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公孫淵知道他是漢朝蕩定幽並的一員大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

反三國演義

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

卻說王平奉了馬謖命令,出了榆關,去到遼東。

公孫淵知道他是漢朝蕩定幽並的一員大將,自然優禮款待。

王平取出四州大都督令箭,並大司馬虎符,給公孫淵驗看。

公孫淵自從殺了曹丕曹休,自然和曹彰也成了世仇,看見王平到了,沒口的答應發兵。

當下公孫淵設筵款待王平,一面召集本部騎卒八千,騎將二員,喚到府前,當面叮囑,叫他們服從王將軍命令。

王平稱謝。

王平因軍情緊急,不敢久延,辭別公孫淵,即時上馬起程,領了兵將,循著邊牆,直趨曹彰王庭;用了本地兩名得力嚮導,不徒沒走迂迴的道路,反走了一條出奇的捷徑。

走了五日五夜,離了曹彰王庭,只有三十餘里,天色向晚,王平將人馬約住,令其休息,各出乾糧水泉,飽餐一頓,然後上馬直趨王庭。

那郭淮只知道天王遠征,強敵不能飛渡,萬不料遼東兵從間道殺來,匆忙之中,人不及甲,馬不及鞍,跨上一匹驏馬,帶領親兵,前來迎敵。

王平抖擻精神,十合之內,了決郭淮。

眾兵出其不意,四向圍攻,大獲全勝。

兵士生擒曹彰李典諸人家小,來見王平,王平慨然道:「曹彰抗命,妻孥何罪?加以系虜,置之何地!」即時傳令釋放,並加慰藉,但將軍資糧械,駝馬牛羊,一掃而空,全數載回,收兵徑返。

此及曹彰聞信,回到陰山,派兵來追王平,那王平已經全師奏凱,安抵遼東了。

曹彰怒氣未息,左右呈上王平一封手書,彰含怒啟視道:

邢台一別,於茲三年,塞外起居,應悲故國!王之英武,海內同欽,時勢遷移,寧可復挽!乘喪入塞,所得幾何?平引輕兵,遂稱犁庭!極平之力,覆王宗祀,辱王妻妾,王雖奮怒,其如平何?平不為者,國家中興,方隆厚道,王雖敗竄,亦系清門,疆場之爭,何關幼弱,哀王顛沛,不忍相陵,入宮得見,喜可知也!鮮卑一胡一 虜,豈可亂華!以漢之力,猶能相制,以王材武,亦足王之,設幕陰山,聊相雄長,存王之祀,中外相維,不亦可乎?何必勞師,頻年內犯,虜人一妻 子,隳人畜牧,犬羊之族,憑陵華胄,王豈一胡一 人,能無扼腕?涿郡都督,華夏英才,統轄四州,控制邊郡,幼常之略,文長之武,王所深悉;幽燕士馬,精銳絕倫,佐以遼東,三方協應,李牧守代,蒙恬行邊,以今方古,殆無多讓。

王之士馬,不逾冒頓,王之遊牧,遠遜匈一奴一,羈旅之臣,久居塞外,秋風蕭瑟,邊馬思歸,中朝間之,糜以爵祿,王雖縱橫,誰與為立?鮮卑賤種,重利輕義,懸購萬金,王頭將至。

哀王武勇,流離失所,如不犯邊,當免奇禍,天日在上,王宜三思。

曹彰得書,反覆觀覽,怒氣平息,退入帳中,自思王平所言,甚有理由,但國仇又不可不報,心下徘徊,不能解決,繞帳數匝,撫案夜嘯,聲如鶴唳。

李典郝昭,兩人入見,驚問何事,彰取書與觀,二人讀罷,皆為歎息。

彰道:「王平才兼文武,識力雙絕,若在幽州,誠孤勁敵!孤以先王愛子,血戰中原,國破家亡,逋逃塞外,賴將士一心,猶能自振;今漢兵勢盛,守禦得人,欲進長城,且不可得,又何能報仇雪恥,光復舊物乎?」

李典道:「大王!王平所言,甚有至理,言兵則彼強,言勢則彼盛!彼如犁我王庭之後,輕騎兼程,襲我後軍,而張飛以大兵應於前,我軍之敗,不待蓍龜。

彼不欲襲王,以啟鮮卑輕視大王之心,全王眷屬,以促大王反省之漸,行軍以禮,智勇沛然,此人在邊,我何能得志!不如依彼所言,全軍北度陰山,以我兵力役使匈一奴一舊時部落,漸肆吞併,拓充勢力,十年之後,再圖報復,我不犯漢,漢亦不能度大漠以擊我。

我以其間,休養生息,俟漢廷再有變亂,起兵南下,猶為未晚。

昔勾踐報吳,十年生聚,十年教養;少康中興,歷四十年。

臣聞謀大事者,不圖近功,規遠效者,不急近恥,惟大王察之!」郝昭亦起身言道:「大丞相之言,金石之言也!」

曹彰生來英果明決,此次見張飛魏延人馬強壯,漢朝邊塞,守禦堅固,知道一時未能得志。

又見王平之書,剴切敦至,李典之言,深入腠理,推案起立道:「天祐漢室,未可與爭,要當北渡陰山,徐圖發展耳!」即召鮮卑二將入帳,告以北遷之意。

二將前因兵敗,正恐曹彰見責,一聽北言,齊聲贊成,即日全軍出發。

你說匈一奴一那些小小部落,那裡敢敵十萬大兵聲勢,一個個只得叩首投降,靜候驅策,又有那鮮卑二將兩個地裡鬼在前引導,好不順手,不上一年,併吞大小部落七十餘部,曹彰便安安穩穩,做那大魏天王。

這邊漢朝邊塞,從此平安無事,就是王子均一紙書的功勞。

古人說得好,一紙書賢於十萬師,就是說那王平的。

當下王平回到遼東,將擄獲財物,分一半賞了遼東將士,一半帶回,辭別公孫淵,回轉幽州,見過馬謖。

恰好張飛因曹彰已退,也就回來,王平報告一切。

馬謖道:「子均舉動,悉合機宜,曹彰見書,必北徙矣?」

不到半月,塞外探馬報道:「曹彰已全軍北渡陰山。」

張飛大喜,馳奏洛陽,將王平留在幽州,請令都督營州軍事,安邊大計,自然一概照準。

洛陽城裡,雲長士元,見北邊平定,大會文武商議,選了良辰吉日,在洛陽建始殿,扶王孫登基稱帝。

由太常許靖,司徒秦宓,襄助禮儀,先奉王孫晉謁高祖廟世祖廟高宗廟。

禮畢,還御建始殿受賀,改元炎興,大赦天下,免人民今年田賦,賜文武爵一級,追諡皇考為孝愍皇帝,廟號哀宗,尊太皇太妃吳氏為太皇太后,太妃張氏為皇太后,封皇叔劉理為梁王,劉封為一江一 夏王。

雲長士元以帝年幼,左右輔弼,須方正老誠之士,以安車蒲輪,征前司農鄭玄為太師,邴原為太傅,司馬徽為太保,黃承彥為少師,龐德公為少傅,崔州平為少保。

那幾位老頭兒,到了此時,也不由他不出來。

文武諸臣,因雲長功大屬尊,合辭奏請以雲長為大將軍。

雲長因系先帝舊官,不敢拜命。

少帝傳旨,令雲長仍以大司馬兼驃騎將軍,劍履上殿,贊拜不名;以龐統為丞相,以秦宓為大司徒,以馬良為大司農,以費禕為大司寇,以伊籍為大司空,以郤正為御史大夫,以杜瓊為廷尉,以孫乾為大鴻臚,以簡雍為太卜,以陳震為太僕;徙文鴦為越騎校尉,徙諸葛瞻為司隸校尉,仍領宿衛軍;以諸葛誕為京兆尹,以關興為城門校尉,以關索為步兵校尉,以關平為水衡都尉,以糜竺為大長秋,以劉琰為大宗正,以周倉為射聲校尉;召拜諸葛恪為侍中,以諸葛靚為尚書,以霍峻為僕射,以吳懿為太尉;恢復建安中所有學官,其弟子名額,悉依舊制。

又詔丞相大司馬道:

朕以沖年,誕承夫位,甚賴諸公,以輔以翼。

昔武王克商,式商容之閭,封比干之墓,誠欲以獎厲風教,矜式國人。

前少府孔融,國家之楨,嶽立朝右,奸宄悚息,磽磽易缺,卒殞凶回,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前九一江一 太守邊讓,議郎盛憲;處士禰衡,並以高才,為國瑰寶,遭逢多難,鹹死非命,高陽才子,不克致用,盛年夭折,良可哀矣!又茂才管寧,避地海濱,以待清時,激於義憤,投身東海,清風亮節,邁於往古。

凡此均宜旌樹風聲,錄敘遺裔,以昭興國之隆,而揚幽潛之烈。

士元雲長奉詔,次日復奏:少府孔融,先帝至一交一 ,許昌被難,二子俱殞,僅遺一婢,六月後得一孽子,荀文若傷融非罪,為之收養,今十七年矣。

先帝入許,令入宿衛,請送太學,俾成其材。

邊讓盛憲禰衡,宗室零落,請官為封樹,歲時省祀,無餒若敖之鬼。

管寧蹈海,子姓都乏,太傅邴原,昔同游息,宜為圖像,祀之學宮。

少帝准奏,詔追贈孔融為太師,謚曰剛介;邊讓盛憲禰衡,贈大中大夫;管寧從祀孔廟。

又詔:先帝彌留,追懷季玉,日月之過,無損於中天,河山之盟,當垂於弈世!前令督一交一 廣事蔣琬,明示搜求,送致關下,當奉遺詔,別紹新封,其以前零陵太守劉璋,為華陽侯,食華陽一邑,屬籍宗正,以固宗祊。

又詔:先帝昔在荊州,聯婚吳會,屬以國一交一 翻覆,遂令先皇祖妣,未獲令終,先帝在日,每為痛恨,其追上皇祖妣孫氏為孝烈皇后,招魂歸葬,祔享園陵。

一連幾道詔書,風行海內,無不欽仰聖明。

士元與雲長商議道:「諸將艱難辛苦,血戰沙場,一日大功告成,久稽懋賞,非所以慰豪傑之心也!」雲長道:「諸將功伐,久已彙集,冬至郊天,即可行賞,但孟起之父,與先帝同事,為國損驅,亟須追贈,不必俟南郊後也。」

士元極力贊成,六官聯銜會奏,並請追恤董承伏完穆順馬休馬鐵程銀楊秋。

旋即奉詔書道:「故後將軍馬騰,椒房世胄,與國共休,捍衛西邊,夙著勞勩!先帝曩在許都,同受詔命,而權奸肆志,矯命相夷,哀此忠良,竟膺慘戳!今皇圖式廓,大難略平,舊物宣昭,九京難復,其追封後將軍馬騰為武威王,贈馬休為靖難將軍,馬鐵為靖逆將軍,程銀為捕虜將軍,楊秋為討寇將軍。」

又詔:「昔建安顛沛,迫蹙兩都,伏董懿親,效忠翊衛,力微命薄,同受夷滅,追念艱難,言之心悼。

其追贈董承為許昌侯,伏完為襄城侯,子孫並加甄敘。

又內臣穆順,犯難南行,雖系刑餘,灼知忠義,凜然盡節,視死如歸,宜圖示內官,奉為師表,其追贈穆順為少府監,有司存恤家屬。」

雲長士元,奉到詔書,令馬岱去淮北飛報馬超。

馬超聞報,感激涕零,西涼軍士,萬眾歡躍,仍令馬岱還京叩謝,順道過許昌,祭告先將軍及休鐵二弟之墓。

馬岱到了許昌,用太牢酒醴,祭告馬騰墳墓,宣讀朝廷旨意。

駐守許昌的徐元直,前來會祭,附書馬岱,轉達士元,言先帝顛沛襄樊,幸景升推讓荊州,始有龍飛之志;劉琦昔駐巴陵,後留荊土,雖無殊績,亦有留守之功,國家親藩,尚無一二,劉封受爵,當及劉琦云云。

馬岱繼了元直手書,回到洛陽,面謝聖恩,將元直手書,遞與丞相。

士元閱過,持商雲長。

雲長道:「元直之言甚是,先帝昔屯新野,非景升讓與荊州,焉有今日?飲水思源,變當圖報;且景升原屬帝裔,比之劉封,尤為名正言順。」

兩人入宮面奏,請先封劉琦,以副先帝之意。

到了次日,奉詔書道:「昔夷齊讓國,千古資為美談,泰伯適吳,季歷終啟周祚!先帝昔屯過邅荊州豫之一交一 ,前荊州牧劉表,顧念艱危,擇賢而讓,俾先帝進有所資,退有所借,十年之間,遂成帝業,追念元勳,實惟伊牧!其追封劉表為楚王,由長子劉琦承襲;次子劉琮,封襄陽侯,列名宗譜,為國民屏藩。」

詔書到了荊州,劉琦劉琮兄弟,前來洛陽謝恩。

雲長以荊州重要,仍令速還,二人遵命。

雲長士元督飭文武,安排南郊祀天典禮。

到了那日,馬岱文鴦督率鐵甲軍隊護從,雲長士元督率文武百官隨扈,郊天燔柴,大告武成。

禮畢還宮,頒行恩賞。

正是:

南郊禮畢,方雲恩自天來;北闕功高,試看封頒土色。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演義中有「公孫淵兵敗死襄平」一段文字,遺而未及,以為有「獻俘幽州城」一節,便可不及矣,孰知今至卷末,猶必及之。

有公孫淵之燕王,便有曹彰之魏王,所謂「棄遼預走是上計;守遼拒大軍是中計;守於襄平是為下計。」

凡王平一書之所為曹彰告者,豈非即司馬懿所策之上計乎?淵愚不知,是以敗死;彰奉平諭,是以生全。

以淵有反魏之誠,即許淵能效漢之順,而因即以彰易淵也。

興兵入寇,搖動北方,彰之內犯,幾犁王庭,曾何為不與淵等;而一聞勸告,立越陰山,卒能自保,以王匈一奴一,則非彰所能致此。

蓋寫修文偃武,兵氣銷為日月光,作者特欲以此結束全書耳。

順逆之勢,成敗生焉,淵雖敗死而可生,彰獲逃生而不死;勞來安定之後,撫綏羈服之策,以興長駕遠馭,而定中國,是又新邦立國之所不可不知者也。

天山三箭,柳城一書,不教一胡一 馬度陰山,王平亦足傳已。

小說而至卷末,輒虞易盡,本書魏吳滅後,又有閩廣之平;海外波閒,又聞塞土兵作;大統攸歸,忽有昭烈之崩,遺囑特聞,乃先樓桑之殞;一胡一 茄已定,新主可以登極,又須告廟,紀元已布,功臣可以策勳,尚待郊天。

而郊天以前,又有無數詔書,封閭式墓,從祀褒忠,曲折紆回,層遞寫來不盡。

猶待次回,方見裂土分茅,大頒爵貫、蓬蓬勃勃,又全是興王氣象。

應有文字,令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真為不暇;文章熱鬧,好看煞人!隱逸上起管寧,忠義下至穆順,皆膺特典,以為無人遺漏矣,而赫然又跳出一個帝裔劉景升來,尚未追封,以歆禋祀。

於是宗藩始定,鐵券崇加,故作補筆,抑更紆徐為妍,百讀不厭。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三國演義
簡介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弔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第四回 洩舊忿張繡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松東西販蜀土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龍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范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谷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第十八回 侈親征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第十九回 征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第二十一回 趙子龍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向寵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龍一軍奪江夏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第二十六回 老黃忠奮威敗徐晃 勇姜維設計賺曹真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第二十八回 張文遠反攻圍方城 龐士元智救襲郟鄏第二十九回 劉玄德駐蹕荊州城 徐文響失機沔陽縣第三十回 仙桃鎮徐趙大鏖兵 皂角市關張雙縱火第三十一回 斗三將許褚喪澠池 陷重圍徐晃棄函谷第三十二回 偃師縣曹彰戰馬超 黑石關黃忠敗張郃第三十三回 除虎倀射殺滿伯寧 藉雉媒招降諸葛誕第三十四回 曹孟德許昌大會議 孫仲謀鄱陽小閱兵第三十五回 犯桂陽虞翻夜撤師 收零陵蔣琬宵臨敵第三十六回 大涼山孟獲懾疑兵 三連海呂凱擒蠻帥第三十七回 趙子龍麾兵九里關 馬孟起燒糧孟津驛第三十八回 炸新安諸葛試地雷 拒洛水司馬掘天塹第三十九回 洛陽城漢魏大交鋒 孟津縣許典雙敗陣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第四十一回 徐文響盡節死新蔡 曹孟德臨命涸漳河第四十二回 劉玄德略地駐南陽 趙子龍決水灌臨穎第四十三回 敗李典趙雲入許都 灸華歆馬超掘疑塚第四十四回 張文遠憑城殉葉縣 司馬懿拔隊退延津第四十五回 出上黨馬超襲安陽 渡滎澤張飛戰原武第四十六回 邢台縣孟起走曹彰 幽州城文長捉程昱第四十七回 公孫淵獻俘幽州城 司馬懿坐困延津縣第四十八回 劉阿斗遇刺江陵驛 呂子明分襲封邱城第四十九回 濮陽城三國大交兵 章邱邑二將深入敵第五十回 呂子明戰死濮陽城 司馬懿退屯東阿縣第五十一回 救東阿曹仁雙中伏 破館陶於禁再被擒第五十二回 定山東諸葛亮歸天 失江北孫仲謀殞命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第五十五回 趙子龍按甲定閩甌 蔣公琰督兵收交廣第五十六回 樓桑村樹萎殞真王 柳城塞秋高來敵騎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第五十八回 封功臣六王膺上賞 畫軍區四督鎮雄邊第五十九回 馬孟起衣錦返西涼 曹子建悲歌行絕塞第六十回 深杯浮白鐵案掀翻 古墓冬青石人惆悵書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