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第七十三章: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子集注》第七十三章

老子集注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177]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78]

【註釋】

[177]雖然說「或利或害」,但是從直觀上看,顯然老子主張「勇於不敢」。

另外,所謂「利」與「害」,只是對於人們主觀才成立。

而對於所謂「天」來說,並沒有區別。

只能說,對於一些人有利的事情,對於另一些人可能就有害。

所以同一個行為,對於「天」是理一性一而客觀的,是必然而唯一的,只是對於不同的人們,遭受到不同的待遇,產生不同的感受,才談得到「利」與「害」。

[178]佛教相信「因果報應」,道家也有同樣的認識。

但道家強調報應的主體,即天。

而佛教強調報應的客體,即人。

【譯文】

果敢地憑剛強行一事就會死,果敢的憑柔一弱行一事才會活。

這兩種情況,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天」厭惡的,誰知道它的緣姑?聖人對此也難以瞭解。

自然的規律(「天之道」),不相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響應,不召喚而自然地來臨,舒緩而善於籌謀。

天布的羅網很寬廣,雖然稀疏,但任何東西都不會漏失。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子集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