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恆言》第二十四卷 隋煬帝逸游召譴:曙星自合臨天下,千里空教怨麗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醒世恆言》第二十四卷 隋煬帝逸游召譴

醒世恆言

第二十四卷 隋煬帝逸游召譴

玉樹歌殘舞袖斜,景陽宮裡劍如麻。

曙星自合臨天下,千里空教怨麗華。

這首詩單表隋文帝篡周滅陳,奄有天下,一統太平,真個治得外戶不閉,路不拾遺。

初時已立太子勇為東宮,卻因不得母后獨孤氏歡心。

原來文帝獨孤皇后最是妒忌,文帝畏而愛之。

常言:「前代帝王,骨肉分爭,皆因嫡庶相猜相忌,致有禍胎。

今吾家五子同母,傍無異生之子,後來安享太平,絕無後患。」

不想太子勇嫡妃元氏無一寵一 ,抑鬱而死,專一寵一 雲定興之女。

所生子女,皆是庶出。

獨孤皇后心中甚是不憤,每每在文帝前譖訴太子勇之短。

文帝極是懼內的,聽他言話,太子勇日漸日疏。

卻有第二子晉王廣,為揚州都總管,生來聰明俊雅,儀容秀麗。

十歲即好觀古今書傳,至於方藥、天文地理、百家技藝術數 ,無不通曉。

卻只是心懷叵測,陰賊刻深,好鉤索人情深淺,又能為矯情忍詬之事。

刺探得太子勇失愛母后,日夜思所以間之,日與蕭妃獨處,後宮皆不得御幸。

每遇文帝及獨孤皇后使來,必與蕭妃迎門候接,飲食款待,如平交往來。

臨去,又以金錢納諸袖中。

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一交一 口同聲,譽稱晉王仁孝聰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禮,專一寵一 阿雲,致有如許豚犢。

獨孤皇后大以為然,日夜譖之於文帝,說太子勇不堪承嗣大統。

後來晉王廣又多以金寶珠玉,結一交一 越公楊素,令他讒廢太子。

楊素是文帝第一個有功之臣,言無不從。

皇后譖之於內,楊素毀之於外。

文帝積怒太子勇,已非一日。

竟廢太子勇為庶人,幽之別宮,卻立晉王廣為太子。

受命之日,地皆震動。

識者皆知其奪嫡陰謀。

獨楊素殘忍深刻,揚揚得意,以為太子由我得立。

威權震天下,百官皆畏而避之。

後來獨孤皇后崩,後宮卻得近幸。

文帝有一位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之女也。

隋滅陳,配掖庭。

性聰慧,姿貌無雙。

及皇后崩後,始進位為貴人。

專房擅一寵一 ,後宮莫及。

文帝寢疾於仁壽宮,夫人與太子廣同侍疾。

平旦,夫人出更衣,為太子所逼十。

夫人拒之,發亂神驚,歸於帝所。

文帝怪其容色有異,問其故,夫人泫然泣曰:「太子無禮。」

文帝大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

獨孤誤我。」

蓋指皇后也。

因呼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司空越公楊素等曰:「召我兒來。」

述等將呼太子廣,帝曰:「勇也。」

楊素曰:「國本不可屢遷,臣不敢奉詔。」

帝氣哽塞,回面向內不言。

素出語太子廣曰:「事急矣。」

太子廣拜素曰:「以終身累公。」

有頃,左右報素曰:「帝呼不應,喉中呦呦有聲。」

素急入,文帝已崩矣。

陳夫人與諸後宮相顧悲慟。

晡時,太子廣遣使者繼金合,緘封其際,親書封字以賜夫人。

夫人見之惶懼,以為藥酒,不敢發。

使者促之,乃開,見盒中有同心結數枚。

宮人鹹相慶曰:「得免死矣。」

陳夫人恚而卻坐,不肯致謝。

宮人鹹逼十之,乃拜使者。

太子夜入烝焉。

明旦發喪,使人殺故太子勇而後即位。

左右扶太子上殿。

太子足弱,欲倒者數四,不能上。

楊素叱去左右,以手扶接,太子援之乃上。

百官莫不嗟歎。

楊素歸謂家人曰:「小兒子吾已提起教作大家郎,不知能了當否?」

素恃己有功,於帝多呼為郎君。

時宴內宮,宮人偶遺酒污素衣。

素叱左右引下加撻焉。

帝甚不平,隱忍不發。

一日,帝與素釣魚於後苑池上,並坐,左右張傘以遮日。

帝起如廁,回見素坐赭傘下,風骨秀異,神彩毅然。

帝大忌之。

帝每欲有所為,素輒抑而禁之,由是愈不快於素。

會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九族。」

先是,素一日欲入朝,見文帝執金鉞逐之,曰:「此賊,吾欲立勇,竟不從吾言。

今必殺汝。」

素驚怖入室,召子弟二人語曰:「吾必死矣。

出見文帝如此如此。」

移時而死。

帝自素死,益無忌憚,沉迷女色。

一日顧詔近侍曰:「人主享天下之富,亦欲極當年之樂,自快其意。

今天下富安,外內無事,正吾行樂之日也。

今宮殿雖壯麗顯敞,苦無曲房小室,幽軒短檻。

若得此,則吾期老於其中也。」

近侍高昌奏曰:「臣有友項昇,浙人也。

自言能構宮室。」

翌日,詔召問之。

昇曰:「臣乞先進圖本。」

後日進圖,帝覽之,大悅,即日詔有司供具材木,凡役夫數萬,經歲而成。

樓閣高下,軒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欄朱楯,互相連屬,迴環四合,牖戶自通,千門萬戶,金碧相輝,照耀人耳目。

金虯伏於棟下,玉獸蹲於戶傍;壁砌生光,瑣窗曜日,工巧之極,自古未之有比也。

費用金寶珠玉,庫藏為之一空。

人誤入其中者,雖終日不能出。

帝幸之,大悅,顧左右曰:「使真仙遊其中,亦當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樓。」

詔以五品官賜昇,仍給內庫金帛千匹賞之。

詔選良家女數千以居樓中。

帝每一幸,經月不出。

是月,大夫何稠進御女車。

車之制度絕小,只容一人,有機伏於其中。

若御童女,則以機礙女之手足,女纖毫不能動。

帝以處一女 試之,極喜,召何稠謂之曰:「卿之巧思,一何神妙如此。」

以千金贈之。

稠又進轉關車,可以升樓閣,如行平地。

車中御女,則自搖動。

帝尤喜悅,謂稠曰:「此車何名?」

稠曰:「臣任意造成,未有名也,願賜佳名。」

帝曰:「卿任其巧意以成車,朕得之,任其意以自樂,可命名任意車也。」

帝又令畫工繪畫士女一交一 合之圖數十幅,懸於閣中。

其年上官時自一江一 外得替回,鑄烏銅鑒數十面,其高五尺,而闊三尺,磨以成鏡為屏,環於寢所,詣闕投進。

帝以屏納迷樓中,而御女於其傍,纖毫運轉,皆入於鑒中。

帝大喜曰:「繪畫得其形象耳,此得人之真容也,勝繪圖萬倍矣。」

帝日夕沉荒於迷樓,罄竭其力,亦多倦息。

又闢地週二百里為西苑,役民力常百萬,內為十六院。

聚巧石為山,鑿池為五湖四海,詔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送京師。

詔定西苑十六院名:景明迎暉棲鸞晨光明霞翠華文安積珍影紋儀鳳仁智清修寶林和明綺陰絳陽每院擇宮中佳麗謹厚有容色美人實之,選帝常幸御者為之首。

分派宦者,主出入易市。

又鑿五湖,每湖四方十里。

東曰翠光湖,南曰迎陽湖,西曰金光湖,北曰潔水湖,中曰廣明湖。

湖中積土石為山,構亭殿,屈曲環繞澄泓,皆窮極人間華麗。

又鑿北海,周環四十里,中有三山,效蓬萊、方丈、瀛洲,其上皆台榭迴廊,其下水深數丈。

開通五湖北海,通行龍鳳舸。

帝多泛東湖,因制湖上曲《望一江一 南》八闋云:湖上月,偏照列仙家。

水浸寒光鋪枕簟,浪搖晴影走金蛇。

偏稱泛靈槎。

光景好,輕彩望中斜。

清露冷侵銀兔影,西風吹落桂枝花。

開宴思無涯。

其二云:

湖上柳,煙裡不勝催。

宿霧洗開明媚眼,東風搖弄好腰肢。

煙雨更相宜。

環曲岸,陰覆畫橋低。

線拂行人春晚後,絮飛晴雪暖風時。

幽意更依依。

其三云:

湖上雪,風急墮還多。

輕片有時敲竹戶,素華無韻入澄波。

望外玉相磨。

湖水遠地色相和

仰面莫思梁苑賦,朝來且聽玉人歌。

不醉擬如何?

其四云:

湖上草,碧翠浪通津。

修帶不為歌舞緩,濃鋪堪作醉人茵。

無意襯香衾。

晴霽後,色一般新

遊子不歸生滿地,佳人遠意正青春。

留詠卒難伸。

其五云:

湖上花,天水浸靈芽。

淺蕊水邊勻玉粉,濃苞天外剪明霞。

日在列仙家。

開爛熳,鬢若相遮

水殿春寒幽冷艷,玉軒晴照暖添華。

清賞思何賒。

其六云:

湖上女,一精一選正輕盈。

猶恨乍離金殿侶,相將儘是採蓮人。

清唱謾頻頻。

軒內好,戲下龍津

玉管朱弦聞盡夜,踏青斗草事青春。

玉輦從群真。

其七云:

湖上酒,終日助清歡。

檀板輕聲銀甲緩,醅浮香米玉蛆寒。

醉眼暗相看。

春殿晚,艷奉杯盤

湖上風光真可愛,醉鄉天地就中寬。

帝主正清安。

其八云:

湖上水,流繞禁園中。

斜日暖搖清翠動,落花香暖眾紋紅。

蘋末起清風。

閒縱目,躍小蓮東

泛泛輕搖蘭棹穩,沉沉寒影上仙宮。

遠意更重重。

帝常遊湖上,多令宮中美人歌唱此曲。

大業六年,後苑草木鳥獸繁息茂盛:桃蹊柳徑,翠陰一交一 合;金猿青鹿,動輒成群。

自大內開為御道,直通西苑,夾道植長松高柳。

帝多宿苑中,去來無時。

侍御多夾道而宿,帝往往於中夜即幸焉。

道州貢矮民王義,眉目濃秀,應對敏捷,帝尤愛之。

常從帝游,終不得入宮。

曰:「爾非宮中物也。」

義乃出,自宮以求進。

帝由是愈加憐愛,得出入內寢。

義多臥御榻下。

帝遊湖海回,多宿十六院。

一夕中夜,帝潛入棲鸞院。

時夏氣暄煩,院妃慶兒臥於簾下。

初月照軒,甚是明朗。

慶兒睡中驚魘,若不救者。

帝使義呼慶兒。

帝自扶起,久方清醒。

帝曰:「汝夢中何故而如此?」

慶兒曰:「妾夢中如常時,帝握妾臂,游十六院。

至第十院,帝入坐殿上。

俄時火發,妾乃奔走,回視帝坐烈焰中,驚呼人救帝,久方睡覺。」

帝自強解曰:「夢死得生,火有威烈之勢。

吾居其中,得威者也。」

後帝幸一江一 都被弒。

帝入第十院,居火中,此其應也。

一夕,帝因觀殿壁上有廣陵圖,帝注目視之移時,不能舉步。

時蕭後在側,謂帝曰:「知他是甚圖畫?何消帝如此掛心?」

帝曰:「朕不愛此畫,只為思舊遊之外耳。」

於是以左手憑後肩,右手指圖上山水及人煙村落寺宇,歷歷皆如在目前,謂蕭後曰:「朕昔征陳後主時游此,豈期久有天下,萬機在躬,便不得豁然於懷抱也。」

言訖,容色慘然。

蕭後奏曰:「帝意在廣陵,何如一幸?」

帝聞之,言下恍然,即日召群臣,言欲至廣陵,旦夕游賞。

議當泛巨舟,自洛入河,自河達海入淮,至廣陵。

群臣皆言:「似此程途,不啻萬里,又孟津水緊,滄海波深,若泛巨舟,事恐不測。」

時有諫議大夫蕭懷靜,乃皇后弟也,奏曰:「臣聞秦始皇時,金陵有王氣,始皇使人鑿斷砥柱,王氣遂絕。

今睢陽有王氣,又陛下喜在東南,欲泛孟津,又慮危險。

況大梁西北有故河道,乃是秦將王離畎水灌大梁之處。

乞陛下廣集兵夫,於大梁起首開掘,西自河陰,引孟津水入,東至淮陰,放孟津水出。

此間地不過千里,況於睢陽境內經過。

一則路達廣陵,二則鑿穿王氣。」

帝聞奏大喜。

出敕朝堂,有敢諫開河者斬。

乃命征北大總管麻叔謀為開河都護,以蕩寇將軍李淵為開河副使。

淵稱疾不赴,即以左屯衛將軍令狐達代之。

詔發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者皆至,如有隱匿者斬三族。

凡役夫五百四十三萬餘人,晝夜開掘,急如星火。

又詔一江一 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使命促督。

民間有配著造船一隻者,家產破用皆盡,猶有不足,枷項笞背,然後鬻賣子女以供官費。

到得開河功役漸次將成,龍舟亦就。

帝大喜,將幸一江一 都,命越王侗留守東都。

宮女半不隨駕,爭攀號留。

且言遼東小柄,不足以煩大駕,願遣將征之。

帝意不回。

作詩留別宮人云:我夢一江一 都好,征遼亦偶然。

但存顏色在,離別只今年。

車駕既行,師徒百萬。

離都旬日,長安貢御車女袁寶兒,年十五,腰肢纖墮,呆憨多態。

帝一寵一 愛特厚。

時洛陽進合蒂迎輦花,云:「得之嵩山塢中,人不知其名,采一花 者異而貢之。」

會帝駕適至,因以「迎輦」名之。

帝令寶兒持之,號曰「司花女」。

時詔虞世南草《征遼指揮德音敕》,寶兒持花侍側,注視久之。

帝謂世南曰:「昔傳飛燕可掌上舞,朕常謂儒生飾於文字,豈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寶兒,方昭前事。

然多憨態,今注目於卿。

卿才人,可便作詩嘲之。」

世南應詔,為絕句云:學畫鶯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

緣憨卻得君王一寵一 ,長把花枝傍輦行。

帝大悅。

既至汴京,帝御龍舟,蕭後乘鳳舸。

於是吳越取民間女年十五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至龍舟鳳舸。

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

時方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於汴渠兩堤上。

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則牽舟之人庇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

上大喜,詔民間獻柳一株,賞一匹絹。

百姓競獻之。

又令親種。

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皆種,方及百姓。

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

栽與災同音,蓋妖讖也。

栽畢,取御筆寫賜垂柳姓楊,曰楊柳也。

時舢艫相繼,連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聯綿不絕。

錦帆過處,香聞數里。

一日,帝將登龍舟,憑殿腳女吳絳仙肩,喜其媚麗,不與群輩等,愛之,久不移步。

絳仙善畫長蛾眉,帝色不自禁。

回輦,召絳仙,將拜婕好。

蕭後性妒忌,故不克諧。

帝寢興罷,擢為龍舟首楫,號曰「崆峒夫人」。

由是殿腳女爭效為長蛾眉。

司宮吏日給螺子黛五斛,號為蛾綠。

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值十金。

後徵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

獨絳仙得賜螺黛不絕。

帝每倚簾視絳仙,移時不去,顧內謁者曰:「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絳仙真可療饑矣。」

因吟《持楫篇》賜之曰:舊曲歌桃葉,新妝艷落梅。

將身傍輕楫,知是渡一江一 來。

詔殿腳女千輩唱之。

時越溪進耀光綾,綾紋突起,有光彩。

帝獨賜司花女及絳仙,他人莫預。

蕭後恚憤不懌。

由是二姬稍稍不得親幸,帝常登樓憶之,題東南柱二篇云:黯黯愁侵骨,綿綿病欲成。

須知潘岳鬢,強半為多情。

又云:

不信長相憶,絲從鬢裡生。

閒來倚檻立,相望幾含情。

殿腳女自至廣陵,悉命備月觀行宮,絳仙輩亦不得親侍寢殿。

有郎將自瓜州宣事回,進合一歡 果一器。

帝命小黃門以一雙馳騎賜絳仙。

遇馬上搖動,合一歡 蒂解,絳仙拜賜,因附紅箋小簡上進曰:驛騎傳雙果,君王一寵一 念深。

寧知辭帝裡,無復合一歡 心。

帝覽之,不悅,顧小黃門曰:「絳仙如何辭怨之深也?」

黃門拜而言曰:「適走馬搖動,及月觀,果已離解,不復連理。」

帝因言曰:「繹仙不獨容貌可觀,詩意深切,乃女相如也。

亦何謝左貴嬪乎?」

帝嘗醉游後宮,偶見宮婢羅羅者,悅而私之。

羅羅畏蕭後,不敢迎帝,因托辭以程姬之疾,不可薦寢。

帝乃嘲之曰:個人無賴是橫波,黛染隆顱簇小峨。

幸好留儂伴成夢,不留儂住意如何?

帝自達廣陵,沉湎滋深,荒一婬一無度,往往為妖崇所惑。

嘗游吳公宅雞台,恍惚間與陳後主相通。

帝幼年與後主甚善,乃起迎之,都忘其已死。

後主尚喚帝為殿下。

後主戴青紗皂幘,青綽袖,長裾,綠錦純緣紫紋方平履。

舞女數十,羅侍左右。

中有一女殊色,帝屢目之。

後主云:「殿下不識此人耶?即張麗華貴妃也。

每憶桃葉山前乘戰艦與此妃北渡。

爾時麗華最恨,方倚臨春閣,試東郭'a紫毫筆,書小砑紅綃作答一江一 令『璧月』句未終,見韓擒虎躍青驄馬,擁萬甲騎直來沖人,都不存去就之禮,以至有今日。」

言罷,即以綠文測海酒蠡,酌紅梁新釀勸帝。

帝飲之甚歡,因請麗華舞《玉樹後一庭花》。

麗華白後主,辭以拋擲歲久,自井中出來,腰肢粗巨,無復往時姿態。

帝再三強之。

乃徐起舞,終一曲。

後主問帝:「蕭妃何如此人?」

帝曰:「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也。」

後主復誦詩十數篇。

帝不記之,獨愛《小窗詩》及《寄侍兒碧玉詩》。

《小窗詩》云:

午醉醒來晚,無人夢自驚。

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

《寄碧玉》云:

離別腸應斷,相思骨合銷。

愁魂若非散,憑仗一相招。

麗華拜求帝賜一章,帝辭以不能。

麗華笑曰:「嘗聞『此處不留儂,會有留儂處。

』安得言不能耶?」

帝強為之,操筆立成,曰:見面無多事,聞名爾許時。

坐來生百媚,實個好相知。

麗華捧詩,赧然不懌。

後主問帝:「龍舟之遊樂乎?始謂殿下致治在堯舜之上,今日仍此逸游。

大抵人生各圖快樂,向時何見罪之深耶?三十六封書,至今使人怏怏不悅。」

帝忽悟其已死,叱之曰:「何今日尚呼我為殿下,復以往事相訊耶?」

恍惚不見,帝兀然不自知,驚悸移時。

帝后御龍舟,中道,間歌者甚悲,其辭曰: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少。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

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一屍一,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帝聞其歌,遽遣人求其歌者,至曉不得其人。

帝頗#廂澹*通夕不寐。

帝知世祚已去,意欲遂幸永嘉,群臣皆不願從。

揚州朝百官,天下朝貢使無一人至者。

有來者,在途遭兵奪其貢物。

帝猶與群臣議,詔十三道起兵,誅不朝貢者。

帝深識玄象,常夜起觀天,乃召太史令袁充,問曰:「天象如何?」

充伏地泣涕曰:「星文大惡,賊星逼十帝座甚急,恐禍起旦夕,願陛下遽修德滅之。」

帝不樂,乃起,入便殿,索酒自歌曰:宮木陰濃燕子飛,興亡自古漫成悲。

他日迷樓更好景,宮中吐艷戀紅輝。

歌竟,不勝其悲。

近侍奏:「無故而歌甚悲,臣皆不曉。」

帝曰:「休問。

他日自知也。」

俯首不語,召矮民王義問曰:「汝知天下將亂乎?」

義泣對曰:「臣遠方廢民,得蒙上貢,進入深宮,久承恩澤,又常自宮,以近陛下。

天下大亂,固非今日,履霜堅冰,其漸久矣。

臣料大禍,事在不救。」

帝曰:「子何不早告我也?」

義曰:「臣惟不言,言即死久矣。」

帝乃泣下沾襟,曰:「子為我陳敗亂之理,朕貴知其故也。」

明日,義上書曰:臣本南楚卑薄之地,逢聖明出治之時,不愛此身,願從入貢。

臣本侏儒,性尤蒙滯。

出入左右,積有年歲。

濃被聖私,皆逾素望。

侍從乘輿,周旋台閣。

臣雖至鄙,酷好窮經,頗知獸惡之本源,少識興亡之所以。

還往民間,周知利害。

深蒙顧問,方敢敷陳。

自陛下嗣守元符,體臨大器,聖神獨斷,謀諫莫從。

大興西苑,兩至遼東。

龍舟逾萬艘,宮闕遍天下。

兵甲常役百萬,士民窮乎山谷,征遼者百不有十,歿葬者十未有一。

帑藏全虛,谷粟湧貴。

乘輿竟往,行幸無時。

兵人侍從,常守空宮。

遂令四方失望,天下為墟。

方今有家之村,存者可數;子弟死於兵役,老弱困於蓬蒿。

兵一屍一如岳,餓莩盈郊。

狗彘厭人之肉,鳶魚食人之餘。

臭聞千里,骨積高原。

陰風無人之墟,鬼哭寒草之下。

目斷平野,千里無煙。

萬民剝落,不保朝昏。

父遺幼子,妻號故夫。

孤苦何多,饑荒尤甚。

亂離方始,生死誰知。

人主愛人,一何至此。

陛下聖性毅然,孰敢上諫。

或有鯁言,即令賜死。

臣下相顧,鉗結自全。

龍逢復生,安敢議奏。

左右近臣,阿諛順旨,迎合帝意,造作拒諫。

皆出此途,乃逢富貴。

陛下惡過,從何得聞?方今又敗遼師,再幸東土,社稷危於春雪,干戈遍於四方。

生民已入塗炭,官吏猶未敢言。

陛下自惟,若何為計?陛下欲興師,則兵吏不順;欲行幸,則將衛莫從。

適當此時,何以自處?陛下雖欲發憤修德,特加愛民,聖慈雖切救時,天下不可復得。

大勢已去,時不再來。

巨廈之崩,一木不能支;洪河已決,掬壤不能救。

臣本遠人,不知忌諱,事急至此,安敢不言。

臣今不死,後必死兵。

敢獻此書,延頸待荊帝省義奏,曰:「自古安有不亡之國,不死之主乎?」

義曰:「陛下尚猶蔽飾己過。

陛下常言:吾當跨三皇,超五帝,下視商周,使萬世不可及。

今日之勢如何?能自復回都輦乎?」

帝再三加歎。

義曰:「臣昔不言,誠愛生也;今既具奏,願以死謝。

天下方亂,陛下自愛。」

少選,左右報曰:「義自刎矣。」

帝不勝悲傷,命厚葬焉。

時值閣裴虔通,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左右屯衛將軍字文化及,將謀作亂。

因請放官一奴一,分直上下。

帝可其奏,即下詔云:

寒暑迭用,所以成歲功也;日月代明,所以均勞逸也。

故士子有游息之談,農夫有休養之節。

咨爾髦眾:服役甚勤,執勞無怠;埃垢溢於爪發,蟣虱結於兜鍪,朕甚憫之。

俾爾休番,從便媳戲,無煩方朔滑稽之請,而從衛士遞上之文。

朕於侍從之間,可謂恩矣,可依前件施行。

不數日,忽中夜聞外切切有聲。

帝急起,衣冠御內殿,坐未久,左右伏兵俱起。

司馬德戡攜白刃向帝。

帝叱之曰:「吾終年重祿養汝,吾無負汝,汝何得負我。」

帝常所幸朱貴兒在帝傍,謂德戡曰:「三日前,帝慮侍衛秋寒,詔宮人悉絮袍褲,簾自臨視。

造數千領,兩日畢功。

前日頒賜,爾等豈不知也?

何敢迫脅乘輿。」

乃大罵德戡。

德戡斬之,血濺帝衣。

德戡前數帝罪,且曰:「臣實言陛下。

但今天下俱叛,二京已為賊據。

陛下歸亦無門,臣生亦無路。

臣已虧臣節,雖欲復已,不可得也,願得陛下首以謝天下。」

乃攜劍逼十帝。

帝復叱曰:「汝豈不知諸侯之血入地,大旱三年,況天子乎?死自有法。」

命索藥酒,不得。

左右進練巾,逼十帝入閣自經死。

蕭後率左右宮娥,輟床 頭小版為棺斂,粗備儀衛,葬於吳公台下,即前此帝與陳後主相遇處也。

初,帝不愛第三子齊王暕,見之常切齒。

每行幸,輒錄以自隨。

及是難作,謂蕭後曰:「得非阿孩耶?」

阿孩,齊王小字也。

司馬德戡等既弒帝,即馳遣騎兵執齊王暕於私第,裸跣驅至當街。

暕曰:「大家計必殺兒,願容兒衣冠就死。」

猶意帝遣人殺之。

父子見殺,至死不明,可勝痛悼。

後唐文皇太宗皇帝,提兵入京,見迷樓,太宗歎曰:「此皆民膏血所為也。」

乃命放出諸宮女,焚其宮殿,火經月不滅。

前謠前詩,無不應驗,方知煬帝非天亡之也。

後人有詩:十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不更回。

分類:三言二拍合集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醒世恆言
第卷 兩縣令競義婚孤女第二卷 三孝廉讓產立高名第三卷 賣油郎獨佔花魁第四卷 灌園叟晚逢仙女第五卷 大樹坡義虎送親第六卷 小水灣天狐詒書第七卷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第八卷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第九卷 陳多壽生死夫妻第十卷 劉小官雌雄兄弟第十一卷 蘇小妹三難新郎第十二卷○印師四調琴娘第十三卷 勘皮靴單證二郎神第十四卷 鬧樊樓多情周勝仙第十五卷 赫大卿遺恨鴛鴦絛第十六卷 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第十七卷 張孝基陳留認舅第十八卷 施潤澤灘闕遇友第十九卷 白玉娘忍苦成夫第二十卷 張廷秀逃生救父第二十一卷 張淑兒巧智脫楊生第二十二卷 呂洞賓飛劍斬黃龍第二十三卷 金海陵縱慾亡身第二十四卷 隋煬帝逸游召譴第二十五卷±孤生歸途鬧夢第二十六卷 薛錄事魚服證仙第二十七卷 李玉英獄中訟冤第二十八卷 吳衙內鄰舟赴約第二十九卷 盧太學詩酒傲公侯第三十卷 李汧公窮邸遇俠客第三十一卷 鄭節使立功神臂弓第三十二卷 黃秀才徼靈玉馬墜第三十三卷 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第三十四卷 一文錢小隙造奇冤第三十五卷 徐老僕義憤成家第三十六卷 蔡瑞虹忍辱報仇第三十七卷ˇ子春三入長安第三十八卷 李道人獨步雲門第三十九卷 汪大尹火焚寶蓮寺第四十卷 馬當神風送滕王閣讀後感——過好當下才是真讀後感——民俗小說看明朝讀後感——伴隨了我的青春期讀後感——像物體一樣散發著物美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