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七法: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管子》七法

管子

七法

【原文】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是必立,非必廢,有功必賞,有罪必誅,若是安治矣,未也,是何也?曰:形勢器械未具,猶之不治也。

形勢器械具四者備,治矣。

不能治其民,而能彊其兵者,未之有也。

能治其民矣,而不明於為兵之數,猶之不可。

不能彊其兵,而能必勝敵國者,未之有也;能彊其兵,而不明於勝敵國之理,猶之不勝也。

兵不必勝敵國,而能正天下者,未之有也。

兵必勝敵國矣,而不明正天下之分,猶之不可,故曰:治民有器,為兵有數,勝敵國有理。

正天下有分:則、象、法、化、決塞、心術、計數,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一性一,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

義也、名也、時也、似也、類也、比也、狀也、謂之象。

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

漸也、順也、一靡一也、久也、服也、習也、謂之化。

予奪也、險易也、利害也、難易也、開閉也、殺生也、謂之決塞。

實也、誠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謂之心術。

剛柔也、輕重也、大小也、實虛也、遠近也、多少也、謂之計數。

不明於則,而欲出號令,猶立朝夕於鉉均之上,簷竿而欲定其末。

不明於象,而欲論材審用,猶絕長以為短,續短以為長。

不明於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

不明於化,而欲變俗易教,猶朝一揉一輪而夕欲乘車。

不明於決塞,而欲敺眾移民,猶使水逆流。

不明於心術,而欲行令於人,猶倍招而必拘之。

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欲經於水險也。

故曰:錯儀畫制,不知則不可。

論材審用,不知象不可。

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

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敺眾移民,不知決塞不可。

布令必行,不知心術不可。

舉事必成,不知計數不可。

四傷百匿

百匿傷上威。

一奸一吏傷官法。

一奸一民傷俗教。

賊盜傷國眾。

威傷,則重在下。

法傷,則貨上流。

教傷,則從令者不輯。

眾傷,則百姓不安其居。

重在下,則令不行。

貨上流,則官徒毀。

從令者不輯,則百事無功。

百姓不安其居,則輕民處而重民散,輕民處,重民散,則地不辟;地不辟,則六畜不一育;六畜不一育,則國貧而用不足;國貧而用不足,則兵弱而士不厲;兵弱而士不厲,則戰不勝而守不固;戰不勝而守不固,則國不安矣。

故曰:常令不審,則百匿勝;官爵不審,則一奸一吏勝;符籍不審,則一奸一民勝;刑法不審,則盜賊勝;國之四經敗,人君洩見危,人君洩,則言實之士不進;言實之士不進,則國之情偽不竭於上。

世主所貴者寶也,所親者戚也,所一愛一者民也,所重者爵祿也,亡君則不然,致所貴,非寶也,致所親,非戚也;致所一愛一,非民也;致所重,非爵祿也,故不為重寶虧其命,故曰:「令貴於寶」。

不為一愛一親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於親」。

不為一愛一人枉其法,故曰:「法一愛一於人」。

不為重爵祿分其威,故曰:「威重於爵祿」。

不通此四者,則反於無有。

故曰:治人如治水潦,養人如養六畜,用人如用草木。

居身論道行理,則群臣服教,百吏嚴斷,莫敢開私焉。

論功計勞,未嘗失法律也。

便辟、左右、大族、尊貴、大臣、不得增其功焉。

疏遠、卑賤、隱不知之人、不忘其勞,故有罪者不怨上,一愛一賞者無貪心,則列陳之士,皆輕其死而安難,以要上事,本兵之極也。

為兵之數

為兵之數,存乎聚財,而財無敵。

存乎論工,而工無敵。

存乎製器,而器無敵。

存乎選士,而士無敵。

存乎政教,而政教無敵。

存乎服習,而服習無敵。

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無敵。

存乎明於機數,而明於機數無敵。

故兵未出境,而無敵者八;是以欲正天下,財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財蓋天下,而工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工蓋天下,而器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器蓋天下,而士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士蓋天下,而教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教蓋天下,而習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習蓋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於機數,不能正天下;故明於機數者,用兵之勢也。

大者時也,小者計也。

王道非廢也,而天下莫敢窺者,王者之正也。

衡庫者,天子之禮也。

是故器成卒選,則士知勝矣。

遍知天下,審御機數,則獨行而無敵矣。

所一愛一之國,而獨利之;所惡之國,而獨害之;則令行禁止,是以聖王貴之。

勝一而服百,則天下畏之矣。

立少而觀多,則天下懷之矣。

罰有罪,賞有功,則天下從之矣。

故聚天下之一精一財,論百工之銳器,春秋角試,以練一精一銳為右;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

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駿雄;故舉之如飛鳥,動之如雷電,發之如風雨,莫當其前,莫害其後,獨出獨入,莫敢禁圉。

成功立事,必順於禮義,故不禮不勝天下,不義不勝人;故賢知之君,必立於勝地,故正天下而莫之敢御也。

選陣

若夫曲制時舉,不失天時,毋壙地利。

其數多少,其要必出於計數。

故凡攻伐之為道也,計必先定於內,然後兵出乎境;計未定於內,而兵出乎境,是則戰之自勝,攻之自毀也。

是故張軍而不能戰。

圍邑而不能攻。

得地而不能實,三者見一焉。

則可破毀也。

故不明於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於敵人之情,不可約也。

不明於敵人之將,不先軍也。

不明於敵人之士,不先陳也。

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敺眾白徒。

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故事無備,兵無主,則不蚤知。

野不辟,地無吏,則無蓄積。

官無常,下怨上,而器械不功。

朝無政,則賞罰不明。

賞罰不明,則民幸生。

故蚤知敵人如獨行,有蓄積,則久而不匱。

器械功,則伐而不費。

賞罰明,則人不幸。

人不幸,則勇士勸之。

故兵也者。

審於地圖,謀十官。

日量蓄積,齊勇士,遍知天下,審御機數,兵主之事也。

故有風雨之行,故能不遠道裡矣。

有飛鳥之舉,故能不險山河矣。

有雷電之戰,故能獨行而無敵矣。

有水旱之功,故能攻國救邑。

有金城之守,故能定宗廟,育男一女矣。

有一體之治,故能出號令,明憲法矣。

風雨之行者,速也。

飛鳥之舉者,輕也。

雷電之戰者,士不齊也。

水旱之功者,野不收,耕不獲也。

金城之守者,用貨財,設耳目也。

一體之治者。

去奇說。

禁雕俗也。

不遠道裡,故能威絕域之民,不險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國。

獨行無敵,故令行而禁止。

故攻國救邑,不恃權與之國,故所指必聽。

定宗廟,育男一女,天下莫之能傷,然後可以有國。

制儀法,出號令,莫不向應,然後可以治民一眾矣。

【譯文】

正確的主張不能用,錯誤的主張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罰;像這樣而能治理好人民的,從來沒有過。

正確的堅決採用,錯誤的堅決廢止,有功必賞,有罪必罰,這就可以治理好了嗎?還不能。

為什麼?因為,不具有軍事力量和軍事器械,仍然不能治理好。

有了軍事力量和軍事器械以後,再具備上述四項,那就可以治理好了。

不能治理好人民而能強化其軍隊的事情,從來沒有;但是,能治其民而不懂用兵的策略,仍然不行。

不能強化其軍隊而能必勝敵國的事情,從來沒有;但是,能夠強化其軍隊而不明勝敵國之理,仍然不能打勝。

兵力沒有必勝敵國的把握而能夠征服天下的事情,從來沒有;但是,兵力有了必勝的把握而不明征服天下的綱領,仍然是不行的。

所以說:治民要有軍備,用兵要有策略,戰勝敵國要有理,匡正天下要有綱領。

關於規律、形象、規範、教化、決塞、心術和計數:探索天地的元氣,寒暑的協調,水土的一性一質以及人類、鳥獸、草木的生長繁殖;事物雖多,但都有一個共同一性一,而且是不變的,這就叫做「規律」。

事物的外形、名稱、年代、相似、類屬、依次、狀態等等,叫作「形象」。

尺寸、繩墨、規矩、衡石、斗斜、角量等等,叫做「規範」。

漸進、馴服、磨煉、熏陶、適應、習慣等等,叫作「教化「。

予與奪、險與易、利與害、難與易、開與閉、死與生等等,叫作「決塞」。

老實、忠誠、寬厚、」施捨、度量、容讓等等,叫做心術。

剛柔、輕重、大小、虛實、遠近、多少等等叫作「計數」。

不明白規律,而想要立法定制,就好比把測時的標竿插在轉動者的陶輪上,搖動竹竿而妄想穩定它的末端一樣。

不瞭解形象,而想量才用人,就好比把長材短用,短材長用一樣。

不瞭解事物的規範,而想治理人民統一群眾,就好比用左手寫字,而閒著右手一樣。

不明白教化而想移風易俗,就好比早上剛製造車輪,晚上就要乘車一樣。

不了解決塞之術而想驅使和調遣人民,就好比使水倒流一樣。

不瞭解心術而想對人們發號施令,就好比背著靶子射箭而一定希圖命中一樣。

不瞭解計數而想要舉辦大事,就好比沒有舟輯想渡過水險一樣。

所以說:立法定制,不瞭解規律不行;量才用人,不瞭解形象不行;治理人民統一群眾,不瞭解規範不行;移風易俗,不瞭解教化不行;驅使和調遣人民,不了解決塞不行;發佈命令保證必行,不瞭解心術不行;舉辦大事保證必成,不瞭解計數不行。

四傷百匿

宮庭的各種壞人傷害君主的權威,一奸一邪的官吏傷害國家的法制,一奸一民傷害風俗和教化,賊盜傷害國內的民眾。

權威被傷害,君權就會往下移;法制被傷害,財貨就會通過賄賂往上流;教化被傷害,臣民就不會和睦;民眾被傷害,百姓就不得安居。

君權下移,政令便無法推行;財貨上流,官德就必然敗壞;臣民不和,百事都無功效;百姓不得安居,就會造成為盜者留而務農者離散的局面。

為盜者留、務農者散的結就是土地不得開闢,土地不開闢則六畜不能繁育,六畜不一育則國貧而財不足,國貧而財用不足則兵弱而士氣不振,兵弱而士氣不振,則戰不能勝、守不能固,戰不勝而守不固,國家就不會安定了。

所以說,國家大法不嚴明,國君左右的壞人就得逞;官爵制度不嚴明,一奸一邪的官吏就得逞;符籍制度不嚴明,一奸一民就得逞;刑法制度不嚴明,盜賊就得逞。

一國的四經:大法、官爵、符籍、刑法敗壞了,君主又不重視,危亡就會出現。

這是因為人君不重視,說真話的人就不肯進言;說真話的人不進言,國家的真實情況君主就不能掌握了。

當代一般的君主,所重視的是珍寶,所親—近的是親戚,所珍一愛一的是屬民,所重惜的是爵祿。

英明的君主則不是這樣。

他最重視的不是珍寶,最親近的不是親戚,最珍惜的不是屬民,最看重的不是爵祿。

所以,他不會為重寶損害政令,就是說「令貴於寶」;不會為親戚危害國家,就是說「社稷重於親戚」;不會為一愛一其屬民而違反法律,就是說「一愛一法高於一愛一人」;不會為重惜爵祿而削弱威信,就是說「威信重於爵祿」。

君主如不懂得這四條,就會一無所得。

所以說:治人如治水,養人如養六畜,用人如用草木。

君主自身能按理辦事,群臣就服從政令,百官就斷事嚴明,誰也不敢徹私了。

在評計功勞的時候,不能離開法令規定。

一寵一臣、侍從、大族、權貴和大臣們,不得憑特權加功。

關係遠的、地位低的、不知名的,有功也不得埋沒。

這樣,犯罪受刑的人不會抱怨君上,有功受賞的人也不會滋長貪心。

於是,臨陣的將士們都將不怕犧牲而赴難,以求為國立功了。

這是治軍的最重要原則。

為兵之數

用兵的方法,一在於積聚財富,而要使財富無敵;二在於考究軍事工藝,而要使工藝無敵;三在於製造兵器,而要使兵器無敵;四在於選擇戰士,而要使戰士無敵;五在於管理教育,而要使管教工作無敵;六在於軍事訓練,而要使訓練工作無敵;七在於調查各國情況,而要使調查工作無敵;八在於明察戰機和策略,而要使明察戰機和策略無敵。

這就是說,軍隊沒有調出國境,就已經保證八個方面無可匹敵了。

因此,要征服天下,財力不壓倒天下,不能征服;財力壓倒天下,而工藝不壓倒天下,不能征服;工藝壓倒天下,而兵器不壓倒天下,不能征服;兵器壓倒天下,而戰士不壓倒天下,不能征服;戰士壓倒天下,而管理教育工作不壓倒天下,不能征服;管教工作壓倒天下,而軍事訓練不壓倒天下,不能征服;訓練壓倒天下,而不普遍瞭解天下的情況,不能征服;普遍瞭解天下情況,而不明察戰機和策略,還是不能征服天下的。

所以,明察戰機和策略是用兵的關鍵。

首要的是掌握作戰時機,其次是作戰計劃。

所以,兵器製成,士兵選定,勇士就有了取勝的信心。

普遍瞭解天下的情況,一精一心掌握戰機與策略,那就可以所向無敵了。

對於友好的國家,要給予特殊扶持;對於敵對國家,要給予特殊懲罰。

這樣就發令能行,言禁能止。

因此,英明的君主很重視這種作法。

戰勝一國而威服百國,天下都會畏懼;持植少數而影響多數,天下都會懷德;懲罰有罪,賞賜有功,天下也都跟著服從了。

因此,要聚集天下最好的物材,研究各種工匠的兵器;春秋兩季進行比試,一精一銳的列為上等。

製成的武器,不經檢查不使用,不試驗合格不入庫。

再聚集天下的豪傑,擁有天下的勇將。

這樣就可以做到舉兵如飛鳥,動兵如雷電,發兵如風雨,無人能在前面阻擋,無人能從後面傷害,獨出獨入,無人敢於限制了。

但是,成功立事,一定要合乎正理與正義。

無理的戰爭不能取勝於天下,不義的戰爭不能戰勝他人。

賢明智慧的君主,總是站在必勝的立場,所以能征服天下而無人敢於抗拒。

選陣

關於部隊作戰的時機,應該不失天時,不廢地利。

軍事上數字的多少,其主要項目一定要根據計劃。

所以,凡是攻戰的原則,都要求計劃必須先定於國內,然後再舉兵出境。

計劃沒有事前確定於國內而竟舉兵出境,這是戰之自敗,攻之自毀的。

因此,擺開陣勢還沒有確定打仗,包圍城邑還不能確定攻取,得了土地還不能確定據守,三種情況有一種,就是要被毀滅的。

所以,事前不明瞭敵人的政治,不能進行戰爭;不明瞭敵人的軍情,不能約定戰爭;不明瞭敵人的將領,不先採取軍事行動;不明瞭敵人的士兵,不先擺列陣勢。

只有保證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用兵的將帥擊不能用兵的將帥,以經過教練的士卒打擊臨時徵集的烏合之眾,才可以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所以,戰事沒有準備,部隊又沒有主事的統帥,那就不可能預先掌握敵情;荒地沒有開發,農業又沒有專管的官吏,那就不可能積蓄糧草;官府沒有常規,工匠抱怨上級;武器就不會一精一良;朝廷沒有政令,賞罰很不分明,民眾就僥倖偷生。

因此,先知敵情,才能夠所向無敵;積蓄糧草,才能夠久一戰而不貧困;武器一精一良,打起仗來才能順利;賞罰嚴明,人們才不會僥倖偷生;而人們都不僥倖偷生,勇士也就努力了。

所以,用兵這件事情,一定要詳審地理情況,掌握天時,計算軍需貯備,教練勇士,普遍掌握天下的情況,認真抓好戰機和運用策略。

而這些也正是統帥的本職。

軍隊有像風雨一般的行進,就不怕路途遙遠;有像飛鳥一般的舉動,就不怕山河險阻;有像雷電一般的進攻,就所向無敵;」有像水旱一般的摧毀效果就能夠攻人之國,救人之城;有像金城一般的設防固守,就能夠安定宗廟,繁育人口;再有渾為一體的統一政治,就能夠發佈號令,明定法制了。

這是因為:風雨一般的行進,就是要作到快速;飛鳥一般的舉動,就是要作到輕捷;雷電一般的進攻,就是使敵兵不及佈陣;水旱一般的摧毀效果,就是使敵方土地無收、耕種無獲;金城一般的據守,就是要收買敵人,派出間諜;渾為一體的政治,就是要禁止邪說和奢侈風俗。

而軍隊不怕路途遙遠,就能夠威懾遠地的臣民。

不怕山河之阻,就能夠征服依險固守的敵國。

所向無故,就必然令行禁止。

攻人之國,救人之邑,又不依靠盟國,就必然是軍隊指向哪裡,哪裡就得聽從。

安定宗廟,繁育兒女,無人敢於傷害,然後就可以鞏固政權。

立法定制,發號施令,無人不來響應,然後就可以治理人民和統一百姓行動了。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管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