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悔過第二十四: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一大須學問。朕往為群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貞觀政要》悔過第二十四

貞觀政要

悔過第二十四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一大須學問。

朕往為群凶未定1,東西征討,躬親戎事2,不暇讀書。

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

古人云:『不學,牆面,蒞事惟煩。

』不徒言也。

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註釋】

1群凶未定:指隋末農民起義軍及與唐敵對的各派勢力尚未平定。

2躬親戎事:親自參加征戰。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問。

我當年因為各路頑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帶兵打仗,沒有時間讀書。

近來四海安寧,身為君主,即使不能自己手拿書卷閱讀,也要叫人讀來聽。

君臣父子的倫常、政治教化的種種道理,都在書裡。

古人說:『不學習 ,就像面對著牆壁,頭腦一片空白,遇到事情就麻煩了。

』這確實不是句空話,我現在想起小時候做的事情,覺得很多都做得不對。」

【原文】

貞觀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為太宗所重,特詔泰移居武德殿。

魏徵上疏諫曰:「魏王既是陛下愛子,須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也。

今移居此殿,使在東宮之西,海陵1昔居,時人以為不可。

雖時移事異,猶恐人之多言。

又王之本心,亦不寧息。

既能以一寵一 為懼,伏願成一人 之美。」

太宗曰:「我幾不思量,甚大錯誤。」

遂遣泰歸於本第。

【註釋】

1海陵:海陵王李元吉,唐太宗弟弟。

【譯文】

貞觀年間,太子李承乾常常不講法度,而魏王李泰因為出眾的才華深得唐太宗的喜愛,一次,唐太宗下詔讓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

魏徵上書勸阻,說:「魏王既然是陛下的愛子,應當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保證自身的安全,遇事應該控制驕傲奢侈的一習一 氣,不住在招惹是非的地方。

現在他搬到武德殿來居住,就在太子東宮的西邊,過去海陵住在那裡,當時的人都認為不合適。

現在形勢雖然變了,恐怕還是會引來風言風語,魏王的內心,也不會平靜,李泰既然因為受到一寵一 愛而感到害怕,何不退居原處,成一人 之美呢?」

唐太宗說:「我沒仔細考慮就這麼做了,差點釀成大錯。」

於是就讓李泰回到原來的住所居住。

【原文】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侍臣曰:「人情之至痛者,莫過乎喪親也。

故孔子云:『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自天子達於庶人也。

』又曰:『何必高宗1?古之人皆然。

』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漢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於禮典。

朕昨見徐幹《中論·復三年喪》篇,義理甚深,恨不早見此書。

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責,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註釋】

1高宗:即武丁,商代國君。

盤庚弟小乙之子。

公元前1250至前1192年在位。

【譯文】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對侍臣說:「人情之中最讓人哀痛的,莫過於失去親人。

所以孔子說:『父母死後,服喪三年,是天下的通理,從天子到平民莫不如此。

』他又說:『何必只說商代的國君武丁這麼做呢?古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

』可是,近代的帝王實行漢文帝以日代月的短期服喪禮儀,這與古代禮義的典範大相違逆。

我昨天看到徐幹寫的《中論·復三年喪》這篇文章,覺得他論述的道理非常深刻,只可惜沒早些看到它。

現在我才發現,我對喪禮太疏忽大意了,可現在只能責備自己,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說完,便因悲傷過度而哭泣良久。

【原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夫人臣之對帝王,多承意順旨,甘言1取客。

朕今欲聞己過,卿等皆可直言。」

散騎常侍劉洎對曰:「陛下每與公卿論事,及有上書者,以其不稱旨,或面加詰難,無不慚退2,恐非誘進直言之道。」

太宗曰:「朕亦悔有此問難,當即改之。」

【註釋】

1甘言:甜蜜的語言。

2慚退:很難堪地退下去。

【譯文】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臣說:「臣子對帝王,常常只順從他的旨意,用好聽的話來博得他的歡心。

但現在我要聽聽自己的過失,你們儘管坦率地指出來吧。」

散騎常侍劉洎說:「陛下每次和大臣們共商國事,或看奏疏,如果發現他們的意見不合己意,就面露責備的神情,結果提意見的大臣無不面帶慚色退朝。

臣認為,這樣恐怕不是鼓勵大臣們提意見的態度。」

唐太宗說:「對此,我也很後悔,從現在起我要改掉這個毛病。」

【評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帝王君主,也難免會有過失。

重要的是對待過失的態度。

掩過飾非,只能釀成更大的過錯;聞過則改,就能大大降低損失。

太宗度量寬宏,勇於自省,從善如流,堪稱表率。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貞觀政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