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於後道:「我因皇嗣未生,欲采良家之女,以充嬪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演義》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

北史演義

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

再說於後留住淨師不放,淨師只得住下,啟問有何旨意。

於後道:「我因皇嗣未生,欲采良家之女,以充嬪御。

今見汝兄之女才貌若此,正堪作嬪王家。

我當奏知官家,納之後宮。

汝意以為可否?」

淨師道:「此女蒙一娘一娘一不棄,便是莫大之恩了。

但臣兄素一愛一此女,臣尼不能作主,須與臣兄言之。」

於後道:「汝兄胡國珍亦朝廷大臣,自當待其心肯,方可相召。

卿今速回,與爾兄言之。」

淨師奉了於後之命,即到國珍家來。

斯時仙真方歸,正在堂中告訴於後相待之厚。

忽報淨師至,父女接見,兩下坐定。

淨師道:「方纔正宮有命,以嬪嬙未備,欲選淑女,甚一愛一仙真德一性一溫柔,儀容俊雅,欲奏知天子,納於後宮。

特命我來作合,未識兄意允否?」

國珍道:「後雖寬仁,而高妃正當一寵一幸。

我女入宮,恐終見棄,是誤他終身了。

竊以為不可。」

淨師道:「兄不憶卜者言乎?進宮以後若生太子,貴不可言矣。」

因回顧仙真道:「汝意雲何?」

仙真道:「身為女子,恨不能置身通顯,光耀門閭。

入宮倘有遭際,亦可榮及父母,此兒之願也。」

國珍見女已允,不好推卻。

淨師入宮覆命。

明日,即有天使聘召,國珍只得送女進宮。

帝見仙真雖不及高妃之美,而容顏亦復不群,因即拜為充華。

後見之,愈加歡喜,撥給宮女十二名,賜居紫華宮。

充華自念帝眷若此,朝夕便得承幸。

那知正值高妃得一寵一之時,帝無心別戀,在宮數月,不得見帝一面。

於後不悅曰:「帝若無情此女,吾誤之矣。」

一日,充華來朝,後命之曰:「今日聖駕必來吾所,吾邀帝同至汝宮。

汝速回去,設宴以候。」

充華領命。

未幾,帝與後果至,充華接駕。

帝賜坐於旁,後謂充華曰:「今日駕來,汝不可不作主人。」

充華設宴上來,帝與後上坐,身自陪飲。

也是充華福至心靈,顧問之際,語語合意,帝大悅。

後曰:「聞汝善簫,試吹一曲佐酒。」

充華承命,便取出玉簫吹弄。

果然聲情婉轉,餘韻繞樑。

帝心益喜,留連至晚,不覺沉醉。

後命宮女扶帝入寢,謂充華曰:「今夕承恩,小心侍駕。」

言畢起身而去。

是夜,充華方沾雨露。

至次日,帝始知在充華宮中,追思昨日之事,笑曰:「後真世間賢婦也。」

自此充華常得恩幸。

六宮聞之,皆頌於後之德,願其早生太子。

未幾,後果懷孕,彌月之後,遂生一子。

帝大喜。

群臣入賀。

下詔蠲免糧稅,盡赦輕重罪犯,雖謀逆子孫亦蒙釋放。

於是元禧之子元翼等亦蒙赦出。

彭城哀其孤苦,收養在家。

元翼年已十七,痛遭家變,泣告彭城道:「父死五年,尚埋淺土,願叔父憐之,如得奏知天子,許以改葬,雖死無憾。」

彭城念其孝心,帶領元翼入朝,將改葬鹹一陽一之意乞恩於帝。

帝怒曰:「逆臣之子得蒙赦宥,已邀寬典,何得更為瀆奏!」深責彭城。

元翼歸,見帝怒未息,懼有後禍,遂同元昌、元嘩乘間南奔,梁武納之,封其職如父。

邊臣以聞,高肇因言於帝曰:「元翼之叛,彭城實縱之。」

帝於是不悅彭城。

肇又因於後生子,帝一寵一日隆;高妃無出,懼後一寵一衰,密使人授計於妃,令其害後母子。

一日,正遇於後誕辰,眾妃嬪皆朝賀,後皆賜宴。

帝與後上坐,余以次列坐。

宴罷,高妃奏帝道:「妾感一娘一娘一大恩,愧無以壽。

明日妾有小酌,欲屈陛下與一娘一娘一駕臨迎仙宮,以盡一日之歡,望陛下鑒納。」

帝謂後曰:「不可負妃誠意,朕與卿須領其情。」

後依帝言,高妃拜謝。

明日,帝與後共宴於高妃所。

宴後歸宮,後胸中若有宿物,忽忽不樂。

三日後,對帝泣道:「妾近有疾痛,患莫能救,恐將長別陛下。

願陛下撫視太子,使得長大,妾萬幸矣。」

言訖遂崩,年止十九歲。

帝甚悲痛,合宮皆哭。

眾盡疑高妃所害,而不敢言。

高妃既害後,微聞宮中人言籍籍,因念太子日後若知,必怨高氏,貽禍不小。

適太子有小疾,因密與肇謀,賄囑御醫王顯下藥害之,太子遂亡。

眾人共知高氏所為,而帝亦不究。

蓋自高妃擅一寵一於內,高肇用事於外,雖於烈父子亦不敢與抗也。

肇尤忌宗室諸王,每在帝前百端離間。

北海王元祥為人放一蕩不節,然無大過。

與肇不和,肇譖之於帝,言其一黨一結私人,意在謀反。

帝信之,收付大理寺,廢為庶人。

肇密使人殺之。

京兆王元愉,孝文第三子,帝之弟也,一性一氣暴急,卻一愛一文學,招延名士,朝野稱之。

亦為高肇所忌,進讒於帝曰:「元愉近見陛下喪了王子,喜動顏色,謂以次當授天位。

近日大散財帛,招合羽一黨一,恐非社稷之福。」

又言因瑤姬事常常怨望朝廷。

先是元愉正妃于氏,即於後妹。

及愉為徐州都督,納楊氏女,名瑤姬,容貌昳麗,歌舞絕倫,一寵一之專房,遂疏正妃。

妃怨之,還朝訴之於後,且言瑤姬有子,將來必至奪嫡,恐為所制。

後怒,立召瑤姬,責其輕慢主母,恃一寵一無禮之罪。

命將所生子歸於正妃撫養,姬不從。

後大怒,乃剪其發,幽之後宮普陀寺數月,然後放歸。

帝因後言,亦屢責元愉。

元愉深以為怨。

故肇言及之,帝聞不能無疑,即下敕收勘。

諸王賓客,惟京兆王門下居多,帝怒,斬其最一寵一者三人,余皆流徙外郡。

召王入內廷,杖之五十,出為冀州刺史。

左右親王皆不敢救,唯彭城王泣諫曰:「元愉年紀尚幼,留之京中可加教訓。

若委以外任,讒間易行。

一旦一奸一人構成其罪,恐陛下不能全手足之一愛一。」

帝曰:「王法無親。

此事叔不要管,朕有一事欲與叔議。」

遂命百官盡退,獨留諸王賜坐。

帝曰:「朕自於後棄世,中宮久虛。

今欲冊立高妃為後,諸王以為可否?」

彭城諫道:「私門貴盛,非國家之福。

妃叔高肇身為皇舅,又尚主為駙馬,尊榮極矣。

居心不公,屢惑聖聰。

若復立其侄女為後,於高氏又增一戚,器小易盈,必不利於王家。

願陛下別選名門以正坤位。

帝勃然色變,復問諸王。

諸王知帝意已定,皆唯唯。

蓋高妃承一寵一,帝已私許為後,故彭城之言不入。

正始五年七月甲午日,帝臨大朝,頒詔天下,冊立高妃為皇后。

群臣上表稱賀。

肇因彭城有諫阻之言,益懷怨怒,思有以中之。

再說京兆王元愉自以無罪被黜,心懷怨恨。

又聞高肇數在帝前讒間骨肉,不勝忿激,遂據冀州反。

引司馬李遵同謀,詐稱得清河王密啟,雲高肇弒逆,天子已崩,四海無主。

為壇於信都之南,即皇帝位,改元延平。

引兵向闕,以討弒君之賊。

長史楊靈、法曹崔伯驥不從,殺之。

鄰郡聞其反,飛馬入京奏報。

帝聞大驚,謂高肇道:「汝言信不誣矣。」

遂命都督李平發兵討之。

先是彭城王曾保舉其母舅潘僧固為長樂郡太守。

郡屬冀州。

元愉反,一逼一之從軍。

肇便欲借此以為彭城罪,因奏道:「元愉之反,彭城王實使之。

現今其舅潘僧固在元愉軍中為謀主。

彭城將為內應,須先除之,以絕後患。」

帝未遽信,謂:「彭城叔先帝嘗稱其忠,決不至此。」

肇見其言不行,暗想欲害彭城,必得其私人首告,帝方不疑。

乃密誘其手下中郎將魏偃向、防閣將軍高祖珍,引入密室,謂之曰:「汝知爾王反乎?與元愉通謀,令舅僧固助逆,帝已知之矣。」

二人道:「我大王素忠於國,必無此事。」

高肇曰:「汝等罪同反逆,死在目前,尚有何辯!」二人一大懼,伏地求救。

肇乃曰:「若欲保全一性一命,當在中書門下首告彭城反狀。

不惟免死,且蒙重賞。」

二人懼而從之。

明日,肇到中書省,二人果來首告。

便將首詞呈進,奏道:「彭城善結人心,非鹹一陽一可比。

今反狀已著,若不除之,恐禍生旦夕。

昔成王誅管蔡,亦此意也。」

帝尚猶豫,肇又道:「陛下若不忍顯加誅戮,托以賜宴,召入宮內殺之。」

帝然其言,乃命設宴麒麟殿中,遍召王叔王弟同來赴宴。

是日,彭城正妃李氏正當臨產,天使來召,固辭不去。

帝不許,連遣二十餘使,相屬於道。

彭城心疑:「何相召之急若此?莫非帝心有變,將不利於我?」

遂進別夫人李氏道:「帝命難辭。

看來此行兇多吉少,只怕無復相見之日。」

言之淚下。

夫人道:「只因吾王諫阻立後,結怨高氏,妾心常懷憂懼。

今日此去倘被暗算,奈何?」

正憂慮間,忽報天使又至,彭城遂出外堂。

方欲登車,內使又報夫人生下一子,請王入視。

彭城重複進房,細看新生之兒,相貌端好,歎道:「兒雖好,恐我不及見兒成立。」

隨取筆寫「子攸」兩字,命名而出。

此子即魏孝莊帝也。

於是入朝。

帝問:「叔來何遲?」

彭城奏道:「臣妻生子,故遲帝召。」

帝不語,但命諸王入席,因言:「今日須當暢飲,以副朕懷。」

眾皆遵旨飲宴。

至夜,諸王皆醉。

笙歌間作,燈燭輝煌,已是二更時分。

華筵狼籍,樂聲將歇,皆謝恩求退。

帝傳旨諸王都不消回府,即在宮中各就安處。

帝便起駕入宮。

二侍者引彭城入中常寺省,一床一幃衾枕無一不備。

王雖有酒,卻尚未醉,倚一床一獨坐。

良久,有內侍稟道:「時已二鼓,大王該安寢了。」

彭城寬去袍帶,方欲就寢,忽見左護衛元珍領武士數十,手執利刃,持藥酒而入。

彭城不覺失色,忙問何事。

元珍道:「有詔賜王死」。

彭城曰:「我得何罪?」

元珍道:「帝以王遣潘僧固私通元愉,通同謀反。

有王親臣魏偃向、高祖珍首告,故賜王死。」

王曰:「願請一見至尊,與告者面質,雖死無怨。」

元珍道:「至尊那可得見。」

彭城歎道:「此非帝心,必出自高肇意。」

武士見其遲疑,一逼一之立飲藥酒。

又不能即死,武士持刀刺殺之。

時年三十三歲。

明日有旨,彭城昨夜飲酒過多,薨於禁中。

乃以錦褥裹一屍一,送之歸府。

朝臣皆為流涕。

妃李氏撫一屍一哭曰:「高肇何仇,害我賢王?」

士民聞之,莫不欷歔歎息。

帝知人心哀怨,欲掩殺叔之名,詔百官臨喪,厚加祭贈,謚曰武宣。

以長子嗣為彭城王,拜李氏為彭城國太妃,以慰其心。

自此諸王貴戚莫不喪氣,而政權盡遍高肇矣。

但未識元愉之反作何結果,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第五卷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僕亡身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第七卷 幽母后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第八卷 太后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第九卷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第十一卷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第十二卷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第十三卷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第十四卷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第十五卷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余勇大破葛榮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第十七卷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洩群謀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第十九卷 戰丹谷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第二十卷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恆山釋怨成親第二十一卷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第二十三卷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第二十四卷 據鄴城四方響應 平洛邑百爾歸誠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第二十六卷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第二十九卷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阿護死還生第三十卷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第三十一卷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第三十四卷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第三十六卷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第三十七卷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第三十八卷 黑獺忍心甘弒主 道元決志不同邦第三十九卷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第四十卷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第四十一卷 結外援西魏廢後 棄群策東鄴亡師第四十二卷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第四十三卷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第四十四卷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第四十五卷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第四十六卷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第四十九卷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兇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第五十一卷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第五十二卷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第五十三卷 燒鐵籠焚死二弟 棄漳水殺盡諸元第五十四卷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第五十七卷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第五十九卷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第六十卷 拒敵軍延宗力戰 棄宗社後主被擒第六十一卷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第六十二卷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第六十三卷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