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仁惻第二十: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1。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貞觀政要》仁惻第二十

貞觀政要

仁惻第二十

【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1。

隋氏末年,求采無已,至於離宮別館,非幸御之所,多聚宮人。

此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

且灑掃之餘,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

於是後宮及掖庭2前後所出三千餘人。

【註釋】

1愍(mǐn):哀憐,可憐。

2掖庭:皇宮中的旁捨,宮嬪所住之地。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婦女被禁閉在深宮裡,實在很可憐。

隋代末年,隋煬帝不停地去挑選宮女,修建離宮別館,在並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許多宮女。

這都是耗竭百姓財力的行為,我從不效仿。

況且,這些婦女除了打掃宮室之外,還有什麼用處呢?現在我準備放她們出去,任憑她們選擇配偶,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費用,而且還可以使百姓減輕負擔,宮女自己也會滿意。」

於是,唐太宗從後宮和旁捨先後放出宮女三千多人。

【原文】

貞觀二年,關中旱,大饑。

太宗謂侍臣曰:「水旱不調,皆為人君失德。

朕德之不修,天當責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窮!聞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

乃遣御史大夫杜淹1巡檢,出御府金寶贖之,還其父母。

【註釋】

1杜淹:字執禮,杜如晦的叔父。

起初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

太宗即位後,召為御史大夫。

【譯文】

貞觀二年,關中大旱,五穀不收,老百姓發生了饑荒。

唐太宗對侍臣說:「水旱不調,都是因為君王治國無道造成的。

我沒有修養品德,應該受到老天的懲罰,可是老百姓有什麼罪過呢,卻遭此困境!聽說現在百姓中有很多賣兒賣女的現象,我對他們非常憐憫啊。」

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視,用御府的資財替很多賣身者贖了身,並將他們送還父母家。

【原文】

貞觀七年,襄州都督張公謹卒。

太宗聞而嗟悼1,出次發哀2,有司奏言:「准陰陽書云:『日在辰,不可哭泣。

』此亦流俗所忌。」

太宗曰:「君臣之義,同於父子,情發於中,安避辰日?」

遂哭之。

【註釋】

1嗟悼:悲悼。

2出次發哀:到郊外致以哀悼。

【譯文】

貞觀七年,襄州都督張公謹去世,唐太宗知道後悲極而泣,要前去悼唁。

有關部門上書說:「陰陽書上說,辰日這一天,不可以哭泣,在民間這也是要避諱的。」

唐太宗說:「君臣之間的情義,像父子一樣,悲傷之情發自內心,怎麼能夠避諱辰日呢?」

於是痛哭不已。

【原文】

貞觀十九年,太宗征高麗,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門樓撫慰之。

有從卒一人病,不能進。

詔至床 前,問其所苦,仍敕州縣醫療之。

是以將士莫不欣然願從。

及大軍回次柳城,詔集前後戰亡人骸骨,設太牢致祭,親臨,哭之盡哀,軍人無不灑泣。

兵士觀祭者,歸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兒之喪,天子哭之,死無所恨。」

太宗征遼東,攻白巖城,右衛大將軍李思摩1為流矢所中,帝親為吮血,將士莫不感勵。

【註釋】

1李思摩:頡利族人。

高祖時封和順郡王,與秦王結為兄弟,賜姓李,為化州都督。

【譯文】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戰高麗,駐紮在定州,行軍前來的士兵,唐太宗都要在御州北門城上進行安撫慰問。

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來,唐太宗親自寫下詔書派人送到他的病床 前,詢問他的疾苦,還叫當地醫生為他治療。

所以不管將軍還是士兵都願意為朝廷盡忠報國。

後來,大軍回師駐紮在柳城,唐太宗下詔收集陣亡將士的遺骨,供奉牛、羊、豬,以太牢的儀式進行祭奠,他還親自前去祭拜,痛哭失聲,極其哀慟,在場將士無不受到感染,流下熱淚。

生還的士兵回到家鄉,把這些情形告訴給死難者的父母,這些老人們說:「我的兒子死了,天子還為他哭泣,真是死而無憾啊。」

唐太宗征戰遼東時,在攻打白巖城的戰役中,右衛大將軍李思摩被亂箭射中,唐太宗親自為他吸去污血,將士們無不受到感動和激勵。

【評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國君掌握著臣子的生殺予奪大權,尤其需要具有仁慈的胸懷。

國君寬厚仁愛,才能體恤百姓疾苦,施行仁政。

太宗遣送後宮三千宮女,贖買大旱時被出賣的男女,不避辰日哀悼襄州都督張公謹,表現出寬厚仁慈的惻隱之心。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貞觀政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