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演義》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梁主納之,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史演義》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

北史演義

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

話說侯景通款西魏,未見西魏發兵,聞東魏兵至,慮眾寡不敵;又遣行台郎中丁和來納款於梁,請舉函谷以東、瑕丘以西、豫廣等處十三州以附。

梁主納之,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諸軍事、大行台,承製,如鄧禹故事。

遣司州刺史羊鴉仁、兗州刺史桓和等將兵三萬,前往懸瓠,運糧應接。

及韓軌引大軍來討,軍鋒甚銳,景避之,退守城中。

梁之援師不能即來,軌遂圍之。

景懼,復割東荊、北兗州、魯一陽一、長社四城,賂西魏以求救。

泰將援之,僕射於謹曰:「景少習兵,一奸一詐難測,不如厚其爵位,以觀其變,未可遣兵也。」

左丞王悅亦言於泰曰:「景之於歡,始敦鄉一黨一之情,終定君臣之契。

任居上將,位重台司。

今歡初死,景遽外叛,蓋所圖甚大,終不為人下也。

且彼既背德於高氏,寧肯盡節於我朝?今益之以勢,援之以兵,竊恐朝廷貽笑將來也。」

唯王思政上言:「吾朝圖河南久矣,若不因機進取,後悔何及?願以荊州步騎一萬,從魯一陽一向一陽一翟,名為救之,可以得志。」

泰從之。

乃加景大將軍兼尚書令,命太尉李弼、儀同趙貴將兵一萬,前往穎川。

景恐納地西魏梁主責之,又使人奉啟於梁,其略云:王旅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關中,自救目前。

臣既不安於高氏,豈能見容於宇文?但螫手解腕,事不得已,本圖為國,願不賜咎。

臣獲其力,不容即棄。

今以四州之地,為弭敵之資,已令宇文遣人入守。

自豫州以東,齊海以西,見有之地盡遍聖朝。

懸瓠、項城、徐州、南兗事須迎納,願陛下速敕境上,各置重兵,與臣影響,不使差誤。

昧死以聞。

梁主見奏,下詔慰納之。

且說韓軌圍穎川,晝夜攻擊不能下,聞西魏援兵將至,謂眾將曰:「西師之來,必皆堅利,我人馬疲勞,未可與戰,不如班師回朝,再圖後舉。」

遂解圍去。

軌至鄴,正值晉一陽一發高王之喪,佈告內外。

靜帝集文武於東堂,舉哀三日,錫以殊禮,謚曰獻武王。

詔加高澄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襲封渤海王,守喪晉一陽一。

封婁妃為渤海王大妃。

命高洋暫攝軍國之政。

以新喪元輔,停兵不發。

其時侯景見東軍已退,趙貴、李弼兵至,紮營城外,又起反魏之心。

設宴城中,欲邀弼與貴赴飲而執之,以奪其軍。

二將心疑不往,貴亦欲誘景入營而殺之。

弼曰:「河南尚未易取,殺景反為東魏去一禍也。

況梁兵已在汝州,留此則必與戰,徒傷士卒,於大計無益,不如去之。」

遂還長安。

景復乞兵於泰,泰使都督韋法保、賀蘭願德將兵助之,且召景入朝。

景是時雖欲叛西而計未成,因厚撫法保等,冀為己用。

往來諸軍間,侍從絕少,軍中名將皆身自造詣,示無猜間。

長史裴寬謂法保曰:「侯景狡詐,必不肯應一召入關,欲托款於公,恐未可深信。

若伏兵斬之,此亦一時之功也。

如其不爾,即應深為之防,不可信其誑誘,自貽後悔。」

法保深然之,但不敢圖景,自為備而已。

王思政亦覺其詐,密召法保、願德等還,分佈諸軍據景七州十二鎮。

景於是決意歸梁,以書遺泰曰:「吾恥與高澄雁行,安肯與大弟比肩?」

泰大怒,乃以所授景之官爵回授王思政。

秋七月庚申,梁將羊鴉仁入懸瓠,景復請兵,梁以貞一陽一侯蕭淵明為都督,進兵圍東魏彭城。

俟得彭城,進與侯景犄角。

癸卯,淵明軍於韓山,去彭城十八里,斷泗流,立堰以灌之。

彭城守將王則嬰城固守。

澄聞梁圍彭城,欲遣高岳、潘樂救之。

陳元康曰:「樂緩於幾變,不如慕容紹宗善用兵,且先王之命也。

公但推赤心於斯人,彼必盡忠效命,賊何足憂?」

時紹宗在外,澄欲召之,恐其驚叛。

元康曰:「紹宗知臣特蒙顧一愛一,新使人來餉金。

臣欲安其意,受之而厚答其書,保無異也。」

澄乃以紹宗為東南道大行台,先解彭城之圍,然後討景。

高岳、潘樂副之。

先是景聞韓軌來,曰:「噉豬腸兒何能為?」

聞高岳來,曰:「兵一精一,人豈我敵哉?」

及聞紹宗來,叩鞍有懼色,曰:「誰教鮮卑兒解遣紹宗來?若然,高王定未死耶?」

冬十一月乙酉,紹宗率眾十萬據橐駝峴,梁侍中羊侃勸淵明曰:「魏兵遠來,須乘其未定擊之。」

淵明不從。

旦日,又勸出戰,又不從。

蓋淵明本非將才,一性一又懦怯,特以梁主介弟任為上將,進戰非其志也。

侃見言不用,自領所部出屯堰上。

紹宗至城下,引步騎萬人進攻梁將郭鳳營,矢下如雨。

淵明方醉臥不能起,眾皆袖手。

偏將胡貴孫謂趙伯超曰:「吾曹此來,本欲何為?今乃遇敵而不戰乎?」

伯超不能對。

貴孫怒,獨率麾下與東魏戰,斬首二百級。

伯超擁眾數千,謂其下曰:「虜盛如此,與戰必敗,不如全軍自固。」

遂不發一矢。

先是景戒梁人曰:「逐北勿過二里。」

紹宗將戰,以南兵輕悍,恐其眾不能支,一一引將卒謂之曰:「我當佯退讓吳兒使前,爾擊其背。」

其時東魏兵實已敗走。

梁人不用景言,乘勝深入。

東魏以紹宗佯退之言為信,爭掩擊之,梁兵大敗。

貞一陽一侯及胡貴孫、趙伯超等皆為東魏所擄,失亡士卒數萬。

郭鳳退保潼州,紹宗進攻之,鳳棄城走。

捷聞,舉朝相賀。

澄乃使軍司杜弼作檄移梁朝曰:皇家垂統,光配彼天,惟彼吳越,獨阻聲教。

元首懷止戈之心,上宰薄兵車之命。

遂解縶南冠,喻以好睦。

雖嘉謀長策,爰自我始。

罷戰息民,彼獲其利。

侯景豎子,自生猜貳。

遠托關、隴,依憑一奸一偽。

逆主定君臣之分,偽相結兄弟之親。

豈曰無恩,終難成養。

俄而易慮,親尋干戈。

釁暴惡盈,側首無托。

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寓之地,進圖容身,詭言浮說,抑可知矣。

而偽朝大小,幸災忘義。

主荒於上,臣蔽於下。

連結一奸一徒,斷絕鄰好。

徵兵拓境,縱盜侵邦。

蓋物無定方,事無定勢。

或乘利而受害,或因得而更失。

是以吳侵齊境,遂來勾踐之師;趙納韓城,終有長平之役。

矧乃鞭撻疲民,侵軼徐部。

築壘擁川,捨舟徼利。

是以援枹秉麾之將,拔拒投石之士,含怒作色,如赴私仇。

彼連營擁眾,依山傍水,舉螳螂之斧,被蛣蜣之甲,當窮轍以待輪,坐積薪而候燎。

及鋒刃暫交,埃塵相接,已亡戟棄戈,土崩瓦解。

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異姓,縲紲相望。

曲直既殊,強弱不等。

獲一人而失一國,見黃雀而忘深阱,誠智者所不為,仁人所不向也。

矧侯景以鄙俚之夫,遭風雲之會,位班三事,邑啟萬家。

揣身量分,久當知足。

而周章向背,離披不已。

夫豈徒然,意亦可見。

彼乃授以利器,誨以嫚藏。

使之勢得容一奸一,時堪乘便。

今見南風不競,天亡有征。

老賊一奸一謀,將復作矣。

然摧堅強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

計其人雖非孫吳猛將、燕趙一精一兵,猶是久涉行陣,曾習軍旅,豈同剽輕之眾,不比危脆之師。

拒此則作氣不足,攻彼則為勢有餘。

終恐尾大於身,踵粗於股,倔將不掉,狼戾難馴。

呼之則反速而禍小,不征則叛遲而禍大。

會應遙望廷尉,不肯為臣,自據淮南,亦欲為帝。

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橫使江淮士子、荊揚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霧露之中。

彼梁主一操一行無聞,輕險有素。

射雀論功,盪舟稱力。

年既老矣,耄又及之。

政散民流,禮崩樂壞。

加以用捨乖方,廢立失所,矯情一動俗,飾智驚愚。

毒螫滿懷,妄敦戒業。

躁競盈朒,謬治清淨。

災異降於上,怨 興於下。

人人厭苦,家家思亂。

履霜有漸,堅冰且至。

傳險躁之風俗,任輕薄之子孫。

朋一黨一路開,兵權在外。

必將禍生骨肉,釁起腹心。

強一弩一衝城,長戈指闕。

徒探雀鷇,無救府藏之虛;空請熊蹯,詎延晷刻之命。

外崩中潰,今實其時。

鷸蚌相持,我乘其敝。

方使駿騎追風,一精一甲耀日,四七並列,百萬為群。

以轉石之形,為破竹之勢。

當使鍾山渡江,青蓋入洛。

荊棘生於建業之宮,麇鹿游於姑蘇之館。

但恐革車之所躪轢,劍騎之所蹂踐。

杞梓十焉傾折,竹箭以此摧一殘。

若吳之王孫,蜀之公子,歸款軍門,委命下吏,當即客卿之秩,特加驃騎之號。

凡百君子,勉求多福。

當時梁朝士大夫見此檄者,莫不竦然,以納景為非,而梁主不悟。

其後侯景擾亂江南,梁室禍敗,皆如弼言。

先是侯景圍譙城不下,退攻城父,拔之乃遣其一黨一王偉詣建康,說梁主曰:「高澄幽廢其主於金墉,殺諸元宗室六十餘人。

河北物情,俱念其主。

鄴中文武,無不離心。

約臣進討,請立元氏一人,以從人望。

如此則陛下有繼絕之名,臣景有立功之效。

河之南北,為聖朝之邾、莒;國之士女,為大梁之臣妾。」

梁主許之。

時有太子舍人元貞,本魏宗室,仕於南朝。

遂封之為鹹一陽一王,資以兵力,使還北為帝,許以渡江後即位。

一應儀衛,以乘輿之副給之。

會韓山失律、淵明被擄乃止。

蕭淵明至鄴,東魏帝升閶閤門受俘,讓而釋之,送至晉一陽一。

澄見之,謂曰:「納一人之叛,而失兩國之歡,爾主何取焉?倘能復修舊好,當令汝還江南也。」

淵明拜謝,澄厚待之。

且說紹宗既敗梁師,移兵擊景。

當是時,景退保渦一陽一,輜重數千輛,馬數千匹,士卒四萬人,兵力尚強。

紹宗乘勝勢,鳴鼓長驅而前。

士卒十萬,旗甲鮮明,干戈森立,直一逼一賊營。

景使人謂之曰:「公來送客耶,欲與我定雌雄耶?」

紹宗曰:「欲與爾一決勝負。」

遂順風佈陣。

景以風逆,閉壘不戰。

紹宗戒軍士曰:「侯景詭計多端,好乘人背,當謹備之。」

俄而風止,景命軍士披短甲,執短刀,入東魏陣,但低視斫人脛馬足。

東魏軍不能支,遂大敗。

紹宗墜馬,劉豐生被傷,俱奔譙城。

裨將斛律光、張恃顯共尤紹宗怯敵。

紹宗曰:「吾戰多矣,未有如景之難克者也。

君輩試犯之。」

二人披甲將出,紹宗戒之曰:「即與爭鋒,勿渡渦水。」

二人往,停軍對岸,光輕騎射之。

景臨渦水,謂光曰:「爾求勳而來,我懼死而去。

我汝之父友,何為射我?汝豈不解不渡水南,慕容紹宗教汝耶?」

光無以應。

景使其徒田遷射光馬,洞胸。

光易馬,隱於樹間,遷又中樹根,入於軍。

恃顯違紹宗之言,恃勇深入,被景擒去。

既而以無名下將,縱之使歸。

光走入譙城,紹宗曰:「今定何如而尤我也?」

段韶聞紹宗敗,引兵來助戰,夾渦水而軍,見敵營四旁荒草甚深,潛於上風縱火燒之。

景率騎入水,出而卻走,草盡濕,火不復然。

人皆服景之急智。

景與紹宗相持數月,其將司馬世雲來降,言景軍食盡,將欲南走。

紹宗乃以鐵騎五千,分左右翼夾擊景軍。

景臨陣,誑其眾曰:「汝輩家屬皆為高澄所殺。」

眾信之,無不憤怒。

紹宗遙呼曰:「汝輩家屬並完,若歸,官勳如舊。」

披髮向北為誓。

景士卒皆北人,本不樂南渡,聞紹宗言,麾下暴顯等各率所部降於紹宗。

其眾一時大潰,爭赴渦水,渦水為之不流。

景與數騎腹心走峽石,欲濟淮。

紹宗追之。

正是:勝來威力依山虎,敗去倉皇漏網魚。

但未識紹宗能擒景否,且俟後卷再述。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史演義
凡例第一卷 魏宣武聽讒害賢 高領軍固寵獻女第二卷 於皇后暗中被弒 彭城王死後含冤第三卷 改舊制胡妃免死 立新君高肇遭刑第四卷 白道村中困俊傑 武川城上識英雄第五卷 怒求婚蘭春受責 暗行刺張僕亡身第六卷 諧私願六渾得婦 逼承幸元懌上蒸第七卷 幽母后二賊專權 失民心六鎮皆反第八卷 太后垂簾重聽政 統軍滅賊致亡身第九卷 騁騎射沃野遇仙 迫危亡牛山避寇第十卷 五原路破胡斬將 安亭道延伯捐軀第十一卷 天寶求賢問劉貴 洛周設計害高歡第十二卷 剪劣馬英雄得路 庇幸臣宮闕成仇第十三卷 賜鐵券欲圖邊帥 生公主假作儲君第十四卷 內釁成肅宗遇毒 外難至靈後沉河第十五卷 改逆謀重扶魏主 賈余勇大破葛榮第十六卷 魏元顥長驅入洛 爾朱榮救駕還京第十七卷 趙嬪無辜遭大戮 世隆通信洩群謀第十八卷 明光殿強臣殞命 北中城逆黨屯兵第十九卷 戰丹谷陣亡伯鳳 縮黃河天破洛陽第二十卷 救帝駕逢妖被阻 戰恆山釋怨成親第二十一卷 爾朱兆晉陽敗走 桐花女秀容立功第二十二卷 立廣陵建明讓位 殺白鷂高乾起兵第二十三卷 假遣軍六鎮願反 播流言萬仁失援第二十四卷 據鄴城四方響應 平洛邑百爾歸誠第二十五卷 立新君誓圖撥亂 遇舊後私逼成婚第二十六卷 運神謀進兵元旦 追窮寇逼死深山第二十七卷 乙弗氏感成奇夢 宇文泰獲配良緣第二十八卷 思政開誠感賀拔 虛無作法病高王第二十九卷 妖術暗侵凶少吉 神靈阿護死還生第三十卷 宇文定計敵高王 侯莫變心害賀拔第三十一卷 黑獺興師滅陳悅 六渾演武服婁昭第三十二卷 魏孝武計滅晉陽 高渤海兵臨京洛第三十三卷 逼京洛六渾逐主 奔長安黑獺迎君第三十四卷 娶國色適諧前夢 遷帝都重立新基第三十五卷 送密函還詩見拒 私宮婢借徑圖成第三十六卷 施邪術蠱惑夫人 審私情加刑世子第三十七卷 改口詞曲全骨肉 佯進退平定妖氛第三十八卷 黑獺忍心甘弒主 道元決志不同邦第三十九卷 夢遊仙玉女傳音 入輔政廷臣畏法第四十卷 潼關道世寧捐軀 鎖雲軒金婉失節第四十一卷 結外援西魏廢後 棄群策東鄴亡師第四十二卷 奔河陽敖曹殞命 敗黑獺侯景立功第四十三卷 歸西京一朝平亂 懼東鄴三將歸元第四十四卷 私靜儀高澄囚北 逼瓊仙仲密投西第四十五卷 縱黑獺大將懷私 克虎牢智臣行計第四十六卷 玉儀陌路成婚媾 勝明誓願嫁英雄第四十七卷 攻玉壁高王疾作 據河南侯景叛生第四十八卷 用紹宗韓山大捷 克侯景渦水不流第四十九卷 烹荀濟群臣惕息 杖蘭京逆黨行兇第五十卷 陳符命群臣勸進 移魏祚新主登基第五十一卷 宇文後立節捐軀 安定公臨危托後第五十二卷 晉公護掌朝革命 齊主洋亂性敗常第五十三卷 燒鐵籠焚死二弟 棄漳水殺盡諸元第五十四卷 齊肅宗叔承侄統 周武帝弟繼兄尊第五十五卷 棄天親居喪作樂 歸人母懼敵求成第五十六卷 爭宜陽大兵屢卻 施玉珽天誅亟行第五十七卷 和士開穢亂春宮 祖孝征請傳大位第五十八卷 琅琊王擅除宵小 武成後私幸沙門第五十九卷 齊後主自號無愁 馮淑妃賜稱續命第六十卷 拒敵軍延宗力戰 棄宗社後主被擒第六十一卷 捋帝須老臣愛國 捫杖痕嗣主忘親第六十二卷 修舊怨股肱盡喪 矯遺詔社稷忽傾第六十三卷 隋公堅攬權竊國 尉遲迥建義起兵第六十四卷 代周家撫臨華夏 平陳國統一山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