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孝友第十五:司空房玄齡事繼母,能以色養1,恭謹過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貞觀政要》孝友第十五

貞觀政要

孝友第十五

【原文】

司空房玄齡事繼母,能以色養1,恭謹過人。

其母病,請醫人至門,必迎拜垂泣。

及居喪,尤甚柴毀2。

太宗命散騎常侍劉洎就加寬譬,遺寢床 、粥食、鹽菜。

【註釋】

1色養:順承臉色,態度親切。

2柴毀:面容憔悴、骨瘦如柴的樣子。

【譯文】

司空房玄齡侍奉繼母,能順承繼母的臉色,恭敬謙謹超過一般人。

繼母生病時,他每次請大夫上門,總會流淚迎拜大夫。

在居喪期間,房玄齡更是悲傷過度,骨瘦如柴。

太宗叫散騎常侍劉洎前往安慰勸解,並送去寢床 、粥食和鹽菜。

【原文】

虞世南,初仕隋,歷起居舍人1。

宇文化及殺逆之際,其兄世基時為內史侍郎,將被誅,世南抱持號泣,請以身代死,化及竟不納。

世南自此哀毀骨立者數載,時人稱重焉。

【註釋】

1起居舍人:隋制,負責記錄帝王言行的官職。

【譯文】

虞世南,起初在隋朝做官,擔任起居舍人。

當宇文化及殺死隋煬帝的時候,他的哥哥虞世基任內史侍郎,也要被一同誅殺。

見到這種情況,虞世南抱著哥哥號啕痛哭,一再請求讓自己代替哥哥去死,宇文化及卻不同意。

從此以後的好幾年,虞世南都悲痛萬分,並且消瘦得只剩骨架,他的這種品行被當時人所尊重推崇。

【原文】

韓王元嘉1,貞觀初,為潞州刺史。

時年十五,在州聞太妃2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師發喪,哀毀過禮。

太宗嘉其至性,屢慰勉之。

元嘉閨門修整,有類寒素士大夫,與其弟魯哀王靈夔3甚相友愛,兄弟集見,如布衣之禮。

其修身潔己,內外如一,當代諸王莫能及者。

【註釋】

1元嘉:唐高祖第十一子。

少年好學,藏書萬卷。

2太妃:韓王李元嘉之母。

3靈夔(kui):唐高祖第十九子。

韓王李元嘉的同母弟弟。

【譯文】

韓王李元嘉,在貞觀初年,任潞州刺史。

當時他十五歲,在潞州聽說他的母親生病,於是痛哭流涕,不能飲食,後來到京城為母發喪,悲傷超過了喪禮的禮儀。

唐太宗稱讚他至情至性,常常安慰勸勉他。

李元嘉家裡非常樸素簡潔,像寒門士大夫的家一樣,他和弟弟魯哀王李靈夔手足情深,每次兄弟相見,就像普通百姓一樣親切隨便。

他這樣潔身自好,內外如一,當時諸王沒有人比得上。

【原文】

霍王元軌1,武德中,初封為吳王。

貞觀七年,為壽州刺史,屬高祖崩,去職,毀瘠過禮。

自後常衣布服,示有終身之戚。

太宗嘗問侍臣曰:「朕子弟孰賢?」

侍中魏徵對曰:「臣愚闇,不盡知其能,惟吳王數與臣言,臣未嘗不自失。」

太宗曰:「卿以為前代誰比?」

徵曰:「經學文雅,亦漢之間、平2,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閔3也。」

由是一寵一 遇彌厚,因令妻徵女焉。

【註釋】

1元軌:唐高祖第十四子。

好讀書,多才藝。

2間、平:漢河間獻王劉德、東平獻王劉蒼。

3曾、閔:指孔子弟子曾參和閔子騫。

【譯文】

霍王李元軌,在武德年間,被封為吳王。

貞觀七年,任壽州刺史,唐高祖死後,他放棄了官職,並且常常穿粗布衣服,以此表示對高祖的悲慼和懷念。

唐太宗曾經問侍臣:「皇族中,誰最賢德?」

魏徵回答說:「我愚鈍,不能完全瞭解他們。

我和許多皇叔一交一 談過,只有吳王和我談的那幾次話,讓我感到汗顏。」

唐太宗說:「你可以把他比做前代的哪位賢人呢?」

魏徵說:「論經通禮儀,博學文雅,他相當於漢代河間獻王德,東平獻王蒼。

若論孝道,他可與古代的曾參、閔子騫相媲美。」

從此,唐太宗對霍王更加一寵一 愛信任,並把魏徵的女兒嫁給了他。

【原文】

貞觀中,有突厥史行昌直玄武門,食而捨肉,人問其故,曰:「歸以奉母。」

太宗聞而歎曰:「仁孝之性,豈隔華夷?」

賜尚乘馬一匹,詔令給其母肉料。

【譯文】

貞觀年間,有個突厥人史行昌在玄武門做看守,吃飯時留下肉不吃,別人問他什麼原因,他說:「帶回家去奉獻給母親。」

唐太宗聽到這事後感歎地說:「仁孝之本性,哪分漢人和夷人呢?」

於是賜他一匹皇上養的馬,還下令為他母親送去肉食。

【評析】

忠、孝歷來被古人視為道德標準的最高境界。

唐太宗大肆嘉獎房玄齡、虞世南、韓王元嘉、霍王元軌等人的忠孝仁義,以此倡導封建倫理道德,維護封建秩序,鞏固封建統治。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貞觀政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