

開皇元年,出為豫州刺史。

尋拜都官尚書。

轉晉州刺史。

將之官,稽首言陳有三可滅。

帝問其狀,績曰:「大吞小,一也。

以有道伐無道,二也。

納叛臣蕭巖,於我有詞,三也。

陛下若命鷹揚之將,臣請預戎行。」

上嘉勞而遣之。

陳平,拜蘇州刺史。

高智慧作亂江南,州人顧子元等發兵應之,因以攻績,相持八旬。

子元素感績恩,於冬至日遣使奉牛酒。

績遺之書。

子元得書,於城下頓首陳謝。

楊素援兵至,合擊破之。

拜信州總管。

俄以病乞骸鼻,詔徵還京師,賜以御藥,中使相望,顧問不絕。

卒於家,謚曰安。

子偲嗣。

大業中,位尚書主爵郎。

郭衍,字彥文,自雲太原介休人也。

父崇,以舍人從魏孝武帝入關,位侍中。

衍少驍武,善騎射。

建德中,以軍功累遷儀同大將軍。

又從周武帝平并州,以功加開府,封武強縣公,賜姓叱羅氏。

宣政元年,為右中軍熊渠中大夫。

尉遲迥之亂,從韋孝寬討之,以功授上柱國,封武山郡公。

密勸隋文帝殺周室諸王,早行禪代,由是大被親一暱。

開皇元年,衍復舊姓為郭氏。

突厥犯塞,以衍為行軍總管,領兵屯平涼。

數歲,虜不入境。

征為開漕渠大監。

部率水工,鑿渠引渭水,經大興城北,東至潼關,漕運四百餘里,關中賴之,名曰富人渠。

五年,授瀛州刺史,遇秋霖大水,其屬縣多致漂沒,人皆上高樹,依大塚。

衍親備船筏,並齊糧食拯救之,民多獲濟。

衍先開倉賑恤,後始聞奏。

上大善之,遷授朔州總管。

所部有恆安鎮,北接蕃境,常勞轉運。

衍乃選沃饒地,置屯田,歲嬴萬餘石,人免轉輸之勞。

又築桑乾鎮,皆稱旨。

十年,從晉王廣出鎮揚州。

遇江表構逆,命衍為總管,先屯京口。

於貴洲南與賊戰,敗之。

仍討東一陽一、永嘉、宣城、黟、歙諸洞,盡平之。

授蔣州刺史。

衍臨下甚倨,事上甚卑。

晉王一愛一暱之,宴賜隆厚。

遷洪州總管。

王有奪宗之謀,托衍心腹,遣宇文述以情告之。

衍大喜曰:「若所謀事果,自可為皇太子。

如其不諧,亦須據淮海,復梁、陳之舊。

副君酒客,其如我何!」王因召衍,一陰一共計議。

又恐人疑無故來往,托以妻患癭,王妃蕭氏有術能療之。

以狀奏帝,聽共妻向江都,往來無度。

衍又詐稱廣州俚反,王乃奏衍行兵討之。

由是大修甲仗,一陰一養士卒。

及王入為太子,徵授左監門率,轉左宗衛率。

文帝於仁壽宮將大漸,太子與楊素矯詔令衍、宇文述領東宮兵,帖上台宿衛,門禁並由之。

及上崩,漢王起逆,而京師空虛,使衍馳還,總兵居守。

大業元年,拜左武衛大將軍。

帝幸江都,令統左軍,改授光祿大夫,又從征吐谷渾,出金山道,納降二萬餘戶。

衍能揣上意,阿諛順旨,帝每謂人曰:「唯郭衍心與朕同。」

又嘗勸帝取樂,五日一視事,無得效高祖空自劬勞。

帝從之,益稱其孝順。

初,新令行,衍封爵從例除。

六年,以恩舊封真定侯。

從往江都,卒。

贈左衛大將軍。

謚曰襄。

長子臻,武牙郎將。

次子嗣本,孝昌令。

張衡,字建平,河內人也。

祖嶷,魏河一陽一太守。

父允,周萬州刺史。

衡幼懷志尚,有骨梗風。

十五,詣太學受業,研一精一覃思,為同輩所推。

周武帝居太后憂,與左右出獵,衡露髻輿櫬,扣馬切諫。

帝嘉焉,賜衣一襲,馬一匹,擢拜漢王侍讀。

衡又就沈重受《三禮》,略究大旨。

累遷掌朝大夫。

隋文帝受禪,拜司門侍郎。

及晉王廣為河北行台,衡歷刑部、度支二曹郎。

行台廢,拜并州總管掾。

王轉牧揚州,衡復為掾。

王甚親任之,衡亦竭慮盡誠。

奪宗之計,多衡所建。

遷揚州總管司馬。

熙州李英林反,署置百官,以衡為行軍總管討平之,拜開府。

及王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

煬帝嗣位,除給事黃門侍郎、銀青光祿大夫。

遷御史大夫,甚見親重。

大業三年,帝幸榆林郡,還至太原,謂衡曰:「朕欲過公宅,可為朕作主人也。」

衡馳至河內,與宗族具牛酒。

帝上太行,開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

帝悅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謂衡曰:「往從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經洛一陽一,瞻望於此,深恨不得相過,不謂今日得諧宿願。」

衡俯伏辭謝,奉觴上壽。

帝益歡,賜其宅傍田三十頃、良馬一匹、金帶、縑彩六百段、衣一襲、御食器一具。

衡固讓,帝曰:「天子所至稱幸者,蓋為此也,不足為辭。」

衡復獻食於帝,帝令頒賜公卿,下至衛士,無不沾給。

衡以籓邸之舊,恩一寵一莫與為比,頗自驕貴。

明年,帝幸汾一陽一宮。

時帝欲大汾一陽一宮,令衡與紀弘整具圖奏之。

衡承間進諫,以比年勞役,百姓疲敝為請。

帝意甚不平。

後嘗目衡謂侍臣曰:「張衡自謂由甚計畫,令我有天下。」

時齊王暕失一愛一於上,帝密令人求其罪。

有人譖暕違制,將伊闕令皇甫詡從之汾一陽一宮。

又錄前幸涿郡及祠恆岳時,父老謁見者,衣冠不整。

帝譴衡以憲司皆不能舉正,出為榆林太守。

明年,帝復幸汾一陽一宮,衡督役築樓煩城,因而謁帝。

帝惡衡不損瘦,以為不念咎,因謂曰:「公甚肥澤,宜且還郡。」

衡復之榆林。

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宮。

有人詣衡訟宮監者,衡不為理,還以訟書付監,其人一大為監所困。

禮部尚書楊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詣玄感稱冤。

玄感固以衡為不可。」

及與相見,未有所言,又先謂玄感曰:「薛道衡真為枉死。」

玄感具上其事。

江都郡丞王世充又奏衡頻減頓具。

帝怒,鎖衡詣江都市,將斬之。

既而除名,放還田里。

帝每令親人覘衡所為。

八年,帝自遼東還都,妄言衡怨望,謗訕朝政,帝賜死於家。

臨死,大言曰:「我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監刑者塞耳,促令殺之。

武德初,以為死非其罪,贈大將軍、南一陽一郡公,謚曰忠。

子希玄。

楊汪,字元度,本弘農華一陰一人也。

曾祖順,居河東。

父琛,儀同三司。

及汪貴,追贈平鄉縣公。

汪少凶疏,與人群鬥,拳所毆擊,無不顛踣。

長更折節勤學,專一精一《左氏傳》,通《三禮》。

解褐周冀王侍讀,王甚重之,每曰:「楊侍讀德業優深,孤之穆生也。」

後問《禮》於沈重,受《漢書》於劉臻,二人曰:「吾弗如也。」

由是知名。

累遷夏官府都上士。

隋文帝居相,引知兵事,遷掌朝下大夫。

及受禪,賜爵平鄉縣伯,歷秦州總管府長史。

每聽政暇,必延生徒講授,時人稱之。

入為尚書兵部侍郎。

數年,帝謂諫議大夫王達曰:「卿為我覓一好左丞。」

達遂私於汪曰:「我當薦君為左丞,若事果,當以良田相報也。」

汪以達言奏之,達竟獲罪,卒拜汪尚書左丞。

汪明習法令,果於剖斷,當時號為稱職。

未幾,坐事免。

後拜洛州長史,轉荊州長史。

煬帝即位,追為尚書左丞,尋守大理卿。

視事二日,帝將親省囚徒。

時系囚二百餘人,汪通宵究審,詰朝而奏,曲盡事情,一無遺誤,帝甚嘉之。

歲余,拜國子祭酒。

帝令百僚就學,與汪講論。

天下通儒碩學多萃焉,論難鋒起,皆不能屈。

帝令御史書其問答奏之,省而大悅,賜良馬一匹。

後加銀青光祿大夫。

及楊玄感反,河南贊務裴弘策出師御之,戰不利,奔還,遇汪而屏人交語。

既而留守樊子蓋斬弘策,以狀奏汪,帝疑之,出為梁郡通守。

後煬帝崩,王世充推越王侗為主,征拜吏部尚書,頗見親委。

及世充僭號,汪復用事。

世充平,遂以凶一黨一伏誅。

裴蘊,河東聞喜人也。

祖之平,父忌,並《南史》有傳。

忌在陳,與吳明徹同見俘於周,周賜爵江夏公,在隋十餘年而卒。

蘊明辯有吏干,仕陳,歷直閣將軍、興寧令。

以父在北,一陰一奉表於隋文帝,請為內應。

及陳平,上悉閱江南衣冠之士,次至蘊,以夙有向化心,超授儀同。

僕射高熲不悟上旨,諫曰:「蘊無功於國,一寵一逾倫輩,臣未見其可。」

又加上儀同,復諫。

上曰:「可加開府。」

乃不敢復言。

即日拜開府儀同三司,禮賜優洽。

歷洋、直隸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大業初,考績連最。

煬帝聞其善政,徵為太常少卿。

初,文帝不好聲技,遣牛弘定樂,非正聲清商及九部四舞之色,皆罷遣從百姓。

至是,蘊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齊、梁、陳樂家子弟,皆為樂戶。

其六品已下,至於凡庶,有善音樂及倡優百戲者,皆直太常。

是後異技一婬一聲鹹萃樂府,皆置博士,遞相教傳,增益樂人至三萬餘。

帝大悅,遷戶部侍郎。

時猶承文帝和平後,禁網疏闊,戶口多漏。

或年及成丁,猶詐為小,未至於老,已免租賦。

蘊歷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條奏,皆令貌閱。

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里長皆遠流配。

又許民相告,若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

是歲大業五年也。

諸郡計帳,進丁二十四萬三千,新附口六十四萬一千五百。

帝臨朝覽狀,謂百官曰:「前代無好人,致此罔冒。

今進民口皆從實者,全由裴蘊一人用心。

古語云,得賢而理,驗之信矣。」

由是漸見親委,拜京兆贊務,發適纖毫,吏民懾憚。

未幾,擢授御史大夫,與裴矩、虞世基參掌機密。

蘊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則曲法順情,鍛成其罪;所欲宥者,則附從輕典,因而釋之。

是後大小之獄皆以付蘊,憲部、大理莫敢與奪,必稟承進止,然後決斷。

蘊亦機辯,所論法理,言若懸河,或重或輕,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時人不能致詰。

楊玄感之反也,帝遣蘊推其一黨一與,謂蘊曰:「玄感一呼,從者十萬。

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

不盡加誅,則後無以勸。」

蘊由是乃峻法理之,所戮者數萬人,皆籍沒其家。

帝大稱善,賜奴婢十五口。

司隸大夫薛道衡以忤意獲譴,蘊知帝惡之,乃奏曰:「道衡負才恃舊,有無君之心。

見詔書每下,便腹非私議,推惡於國,妄造禍端。

論其罪名,似如隱昧,源其情意,深為悖逆。」

帝曰:「然。

我少時與此人相隨行役,輕我童稚,共高熲、賀若弼等外擅威權。

自知罪當誣罔,及我即位,懷不自安,賴天下無事,未得反耳。

公論其逆。

妙體本心。」

於是誅道衡。

又帝問蘇威以討遼之策,威不願帝復行,且欲令帝知天下多賊,乃詭答:「今者之役,不願發兵,但詔赦群盜,自可得數十萬。

遣關內奴賊及山東歷山飛、張金稱等頭別為一軍,出遼西道;諸河南賊王薄、孟讓等十餘頭,並給舟楫,浮滄海道。

必喜於免罪,競務立功,一歲之間,可滅高麗矣。」

帝不懌曰:「我去尚猶未克,鼠竊安能濟乎!」威出後,蘊奏曰:「此大不遜,天下何處有許多賊!」帝悟曰:「老革多一奸一,將賊脅我。

欲搭其口,但隱忍之,誠極難耐。」

蘊知上意,遣張行本奏威罪惡,帝付蘊推鞫之,乃處其死。

帝曰:「未忍便殺。」

遂父子及孫三世併除名。

蘊又欲重己權勢,令虞世基奏罷司隸刺史以下官屬,增置御史百餘人。

於是引致一奸一黠,共為朋一黨一,郡縣有不附者,一陰一中之。

於時軍國多務,凡是興師動眾,京都留守,及與諸蕃互市,皆令御史監之。

賓客附隸,遍於郡國,侵擾百姓,帝弗之知也。

以度遼之役,進位銀青光祿大夫。

及司馬德戡將為亂也,江一陽一長張惠紹夜弛告之。

蘊共惠紹謀,欲矯詔發郭下兵民,盡取榮公護兒節度,收在外逆一黨一宇文化及等,仍發羽林殿腳,遣范富婁等入自西苑,取梁公蕭鉅及燕王處分,扣門援帝。

謀議已定,遣報虞世基。

世基疑反者不實,抑其計。

須臾,難作。

蘊歎曰:「謀及播郎,竟誤人事!」遂見害。

子愔,為尚輦直長,亦同日死。

袁充,字德符,本陳郡一陽一夏人也。

其後寓居丹一陽一。

祖昂,父君正,俱為梁侍中。

充少警悟,年十餘歲,其父一黨一至門,時冬初,充尚衣葛衫。

客戲充曰:「袁郎子,絺兮綌兮,淒其以風。」

充應聲答曰:「唯絺與綌,服之無斁。」

以是大見嗟賞。

仕陳,年十七,為秘書郎。

歷太子舍人、晉安王文學、吏部侍郎、散騎常侍。

及陳滅歸國,歷蒙、鄜二州司馬。

充一性一好道術,頗解占候,由是領太史令。

時上將廢皇太子,正窮東宮官屬,充見上雅信符應,因希旨進曰:「比觀玄象,皇太子當廢。」

上然之。

充復表奏隋興以後,日景漸長,曰:「開皇元年,冬至日影一丈二尺七寸二分,自爾漸短。

至十七年,冬至影一丈二尺六寸三分。

四年冬至,在洛一陽一測影,一丈二尺八寸八分。

二年,夏至影一尺四寸八分,自爾漸短。

至十六年,夏至影一尺四寸五分。

《周官》以土圭之法正日影,日至之影尺有五寸。

鄭玄云:『冬至之影一丈三尺。

』今十六年夏至之影,短於舊影五分,十七年冬至之影,短於舊影三寸七分。

日去極近,則影短而日長;去極遠,則影長而日短。

行內道,則去極近;外道,則去極遠。

《堯典》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據昴星昏中,則知堯時仲冬,日在須女十度。

以歷數推之,開皇已來冬至,日在斗十一度,與唐堯之代,去極並近。

謹案《春秋元命包》云:『日月出內道,璇璣得常,天帝崇靈,聖王相功。

』京房《別對》曰:『太平日行上道,昇平行次道,霸世行下道。

』伏惟大隋啟運,上感乾元,影短日長,振古未之有也。」

上大悅,告天下。

將作役功,因加程課,丁匠苦之。

仁壽初,充言上本命與一陰一陽一律呂合者六十餘條而奏之,因上表曰:「皇帝載誕之初,非止神光瑞氣,嘉祥應感。

至於本命行年,生月生日,並與天地日月、一陰一陽一律呂,運轉相符,表裡合會。

此誕聖之異,寶歷之元。

今與物更新,改年仁壽,歲月日子,還共誕聖之時並同,明合天地之心,得仁壽之理。

故知洪基長算,永永無窮。」

上大悅,賞賜優崇,儕輩莫之比。

仁壽四年甲子歲,煬帝初即位,充及太史丞高智寶奏言:「去歲冬至,日景逾長。

今歲皇帝即位,與堯受命年合。

昔唐堯受命四十九年,到上元第一紀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戍冬至;陛下即位,其年即當上元第一紀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戍冬至,正與唐堯同。

自放勳以來,凡經八上元,其間綿代,未有仁壽甲子之合。

謹案:第一紀甲子,太一在一宮,天目居武德,一陰一陽一歷數,並得符同唐堯。

唐堯丙辰生,丙子年受命,止合三五。

未若己丑甲子,支幹並當六一合。

允一元三統之期,合五紀九章之會,共帝堯同其數,與皇唐比其蹤。

信所謂皇哉唐哉,唐哉皇哉者矣。」

仍諷齊王暕率百官拜表奉賀。

後熒惑守太微者數旬,時繕修宮室,征役繁重,充乃上表稱「陛下修德,熒惑退捨」。

百僚畢賀。

帝大喜,前後賞賜將萬計。

時軍國多務,充候帝意欲有所為,便奏稱天文見象,須有改作,以是取媚於上。

大業六年,遷內史舍人。

從征遼東,拜朝請大夫、秘書少監。

後天下大亂,帝初罹雁門之厄,又盜賊益起,心不自安。

充復托天文,上表陳嘉瑞以媚上曰:

伏惟陛下握錄圖而馭黔首,提萬善而化八紘,以百姓為心,匪一人受慶,先天罔違所欲,後天必奉其時。

是以初膺寶歷,正當上元之紀;乾之初九,又與本命符會。

斯則聖人冥契,故能動合天經。

謹案去年已來,玄象星瑞,毫釐無爽。

謹錄尤異,上天降祥、破突厥等狀七事。

其一,去八月二十八日夜,大流星如斗,出王良北,正落突厥營,聲如崩牆。

其二,八月二十九日夜,復有大流星如斗,出羽林,向北流,正當北方。

依占,頻二夜流星墜賊所,賊必敗散。

其三,九月四日夜,頻有兩星大如斗,出北斗魁,向東北流。

依占,北斗主殺伐,賊必破敗。

其四,歲星主福德,頻行京都二處分野。

依占,國家之福。

其五,去七月內,熒惑守羽林,九月七日已退捨。

依占,不出三日,賊必敗散。

其六,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夜,有流星赤如火,從東北向西南,落賊帥盧明月營,破其橦車。

其七,十二月十五日夜,通漢鎮北有赤氣互北方,突厥將亡之應也。

依勘《城錄》,河南、洛一陽一併當甲子,與乾元初九爻及上元甲子符合。

此是福地,永無所慮。

旋觀往政,側聞前古,彼則異時間出,今則一朝總萃。

豈非天贊有道,助殲凶孽?方清九夷於東濊,沉五狄於北溟,告成岱岳,無為汾水。

書奏,帝大悅,超拜秘書令。

親待逾暱,每欲征討,充皆預知之,乃假托星象,獎成帝意,在位者皆切患之。

宇文化及弒逆之際,並誅充。

李雄,勃海蓨人也。

父棠,名列《誠義傳》。

雄少慷慨,有壯志。

弱冠,從周武帝平齊,以功授帥都督。

隋文帝作相,從韋孝寬破尉遲迥,拜上開府,賜爵建昌縣公。

伐陳之後,以功進位大將軍。

歷郴江二州刺史,並有能名。

後坐事免。

漢王諒之反,煬帝將發幽州兵討之。

時竇抗為幽州總管,帝恐其貳,問可任者於楊素。

素遂進雄,授上大將軍,拜廉州刺史。

馳至幽州,止傳捨,召募得千餘人。

抗恃素貴,不時相見。

雄遣人諭之,後二日,抗從鐵騎二千來詣雄所。

雄伏甲禽抗,悉發幽州兵步騎三萬,自井陘討諒。

遷幽州總管。

尋征拜戶部尚書。

雄明辯有器干,帝甚任之。

新羅嘗遣使朝貢,雄至朝堂與語,因問其冠制所由。

其使者曰:「古弁遺像,安有大國君子不識?」

雄因曰:「中國無禮,求諸四夷。」

使者曰:「自至已來,此言外未見無禮。」

憲司以雄失辭,奏劾其事,竟坐免。

俄而復職。

從幸江都,帝以仗衛不整,顧雄部伍之。

雄立指麾,六軍肅然。

帝大悅曰:「公真武侯才也。」

尋轉右候衛大將軍。

復坐事除名。

遼東之役,帝令從軍自效,因從來護兒自東萊將指滄海。

會楊玄感反於黎一陽一,帝疑之,詔鎖雄送行在所。

雄殺使亡歸玄感,玄感每與計焉。

及玄感敗,伏誅,籍沒其家。

論曰:隋文肇基王業,劉昉實啟其謀,於時當軸執鈞,物無異論。

不能忘身急病,以義斷恩,方乃慮難求全,偷安懷祿。

其在周也,一靡一忠貞之節;其奉隋也,愧竭命之誠。

非義掩其前功,蓄怨興其後釁,而望不陷刑辟,保貴全生,難矣。

柳裘、皇甫績,因人成事,好亂樂禍,大運光啟,並參樞要。

斯固在人欲其悅己,在我欲其罵人,理自然也。

晏嬰有言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

於昉等見之矣。

郭衍,文皇締構之始,當爪牙之寄;煬帝經綸之際,參心膂之謀。

而如脂如韋,以水濟水,君所謂可,亦曰可焉,君所謂不,亦曰不焉,功雖居多,名不見重。

然則立身行道,可不慎歟!語曰:「無為權首,將受其咎。」

又曰:「無始禍,無兆亂。」

夫忠為令德,施非其人尚或不可,況托足邪徑,又不得其人者歟!張衡奪宗之計,實兆其謀,夫動不以順,能無及於此也?楊汪以學業自許,其終不令,惜乎!裴蘊素懷一奸一險,巧於附會,作威作福,唯利是視,滅亡之禍,其可免乎!袁充少在江東,初以警悟見許,委質隋氏,更以玄象自矜,要求時幸,干進附入,變動星占,謬增晷景,厚誣天道,亂常侮眾。

刑茲勿捨,其在斯乎!李雄斯言為玷,取譏夷翟,以亂從亂,何救誅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
魏本紀第一魏本紀第二魏本紀第三魏本紀第四魏本紀第五齊本紀上第六齊本紀中第七齊本紀下第八周本紀上第九周本紀下第十本紀上第十一本紀下第十二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魏諸宗室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列傳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列傳第七 文成五王 獻文六王 孝文六王列傳第八列傳第九列傳第十列傳第十一列傳第十二列傳第十三列傳第十四列傳第十五列傳第十六列傳第十七列傳第十八列傳第十九列傳第二十列傳第二十一列傳第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三列傳第二十四列傳第二十五列傳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七列傳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九列傳第三十列傳三十一列傳第三十二列傳第三十三列傳第三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列傳第三十六列傳第三十七列傳第三十八列傳第三十九 齊宗室諸王上列傳第四十 齊宗室諸王下列傳第四十一列傳第四十二列傳第四十三列傳第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五 周宗室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列傳第四十七列傳第四十八列傳第五十列傳第四十九列傳第五十一列傳第五十二列傳第五十三列傳第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五列傳第五十六列傳第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八列傳第五十九 隋宗室諸王列傳第六十列傳第六十一列傳第六十二列傳第六十三列傳第六十四列傳第六十五列傳第六十六列傳第六十七列傳第六十八 外戚列傳第六十九 儒林上列傳第七十 儒林下列傳第七十一 文苑列傳第七十二 孝行列傳第七十三 節義列傳第七十四 循吏列傳第七十五 酷吏列傳第七十六 隱逸列傳第七十七 藝術上列傳第七十八 藝術下列傳第七十九 列女列傳第八十 恩幸列傳第八十一 僭偽附庸列傳第八十二列傳第八十三列傳第八十四列傳第八十五 西域列傳第八十六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八十七 突厥 鐵勒序傳第八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