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雜說》第六部分:「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範圍」的意義和彌綸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易經雜說》第六部分

易經雜說

第六部分

化生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範圍」的意義和彌綸差不多。

中國文化非常重視文字藝術,一個呆板的觀念,在文字上藝術化,用同義字,以不同的文字藝術來表達。

這裡範圍比彌綸在形態上小一點,彌論的含意深遠得多。

這句話是說《易經》的學問包括了天地宇宙的「化」,中國文化認為天地宇宙一切萬有都是「化」成的,生命是由變化而來,所以中國道家的名詞「造化」,後來變成運氣不好為造化不好。

實際上「造化」的「造」,如宗教家說的主宰。

「化」,生命在宇宙一切都是變化的,所以我們中國人把生死看得很平淡。

人死了叫作「物化」,生死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物理自己的變化。

有生自然有衰老,有衰老自然有死亡,死亡以後再來,物化而已。

《易經》的道理,循環往復,在佛教為輪迴,在文學上的描述為「羽化而登天」,等於化成飛鳥。

如我們古籍中的沙鹿,道家古書上說是海邊的鯊魚化的,現代的自然科學對這事不承認。

我相信現代科學,也喜一愛一我國古代的文化,像道家譚峭著的《化書》就是這樣說的。

比如香菇,他說是化生的,樹爛了種一子下去,另外出一個生命,是化生,細菌培養的是化生,萬物都是細菌化生,但把化生這個名詞翻過來說成生化,大家相信了,認為是科學。

這個「化」字包括了很多意義,包括了現代化學、物理的各種科學,所以孔子說《易經》包涵了天地宇宙萬物的變化,都逃不過《易經》的原則,什麼學問都包進去了。

曲則全

「曲成萬物而不遺」。

注意這個「曲」字,是非常妙的,老子有一句話「曲則全」,有人說讀了《老子》會變成謀略家、一陰一謀家,很厲害。

因為老子告訴我們不要走直路,走彎路才能全,處理事情轉個彎就成功了。

如小孩玩火,直接責罵干涉,小孩跑了,但用方法轉一個彎,拿一個玩具給他,便不玩火了,這是曲則全。

老子這個「曲」字的原則,即是從《易經》這裡來的,孔子也發現這個道理。

因為研究《易經》就知道宇宙的法則沒有直線的,現代科學也證明,到了太空的軌道也是打圓圈的,所以萬物的成長,都是走曲線的。

人懂了這個道理,就知道人生太直了沒有辦法,要轉個彎才成。

現在講美也講求曲線,萬事萬物,都沒有離開這個原則。

怎麼睡著的?怎麼醒來的?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晝夜就是一陰一陽一,明白了白天黑夜的道理,就知道了《易經》的大學問。

真研究起來,晝夜的道理就難懂了。

我常問學禪打坐的人,活了五六十歲,知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睡著的?又是怎麼醒來的?的確不知道,如果答覆得出來,這個人就懂了道。

又如禪宗講的「本來面目」,從來沒有人自己看到,鏡中照出來的也是反面的,不是本來的,儘管學問多麼好,如何看見自己面孔這個問題解決不了。

為何失眠?中國的醫理說由於心腎不交,心臟血液的循環不正常,腎--腎氣,人一體腰下包括腎臟及荷爾蒙系統,不相通就失眠,相交就睡著了。

現代醫學又說氧氣不夠就打哈欠,足了就醒來,但都不能解釋這個問題,如何睡著或醒來還是不知道,所以晝夜的問題還是一個大問題。

再看生物世界,夜間活動的生物很多,活動得亦更厲害,尤其到了山野間就會知道這一現象。

有許許多多的禽、獸、昆蟲,從未見過的生物,在夜間開始活動了。

他們的生命,不要白光,喜歡黑光,從這一點看可見晝夜問題非常大。

要把這些道理都懂了,才會知道一陰一陽一的功能,才是學《易經》入門了,所以要好學,才能淵博,要深思,不深思便成書獃子。

神無方 易無體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這個神不是宗教的神,是中國文化的神。

我們的原始文化中,生命的主宰,宇宙的主宰沒有宗教一性一的觀念,對天人合一的那個東西叫作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

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也無所不在。

「神無方」就是宇宙生命主宰的功能無所在,也無所不在。

同《易經》變化法則一樣,周流不拘,並不在某一點上,研究《易經》最重要的是在此。

基本上如乾卦「一爻初動」,這動從哪裡來?答案是「神無方」。

「而易無體」,所謂本體,是個一抽一象名詞,是無體之體,無為之為;所謂「道」,也是一個一抽一象的代名詞,沒有固定的,不拘的。

不固定不拘,就是宇宙的法則。

試看宇宙的東西,變化無窮,氣象的預測常常不准,因為「神無方而易無體」,氣象突變的地方拿不準。

那麼我們研究《易經》的學問,如果說《易經》一定是講某一範圍的,那就犯了邏輯的錯誤,因為它明白告訴了我們「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的學問是變化無窮,說《易經》是藝術也可以,是科學也可以,是哲學也可以,因為「易無體」,不呆板,任何一個名稱都可以。

但是「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兩句話,也是中國宗教哲學的頂點。

我們如果研究西方文化,希臘的哲學思想,西方的宗教哲學思想,把西方的東西都研究完了,回過頭來再看自己,就發現自己老祖宗的文化最偉大。

這兩句話從人類文化史的發展來看,我們提出來最早,《系辭》我們暫時談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看《易經》的第一卦--乾卦。

元、亨、利、貞的乾元

是三畫卦乾的重卦,分內外兩卦,也就是上下兩卦,上卦為外卦,下卦為內卦,乾卦的重卦,是乾下乾上,就是說下卦是乾卦。

上卦也是乾卦。

這一卦究竟代表了什麼?我們且不作答案,先看這本《周易》。

《周易》一書,據說是周文王對六十四卦的註解,就是周文王被關在麥裡的時候,用他的智慧沉思,來作《易經》的註解。

這一部著作,後世稱作《周易》,等於說這是他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

我們可以持這種平淡的觀念來看,不必太神聖了。

如以神聖的態度來看,問題就多了。

我們以平淡的態度看,他對乾卦的研究心得是:

「乾,元、亨、利、貞。」

在《易經》的學問上,這四個字叫作「卦辭」,意思是乾卦這一卦的圖案,他用這四個字來說明。

這四個字,我們不能照現在的讀法,一句就把它讀完,而是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立的意義。

「乾,元、亨、利、貞。」

就是說乾卦是元的、亨的、利的、貞的,四個現象。

元可以說是宇宙的本能,也可以說是萬物的開始,如啟元,一個東西的來源等等很多。

講到哲學方面則乾是宇宙的本體,天地萬有都可以說是乾、是元,宇宙間萬象萬有都是它的功能創造的,所以叫作元。

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既不講上帝,也不說菩薩,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只是宇宙的本能;我們用一個乾卦的代號來表示,是科學的,不是宗教的,也不是純粹的思想哲學。

第二個觀念,是這個乾卦代表「亨」。

亨就是通,是亨通的,無往不利,到處通達的,沒有阻礙的。

第三個意義是利,無往而不利。

所謂利,不是現在賺錢為利的利,是沒有相反,沒有妨礙,沒有害的。

「貞」古代的解釋「貞者正也」,就是正,也是完整的、沒有受破壞的意思。

上面是文王作的卦辭。

潛龍勿用

「初九,潛龍勿用。」

這是爻辭,是把整個的卦作分析,一部分一部分來加以解釋的。

我們的老祖宗畫八卦,下面原來沒有文字註解,因為在當時沒有文字,而文字的創造,一開始就是卦。

世界任何國家民族的文字,最初的來源都是圖案。

卦下面的文字,是後世加上去的,《周易》的文字,是文王開始加的,卦辭、爻辭都是他對卦的解釋。

「初九」的意思,前面說過,一陽一卦以九作代表,因為一陽一數以九數到了最高位,所以看到九這個數字,就知道代表一陽一,初九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而言。

上面的卦辭,只是元、亨、利、貞四個字,很簡單,也很一抽一象。

這裡爻辭「初九潛龍勿用」,又突然跑出一個「龍」來了,這龍是怎麼來的?我們先要瞭解,中國文化是龍的文化。

自黃帝時候開始,政治制度上分官,以龍為官名,如龍師、龍帝,都以龍為代表。

龍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標記,是我們幾千年來的旗幟。

中國文化對那些偉大的、吉祥的、令人崇拜的萬象,每以龍為標記。

西方人尤其英國人,近幾百年以來,很多資料顯示對我們中國人很多防範,很多不利,他們在心理上一直懼怕中國。

有一派基督教,看見龍、聽見龍都會害怕的。

他們說《聖經》上說龍是魔鬼,其次他們把恐龍這些古代巨大生物,當作了中國《易經》上的龍,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

我們中國人自己要認識清楚,我們龍的文化,第一,不是基督教《聖經》上所講的那個龍,不是魔鬼。

我們的龍是天人敬信,在宗教觀念上代表了上帝。

第二,我們中國的龍,老實說沒有人看見過,不必說他們把地下挖起來的骨頭當作龍骨是錯誤的。

中國的龍,不只是三棲的,甚至不止是四棲,水裡能游,陸地能走,空中能飛,龍的變化大時可充塞宇宙,小時如發一絲一樣看不見,有時變成一人,有時變成仙。

龍到底是什麼?無法有固定的具體形象。

實際上中國文化的龍,就是八個字:「變化無常,隱現不測」。

如學會了中國文化,人人都可作諸葛亮。

試看外國人的恐龍,全部都可看到,中國的畫家畫龍,如果全部畫出來,不管是什麼名家畫的,都一文不值。

「神龍見首不見尾」。

龍從來沒有給人見過全身的,這就是「變化無常,隱現不測」的意思。

我們懂了龍的一精一神,才知道自己文化的一精一神在哪裡,這也是大政治家的大原則,也是哲學的大原則,也是文化的大原則。

另一方面,我們懂了「變化無常,隱現不測」八個字,也就懂了《易經》的整個原理。

《易經》告訴我們,天下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在變,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事。

因為我們對自己都沒有把握,下一秒鐘我們自己的思想中是什麼?也沒有把握知道。

其次,《易經》為什麼在這裡提到龍?我們認識了龍的一精一神,就能明白了。

《易經》說到乾卦中的龍,就代表了宇宙生命原始最偉大的功能。

乾卦也代表太一陽一。

太一陽一一天一一夜的隱現,分為六個階段:第一個是夜裡的太一陽一,躺在下面--地球的另一面,過去說在海底,在地心的那一面,我們看不見的為「潛龍」。

假使卜卦得到了乾卦初爻,那麼「潛龍勿用」,最好不要動,如想找事,履歷表都不必送出去了。

但要注意這個「勿」字,究竟是「不能用」、「不可用」、「不應用」或「沒有用」呢?就更難翻成白話了。

不過「勿」字,卻也包括了這些意思,但並不是說用的價值不存在,只是此時不要去用它。

潛龍就是龍還是潛伏著的,有無比的功能,無比的價值,還沒有用。

諸葛亮尚在南一陽一高臥的時候,自稱臥龍先生,這就表示他抱負不凡,自己認為是潛龍,這也是人生的修養,也是《論語》上孔子說的「不試故藝」。

見龍在田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二爻,是乾卦內卦的中爻,中爻是最好的、最重要的。

九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如僅照文字翻白話是無法表達原意的。

「見龍在田」,見是現的意思。

龍現在田里,等於虎落平一陽一被犬欺了,還如何利見大人?這要瞭解「田」的意思,中國文字與西方文字不同,不但是單音字,而且一字往往含有幾種不同的意義。

中國古代的田寫作,是圖案畫,上面通了為由,下面通了為甲,上下通了為申,申字旁邊加示,上天垂示就是神,神是上下通的,所以鬼字亦從田,上面走不了,向下面走就為鬼,後來再加兩根頭髮,就成鬼的樣子。

電、雷都從田,天上下水,地下發雷,雷向下走為電。

這是中國字結構的由來,每字都有道理,不比ABCD硬湊攏起來的。

從上面的解說,我們便知這裡的田字是代表地面,就是大地,不要以現代的觀念,認為田只是種稻子的田,那就錯了。

見龍在田的卦象,是早晨太一陽一剛剛從地面升上來,光明透出來了,在這個時候「利見大人」。

如卜到這個卦,卜卦的說,如去見董事長或什麼長官輩謀事之類,一定成功。

大人並不是很大的人物,在古代大人、小人是相對的名稱,一如「貴人」這個名稱,並不一定是很大的貴官。

假使有人跌了一跤,剛好有一位清道夫看見,將他扶起送到醫院,這位清道夫就是跌跤者的貴人。

貴人的貴與不貴,是在時間空間上剛剛需要幫助的時候,予以幫助的就是貴人。

終日乾乾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第三爻是內卦的上爻,如果只用三畫卦,已經到了頂點。

如果學會了《易經》,不必卜卦,六十四卦,沒有卦是完全好或完全壞的,每個卦都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只有謙卦這一個卦是全好的。

謙退,謙讓,有利益大家拿,自己都不要,這當然好,六爻皆吉,這是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

現在乾卦第三爻,問題來了,以人生歷程來說,年輕人還在大學裡讀書,還沒有拿到博士學位的階段,就是初九爻潛龍勿用,價值無比。

等拿到了文憑,踏入社會中,就是九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拿文憑找到了工作,然後有工作,有地位了,有聲望了,就是第三爻。

以人生的年齡而言,十幾歲到二十歲是初爻,二十歲到三十歲是二爻,三十歲以上到了中年是三爻,這時應該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時候。

我們先作一些文字的解釋,乾卦我們已經解釋了,是綱常,是宇宙的開始,就像人生的本分一樣。

君子終日乾乾,就是說人一天到晚,都要保持本分,保持常態,永遠這樣;不但如此,到了晚上,還要警惕自己,不可放鬆,就像白天一樣的小心。

就是說到了中年做事得意的時候,做人做事隨時隨地都要小心,乃至到了晚年都不能放鬆。

《大學》、《中庸》的思想,都是從這裡來的,這就是所謂的「惕若」。

「厲」,是一精一神的貫注與專一精一,磨磨自己,就沒有一毛一病。

像這樣的卦好不好,假使到街上卜卦,算命先生會說很好。

不過要小心,因為命運還有重重危機,一不小心隨時隨地會有問題,對自己要有那麼嚴格的要求,才不會出一毛一病一切在於自己,不在於別人,也不在於環境。

人在得意時,就怕忘形,這時就用得著這個卦爻。

或躍在淵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到了第四爻,很妙。

從整個卦看起來,內外兩卦分得很清楚,成為兩節,這表示一條龍或一尾魚在深水裡跳出來,無咎,沒有一毛一病,要出頭了。

但要注意「或躍在淵」的「或」字,這一爻真好,一操一諸在我。

譬如一個人,事業到了頂點,如再進一步,或者跳一步,或者不跳,都是好的。

九四是外卦的初爻卦,與內卦的初爻相應,都有無比的價值。

飛龍在天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一般人稱皇帝為「九五之尊」,以為就是《易經》上的這個「九五」。

這話要注意,代表皇帝的九五之尊,是依據數中的一陽一數來做表達的符號,奇數為一陽一,九是到了一陽一數的極點最高位,五是一陽一數的最中位,代表了至尊至正,並非僅指這裡九五爻。

《易經》乾卦的第五爻,和第四爻不同了,這時飛龍在天,如一條龍在空中飛,道游自在,也是利見大人。

整個《易經》研究完了,利見大人的卦爻並不多的,這裡的利見大人,見的是什麼大人?假定我們以漢高祖為比方,當他打敗了項羽,自己創業的時候,正是飛龍在天了,他還要利見大人,這個大人是誰?是指他所遇到的都是好人,都是對他有幫助的人,看漢高祖的一生,正是一個乾卦,最初倒霉當一個亭長,一天到晚喝喝酒,正是潛龍勿用,後來到了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時候,他所遇見的人個個都是好人,個個都有用處,個個說他好,都幫助他。

亢龍有悔

每個卦到了最後一爻,一陽一爻稱為「上九」,一陰一爻稱為「上六」,每卦的第一爻為「初」,最後第六支為「上」。

乾的九五,在外卦而言是中爻,人取其中則是,事物取其中則是,到了頂點則不是,沒有出頭也不是,所以《易經》告訴我們正中之位。

算命看走運不走運,就看是不是得其時,得其中,如得其中位,無往而不是,不得其中則處處都不是。

這個中也可讀成「仲」的音,如打靶打中了,對了。

到了上九就是亢龍有悔,亢者高也,高到極點,高而無位,貴而無民。

中國的哲學,皇帝自稱「孤家」、「寡人」,位置到了最高處,就很寂寞,聽到的都是好話,簡直聽煩了,年紀大了的人談起話來也常常說:「現在能談話的人已經沒有幾個了!」我說這是「亢龍有悔」呀!所以人的年齡到了那個高位,到處叫他老公公,到處請他上座,這就到了亢龍有悔。

這裡的悔不是後悔的悔,是晦氣的晦,到這個時候倒霉了。

換句話說,就是萬事不要做絕了,做到了頂,對不住,有悔,保證有痛苦,煩惱跟著來了。

看歷史上唐玄宗多麼好,後來到讓位給他兒子,就是很慘的局面。

見群龍無首--吉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注意「用九」這兩個字,《易經》中只在乾卦中有「用九」,坤卦中有「用六」,其它卦中都沒有這兩個字出現,這中間就有問題了。

我們知道九是代表一陽一爻,從初九到上九,都有解釋,用九又是什麼意思?再看下面見群龍無首,吉。

乾卦到這裡,才大吉大利。

這是怎麼說法呢?這句話在後人研究《易經》的有關書籍裡,各有各的講法,都各有一套理論、一套說詞。

可是研究通了以後,非常簡單。

我現在告訴大家一句話,用九就是不被九所用,而是你能夠用九。

那麼用九是用哪一爻的九呢?哪一爻都不是,又哪一爻都有關係,這就高明了。

只有拿中國文化歷史來代表說明這件事情。

就是我在以前講《論語》的時候,說過中國文化注重道家的隱士們。

歷代的隱士們和當時歷史時代的開創,有絕對的關係,可是在歷史的記載上都找不到他們,如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是誰培養出來的呢?是他的老丈人黃承彥和老師龐德這些隱士。

像他們就是用九,改變了歷史的時代,而自己又不受環境的影響,所以要用九。

見群龍無首,不從那裡開始,永遠沒有開始,也永遠沒有一個結束,既不上台,當然也不會有下台。

用九最高明,用九者不被九所用。

換句話說就是告訴了我們做事的道理,以現代話來說,就是做事要絕對的客觀,不是與時代沒有關係,而是處處有關係,這是真正領導歷史時代的作法。

「群龍無首」,是一個圓圈,完整的,所以大吉大利。

以做人來說,人到無求品自高。

曾子也說:「求於人者畏於人。」

越是有求於人家就越怕人家,無求就是用九的道理,用九是元亨利貞,並不是潛龍勿用,潛龍勿用有待價而沽的意思存在,用九則已經忘我了。

以現代話來講,用九是中國文化最高的哲學一精一神。

有人說儒家是捧帝王的政治哲學,這是不對的,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是從《易經》來的。

《彖辭》--孔子對《易經》的批判

「彖曰」,彖辭。

曾經介紹過像是一種動物,據說這種動物能將鐵咬斷,所以才借用了這個名詞。

彖辭就是斷語的意思,斷定的話。

據說《彖辭》也是孔子作的,以現代觀念看,《彖辭》是孔子研究《易經》六十四卦的結論、批判。

傳統的說法是,《卦辭》、《爻辭》都是文王作的,一說《卦辭》是周文王作的,《爻辭》是周公作的,但考據上很難決定究竟是誰作的。

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孔子研究的斷語,他的人文文化觀念開始了。

我們以前說過,乾卦所代表的,如以身一體來說是代表頭,中醫的八卦代表,乾為首,坤為腹,艮為背,離為眼,坎為耳,巽為鼻,兌為口等等,非常有道理。

孔子的斷語不管這些,他只說偉大得很,乾卦是代表宇宙萬有的根源、功能、生命的功能,宇宙萬有都是它創造的。

前面提到過,與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說宇宙萬有是有一個上帝、一個神、一個主宰所創造的。

中國文化不來這一套,但也不是唯物的,也非唯心的,這個功能無以名之,我們就畫一個符號來表示,這符號叫作乾,它包括了唯心、唯物,也包括了上帝、鬼神、菩薩、佛,已經脫離了宗教的色彩,脫離了玄學的色彩,是科學的哲學。

何以知道孔子研究《易經》,是說乾卦代表宇宙萬物的本體?他在這裡明白地說「萬物資始」,宇宙萬物的開始都靠乾的功能,這是對乾卦的第一個觀念;他的第二個觀念「乃統天」,乾卦包括了天體,整個的宇宙都在乾的範圍以內,乾統率了天地宇宙,所以從孔子的觀念研究《易經》,又要注意到他認為文王周公所提出來的乾卦,是代表宇宙萬有的本體、根源、生命的來源。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就是說我們這個宇宙,像風的吹動,風為什麼會吹?每天的氣象報告,這是科學,但西伯利亞的寒流為什麼會起來的?颱風又怎樣起來的?颱風最初起來的時候,只看到一個小水泡在旋轉,漸漸擴大,這是物理,但這小水泡又怎麼來的?用《易經》研究這些,就是科學的哲學。

現在孔子說,雲的流行,雨的下降,雷鳴,電掣,宇宙萬物的變化,都是靠乾卦的功能來的,功能一動,便有一現象,就發生雲,某一現象就發生雨,構成各品各類的萬有的事物。

玉皇大帝的六條龍馬

「大時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這是說明時間的來源,時間在科學哲學上是人為的,時間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

西方現代科學在一愛一因斯坦的相對論發現以後,才知道宇宙的時間是相對的,而中國的儒家、道家、佛家早就告訴了我們時間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道家老早就說,月球的一天一一夜,就是地球上的一個月,現在科學證明的確是這樣,不過現代外國人講的我們就相信了,而我們祖先講得那麼肯定,卻不相信。

「大明終始」,就是講時間,大明從早上開始,晚上結束。

「六位時成」,我們中國人過去把白天分作六個階段,晚上也分作六個階段,成為十二個時辰。

一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點鐘,所以成為六位,而這個六位是根據《易經》畫卦為六爻的思想來的,是人為的,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也許太一陽一和其它星球的時間劃分,和我們不一樣,但中國六位時間的形成,也是從乾卦的功能來的。

「時乘六龍以御天」,以龍來代表時間的動,像一條龍一樣在空中飛,因為龍是看不見的,但又有飛的功能,時間從早晨天明到晚間天黑的六個階段,永遠在旋轉,像六條龍銜接起來,在天體上很有規律地駕御而過。

後來在文學上,宗教的神話中說,玉皇大帝出巡時,有六條龍為他拉車子,也是由這句話編出來的。

事實上這句話是說,宇宙間時間的構成,與地球,與人類的關係,有一定的法則,這一功能是來自乾卦。

大吉大利的保合太和

「乾道變化,各正一性一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這裡明白地告訴我們生命的本源,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諸子百家,中國文化講人生的修養,都從這裡出來。

這裡告訴我們要認清乾的道理,生命的本體,把握了這點就知道乾道的變化,在各正一性一命,真懂了這個道理,自己就可以修道了,修成長生不老。

中國文化中道家講究兩個東西--「一性一」與「命」,一性一就是一精一神的生命,命就是肉一體的生命。

西方哲學唯心的,只瞭解到一性一的作用,對一性一的本體還沒有瞭解,把意識思想當作一性一,這是西方哲學的錯誤。

命,西方醫學到了科學境界,但仍不懂「氣」的功能。

現在美國流行研究針灸,研究中醫,仍不懂這個功能。

西方的病理學,注重在細菌方面,如今也研究到病毒,這還是以唯物思想作基礎。

東方中國的病理學,不管細菌不細菌,建築在一抽一象的「氣」上面,因為氣衰了,所以才形成了病,西方的抗生素,往往把氣困住了。

我常常告訴朋友,西醫只能緊急時救命,不能治病,西醫治了以後再去找著名的中醫處一個方子,好好把氣培養起來,補補身一體。

在病理上,細菌是哪裡來的?為什麼形成?有許多細菌並不是從身一體外面來的,如白木耳是用細菌種的,但有更多木頭上面自己生長靈芝一類,這菌又是哪裡來的?這是講一性一與命的道理。

懂了《易經》,自己就曉得修養,自己調整一性一與命,使它就正位。

思想用得太過了妨礙了一性一,身一體太過勞動,就妨礙了命,這兩個要中和起來,所以各正一性一命,於是「保合大和」。

中國人道家佛家打坐,就是這四個字,亦即是「持盈保泰」。

所謂「持盈」,有如一杯水剛剛滿了,就保持這個剛滿的水平線,不加亦不減,加一滴則溢出來了,減一滴則不足。

所謂「保泰」,當最舒泰的時候要保和了。

譬如用錢,決定保存一百元,如用去十元,便立即補上,仍保存一百元,這就是保泰。

所以打坐的原理就是保合太和,把心身兩方面放平靜,永遠是祥和,擺正常,像天平一樣,不要一邊高一邊低,政治的原理,人生的原理,都是如此。

孔子就告訴我們「乾道變化,各正一性一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什麼是大吉大利?要保合大和啊!所以研究《易經》,看了孔子這些話,還卜什麼卦呢?不卜已經知道了,保合太和,才利貞--大吉大利嘛。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這兩句話,應該是和上面連起來的,是乾卦《彖辭》的最後兩句話,可是宋儒把它因斷了。

這八個字是用到政治哲學的原理上去了,各種政治理論說了半天,不如中國人四個字「國泰民安」,國家太平,老百姓個個平安無事,就是天下太平。

天行與天道--《彖辭》的說法

「像曰」,《彖辭》,像就是現象。

據說《彖辭》是周公作的,不是孔子作的。

又有一說《彖辭》也是孔子作的,到底是誰作的?這是考據家的事情,我們不去管,也不需要去管,我們要的是它的一精一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句話大家太熟了,這又是人文思想。

乾卦代表天,行是運動的意思,這是教我們傚法乾卦。

道家老子也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修養如傚法大地一樣,地給我們住,給我們生長萬物,供給我們食,我們一切都靠土地,人類沒有土地就完蛋了;但是我們還給土地的是糞便垃圾,可是土地並不計較,照舊生長出東西來供我們食、用、享受,所以人的胸襟要傚法地。

而地是靠什麼能夠這樣?靠宇宙,靠天,而天則只有付出,沒有收回去,像太一陽一一樣,只放射一出來,並未從地上吸收什麼。

而宇宙卻是傚法道,道是什麼?是自然的,沒得什麼傚法了。

總之是教我們做人的一精一神,應傚法自然的法則,只有付出,沒有收回。

這是老子所講的「道」的一精一神,也就是《易經》上的「天行健」。

天體不斷在動,永遠在動,天體假如有一秒鐘不動,不必要用原一子一彈,整個的宇宙都要毀滅掉了。

第二句話「君子以自強不息」,正如老子所說的意思一樣,做人要傚法宇宙的一精一神,自強不息。

一切靠自己的努力,要自強,依靠別人沒有用,一切要自己不斷努力,假使有一秒鐘不求進步,就已經是落後了。

上面《彖辭》的第一句話,是解釋卦辭的,接下來下面的話則是解釋爻辭的。

「潛龍勿用,一陽一在下也。」

前面說的,以太一陽一來比喻,過去的觀念,不像現代物理世界的科學,過去的一陽一是一抽一象的,乾卦六爻的第一爻現象,是一陽一能壓制在下面,沒有上來,所以潛龍勿用,拿太一陽一作比,是還在地心下面,天尚是黑的,不要強出頭來。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這又拉到人文文化上來,就是說二爻的象,等於一個人的道德行為,給予人家的利益作普遍的發展。

「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第三爻的解釋,反覆,道也。

這是《易經》告訴我們因果的道理,怎樣過去就怎樣回來,地球物理一樣,從太空中就看到,一件東西出去,經一個圓圈又回了原位。

終日乾乾,就是教我們得意了,上了台要特別小心,因為反覆,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上台就有下台,有好處就有壞處,一反一復,「道也」,是自然的法則,必然的,逃不了的,你以為整了人,可是一定有你的吃虧處。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四爻的爻辭是告訴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沒有一毛一病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造」念「俎早」反切的音,意義與一操一相通,就是說人到了這個階段,就要「造」這個境界。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這個「亢龍有悔」的爻辭這裡解釋說,凡事不可求滿,滿了以後不會長久,所以一切事情要留點遺憾、留點缺陷,並沒有錯,這一點缺陷都彌補完了,也就完蛋了,所以盈不可久也。

中國政治的原則「憂患興邦」,一個國家遇到艱難,往往是興起的時代,是好的開始,一路旺盛,像歐洲的羅馬,我國的唐代,到了鼎盛的時候就完了。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老子就是這個思想,用九就是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生長萬物給我們,沒有要求拿回什麼,利息都不要,只有佈施,所以用九的道理,在傚法天地之德,不要自己創造什麼,而且也創造不了。

看歷史,一部《二十四史》,誰作過結論?宇宙就是這樣,沒有結論的,天德不可為首,也沒有開始,人類歷史也是這個道理,永遠在演變中。

《易經》的《彖辭》、爻辭、《彖辭》,都是以天地法則的觀念,拉到人事上來講,就是《周易》的一精一神,也是中國文化一精一神的開始。

至於它的應用,則不在《周易》上,而散置於外,保留在道家的《連山》、《歸藏易》中。

《文言》--人文的思想體系

現在象數方面暫講到這裡為止,再繼續講易理。

前面說過了乾卦的卦辭、爻辭、《彖辭》和《象辭》,有三個不同點:第一是乾卦構成了文化思想的卦辭和爻辭的觀念;第二是《彖辭》,是對乾卦卦辭和爻辭的解釋,由這一段解釋看出來,孔子把《易經》原來科學的東西,變成一人文文化的哲學思想;第三《象辭》也是把科學的東西變成一人文文化的哲學思想,但是連帶以天文太一陽一系統的現象作為象徵,以星象來說明道理。

可見代表中國文化的《易經》文化,在上古起碼經過五百年一變。

這五百年當中,對《易經》這套思想法則的演變,可見每一時代思想,每一法則都在演變,沒有辦法固定停留。

古人的演變還比現代少,現代的演變更大,過去三百年當中,出了五十萬部書,現在是三年當中出五十萬部書,這不能說對文化思想沒有影響,這就說明文化思想在演變。

現在看到的《文言》,據說是孔子作的,這是孔子研究《易經》「乾」、「坤」兩卦的心得報告,不是小孩子唸書「白話」、「文言」的文言。

這裡所謂的「文言」,是現代所謂的「思想體系」,變成文字,謂之文言。

在晉朝以前,《文言》並不放在乾卦的內容之中,而是放在《系辭》當中,是晉代王弼將《文言》放在乾卦中,以下我們開始研究《文言》的本文。

盡善盡美的人生

「元者,善之長也。

亨者,嘉之會也。

利者,義之和也。

貞者,事之干也。」

這是白話文,很簡單,我們都看得清楚,這是孔子研究《易經》以後,對於文王所作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四個字的內涵所包括意義的解釋。

當時對於周文王所作這四個字的乾卦卦辭,究竟是科學的還是哲學的?人們不知道。

前面我們瞭解,《象辭》屬於科學的,《彖辭》偏重於人文思想。

《象辭》和《彖辭》是同一時代產生或作於兩個不同的時代?也是問題。

現在孔子在《文言》中對「元、亨、利、貞」四個字的解釋,完全納入人文思想的範圍中,對於宇宙物理科學方面都不管,這也就是儒家思想的開始。

他對於「元」字,強調善的,善的思想,善的行為,一切好的一面的成長,才夠得上所謂元,這是代表萬物的開始,但這是好的一面的開始,叫作「元」。

亨則是好的集合,嘉是良好的意思,良好的很多因素集合起來,成為好的集合,才夠為亨。

利則要達到和的利,和在現代的觀念是和平,怎樣才能和平?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能相和嗎?要恰到好處的相和,最適宜的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

假使我有利,你沒有利,乃至損害到你,而你得了利,一定會損害到他,這種有損另外一人的利,並不是利的目的,也不是利的定義;這裡的利,是兩利,彼此間都有利,才夠得上利。

至於貞,則是一件事物的中心,一些一團一體中有幹事,這個職務名稱,就是從這裡來的,楨干,中心就是貞。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一體,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這裡再度引申一下,發揮上面的四點,這也就是儒家思想,孔子講的人文文化教育的目的。

一個人受了教育以後,要具備元、亨、利、貞四個字,才夠得上作為一個人,亦即要養成「體仁足以長人」。

自己的胸襟,內在一愛一人,才能夠領導別人。

「嘉會足以合禮」,一切的嘉會,人與人之間相處得很好,才能合禮。

禮即是中國文化《禮記》中所標榜的社會,亦即是今日我們所標榜的康和利樂的社會,才能實現。

「利物足以和義」,儒家思想中有「濟人利物」的話,「物」字不只是指動物、植物、礦物,在古代的「物」包羅很廣,等於現代語「這個東西」的「東西」,是一個一抽一象名詞。

「利物足以和義」的利物,意思是我們人類應該利物、用物,而不被物所用。

現代西方來的文化,人都被物所左右了。

「貞固足以幹事」,養成內在堅貞,意志堅定,然後可以做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這是孔子的結論。

孔子研究乾卦,到這裡完全拉到人文思想這方面來了,啟發了後來的唐宋之後一般儒家研究《易經》的路線,沒有走往象數方面去,沒有向科學方面走了。

下面的解釋亦是在人文文化方面,但有所不同,我們也可以由此認識儒家、認識孔孟思想。

特立獨行--默默無聞的潛龍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門,樂則行之,優則速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初九爻的爻辭說「潛龍勿用」是說的什麼呢?前面已經有了兩個解釋,現在孔子解釋,龍的一精一神是看不到的,不會完全給人看見的,一個人如道家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

幫忙了人家,人家還不知是誰幫了忙,就是「龍德而隱」的道理。

一個人做到社會外界環境儘管變,自己不易乎世,不受外界變的影響,自己有堅定獨特的思想,也不要求在外面社會上成名(孔子、老子、莊子都走這條路線),不成乎名。

當這個世界不能有好的時候,自己隱退了,不求表現,亦不求人知,默默無聞,而不煩悶,真的快活、樂觀,不讓憂煩到心中來,更重要的是這種一精一神能堅定不移,確乎其不可拔,毫不動搖,這就是初九爻的潛龍。

現在經過孔子這一解釋,「潛龍勿用」的勿字下定義了,這勿字是表示原來有無比的價值,並不是不能用,亦非不可用,而是自我的不去用。

孔子的一生,是做到了「潛龍勿用」的一精一神。

領導者的修養與風範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閒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孔子對九二爻的解釋,是講一個領一導一人的風格德一性一(當然所謂領一導一人,不只是最高的領一導一人,一個小單位的主管乃至一個家長,都是領一導一人),有如龍的德一性一,是至中至正。

人要達到至中至正,先要養成胸襟的偉大。

以西方哲學而言,要絕對客觀,平常的話都要講信,平常的行為都要小心,要防止自己產生歪曲的思想和不正確的觀念,隨時存心誠懇,對於世界有了貢獻,乃至挽救了時代社會,自己並不驕傲,並不表功,不認為自己了不起,有很厚的道德,又能普遍地感化別人,這是九二爻爻辭的意思,這是領一導一人的修養標準。

這裡孔子把九二爻的爻辭完全解釋成一人文思想的修養,要做一個領一導一人,便要中正、存誠、信言、謹行,功在天下也不傲慢,能夠普一愛一天下人,這就是九二爻的意思。

知至至之 知終終之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一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這裡孔子解釋乾卦第三爻的爻辭,可作為每個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標準。

進德的意義,這要注意,看到秦漢以上的書中的德宇、道字,不要拿後世「道德」的觀念連起來用。

這裡的「德」字,雖然有後世道德的觀念,但在五經中「道德」兩字連在一起的很少。

古書中的德字是指行為,多半是代表「成果」。

進德就是說求進步,修業則包括了學問、技能。

孔子研究第三爻的結果,認為是指一個人欲如何進德修業,都要這樣戰戰兢兢的小心。

他並解釋,「忠信,所進德也。」

什麼是「進德」?在孔子人文文化的思想中,人的修養,要做到「忠信」這兩點。

所謂「忠」,就是前面所說的「閒邪存其誠」。

古代的「忠」字,不要用唐以後一定要殺了頭,才算忠臣的「忠」字觀念來註解。

古代對於「忠」字的解釋,是對人對事沒有不盡心的為忠。

言而有信,信自己,信別人為信,這是進德。

至於修業,要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者也。

後世將文章寫好稱作修辭,文學院有「修辭學」的課程,研究怎樣把文章寫得美,古人稱推敲。

《易經》中的修辭,假如也是這個意思,那麼好了,古人教人修業,只要把文章寫得美就行了,當然絕對不是如此。

《易經》上的修辭所含的意義,包括了言語、文字和行為,要和辭章一樣。

古代「辭章」的觀念,並不是限於白紙黑字的文字著作,而包括了待人、處世、做事乃至於都市建築的設計,都是修辭。

所以「修辭立其誠」,就是說言談舉止方面,做人要誠懇,這是居業的條件,無論做任何事業,做官也好,做工程師也好,乃至當清道夫也好,講話要得體,風格很夠,本位站得住,這就是修業,這是孔子對進德修業的解釋。

這還不算,下面他繼續發揮:「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一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這可難了,這也是一精一義所在。

這裡是說,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對自己、對人、對事,知道機會到了,要把握機會,應該做的就做。

看歷史就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幾個人變法,第一個是春秋時的商鞅變法,還有一個是宋代的王安石變法。

秦以前原來是公田制度,商鞅變法,一變而為私有財產制,結果商鞅自己弄到被五馬分一屍一。

但是他的辦法好不好呢?好得很,自商鞅變法,秦漢以後,因為私有財產制,產生了最古老的私有思想,社會繁榮富足。

到了宋朝王安石,也想走變法的路子,最後又失敗了。

但王安石的所謂新法到底好不好呢?後世評論他是了不起的大政治家,但他不能「知至至之」,那個時代的趨勢還沒有到,他雖有高度的思想,高度的辦法,可是沒有用處,所以要「知至至之」,時機到了便做,則剛剛好,就可與幾也。

什麼是「幾」?就是知機,未卜先知,就是知這個幾?等於看電視,手剛搭上開關,在即開未開之間,那一剎那就是幾,要有這樣恰到毫顛的高度智慧,看準了,時間到了,應該做就做,對了便可改變歷史。

「知終終之」,就是看見這件事,應該下台的,就「下次再見,謝謝!」立即下台,永遠留一個非常好的印象在那裡。

但這個修養很難做到的,孔子、老子都是這個思想。

老子說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終終之。

但「知終」的「知」很難,如懂了這個道理則「居上一位而不驕」,雖然坐在最上的位置,也不覺得有什麼可驕傲的,這如同上樓下樓一樣,沒有永遠在樓上不下來的;那麼在下位也無憂,因為時代不屬於自己的,所以人生隨時隨地要瞭解自己。

所謂乾乾因其時而惕,要認識自己,時間機會屬於自己就玩一下,要知道玩得好,下來也舒服,這樣縱或有危險,但不至出一毛一病從這裡就看到孔子的思想就是一個「我」,人生如何去安排我,每一個人把自己的自我安排對了,整個大我也安排對了,有許多事往往是因為這個「我」安排得不好,把整個事情砸爛了。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易經雜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