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雖有高洋,素稱懦弱,不足為慮。群臣必來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演義》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

北史演義

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

話說帝聞澄被害,私心竊喜,因念:「權門無主,其一黨一必離。

雖有高洋,素稱懦弱,不足為慮。

群臣必來請命發喪,即可權歸一己。」

那知洋懼人心惶惑,秘不發喪,託言養病在宮,命己代攝軍政。

又思重兵盡在并州,須早如晉一陽一以固根本。

乃夜召都護唐邕,部分將士鎮遏四方。

邕領命支配各軍,斯須而畢。

洋深重之。

乃留高岳、高隆之、司馬一子如、楊愔四人守鄴。

時子如已復任在朝,職為儀同三司也。

其餘勳貴皆以自隨。

臨行,謁帝於昭一陽一殿,從甲士八千人,登階者二百人,皆攘袂扣刃,若對嚴敵。

洋立數十步外,令主者傳奏曰:「臣有家事,將詣晉一陽一。」

再拜而出。

帝失色,目送之曰:「此人又似不相容者,朕不知死在何日。」

洋至并州,入見太妃,泣訴兄變。

婁妃大驚,淒然下淚曰:「此兒聰明曉事而不受訓,宜其有禍。

然年未三十,遽棄我而逝,目前事業更靠何人?」

言訖,悲不自勝。

洋與左右皆為掩淚。

時宋夫人與其子孝瑜依太妃住晉一陽一,聞澄遇害,母子大哭。

孝瑜年十三,有至一性一,請奔父喪,洋許之,遂單騎至京。

洋為太妃曰:「兄暴亡,兒威名未立,恐人心有變,喪未敢發,尚祈秘之。」

妃曰:「今後大事任憑兒主,但期無負父兄之業。」

洋再拜而出,遍召晉一陽一舊臣宿將,大會於德一陽一堂。

舊臣素輕洋,見之不甚畏敬。

洋是日英彩煥發,言詞敏決,皆大驚。

澄政令有不便者,洋悉改之。

由是內外悅服,人盡畏而敬之矣。

武定八年正月,距文襄之死已有數月,洋見威令已行,大權在握,乃遣使告哀於帝,請發澄喪。

帝舉哀於太極東堂,遣百官致祭,詔贈綾羅八百段,治喪一如獻武王禮,謚曰文襄王。

洋亦發喪於晉一陽一,令宮中、府中無不成服。

朝廷議加洋爵以攝大政,乃進洋位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齊郡王。

詔使至,洋拜受,百官皆賀。

二月甲申,葬文襄於獻武王之墓。

三月庚申,又進洋爵為齊王,食邑五郡。

蓋洋欲得其權,故令朝廷屢增爵位也。

一一夜睡去,夢有人將硃筆點其額上,意忽忽不樂,謂管記王曇首曰:「我夢額上被點,得毋我身將黜退乎?」

曇首拜賀曰:「此王大吉之兆也。

『王』字頭上加了一點,便是『主』字。

王不日當居九五之尊,為人中主矣。」

洋曰:「勿妄談。」

口雖拒之,而心竊自喜。

又聞外間訛言上一黨一出聖人,欲遷上一黨一郡以應之。

長史張思進曰:「王無庸也。

大王生於西宮,宮本上一黨一坊基也,豈非上一黨一出聖人之應乎?且童謠曰:「一束稿,兩頭燃,河邊羖飛上天。

』『稿』字燃去兩頭則為『高』字。

羖,羊也。

河邊,水也。

水與羊,正大王之名。

飛上天,是升為天子也。

大王為帝奚疑?」

洋喜益自負。

光祿大夫徐之才、北平太守宋景業皆善圖讖,共古天象,以為太歲在午,當有革命,欲勸受禪而不敢言。

時洋有一寵一臣高德政,言無不從。

二人因德政以白洋,洋召二人問之。

皆曰:「天命已定,願王勿違。」

洋然之,進告太妃。

太妃曰:「汝父如龍,汝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

汝獨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此皆諸官陷汝於不義,切勿信之。」

洋唯唯而出,以太妃之言告之才。

之才曰:「正為不及父兄,故宜早升尊位耳。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王何失此機會?且讖文云:「羊飲盟津,角掛天津。

』盟津、天津,皆水也。

羊飲水,王之名也。

角掛天,升大位也。

近聞一陽一平郡皇驛旁有土一方,四面環水,常見群羊數百臥立其上,近而視之,卻又不見。

事與讖合。

人事如此,天意可知。

王豈可違天而受不祥?」

洋未決。

因念先王舊臣若尉景、婁昭、段榮等皆已物故,唯斛律金在肆州,司馬一子如在鄴,此大事必須與之商酌。

因召詣晉一陽一,共議於太妃前,二人固言不可,且以宋景業首陳符命請殺之。

太妃曰:「我兒懦直,必無此心。

高德政輩貪富貴、樂禍亂教之耳。」

指金與子如曰:「二卿之言實老成之見,兒宜從之。」

洋不敢違,其事乃止。

然自是忽忽不樂,常撫膺浩歎。

又之才、景業等曰:「陳一陰陽一雜占,勸其宜早受命。」

洋使術士李密卜之,遇大橫,曰:「此漢文之卦也,吉孰利焉。」

又使景業筮之,遇乾之鼎,曰:「乾,君也。

鼎,五月卦也。

宜以仲夏受禪。」

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終於其位。」

景業曰:「王為天,無復下期,豈得不終於其位乎?」

洋大悅,謂之才曰:「吾志決矣,但諸勳貴議論不一,必先有以折服其說,方可行一事。

吾今者集諸臣於德一陽一堂,卿為我明辯而曉諭之,使之無阻吾事。」

之才領命。

俄而,百官皆集,共議可否。

洋從屏後竊一聽。

之才進言曰:「今受魏禪,正上合天心,下從民望,舜禹之事復見於今矣。

諸公卿不思助成大業,而反有異議,何哉?」

司馬一子如曰:「子言誠是,但王受禪有三不可。

王去文襄之亡未久,遽行大事,似以兄死為幸,有損王德,其不可一也。

天子依王為腹心,開誠相待,不若孝莊猜嫌疑貳,致生變更,其不可二也。

王秉政日淺,未有奇功大勳威服四方,其不可三也。

吾以為守政居藩,自享無窮之福。

倘貪天位,萬一蹉跌,後悔何及。」

之才曰:「不然,昔文襄本欲為帝,而中道暴亡,以致大業終虧。

王若為帝,是償文襄未竟之志,光大前業,垂裕後昆。

正先王有子,文襄有弟也,何嫌而不為?至帝雖安靜無為,然政由寧氏,祭則寡人,究非本懷,荀濟之事已可鑒矣。

王不正位,人易生心,諺云「騎虎之勢難下』,正王今日之謂也。

他若秉政以來,雖大功未建,而獻武、文襄之功,皆王功也。

天下孰不懷德而畏威?昔孟德未帝而丕帝,師昭未帝而炎帝,古今一轍,王何不可為帝?」

子如無以應。

長史杜弼曰:「關西國之勁敵,常有併吞山東之志,特以無釁,故閉關不出。

若受魏禪,彼之師出有名,一旦挾天子稱義兵,長驅東向,將何以待之?不若存魏社稷,整率文武,立功廊廟,剪除外寇。

俟四海一統,然後受禪未遲。

不然,縱令內難不作,其如外患何?」

之才曰:「今與王爭天下者,只有宇文黑獺。

但彼亦欲為王所為,縱令倔強,不過隨我稱帝耳。

何畏之有?」

弼語塞而退。

洋出厲聲曰:「吾聞『築室道謀,三年不成』,凡舉大事,得一二人同心足矣。

之才之言不可易也。」

眾人見王心已決,無敢異言。

洋遂入告太妃曰:「內外皆欲尊兒為帝,今將詣鄴,暫違膝下。」

太妃曰:「兒為帝固好,但天位難保,須好為之,帝系故君,後系汝妹,宜安置善地,勿失尊崇之典。」

洋曰:「母勿憂,兒當待以杞、宋之禮。」

再拜而出。

乃發晉一陽一,擁兵東向,令高德政預錄所需事條以進,又令陳山提繼所錄事條,手書一道,馳驛以往,密付楊愔。

愔得書,知事不可緩,即召太常卿邢邵等議撰禪位儀注,秘書監魏收草九錫、禪讓、勸進諸文。

凡魏室諸王皆引入北宮,閉之於東齋。

五月甲寅,進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

洋行至前亭,所乘馬忽倒,意甚惡之。

至平都城,不肯復進,欲還晉一陽一。

倉丞李集曰:「王來為何事而欲還耶?非所以副臣民仰望之心也。」

德政、之才亦苦諫曰:「山提先去,機關已洩,王今日豈可中止?」

乃命司馬一子如、杜弼馳驛續入,觀察物情。

子如等至鄴,在朝文武知事勢已成,禪位在即,莫不俯首順從。

子如密以報洋,洋乃至鄴。

入居舊邸,百官皆來晉謁。

洋輒下令,召人夫繼築具,集於城南。

高隆之請曰:「用此何為?」

洋作色曰:「我自有事,君何問焉?豈欲族滅耶?」

隆之懼而退。

於是作圓丘,備法物,一日一一夜,無不畢具。

丙辰,司空潘樂、侍中張亮、黃門郎趙彥深等,求入宮啟事,帝於昭一陽一殿見之。

亮曰:「五行遞運,有始有終。

齊王聖德欽明,萬方歸仰。

願陛下遠法堯、舜,以讓有德。」

帝斂容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避。」

又曰:「若爾,須作制書。」

中書郎崔劼、裴讓之曰:「制已作訖。」

便向袖中取出,使侍中楊愔進之。

帝提筆便署,因問愔曰:「居朕何所?」

愔曰:「北城別有館宇,帝可居之。」

帝乃走下御坐,步就東廊,詠范蔚宗《後漢書》贊曰:「獻生不辰,身播國屯。

終我四百,永作虞賓。」

有司請帝起發,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朕欲與六宮一別可乎?」

高隆之曰:「今日天下,猶陛下之天下,況在六宮。」

帝步入與妃嬪已下別,舉宮皆哭。

趙國李妃誦陳思王詩曰:「王其一愛一玉一體,俱享黃發期。」

帝揮淚謝之。

直長趙道德以故犢車一乘候於東閣,帝出登車,道德超上抱之。

帝叱之曰:「朕自畏天順人,甘讓大位,何物家奴敢一逼一人如此?」

道德猶不下。

出雲龍門,王公百僚拜辭,獨高隆之灑泣不已。

遂入北城,居司馬一子如南宅,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璽綬禪位於齊。

初帝出宮時,以後為高王之女,不見而出。

後聞之,大哭曰:「帝既退居北城,我何忍獨處大內?」

屏去儀衛,只帶宮女數人來至帝所。

帝見之,下淚曰:「卿來何為者?爾家正當隆盛,富貴自在,何戀此敗亡之身為?」

後曰:「妾侍陛下久矣,生死願在一處,敢以盛衰易節?」

於是相抱而哭,守帝不去。

五月戊午,群臣勸進。

洋即帝位於南郊,是為顯祖文宣皇帝,國號大齊,改元天保,大赦。

是日,鄴下獲一赤雀,獻於壇上。

文宣大喜,以為受命之瑞。

中外百官進秩有差,自魏敬宗以來,群臣絕祿,至是始復給之。

己未,封帝為中山王,待以不臣之禮。

立九廟,皆冠以帝號。

追尊獻武王為獻武皇帝,廟號高祖;文襄王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

凡魏朝所封爵號,皆降一等,本宣力於齊,為齊佐命者不在降限。

辛酉,冊尊太妃婁氏為皇太后。

命太保元修伯持節往晉一陽一,進璽綬冊書於太后。

太后受冊,乃服韋衣,升殿受賀。

諸夫人皆行九叩禮。

爾朱後平素與太后為敵體,至是亦跪拜如儀。

六月,迎太后至鄴,一應嬪妃眷屬皆從行。

齊主朝太后於崇訓宮。

太后曰:「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

然當念先帝當日苦爭力戰、經營創造之難,勿以得天下為易也。」

齊主再拜受命。

癸未,封弟浚為永安王,淹為平一陽一王,浟為彭城王,演為常山王,渙為上一黨一王,淯為襄城王,湛為長廣王,湝為任城王,湜為高一陽一王,濟為博陵王,凝為華山王,潤為馮翊王,洽為漢一陽一王,共十三人。

又封宗室高岳等十人、功臣厙狄乾等七人皆為王。

尉景子尉燦官為儀同三司,一性一粗一暴,見厙狄乾等封王,其父不加王爵,大怒,十餘日不朝。

遣使召之,閉門不納,隔門謂使者曰:「天子不封燦父為王,燦何以生為?」

使者回奏,帝鑒其直,乃亦封景為王。

將立後,集群臣議之。

蓋帝為太原公時娶長史李希宗女,伉儷相得,後又納段韶之妹,更加一寵一愛一。

隆之、德政欲結勳貴之歡,以李妃漢人不可為天下母,請立段妃。

帝不從,立李氏為後,其子殷為皇太子。

赦畿內及并州死犯,余州死罪減等。

是時政令一新,臣民悅服。

惟慮關西有警,嚴設重兵以待。

但未識泰聞東魏之亡,能興師討罪否,且聽下文分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第五卷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僕亡身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第七卷 幽母后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第八卷 太后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第九卷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第十一卷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第十二卷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第十三卷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第十四卷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第十五卷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余勇大破葛榮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第十七卷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洩群謀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第十九卷 戰丹谷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第二十卷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恆山釋怨成親第二十一卷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第二十三卷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第二十四卷 據鄴城四方響應 平洛邑百爾歸誠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第二十六卷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第二十九卷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阿護死還生第三十卷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第三十一卷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第三十四卷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第三十六卷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第三十七卷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第三十八卷 黑獺忍心甘弒主 道元決志不同邦第三十九卷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第四十卷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第四十一卷 結外援西魏廢後 棄群策東鄴亡師第四十二卷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第四十三卷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第四十四卷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第四十五卷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第四十六卷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第四十九卷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兇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第五十一卷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第五十二卷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第五十三卷 燒鐵籠焚死二弟 棄漳水殺盡諸元第五十四卷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第五十七卷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第五十九卷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第六十卷 拒敵軍延宗力戰 棄宗社後主被擒第六十一卷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第六十二卷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第六十三卷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