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淮南子卷一 原道訓: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淮南子》淮南子卷一 原道訓

淮南子

淮南子卷一 原道訓

【原文】

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

故植之而塞於天地,橫之而彌於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於六一合,卷之不盈於一握。

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纖而微;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歷以之行;麟以之遊,鳳以之翔。

泰古二皇,得道之一柄一,立於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

是故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萬物終始。

風興雲蒸,事無不應;雷聲雨降,並應無窮;鬼出電入,龍興鸞集;鈞旋轂轉,周而復幣;已彫已琢,還反於樸,無為為之而合於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於和,有萬不同而便於一性一;神托於秋豪之末,而大宇宙之總。

其德優天地而和陰陽,節四時而調五行; 呴諭覆育,萬物群生;潤於草木,浸於金石;禽一獸碩一大,豪一毛一潤澤,羽翼奮也,角觡生也,獸胎不贕,鳥一卵一不毈;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出,賊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

跂行嚎息,蠉飛蝡動,待而後生,莫之知德;待之後死,莫之能怨。

得以利者不能譽,用而敗者不能非;收聚畜積而不加富,佈施稟授而不益貧;旋縣而不可究,纖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墮之而不下;益之而不眾,損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殺之而不殘;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淺。

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應無形兮;遂兮洞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俛仰兮。

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乘雲車,入雲蜺;游微霧,騖怳忽;歷遠彌高以極往,經霜雪而無跡,照日光而無景;扶搖抮抱羊角而上,經紀山川,蹈騰崑崙;排閶闔,淪天門。

末世之御,雖有輕車良馬,勁策利鍛,不能與之爭先。

是故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陰陽為御;乘雲凌霄,與造化者俱;縱志舒節,以馳大區;可以步而步,可以驟而驟;令雨師灑道,使風伯塌塵;電以為鞭策,雷以為車輪;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劉覽偏照,復守以全;經營四隅,還反於樞。

故以天為蓋,則無不覆也;以地為輿,則無不載也;四時為馬,則無不使也;陰陽為御,則無不備也。

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知八絨九野之形埒者,何也?執道要之一柄一,而游於無窮之地。

是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不變,不可究也,秉其要歸之趣。

夫鏡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方圓曲直弗能逃也。

是故響不肆應,而景不一設;叫呼彷彿,默然自得。

人生而靜,天之一性一也;感而後動,一性一之害也;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

好憎成形而智誘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

故達於道者,不以人易天;外與物化,而內不失其情。

至無而供 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萬物之至,騰踴餚亂而不失其數。

是以處上而民弗重,居前而眾弗害,天下歸之,一奸一邪畏之。

以其無爭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

夫臨不而釣,曠日而不能盈羅,雖有鉤箴芒距,微綸芳餌,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數,猶不能與網署爭得也。

射者桿烏號之弓,彎棋衛之箭,重之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飛鳥,猶不能與羅者競多。

何則?以所持之小也。

張天下以為之籠,因江海以為之署,又何亡魚失鳥之有乎!故矢不若繳,繳不若無形之像。

夫釋大道而任小數,無以異於使蟹捕鼠、蟾蠩捕蚤,不足以禁好塞邪,亂乃逾滋。

昔者夏鯀作三仍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故機械之心藏於胸中,則純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遠之所能懷!是故革堅則兵利,城成則沖生,若以湯沃沸,亂乃逾甚。

是故噬狗,策蹄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弗能化。

欲寅之心亡於中,則饑虎可尾,何況狗馬之類乎!故體道者逸而不窮,任數者勞而無功。

夫峭法刻誅者,非霸王之業也;箠策繁用者,非致遠之術也。

離朱之明,察箴未於百步之外,不能見淵中之魚;師曠之聰,合八風之調,而不能聽十里之外。

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修道理之數,因天地之自然,則六一合不足均也。

是故禹之決讀也,因水以為師;神農之播谷也,因苗以為教。

夫萍樹根於水,木樹根於土;鳥排虛而飛,獸踱實而走;蛟龍水居,虎豹山處,天地之一性一也,兩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員者常轉,窾者主浮,自然之勢也。

是故春風至則甘雨降,生育萬物;羽者嫗伏,一毛一者孕育;草木榮華,鳥獸一卵一胎;莫見其為者,而功既成矣。

秋風下霜,倒生挫傷;鷹鵰搏鷙。

昆蟲蟄藏;草木注根,魚鱉湊淵,莫見其為者,滅而無形。

木處棒巢,水居窟一穴一;禽一獸有芄,人民有室,陸處宜牛馬,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穢裘,於、越生葛絺;各生所急,以備燥濕,各因所處,以御寒暑,並得其宜,物便其所。

由此觀之,萬物固以自然,聖人又何事焉!

九疑炎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民人被發文身,以像鱗蟲;短綣不褲,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

雁門之北,狄不谷食;賤長貴壯,俗尚氣力;人不弛弓,馬不解勒,便之也。

故禹之一裸一國,解一衣而入,衣帶而出,因之也,今夫徙樹者,失其陰陽之一性一,則莫不枯槁,故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鴝鵒不過濟,貉渡汶而死;形一性一不可易,勢居不可移也。

是故達於道者,反於清淨;究於物者,終於無為。

以恬養一性一,以漠處神,則入於天門。

所謂天者,純粹樸素,質直皓白,未始有也雜糅者也。

所謂人者,偶差智故,曲巧偽詐,所以俛仰於世人而與俗交者也。

故牛歧蹄而戴角,馬被髦而全足者,天也。

絡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

循天者,與道游者也;隨人者,與俗交者也。

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於隘也;夏蟲不可與語寒,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與語至道,拘於俗,束於教也。

故聖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一精一通於靈府,與造化者為人。

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備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是故好事者未嘗不中,爭利者未嘗不窮也。

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把。

越王翳逃山一穴一,越人熏而出之,遂不得已。

由此觀之,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聖;土處下,不爭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爭先,故疾而不遲。

昔舜耕於歷山,期年,而田者爭處墝埆,以封壤肥饒相讓;釣於河濱,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限深潭相予。

當此之時,口不設言,手不指麾,執玄德於心,而化馳若神。

使舜無其志,雖口辯而戶說之,不能化一人。

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徙一裸一國,納肅慎,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法度刑罰,何足以致之也?是故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未;保其一精一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

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

故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乏,此之謂天解。

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

所謂志弱而事強者,柔毳安靜,藏於不敢,行於不能;恬然無慮,動不失時;與萬物回周旋轉,不為先唱,感而應之。

是故貴者必以賤為號,而高者必以下為基。

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剛,用弱而強;轉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

所謂其事強者,遭變應卒,排患扞難;力無不勝,敵無不凌;應化揆時,莫能害之,是故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則剛,積於弱則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

強勝不若己者,至於若己者而同;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

故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於舌而先之敝。

是故柔一弱者,生之干也;而堅強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窮之路也;後動者,達之原也。

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壽七十歲,然而趨捨指湊,日以月悔也,以至於死。

故蓬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所非。

何者?先者難為知,而後者易為攻也,先者上高,則後者攀之;先者踰下,則後者蹶之;先者頹陷,則後者以謀;先者敗績,則後者違之。

由此觀之,先者,則後者之弓矢質的也。

猶錞之與刃,刃犯難而錞無患者,何也?以其托於後位也。

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見也,而賢知者弗能避,也。

所謂後者,非謂其底滯而不發,凝結而不流,貴其周於數而合於時也。

夫執道理以耦變,先亦制後,後亦制先。

是何則?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

時之反側,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逮。

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游,故聖人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

是故聖人守清道而抱雌節,因循應變,常後而不先,柔一弱以靜,舒安以定,攻大?堅,莫能與之爭。

天下之物,莫柔一弱於水,然而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修極於無窮,遠淪於無涯;息耗減益,通於不訾;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而不可得窮極也,微則不可得把握也;擊之無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一靡一散;利貫金石,強濟天下;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遭回川谷之間,而滔騰大荒之野;有餘不足與天地取與,授萬物而無所前後。

是故無所私而無所公,一靡一濫振蕩,與天地鴻洞;無所左而無所 右,蟠委錯蟯,與萬物始終。

是謂至德。

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於天下者,以其淖溺潤一滑也,故老聘之言曰:「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出於無有,人於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

其子為光,其孫為水,皆生於無形乎!夫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毀。

故有像之類,莫尊於水。

出生入死,自無踱有,自有踱無,而以衰賤矣。

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一弱者,道之要也。

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肅然應感,殷然反本,則淪於無形矣。

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

所謂一者,無匹合於天下者也。

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員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葉,累而無根;懷囊天地,為道關門;穆忞隱閔,純德獨存;佈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

是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循之不得其身;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

是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天下為之圈,則名實同一居。

音之數不過五,而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

味之和不過五,而五味之化不可勝嘗也。

色之數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故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

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

其全也,純兮若樸;其散也,混兮若濁。

濁而徐清,沖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淵,泛兮其若浮雲。

若無而有,若亡而存。

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其動無形,變化若神;其行無跡,常後而先。

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於公。

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損其思慮。

約其所守則察,寡其所求則得。

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形而不明;以知慮為治者,若心而無功。

是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宜,不易其常,放准循繩,曲因其當。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一性一之累也。

人一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瘤,驚怖為狂;優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

能此五者,則通於神明。

通於神明者,得其內者也。

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收之。

中之得,則五藏寧,思慮平,筋力勁強,耳目聰明,疏達而不悻,堅強而不鞼,無所大過而無所不逮;處小而不一逼一,處大而不窕,其魂不躁,其神不嬈;湫漻寂莫,為天下梟。

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近者,往而復反。

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物穆無窮,變無開像;優遊委縱,如響之與景;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伏。

能存之此,其德不虧。

萬物紛糅,與之轉化,以聽天下,若背風而馳,是謂至德,至德則樂矣。

古之人有居巖一穴一而神不遺者,未世有勢為萬乘而日憂悲者。

由此觀之,聖亡乎治人而在於得道;樂亡乎富貴而在於德和。

知大己而小天下,則幾於道矣。

所謂樂者,豈必處京台章華,游雲夢沙丘,耳聽《九韶》《六瑩》,口味煎熬芬芳,馳騁夷道,釣射鷫鹴之謂樂乎?吾所謂樂者,人得其得者也。

夫得其得者,不以奢為樂,不以廉為悲,與陰俱閉,與陽俱開。

故子夏心戰而臞,得道而肥,聖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

是故其為歡不忻忻,其為悲不惙惙。

萬方百變,消搖而無所定,吾獨慷慨遺物而與道同出,是故有以自得之也。

喬本之下,空一穴一之中,足以適情,無以自得也。

雖以天下為家,萬民為臣妾,不足以養生也。

能至於無樂者,則無不樂,無不樂則至極樂矣。

夫建鐘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耳聽朝歌北鄙一靡一靡一之樂,齊一靡一曼之色,陳酒行觴,夜以繼日,強一弩一弋高鳥,走大逐狡兔:此其為樂也,炎炎赫赫,怵然若有所誘慕。

解車休馬,罷酒撤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是何則?不以內樂外,而以外樂內;樂作而喜,曲終而悲;悲喜轉而相生,一精一神亂營,不得須臾平。

察其所以,不得其形,而日以傷生,失其得者也。

是故內不得於中,稟授於外而以自飾也;不浸於肌膚,不俠於骨髓,不留於心志,不滯於五藏。

故從外入者,無主於中,不止;從中出者,無應於外,不行。

故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說之;稱至德高行,雖不肖者知慕之。

說之者眾,而用之者鮮;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寡。

所以然者何也?不能反諸一性一也,夫內不開於中而強學問者,不入於耳而不著於心,此何以異於聾者之歌也?效人為之而無以自樂也,聲出於口,則越而散矣。

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氣,馳騁於是非之境,而出入於百事之門戶者也。

是故不得於心而有經天下之氣,是猶無耳而欲調鐘鼓,無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耳勝其任矣。

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許由小天下而不以己易堯者,志遺於天下也。

所以然者何也?因天下而為天下也。

天下之要,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我身。

身得,則萬物備矣。

徹於心術之論,則嗜欲好憎外矣。

是故無所喜而無所怒,無所樂而無所苦。

萬物玄同也,無非無是;化育玄耀,生而如死。

夫天下者亦吾有也,吾亦天下之有也;天下之與我,豈有間哉!

夫有天下者,豈必攝權持勢,一操一殺生之一柄一,而以行其號令邪?吾所謂有天下者,非謂此也,自得而已;自得則天下亦得我矣。

吾與天下相得,則常相有,己又焉有不得容其間者乎?

所謂自得者,全其身者也;全其身,則與道為一矣。

故雖游於江潯海裔,馳要褭,建翠蓋,目觀《掉羽》《武》《象》之樂,耳聽滔朗奇麗《激》《抮》之音,揚鄭、衛之浩樂,結激楚之遺風,射沼濱之高鳥,逐苑圃之走獸,此齊民之所以一婬一泆流湎;聖人處之,不足以營其一精一神,亂其氣志,使心怵然失其情一性一。

處窮僻之鄉,側豁谷之間,隱於棒薄之中,環堵之室,茨之以生茅,蓬戶甕牖,一揉一桑為樞;上漏下濕,潤浸北房,雪霜滖灖,浸潭菰蔣;逍遙於廣澤之中,而仿洋於山峽之旁,此齊民之所為形植黎黑,憂悲而不得志也;聖人處之,不為愁淬怨忽,而不失其所以自樂也。

是何也?則內有以通於天機,而不以貴賤貧富勞逸失其志德者也。

故夫烏之啞啞,鵲之唶唶,豈嘗為寒暑燥濕變其聲哉!

是故夫得道已定,而不待萬物之推移也,非以一時之變化,而定吾所以自得也。

吾所謂得者,一性一命之情,處其所安也。

夫一性一命者,與形俱出其宗,形備而一性一命成,一性一命成而好憎生矣,故土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規矩不能方圓,鉤繩不能曲直。

天地之永,登丘不可為修,居卑不可為短。

是故得道者,窮而不懾,達而不榮;處高而不機,持盈而不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儒。

是故不待勢而尊,不待財而富,不待力而強;平虛下流,與化翱翔。

若然者,藏金於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貪勢名。

是故不以康為樂,不以謙為悲;不以貴為,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

夫形者生之捨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位則三者傷矣。

是故聖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干也。

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洩,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夫舉天下萬物,蚑蟯貞蟲,蝡動蚑作,皆知其所喜憎利害者,何也?以其一性一之在焉而不離也。

忽去之,則骨肉無倫矣。

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視,替然能聽,形體能抗,而百節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視丑美,而知能別同異、明是非者,何也?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

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繫者,其行也足蹪趎埳、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見也,呼之而不能聞也。

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應者,何也?神失其守也。

故在於小則忘於大,在於中則忘於外,在於上則忘於下,在於左則忘於右。

無所不充,則無所不在。

是故貴虛者,以豪末為宅也。

今夫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難而越溝瀆之險者,豈無形神氣志哉!然而用之異也。

失其所守之位而離其外內之捨,是故舉錯不能當,動靜不能中,終身運枯形於連嶁列埒之門而蹪蹈於污壑阱陷之中,雖生俱與人鈞,然而不免為人戮笑者,何也?形神相失也。

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

貪饕多欲之人,漠於勢利,誘慕於名位,冀以過人之智,植於高世,則一精一神日以耗而彌遠,久一婬一而不還,形閉中距,則神無由入矣。

是以天下時有盲妄自失之患,此膏燭之類也,火逾然而消逾亟。

夫一精一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者犛以老。

是故聖人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沈浮俛仰,恬然而縱之,迫則用之。

其縱之也若委衣,其用之也若發機。

如是則萬物之化無不遇,而百事之變無不應。

【譯文】

「道」,覆蓋天承載地,拓展至四面八方,高到不可觸頂,深至無法測底,包裹一著天地,無形中萌育萬物。

像泉水從源頭處渤湧一出來,開始時虛緩,慢慢地盈一滿,滾滾奔流,逐漸由濁變清。

所以,它豎一直起來能充塞天地,橫躺下去能充斥四方,施用不盡而無盛衰;它舒展開來能覆蓋天地四方,收縮捲起卻又不滿一把。

它既能收縮又能舒展,既能幽暗又能明亮,既能柔一弱又能剛強。

它橫通四維而含蘊陰陽,維繫宇宙而彰顯日月星辰。

它是既柔一靡一又纖微。

因此,山憑藉它才高一聳,淵憑藉它才深邃,獸憑藉它才奔走,鳥憑藉它才飛翔,日月憑藉它才光亮,星辰憑藉它才運行,麒麟憑藉它才出遊,鳳凰憑藉它才翱翔。

遠古伏羲、神農,掌握「道」的根本,立身於天地中央,一精一神與自然造化融合,以此安一撫天下四方,所以使天能運行地能靜凝,像輪繞軸轉永不停息、水流低處永不休止,與天地萬物共始同終。

如風起感應雲湧、雷隆相應雨降,又像鬼神閃電瞬間即逝,又如神龍鸞鳥顯現興集,還像鈞旋轂轉週而復始。

已被雕琢卻又還返質樸。

行順應自然之事來契合「道」,言樸實無華之語來符合「德」。

恬靜愉悅不矜不驕求得和諧,包容萬有不求齊物合於天一性一。

其神既依托於細微毫末之中,又擴充至廣大宇宙之內。

其德一性一使天地柔順而陰陽和諧,四時節順而五行有序。

煦育萬物,繁衍生長;滋潤草木,浸滲金石;禽一獸長得碩一大肥壯,毫一毛一豐澤光亮,翅翼堅壯有力,骨角生長正常;走獸不懷死胎,飛禽孵蛋成鳥;父無喪子悲痛,兄無失弟哀傷;孩童不會成孤兒,女子不會成寡一婦;異常虹霓不會出現,螢惑妖星不會運行。

這都是廣懷德澤所致。

至高無上的道,生育了萬物卻不佔為己有,造就成物象卻不自為主宰。

各種奔走、飛翔、蠕一動、爬行的動物靠道而生,但都不知這是道的恩德;因道而死,但都不知怨恨道。

而因道得利者也不讚譽「道」,用道失敗者也不非議「道」;也不因收聚蓄積而富上加富、佈施他人而越益貧窮;(這些「道」理)極其細微而無法探究,極其渺細而難以窮盡。

累積它也不變高,墮減它也不會低;增益它也不見多,損減它也不會少;砍削它也不變薄,傷害它也不會殘;開鑿它也不見深,填充它也不見淺。

惚惚恍恍,難見形象;恍恍惚惚,功能無限;幽幽冥冥,感應無形;深邃混洞,運動不虛;隨剛柔捲縮和舒展,和陰陽俯伏和仰升。

以前馮夷、大丙駕御,乘雷公之車,駕上六條彩虹為馬,遨遊於微朦的雲霧之中,馳騁在邈茫迷濛之境,歷遠及高直到渺遠之處;經過霜雪而不留印跡,日光照射而不映陰影;如飆風曲縈盤旋而上。

經過高山大川,跨越崑崙之巔,推開天門,進入天宮。

近世駕御,雖有輕捷車兒健駿良馬,並有強勁鞭兒尖利鞭刺催趕,卻無法與馮夷、大丙爭高低優劣。

所以大丈夫恬靜坦然,無思無慮;以天為車蓋,以地為車廂,以四季為良馬,以陰陽為御手;乘白雲上九霄,與自然造化同往。

放開思緒,隨心舒一性一,騁天宇。

可緩行則緩行,可疾馳則疾馳。

令雨師清灑道路,喚風伯掃除塵埃;用電來鞭策,以雷做車輪;向上游於虛廓高渺區域,往下出入無所邊際門戶;雖然觀覽照視高渺之境,卻始終保守著純真;雖然周遊經歷四面八方,卻仍然返還這「道」之根本。

所以,用天作車蓋就沒有什麼不能覆蓋了;以地做車廂就沒有什麼不能承載了;用四季作良馬就沒有什麼不可驅使的了,用陰陽做御手就沒有什麼不完備的了。

所以疾行而不搖晃,遠行而不疲勞,四肢不疲憊,耳目不損傷而能知道整個宇宙天地的界域。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由於掌握了「道」的根本而暢遊於無窮無盡之中。

所以天下之事是不能有意人為地去做的,只能順隨事物的自然之一性一去推求;萬物的變化是不能憑人的智慧去探究的,只能按事物發展趨勢來把握其真諦。

鏡子和明淨的水能映照物形,卻並沒有任何的奧妙的設置而使方、圓、曲、直等形狀如實照映出來。

因此回音也不是聲音要它回應,影子也不是物體特意設置,這回音呼聲、影子恍惚都是自然而然出現的。

人天生喜歡恬靜,這是人的本一性一。

是受到外物誘一惑後才動情一欲的,這樣本一性一也就受到了傷害。

與外物接觸使一精一神感應,這是人的智慮活動所造成的。

智慮與外界事物接觸後,好惡、一愛一憎之情也就產生,而好惡、一愛一憎之情一旦形成,這說明人的智慮已受外物迷惑,人也就不能返回本一性一而天理泯滅了。

所以,通達於道的人是不以人間利慾而改變天一性一的,即使外隨物化而內心都不會喪失原有的本一性一。

要知道這「道」儘管虛無至極,但卻能滿足萬物之需求,時時變化卻能使萬物歸返自身。

這「道」又具備應付萬物的大小長短之能力,所以當萬物紛至沓來、淆亂騰踴時,「道」都能處置有序。

所以,得「道」者身居上一位時民眾不會感到有欺壓之感,身處前列時民眾不會感到有傷害之感,這樣天下能歸附他,一奸一邪要懼怕他。

正因為他不和萬物爭先,所以也就沒有什麼能與他爭。

到江邊釣魚,一整天也不能釣滿一魚簍。

雖有鋒利的釣鉤、細綸的釣線、芳一香的魚餌,再加上有詹何、娟嬛那樣的釣技,但所釣獲的魚還是無法與用大網捕撈的魚相比。

射手張開的是烏號之弓,搭上的是棋衛之箭,再加上有后羿、逢蒙那樣的射技,但所射得的飛鳥還是無法與用羅網捕捉的鳥相比。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釣魚者、捕鳥者所用的器一具太小。

假如張開天穹作籠子、用江海做網罟,哪還會有漏網的魚、飛逸的鳥?所以說光箭不如具有絲繩的繳(箭),而帶有絲繩的箭又不如無形的天地之籠、江海之網。

這就是說放棄大道而用小技來治理天下,無異於用螃蟹捉老鼠、以蛤蟆捉跳蚤,不但不能禁止一奸一邪堵塞罪惡,反而會更加亂。

過去夏鯀修作高的城牆來防範,但結果反而是諸侯叛亂,海外各國也都生狡詐之心。

禹看到這點,就拆毀城牆,填平護城河,散發財物,焚燒兵器盔甲,廣施仁德,結果四海臣服,夷族納貢,禹在塗山會見成千上萬帶著玉器錦緞來朝會的諸侯。

所以胸中藏有機巧一奸一詐之心,這純白的道(天一性一)也就不純粹了,純粹專一的德也就不完備了;處理自身都不理智了,還能安一撫感化其他遠處的事和人?所以皮革鎧甲堅一硬,這兵器也隨之鋒利,城牆一旦築起,這攻城戰車也隨之產生;這些如同用開水澆入滾一燙的水中一樣,非但不能制止沸騰,反而使水沸騰得更厲害。

所以以鞭打咬人的狗、用鞭打踢人的馬而想調一教好它們,但即使是伊尹、造父這樣的人也無能為力,達不到教化的目的。

如果心中不存害人的慾念,那麼就是尾隨飢餓的老虎也不可怕;更何況對付狗、馬之類的動物!所以領悟道的人安安逸逸而沒有辦不到的事,玩一弄巧詐之術的人辛辛苦苦卻一事無成。

實行嚴刑苛法治理國家,不是成就霸王之業的人所應做的;用椎子、鞭子頻頻刺激坐騎,不是趕遠路的方法。

離朱的眼力儘管能看百步之外的針尖,卻看不到深淵中的魚;師曠的耳力儘管能聽辨各種聲調,卻聽不見十里之外的聲響。

這就像單憑一人之能力不足以治理深宅大院一樣。

遵循道的規律,順應天地自然,那麼天地四方也不夠他治理。

所以夏禹疏通江河正是以順隨水流低處這一自然特一性一來進行的;神農播種五穀正是以循守苗之自長這一自然特一性一來耕作的。

浮萍生於水面,樹木扎根土中,鳥凌空而飛,獸踩地而跑,蛟龍居於水中,虎豹生於山中,這些均是天地自然本一性一。

兩木互相摩一擦就會起火,金與水廝守就會熔化,圓的物件容易轉動,空的器一具容易飄浮,這也都是自然之勢。

所以當春風吹拂甘露降臨之時,萬物就生長,長羽翼的開始孵一卵一,長一毛一發的開始懷胎,草木開花,鳥一卵一獸胎:這些並未發現春季在幹什麼而卻恰恰在無形中化育萬物。

同樣,當秋風乍起霜降大地之時,草木就凋零,鷹雕搏擊,昆蟲伏藏,草木根一部忙於吸儲營養,魚鱉開始湊潛深水之中:這些也並未發現秋季在幹什麼而卻恰恰在悄然中挫滅萬物。

居於樹上的築巢,處於水中的靠窟,獸類臥草,人類居室;陸行適用牛馬,水深適宜舟行;匈奴地產粗糙的皮一毛一,吳越地產透風的葛布:各自生產急需的東西來防備燥濕,各自依靠所處的環境來防禦寒暑,並各得其所、各適其宜。

由此看來,萬物均按其本一性一生存發展,那麼,你人又何必去干預呢!

九嶷山以南的民眾,從事陸地的活少而從事水中的活多,所以這裡的民眾剪髮文身,模仿魚龍形象;同樣只圍短裙不著長褲,以便於涉水游渡,著短袖衫或捲起袖子,以方便撐船,這些是由水上生活的特點所決定的。

雁門以北的狄人不以穀類為主食,輕視老年人而看重青壯年,崇尚力量,不放下弓箭和不解下帶嚼子的馬籠頭,這是由遊牧生活的特點所決定的。

所以禹到一裸一國去,脫掉衣服入境,出境後再穿上衣服,這是由當地的習俗所決定的。

今天,移植樹木的人,如果不顧樹木對環境四時陰陽寒暖的適應一性一,那麼其樹沒有不被弄死的。

所以,橘移到江北就變成了枳,鴝鵒不能過濟水,貉一過汶水便會死去。

它們的形一性一特點是不能改變的,生活居處的環境是不能變移的。

所以通達「道」的人必返於清淨的天一性一,探究事物本一性一的人必歸順自然無為。

以恬靜養一性一,用淡漠修神,就能進入天然的境界。

所謂「天然」,是指純粹樸素,質真潔白,沒有摻入雜質。

所謂「人為」,是指參差不正,虛偽一奸一詐,以此曲意逢迎與世交往。

所以牛蹄分趾而頭上長角,馬蹄完整而頸上生鬃,這就是「天然」;而用馬籠頭絡著馬嘴,用繩子穿過牛鼻,這就是「人為」。

遵循天然就必然與「道」遨遊;順從「人為」就必定與世俗交往。

那井中小魚,無法與它談論大海,是由於它受環境的局限;生活在夏季的蟲,無法與它談論寒冬,是因為它受季節的限制;寡聞少見的書生,無法與他談論大道,是由於他受習俗、教義的束縛。

所以,聖人是不會以「人為」的事去干擾「天然」,不以慾念去擾亂本一性一;不用謀劃就能將事處理得當,不必信誓旦旦就能顯現信用,不必思慮就能得心應手,不必大動干戈就能大功告成;這是因為他一精一氣與心靈融會貫通,和大道日夜相伴。

善於游泳的人容易淹死,善於騎馬的人常會落馬摔傷,他們各因自己的一愛一好特長而招致災禍。

所以放縱一情一欲的人沒有不傷損自身的,爭名奪利的人沒有不窮困潦倒的。

以前共工力大無比,一怒之下頭撞不周山,使大地往東南傾斜,起因是與高辛氏爭奪帝位,結果變成異物潛入深淵中,他的宗族也因此滅絕,後代死盡。

越王翳為太子時,不願繼承王位而躲進山洞,但越國人用火將他熏出來,終於被迫為王。

由此看來,有所得取決於時勢,而不取決於爭奪,治理天下取決於合道,而不取決於聖明。

土處低而不爭高,反而安全沒有危險;水下流而不爭先,反而迅流沒有遲滯。

過去舜在歷山親自耕種,一年後,耕田者都爭著要耕貧瘠的土地而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他人。

舜在江邊釣魚,一年後,漁民都爭著要在水淺流急的地方打魚而將河灣深潭讓給別人。

那時的舜既不喋喋不休地說教,也不指手劃腳地干預,他只是保持自然無為的信念和德行而感化民眾無比神速。

假如舜沒有這種信念和德行,即使能言善辯而挨家挨戶去勸說,也不能感化一人。

因此,不可言說的「道」,能量真是浩大無限!舜帝能治理三苗之亂,使羽國民眾都來朝見,徙移一裸一國的習俗,接納肅慎人,都未曾發號施令便能移風易俗,大概就是憑著這種自然無為的信念和德行來做事吧!靠法度刑罰哪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所以聖人注重內在本一性一的修養,而不修飾外表的枝節,保全一精一神,偃息一奸一巧,靜漠無為按自然本一性一去辦事,因而沒有什麼事辦不成,坦然地不去刻意有為治理什麼,反而什麼都能治理好。

所謂自然無為,是指不超越事物的本一性一人為地去做;所謂沒有什麼事辦不成,是說順應了事物的本一性一。

所謂不去治理,是說不改變事物的本一性一;所謂沒有什麼治理不好,是指順應於事物的必然一性一。

萬物都有其產生、生存的各種具體特一性一,百事都有其出現、存在的各種具體根據;聖人就是能掌握這些根本、關鍵的東西。

所以能探究無窮無盡的事物,並能照觀事物而不會眩惑,因順響應而不會困乏。

這就叫知曉「天然」。

所以得道之人意念柔順而辦事穩妥,心胸虛靜而處事得當。

所謂「志弱而事強」,是說柔順虛靜,將自己隱藏在不敢有所作為之中,行動上好似無能為力,恬靜無思無慮,舉動不失時宜,順隨事物變化,不首先倡導,感而應順事物。

因此,高貴的總以謙卑的字眼來稱呼自己,高大的總以低下的東西為基礎。

寄存於小處卻能包容廣大,保持於中間卻能控制左右;行動看似柔一弱而實際剛強,以此推移變化,掌握了「一」這道,就能以少制多。

所謂「事強」,是說在遭變故、遇突變,排御患難時,沒有什麼力量不可戰勝、沒有什麼敵手不可制一服的;應順變化揆度形勢,沒有什麼能夠傷害他。

所以,要想剛強有力,必須保守柔一弱。

積聚柔一弱就會剛強,觀察這種積聚的過程、狀況,就可以預知禍福之所在。

以強力取勝,只能勝過力量不如自己的,碰到和自己一樣剛強的就只能勢均力敵了。

而用柔術勝過力量大於自己的人,這種「柔力」才是無法計量的。

所以逞強軍隊一定會遭滅亡,如同堅一硬木材容易折斷,堅固皮革容易開裂一樣,堅實的牙齒就比柔軟的舌頭先壞落。

所以說「柔一弱」才是生存的支柱,而「堅強」是「死亡」的同義語;首先倡導,容易導致窮途末路,隨後而動,才是通達的源泉。

怎麼知道這樣呢?大凡人中等壽命是七十歲,可是人們對自己的追求取捨、所作所為,每天都在自我悔恨,以至到死都是這樣。

所以衛國蘧伯玉活了五十歲,覺得前四十九年都做得不對。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先行者難以做得明智,後繼者則容易取得成效;先行者爬上高處,後繼者則可以跟著攀登而上,先行者越過低處,後繼者則可以跟著踩踏前進,先行者跌進陷阱,後繼者則可以考慮避免陷阱,先行者遭受失敗,後繼者則可以免蹈覆轍。

由此看來,先行者就是後繼者射箭的箭靶,猶如那矛戟的一柄一套和鋒刃,鋒刃受損而一柄一套卻安然無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是這一柄一套處在後面位置的緣故。

這些現象、道理,世俗庸民都知道,可是那些「賢達」卻就是不能避免這一「爭先」。

這裡所說的「居後」,並不是指停滯不動、凝結不流,而是要求居後者言行符合道數、適宜時勢。

如果能符合事物變化的道理和形勢,那麼先行者可以制馭後繼者,後繼者亦可以制馭先行者,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這樣的人掌握著駕御人的東西,所以別人就無法駕御他。

時間流逝快速短暫,快速短暫得呼吸間就引起變化,所以你如果爭先便超越它太遠,如果居後又難以趕上。

日月不停地運轉,時間不停地流逝而不遷就人。

所以聖人不看重一尺長的玉璧而珍重一寸光陰,因為時機難得而易失。

夏禹為追隨時機,鞋子掉了也顧不上拾取,頭巾掛落了也顧不上回頭看,他並不是和誰在爭先後,只是爭得時機而已。

所以聖人固守清純之道柔一弱之節,因循變化,處後而不爭先,柔一弱而清靜,安定而舒逸,然後能攻克巨大的難關,沒有人能同他抗爭。

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軟的。

然而它大無邊際,深不可測;長無盡頭,遠至無涯;它的生息消耗,減損增益無法計量;它蒸發上天成雨露,降落大地滋潤草木。

萬物得不到它就不能生存,百事缺少了它就難以辦成;它滋潤萬物而無偏心,恩澤小蟲不求回報;它富足天下而不枯竭,德澤百姓而不耗損;它行蹤不定而無法查清,細微柔軟而無法把握;砍它不顯痕跡,刺它不留印跡,斬它斬不斷,燒它不起燃;它流遁消融,錯雜紛繞而不消散;它鋒利得能穿刺金石,它強大得能浮載天下;它動溶在無形之區域,游翔在迷茫之境界,激盪在山川之峽谷,奔騰在廣袤之原野;它的多少,全由天地來決定,它施予萬物恩澤而不分先後遠近。

所以它沒有私念也無公心,氾濫激盪和天地相通;它沒有左也無右,紛繞錯雜和萬物始終。

這就是「水」的最高的德行。

水之所以能獲得天下最高的德行,全由於它生一性一柔軟而潤一滑。

所以老子說:「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出於無有,入於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無形是萬物的祖始;無音是聲音的祖先。

無形的子孫是「光」和「水」,光和水都由無形化育而成!這光看得見而抓不住,水摸得著而毀不掉。

所以在有形物類中,沒有比水更尊貴的了。

至於那些有生也有死,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以至衰亡的,就更被賤視了。

所以清靜是德的最高境界,柔一弱是道的一精一華要害;虛無恬愉,萬物之所用。

肅然感應外界,毅然返於根本,就能進入無形的境界。

所謂無形,就是達到渾然一體的狀態。

所謂渾然一體,就是天下獨一無二。

它卓然獨立,昂然獨處;它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圓而無法用規來度量,方而難以用矩來測量;浩大渾然為一體,積累成體而難見根底;它包裹天地為道之關鍵,靜穆混沌獨存純德;它佈施恩德而不會窮盡,作用萬物而不會用盡。

因此難以見到它的形狀,無法聽到它的聲響和無法觸一摸它的身一子。

它無形卻能產生有形,無聲卻能形成五音,無味卻能生成五味,無色卻能形成五色。

所以說有形來自無形,實體出自虛空。

將天下欄成一圈,使名實同一居一處。

音階不過就是宮、商、角、徵、羽,但用這五音調配出來的聲音卻美妙動聽;味道不過就是甜、酸、苦、辣、鹹,但用這五味調配出來的味道卻美味可口;顏色不過就是赤、黑、青、白、黃,但用這五色調配出來的顏色卻美妙無比。

所以就音調來說,宮調確立則五音便成;就味道來說,甜味確立則五味便成;就顏色來說,白色確立則五色便成;而對「道」來說,「一」之確立則萬物就形成。

因此這「一」之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之要義可運用於天地之間。

它完整純粹得像沒有雕鑿過的林木;它逸散開來像混沌的濁泥。

渾濁而能漸漸澄清,由虛空慢慢盈實;它寧靜如同莫測的深潭,飄蕩若似空中的浮雲;似有似無,似存似亡。

萬物無不例外來自「一」之死一穴一;百事根據理由出自「一」之門戶。

它活動時沒有具體形狀,變化奇妙;它行一事時沒有任何痕跡,常置身在後,卻又常常領先。

所以得「道」者治理天下,閉塞目耳,滅毀紋彩,廢棄智慧,依道而行,與民眾一律公平對待。

他簡化職守,減少追求,排除慾念,去掉嗜好,儉於思慮。

簡化職守則容易明察,減少追求則容易滿足。

相反,如果過分任用耳目視聽則勞累身一體且不明智;如果過分憑藉智慮理事則勞損心神且無功效。

因此聖人一貫遵循法度,不輕易改變適宜的常規,遵循法度準則,盡力依順事物的本一性一。

喜怒無常是對「道」的偏離;憂傷悲痛是對「德」的喪失;喜好憎惡是對「心」的傷害;所以嗜好慾念是天一性一的累贅。

人一大發脾氣則會破壞陰氣,人高興過分則會損傷陽氣;氣短急迫導致瘖啞,驚慌恐怖導致發狂;憂悲過分導致怨恨,疾病也由此積成;好惡太多,禍也就隨之產生。

所以聖人保持內心無憂樂,是「德」的最高境界;通達而不多變,是「靜」的最高意境;無嗜好慾念,是「虛」的最高意境;沒有一愛一憎,是「平和」的最高境界;一精一神不因物累,是「純」的最高境界。

能做到上述五點,就能與「神明」相通。

和「神明」相通者,是有內一性一修養的人。

所以用心一性一制外形,百事不廢敗;心一性一修養成功,就能保養外形。

心一性一得到修養,人一體五臟便安寧,思緒便平和,筋骨強勁,耳聰目明;通達而不乖亂,堅強而不折斷;沒有什麼太過分也沒有什麼不及,處窄處不覺得一逼一迫,處寬處不覺得空曠;心神不急躁,一精一神不煩擾;清靜恬淡可成天下之英豪。

大道平坦,離你自身不遠;在身邊尋找,轉個身就能得到。

得道者,有一逼一迫就有反應,有感觸便有舉動;他深邃無窮,變化沒有形跡;優遊悠閒,委曲順從,就像迴響呼聲,又如物影隨形;居高臨下而不失所秉之「道」;遭遇危機而勿忘玄妙之「道」。

能保持這「道」,他的「德」就不會虧損;萬物紛糅複雜,也能與之周旋變化;憑「道」處事,就像順風奔跑輕鬆快捷,這就是最高的德一性一。

有了這最高的德一性一,也就有了快樂。

古代有人住在巖洞裡,但他們的一精一神道德沒有喪失。

隨著世道衰敗,有人雖然身居高位卻天天憂愁悲傷。

由此看來,聖明不在於治理人事,而在於得「道」;快樂不在於富貴,而在於得到「平和」。

懂得重視自身修養而看輕身外之物,那就接近於「道」了。

所謂快樂,難道一定是住京台、章華,遊玩雲夢、沙丘,耳聽《九韶》《六瑩》這些古樂,口嘗美味食品,奔馳在平坦大道上,或者釣射奇異鳥禽那種快樂嗎?我說的「快樂」,是指每個人能夠獲得他所應獲得的東西。

但這裡所說的「能夠獲得他所應獲得的東西」,是不以奢侈為快樂,不以清廉為清苦;他能身處陰暗逆境能忍讓避開,身處光明順境能開放順應。

所以,子夏由於處在循道還是貪慾的思想鬥爭而枯瘦,又因由於得道循道而日益肥胖。

聖人就是不讓自身受外物役使,不以貪慾來攪亂中和天一性一。

所以,他高興時不忘乎所以,悲傷時不愁雲滿面。

萬物儘管變化莫測,我只管胸襟坦蕩不予理睬而和道共進出。

因此,能夠自得快樂之一性一,即使住在深山老林之中,棲身空曠山洞之內,也足以愜意舒心;如果不能自得快樂之一性一,即使君臨天下,以萬民為己臣妾,也不足以保養心一性一。

能夠達到「無樂」境界的人,就沒有什麼不快樂;無不快樂就是最大的快樂。

設置編鐘組鼓,排列管絃樂隊,鋪上氈毯坐墊,陳列旄牛尾和象牙裝飾的儀仗,耳聽朝歌郊野的樂曲,眼看艷麗多姿的舞女,口品香甜的美酒,通宵達旦地飲酒取樂;或者用強弓硬一弩一來射殺高飛的鳥,用善跑的獵犬來追逐狡兔,這樣作樂尋一歡真是熾盛顯赫,使人如一醉如癡難忘這誘人的情景。

然而,等到一旦遣散車馬,停撤宴飲,心裡就會感到惆悵若有所失。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不是以內心的歡樂去感受外界歡快之境,而是以外界這種的歡快來刺激內心,所以奏樂則喜,曲終則悲,悲喜轉換變化,擾亂了一精一神,沒有片刻的平靜。

察其所以然,在於不懂「樂」之含義,因而日復一日地傷害著心一性一,喪失了本該有的平和本一性一。

所以在你自身不能把持心一性一歸向,只以外界刺激來裝飾自我,這種外界刺激不可能浸滋肌膚,滲浹骨髓,不可能留存於心間,停滯於五臟的。

所以從外界刺激感受到的歡樂不可能在心中佔據地位,留下而不散逸;而從內部心一性一所產生的歡樂,因為不產生於外界的刺激,所以也不會散失。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當聽到良言妙計,蠢人也懂得喜悅;談到高尚道德,品行惡劣者也知道仰慕。

可是為什麼喜歡良言妙計的多而真採納的少、仰慕高尚道德的多而真實施的少,原因是這些人不能返諸心一性一。

那種不是從本一性一產生學習願望的人而勉強去學習,所學的東西是不會進入耳中留於心裡的,這不就像聾子唱歌?聾子唱歌只是倣傚人而無法自得其樂,歌聲一出口便很快就散逸了。

心是五臟的主宰,它控制著四肢的活動,使氣血流通,並能辨別人間是非和弄清事物的原由。

所以,假如不是從內心世界有所得(「道」)而空有治理天下之氣概,這就像沒長耳朵而想調節鐘鼓,沒生眼睛而想觀賞紋彩那樣無法勝任的。

所以「天下」是個神聖的東西,不可人為地去治理,人為地去治理就要敗壞它,人為地去把持就會失去它。

許由以天下為小而不願接受堯讓出的王位,是因為他將志向寄寓於整個天下。

他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他懂得要順隨自然來治理天下。

要取得天道,不取決於他人而取決於自身。

自身能夠得道則萬物均為我所備。

透徹地理解心一性一之術,這嗜欲好惡就不會侵入內心。

所以這樣的人無所謂喜也無所謂惡,無所謂樂也無所謂苦。

萬物玄同,無所謂是與非,這均由天道來化育,生死一回事。

天下為我所有,我也為天下所有,我與天下之間哪有什麼界限!

統治佔據天下,哪裡是一定要抓住權勢、一操一生殺大權而發號施令?我所謂的「天下」,不是指這意思,而是指「自得」而已。

「自得」則天下也就得到了我,我和天下融為一體:天下為我擁有,我為天下擁有,又怎麼不能容身於天下呢!

所謂「自得」,是指保全自身的天一性一,能夠保全自身天一性一的完美,便與「道」融合一體。

所以雖然游悠於江邊海灘,馳騁駿馬,乘坐華麗車子,眼觀《掉羽》《武象》之類的樂舞,耳聽激盪清朗奇麗婉轉的樂曲,高奏鄭衛名曲,吟誦清淒高一亢的流傳民曲,射獵湖泊岸邊驚飛的鳥兒,逐獵苑囿內奔跑的野獸,這些是凡夫俗子沉湎放一蕩的事情,但是聖人置身於這樣的環境,卻不足以惑亂一精一神意志,受誘一惑而失去本一性一;同樣處窮鄉僻壤,置深山溪谷,居草野叢林,住簡房陋室,茅草蓋頂,柴草編門,桑枝為樞,上漏下濕,陰冷臥室,雪霜鋪壓,菰蔣蔓延,漂游在沼澤之中,徘徊在山峽之旁,這些都可以使凡夫俗子形體黑瘦疲憊,憂憂寡歡而感不得志,但是聖人處在這種環境中不會憂愁怨恨,並不失掉內心的愉悅。

這是為什麼呢?在於他們內心已領悟天機,因而不因貴賤、貧富、勞逸的不同而喪失天一性一。

這就像烏鴉啞啞、喜鵲喳喳,哪會因寒暑燥濕的變化而改變它們天生的叫鳴聲!

因此,一旦已經堅定地得道,就不受外物變化的影響,不因外物一時變化而來決定自我得道的態度。

我所說的「得」,是指生命中的本一性一處在安適的位置上。

生命和形骸一起出自「道」;形骸具有了,生命也就誕生了。

生命一旦形成,好惡之情也就容易產生。

所以士人有固定的行為準則,女子有不變的行為原則,規矩使他們不能或方或圓,鉤繩使他們不能或曲或直。

天地是無限的,所以登上山丘不能自以為站得很高,處在低處不必自以為地位卑微。

所以得道者,窮困時不頹懼,顯達時不炫耀;處高位而不危險,持滿時而不傾覆,新興時不光耀亮朗,長久後不至於衰變;放入火中燒不焦,下到水中打不濕。

所以不憑權勢而尊貴,不靠財富而富有,不以有力而強大,平和虛靜處下不爭,與造化一起翱翔。

如果這樣的話,就能埋金子於山中,藏珍珠於淵底,不以錢財為利,不貪權勢名位。

所以不以康安為樂,不以清儉為苦;不把尊貴看成安逸,不把貧賤看作危難;形、神、氣、志,各得其所,以順隨天地的運轉變化。

形體是生命的居捨;氣血是生命的支柱;一精一神是生命的主宰。

一旦它們失去各應處的地位作用,就會使三者都受到傷損。

就像聖人讓人各安於自己的地位,各司其職而不允許互相干擾。

所以形體如果處於不適的環境就會傷殘,氣血如果運行不當就會洩失,一精一神如果使用不當就會昏昧。

對此三者,人們不能不謹慎對待。

天下萬物,小至細微昆蟲、爬蟲,都有喜好憎惡,都知趨利避害,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們的本一性一在身而沒有離棄,如果一旦本一性一從形體中分離,那麼骨肉形體也就不復存在了。

人之所以眼能看遠,耳聽聲音,形體能承受重力,關節能伸屈,並能辨察黑白美醜,智慧理一性一能辨別是非異同,為什麼呢?是在於氣血充滿著形體、一精一神發揮著作用。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一般說來,人的各種志向行為都與一精一神相聯繫,如有人腳絆樹樁窪坎跌倒、頭撞直木而全無感覺,招手他看不見,叫喊他聽不見,可眼睛耳朵並沒有失去,但就是沒有反映,為什麼呢?是因為他的一精一神失去了應有的司職功能,所以一精一神集中在小處就會忘掉大處,一精一神集中在裡面就會忘掉外面,一精一神集中於上面就會忘掉下面,一精一神集中於左面就會忘掉右面。

一精一神是無不充滿又無所不在,所以說重視修養虛靜平和之神的人就能將一精一神(注意)貫注到極細微的事物之中。

現在那些瘋子不懂得避開水火的危害,敢跨越深溝險地,難道他們沒有形、神、氣嗎?不是,但他們的神和氣的運用與常人不一樣。

他們的神、氣失去了應有的職位,與形體分離了,因此他們的舉止行為不能做得恰當,終身在坎坷不平的路上行一屍一走肉,而且不免跌進陷阱泥潭之中,雖然他們和常人一樣活在世上,然而免不了被人羞辱恥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形神彼此分離。

所以以神為主宰,形依從神則對人生命有利;反之,以形為制約,神依從形則對人生命有害。

貪婪多欲的人,被權勢迷惑,受名位引一誘,希望超常人的智慧躋身於社會上層,那麼他的一精一神每日耗損而偏離應處的位置,長久迷惑而不能返回本位,形體閉塞而內心不開竅,一精一神就無法進入。

所以天下常有愚昧狂妄者,患這類疾病者,如同膏燭之類,火燒得越厲害,這種膏燭就消融得越快。

一精一神恬靜平和而日益充實,人的身一體就強壯;反之,一精一神躁動煩惱而日益耗損,人的身一體就衰老。

因此,聖人注重調養自己的一精一神,柔和氣志,平穩身一體,和大道一起運轉變化,該恬靜時就放鬆它,該急迫時就使用它;放鬆它就如同垂放衣服那樣輕便,使用它就如同擊發弓一弩一那樣迅疾。

這樣的話,就沒有什麼不能相合萬物的變化,沒有什麼不能適應萬事的變動。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淮南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