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貪鄙第二十六: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貴重。若以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貞觀政要》貪鄙第二十六

貞觀政要

貪鄙第二十六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貴重。

若以彈雀,豈非可惜?況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見金錢財帛不懼刑網1,逕即受納2,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彈雀,何況性命之重,乃以博財物耶?群臣若能備盡忠直,益國利人,則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榮,遂妄受財物,贓賄3既露,其身亦殞,實可為笑。

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勞役無度,信任群小,疏遠忠正,有一於此,豈不滅亡?隋煬帝奢侈自賢,身死匹夫之手,亦為可笑。」

【註釋】

1不懼刑網:不害怕刑律法網。

2受納:接受,這裡指受賄。

3贓賄:贓物,賄賂。

【譯文】

貞觀初年,太宗皇帝對侍臣們說:「人們手中有一顆明珠,沒有不視之為寶貴的,如果拿去彈射鳥雀,這難道不是很可惜嗎?何況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貴,見到金銀錢帛不懼怕法律的懲罰,立即直接收受,這就是不愛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彈射鳥雀,何況更加珍貴的性命,怎麼能用它來換取財物呢?群臣如果能夠全力竭盡忠誠正直,有益於國家,利於百姓,那麼官職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

一律不能用這種受賄的手段求取榮華富貴,隨便就收受財物。

贓物賄賂暴露以後,自身也將受到損害,確實是可笑的。

帝王也是這樣,任性放縱,無限度地徵用勞役,信任小人,疏遠忠誠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豈能不滅亡?隋煬帝奢侈而自認為賢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裡,也是很可笑的。」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嘗謂貪人不解愛財也。

至如內外官五品以上,祿秩優厚,一年所得,其數自多。

若受人財賄,不過數萬。

一朝彰露,祿秩1削奪,此豈是解愛財物?規2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儀休3性嗜魚,而不受人魚,其魚長存。

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

《詩》云:『大風有隧,貪人敗類。

』固非謬言也。

昔秦惠王4欲伐蜀,不知其徑,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便金。

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

秦師隨而伐之,蜀國遂亡。

漢大司農5田延年贓賄三千萬,事覺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勝記!朕今以蜀王為元龜6,卿等亦須以延年為覆轍也。」

【註釋】

1祿秩:官吏的俸祿。

2規:貪求。

3公儀休:公儀,複姓。

休,名。

戰國時魯相。

4秦惠王:即秦惠公。

5大司農:官名。

漢武帝時置大司農,掌錢谷之事。

6元龜:警戒。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我曾經說過,貪婪的人不知道如何愛惜財物。

像五品以上的官員,他們高官厚祿,一年所得的財物,數目非常大。

如果接受別人的賄賂,數目不過幾萬。

然而,一旦醜行暴露,就會被革去官職和俸祿,這樣做,哪裡是愛惜錢財呢?他們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過去,魯國的丞相公儀休很喜歡吃魚,但從不接受別人進獻的魚,因此他得以長期享受魚的美味。

國君貪婪,必定亡國,臣子貪婪,必定喪命。

《詩經》上寫道:『大風刮得迅猛,貪心的人敗壞家族。

』所言不虛啊!過去,秦惠王要攻打蜀國,但不熟悉蜀國的道路,於是,他叫人刻了五斗石牛,並把金子放在石頭身後。

蜀國人看見了,以為石牛可以屙金子。

蜀王便叫五個大力士把石牛拖到蜀國去,由秦入蜀的道路就這樣開闢出來了。

於是,秦國大軍尾隨而至,滅掉了蜀國。

漢代,大司農田延年接受賄賂三千萬,事發他自一殺身亡。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現在以蜀王為警戒,你們也要把田延年當做前車之鑒。」

【原文】

貞觀四年,太宗謂公卿曰:「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長守富貴。

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業業,以畏天地。

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寧,自身常得歡樂。

古人云:『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

』此言可為深誡。

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發聞,中心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豈得苟貪財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孫每懷愧恥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譯文】

貞觀四年,太宗對公卿說:「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憂念愛惜百姓,也想讓你們能夠長守富貴。

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長久以來小心謹慎以敬畏天地。

你們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總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樣,這樣不但百姓安寧,自己也可常得快樂。

古人說:『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

』這話可以深以為戒。

如果徇私貪一污,不但是破壞國法,傷害百姓,即使事情沒有敗露,心中怎能不常懷恐懼呢?恐懼多了也有因此而導致死亡的。

大丈夫豈能為了貪求財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孫總是蒙受羞恥呢?你們應當深刻地思考這些話。」

【原文】

貞觀六年,右衛將軍陳萬福自九成宮赴京,違法取驛家麩數石。

太宗賜其麩,今自負出以恥之。

【譯文】

貞觀六年,右衛將軍陳萬福從九成宮去京城,他在驛站人家處違法取得幾擔麥麩。

唐太宗知道後,就把這些麥麩賜給他,讓他自己背出宮,以此來羞辱他。

【原文】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言:「宣、饒二州諸山大有銀坑,采之極是利益,每歲可得錢數百萬貫。」

太宗曰:「朕貴為天子,是事無所少之。

惟須納嘉言,進善事,有益於百姓者。

且國家剩得數百萬貫錢,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見卿推賢進善之事,又不能按舉不法,震肅權豪1,惟道稅鬻銀坑以為利益。

昔堯、舜抵璧於山林,投珠子淵谷,由是崇名美號,見稱千載。

後漢桓、靈二帝好利賤義2,為近代庸暗之主。

卿遂欲將我比桓、靈耶?」

是日敕放令萬紀還第3。

【註釋】

1震肅權豪:震懾整肅權門豪強。

2好利賤義:貪財求利而輕賤禮義。

3還第:削官為民。

【譯文】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書說:「宣州、饒州的大山裡埋藏有銀礦,如果把它們開採出來,可獲得極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繳錢數百萬貫。」

唐太宗說:「我貴為天子,這樣的事知道得很多,現在,我需要的只是對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善事。

國家增加數百萬的收益,又有什麼用呢?你不推舉賢能,表彰善事,也不揭發奸邪之人,肅清豪強,只知道上奏銀礦這些有關實利的事情。

過去,堯舜把美玉扔進山林,把寶珠沉沒於深淵,贏得了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

後漢時,桓帝、靈帝重利輕義,是近世有名的昏聵之君。

你這樣做,是要把我與桓帝、靈帝相比嗎?」

就在這一天,他下令將權萬紀削官為民。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人云:『鳥棲於林,猶恐其不高,復巢於木末;魚藏於水,猶恐其不深,復穴於窟下。

然而為人所獲者,皆由貪餌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祿,當須履忠正,蹈公清,則無災害,長守富貴矣。

古人云:『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然陷其身者,皆為貪冒財利,與夫魚鳥何以異哉?卿等宜思此語為鑒誡。」

【譯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對侍臣說:「古人說:『飛鳥棲息於樹林,唯恐樹木不高,所以築巢於樹木的頂端;魚藏於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於水底洞穴中。

然而能被人們所捕獲的,都是因為貪餌的緣故。

』現在大臣受任命,居高位,食厚祿,應當要履行忠誠正直,遵循清廉無私,這樣才能沒有災禍,長守富貴啊!古人說:『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那些以身試法的,都是因為貪圖財利,這與那些魚鳥有什麼不同呢?你們應當好好想想這些話,作為借鑒和告誡。」

【評析】

貪慾,乃是罪惡的源泉。

帝王貪得無厭,就會勞役無度,信任奸臣,疏遠忠良。

太宗能夠克制自身的貪慾,並以此警戒群臣,在處置權萬紀、陳萬福等貪一官時,體現出了反對貪鄙的精神。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貞觀政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