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那知路遇高家軍馬,被他奪去馬匹,即報知萬仁。萬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演義》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

北史演義

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

先是北鄉公主在京,終日營中悶坐,因念孝莊北去,皇后獨處宮中,全無依靠,將來建明入都,更不得自主,不如同歸晉一陽一,母女相依,後乃從之而來。

那知路遇高家軍馬,被他奪去馬匹,即報知萬仁。

萬仁怒道:「六渾去未多時,如何便生反念?」

乃釋紹宗之囚,召而問之。

紹宗曰:「彼未出吾境中,猶是掌握中物。

大王速點人馬,緊緊追上,擒之以歸,方免後患。」

萬仁聽了,忙點鐵騎三千,出了并州,星夜趕來。

趕到漳河津邊,六渾才渡浮橋過去。

萬仁亦欲上橋。

說也奇怪,頓時河流湧下,洪波衝起,浮橋盡壞。

忙即退下數十步,把馬勒住,高叫:「六渾且停人馬,尚有話說。」

歡見兆來,知為馬故,便走至岸邊,隔水問曰:「大王何以至此?」

兆指歡曰:「我以爾為腹心,如何全無信義,擅奪我家之馬?」

六渾下拜道:「歡之借馬非有他故,為備山東盜耳。

王信公主之言,親自追來,歡不辭渡水而死。

但恐此眾便叛,反貽大王憂耳。」

兆聞歡言,大悅曰:「我固知爾決不相負。

乍聞公主訴汝無禮,不得不怒,故來問汝。」

此時河流已退,兆乃輕馬渡水,與歡共坐幕下,陳謝並無疑意,拔刀授歡,引頸使歡砍之。

歡大哭曰:「自天柱之薨,六渾更何所仰?但願大家千萬歲,以伸力用耳。

今為旁人構間,大家何忍復出此言?」

蓋大家者天子之稱。

歡欲愚之,故以此相稱耳。

兆益信歡為誠,投刀於地,復斬白馬,與歡為誓。

索酒酣飲至醉,就宿營中。

歡聞帳外行動聲,走出,見尉景執刀而來。

歡拉至後帳,問欲何為。

景曰:「萬仁在此,是欲授首於我也。

殺之為敬宗報仇,為萬民除害。

及今不殺,更復何待?吾已伏壯士於帳外。」

說罷欲走。

歡嚙臂止之曰:「汝莫亂為,今殺之,其一黨一必奔歸聚結。

吾兵饑馬瘦,不可與敵。

若英雄乘之而起,則為害滋甚。

不如且置之,兆雖驍勇,凶悍無謀,可玩之股掌之上,異日除之何難?」

景乃止。

旦日,兆歸營,復來召歡,設宴以待。

歡將上馬往,孫騰牽歡衣曰:「兆心叵測,公奈何以天下仰賴之身,試之不測之淵?」

歡笑而止。

兆見歡不來,復大怒,隔水肆罵,歡不顧而去。

時兆有心腹將念賢,管領降戶家屬,別為一營,隨歡東行,凌虐降戶。

歡偽與親善,解其佩刀觀玩,乘間殺之。

鎮兵感悅,益願附從。

今且按下不表。

且說萬仁馳歸晉一陽一,北鄉及後已歸舊府。

兆來見,說起孝莊已經縊死,並陳留王夫婦亦賜自盡。

母女變色,然權在他手,只好暗暗深恨而已。

兆見疆土已寧,擇日送建明帝入洛,發書世隆,令率百官邙山迎駕。

那知天光在洛已與世隆密議,以建明為元英之弟,帝室疏屬,又無人望,恐人心不服,欲更立親近,以為社稷之主。

有廣陵王恭者,元羽之子,好學有器度,正光中為給事黃門侍郎。

以元叉擅權,托喑病居龍華佛寺。

敬宗時有讒於帝者,言王蓄異志,一陽一為喑病。

恭懼,逃於洛山,執之至京系治,久之以無狀獲免。

行台郎中薛孝通與王有舊,說天光曰:「廣陵王高祖猶子,夙有令望,沉晦不言,多歷年所。

若奉以為主,必天人允協。」

天光言之世隆,世隆以為然。

唯度律屬意南一陽一王寶炬,乃曰:「廣陵口不能言,何以治天下?」

世隆等亦疑其實喑,因使爾朱彥伯潛往敦諭,且脅之。

王曰:「天何言哉?」

世隆等聞之,皆大喜,遂定迎立之議。

建明帝至邙山,世隆先為之作禪文,使泰山太守竇瑗執鞭獨入行宮,啟建明曰:「天人之望皆屬廣陵,願陛下行堯舜之事。」

袖中取出禪文示之。

建明懼不敢違,遂自署。

竇瑗回報,群臣上尊號於廣陵,廣陵奉表三讓,然後即位。

大赦,改元普泰,是為節閔帝。

黃門侍郎邢子才為赦文,敘敬宗枉殺太原王榮之狀,帝曰:「永安手剪強臣,非為失德。

直以天未厭亂,故逢成濟之禍耳。」

因顧左右,取筆自作赦文,直言:朕以寡德,運屬樂推,思與億兆同茲大慶。

肆眚之科,一依常式。

帝閉口八年,至是乃言,中外欣然,以為明主,望致太平。

次日,詔以三皇稱皇,五帝稱帝,三代稱王,蓋遞為沖挹。

自秦以來,競稱皇帝,予今但稱帝,亦已褒矣。

加世隆儀同三司,贈爾朱榮相國、晉王,加九錫。

世隆使百官議榮配饗。

司直劉季明曰:「人臣配饗於君,必與君一心一德,生為良輔,死得共食廟中。

今太原王榮若配世宗,於時無功;若配孝明,親害其母;若配莊帝,為臣不終。

以此論之,無所可配。」

世隆怒曰:「汝應死!」季明曰:「下官既為議首,依禮而言,若有不合,剪戮唯命。」

世隆見其言直,亦不之罪。

不得已,以榮配高祖廟廷。

又為榮立廟於首一陽一山,因周公之廟而為之,以榮功可比周公也。

廟成,具太牢往祭,百官俱集。

俄而,雲霧四合,雷雨大作,火焚其廟,泥像皆為齏粉,世隆敗興而回。

詔到并州,兆以不與廢立之謀,怒不受詔,欲發兵討世隆。

世隆懼,遣爾朱彥伯往諭再三。

兵雖罷,怒世隆不已。

先是敬宗命將軍史仵龍、楊文義,領兵守太行嶺。

萬仁南向,二人帥眾先降。

至是欲封二人為千戶侯。

帝曰:「仵龍、文義於王有功,於國無勳。」

竟不許。

仲遠鎮滑台,用其下為西兗州刺史,先用後奏。

詔答曰:「已能近補,何勞遠聞。」

人皆服帝之明敏。

然是時天光專制關右,兆奄有並、汾,仲遠擅命徐、兗。

世隆居中用事,貪一婬一無忌,生殺自專,事無大小不先白,有司不敢行,天子徒擁虛位。

又欲收軍士之心,泛加階級,皆為將軍,無復員限。

自是勳賞之官大致猥濫,人不復貴。

仲遠在外,貪虐尤甚,所部富室大族多誣以謀反,籍沒其婦女、財物,投男子於河,如是者不可勝數。

東南州郡,自牧守下至士民畏如豺狼。

由是四方之人皆惡爾朱氏,而冀其速亡矣。

再說幽州行台劉靈助,自謂方術足以動人,推算爾朱氏將衰,乃起兵自稱燕王,聲言為敬宗復仇,且妄述圖讖云:「劉氏當王。」

由是幽、瀛、滄、冀之民多從之,進取博陵、安國二城。

兆使大都督侯淵討之。

又兆以高乾兄弟有雄才,現居冀州,靈助反,亦防其作亂,遣監軍孫白鷂至信都,託言調發民馬,民戶須自送納,欲俟高乾弟兄送馬而執之。

乾聞白鷂來,謂諸弟曰:「萬仁無端調發民馬,令民戶自送,其意未必不為吾弟兄而然。」

敖曹曰:「劉靈助反於幽州,禍亂四起。

吾弟兄何不招集鄉勇,舉兵應之。」

乾曰:「然,但必得此人合謀,方能成事。」

敖曹問:「何人?」

乾曰:「前河內太守封隆之避爾朱之勢,棄職家居。

為人慷慨好施,甚得眾心。

其父封翼素以忠義自矢。

吾當自往說之。」

乾至隆之家,隆之接入,直至內堂遜坐。

兩下說起國家多故,互相嗟歎。

隆之曰:「敬宗被弒,萬仁益橫,君豈忘帝河橋相送時乎?」

乾見說,悲不自勝,因曰:「吾素懷復仇之念,惜無同志想助。

此來特與君謀,欲同集義勇,襲據信都,以為進取之計。

君能有意乎?」

隆之曰:「吾有父在,須先稟命。」

話猶未了,只見屏風背後走出封翼,向高乾曰:「吾有此心久矣。

足下果能為國復仇,莫患吾父子不從,雖赴湯蹈火,亦不辭也。」

相與訂定日期,各去打點行一事。

隆之家素豪富,僮僕不下數百,門下多武勇之士,起事甚易。

乾與敖曹素有舊旅,一呼畢集。

至期,敖曹先率數十騎突入,把持城門,餘眾盡入。

封隆之從中亦起。

冀州兵將素畏敖曹驍勇,莫敢來敵。

殺入府署,執下刺史元嶷,白鷂聞亂欲逃,擒而殺之,一城懾伏。

乾等欲推封翼行州事,翼曰:「和集鄉里,我不如皮。」

乃奉隆之行州事。

為敬宗舉哀,將士皆縞素,升壇誓眾,移檄州郡,共討爾朱氏。

劉靈助聞冀州舉義,遣使來招。

乾將結為外援,勸隆之受其節度。

忽報殷州刺史爾朱羽生將兵五千,來襲信都。

敖曹不暇擐甲,領十餘騎進擊。

乾恐有失,遣五百人往救。

未及趕上,敖曹已交兵,殺其勇將數員,羽生敗走。

蓋敖曹馬槊絕世,所向無前,故能以十餘騎退五千兵也。

由是敖曹之勇著於四方。

今且按下。

再說高歡自離漳河,往山東進發。

兵至壺關,關口有大王山一座,地勢阻絕,中有一寺極大。

宣武時,有術士言:「寺中應有天子宿其處六十日。」

魏主聞之,命毀其寺,不許人入山居住。

後有朔州賊兵令貴據此山為巢一穴一,招集兵馬,掠取四方,兵一精一糧足,官軍莫敢討。

歡兵至,此時正憂糧乏,欲取其資,以濟軍用。

引兵攻之,賊眾拒守甚嚴,不得進。

乃以弱卒誘之,交兵輒走,賊乘勝追下。

伏一精一騎於旁,截而擊之,遂擒令貴,餘眾皆降。

盡收其錢帛糧米。

令貴有妹靈仙美而勇,歡納之為妾。

屯兵山中六十日。

及聞高乾據冀州,乃引兵東出,聲言欲討信都。

信都人皆懼曰:「歡若來,非爾朱羽生可比。

新破步蕃,兵威正盛,何以御之?」

高乾謂隆之道:「高晉州雄略冠世,其志不居人下。

且爾朱無道,弒君虐民,正是英雄立功之會。

今日之來,必有深謀,吾當輕馬迎之,密參意旨,無庸懼也。」

乃將十餘騎迎歡,潛謁歡於滏口。

歡見乾至,大悅,握手問曰:「公山東豪俊,今來何以教歡?」

乾曰:「爾朱酷逆,痛結人神,凡曰有知,莫不思奮。

明公威德素著,天下傾心。

若兵以義立,則倔強之徒不足為公敵矣。

鄙州雖小,戶口不減十萬,谷秸之稅,足濟軍資。

願公熟思其計。」

乾意氣激昂,言辭慷慨,歡恨相見之晚,遂與同帳而寢。

次日,乾拜別,謂歡曰:「願公速來為主,吾與封隆之封府庫以待。」

歡謝曰:「諾。」

乾回報隆之,人心始安。

先是河南太守趙郡李顯甫喜豪俠,集族姓數千家於殷州西山,有五六十里之地。

顯甫卒,子元忠繼之。

家素富,多出貸求利,元忠悉焚契免責,鄉人甚敬之。

時盜賊蜂起,路梗不能行。

有經過趙郡者,投元忠求援。

元忠遣奴為導,曰:「若逢賊,但道李元忠名氏,賊自退避。」

行旅皆賴以無恐。

及葛榮反,元忠率鄉一黨一作壘以自保。

坐在槲樹下,前後斬違命者三百人,眾率遵其約束。

賊至,輒擊卻之。

葛榮既平,朝廷以元忠能保護一方,就拜南趙郡太守。

好酒,落拓不羈,故無政績。

及爾朱兆殺敬宗,元忠棄官歸,謀舉兵討之。

會歡東出,元忠謂其一黨一曰:「吾將迎之。」

眾曰:「歡平日一黨一於爾朱,今來欲復冀州,迎之何為?」

元忠大笑曰:「此非諸君所知也。

吾將與歡共滅爾朱。

聞吾至,歡必倒屣以迎也。」

於是乘露車,載素箏、濁酒以往。

但未識元忠遇歡作何言論,且俟下回再講。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第五卷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僕亡身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第七卷 幽母后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第八卷 太后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第九卷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第十一卷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第十二卷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第十三卷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第十四卷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第十五卷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余勇大破葛榮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第十七卷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洩群謀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第十九卷 戰丹谷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第二十卷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恆山釋怨成親第二十一卷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第二十三卷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第二十四卷 據鄴城四方響應 平洛邑百爾歸誠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第二十六卷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第二十九卷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阿護死還生第三十卷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第三十一卷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第三十四卷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第三十六卷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第三十七卷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第三十八卷 黑獺忍心甘弒主 道元決志不同邦第三十九卷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第四十卷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第四十一卷 結外援西魏廢後 棄群策東鄴亡師第四十二卷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第四十三卷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第四十四卷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第四十五卷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第四十六卷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第四十九卷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兇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第五十一卷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第五十二卷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第五十三卷 燒鐵籠焚死二弟 棄漳水殺盡諸元第五十四卷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第五十七卷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第五十九卷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第六十卷 拒敵軍延宗力戰 棄宗社後主被擒第六十一卷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第六十二卷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第六十三卷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