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赦令第三十二:貞觀七年,太宗謂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貞觀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貞觀政要

赦令第三十二

【原文】

貞觀七年,太宗謂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為惡,愚人好犯憲章。

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軌之輩。

古語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一歲再赦,善人瘖啞。

』凡『養稂莠1者傷禾稼,惠奸宄者賊良人』。

昔『文王作罰,刑茲無赦』。

又蜀先主嘗謂諸葛亮曰:『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2之間,每見啟告理亂之道備矣,曾不語赦。

』故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梁武帝每年數赦,卒至傾敗。

夫謀小仁者,大仁之賊。

故我有天下以來,絕不放赦。

今四海安寧,禮義興行,非常之恩,彌不可數,將恐愚人常冀僥倖,惟欲犯法,不能改過。」

【註釋】

1稂莠(lanɡ yǒu):稂和莠,都是形狀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長的雜草。

2陳元方、鄭康成:陳元方,名紀。

鄭康成,名玄。

都是後漢時人。

【譯文】

貞觀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天下無知的人多,聰明的人少,聰明人不會做壞事,無知的人卻屢屢觸犯法律。

國家赦免寬宥的恩典,都是給那些不軌之徒設立的。

古話說:『小人的幸運,就是君子的不幸。

』『一再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發表意見了。

』凡是『保養稂莠之類的雜草,就會傷害到田中的禾苗,將恩惠施予奸邪的人就會傷害好人』。

從前『周文王制定刑罰,對觸犯刑罰的一概不予赦宥』。

還有蜀先主劉備曾對諸葛亮說:『我曾和陳元方、鄭康成往來,常聽到他們講說治亂之道,他們已經講得很齊全了,但從來不曾講到赦宥。

』因此諸葛亮治理蜀國,十年不赦,而蜀國大治。

梁武帝每年幾次赦宥,終於導致傾覆敗亡。

這種謀求小仁的做法,實際上是對大仁的損害,所以我取得天下以來,絕不頒發赦令。

如今四海安寧,禮義盛行,特殊的恩典,數不勝數。

只怕赦宥會使無知的人常存僥倖之心,只想犯法,而不能改正過錯。」

【原文】

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國家法令,惟須簡約,不可一罪作數種條。

格式既多,官人不能盡記,更生奸詐,若欲出罪即引輕條,若欲入罪即引重條。

數變法者,實不益道理,宜令審細,毋使互文。」

【譯文】

貞觀十年,唐太宗對侍臣說:「國家的法令,一定要簡約,不可以一個罪名定很多種處罰條令。

條款太煩瑣,官員不能夠完全記清楚,反而會生出許多奸詐的事端來,如果要開脫犯人的罪名,有人就會援引從輕的處罰,如果要把罪名硬加到別人頭上,就會用從重的處罰。

這對國家的治安非常不利。

現在,我們應該仔細審定條款,不要使各條款之間互相牽連。」

【原文】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侍臣曰:「詔令格式,若不常定,則人心多惑,奸詐益生。

《周易》稱『渙汗其大號』,言發號施令,若汗出於體,一出而不復也。

《書》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為反。

』且漢祖日不暇給,蕭何起於小吏,製法之後,猶稱畫一。

今宜詳思此義,不可輕出詔今,必須審定,以為永式。」

【譯文】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皇帝詔書的格式,如果不固定,恐怕會滋生出許多奸詐行為來。

《周易》說『像出汗一樣發號施令』意思是說皇帝的詔書,像汗水流出身體,一旦發出就不可收回。

《尚書》說『謹慎地下達命令,命令一出就要堅決執行,不可反悔』。

漢高祖時,國家並不富裕,蕭何也是由小官起家,可制定出的律令,都整齊劃一。

如今我們應仔細思考這個問題,不可輕易頒發詔書,格式也一定要小心審定,讓它有一個固定的形式。」

【原文】

長孫皇后遇疾,漸危篤。

皇太子啟後曰:「醫藥備盡,今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佑。」

後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

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者;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赦者國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異方之教耳,常恐為理體之弊。

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譯文】

長孫皇后生了病,日漸危重。

皇太子承乾對皇后請求說:「所有的醫藥都用遍了,現在母后的尊體仍不能痊癒,請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后痊癒。」

長孫皇后說:「生死都是命裡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如果行善修福能延長壽命,那我向來沒做過什麼壞事;如果平素行善都無效,那又有什麼福可求呢?赦免犯人是國家的大事,佛道不過是皇上有意識保留的一種外來宗教罷了。

常怕做出有違事理體統的事情,現在怎能因為我一個婦人而亂了國家的法度,不能按你說的辦。」

【評析】

國家法令,務必簡潔明確,不能相互牴觸,朝令夕廢。

赦免令的隨意頒布,會使犯罪之人心存僥倖,達不到懲惡揚善的目的。

太宗力圖維持法制的穩定,很少使用赦免令。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貞觀政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