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卷27 陸倕 到洽 明山賓 殷鈞 陸襄:晉太尉玩六世孫。祖子真,宋東一陽一太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梁書》卷27 陸倕 到洽 明山賓 殷鈞 陸襄

梁書

卷27 陸倕 到洽 明山賓 殷鈞 陸襄

陸倕,字佐公,吳郡吳人也。

晉太尉玩六世孫。

祖子真,宋東一陽一太守。

父慧曉,齊太常卿。

倕少勤學,善屬文。

於宅內起兩間茅屋,杜絕往來,晝夜讀書,如此者數載。

所讀一遍,必誦於口。

嘗借人《漢書》,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寫還之,略無遺脫。

幼為外祖張岱所異,岱常謂諸子曰:「此兒汝家之一陽一元也。」

年十七,舉本州秀才。

刺史竟陵王子良開西邸延英俊,倕亦預焉。

辟議曹從事參軍、廬陵王法曹行參軍。

天監初,為右軍安成王外兵參軍,轉主簿。

倕與樂安任昉友善,為《感知己賦》以贈昉,昉因此名以報之曰:「信偉人之世篤,本侯服於陸鄉。

緬風一流與道素,襲袞衣與繡裳。

還伊人而世載,並三駿而龍光。

過龍津而一息,望鳳條而曾翔。

彼白玉之雖潔,此幽蘭之信芳。

思在物而取譬,非斗斛之能量。

匹聳峙於東嶽,比凝厲於秋霜。

不一飯以妄過,每三錢以投渭。

匪蒙袂之敢嗟,豈溝壑之能衣。

既蘊藉其有餘,又淡然而無味。

得意同乎卷懷,違方似乎仗氣。

類平叔而一靡一雕,似子雲之不樸。

冠眾善而貽一操一,綜群言而名學。

折高、戴於後台,異鄒、顏乎董幄。

采三《詩》於河間,訪九師於淮曲。

術兼口傳之書,藝廣鏗鏘之樂。

時坐睡而梁懸,裁枝梧而錐握。

既文過而意深,又理勝而辭縟。

咨餘生之荏苒,迫歲暮而傷情。

測徂一陰一於堂下,聽鳴鐘於洛城。

唯忘年之陸子,定一遇於班荊。

余獲田蘇之價,爾得海上之名。

信落魄而無產,終長對於短生。

饑虛表於徐步,逃責顯於疾行。

子比我於叔則,又方余於耀卿。

心照情交,流言一靡一惑。

萬類暗求,千里懸得。

言象可廢,蹄筌自默。

居非連棟,行則同車。

冬日不足,夏日一靡一余。

餚核非餌,絲竹豈娛。

我未捨駕,子已回輿。

中飯相顧,悵然動色。

邦壤既殊,離會莫測。

存異山一陽一之居,沒非要離之側。

似膠投漆中,離婁豈能識。」

其為士友所重如此。

遷驃騎臨川王東曹掾。

是時禮樂制度,多所創革,高祖雅一愛一倕才,乃敕撰《新漏刻銘》,其文甚美。

遷太子中舍人,管東宮書記。

又詔為《石闕銘記》。

奏之。

敕曰:「太子中舍人陸倕所制《石闕銘》,辭義典雅,足為佳作。

昔虞丘辨物,邯鄲獻賦,賞以金帛,前史美談,可賜絹三十匹。」

遷太子庶子、國子博士,母憂去職。

服闋,為中書侍郎,給事黃門侍郎,揚州別駕從事史,以疾陳解。

遷鴻臚卿,入為吏部郎,參選事。

出為雲麾晉安王長史、尋一陽一太守、行江州府州事。

以公事免,左遷中書侍郎、司徒司馬、太子中庶子、廷尉卿。

又為中庶子,加給事中、揚州大中正。

復除國子博士、中庶子、中正並如故。

守太常卿,中正如故。

普通七年,卒,年五十七。

文集二十卷,行於世。

第四子纘,早慧,十歲通經,為童子奉車郎,卒。

到洽,字茂公,彭城武原人也。

宋驃騎將軍彥之曾孫。

祖仲度,驃騎江夏王從事中郎。

父坦,齊中書郎。

洽年十八,為南徐州迎西曹行一事。

洽少知名,清警有才學士行。

謝朓文章盛於一時,見洽深相賞好,日引與談論。

每謂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資文武。」

朓後為吏部,洽去職,朓欲薦之,洽睹世方亂,深相拒絕。

除晉安王國左常侍,不就。

遂築室巖阿,幽居者積歲。

樂安任昉有知人之鑒,與洽兄沼、溉並善。

嘗訪洽於田舍,見之歎曰:「此子日下無雙。」

遂申拜親之禮。

天監初,沼、溉俱蒙擢用,洽尤見知賞,從弟沆亦相與齊名。

高祖問待詔丘遲曰:「到洽何如沆、溉?」

遲對曰:「正清過於沆,文章不減溉;加以清言,殆將難及。」

即召為太子舍人。

御華光殿,詔洽及沆、蕭琛、任昉侍宴,賦二十韻詩,以洽辭為工,賜絹二十匹。

高祖謂昉曰:「諸到可謂才子。」

昉對曰:「臣常竊議,宋得其武,梁得其文。」

二年,遷司徒主簿,直待詔省,敕使抄甲部書。

五年,遷尚書殿中郎。

洽兄弟群從,遞居此職,時人榮之。

七年,遷太子中舍人,與庶子陸倕對掌東宮管記。

俄為侍讀,侍讀省仍置學士二人,洽復充其選。

九年,遷國子博士,奉敕撰《太學碑》。

十二年,出為臨川內史,在郡稱職。

十四年,入為太子家令,遷給事黃門侍郎,兼國子博士。

十六年,行太子中庶子。

普通元年,以本官領博士。

頃之,入為尚書吏部郎,請托一無所行。

俄遷員外散騎常侍,復領博士,母憂去職。

五年,復為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未拜,仍遷給事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

準繩不避貴戚,尚書省賄賂莫敢通。

時鑾輿欲親戎,軍國容禮,多自洽出。

六年,遷御史中丞,彈糾無所顧望,號為勁直,當時肅清。

以公事左降,猶居職。

舊制,中丞不得入尚書下捨,洽兄溉為左民尚書,洽引服親不應有礙,刺省詳決。

左丞蕭子雲議許入溉省,亦以其兄弟素篤,不能相別也。

七年,出為貞威將軍、雲麾長史、尋一陽一太守。

大通元年,卒於郡,時年五十一。

贈侍中。

謚曰理子。

昭明太子與晉安王綱令曰:「明北兗、到長史遂相系凋落,傷怛悲惋,不能已已。

去歲陸太常殂歿,今茲二賢長謝。

陸生資忠履貞,冰清玉潔,文該四始,學遍九流,高情勝氣,貞然直上。

明公儒學稽古,淳厚篤誠,立身行道,始終如一,儻值夫子,必升孔堂。

到子風神開爽,文義可觀,當官蒞事,介然無私。

皆海內之俊乂,東序之秘寶。

此之嗟惜,更復何論。

但游處周旋,並淹歲序,造膝忠規,豈可勝說,倖免祇悔,實二三子之力也。

談對如昨,音言在耳,零落相仍,皆成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天下之寶,理當惻愴。

近張新安又致故,其人文筆弘雅,亦足嗟惜,隨弟府朝,東西日久,尤當傷懷也。

比人物零落,特可傷惋,屬有今信,乃復及之。」

洽文集行於世。

子伯淮、仲舉。

明山賓,字孝若,平原鬲人也。

父僧紹,隱居不仕,宋末國子博士征,不就。

山賓七歲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經傳,居喪盡禮。

服闋,州辟從事史。

起家奉朝請。

兄仲璋嬰痼疾,家道屢空,山賓乃行干祿。

齊始安王蕭遙光引為撫軍行參軍,後為廣一陽一令,頃之去官。

義師至,高祖引為相府田曹參軍。

梁台建,為尚書駕部郎,遷治書侍御史,右軍記室參軍,掌治吉禮。

時初置《五經》博士,山賓首膺其選。

遷北中郎諮議參軍,侍皇太子讀。

累遷中書侍郎、國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博士如故。

天監十五年,出為持節、督緣淮諸軍事、征遠將軍、北兗州刺史。

普通二年,征為太子右衛率,加給事中,遷御史中丞。

以公事左遷黃門侍郎、司農卿。

四年,遷散騎常侍,領青、冀二州大中正。

東宮新置學士,又以山賓居之,俄以本官兼國子祭酒。

初,山賓在州,所部平陸縣不稔,啟出倉米以贍人。

後刺史檢州曹,失簿書,以山賓為耗闕,有司追責,籍其宅入官,山賓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

昭明太子聞築室不就,有令曰:「明祭酒雖出撫大籓,擁旄推轂,珥金拖紫,而恆事屢空。

聞構宇未成,今送薄助。」

並貽詩曰:「平仲古稱奇,夷吾昔檀美。

令則挺伊賢,東秦固多士。

築室非道傍,置宅歸仁裡。

庚桑方有系,原生今易擬。

必來三徑人,將招《五經》士。」

山賓一性一篤實,家中嘗乏用,貨所乘牛。

既售受錢,乃謂買主曰:「此牛經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後脫髮,無容不相語。」

買主遽追取錢。

處士阮孝緒聞之,歎曰:「此言足使還淳反樸,激薄停澆矣。」

五年,又為國子博士,常侍、中正如故。

其年以本官假節,權攝北兗州事。

大通元年,卒,時年八十五。

詔贈侍中、信威將軍。

謚曰質子。

昭明太子為舉哀,賻錢十萬,布百匹,並使舍人王顒監護喪事。

又與前司徒左長史殷芸令曰:「北兗信至,明常侍遂至殞逝,聞之傷怛。

此賢儒術該通,志用稽古,溫厚淳和,倫雅弘篤。

授經以來,迄今二紀。

若其上交不諂,造膝忠規,非顯外跡,得之胸懷者,蓋亦積矣。

攝官連率,行當言歸,不謂長往,眇成疇日。

追憶談緒,皆為悲端,往矣如何!昔經聯事,理當酸愴也。」

山賓累居學官,甚有訓導之益,然一性一頗疏通,接於諸生,多所狎比,人皆一愛一之。

所著《吉禮儀注》二百二十四卷,《禮儀》二十卷,《孝經喪禮服義》十五卷。

子震,字興道,亦傳父業。

歷官太學博士,太子舍人,尚書祠部郎,余姚令。

殷鈞,字季和,陳郡長平人也。

晉太常融八世孫。

父睿,有才辯,知名齊世,歷官司徒從事中郎。

睿妻王奐女。

奐為雍州刺史、鎮北將軍,乃言於朝,以睿為鎮北長史、河南太守。

奐誅,睿並見害。

鈞時年九歲,以孝聞。

及長,恬靜簡交遊,好學有思理。

善隸書,為當時楷法,南鄉范雲、樂安任昉,並稱賞之。

高祖與睿少舊故,以女妻鈞,即永興公主也。

天監初,拜駙馬都尉,起家秘書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

鈞在職,啟校定秘閣四部書,更為目錄。

又受詔料檢西省法書古跡,別為品目。

遷驃騎從事中郎,中書郎、太子家令、掌東宮書記。

頃之,遷給事黃門侍郎、中庶子、尚書吏部郎、司徒左長史,侍中。

東宮置學士,復以鈞為之。

公事免。

復為中庶子,領國子博士、左驍騎將軍,博士如故。

出為明威將軍、臨川內史。

鈞體羸多疾,閉閣臥治,而百姓化其德,劫盜皆奔出境。

嘗禽劫帥,不加考掠,但和言誚責。

劫帥稽顙乞改過,鈞便命遣之,後遂為善人。

郡舊多山瘧,更暑必動,自鈞在任,郡境無復瘧疾。

母憂去職,居喪過禮,昭明太子憂之,手書誡喻曰:「知比諸德,哀頓為過,又所進殆無一溢,甚以酸耿。

迥然一身,宗奠是寄,毀而滅一性一,聖教所不許。

宜微自遣割,俯存禮制,穀粥果蔬,少加勉強。

憂懷既深,指故有及,並令繆道臻口具。」

鈞答曰:「奉賜手令,並繆道臻宣旨,伏讀感咽,肝心塗地。

小人無情,動不及禮,但稟生霢劣,假推年歲,罪戾所鍾,復加橫疾。

頃者綿微,守盡晷漏,目亂玄黃,心迷哀樂,惟救危苦,未能以遠理自制。

姜桂之滋,實聞前典,不避粱肉,復忝今慈,臣亦何人,降此憂愍。

謹當循復聖言,思自補續,如脫申延,實由亭造。」

服闋,遷五兵尚書,猶以頓瘵經時,不堪拜受,乃更授散騎常侍、領步兵校尉,侍東宮。

尋改領中庶子。

昭明太子薨,官屬罷,又領右游擊,除國子祭酒,常侍如故。

中大通四年,卒,時年四十九。

謚曰貞子。

二子:構,渥。

陸襄,字師卿,吳郡吳人也。

父閒,齊始安王遙光揚州治中。

永元末,遙光據東府作亂,或勸閒去之。

閒曰:「吾為人吏,何所逃死。」

台軍攻陷城,閒見執,將刑,第二子絳求代死,不獲,遂以身蔽刃,刑者俱害之。

襄痛父兄之酷,喪過於禮,服釋後猶若居憂。

天監三年,都官尚書范岫表薦襄,起家擢拜著作佐郎,除永寧令。

秩滿,累遷司空臨川王法曹,外兵,輕車廬陵王記室參軍。

昭明太子聞襄業行,啟高祖引與游處,除太子洗馬,遷中舍人,並掌管記。

出為揚州治中,襄父終此官,固辭職,高祖不許,聽與府司馬換廨居之。

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將八十,與蕭琛、傅昭、陸杲每月常遣存問,加賜珍羞衣服。

襄母嘗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是時冬月,日又一逼一暮,求索無所。

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始欲酬直,無何失之,時以襄孝感所致也。

累遷國子博士,太子家令,復掌管記,母憂去職。

襄年已五十,毀頓過禮,太子憂之,日遣使誡喻。

服闋,除太子中庶子,復掌管記。

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薨,官屬罷,妃蔡氏別居金華宮,以襄為中散大夫、領步兵校尉、金華宮家令、知金華宮事。

七年,出為鄱一陽一內史。

先是,郡民鮮於琛服食修道法,嘗入山採藥,拾得五色幡眊,又於地中得石璽,竊怪之。

琛先與妻別室,望琛所處,常有異氣,益以為神。

大同元年,遂結其門徒,殺廣晉令王筠,號上願元年,署置官屬。

其一黨一轉相誑惑,有眾萬餘人。

將出攻郡,襄先已帥民吏修城隍,為備御,及賊至,連戰破之,生獲琛,餘眾逃散。

時鄰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治一黨一與,因求賄貨,皆不得其實,或有善人盡室離禍,惟襄郡部枉直無濫。

民作歌曰:「鮮於平後善惡分,民無枉死,賴有陸君。」

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爭,遂相誣告,襄引入內室,不加責誚,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咎悔。

乃為設酒食,令其盡歡,酒罷,同載而還,因相親厚。

民又歌曰:「陸君政,無怨家,斗既罷,仇共車。」

在政六年,郡中大治,民李睍等四百二十人詣闕拜表,陳襄德化,求於郡立碑,降敕許之。

又表乞留襄,襄固求還,征為吏部郎,遷秘書監,領揚州大中正。

太清元年,遷度支尚書,中正如故。

二年,侯景舉兵圍宮城,以襄直侍中省。

三年三月,城陷,襄逃還吳。

賊尋寇東境,沒吳郡。

景將宋子仙進攻錢塘,會海鹽人陸黯舉義,有眾數千人,夜出襲郡,殺偽太守蘇單于,推襄行郡事。

時淮南太守文成侯蕭寧逃賊入吳,襄遣迎寧為盟主,遣黯及兄子映公帥眾拒子仙。

子仙聞兵起,乃退還,與黯等戰於松江,黯敗走,吳下軍聞之,亦各奔散。

襄匿於墓下,一一夜憂憤卒,時年七十。

襄弱冠遭家禍,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口不言殺害五十許年。

侯景平,世祖追贈侍中、雲麾將軍。

以建義功,追封余干縣侯,邑五百戶。

陳吏部尚書姚察曰:陸倕博涉文理,到洽匪躬貞勁,明山賓儒雅篤實,殷鈞靜素恬和,陸襄淳深孝一性一,雖任遇有異,皆列於名臣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梁書
卷01 武帝上卷02 武帝中卷03 武帝下卷04 簡文帝卷05 元帝卷06 敬帝列傳第一 太祖張皇后 高祖郗皇后 太宗王皇后 高祖丁貴嬪卷08 昭明太子 哀太子 愍懷太子卷09 王茂 曹景宗 柳慶遠卷10 蕭穎達 夏侯詳 蔡道恭 楊公則 鄧元起卷11 張弘策 庾域 鄭紹叔 呂僧珍卷12 柳惔弟忱 席闡文 韋睿族弟愛卷13 范雲 沈約卷14 江淹 任昉卷15 謝朏 弟子覽卷16 王亮 張稷 王瑩卷17 王珍國 馬仙玭 張齊卷18 張惠紹 馮道根 康絢 昌義之卷19 宗夬 劉坦 樂藹卷20 劉季連 陳伯之列傳第十五 王瞻 王志 王峻 王暕子卷22 太祖五王卷23 長沙嗣王業子孝儼 業弟藻 永陽嗣王伯游 衡陽嗣王元簡 桂陽卷24 蕭景弟昌 昂 昱卷25 周捨 徐勉卷26 范岫 傅昭弟映 蕭琛 陸杲卷27 陸倕 到洽 明山賓 殷鈞 陸襄列傳第二十二 裴邃兄子之高 之平 之橫 夏侯亶弟夔 魚弘附 韋放卷29 高祖三王卷30 裴子野 顧協 徐摛 鮑泉卷31 袁 昂子君正卷32 陳慶之 蘭欽卷33 王僧孺 張率 劉孝綽 王筠卷34 張緬弟纘 綰卷35 蕭子恪弟子范 子顯 子雲 子暉卷36 孔休源 江革卷37 謝舉 何敬容卷38 硃異 賀琛列傳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樹 元願達 王神念 楊華 羊侃子鶤 羊鴉仁列傳第三十四 司馬褧 到溉 劉顯 劉之遴弟之亨 許懋列傳第三十五 王規 劉 宗懍 王承 褚翔 蕭介從父兄洽 褚卷42 臧盾弟厥 傅岐列傳第三十七 韋粲 江子一 弟子四 子五 張嵊 沈浚 柳敬禮卷44 太宗十一王 世祖二子卷45 王僧辯列傳第四十 胡僧祐 徐文盛 杜掞兄岸 弟幼安 兄子龕 陰子春卷47 孝行卷48 儒林卷49 文學上卷50 文學下卷51 處士卷52 止足卷53 良吏卷54 諸夷列傳第四十九 豫章王綜 武陵王紀 臨賀王正德 河東王譽卷56 侯景附錄 梁書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