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向一寵一 感激莫名,請子龍轉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

反三國演義

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

且說趙子龍三路大捷,得了一江一 夏,飛報南陽成都兩處,雲長喜極,手書崇獎,顧謂元直道:「子龍夫婦,陷陣衝鋒,不亞孟起,又不意向一寵一 小將,競能血戰呂蒙,至四五日之久,俾子龍得以從容逕取一江一 夏,還斗洪湖,士元可謂知人矣!」便自解建安皇帝所賜綠錦戰袍,送一交一 子龍,轉賞向一寵一 。

向一寵一 感激莫名,請子龍轉謝。

玄德在城都,才接得馬超大捷襄陽的消息,又接到趙雲血戰呂蒙奪還一江一 夏的捷音,那一喜非同小可,承製授馬超為伏波將軍,以繼祖業,授張飛為右將軍,趙雲為前將軍,魏延為蕩寇將軍,李嚴為破虜將軍,王平為冠軍將軍,雲長領豫州牧,廖化為定南將軍,頒布捷音,分賚犒賞,成都一帶,歡聲雷動。

那時法正由益州太守轉監大將軍府事,見前敵諸軍,累次得手,諸將名位日崇,雖用建安年號,於統率上頗形不便,擬與前敵軍官聯銜勸進,尊玄德為漢中王,以定中興之基;分頭致書荊豫雍梁牧伯將帥,徵求同意。

諸將領對於孝直,夙所欽佩,此舉又系國家大事,前後復書,同心一致,由孝直主辦,由雲長領銜,奏記大將軍幕府,書云:

驃騎將軍領豫州牧漢壽亭侯關羽,左將軍領雍州牧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荊州牧劉琦,揚武將軍益州太守監大將軍府事法正,右將軍都督襄樊宛葉諸軍事張飛,襄陽太守領左軍師龐統,伏波將軍都督梁州諸軍事馬超,前將軍都督一江一 漢諸軍事趙雲,後將軍都督河渭洛潼諸軍事黃忠,一江一 陵太守領右軍師徐庶,蕩寇將軍領平陽太守都督汾晉軍事魏延,破虜將軍領高平太守李嚴,征虜將軍護河曲諸軍事姜維,冠軍將軍領上一黨一 太守王平,領雁門太守都督定襄馬邑離石諸軍事田疇,驍騎將軍護漢沔諸軍事領夏口太守向一寵一 ,龍額將軍領閬中太守嚴顏,定遠將軍金城太守韓遂,定西將軍領天水太守馬遵,平北將軍監河西五郡軍事馬岱,定南將軍領一江一 夏太守廖化,行軍司馬領南部太守楊儀,益州治中從事領華陰太守楊洪,監荊州牧府事馬良,撫戎將軍領平陸太守張嶷,鎮北將軍督一江一 北軍事黃權,安漢將軍領建寧太守李恢,征西將軍領扶風太守張翼,奮威將軍領廣武太守馬忠,安西將軍領長安太守諸葛均,領長史鎮軍將軍許靖,輔漢將軍糜竺,太常賴恭,少府王謀,領長沙太守蔣琬,領桂陽太守馬謖,領南郡太守費禕,領巴陵太守伊籍,領鄖陽太守董允,文武將吏三百八十七人,謹奏記大將軍幕府:漢柞再衰,權奸竊位,卯金之運,忽焉中夷,海內皇皇,靡有定所!幕府藉宗藩之系,秉上哲之資,顛沛徐兗之間,以從王事,六寓聞風,莫不響義。

孝獻皇帝,迫蹴兩觀之間,追惟祖宗。

咐托之重,前遣內臣穆順,繼錫國璽,副以詔書,凡欲以拯漢祚之危亡,創中興之盛業,所以期幕府者至深且重。

幕府感宗社之阽危,奮鷹揚之姿,簡荊益之眾,乘流東下,載旆北征,欲以桓文之節制,翊平襄之艱難。

賊臣曹操,比跡莽卓,迫於纂殺,推刃君親,孝獻皇帝,奄棄群臣,凡有血氣之倫,莫不引為深憾者也!幕府秉春秋之義,闡禮經之旨,為孝獻皇帝發喪,仍遵建安年號,宣昭大義,誓師討賊,數年以來,承幕府威靈,將士效命,得以西定雍梁,北平代趙,東收一江一 夏,南靜蠻夷,陳師鞠旅,萃攻河洛,中原之定,不俟蓍龜;曹操屢敗,假息人間,當無多日!是幕府既有以慰孝獻皇帝在天之靈矣,當思所以厭海內人民之望也。

羽等聞君子經綸,渙汗大號,寧為尊富所移?亦不過示天下以正則耳。

今諸軍將吏,多相等夷,君位久虛,徒記日月,甚非所以收拾人心,統一軍府之善策也。

昔高祖肇基,始封南鄭,一交一 武發跡,爰以蕭王,此皆人事之必然,天命之初相也。

今我軍首義,即得漢中,征馬所至,已及河北,羽等擬上幕府正位漢中王,以定天下人心,名雖限於一隅,聲將馳乎萬里。

俟孫曹剿絕,宇內平定,然後復鄗南之盛典,宅長安之故都,太牢告廟,不亦可也!願幕府審幾度勢,俯順與情,繼二祖之宏規,成萬世之大統,則漢室幸甚!謹奏記以聞。

玄德覽書,沉吟不決,還顧法正道:「孤方以大義誅曹操,而自僭大位,何以示天下?」

法正道:「孝獻皇帝詔書猶在,主公理當遵依,今但稱王,以臨將吏,有原有本,何僭之無有?前敵軍將,忘身血戰,皆有攀龍附鳳之心,非區區之建安年號所可驅使也!主公久在軍中,寧不知此?且大位既正,從逆者皆可以啟其悔罪之誠,而生其自拔之念!正誠知主公不忍負孝獻皇帝,但孝獻皇帝之所以命主公,與主公之所以報孝獻皇帝者,固在彼不在此也!即孝獻皇帝尚在人間,主公僅止稱漢中王,他日恢復中原,重興漢業,本居臣列,何有嫌疑?正等之上請者,欲以收拾人心,便利軍事耳!願主公勿疑。」

玄德道:「孝直之言,洞中情勢,孤雖不欲,眾意難違,即以便宜行之可也。」

法正見玄德應允,出府與許靖諸人商議,以軍事方殷,國仇未復,但存儀注,無事鋪張,擇了吉日,就成都帥府,供奉孝獻皇帝璽書,大將軍率文武將吏朝謁如儀,退就臣列,北面受賀;文武官吏,各就本階進一級,用兵地方,民人免納今年田賦,雍粱荊益並五州罪囚,除大逆不赦,余罪悉免祿,以沛德音;立吳懿女為漢中王妃,立子禪為世子,置漢中王官屬,如漢時諸王制。

玄德受賀已畢,召法正入府,令作書慰勞將吏。

書略云:

漢中王備,敬問雍梁荊益並諸州將吏:孤以帝室支裔,謬承先帝咐托之重,深用只懼,甚慮不足以慰列祖列宗在天之靈,而無以答我孝獻皇帝討賊復仇之末命也!出師以來,諸將帥克奮厥武,符方叔一月三捷之言,以大儆於曹氏;方深念將吏征役勞苦,民人供億繁擾,中夜振衣,未知所悉。

諸將吏乃欲先正名義,以立始基,謀國之忠,忘其況瘁。

詩不雲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有王臣,誰與守土?孤頻年顛沛,賴將吏之力,奄有四州,夙夜孜孜不敢自己!惟懼上不足以對越先帝,下不足酬將吏之厚望也。

今成將吏之意,晉履高位,德之不稱,甚可憂也!諸將吏宜慎思所以彌亂之方,俾兆人之福,以胙漢業於重光,豈惟孤一人之榮,高祖世祖,亦與有光焉!諸將吏其恤民疾苦,宣佈德意,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手書到了各地,各地將吏,紛紛遣使入賀。

玄備以關中并州守備粗足,頓兵潼關,終非長策,令孔明長子駙馬諸葛瞻,賚手令赴長安,請孔明相機出兵,以定大局,當令雲長互相策應。

諸葛瞻奉命,出了成都,過了漢中,來到長安。

恰好孔明領著諸將,在長安舉行漢中王即位慶賀典禮。

諸葛瞻傳過令旨,參見父親叔父。

那諸葛瞻年才十六,粉面朱唇,幼承母教,兼資文武,並擅技巧,此番奉令來到長安,便自隨營效力。

當下孔明接過漢中王令旨,隨召集諸將道:「自我軍西收關輔,北定并州以來,頓兵潼關上一黨一 ,將近一載,徒以內力未充,外兵未集,恐有蹉跌,致隳全功;今主公既晉位親藩,漢家宗器,已有所主,子龍既南發零桂長沙之兵,仲華又西收河西四郡之卒,是以東收一江一 夏,北取宜陽,我兵之勢,遠勝曹兵。

曹兵前阻閿鄉,據崤函之固,挾新安澠池之險,以拒我軍;我軍因初起之銳,利於速戰,轉戰之卒,不利攻堅,是以但保堅城,嚴防後路,內息民力,外養兵威,一年以來,梁益之卒,皆得休息,雍並之士,訓練有方,我上一黨一 之兵,可以南向沁陽,宜陽之卒,可以北攻洛陽。

曹兵所憑之險,已失其五之三,即無主公令旨,猶須進兵,況重以主公之令旨乎?我操全勝之勢,敵有坐敗之幾,眾將士須努力同心,共彰天討,敢有不恪恭乃事者,定依軍法從事,決不姑寬。」

眾將齊聲答應。

孔明令從事費詩,賚著手定方略,前赴平陽,見了魏延,以魏延為左翼主將,李嚴姜維副之,李嚴領前軍,魏延領中軍,姜維領後軍;令馬忠廖立各領兵三千為左右救應,都馬步全軍二萬七千人,由垣曲渡河,倚邙山自固,進攻澠池。

并州防務,歸王平田疇劉延張嶷張翼分任。

再令諸葛瞻同著馬成賚著方略,前赴宜陽,見了馬超,以馬超為右翼主將,馬岱關索副之,馬岱領前軍,馬超領中軍,關索領後軍;令諸葛瞻馬成各領三千為左右救應,督馬步全軍三萬人,由龍門進攻洛陽。

以西涼新來將校馬龍守宜陽,馬驤守盧氏,移南鄭守將傅僉進屯武關,以通前軍聲勢。

兩路使者,分頭去後,孔明自領長安新兵一萬二千人,前駐潼關之西涼萬人,并州突騎八千人,合前駐潼關川兵一萬五千人。

以八千人命楊洪守潼關,以黃忠為前部先鋒,領騎兵八千,步兵一萬,馬步偏裨將校二十餘員,自長安出發。

諸葛均率領文武僚屬,送出離城十里,孔明吩咐嚴守屬地,諸葛均領命自回長安。

孔明到了潼關,即令黃忠出關下寨,一面使人飛報雲長,請其互相策應。

雲長在南陽接到孔明書信,又奉到漢中王令旨,即差人至前敵,請龐士元與徐元直三人會商進兵辦法。

雲長道:「主公俯順輿情,進號藩服,我等自當努力進行,共襄大業。

今孔明已三路出兵,我兵亦宜乘機協應,俾曹兵四面受敵,然後方能操必勝之權!二位軍師,請各出奇計,以利戎機。」

龐統道:「今司馬懿督兵拒守,我軍自不宜冒險前攻,徒傷士卒;孟起奉令出攻洛陽,可令龐豐領兵三千代張苞守伊陽,龐豫領兵五千守舞陽,令關興率所部全軍,合張苞所部全軍,進攻登封;令黃武崔頎領兵一萬,去攻郟縣;統與翼德虛張聲勢,去攻葉縣,曹兵必顧此失彼。

孟起既得臂助,自可一意徑行,司馬師兄弟自不足以敵孟起也。」

雲長大喜,即令諸將依計進行,士元自回方城。

正是:

郟鄏千年,會應遷都之兆;隆中一對,真成得志之時。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全書中與演義同一回目者,只此劉玄德進位漢中王八字耳。

然從其下半目兩比觀之,一為雲長攻取襄陽郡,則前評一切得失,與作者大書筆意,已不待再言而自見。

此時半壁中原,指揮若定,操只餘釜底遊魂,權亦成一江一 中殘寇,燕雲易復,一江一 漢新收,將士勤勞,暴骨於外,建安璽綬,遺命在天,是真如奏記所云,徒記日月,非竹以厭海內臣民之望,而有不得不正位漢中之勢者也。

群下推戴,僅猶擬進於王,比跡光武而止。

則千秋萬世,疇能執筆而譏之?故非備不可王,王有時耳。

以同一回目,而時之前後不同,其善惡是非之判,殊若天淵,則同一進位漢中王,只顛倒其時,而翻案之文,無庸他勞筆墨,勸善規過,即此已足,誡妙筆也。

諸葛早可提師直出關中,而紆回曲折,再四頓兵,將各方援應起伏,分防設守,順逆向背,一一從八面寫來,至是以為無可再寫,可觀鐵馬金戈,戰鼓雷鳴之文字也,乃細吹細打,一派笙簫鼓樂笛管嗷嘈之音,忽焉悅耳而作,則又山川黼黻,令人先睹朝儀;既見玄德進位為王矣,更復鉦茄奏地,鐃鈸吹雲而起,則又牲血旌旗,再令聞歌敵愾;忙中閒筆,寫之不盡,叫人急殺,亦叫人喜殺!叫人樂殺,又叫人悲殺!此種變幻手筆,此等文章家數,甚不易為,甚不易學。

然而非虛寫也,不有正位,則大張撻伐,無以振堂堂之鼓;不有誓師,則教之戰陣,無以揚正正之旗;是謂有筆,人所能知而不能寫者也。

若夫假誓師之行軍命將,所以識此後備配之人物;假奏記之紀官書銜,所以厘以前規復之地方;既舉出關前後,段落劃明,從將建功次第線索理清,於是眉日為新,頭腳皆醒,是謂有墨,則又人所能讀,而不能知者也,吾以是知此回文章,蓋為作者總結古人前文,再行自起下文之筆墨,徒以翻案視之,抑又不為能讀者耳。

孔明出關,後分三路,魏延為左翼,李嚴姜維副之,馬忠廖立為救應,此由山西進攻之一路也。

馬超為右翼,馬岱關索副之,諸葛瞻馬成為救應,此由河南進攻之一路也。

自領中軍出潼關,黃忠為先鋒,諸葛均留守關中,此由秦川進攻之一路也;至關公早出襄樊之兵,則以關興張苞合攻登封,黃武崔頎合攻郟鄏;張飛龐統,由正面進攻葉縣,亦三路也,雲長駐守南陽,子龍向一寵一 備敵東吳,劉琦馬良會守荊州,兩方合圍,兵分六路,匹於六出大舉攻曹,讀者須將形勢記清。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三國演義
簡介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弔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第四回 洩舊忿張繡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松東西販蜀土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龍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范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第十三回 銅雀台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谷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第十八回 侈親征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第十九回 征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第二十一回 趙子龍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向寵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龍一軍奪江夏第二十五回 劉玄德正位漢中王 諸葛亮誓師長安道第二十六回 老黃忠奮威敗徐晃 勇姜維設計賺曹真第二十七回 諸葛瞻越險奪龍門 司馬昭藏兵匿少室第二十八回 張文遠反攻圍方城 龐士元智救襲郟鄏第二十九回 劉玄德駐蹕荊州城 徐文響失機沔陽縣第三十回 仙桃鎮徐趙大鏖兵 皂角市關張雙縱火第三十一回 斗三將許褚喪澠池 陷重圍徐晃棄函谷第三十二回 偃師縣曹彰戰馬超 黑石關黃忠敗張郃第三十三回 除虎倀射殺滿伯寧 藉雉媒招降諸葛誕第三十四回 曹孟德許昌大會議 孫仲謀鄱陽小閱兵第三十五回 犯桂陽虞翻夜撤師 收零陵蔣琬宵臨敵第三十六回 大涼山孟獲懾疑兵 三連海呂凱擒蠻帥第三十七回 趙子龍麾兵九里關 馬孟起燒糧孟津驛第三十八回 炸新安諸葛試地雷 拒洛水司馬掘天塹第三十九回 洛陽城漢魏大交鋒 孟津縣許典雙敗陣第四十回 游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第四十一回 徐文響盡節死新蔡 曹孟德臨命涸漳河第四十二回 劉玄德略地駐南陽 趙子龍決水灌臨穎第四十三回 敗李典趙雲入許都 灸華歆馬超掘疑塚第四十四回 張文遠憑城殉葉縣 司馬懿拔隊退延津第四十五回 出上黨馬超襲安陽 渡滎澤張飛戰原武第四十六回 邢台縣孟起走曹彰 幽州城文長捉程昱第四十七回 公孫淵獻俘幽州城 司馬懿坐困延津縣第四十八回 劉阿斗遇刺江陵驛 呂子明分襲封邱城第四十九回 濮陽城三國大交兵 章邱邑二將深入敵第五十回 呂子明戰死濮陽城 司馬懿退屯東阿縣第五十一回 救東阿曹仁雙中伏 破館陶於禁再被擒第五十二回 定山東諸葛亮歸天 失江北孫仲謀殞命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採石磯第五十四回 白門鼓角將帥成功 黃海風濤君臣共命第五十五回 趙子龍按甲定閩甌 蔣公琰督兵收交廣第五十六回 樓桑村樹萎殞真王 柳城塞秋高來敵騎第五十七回 劉王孫正位繼中興 龐丞相序官復舊制第五十八回 封功臣六王膺上賞 畫軍區四督鎮雄邊第五十九回 馬孟起衣錦返西涼 曹子建悲歌行絕塞第六十回 深杯浮白鐵案掀翻 古墓冬青石人惆悵書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