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雜說》第八部分-2:第三卦需卦,第一卦是水雷屯,現在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雜說》第八部分-2

易經雜說

第八部分-2

需卦

第三卦需卦,第一卦是水雷屯,現在上卦是水,還沒有動,下面乾卦,水天是需卦。

需字,用卦名本身的這個需字,來研究說文,上面在下雨,下面是一個而字,古代的象形字,「需」上面雨下來了,下面也在下雨,一層一層的雨下來,就像這需字一樣,為什麼叫需?人類於日光、空氣、水,一樣缺不了,當然需要,需的文字本身,就是這樣解釋,尤其農業社會,有形的東西,水最重要,可是這個卦名,是誰替它定的,則不知道。

甚至卦名是在哪一個時代定出來的,也是問題,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乾、坤兩卦的「元、亨、利、貞」四個字,到了後面的卦,「元」字都去掉了,最好的是「亨、利、貞」三個字,乃至有的卦,只有其中兩個字或一個字,這個卦還和屯卦一樣有「亨、利、貞」三個字,那麼「有孚」的意義是什麼?古人講易理的解釋「孚者信也。」

有信,言而有信,古人這個解釋不通。

所謂「孚信」,孚字原來就是「老母雞孵小雞」的意思,孚字上面是雞爪,下面一個兒子,小雞快出來了,為有孚,有信用了,所以後人借用這個字,意思就是信,後來又加一卵一為孵了。

「光亨」光當然亨通,光一亮,什麼都看見了。

「貞吉」正就大吉,有利沒有利?有限度的利,要過河,過黃河,過長江,出海過海洋有利,假使組織航運公司,卜到這個卦會發財,做交通事業也會發財。

為什麼這樣說?外卦是水,水在外面,天在內(這個天是一抽一象的),那麼水就有利了。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需,有孚,

光亨,貞吉。

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需的意義就是需要,我們看了孔子的《系傳》就知道。

這一卦險在前,平面來講,前面是坎卦,坎也是坡坎,也是大水,但是「剛健而不陷其義」,本身一陽一剛之氣太多了。

後面乾卦,三爻是一陽一爻,而坎卦本身中間亦是一陽一爻,雖然有危險的現象,因為剛健不會跌倒,以這個意義來講,不會受困走絕路。

為什麼有孚、光亨、貞吉?因為這是一個好卦,後卦是前卦的天,海闊天空,而坎卦的一陽一爻,得其中位。

「利涉大川」只要涉,往前面去,就有很好的成果,這是《彖辭》對卦辭的解釋。

《彖辭》、《象辭》的矛盾

「像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這與《彖辭》不同,而說雲上於天是需,畫面兩樣。

《彖辭》解釋前面是一片水的平面圖,《象辭》的畫面是立體的,天上面都是雲霧,它說這個卦是叫我們上館子,不但上館子,還要作樂。

我們就發現《彖辭》、《象辭》是矛盾的,對聖人不好意思說他矛盾,姑且說是兩重意義,這樣兩重不同的意義該怎麼辦?這且暫時擱在這裡。

需卦爻辭

「初九,需於郊,利用恆,無咎。

象曰:需於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恆無咎,未失常也。」

需於郊,是根據《象辭》「雲上於天」下雨,夏天熱得要死,希望下一場雨,結果下了,可是「及時雨送(宋)江」,下到外面去了。

需於郊就是雨下到郊外去了,引用這個現象來講人文文化哲學,則「利用恆」要恆心,萬事要用恆心,卜到此卦,表示有消息,但慢慢來,要有恆心去做,最後有好結果。

「無咎」,沒有一毛一病,沒有過錯,《象辭》對於爻辭,用人生哲學的道理來解釋的。

需於郊是要有恆心慢慢來,「勿犯難行」,遇到特別的困難,不要浮躁去衝破,知道不對退回來,等機會。

「利用恆無咎,未失常也。」

怎樣說無咎是因為未失常,這個卦初九爻動,動得很正常,假如卜卦初九爻動,就變成了水風井卦,現象變了,初步有受困之象,但是不壞。

「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

象曰:需於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第二爻,這陣雨下到沙灘上去了,立即干了。

卜卦的意思,是有口舌,是非多,但小事沒有關係,別人誹謗、批評,不用怕,最後是好。

《彖辭》說:「需於沙,衍在中也」,一陣雨,下到沙灘裡,就漫衍開了。

「雖小有言」,人家的閒話像下雨一樣,滴滴答答,囉嗦,但最後還是好的。

為什麼最後是好的?因為第二爻動了,變成水火既濟卦,所以卜卦有時取其動,有時取其不動,其間如何取法?則在各人的智慧,如夜入黑房要開燈則取動,天氣轉冷了需關上冷氣,則取不動的靜象了。

「九三,需於泥,致寇至。

象曰:需於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到了第三爻變討厭了,雨下在泥土地上,都是爛泥地,路都不能走。

這個卦有危險的現象,如果在前方作戰,擔心敵人要來攻擊了;如作小偷的,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泥濘會困人,所以土匪在這時行劫。

《象辭》解釋說:「需於泥,災在外也。」

為什麼說災在外?因為第三爻動了,內卦變成兌卦,水澤節,水上加水,要節制了。

「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有敵人來攻擊,也是自己內部問題,把敵人引過來,所以要敬慎處理,不會失敗,但不敬不慎還是要失敗的。

「六一四,需於血,出自一穴一。

象曰:需於血,順以聽也。」

卜到這個卦,有流血的事,在哪裡出一血?大部分在耳朵,因為坎為耳,這是外卦坎卦的初爻動,所以《象辭》說「需於血,順以聽。」

怎麼是順以聽?第四爻動後,外卦倒過來就是巽卦,另一觀念看,這一爻蠻牽強的,可是古人研究《易經》,把這些牽強的當寶貝,當真理,拿來打轉,轉了一輩子五六十年,一精一神心血都轉在裡面。

「九五,需於酒食,貞吉。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在九五爻就好了,有酒食,有人請吃酒筵,大吉大利。

《彖辭》說:「酒食貞吉」,是因為九五爻,在中正之道,這一爻是一陽一爻,前後都是一陰一爻,是外卦的中位,重卦的第五位,至中至正的位。

「上六,入於一穴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象曰:不速之客來,

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這個卦很妙,古書上很多人,早晨卜到這個卦,都叫家人準備,有不請自來的客人將要來訪,可是對於這三位客人,對他恭敬客氣,就大吉。

《象辭》的解釋是說,上六爻動了,雖然不當位,但本身是水天需卦,沒有離開坎卦的本位,所以也沒有大錯。

但這三個客人從哪裡來的?既不是先天卦,也不是後天卦,這三人到底從哪裡來?是下卦的乾卦跟著三個一陽一爻。

從這裡看,《易經》就是這樣,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許多人不管《易經》的本文,只在六十四卦的象數上去發展,也是有他的道理,至於本文會了以後,姓張的可以寫「張易」,姓李的可以寫「李易」。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們要對於卦辭、爻辭作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參考一本書--《易林》,焦贛著的,商務印書館出的一個版本比較好。

他對於六十四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又有不同的說法,這是他把《易經》研究通了以後,真正照文王的觀念而來的一套思想。

有些人卜卦,比較正確的,也用《易林》的內容,胡適對《易林》也作過考據,文字亦很美很妙,大家可以參考。

學《易》與用《易》

至於我們要對每一卦、每一爻作再深一層的研究,據我現在所瞭解,便不是那麼簡單了,必須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也叫作星象學--天文現象,二十八宿星的躔度,同每一個卦所代表的星座,每一星座在某一躔度上和其他星座所發生的關係,構成了一個現象。

譬如說北斗七星,那七顆星如何像一個鬥?是人類觀察天文,把那七顆星連起來,畫出來像一個鬥。

如西方人講天女星,是神話的構想像一個天女,實際上沒有,只是把一些星星連起來的虛線,大概像一個天女,那就如《易經》所說的「像」。

現在西方的天文學那麼發達,也離不開星象,這個星象學和現代的太空學分兩路了。

一路是實際研究追查每個星球在天體裡的相互關係,是天文走到太空方面去了;一路是研究追查星座和地球發生的影響關係,而構成一抽一像一性一的對人類活動的作用,這就變成星象學。

星象學有印度的、埃及的、中國的、西洋的,各個系統不同,但大致上原則還是一樣的。

可知《易經》每卦每爻的意思,是由星象學來的。

漢朝有名的《京房易傳》,把這個要點藏在裡面,沒有明指出來,等於對後人留了一手。

後來到了宋朝《易經》的大家邵康節,所謂能「前知五千年,後知六萬年」,就是從這個星象系統來的,所以他敢吹這個牛。

那麼我們知道中國的天干、地支、五行、八卦,都是歸納了非常複雜的星象學,化繁為簡變成一般人都能懂得的一抽一象東西。

因為一般人不知道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的來源是星象學,就認為是江湖術士,實際上江湖術士的這一套,基本上有其最高深的中國文化作背景。

所以不要看了《周易》的各種解說,就只在《周易》上轉圈子,我個人認為這樣毫無用處。

近幾年來研究《易經》又是一窩蜂,在我看來,只這樣打圈子,研究死了也沒有用,對國家、對文化不會有貢獻。

唯一的用途,退休的人沒有事做,鑽進去蠻舒服,要真正有用,要有科學一精一神,而不是以現代的自然科學硬套一上去,這是我個人到今天為止,很深切的體會的。

易學是高深的,欲真的把它變成為有用的,必須如此。

沒有做到實用,還是一抽一象化的偏重在思想方面,換言之只是偏重於哲學方面,是虛玄的,實際無用。

所以研究《易經》,千萬不要鑽牛角尖,古人也如此,《易經》的著作本身,是了不起,可是有沒有用?此身都不能飽,如此而已。

除非把古人的書都看懂了,都記得,然後推開,再找本文,或者有一點用處。

至於講道理,像宋朝以後理學家們講《易經》的道理,我素來不大注重,如剛才說的那一些,每一個爻辭拿出來解釋,都可以寫一本書,可是有什麼用?有時候還會誤人,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乃至寫一點小東西,一個字都不敢亂寫,寫出來是快意,但是如果偏差了,那個後果就不堪設想,所以不敢輕易下筆。

古人著書就這樣嚴謹,現在的人不管這些,發表了再說,後果如何不考慮,這是古今不同處。

卦序的問題

上次說到屯卦時,引發了《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為什麼要這樣排?這是一個大問題,我是一直到現在認為還沒有得到最圓滿的答案。

這裡在講下一個卦之前,必須先把《序卦傳》提出來討論討論,這個《序卦傳》,就是古文上常說到的孔子贊《易》--這個「贊」就是參贊,幫助《易經》的研究。

--孔子贊《易》有「十翼」,就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十種著作,稱為「十翼」,包括《彖辭》(隨經分上下)、《象辭》(隨經分上下)、《文言》、《系辭》(上下傳)《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種著作。

古人傳統的說法認為都是孔子作的,《序卦》就是卦的次序,這一篇很重要,但與象數的關係較少,和中國文化哲學思想的關係卻大了。

過去大家都忽略了這一點。

我之所以再三提到《周易》的卦序為何這樣排列,因為這是一個大問題,千古以來有不少人在研究,而在我認為那些答案的理由都不充分,同時我們也看過孔子對序卦的說法,也只講了《易經》的理,沒有講象數。

孔子的《序卦傳》以人文思想講卦名的理,講為什麼叫「屯」?為什麼叫「蒙」?但要注意到,當伏羲畫八卦的時候,還沒有文字,那麼孔子所講的易理,對於為什麼這樣排列的理由,似乎也並不充分,所以這也是一個大問題。

推開《周易》,對於邵康節的道家易那個系統,關於六十四卦的排列,我也很滿意。

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一路排下來,非常有道理,可是《周易》不是照這個順序來的。

《周易》的系統到底怎麼來的?並沒有解決,這個系統的基本問題沒有解決,拿來亂套學問,我認為不成其為學問,所以內心一直對《周易》認為是個問題。

六十四卦在上古的排列,道家另有一個排列方法,可是我研究的結果,也不準確,但它的用法蠻對,它是把一年十二個月,配合十二辟卦,每卦代表一個月,一月三十天,六十四爻相配合,以每月初一的早晨配屯卦,晚上配蒙卦,初二的早上是需卦,晚上是訟卦,這樣依《周易》的卦序次序來配,六十四卦除了乾、坤、坎、離四卦不用,餘下六十卦,每日兩卦,依照《周易》的次序配下去,這是道家關於象數排列的方法。

後世推測天文地理,未卜先知的方法,都是由這一套方法來的,用起來還是蠻對的。

但是照道理,我還是不大同意。

用起來代表天文一個星象的符號,變化行得通,理由可講不通。

人類的文化都是這樣,如科學是講現實,現在發展到理論科學,就變成哲學了,哲學講理。

反正事上對,理上不對,所以我常告訴大家,天下事常常有其事不知其理,有的時候又有其理而無其事,那就是經驗還沒有到,要事理合一才是真學問,所以卦序的問題值得大家研究。

黑格爾的辯證歷史觀

講到這裡,我們先討論一個三十年代很時髦的問題--黑格爾的辯證歷史觀。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亦即所謂的「辯證史觀」,以觀念,批判歷史的發展。

在幾十年前,我們受他這個歷史哲學的影響很大,現在它在西方的影響還是很大。

現在全世界,包括歐美各大學,在歷史系新開一門歷史哲學的課程,把黑格爾的這一歷史哲學,算作歷史哲學中一門參考的思想,還沒有完全認為它是正統。

因為歷史哲學在世界人類學術思想文化上面,還是在剛開步走的階段,它的目的就是在探討有了天地萬物人類,為什麼人類歷史會鬧成這樣?比如歷史上有幾個大問題,政治上民一主也好,君主也好,獨一裁也好,自一由也好,無政一府主義也好,各種各樣都實行過,可是哪一種能使人類永遠的太平?沒有見到過。

以上這些主義在理論上都對,但事實上都不對,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又如經濟方面,為什麼貨幣有了以後,從貝殼到現在的鈔票,每一出來,一直只有貶值,永遠沒有漲回去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這是歷史哲學上的經濟問題。

人類社會為什麼不能太平?為什麼不能平等?現在回頭來看,歷史哲學我們早就有了,《易經》就說過,而且比別人講的好多了。

可惜沒有一個人去發揮,如果有人能把西方的唯物史觀和我們的歷史哲學研究到真的內涵,然後對世界的經濟政治發展融會貫通了,應該可以寫一本很好的書,那就對人類思想影響太大了。

現在再看我們的歷史觀,也可以說是孔子的歷史觀,包括了西方的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是心物一元,非常高明。

但是要加以發揮,只憑古文,現在這個時代懂的人不會多,這一點是需要大家繼續努力的。

孔子這裡說的是《周易》六十四卦的次序,為什麼要這樣排列?這是我們要深思的。

孔子說創世紀的開始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第一句話就很妙,「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很自然,中國人說話,這樣就夠了。

以文化來比較,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不同之處。

我們強調我們的老祖宗,像孔子思想的高明之處,這裡就只說有了天地就有了萬物這麼一句話,沒有過問到宗教哲學,宗教哲學要討論到天地是誰造的?萬物又是誰造的?宗教家說有個主宰造的,可是中國人不講這一套。

假如說有個主宰造天地萬物,那麼這位主宰又是誰造的?中國人不談這個永遠沒有結論的問題。

過去人家說中國人沒有哲學,實際上不是沒有,而是非常高明,這等於佛學裡說的,釋迦牟尼講學說法,有四種方式,其中一種為「置答」,就是某一問題不需要討論,先放在一邊,孔子這裡的第一句話,就是置答的方式,不是不懂,第一句話就是從人文文化開始,這就是我們文化的特色。

「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

就是充滿天地間的為萬有,古文中稱萬物。

要注意,我們上古時代所用的「物」字,並不是專指現代唯物思想的物,而是有了「東西」,而「東西」也是包括心物一元,是一抽一象的,充滿天地之間的,就是萬物。

這裡開始就是乾坤兩個卦,乾、坤代表了天、地。

乾坤以後就是屯卦,因為屯的意義就是「盈」,是充滿了,第二個意義「物之始生也」,前面說過,屯字的象形,是草下面長了根,上面剛剛出頭,萌芽的現象,表示萬物開始生長。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雜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