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公案》第十二則 石獅子:全鎮為惡者多,行善者少。惟有鎮東崔長者好善佈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龍圖公案》第十二則 石獅子

龍圖公案

第十二則 石獅子

話說登州管下一個地名市頭鎮,居民稠密,人家全靠河岸築房。

全鎮為惡者多,行善者少。

惟有鎮東崔長者好善佈施,不與人爭。

娶妻張氏,性情一溫一 柔,治家勤儉。

所生一子名崔慶,年十八歲,聰明穎達,父母惜如掌上之珠。

忽一日有個老僧來家抄化道:「貧僧是五台山雲遊僧家,聞府中長者好善,特來化齋飯一餐。」

崔長者整衣冠出,請那僧人入中堂坐定,崔長者納頭便拜道:「有失遠迎,萬勿見罪。」

那僧人連忙扶起道:「貧僧不識進退,特候員外見一面。」

長者大悅,便令做齋飯款待僧人,極其豐厚。

長者席上問其所來,僧人答明:「雲遊到此,要見員外有一事稟知。」

長者舉手請道:「上人若要化緣或化齋,老拙不敢推阻。」

僧人道:「足見長者善心。

貧僧不為化緣而來。

即日本處有洪水之災,員外可預備船隻伺候走路,敬以此事告知,余無所言。」

長者聽罷,連連應諾,便問道:「洪水之災何時當見?」

僧人道:「但見東街寶積坊下那石獅子眼中流血,便要收拾走路。」

長者道:「既有此大災,當與鄉里說知。」

僧人道:「你鄉皆為惡之徒,豈信此言;就是長者信我逃得此難,亦不免有苦厄累及。」

長者問道:「苦厄能喪命否?」

僧人道:「無妨,將紙筆來,我寫幾句與長者牢記之。」

寫道:「天行洪水浪滔滔,遇物相援報亦饒;只有人來休顧問,恩成冤債苦監牢。」

長者看了不解其意。

僧人道:「後當知之。」

齋罷辭去,長者取過十兩花銀相贈。

和尚道:「貧僧雲遊之人,縱有銀兩亦無用處。」

竟不受而去。

長者對張氏說知,即令匠人於河邊造十數隻大船。

人問其故,長者說有洪水之災,造船避災。

眾人一大笑。

長者任眾人譏笑,每日令老嫗前往東街探石獅子有血流出否。

老嫗探看日久,往來頻數,坊下有二屠夫問其緣故,老嫗直告其故。

二屠待嫗去,自相笑道:「世上有此等癡人,天旱若是,有什麼水災?況那獅子眼孔裡哪討血出!」一屠相約戲之,明日宰豬,用血灑在石獅眼中。

是日老嫗看見,連忙走回報知,長者即吩咐家人,收拾動用器物,一齊搬上船。

當下太一陽一正酷,熱氣蒸人。

等待長者攜得一家老幼登船已畢,黃昏左側,黑雲並集,大雨滂沱,三晝夜不息,河水湧入市頭鎮,一時間那人民的居屋流蕩無遺,溺死二萬餘人。

正因鄉民作孽太過,天以此劫數滅之,止有崔長者夫婦好善,預得神人救之。

那日長者數十大船隨洪水流出河口,忽見山巖崩下,有一初養黑猿被溺不能起,長者即令家人取竹竿接之,那猿及岸得生而去。

船正行間,又見一樹流來,有鴉巢在上,新乳數鴉飛不起,長者又令家僮取船板托之,那鴉展開兩翼各飛將去了。

適有灣處,見一人被浪激流下來,口喊叫救命,長者令人接之,張氏道:「員外豈不記僧人所言遇人休顧之囑。」

長者道:「物類尚且救之,況人而不恤哉。」

竟令家僮取竹竿援之上船,遂取衣與他換。

忽次日雨止,長者乃令家僮回去看時,只見洪水過去,盡成沙丘,惟有崔長者房屋,雖被浸損,未曾流蕩。

家僮報知,長者令工人修整完備如前,攜老幼回家。

同鄉鄰里後來陸續歸來,十有一二而已。

長者問那所救之人願回去否?那人哭道:「小人是寶積坊下劉屠之子,名劉英,今被水沖,父母不知存亡,家計盡空,情願為長者隨行執鞭之人,以報救命之恩。」

長者道:「你既肯留我家下,就作養子看待。」

劉英拜謝。

時光似箭,日月如梭,長者回家不覺又半載。

時東京國母張娘娘失去一玉印,不知下落。

仁宗皇帝出下榜文,張掛諸州,但有知玉印下落者,官封高職。

忽一夜 崔長者夢見神人說:「今國母娘娘失落玉印,在後宮八角琉璃井中。

上帝以君有一陰一德,特來說與你,可著親兒子去報知,以受高官;長者醒來,將夢與妻子說知。

忽家人來報,登州衙門首有榜文張掛,所說與長者夢中之言相同。

長者甚喜,欲令崔慶前去奏知受職。

張氏道:「只有一子,豈肯與他遠離。

富貴有命,員外莫望此事。」

劉英近前見父母道:「小兒無恩報答,即是神人報說,我情願代弟一行,前往京都報知,倘得一官半職,回來與弟承受。」

長者歡然,準備銀兩,打點劉英起程。

次日,劉英相辭,長者再三叮嚀:「若有好事,休得負心。」

劉英領諾而別,上路往東京迸發。

不一日來到京城,逕來朝門外揭了榜文,守軍捉見王丞相。

劉英先通鄉貫姓名,後以玉印下落說知,王丞相即令牌軍送劉英於館驛中伺候。

次日,王丞相入朝奏知,仁宗召宮中嬪妃問之,娘娘方記得,因中秋賞月,夜闌,同宮女在八角琉璃井邊探手取水,誤落井中。

遂令官監下井看取,果有之。

仁宗宣劉英上殿,問其何知玉印之由。

劉英不隱,直以神人夢中所報奏知。

仁宗道:「想是你家積有一陰一德。」

遂降敕封英為西廳駙馬,以偏後黃娘娘第二公主招之。

劉英謝恩,不勝歡喜。

過數日,朝廷設立駙馬府與劉英居住,當下劉英一時顯達,權勢無比,就不思想舊恩了。

卻說崔長者,自劉英去後將近兩月,日夜思量消息。

忽有人自東京來,傳說劉英已招為駙馬,極其貴顯。

長者遂吩咐家人小二同崔慶赴京。

崔慶拜辭父母,往東京進發。

不一日來到東京,尋店歇下。

次日,正訪駙馬府,那人道:「前面喝道:駙馬來矣。」

崔慶立在一邊候過了道,恰好劉英在馬上端坐,昂昂然來到。

崔慶故意近前要與相認,劉英一見崔慶,喝聲:「誰人衝我馬頭?」

便令牌軍捉下。

崔慶驚道:「哥哥緣何見疏?」

劉英怒道:「我有什麼兄弟?」

不由分說,拿進府中,重責三十棍。

可憐崔慶,被打得皮開肉綻,兩腿流血,監入獄中。

此時小二在店中得知主人被難,要來看時,不得進去。

崔慶將其情哀告獄卒,獄卒憐而濟之。

崔慶原是富家,每日肉食不絕,忽牆外一猿攀樹而入,手持一片熟羊肉來獻。

崔慶俄然記得,此猿好似我父昔日洪水中所救者,接而食之。

猿去,過了數日又將食物送進來,如此者不絕。

獄卒見了,知其來由,歎道:「物類尚有恩義,人反不如。」

自是隨其來往。

又一日,牆外有十數烏鴉集於獄中,哀鳴不已。

崔慶亦疑莫非是父所救者,乃對鴉道:「爾若憐念我,當代我捎書信一封寄回我父。」

那鴉識其意,都飛向前。

慶即向獄卒借過紙筆修了書,繫於鴉足上,即飛去。

不數日,已飛到其家,正值崔長者與張氏正在說兒子沒音信之事,忽鴉飛下,立於身邊。

長者驚疑,看鴉足上系一封書,長者解下看之,卻是崔慶筆跡,內具劉英失義及獄中受苦情由。

長者看罷大哭,張氏問知其故,遂痛哭道:「當初叫你莫收留他人,果然恩將仇報,陷我兒子於縲紲之中,怎能得出?」

長者道:「鳥獸尚知仁義,彼有人心,豈得如此負恩之甚?我只得自往東京走一遭,探其虛實。」

張氏道:「兒受苦,作急而行。」

次日,崔長者準備行李,辭妻赴京。

數日,已到東京,尋店安下。

清早,正值出街坊問消息,忽見家人小二,身穿破衣,乞食廊下,一見長者,遂抱之而哭,長者亦悲,問其備細。

小二將前情述了一遍,長者不信,要進府裡見劉英一面。

小二緊緊抱住,不放他去,恐遭毒手。

忽報駙馬來了,眾人都迴避,長者立廊下候之。

劉英近前,長者叫道:「劉英我兒,今日富貴不念我哉!」劉英看見,認得是崔長者,哪裡肯顧盼他,只做不見。

長者不肯休,一直隨馬後趕去,不料已閉上府門,不得進去。

長者大恨道:「不認我父子且由則可,又將我兒監禁獄中受苦。」

即投開封府告狀。

正值包公行香轉衙,長者跪馬頭下告狀。

包公帶入府中審問,長者哀訴前情,不勝悲慼。

包公令長者只在廊下居止,即差公牌去獄中喚獄卒來問:「有崔慶否?」

獄卒復道:「某月日監下,獄裡飲食不給,極是狼狽。」

包公遂令獄卒散誕拘之。

次日,差人請劉駙馬到府中飲酒。

劉英聞包公請,即來赴席。

包公請入後堂相待,吩咐牌軍閉上府門,不許閒雜人等走動。

牌軍領命,便將府門閉上,然後排過筵席。

酒至半酣,包公怒道:「緣何不添酒來?」

廚下報道:「酒已盡了。」

包公笑道:「酒既完了,就將水來斟亦好。」

侍吏應諾,即提過一桶水來。

包公令將大甌先斟一甌與劉英道:「駙馬大人權飲一甌。」

劉英只道包公輕慢他,怒道:「包大尹好欺人,朝廷官員誰敢不敬我?哪有相請用水當酒!」包公道:「休怪休怪,眾官要敬駙馬,偏包某不敬。

今年六月間尚飲一河之水,一甌水難道就飲不得?」

劉英聽了,毛髮悚然。

忽崔長者走近前來,指定劉英罵道:「負義之賊!今日負我,久後必負朝廷。

望大人作主。」

包公便令拿下,去了冠帶,拖倒階下,重責四十棍,令其供招。

劉英自知不是,吐出實情,招認明白。

包公命取長枷繫於獄中。

次日,具疏奏知。

仁宗宣召崔長者至殿前審問,長者將前事奏知一遍,仁宗稱羨道:「君子重義如此,親子當受爵祿,朕明日有旨下。」

長者謝恩而退。

次日,旨下:劉英冒功忘義,殘虐不仁,合問死罪;崔慶授武城縣尉,即日走馬赴任;崔長者平素好善,敕令有司起義坊旌之。

包公依旨判訖,請出崔慶,換以冠帶,領文憑赴任而去,長者同去任所。

是冬將劉英處決。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龍圖公案
第一則 阿彌陀佛講和第二則 觀音菩薩托夢第三則 嚼舌吐血第四則 咬舌扣喉第五則 鎖匙第六則 包袱第七則 葛葉飄來第八則 招帖收去第九則 夾底船第十則 接跡渡第十一則 黃菜葉第十二則 石獅子第十三則 偷鞋第十四則 烘衣第十五則 龜入廢井第十六則 鳥喚孤客第十七則 臨江亭第十八則 白塔巷第十九則 血衫叫街第二十則 青靛記谷第二十一則 裁縫選官第二十二則 廚子做酒第二十三則 殺假僧第二十四則 賣皂靴第二十五則 忠節隱匿第二十六則 巧拙顛倒第二十七則 試假反試真第二十八則 死酒實死色第二十九則 氈套客第三十則 陰溝賊第三十一則 三寶殿第三十二則 二陰簽第三十三則 乳臭不雕第三十四則 妓飾無異第三十五則 遼東軍第三十六則 岳州屠第三十七則 久鰥第三十八則 絕嗣第三十九則 耳畔有聲第四十則 手牽二子第四十一則 窗外黑猿第四十二則 港口漁翁第四十三則 紅衣婦第四十四則 烏盆子第四十五則 牙簪插地第四十六則 繡鞋埋泥第四十七則 蟲蛀葉第四十八則 啞子棒第四十九則 割牛舌第五十則 騙馬第五十一則 金鯉第五十二則 玉面貓第五十三則 移椅倚桐同玩月第五十四則 龍騎龍背試梅花第五十五則 奪傘破傘第五十六則 瞞刀還刀第五十七則 紅牙球第五十八則 廢花園第五十九則 惡師誤徒第六十則 獸公私媳第六十一則 獅兒巷第六十二則 桑林鎮第六十三則 斗粟三升米第六十四則 聿姓走東邊第六十五則 地窨第六十六則 龍窟第六十七則 善惡罔報第六十八則 壽夭不均第六十九則 三娘子第七十則 賊總甲第七十一則 江岸黑龍第七十二則 牌下土地第七十三則 木印第七十四則 石碑第七十五則 屈殺英才第七十六則 侵冒大功第七十七則 扯畫軸第七十八則 審遺囑第七十九則 箕帚帶入第八十則 房門誰開第八十一則 兔戴帽第八十二則 鹿隨獐第八十三則 遺帕第八十四則 借衣第八十五則 壁隙窺光第八十六則 桷上得穴第八十七則 黑痣第八十八則 青糞第八十九則 和尚皺眉第九十則 西瓜開花第九十一則 銅錢插壁第九十二則 蜘蛛食卷第九十三則 屍數椽第九十四則 鬼推磨第九十五則 栽贓第九十六則 扮戲第九十七則 瓦器燈盞第九十八則 床被什物第九十九則 玉樞經第一百則 三宮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