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卷20 劉季連 陳伯之:父思考,以宋高祖族弟顯於宋世,位至金紫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梁書》卷20 劉季連 陳伯之

梁書

卷20 劉季連 陳伯之

劉季連,字惠續,彭城人也。

父思考,以宋高祖族弟顯於宋世,位至金紫光祿大夫。

季連有名譽,早歷清官。

齊高帝受禪,悉誅宋室近屬,將及季連等,太宰褚淵素善之,固請乃免。

建元中,季連為尚書左丞。

永明初,出為江夏內史,累遷平南長沙內史,冠軍長史、廣陵太守,並行府州事。

入為給事黃門侍郎,轉太子中庶子。

建武中,又出為平西蕭遙欣長史、南郡太守。

時明帝諸子幼弱,內親則仗遙欣兄弟,外親則倚後弟劉暄、內弟江祏。

遙欣之鎮江陵也,意寄甚隆;而遙欣至州,多招賓客,厚自封殖,明帝甚惡之。

季連族甥琅邪王會為遙欣諮議參軍,美容貌,頗才辯,遙欣遇之甚厚。

會多所傲忽,於公座與遙欣競侮季連,季連憾之,乃密表明帝,稱遙欣有異跡。

明帝納焉,乃以遙欣為雍州刺史。

明帝心德季連,四年,以為輔國將軍、益州刺史,令據遙欣上流。

季連父,宋世為益州,貪鄙無政績,州人猶以義故,善待季連。

季連下車,存問故老,撫納新舊,見父時故吏,皆對之流涕。

辟遂寧人龔愜為府主簿。

愜,龔穎之孫,累世有學行,故引焉。

東昏即位,永元元年,征季連為右衛將軍,道斷不至。

季連聞東昏失德,京師多故,稍自驕矜。

本以文吏知名,一性一忌而褊狹,至是遂嚴愎酷狠,土人始懷怨望。

其年九月,季連因聚會,發人丁五千人,聲以講武,遂遣中兵參軍宋買率之以襲中水。

穰人李托豫知之,設備守險,買與戰不利,還州,郡縣多叛亂矣。

是月,新城人趙續伯殺五城令,逐始平太守。

十月,晉原人樂寶稱、李難當殺其太守,寶稱自號南秦州刺史,難當益州刺史。

十二月,季連遣參軍崔茂祖率眾二千討之,繼三日糧。

值歲大寒,群賊相聚,伐樹塞路,軍人水火無所得,大敗而還,死者十七八。

明年正月,新城人帛養逐遂寧太守譙希淵。

三月,巴西人雍道晞率群賊萬餘一逼一巴西,去郡數里,道晞稱鎮西將軍,號建義。

巴西太守魯休烈與涪令李膺嬰城自守,季連遣中兵參軍李奉伯率眾五千救之。

奉伯至,與郡兵破擒道晞,斬之涪市。

奉伯因獨進巴西之東鄉討餘賊。

李膺止之曰:「卒惰將驕,乘勝履險,非良策也。

不如小緩,更思後計。」

奉伯不納,悉眾入山,大敗而出,遂奔還州。

六月,江一陽一人程延期反,殺太守何法藏。

魯休烈懼不自保,奔投巴東相蕭慧訓。

十月,巴西人趙續伯又反,有眾二萬,出廣漢,乘佛輿,以五彩裹青石,誑百姓云:「天與我玉印,當王蜀。」

愚人從之者甚眾。

季連進討之,遣長史趙越常前驅。

兵敗,季連復遣李奉伯由涪路討之。

奉伯別軍自潺亭與大軍會於城,進攻其柵,大破之。

時會稽人石文安字守休,隱居鄉里,專行禮讓,代季連為尚書左丞,出為江夏內史,又代季連入為御史中丞,與季連相善。

子仲淵字欽回,聞義師起,率鄉人以應高祖。

天監初,拜郢州別駕,從高祖平京邑。

明年春,遣左右陳建孫送季連弟通直郎子淵及季連二子使蜀,喻旨慰勞。

季連受命,飭還裝。

高祖以西台將鄧元起為益州刺史。

元起,南郡人。

季連為南郡之時,素薄元起。

典簽硃道琛者,嘗為季連府都錄,無賴小人,有罪,季連欲殺之,逃叛以免。

至是說元起曰:「益州亂離已久,公私府庫必多秏失,劉益州臨歸空竭,豈辦復能遠遣候遞。

道琛請先使檢校,緣路奉迎;不然,萬里資糧,未易可得。」

元起許之。

道琛既至,言語不恭,又歷造府州人士,見器物輒奪之,有不獲者,語曰:「會當屬人,何須苦惜。」

於是軍府大懼,謂元起至必誅季連,禍及一黨一與,競言之於季連。

季連亦以為然;又惡昔之不禮元起也,益憤懣。

司馬硃士略說季連,求為巴西郡,留三子為質,季連許之。

頃之,季連遂召佐史,矯稱齊宣德皇后令,聚兵復反,收硃道琛殺之。

書報硃士略,兼召李膺。

膺、士略並不受使。

使歸,元起收兵於巴西以待之,季連誅士略三子。

天監元年六月,元起至巴西,季連遣其將李奉伯等拒戰。

兵交,互有得失,久之,奉伯乃敗退還成都。

季連驅略居人,閉城固守。

元起稍進圍之。

是冬,季連城局參軍江希之等謀以城降,不果,季連誅之。

蜀中喪亂已二年矣,城中食盡,升米三千,亦無所糴,餓死者相枕。

其無親一黨一者,又殺而食之。

季連食粥累月,饑窘無計。

二年正月,高祖遣主書趙景悅宣詔降季連,季連肉袒請罪。

元起遷季連於城外,俄而造焉,待之以禮。

季連謝曰:「早知如此,豈有前日之事。」

元起誅李奉伯並諸渠帥,送季連還京師。

季連將發,人莫之視,惟龔愜送焉。

初,元起在道,懼事不集,無以為賞,士之至者,皆許以辟命,於是受別駕、治中檄者,將二千人。

季連既至,詣闕謝,高祖引見之。

季連自東掖門入,數步一稽顙,以至高祖前。

高祖笑謂曰:「卿欲慕劉備而曾不及公孫述,豈無臥龍之臣乎。」

季連復稽顙謝。

赦為庶人。

四年正月,因出建一陽一門,為蜀人藺道恭所殺。

季連在蜀,殺道恭父,道恭出亡,至是而報復焉。

陳伯之,濟一陰一睢陵人也。

幼有膂力。

年十三四,好著獺皮冠,帶刺刀,候伺鄰里稻熟,輒偷刈之。

嘗為田主所見,呵之云:「楚子莫動!」伯之謂田主曰:「君稻幸多,一擔何苦?」

田主將執之,伯之因杖刀而進,將刺之,曰:「楚子定何如!」田主皆反走,伯之徐擔稻而歸。

及年長,在鍾離數為劫盜,嘗授面覘人船,船人斫之,獲其左耳。

後隨鄉人車騎將軍王廣之,廣之一愛一其勇,每夜臥下榻,征伐嘗自隨。

齊安陸王子敬為南兗州,頗持兵自衛。

明帝遣廣之討子敬,廣之至歐一陽一,遣伯之先驅,因城開,獨入斬子敬。

又頻有戰功,以勳累遷為冠軍將軍、驃騎司馬,封魚復縣伯,邑五百戶。

義師起,東昏假伯之節、督前驅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如故。

尋轉江州,據尋一陽一以拒義軍。

郢城平,高祖得伯之幢主蘇隆之,使說伯之,即以為安東將軍、江州刺史。

伯之雖受命,猶懷兩端,偽云「大軍未須便下」。

高祖謂諸將曰:「伯之此答,其心未定,及其猶豫,宜一逼一之。」

眾軍遂次尋一陽一,伯之退保南湖,然後歸附。

進號鎮南將軍,與眾俱下。

伯之頓籬門,尋進西明門。

建康城未平,每降人出,伯之輒喚與耳語。

高祖恐其復懷翻覆,密語伯之曰:「聞城中甚忿卿舉江州降,欲遣刺客中卿,宜以為慮。」

伯之未之信。

會東昏將鄭伯倫降,高祖使過伯之,謂曰:「城中甚忿卿,欲遣信誘卿以封賞。

須卿復降,當生割卿手腳;卿若不降,復欲遣刺客殺卿。

宜深為備。」

伯之懼,自是無異志矣。

力戰有功。

城平,進號征南將軍,封豊城縣公,邑二千戶,遣還之鎮。

伯之不識書,及還江州,得文牒辭訟,惟作大諾而已。

有事,典簽傳口語,與奪決於主者。

伯之與豫章人鄧繕、永興人戴永忠並有舊,繕經藏伯之息英免禍,伯之尤德之。

及在州,用繕為別駕,永忠記室參軍。

河南褚緭,京師之薄行者,齊末為揚州西曹,遇亂居閭裡;而輕薄互能自致,惟緭獨不達。

高祖即位,緭頻造尚書范雲,雲不好緭,堅距之。

緭益怒,私語所知曰:「建武以後,草澤底下,悉化成貴人,吾何罪而見棄。

今天下草創,饑饉不已,喪亂未可知。

陳伯之擁強兵在江州,非代來臣,有自疑意;且熒惑守南鬥,詎非為我出。

今者一行,事若無成,入魏,何遽減作河南郡。」

於是遂投伯之書佐王思穆,事之,大見親狎。

及伯之鄉人硃龍符為長流參軍,並乘伯之愚闇,恣行一奸一險,刑政通塞,悉共專之。

伯之子虎牙,時為直閣將軍,高祖手疏龍符罪,親付虎牙,虎牙封示伯之;高祖又遣代江州別駕鄧繕,伯之並不受命。

答高祖曰:「龍符驍勇健兒,鄧繕事有績效,台所遣別駕,請以為治中。」

繕於是日夜說伯之云:「台家府庫空竭,復無器仗,三倉無米,東境饑流,此萬代一時也,機不可失。」

緭、永忠等每贊成之。

伯之謂繕:「今段啟卿,若復不得,便與卿共下使反。」

高祖敕部內一郡處繕,伯之於是集府州佐史謂曰:「奉齊建安王教,率江北義勇十萬,已次六一合,見使以江州見力運糧速下。

我荷明帝厚恩,誓死以報。

今便纂嚴備辦。」

使緭詐為蕭寶夤書,以示僚佐。

於廳事前為壇,殺牲以盟。

伯之先飲,長史已下次第歃血。

緭說伯之曰:「今舉大事,宜引眾望,程元沖不與人同心;臨川內史王觀,僧虔之孫,人身不惡,便可召為長史,以代元沖。」

伯之從之。

仍以緭為尋一陽一太守,加討逆將軍;永忠輔義將軍;龍符為豫州刺史,率五百人守大雷。

大雷戍主沈慧休,鎮南參軍李延伯。

又遣鄉人孫鄰、李景受龍符節度,鄰為徐州,景為郢州。

豫章太守鄭伯倫起郡兵距守。

程元沖既失職,於家合率數百人,使伯之典簽呂孝通、戴元則為內應。

伯之每旦常作伎,日晡輒臥,左右仗身皆休息。

元沖因其解弛,從北門入,逕至廳事前。

伯之聞叫一聲,自率出蕩,元衝力不能敵,走逃廬山。

初,元衝起兵,要尋一陽一張孝季,孝季從之。

既敗,伯之追孝季不得,得其母郎氏,蠟灌殺之。

遣信還都報虎牙兄弟,虎牙等走盱眙,盱眙人徐安、莊興紹、張顯明邀擊之,不能禁,反見殺。

高祖遣王茂討伯之。

伯之聞茂來,謂緭等曰:「王觀既不就命,鄭伯倫又不肯從,便應空手受困。

今先平豫章,開通南路,多發丁力,益運資糧,然後席捲北向,以撲饑疲之眾,不憂不濟也。」

乃留鄉人唐蓋人守城,遂相率趣豫章。

太守鄭伯倫堅守,伯之攻之不能下。

王茂前軍既至,伯之表裡受敵,乃敗走,間道亡命出江北,與子虎牙及褚緭俱入魏。

魏以伯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平南將軍、光祿大夫、曲江縣侯。

天監四年,詔太尉、臨川王宏率眾軍北討,宏命記室丘遲私與伯之書曰:

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

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昔因機變化,遭逢明主,立功立事,開國承家,硃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耶?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蹶,以至於此。

聖朝赦罪論功,棄瑕錄用,收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將軍之所知,非假僕一二談也。

硃鮪涉血於友於,張繡倳刃於一愛一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

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勳重於當世。

夫迷塗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將軍松柏不剪,親戚安居;高台未傾,一愛一妾尚在。

悠悠爾心,亦何可述。

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

懷黃佩紫,贊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

並刑馬作誓,傳之子孫。

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異域,寧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

故知霜露所均,不一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北虜僭盜中原,多歷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況偽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方當繫頸蠻邸,懸首稿街。

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恨。

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將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圖,自求多福。

伯之乃於壽一陽一擁眾八千歸。

虎牙為魏人所殺。

伯之既至,以為使持節、都督西豫州諸軍事、平北將軍、西豫州刺史,永新縣侯,邑千戶。

未之任,復以為通直散騎常侍、驍騎將軍,又為太中大夫。

久之,卒於家。

其子猶有在魏者。

褚緭在魏,魏人欲擢用之。

魏元會,緭戲為詩曰:「帽上著籠冠,褲上著硃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

魏人怒,出為始平太守。

日日行獵,墮馬死。

史臣曰:劉季連之文吏小節,而不能以自保全,習亂然也。

陳伯之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群盜又誣而奪之,安能長久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梁書
卷01 武帝上卷02 武帝中卷03 武帝下卷04 簡文帝卷05 元帝卷06 敬帝列傳第一 太祖張皇后 高祖郗皇后 太宗王皇后 高祖丁貴嬪卷08 昭明太子 哀太子 愍懷太子卷09 王茂 曹景宗 柳慶遠卷10 蕭穎達 夏侯詳 蔡道恭 楊公則 鄧元起卷11 張弘策 庾域 鄭紹叔 呂僧珍卷12 柳惔弟忱 席闡文 韋睿族弟愛卷13 范雲 沈約卷14 江淹 任昉卷15 謝朏 弟子覽卷16 王亮 張稷 王瑩卷17 王珍國 馬仙玭 張齊卷18 張惠紹 馮道根 康絢 昌義之卷19 宗夬 劉坦 樂藹卷20 劉季連 陳伯之列傳第十五 王瞻 王志 王峻 王暕子卷22 太祖五王卷23 長沙嗣王業子孝儼 業弟藻 永陽嗣王伯游 衡陽嗣王元簡 桂陽卷24 蕭景弟昌 昂 昱卷25 周捨 徐勉卷26 范岫 傅昭弟映 蕭琛 陸杲卷27 陸倕 到洽 明山賓 殷鈞 陸襄列傳第二十二 裴邃兄子之高 之平 之橫 夏侯亶弟夔 魚弘附 韋放卷29 高祖三王卷30 裴子野 顧協 徐摛 鮑泉卷31 袁 昂子君正卷32 陳慶之 蘭欽卷33 王僧孺 張率 劉孝綽 王筠卷34 張緬弟纘 綰卷35 蕭子恪弟子范 子顯 子雲 子暉卷36 孔休源 江革卷37 謝舉 何敬容卷38 硃異 賀琛列傳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樹 元願達 王神念 楊華 羊侃子鶤 羊鴉仁列傳第三十四 司馬褧 到溉 劉顯 劉之遴弟之亨 許懋列傳第三十五 王規 劉 宗懍 王承 褚翔 蕭介從父兄洽 褚卷42 臧盾弟厥 傅岐列傳第三十七 韋粲 江子一 弟子四 子五 張嵊 沈浚 柳敬禮卷44 太宗十一王 世祖二子卷45 王僧辯列傳第四十 胡僧祐 徐文盛 杜掞兄岸 弟幼安 兄子龕 陰子春卷47 孝行卷48 儒林卷49 文學上卷50 文學下卷51 處士卷52 止足卷53 良吏卷54 諸夷列傳第四十九 豫章王綜 武陵王紀 臨賀王正德 河東王譽卷56 侯景附錄 梁書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