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風詞話》●卷一:沈約《宋書》曰:「吳歌雜曲,始皆徒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蕙風詞話》●卷一

蕙風詞話

●卷一

○ 詞非詩餘

沈約《宋書》曰:「吳歌雜曲,始皆徒歌。

既而被之絃管。

又有因絃管金石作歌以被之。」

按前一法即虞廷依永之遺,後一法當起於週末宋玉《對楚王問》。

首言客有歌於郢中者,下雲其為《陽阿》、《薤露》,其為《陽春》、《白雪》,皆曲名。

是先有曲而後有歌也。

填詞家自度曲,率意為長短句,而後協之以律,此前一法也。

前人本有此調,後人按腔填詞,此後一法也。

沿流溯源,與休文之說相應。

歌曲之作,若枝葉始敷。

乃至於詞,則芳華益茂。

詞之為道,智者之事。

酌劑乎陰陽,陶寫乎性情。

自有元音,上通雅樂。

別黑白而定一尊,亙古今而不敝矣。

唐宋以還,大雅鴻達,篤好而專精之,謂之詞學。

獨造之詣,非有所附麗,若為駢枝也。

曲士以詩餘名詞,豈通論哉。

○詞非詩之剩義

詩餘之「余」,作贏餘之「余」解。

唐人朝成一詩,夕付管弦,往往聲希節促,則加入和聲。

凡和聲皆以實字填之,遂成為詞。

詞之情文節奏,並皆有餘於詩,故曰「詩餘」。

世俗之說,若以詞為詩之剩義,則誤解此餘字矣。

○作詞有三要

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

南渡諸賢不可及處在是。

○詞重在氣格

重者,沉著之謂。

在氣格,不在字句。

○宋清人拙處不可及

半塘云:「宋人拙處不可及,國初諸老拙處亦不可及。」

○詞外求詞

詞中求詞,不如詞外求詞。

詞外求詞之道,一曰多讀書,二曰謹避俗。

俗者,詞之賊也。

○無詞境即無詞心

填詞要天資,要學力。

平日之閱歷,目前之境界,亦與有關係。

無詞境,即無詞心。

矯揉而韁為之,非合作也。

境之窮達,天也,無可如何者也。

雅俗,人也,可擇而處者也。

○詞忌刻意為曲折

詞筆固不宜直率,尤切忌刻意為曲折。

以曲折藥直率,即已落下乘。

昔賢樸厚醇至之作,由性情學養中出,何至蹈直率之失。

若錯認真率為直率,則尤大不可耳。

○詞忌有字處為曲折

詞能直,固大佳。

顧所謂直,誠至不易。

不能直,分也。

當於無字處為曲折,切忌有字處為曲折。

○詞中轉折宜圓

詞中轉折宜圓。

筆圓,下乘也。

意圓,中乘也。

神圓,上乘也。

○詞不嫌方

詞不嫌方。

能圓,見學力。

能方,見天分。

但須一落筆圓,通首皆圓。

一落筆方,通首皆方。

圓中不見方,易。

方中不見圓,難。

○詞不宜過經意

詞過經意,其蔽也斧琢。

過不經意,其蔽也褦襶。

不經意而經意,易。

經意而不經意,難。

○詞宜恰到好處

「恰到好處,恰夠消息。

毋不及,毋太過。」

半塘老人論詞之言也。

○詞不宜琢率

詞太做,嫌琢。

太不做,嫌率。

欲求恰如分際,此中消息,正復難言。

但看夢窗何嘗琢,稼軒何嘗率,可以悟矣。

○真字是詞骨

真字是詞骨。

情真、景真,所作為佳,且易脫稿。

○詞宜不纖

詞人愁而愈工。

真正作手,不愁亦工,不俗故也。

不俗之道,第一不纖。

○詞忌一矜字

作詞最忌一「矜」字。

矜之在跡者,吾庶幾免矣。

其在神者,容猶在所難免。

茲事未遽自足也。

○作詞淺亦非疵

凡人學詞,功候有淺深,即淺亦非疵,功力未到而已。

不安於淺而致飾焉,不恤顰眉、齲齒,楚楚作態,乃是大疵,最宜切忌。

○填詞須先求凝重

填詞先求凝重。

凝重中有神韻,去成就不遠矣。

所謂神韻,即事外遠致也。

即神韻未佳而過存之,其足為疵病者亦僅,蓋氣格較勝矣。

若從輕倩入手,至於有神韻,亦自成就,特降於出自凝重者一格。

若並無神韻而過存之,則不為疵病者亦僅矣。

或中年以後,讀書多,學力日進,所作漸近凝重,猶不免時露輕倩本色,則凡輕倩處,即是傷格處,即為疵病矣。

天分聰明人最宜學凝重一路,卻最易趨輕倩一路。

苦於不自知,又無師友指導之耳。

○學詞須按程序

詞學程序,先求妥帖、停勻,再求和雅、深〔此深字只是不淺之謂。

〕秀,乃至精穩、沉著。

精穩則能品矣。

沉著更進於能品矣。

精穩之穩,與妥帖迥乎不同。

沈著尤難於精穩。

平昔求詞詞外,於性情得所養,於書卷觀其通。

優而游之,饜而飫之,積而流焉。

所謂滿心而發,肆口而成,擲地作金石聲矣。

情真理足,筆力能包舉之。

純任自然,不假錘煉,則沉著二字之詮釋也。

○作詞要意不晦語不琢

初學作詞,只能道第一義,後漸深入。

意不晦,語不琢,始稱合作。

至不求深而自深,信手拈來,令人神味俱厚。

規模兩宋,庶乎近焉。

○不可作寒酸語

寒酸語不可作,即愁苦之音,亦以華貴書之。

飲水詞人所以為重光後身也。

○選句要自然

填詞之難,造句要自然,又要未經前人說過。

自唐五代已還,名作如林,那有天然好語,留待我輩驅遣必欲得之,其道有二。

曰性靈流露,曰書卷醞釀。

性靈關天分,書卷關學力。

學力果充,雖天分少遜,必有資深逢源之一日。

書卷不負人也。

中年以後天分便不可恃。

苟無學力,日見其衰退而已。

江淹才盡,豈真夢中人索還囊錦耶。

○詞不能諧俗

讀前人雅詞數百闋,令充積吾胸臆,先入而為主。

吾性情為詞所陶冶,與無情世事,日背道而馳。

其蔽也,不能諧俗,與物忤。

自知受病之源,不能改也。

○讀詞之法

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望中。

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

三十年前,以此法為日課,養成不入時之性情,不遑恤也。

○述所歷詞境

人靜簾垂。

燈昏香直。

窗外芙蓉殘葉颯颯作秋聲,與砌蟲相和答。

據梧暝坐,湛懷息機。

每一念起,輒設理想排遣之。

乃至萬緣俱寂,吾心忽瑩然開朗如滿月,肌骨清涼,不知斯世何世也。

斯時若有無端哀怨棖觸於萬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象全失,唯有小窗虛幌、筆床硯匣,一一在吾目前。

此詞境也。

三十年前,或月一至焉。

今不可復得矣。

○以吾言寫吾心

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在。

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

而能以吾言寫吾心,即吾詞也。

此萬不得已者,由吾心醞釀而出,即吾詞之真也,非可強為,亦無庸強求。

視吾心之醞釀何如耳。

吾心為主。

吾心為主,而書卷其輔也。

書卷多,吾言尤易出耳。

○詞有不盡之妙

吾蒼茫獨立於寂寞無人之區,忽有匪夷所思之一念,自沉冥杳靄中來,吾於是乎有詞,洎吾詞成,則於頃者之一念若相屬若不相屬也。

而此一念,方綿邈引演於吾詞之外,而吾詞不能殫陳,斯為不盡之妙。

非有意為是不盡,如書家所云無垂不縮,無往不復也。

○詞之風度

問:填詞如何乃有風度。

答:由養出,非由學出。

問:如何乃為有養。

答:自善葆吾本有之清氣始。

問:清氣如何善葆。

答:花中疏梅、文杏。

亦復托根塵世,甚且斷井、頹垣,乃至摧殘為紅雨,猶香。

○作詞成就不易

作詞至於成就,良非易言。

即成就之中,亦猶有辨。

其或絕少襟抱,無當高格,而又自滿足,不善變。

不知門徑之非,何論堂奧。

然而從事於斯,歷年多,功候到,成就其所成就,不得謂非專家。

凡成就者,非必較優於未成就者。

若納蘭容若,未成就者也,年齡限之矣。

若厲太鴻,何止成就而已,且浙派之先河矣。

○詞無庸勾勒

吾詞中之意,唯恐人不知,於是乎勾勒。

夫其人必待吾勾勒而後能知吾詞之意,即亦何妨任其不知矣。

曩余詞成,於每句下注所用典。

半塘輒曰:「無庸。」

余曰:「奈人不知何。」

半塘曰:「儻注矣,而人仍不知,又將奈何。

矧填詞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謂煙水迷離之致,為無上乘耶。」

○作詞須知暗字訣

作詞須知「暗」字訣。

凡暗轉、暗接、暗提、暗頓,必須有大氣真力,斡運其間,非時流小惠之筆能勝任也。

駢體文亦有暗轉法,稍可通於詞。

○名手作詞

名手作詞,題中應有之義,不妨三數語說盡。

自余悉以發抒襟抱,所寄托往往委曲而難明。

長言之不足,至乃零亂拉雜,胡天胡帝。

其言中之意,讀者不能知,作者亦不蘄其知。

以謂流於跌宕怪神、怨懟激發,而不可以為訓,則亦左徒之「騷」「些」云爾。

夫使其所作,大都眾所共知,無甚關係之言,寧非浪費楮墨耶。

○詞宜守律

畏守律之難,輒自放於律外,或托前人不專家,未盡善之作以自解,此詞家大病也。

守律誠至苦,然亦有至樂之一境。

常有一詞作成,自己亦既愜心,似乎不必再改。

唯據律細勘,僅有某某數字,於四聲未合,即姑置而過存之,亦孰為責備求全者。

乃精益求精,不肯放鬆一字,循聲以求,忽然得至雋之字。

或因一字改一句,因此句改彼句,忽然得絕警之句。

此時曼聲微吟,拍案而起,其樂何如。

雖剝珉出璞,選薏得珠,不逮也。

彼窮於一字者,皆苟完苟美之一念誤之耳。

○上去聲不可忽

上去聲字,近人往往誤讀。

如「動靜」之「靜」,上聲,誤讀去聲。

「暝色」之「暝」,去聲,誤讀上聲。

作詞既守四聲,則於宋人用「靜」字者用上聲,用「暝」字者用去聲,斯為不誤矣。

顧審之聲調,或反蹈聱牙盭喉之失。

意者宋人亦誤讀誤用耶。

遇此等處,唯有檢本人它詞及它人詞證之,庶幾決定所從。

特非精研宮律者之作,不足為據耳。

○上可代入

宋人名作,於字之應用入聲者,間用上聲,用去聲者絕少。

檢夢窗詞知之。

○入聲字適用

入聲字於填詞最為適用。

付之歌喉,上去不可通作,唯入聲可融入上去聲。

凡句中去聲字能遵用去聲固佳,若誤用上聲,不如用入聲之為得也。

上聲字亦然。

入聲字用得好,尤覺峭勁娟雋。

○初學宜聯句和韻

初學作詞,最宜聯句、和韻。

始作,取辦而已,毋存藏拙嗜勝之見。

久之,靈源日浚,機括日熟,名章俊語紛交,衡有進益於不自覺者矣。

手生重理舊彈者亦然。

離群索居,日對古人,研精覃思,寧無心得;未若取徑乎此之捷而適也。

○學詞須先讀詞

學填詞,先學讀詞。

抑揚頓挫,心領神會。

日久,胸次郁勃,信手拈來,自然丰神諧鬯矣。

○詞意忌復

詞貴意多。

一句之中,意亦忌復。

如七字一句,上四是形容月,下三勿再說月。

或另作推宕,或旁面襯托,或轉進一層,皆可。

若帶寫它景,僅免犯復,尤為易易。

○改詞之法

佳詞作成,便不可改。

但可改便是未佳。

改詞之法,如一句之中有兩字未協,試改兩字,仍不愜意,便須換意,通改全句。

牽連上下,常有改至四五句者。

不可守住元來句意,愈改愈滯也。

○改詞須知挪移法

改詞須知挪移法。

常有一兩句語意未協,或嫌淺率,試將上下互易,便有韻致。

或兩意縮成一意,再添一意,更顯厚。

此等倚聲淺訣,若名手意筆兼到,愈平易,愈渾成,無庸臨時掉弄也。

○詞中對偶

詞中對偶,實字不求甚工。

草木可對禽蛩也,服用可對飲饌也。

實勿對虛,生勿對熟,平舉字勿對側串字。

深深淺濃淡,大小重輕之間,務要侔色揣稱。

昔賢未有不如是精整也。

○起處不宜泛寫景

近人作詞,起處多用景語虛引,往往第二韻方約略到題,此非法也。

起處不宜泛寫景,宜實不宜虛,便當籠罩全闋,它題便挪移不得。

唐李程作《日五色賦》,首云:「德動天鑒,祥開日華。」

雖篇幅較長於詞,亦以二句檃括之,尤有弁冕端凝氣象。

此旨可通於詞矣。

○作詞要句中有意

作詞不拘說何物事,但能句中有意即佳。

意必己出,出之太易或太難,皆非妙造。

難易之中,消息存焉矣。

唯易之一境,由於情景真,書卷足,所謂滿心而發,肆口而成者,不在此例。

○詞須選韻

作詠物詠事詞,須先選韻。

選韻未審,雖有絕佳之意,恰合之典,欲用而不能。

用其不必用,不甚合者以就韻,乃至涉尖新,近牽強,損風格,其弊與強和人韻者同。

○虛字葉韻最難

詞用虛字葉韻最難。

稍欠斟酌,非近滑,即近佻。

憶二十歲時作《綺羅香》,過折云:「東風吹盡柳綿矣。」

端木子疇前輩〔采〕見之,甚不謂然,申誡至再。

余詞至今不復敢葉虛字。

又如「賺」字「偷」字之類,亦宜慎用,並易涉纖。

「兒」字尤難用之至。

(如船兒、葉兒、風兒、月兒云云。

〕此字天然近俚,用之得,如閨人口吻,即亦何當風格。

乃至村夫子口吻,不尤不可向邇耶。

若於此等難用之字,筆健能扶之使豎,意精能煉之使穩,庶極專家能事矣。

斯境未易臻,仍以不用為是。

○宋詞宜多讀多看

兩宋人詞宜多讀、多看,潛心體會。

某家某某等處,或當學,或不當學,默識吾心目中。

尤必印證於良師友,庶收取精用閎之益。

洎乎功力既深,漸近成就,自視所作於宋詞近誰氏,取其全帙研貫而折衷之,如臨鏡然。

一肌一容、宜淡宜濃,一經侔色揣稱,灼然於彼之所長、吾之所短安在,因而知變化之所當亟。

善變化者,非必墨守一家之言。

思游乎其中,精騖乎其外,得其助而不為所囿,斯為得之。

當其致力之初,門徑誠不可誤。

然必擇定一家,奉為金科玉律,亦步亦趨,不敢稍有逾越。

填詞智者之事,而顧認筌執象若是乎?吾有吾之性情,吾有吾之襟抱,與夫聰明才力。

欲得人之似,先失己之真,得其似矣,即已落斯人後,吾詞格不稍降乎。

並世操觚之士,輒詢余以倚聲初步何者當學,此余無詞以對者也。

○勿學辛吳

情性少,勿學稼軒。

非絕頂聰明,勿學夢窗。

○不必學唐五代詞

唐五代詞並不易學,五代詞尤不必學,何也。

五代詞人丁運會,遷流至極,燕酣成風,藻麗相尚。

其所為詞,即能沉至,祇在詞中。

艷而有骨,祇是艷骨。

學之能造其域,未為斯道增重。

矧徒得其似乎。

其錚錚佼佼者,如李重光之性靈,韋端己之風度,馮正中之堂廡,豈操觚之士能方其萬一?自餘風雲月露之作,本自華而不實。

吾復皮相求之,則嬴秦氏所云甚無謂矣。

晚近某詞派,其地與時,並距常州派近。

為之倡者,揭櫫《花間》,自附高格,塗飾金粉,絕無內心。

與評文家所云「浮煙漲墨」曷以異。

雖無本之文,不足以自行。

歷年垂百,衍派未廣,一編之傳,亦足貽誤初學。

嘗求其故,蓋天事絀、性情少者所為,曷如不為之為愈也。

○北宋人手高眼低

余嘗謂北宋人手高眼低。

其自為詞誠瓊(去玉)乎弗可及。

其於它人詞,凡所盛稱,率非其至者。

直是口惠,不甚愛惜云爾。

後人習聞其說,奉為金科玉律,絕無獨具只眼,得其真正佳勝者。

流弊所極,不特埋沒昔賢精誼,抑且貽誤後人師法。

北宋詞人聲華藉甚者,十九鉅公大僚。

鉅公大僚之所賞識,至不足恃,詞其小焉者。

○詞用詩句曲用詞事

兩宋人填詞,往往用唐人詩句。

金元人制曲,往往用宋人詞句。

尤多排演詞事為曲。

關漢卿、王實甫《西廂記》出於趙德麟《商調蝶戀花》,其尤箸者。

檢《曲錄》雜劇部,有《陶秀實醉寫風光好》、《晏叔原風月鷓鴣天》、《張於湖誤宿女貞觀》、《蔡蕭閒醉寫石州慢》、《蕭淑蘭情寄菩薩蠻》,皆詞事也。

就一劇一事而審諦之,填詞者之用筆用字何若?制曲者又何若?曲由詞出,其淵源在是。

曲與詞分,其徑塗亦在是。

曲與詞體格迥殊、而能得其並皆佳妙之故,則於用筆用字之法,思過半矣。

○詞與曲作法不同

曲有煞尾,有度尾。

煞尾如戰馬收韁,度尾如水窮雲起。

〔見董解元《西廂記》眉評。

〕煞尾猶詞之歇拍也。

度尾猶詞之過折也。

如水窮雲起,帶起下意也。

填詞則不然,過拍祇須結束上段,筆宜沉著。

換頭另意另起,筆宜挺勁。

稍涉曲法,即嫌傷格。

此詞與曲之不同也。

○明以後詞纖庸少骨

明以後詞,纖庸少骨。

二三作者,亦間有精到處。

但初學抉擇未精,切忌看之。

一中其病,便不可醫也。

東坡、稼軒,其秀在骨,其厚在神。

初學看之,但得其麤率而已。

其實二公不經意處,是真率,非麤率也。

余至今未敢學蘇、辛也。

○求詞詞外

《織余瑣述》云:「蕙風嘗讀梁元帝《蕩婦思秋賦》,至『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

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

呼娛而詔之曰:『此至佳之詞境也。

看似平淡無奇,卻情深而意真。

求詞詞外,當於此等處得之。

』」

○宋人雜用元寒刪先四韻

又云:「元白樸《天籟集》滿庭芳小序:『屢欲作茶詞,未暇也。

近選宋名公樂府,黃、賀、陳三集中,凡載《滿庭芳》四首,大概相類,互有得失。

複雜用元、寒、刪、先韻,而語意苦不倫』云云。

近人詞此四韻多通葉,昔賢不謂然也。

夫詞雖慢調,韻不逾十。

即如寒、刪兩韻,本韻之字即獨用不患不敷,矧已通葉,何必再闌入元、先部乎。

其為取便,亦已甚矣。」

○詞不可概人

晏同叔賦性剛峻,而詞語特婉麗。

蔣竹山詞極穠麗,其人則抱節終身。

何文縝少時會飲貴戚家,侍兒惠柔,慕公丰標,解帕為贈,約牡丹時再集。

何賦《虞美人》詞有「重來約在牡丹時,只恐花枝相妒,故開遲」之句,後為靖康中盡節名臣。

○國朝彭羨門孫遹《延露詞》,吐屬香艷,多涉閨襜。

與夫人伉儷綦篤,生平無姬侍。

詞固不可概人也。

○校詞紛心

余癖詞垂五十年,唯校詞絕少。

竊嘗謂昔人填詞,大都陶寫性情,流連光景之作。

行間句裡,一二字之不同,安在執是為得失。

乃若詞以人重,則意內為先,言外為後,尤毋庸以小疵累大醇。

士生今日,載籍極博。

經史古子,體大用閎,有志校勘之學,何如擇其尤要,致力一二。

詞吾所好,多讀多作可耳。

校律猶無容心,矧校字乎。

開茲縹帙,鉛槧隨之。

昔人有校讎之說,而詞以和雅溫文為主旨。

心目中有讎之見存,雖甚佳勝,非吾意所專注。

彼昔賢曷能詔余而牖之。

則亦終於無所得而已。

曩錫山侯氏刻《十名家詞》,顧梁汾為之序,有云:「讀書而必欲避訛與混之失,即披閱吟諷,且不能以終卷,又安望其暢然拔去抑塞,任為流通也。」

斯語淺明,可資印證。

蓋心為校役,訂疑思誤,丁一確二之不暇,恐讀詞之樂不可得,即作詞之機亦滯矣。

如雲校畢更讀,則掃葉之喻,校之不已,終亦紛其心而弗克相入也。

○歷代詩餘依調臚列

《御選歷代詩餘》,每調臚列如干首。

每填一調,就諸家名作參互比勘。

一聲一字、務求合乎古人。

毋托一二不合者以自恕。

則不特聲韻無誤,即宮律之微,亦可由此研入。

○玉梅玲瓏四犯有寄托

《玉梅後詞》[玲瓏四犯]云:「衰桃不是相思血,斷紅泣、垂楊金縷。」

自註:「桃花泣柳,柳固漠然,而桃花不悔也。」

斯旨可以語大。

所謂盡其在我而已。

千古忠臣孝子,何嘗求諒於君父哉。

○詞林正韻最為善本

吳縣戈順卿(載)《翠微花館詞》,褎然鉅帙,以備調守律為主旨,似乎工拙所弗計也。

惟所輯《詞林正韻》,則最為善本。

曩王氏四印齋依戈氏自刻本,刻附《所刻詞》後。

倚聲家圭臬奉之。

順卿夫人金婉,字玉卿,有《宜春舫詩詞》。

《為外錄詞林正韻畢書後》云:「羅襦甲帳愧非仙。

寫韻何妨手一編。

從此詞林增善本。

四聲堪證宋名賢。」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蕙風詞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