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公
歷史來源
出自姬姓,起源於上古,以爵號為氏。上古周朝時,魯國郡主魯定公,將他哥哥的兩個兒子,一個叫衍,一個叫為,都封為公爵,時人稱之為公衍、公為。公衍、公為的後代就以祖上爵號為姓,世代相傳姓公。
家族名人
公鼐:明文學家。字孝與,號周庭。蒙陰(今屬山東省)人。萬曆進士,天啟初官禮部右侍郎。魏忠賢亂政,引疾歸。論詩主張一代有一代之聲情,反對復古模擬。其紀行詩與晚年山居諸詩善於寫景,多流露了抑鬱之感。所著有《問次齋集》。他與公逸仁、公躋奎、公一嘗公家臣,史稱「五世進士」。他將公氏家族的道德文章,仕途功名發展到頂峰。公氏家族五世進士,有兩名同授翰林編修,一時名重朝野。為褒揚公氏家族公德,明朝末年,在蒙陰縣古城縣署附近,修建了「五世進士,父子翰林」的石牌坊。
公仲連: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認魏、趙、韓三國列為諸侯。就在這年,趙相國公仲連進行了政治改革。這時趙烈侯愛好音樂,問相國公仲連說:他有愛的人可以「貴之」嗎?公仲連答道:只能「富之」,不能「貴之」。趙烈侯因此要賞賜給鄭的歌者槍、石二人田各一萬畝,公仲連答應了。隔了一個月,烈侯從代回來,問有沒有賞給歌者田畝,公仲連答道: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隔不多時,烈侯再問這件事,公仲連就稱病不上朝。接著番吾君從代來,向公仲連推薦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公仲連把這三人推薦給烈侯。牛畜建議「以仁義,約以王道」,荀欣建議「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徐越建議「節財儉用,察度功德」。烈侯因此宣佈把賞田給歌者的決定作罷,起用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師」是負責教化的官,「中尉」是負責指揮作戰和選拔官吏的長官,「內史」是負責徵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績的財務官。荀欣和徐越主張「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就是按照當前的政治標準來選拔人才、處理財政和考核臣下成績,這是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張「以仁義,約以王道」,這是儒家的政策。這時趙國在具體的政治工作和財政工作中採用法家的政策,而在教導方面採用儒家的政策。魏文侯一方面起用李悝、吳起等法家為將相,實行「法治」;另一方面又尊儒家卜子夏為「師」,「受子夏經藝」,並敬重儒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宣揚儒家的「仁義」和「王道」,是同樣的道理。
公皙哀:春秋末年齊國人。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孔子弟子,孔子曾稱讚他說:「天下無德行,我的弟子多數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屬),只有季次未曾做官。」
《史記·遊俠列傳》說他家境貧寒,「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但認真讀書,「獨行君子之德」,不肯屈節事貴族,終生不仕。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北海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公子」。清又改稱「先賢公皙子」。
公勉人:號西埠。明朝時蒙陰人。弘治進士,任大僕卿,因與劉謹不和而未能得到重用,劉謹死後,才得到重用,升為大同巡撫。他選將練兵,提高將士素質,忠於職守,戒備森嚴,在邊關工作10年,不出意外事故。並著有《山東集》。
公家臣:號東塘,明朝時蒙陰人。隆慶年間舉進士,授編修,以論奪情事忤張居正意,被謫澤州判官。
遷徙分佈
(缺)公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姓源出於姬姓。春秋後期,魯國大權落在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大家臣手裡,魯國國君成了聽他們擺佈的傀儡。魯昭公時,昭公想趁季孫氏鬧內訌時將其滅掉,就和兩個兒子公衍和公為一起聯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孫氏和叔孫氏都來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將魯昭公打敗了。魯昭公只好帶著公衍和公為逃往齊國。公衍和公為的後代稱為公氏。公鼐,明朝文學家,滎陰(今屬山東省)人。他曾任禮部侍郎,後見魏忠賢亂政,便稱病隱退。他主張寫詩應有時代特徵,反對復古模擬。古時曾出現過的許多公字為首的複姓,有的還在流傳,有的早已無人姓了,這些複姓氏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絕大部分都簡化成公姓了。含有公字的複姓有:公索、公為、公華、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孫、公車、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賓、公儀、公輸、公斂、公思、公若、公林、公堅、公施、公荊、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師、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牽、公幹、公旗、公丘、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等。公姓望族居括蒼郡,現在浙江省麗水市。
分類:古籍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