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演義》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破三苗 騅驩竄南海:驩兜、三苗父子兩個正坐在他的便殿之中。繇余、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上古神話演義》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破三苗 騅驩竄南海

上古神話演義

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破三苗 騅驩竄南海

過了兩日,三苗國守將帶領繇余、黃魔等六人人見。

驩兜、三苗父子兩個正坐在他的便殿之中。

繇余、黃魔等一直走到階下,他們父子兩個端坐不動。

三苗先喝道:「你們這幾個是文命叫來的人嗎?」

繇余正色道:「某等奉崇伯之命而來。

崇伯陛辭的時候,天子面許准其便宜行一事,臨時承製,所以某等奉崇伯之命,就是奉天子之命。

貴國君名列朝籍,分茅胙土,久膺爵祿,應該起身行禮,北面敬受,奈何如此倨傲?未免太無禮了!」

驩兜大喝道:「什麼天子不天子!唐堯無道,輕輕拿了天下送給匹夫女婿,忘公徇私,不德已極!我早已聲明與他脫離關係,還有什麼天子不天子?文命小子是我老友鯀的兒子,我是他的父執,他對於我應該盡子弟之禮。

現在倒反狐假虎威,拿唐堯之命來壓制我,真可惡極了!本來文命小子,並不是人。

他親生老父給唐堯殛死了,不想報仇,反受唐堯的爵祿,供他的使喚,為他出力奔走,忘恩負義,全無心肝,不孝之罪,已上通於天!不想我老友鯀竟生出這種不肖之子,可歎,可歎!」

三苗不等驩兜說完,已夾雜罵道:「你們這班狗養的囚徒,既然到了此地來,還不知道恭敬低頭服氣!還敢出言無禮,惡語傷人,問你們有幾個頭顱,不怕死嗎?還不給我跪下去!」

繇余等六人站在階前,聽他父子破口大罵,直罵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但只是不響。

後來聽說要他們跪了,知道此事就要蠻做,但仍是不動,各各預備。

三苗見他們不肯跪,益發大怒,早有如狼似虎的人前來拉拉掀掀,但是哪裡拉掀得動?六個人彷彿六條生鐵鑄成的一般。

三苗怒極,喝叫取餅模範人來,眾人哄然答應。

過了些時,只見拖出無數支體不全的人來,有的眼睛鑿去,有的鼻耳割去,有的兩足刖去,有的兩手斬去,有的一手一足砍去,有的兩手兩足俱斬去,宛轉之狀,慘不忍睹,呼號之一聲,尤不忍聞。

原來三苗每次斷獄,以己意為曲直,如果人民不服,就取出這種人來給他看,叫作模範人。

人民一見膽落,自然不敢倔強了。

這是三苗最得意的方法。

這次取到模範人之後,三苗以為這六個人一定下跪了,哪知他們依舊不動。

三苗吩咐:「且慢用刑,先取大杖來打折他們的腳骨,然後再將兩足刖去,使他們禁受兩番痛苦。」

哪知木杖一打,六個人毫不在意,竟似一無知覺的一般。

後來連打的人手叉震開了,木杖也斷了,六個人依然如故。

三苗喝令取銅杖來打,六個人仍無知覺。

三苗憤極,親自取餅一一柄一大刀照著繇余頭上用盡平生之力劈下去,只聽得砰訇一響,啊喲一聲,一個人跌倒在地下,仔細一看,原來刀折了,三苗手臂震傷,倒在地下。

繇余仍未覺得。

眾人慌忙來扶三苗。

這時繇余卻開口了,向著驩兜、三苗說道:「我們奉命而來,以禮為先,貴國君卻如此相待,是何道理?照這樣情形,我們就立刻動手殺死貴國君父子,亦易如反掌。

可是崇伯以仁義道德為重,不肯做的。

現在貴國君既不受王命,又虐一待天使。

我們在此受貴國君凌一辱,亦屬無謂,我們就回去覆命了。

貴國君倘能從此翻然改過,力改前非,請於七日之內親自詣崇伯大營,肉袒請罪,我們當不念舊惡,代為陳請。

否則天兵一到,恐於貴國不甚便利。

最後忠告,請三思之!」說畢,向驩兜、三苗拱拱手道:「再會,再會。」

又回頭向黃魔道:「我們去吧。」

倏然之間,兩個升天,四個入地,杳無蹤跡。

把驩兜、三苗及其他臣民嚇得目瞪神呆,如癡如夢,半日說不出話,按下不提。

且說繇余等回到大營,將一切情形報告文命。

文命歎道:「三苗果然如此兇惡,幸喜不叫國哀等去,否則死矣。」

說罷,便與皋陶等商議:七日之中,三苗等如果不來降服,便即進兵。

哪知到了十日,三苗杳無音信。

這時蒼舒、伯奮兩大隊均已到彭蠡東岸了。

文命遂傳令進攻:蒼舒一支由水路向敷淺原進攻;伯奮一支,沿彭蠡南岸進攻;文命親率大軍,浮彭蠡大澤進攻。

當時彭蠡水患卻未大甚,最困難的有兩點:第一點,因為澤的面積既大,而又有東陵山矗一立於西岸,大風時作,從山上橫削而下刮到澤中,船隻易於傾覆。

第二點,當時長江下流面積非常廣闊,彭蠡當大江中流,離江口甚近,海潮可以經過此地,而打到雲夢以上,所以彭蠡受濤頭之患甚深。

三苗因為有雲夢、彭蠡兩個險阻,所以敢於倔強,不肯臣服。

他以為文命人數雖多,斷難飛渡此等天險。

但是文命早已想到了。

船隻等一切備好之後,到了誓師的那一日,首先作起法來。

喝道:「風神何在?」

風神巽二,颯然自空而至,稽首請命。

文命道:「我現在要渡過彭蠡,征討三苗。

在我師行未竣之日,須與我禁止颳風,以利軍事,尊神可能允許嗎?」

巽二忙道:「是是。

當然禁止。」

說罷,掣出五色小旗一面向空中一揚,霎時間大風全息,但有微微的東風待送行舶。

文命又作起法來,喝道:「濤神何在?」

只見彭蠡之中一個波一浪一,湧一出一個銀甲白胄手執金鑭的武將,氣象威武,疾趨上前向文命行禮道:「濤神江胥謁見。

介冑在身,恕不稽首。

崇伯見召,有何吩咐!」文命道:「彭蠡之中,濤一浪一甚惡,舟行危險。

我現在征討苗民,軍事甚急,在我師行未竣之前,須與我約束濤頭,不使它到澤中來,尊神可以允許嗎?」

江胥連聲道:「可以可以。

當然約束。」

說罷,就拿金鑭向澤中一指,霎時濤頭平靜,微波不揚。

文命大喜,就向二神致謝。

風神濤神俱各退去。

當下大眾登舟齊向西岸迸發。

但見波平如鏡,真是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晚,泊在一個島下。

次日,揚舢直進,漸達西岸。

那些三苗的守兵所恃者就是彭蠡風濤之險,哪知風平一浪一靜,文命的大兵竟到了。

不禁個個驚詫,以為神助,已無鬥志。

雖仍是發矢投石,搖旗擂鼓,但其氣已餒,全出勉強,禁不起文命大軍壓迫,遂立時大亂,向後而退。

那時伯奮一支軍,已由南方抄到。

蒼舒一支軍,亦進駐敷淺原山下作掎角之勢。

三苗見唐兵勢大,不敢應戰,陣陣倒退。

驩兜與三苗自從源余等去後,心中疑懼萬分,深恐他們或來行刺,不敢住在宮殿之中。

日間則變易服式,與兵士百姓雜處。

夜間則屢次變更他的寢處,就使親信人亦不能確知其所在。

那些臣子百姓看他父子如此張皇,自然更紛亂得不了。

驩兜年老,三苗庸驩,到了此刻,竟一籌莫展。

惟一的希望就是彭蠡之中風濤大作,將文命全軍淹死。

再不然阻住他不使過來亦是好的。

每日叫了無數巫覡,聚居祈禱,詛咒厭勝,無所不至。

到反將一切調兵遣將應攻應守的計劃置之不顧。

因此人心惶亂,守備全無。

文命兵到,勢如破竹,三苗兵陣陣倒退。

驩兜、三苗聽了益發無主,打算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

三苗主張北走,驩兜主張南走。

三苗的心理以為北方還有幾個平日所勾結的曹魏屈驁等國可以躲避,或者還可以借兵乞救,因此主張北走。

驩兜的心理以為北方儘是唐堯勢力,雖有曹魏屈驁等國,亦決不能持久,還不如南走,免得落在唐兵網羅之中。

父子兩個爭論了許久,仍不能決定。

後來驩兜說道:「我們各行其是吧。

你走北,我走南,分道揚鑣,有何不可,何必同在一起呢?」

正說時,只聽得外面一片吶喊之一聲,早有人來通報,說大唐兵已到郊外百里之地,頃刻就要進攻。

驩兜一聽魂不附體,急忙搜羅些資財,帶了一個幼子和數十個從人,向西南就跑。

躍過蒼梧嶺,直到交趾國的一個地方住下,總算得保首領,老死牖下。

後來帝堯知道了,覺得驩兜這個人亦很可憐,就叫他的幼子住在南海,奉事驩兜的祭祀。

幾世之後,他的幼子和幾十個從人的子孫非常蕃衍,不過形狀亦變得極古怪,人面鳥喙,腋下生出兩翼,但是卻不能飛,只能用以代杖,常在海中捕魚而食。

又在陸上種些芑苣樵楊之類以為糧食,就叫作驩頭之國。

這是後話,不提。

且說驩兜既逃之後,三苗還在宮中,因為他幾十年克剝聚斂的貨財多如山積,此刻不能全數帶了逃。

拿了這項,又捨不能那項,正在躊躇無計,忽然又聽得一片吶喊,說大唐兵已到了。

三苗此刻一性一命為重,顧不得貨財了,胡亂拿了幾項,也帶了幾百個人,匆匆出門,逕向西北逃去。

這裡叔達、季狸、仲容三個先鋒已經會師齊到,先派兵將各處守祝然後將驩兜、三苗的巢一穴一細細搜檢,抄出來的奇珍異寶米粟布帛實在不少。

仲容等叫且封好,等崇伯到了再行發落。

一面嚴搜父子兩個,後來知道均已在逃,暫且不追,專等文命。

過了一日,蒼舒、伯奮各率大隊到了。

又過了一日,文命率全隊到了。

仲容等進見,報告一切情形。

文命先出第一道文告:將三苗所有一切苛捐雜稅統統革去。

又出第二道文告:將三苗所用一切酷刑統統除去。

又出第三道文告:禁止男一女無別之事,並將理由詳細說明。

又出第四道文告:禁止巫蠱厭勝之事。

又吩咐將三苗資財拿出來,分作三等用度:第一種是撫恤兵災。

這次師行所至,雖說秋毫無犯,但當此秋收之際,人民驚恐遷徒,難保不受損失。

著橫革、真窺兩人會同當地公正耆民,仔細確實調查,分別撫恤。

第二種是贍養窮苦。

這次師行所至,看見三苗人民窮苦的實在不少。

還有那種遭受非刑斷足缺臂、無耳少目的,到處都有。

這種人已不能自行謀生,困苦可憫。

著國哀、之交兩人會同當地人民,仔細確實調查,分別贍養。

第三種是治理水患,三苗國中水患,雖比較他處略輕,但有雲夢、彭蠡兩處的修浚工程,所以應將餘下的貨財,統作修治之費,以免再取之於民。

自從這幾種文告辦法頒出之後,感激稱頌的人固是不少,而反對不服的人亦甚多。

第一種是少年男一女。

以為剝奪他們婚姻的自一由,戀一愛一的自一由,因此甚不舒服。

第二種是頑固老舊。

他們對於鬼神的迷信已深入心中。

現在不許他信奉鬼神,彷彿斷絕了他們的依靠,因此亦嘖有煩言。

還有一種,是三苗的走狗。

一班貪宮酷吏平日倚勢作威,靠此肥其身家。

一旦冰山傾倒,根據全失,衣食飯碗無著,那個怨毒,自不消說。

還有一種,是三苗、狐功的信徒。

對於三苗、狐功的遺教是極端贊成的。

現在給文命來了全部推翻,他們以為從此天下就要大亂了,所以誹謗詛咒,亦非常之激烈。

文命本意取寬大主義與三苗之民更始,以前的一切不問。

哪知住了多日,苗民反抗的情形漸漸顯著。

始則各處揭示任意詆毀;繼而竟是據險圖叛。

皋陶看到這種情形,就和文命說道:「古人說得好,刑亂國用重典。

我看三苗之民,陷溺已久,受毒甚深,決非『仁惠教導』四個字所可轉移。

不如嚴加懲處,殲其渠魁,使他們有所畏懼然後再以仁德懷之,或者可以從風而服。

若照此過去,我們去治水了,兵備一弛,難保不變生肘腋。

就使不變,永永用兵鎮壓,亦萬無此理,恐怕總有潰決之一日。

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如早點嚴治吧!」

文命頗以為然。

於是下令嚴捕反抗之人。

哪知這樣一來,倒反激變了。

一時之間揭竿而起者,不下十幾處,都是嘯聚在湘水一帶的山林之中。

文命見事已如此,知道非大張撻伐不可,於是叫蒼舒、伯奮兩軍前往攻剿。

自己卻同了皋陶、伯益等來治彭蠡。

先從東岸泛舟向南沿途考察,再轉西岸。

一日,到了一處,只見一山矗一立水中。

上面棲息的居民不少,文命問他們:「這山叫什麼名字?」

那些百姓道:「我們都是從各處避水來的,不知道它本來叫什麼名字。

現在我們給它取一個新名字,叫作免水山,亦叫作聖天子山。」

文命道:「怎樣又叫聖天子山呢?」

那些百姓道:「洪水為災數十年,我們還能夠逃得一性一命在此山中過活,全是仰賴聖天子的仁德,所以取這個名字,以做紀念。」

文命聽了,獎賞他們一番,隨即起身。

細看那彭蠡的為害,原不過受了風濤,遂致氾濫,並沒有如此北方各地為災之甚。

於就是叫眾人在四圍吃緊的地方築起堤防來,使它與大江漸漸隔絕,減少海潮的衝突,水患自然可以平靜。

一日,文命督工之暇,帶了皋陶、伯益一千人乘坐船舶來到敷淺原遊歷。

原來那時的彭蠡大澤,雖則就是現在的鄱一陽一湖,但是它的面積,要比此刻要大到十幾倍。

那敷淺原山就是現在的廬山,還沒有全部出一水,不過幾個山峰自西方連綿而來,矗一立於鼓蠡之中而已。

但是它的山勢甚為廣博,其中原田連亙,人民奠居,所以有敷淺原之名。

文命船到山邊,系舟登岸。

忽見前面山上停著一輛彩車,有一道者服朱緋之袍,戴平華之冠,佩三天真形之印飄然而來,向文命拱手道:「崇伯請了。」

文命慌忙答禮。

便問道:「足下何人?」

那道者道:「某乃廬山使者是也。

當初黃帝軒轅氏遊歷到此,說道此山雖小,然將來必能拔地矗天,成為中國一座風景極勝之山。

因此封某一個使者,秩比御史,主總仙官之位,蓋五嶽之監司也。

現聞崇伯治水到此,所以特來迎接。」

文命謙謝幾句,就問道:「此山明明叫敷淺原,何以叫作廬山?此山甚小,何以能變成高大?」

使者笑道:「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兩句古詩,難道崇伯沒有讀過嗎?滄海桑田之說,難道崇伯沒有聽見過嗎?」

文命道:「這座山須過多少年才能高大?」

使者道:「亦不甚遠,大概不過一二千年而已。

現在已五日不在這裡繼長增高,不過每日所增長的極微,而世人的壽命太短,不能覺察就是了。

據黃帝軒轅氏的推算,這座山名叫敷淺原,不過千餘年。

千餘年之後,有著名的七兄弟一愛一此山風景,來此結廬隱居。

大家敬重其人,因而敬重其廬,必須改叫廬山。

因此不封某為敷淺原使者,而封某為廬山使者,就是這個原故。」

文命道:「某受命治水,現在對於彭蠡用四個防障,尊神看妥當嗎?能夠經久無弊嗎?」

使者道:「此法甚妥當。

天下雖無歷久不敝之法,但是彭蠡之水經崇伯施治後,可以歷四千年永無水患。

四千年之後卻難說了。」

文命道:「某意能得千年平安足矣。

況且堤防雖固,年久必壞,哪裡能到四千年呢?」

使者道:「這個不必是崇伯之功,亦是地理使然。

某剛才不是說這座山日日在那裡繼長增高嗎。

此山升高,則附近之地而高。

到那時彭蠡面積漸漸縮小,已包圍在陸地之內,僅留一口與大江相通,就使崇伯所築的堤防盡壞,哪裡還愁有水患呢!

四千年後,那卻難說了。

彭蠡面積愈縮愈小,四面群山衝下之水已經不能容,再加以大江之水夏秋之間倒灌而入,哪裡容得住?所以某說水患在四千年後呢。

依某的意見,最好請崇伯將彭蠡周圍的丈尺裡數一一刻明在這山的石壁上,使後世之人知道現在的情形,作為地理歷史的考證。

未知崇伯以為如何?」

文命道:「極是,極是。」

廬山使者告辭而去。

文命就和皋陶、伯益商議,做了一篇文字,敘述修治彭蠡經過情形。

又將四周丈尺裡數分記清晰。

次日,再登山,叫工人摩崖勒石,刻在上面。

刻好之後,伯益向文命道:「我看還不對。

撰文刻石,要使它垂諸久遠。

現在刻在石壁之上,經過風、雨、霜、雪、烈日、空氣的剝蝕,恐怕不到千年已漫漶不可辨識,豈不是和不刻一樣嗎?那邊過去有一石室,某看再刻一分在石室中,庶幾較為耐久,不知尊意如何?」

文命道:「亦好。」

於是叫工人又刻了一分。

那時彭蠡已治好,北面直至霍山之一陽一,凡現在安徽省龍宮湖、泊湖、武昌湖等,在當時都是彭蠡的北部。

西部幾乎與雲夢相連,中間僅隔東陵一阜。

東面直到黟山腳下。

各處山中之水統統都匯進去。

大江之水由雲夢吐出來徑人彭蠡,再由彭蠡吐出去,以漸分為北中東三江。

這是當時的地形,並不是同現在一樣,江是江,湖是湖,湖與江之間,另有通路的。

所以《禹貢》上說:「東匯澤為彭蠡。」

匯者,就是眾水彙集之義,所以下面又說道:「東迤北會於匯。」

簡直拿「匯」字來作彭蠡之代名詞了。

假使當時彭蠡與現在鄱一陽一湖一樣,僅在大江之南,江是江,湖是湖,那麼夏禹導漢水,應該導到大江為止,何必要說匯為彭蠡?又說東為北江人於海?難道漢水合江水,進了鼓蠡之後,再流一出來,改稱北江,還認得出這股水是漢水嗎?

唯其彭蠡水大,北面直到霍山,江漢兩水並流進去,再分流一出來,辨不出哪一條是漢水的尾閭,哪一條是長江的尾閭;所以只好以江漢二水的位置為區別。

在北的北江,就算是漢水的尾閭;在南的中江,就算是長江。

實則二水既匯之後,是江是漢,已辨不清了。

所以下文,又有「江漢朝宗於海」之說。

如果如現在地形,則漢水不過大江之一個支流,何得與江並稱而入海?這個理由一想就明。

後世經學家不知道有高岸深谷桑田滄海的變異,往往喜拿了後世之地理去蠻解上古的地理,所以往往說不圓,恐怕還不及我的想當然耳不錯呢!閒話不提。

且說文命治好鼓蠡之後,那時正值江南木落,天下皆秋。

長空一陣一陣的鴻雁,排著人字式,咿啞嘹唳千百為群的飛來。

看見彭蠡兩岸蘆荻瑟瑟,風濤不驚,都撲落來,在蘆荻中渡它的夜宿。

文命看到鳥類亦受治平之惠,不覺欣然。

於是帶了大眾溯彭蠡而西,就是雲夢大澤了。

那雲夢大澤在荊州中部,面積大於彭蠡,因為離海較遠,所以受海潮的影響不如彭蠡之大。

而漫溢的情形則比彭蠡為甚,因為四面大山圍繞,千支萬派之水奔注而下,夾帶之泥沙甚多。

因此大澤受其淤填,有無數淵渚潛伏水底,無形之中已將雲夢分而為二,水勢格外覺得瀰漫了。

文命先向各處考察一轉,知道這個水患的原因,是在梁荊二州之間,遂率眾西行。

路上向庚辰道:「前面漸到夫人所住的地方了。

我治水至此,已有十分之六七成功。

現在只有荊梁二州未治,不知道有無困難?我想趁此見見夫人,拜謝拜謝,並且再求幫助。

你可替一我去說一聲。」

庚辰答應去了。

只見蒼舒、伯奮兩處各有人來報告。

說奉命攻剿苗民,越過雲夢大澤之西,他們分作兩股分竄。

一股向西,往梁州而去。

一股向南,逃出荊州界外,直向南海竄去。

應否再行窮追,請令定奪。

文命道:「不必了。

南竄之寇已入蠻荒,聽他去吧。

西竄之寇且待將來治水梁州時再看。

此時毋庸窮追,可即班師。」

來使領命而去。

伯奮、蒼舒兩軍遂即振旅而歸,與文命合在一處。

次日,庚辰回來報命,說夫人近日已往瑤池,約有多日勾留,請崇伯努力工作,大功告成,就在指日,將來再相見。

至於困難之事當然有的。

如果有須效力之外,定來幫忙,可以放心。

文命所了,不勝悵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上古神話演義
第一章 演古史之治亂 謀開篇說混沌第二章 皇娥夢遊穹桑 盤瓠應運降世第三章 共工氏稱霸九州 女媧氏摶土為人第四章 女媧氏煉石補天 共工氏重霸九州第五章 共工顓頊爭天下 共工怒觸不周山第六章 下絕手平定共工 上恆山再戮諸懷第七章 後稷初生遭三棄 帝嚳出巡守西北第八章 簡狄吞燕卵 稷澤出玉膏第九章 萯山遇吉神 嫦娥奔月宮第十章 簡狄剖胸生契 帝嚳挈女南巡第十一章 游嵩山途遇奇獸 憶往事細說蚩尤第十二章 蚩尤遭敗績 黃帝得成仙第十三章 豐山有異物 房王兵虐民第十四章 房王作亂圍嚳 盤瓠智建神功第十五章 后羿將兵來救 盤瓢負女遁去第十六章 帝嚳深山尋女 唐堯降生母家第十七章 唐堯初降生 丹丘來進貢第十八章 盤瓠逸去帝女歸 帝嚳東海訪柏昭第十九章 帝嚳納妃羲和女 盤瓠子女到亳都第二十章 赤松子來訪 鳳凰鳥翔集第二十一章 赤松子獻珠治病 青城山帝嚳訪道第二十二章 舟人授秘書 帝嚳悟天道第二十三章 帝女常儀謝世 盤瓢子孫分封第二十四章 立摯為嗣子 封禪上泰山第二十五章 嗣子摯即帝位 老臣謀去三凶第二十六章 帝堯出封於陶 三凶肆虐當朝第二十七章 罐兜求封南方國 狐功設計害人民第二十八章 堯改封於唐 羿往殺楔揄第二十九章 巫咸弟子佐三苗 羿往桑林殺封豕第三十章 羿殺九嬰取雄黃 巴蛇被屠洞庭野第三十一章 帝摯禪位唐堯 三苗建國南方第三十二章 唐堯居母喪 后羿繳大風第三十三章 唐堯踐帝位 皋陶感降生第三十四章 帝堯田獵講武 鴻超被鳥射傷第三十五章 巫咸鴻術為堯醫 越裳氏來獻神龜第三十六章 帝堯東巡問樗莆 初見皋陶驗前夢第三十七章 厭越述紫蒙風土 閼伯實沈共參商第三十八章 帝堯遇赤將 子輿官木正第三十九章 帝堯寶露賜群臣 大司農籌備蠟祭第四十章 帝堯師事尹壽 尹壽舉薦四賢第四十一章 尹壽氏說天丈 羿與逢蒙較射第四十二章 帝堯箕山訪許由 長淮水怪興風浪第四十三章 帝堯初番見許由 黃帝問道廣成子第四十四章 帝堯遊黟山 覽盡大千界第四十五章 途遇金道華 蘭為王者香第四十六章 縉雲山黃帝修道 大姥山老母成仙第四十七章 狐功設計害帝堯 責三苗帝堯動怒第四十八章 男女同川而浴 帝堯君臣中蠱第四十九章 養蠱之情形 苗民之風俗第五十章 帝堯師事善卷 揮師滅除西夏第五十一章 射十日羿見姮娥 渠搜國來朝貢獻第五十二章 述洪水之來源 說黃河之成因第五十三章 堯讓天下於許由 稷為堯使見王母第五十四章 后羿射河伯 逢蒙殺后羿第五十五章 青鳥使迎大司農 西王母性喜樗蒱第五十六章 崑崙山稀有大鳥 西王母瑤池宴客第五十七章 大司農歸平陽 三苗驩兜降服第五十八章 讓天下於巢父 任許由州長第五十九章 海人獻冰蠶繭 堯教子朱圍棋第六十章 帝堯比神農 華封人三祝第六十一章 帝堯開鑿堯門山 果老事堯為待中第六十二章 訓大夏討渠搜 堯締交狐不諧第六十三章 彭祖祈年壽 帝堯讓大位第六十四章 舜生於諸馮 務成子教舜第六十五章 倉頡造文字 舜兄得狂疾第六十六章 舜初耕歷山 象受教於兄第六十七章 秦東贈舜行 二耕歷山下第六十八章 舜與方回訂交 師尹壽蒲衣子第六十九章 耕歷山三番五次 訪大舜不遠萬里第七十章 被逐三四回 學琴作什器第七十一章 以德教化人 舜師事許由第七十二章 三足烏集庭 元愷大會聚第七十三章 帝子朱漫遊是好 誇父臣於帝子朱第七十四章 堯放子朱於丹淵 免共工四岳舉鯀第七十五章 神禹坼背生 鯀受命治水第七十六章 禹師郁華子 鯀作九仞城第七十七章 制陶器舜化東夷 陶河濱舜禹相遇第七十八章 一曰遇十瑞 四岳共舉舜第七十九章 夢眉與發齊 舜不告而娶第八十章 堯降二女於溈汭 舜率二女覲父母第八十一章 堯賜雕弓干戈美玉 瞽叟使舜完廩浚井第八十二章 象日以殺舜為事 舜為舉八元八凱第八十三章 堯以舜為耳為目 舜攝位三凶不服第八十四章 鯀治水不利 舜舉禹治水第八十五章 夢從月中過 師事大成摯第八十六章 初過桐柏山 宛委得寶物第八十七章 雲華夫人授書 伯益水平佐禹第八十八章 舜受終而攝政 禹治水以定計第八十九章 降服罔象天 應龍佐治水第九十章 天地十四將大戰 收服七地授仙菉第九十一章 平逢山群蜂為患 玉卮娘降服驕蟲第九十二章 禹鑿砥柱山 九仙集西嶽第九十三章 巨靈擘太華 大人釣六鼇第九十四章 伯益作井龍登玄雲 玄龜負泥封印山川第九十五章 禹鑿龍門入 伏羲賜玉簡第九十六章 河伯宴大禹 冀州水患平第九十七章 大禹被困於相柳 相柳見誅於五帝第九十八章 黃蛇守共工台 共工流於幽州第九十九章 導河積石得延喜玉 賜軒轅鏡除卻神光鬼第一百章 天地除妖蛇 鯉魚跳龍門第一百零一章 濟水三伏三現 天地將斬朱孺第一百零二章 天地將除妖鳥 嵎夷九族來朝第一百零三章 窟洲返魂香 青州水患平第一百零四章 桐柏山風雷震驚 兩儲君霍潛迎禹第一百零五章 巫支祁襲禹 鴻濛氏被囚第一百零六章 三過桐柏山 共戰巫支祁第一百零七章 禹鑿軒轅化為熊 女攸化石破生啟第一百零八章 鈸耳貫胸獻珠鱉 大禹過門不入家第一百零九章 水平王震澤為神 繇余黃魔使三苗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破三苗 騅驩竄南海第一百一十一章 圍計蒙誤衝突 雲林宮右英解圍第一百一十二章 黃魔破土鑿黃牛 禹鑿巴山開三峽第一百一十三章 掘崑崙息土治水 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百一十四章 天將驅除犯狼 大禹二次遇疫第一百一十五章 方相氏驅疫 雲夢遇神女第一百一十六章 禹作岣嶁碑 神農教避疫第一百一十七章 樂馬山禹誅疫獸 蟠塚山驅龍導漾第一百一十八章 刑天氏與帝爭神 太真夫人除窫窳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三苗於三危 頒五瑞於群後第一百二十章 五老游河河圖來 龍馬鳳凰獻圖書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禹巡海外 應龍殺旱魃第一百二十二章 誇父逐日影 大禹游北方第一百二十三章 迷途入終北 行蹤至無繼第一百二十四章 禹收九鳳強梁 又至肅慎之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禹至毛民等國 黿鼉代為橋樑第一百二十六章 漫話扶桑國 詳說君子情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禹逢巨蟹 海若助除妖第一百二十八章 禹歷小人大人國 有蜮山遭遇水弩第一百二十九章 翳逸廖救蜮疫 禹到歧舌百慮第一百三十章 禹受困於楓林 祖狀被殺南海第一百三十一章 禹到壽麻國 得見螺螄舟第一百三十二章 長腳扶盧女 軒轅丈夫國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海神率禹避難 刑天氏命葬常羊第一百三十四章 禹配合二國失敗 淑士國禹鑿方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奇肱試飛車 槐山通老童第一百三十六章 鍾山覲上帝 崑崙見王母第一百三十七章 群仙大聚會 禹游崑崙山第一百三十八章 禹結束危神 堯沉璧於洛第一百三十九章 堯作大章樂 皋陶作象刑第一百四十章 董父豢於雷夏 堯崩葬於谷林第一百四十一章 重到會稽百官官 迎即位分命都蒲阪第一百四十二章 封第象於有庳 立學校以施救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司稷逝世 渠搜國獻裘第一百四十四章 孝養國來朝 夔作樂改封第一百四十五章 奏韶樂舞百獸 郊天祈以丹朱第一百四十六章 巡審樂三到會稽 修大道彭祖說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善捲逃舜入深山 無擇被迫跳澗淵第一百四十八章 舜西教六戎 西王母來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舜作卿雲歌 黃龍負圖書第一百五十章 息慎氏進貢 大頻國來朝第一百五十一章 封義均命禹攝位 復九州玄都來朝第一百五十二章 率封禪泰山 象病死有庳第一百五十三章 方回憑弔舜墳 二女化作湘神第一百五十四章 啟結天下賢 禹即天子位第一百五十五章 頒夏時於萬國 作貢法均地權第一百五十六章 改封丹朱商均 作樂雕俎臣諫第一百五十七章 柏成子高逃禹 陣塗民代皋陶第一百五十八章 作城郭大會諸侯 鑄九鼎海神來朝第一百五十九章 禹讓天下於奇子 分散藏書於各處第一百六十章 禹會諸侯戮防風氏 啟為天子滅有扈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