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桓: 歷史來源 1、源於上古,以祖名為氏。據《姓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百家姓》桓

百家姓

歷史來源

1、源於上古,以祖名為氏。據《姓氏考略》載,黃帝有一個大臣名為桓常,其子孫以「桓」字為姓。桓常被認為是桓姓的始祖。

2、出自姜姓,以謚號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齊國國君齊襄公的弟弟有一個兒子叫小白,在齊襄公被殺害以後,他從莒國進入齊國,成為齊國的君主,後來他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死後得到謚號為「桓」,歷史上稱為齊桓公。他的這一支子孫於是以桓作為自己的姓氏。

3、出自子姓,以謚號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述,宋國有國君叫卿,他死後謚號也為「桓」,歷史上稱他為宋桓公。他的後代以祖上的謚號作為姓氏,形成桓姓的一支。

4、出自鮮卑族烏丸氏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烏丸氏(原為烏桓氏),入中原後從漢姓,改為桓氏。另有桓侯氏簡為桓氏。

家族名人

桓榮:古代桓氏素有「榮由稽左,志在盡忠」之謂,說的是漢代有桓榮,世居譙國尤元(安徽省懷遠西)人,官少傅,賜車乘號,謂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晉朝時有桓沖官荊州刺史,盡忠王室。

桓修:晉朝人,桓榮之10世孫,官護軍將軍,爵「長沙侯」。後徙居丹陽張官渡桓家村,桓修成為丹陽桓姓始祖。唐朝時,桓榮之19世孫桓彥范,任至宰相,挾正敢言,為武三思所讒,因受誣謀逆而慘遭極刑。睿宗即位後,為其冤案昭雪,賜謚「忠烈」。

桓容:字春卿。東漢時沛郡龍亢人,小的時候在長安學習,後來擔任歐陽尚書,教授徒弟數百餘人。光武帝的時候被拜為議郎,授太子經,累官太子少傅,後遷太常。明帝即位,因為他是皇帝的老師,所以被拜為五更,被封為關內侯,他的門徒很多都做上了公卿。

桓溫:字元子(312-373),晉朝龍亢人。明帝的女婿。開始的時候是荊州刺史,定蜀,攻打前秦,打敗姚襄,所以他的權勢越來越大,陞官至大司馬。太和四年的時候北伐,和燕慕容打了一戰,以失敗告終。回到健康以後,專心於朝政的工作。廢了奕帝,立了簡帝。他曾經說:「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年邪。」

陰謀廢晉自立王朝,事情還沒有成功就死去了。終年61歲。

桓景:東漢名人,他曾經跟隨費長房學習,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有大災。不過可以通過這個方法消除災禍:讓家人將包著茱萸的絳色紗布纏在手臂上,登到高處喝菊花酒。桓景聽了以後回家照辦了。第二天,他回來說,家裡的牛羊雞馬都死了。費長房對他說:「畜生代替你們死了。」

桓譚:東漢學者,他寫的文章很好,特別喜歡古文,寫書寫了二十九篇,取名叫《新論》。

遷徙分佈

(缺)桓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其發祥地是漢朝的譙郡(安徽省亳縣)。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代齊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國;襄公被殺後,小白回到齊國繼承君位,任用管仲進行改革,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死後謚號為「桓」,即齊桓公。其支庶子孫乃以謚為氏,稱桓氏。一支是齊桓公之後;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孫向鬼,以王父的謚號為氏。稱為桓魋。三是由「桓侯」氏簡化而來。周代晉國(姬姓)、杞國(姒姓)、曹國皆有桓侯,其後裔有桓侯氏,簡為桓。四是南北朝時來華的鮮卑族之後。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述,齊桓公的後裔,以桓公的謚號為氏。而宋桓公的後代,也稱桓氏。另,後魏的烏丸氏亦改姓桓氏。此外,《元和姓纂》和《魏書·官氏志》也都對桓氏的出處有考證文字。由此可見,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來自山東的姜太公之後,也有發祥於河南的商湯之後,更有一少部分鮮卑族之後。望族居譙郡(今安徽省毫縣)。

分類:古籍精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百家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